六指七夕
① 當今社會與漢代習俗有什麼淵源
有以下幾方面的淵源
【語言】
漢族的語言為漢語,使用漢字書寫。漢語屬漢藏語系,按學術界較常見的劃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話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語、粵語七大方言(有許多不同的劃分方法,參見漢語方言詞條)。近幾年來不少學者認為廣西的平話、山西的晉語應與其他七大方言並列。對漢語標准語的規定,漢族所在的不同地區各有不同,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定為標准官話(以官話區的北京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語言,其稱謂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別稱為普通話、國語、華語),香港定位標准粵語(廣州話)。中文的書寫方式分別有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
此外,有的學者還將閩方言分為閩南話和閩北話。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個方言內部又可再分區劃片,從而構成了漢語方言復雜,南北互不相通的語言狀態。盡管如此,由於漢字的高度統一,對漢族具有強大的內聚作用,所以,我們似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漢字,就沒有漢族。
【建築形式】
漢族由於分布地區廣大,其傳統住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其傳統住房與華北基本相似,區別在牆壁和屋頂,那裡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陝北的漢族,則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佔耕地面積;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其傳統住房以木建房為主,講究飛檐重閣和律卯結構。由於南方各地習俗和自然條件不同,在住房建築布局上也有差異。如丘陵山地的樓房依山而建,江浙水鄉則注重前街後河,福建的土樓龐大而美觀,蘇州的樓閣小巧而秀麗。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飲食習慣】
主食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面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並善於烹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飲茶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餚、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節日食品
節日食品是豐富多採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舊時代的宮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慶典等儀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多數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只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特定場合,還殘存著一些象徵性的活動。
二是供人們在節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製品。這是節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另外,漢族許多地區過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魚,象徵"年年有餘"。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傳承不衰。中秋節的月餅,寓含了對人間親族團圓和人事和諧的祝福。其他諸如開春時食用的春餅、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農歷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寒食節的冷食,農歷二月二日吃豬頭、咬蠶豆、嘗新節吃新谷,結婚喜慶中喝交杯酒,祝壽宴的壽桃、壽桃、壽糕等,都是節日習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內涵的食俗。
飲食中的信仰、禁忌
漢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節食物多於舊歷年前煮熟,過節三天只需回鍋。以為熟則順,生則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將一切准備齊備,過節三天間有不動刀剪之說。再如,河南某些地區以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天忌食米飯,否則會導致穀子減產;過去在婦女生育期間的各種飲食禁忌較多。如漢族不少地區婦女懷孕期間忌食兔肉,認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會生兔唇;還有的地方禁食鮮姜,因為鮮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腳長出六指。過去漢族未生育的婦女,多忌食狗肉,認為狗肉不潔,而且食後容易招致難產等。
【服飾】
漢民族有自己悠久華美的服飾。在燦爛的服飾文化的背後,包含著原創、融合與沖突,變化很多種款式,但寬袍大袖的特點,雖經風雨也未改變。
漢族服飾的主流款式溯源可以追溯到黃帝,"垂拱而治";將此款式發揮極致者,乃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最終在漢朝,漢民族由於漢朝建立基本形成,其服飾的原始形態也定下來,主要是交領右衽,寬袍大袖。之後,其服飾歷經演變,吸收了其他族的各種領制服飾,較大的改變是在唐朝,圓領的長衫引入,女裝上也引入鮮卑胡風,基本脫離了單一服制;其次是清軍入關,要求男子採用滿族服制,雖有文人抗爭,但很快被接受,交領服只被允許存在於戲子,僧侶道士中,並沒有剃發時所引起的大規模反抗和流血沖突。經過清代的發展,漢族服飾長衫雖然是半交領,但在民間保持了漢族一貫的主流服飾特點,寬袍大袖,並由於多民族國家的原因,服飾種類增多,甚至脫離了漢民族原有的特點,如馬褂,旗袍等,但這些服裝的廣為傳播,成為漢民族的又一服飾形象。
最近流行的"漢服",雖然在古代為了區別民族時用過,但從未形成過確定的概念。現在民間人士懷念交領服制,以流行概念"漢服"定義,意圖恢復這種古老的服制。
文化習俗
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並蓄,形成了齊魯、中原、燕趙、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滇黔、閩台、松遼、徽贛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樂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漢族的主要傳統觀念。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傳統節日
節日名稱 日期 說明
過大年/春節 陰歷正月初一 俗稱過年,傳統上從歲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清明節陽歷四月五日 祭祖、掃墓
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 又稱端陽節,主題:吃粽子
七夕節 陰歷七月初七 又稱星期,即中國愛情節、情侶節,神話傳說中鵲橋相會之日
中元節 陰歷七月十五 又稱盂蘭節,俗稱七月半、鬼節,有祭祀靈魂等民間習俗
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 舉家團圓節,主題:賞月、吃月餅
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 敬老節
漢族人口眾多,習俗各異。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風易俗,採用簡單而又熱鬧的婚禮。但在有些漢族地區的農村,傳統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著。
漢族人民歷來以簡朴、富於創造精神著稱。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諸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人民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和各項科技在清朝之前也一直保持著世界領先的水平。
② 漢族風俗習慣
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古老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尚農務本,尊祖敬老。
漢族的風俗習慣
文化信仰
漢民族傳統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會基礎中對道家、佛家諸說多有崇敬!然而遺憾的是,近現代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人們的功利主義思想逐漸占據主流形態,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宗教卻逐漸式微,民眾有許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 漢族,在東南亞被稱為華族,又稱華人或唐人,是中國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漢族人口約為13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除兩岸四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和北美洲也有較多分布。
漢族形成歷史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當今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佔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 漢族的先民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遠古傳說,還描述了漢族先民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制時代。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見母系氏族制)的階段;關於黃帝的傳說,則標志著由母系氏族部落轉化為父系氏族部落(見父系氏族制),並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傳說在黃帝之後相繼以禪讓方式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禹,被認為是黃帝的子孫 公元前21世紀,中原地區的原始公社制時代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階級社會已經出現在黃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從公元前21世紀以後,相繼出現了夏(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幾個王朝。首先在黃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濟之間以及淮河支流汝、潁上游;繼而發展至淮河、泗水、長江、漢水的廣大地區。西周時,已出現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名, 以與蠻、夷、戎、 狄相區別。但是,這時華夷之辨尚不甚嚴。 春秋(前770~前476)時,華夷貴賤尊卑的觀念已很強烈,當時區分華夏與蠻夷的標准,族類與文化都被重視,文化尤為首要因素。華夷因禮俗、服飾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僅與齊、燕、韓、趙、魏同稱諸夏,而且是兩個最強大的華夏諸侯。七雄合縱、連橫、兼並、爭戰,但族體相同,形成諸夏統一趨勢;於是華夏成為穩定的族體,分布區域也已達東北遼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東南湖湘吳越等廣大地區。 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建立了秦朝,隨後漢朝建立,並統治中國400餘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此時漢族人口分布仍集中與黃河、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起,五胡亂華,漢族人口逐漸向長江、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大規模遷徙,而從西晉到隋代的建立這一段期間,漢族進入中亞和雲南。到明,清時,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後滿人禁止漢人出關進入東北,清朝後期為充實邊疆,准許漢族進入中國東北,在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大量引入山東漢族.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起又有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語言文字
漢族的語言為漢語,使用漢字書寫。漢語屬漢藏語系,按學術界較常見的劃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話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語、粵語七大方言(有許多不同的劃分方法,參見漢語方言詞條)。近幾年來不少學者認為廣西的平話、山西的晉語應與其他七大方言並列。對漢語標准語的規定,漢族所在的不同地區各有不同,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定為標准官話(以官話區的北京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語言,其稱謂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別稱為普通話、國語、華語),香港定位標准粵語(廣州話)。漢字的書寫方式分別有正體字和簡化字。 此外,有的學者還將閩方言分為閩南話和閩北話。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個方言內部又可再分區劃片,從而構成了漢語方言復雜,南北互不相通的語言狀態。盡管如此,由於漢字的高度統一,對漢族具有強大的內聚作用,所以,我們似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漢字,就沒有漢族。
經濟發展
漢族歷來以勤勞儉朴、富於創造精神著稱。經濟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這種「男耕女織」式的自然經濟,在中國古代始終占絕對優勢。農業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主要物質基礎,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稱發達,尤其以發達的水利灌溉與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歷代都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其中有些一直造福至於現在。比如公元前3世紀中葉,秦蜀郡守李冰領導興修的都江堰,不僅在古代使成都平原成為全國著名的糧倉,享有「天府之國」的美名,一直到現在,仍使成都平原受益無窮。都江堰可算是古代水利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在耕作技術方面,漢族及其祖先,自古以來一貫注重農時、改良土壤、輪休耕地,以及施肥、保墒、選種、培養新品種、改良農具,同時也不斷從國內各民族中甚至從國外吸收新的作物品種和學習耕作技術。因而不僅創造了在古代堪稱水平很高的產量,而且作物品種之豐富,也是世所罕有。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在高度發達的農業與手工業生產的基礎上,古代科學技術如天文、數學、農學、醫葯學、冶煉術、建築學等都在世界文明發達史上大放異彩,造紙術、印刷術的發明,火葯用於作戰,指南針用於航海,以及養蠶、織造絲綢、制瓷、制茶等技術,對世界文化與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商業在古代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中國除以漢族為代表的農耕民族區之外,還有廣大的游牧區、狩獵區和漁獵區各民族,這兩大類民族之間農業、手工業產品與畜牧狩獵產品及其他土特產品的交換,不僅是生活的需要,而且促進了各族人民的生產發展。唐宋以來形成的「茶馬互市」是漢族與各兄弟民族經濟上互相補充、交流關系的主要形式。商業的發達,反過來有利於農業、手工業的發展。至明代(1368~1644)中晚期,已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尤其在江南地區一些城鎮的手工業工場與商業中,資本主義萌芽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從19世紀中後葉至20世紀30年代,中國近代工業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同樣主要是在沿海及交通較發達的內地大中城市漢族聚居的地區。
建築形式
漢族由於分布地區廣大,其傳統住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其傳統住房與華北基本相似,區別在牆壁和屋頂,那裡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陝北的漢族,則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佔耕地面積;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其傳統住房以木建房為主,講究飛檐重閣和律卯結構。由於南方各地習俗和自然條件不同,在住房建築布局上也有差異。如丘陵山地的樓房依山而建,江浙水鄉則注重前街後河,福建的土樓龐大而美觀,蘇州的樓閣小巧而秀麗。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文化藝術
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擁有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西周時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這就是禮樂文化,周禮非常繁縟,據《周禮》有吉、凶、軍、賓、嘉五禮,樂在西周很重視,有專門職官管理,金文中也記有樂官。周代樂舞如《大武》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較完善教育制度,如「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就是周代貴族的文化教育內容,中國最早的經典如《周易》、《尚書》、《詩經》、《周禮》、《樂經》(已佚)、《春秋》都產生這個時期,以及春秋時期的諸子學說等。 在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各諸侯國出現過百家爭鳴的生動活潑的局面,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大體同時的古希臘文明東西輝映。至漢武帝時(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統治漢族古代思想與文化近2000年,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著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中國相鄰的國家。在古代軍事理論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軍事名著《孫子兵法》問世。西漢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別是宋朝以來一直作為武學必讀的《武經七書》,集中了古代軍事著作的精華。注重史學也是漢族文化史的一個突出的特點。自司馬遷撰《史記》,歷代都有紀傳體史書,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編年體以《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為代表;其他各種紀事本末體史書及古史、 雜史、地方史志、 史學理論等官私撰述,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古代歷史文獻最豐富的國家,其中絕大多數出於漢族學者的手筆。在自然科學方面,天文學與數學的成就,一向為世人所矚目, 其中如張衡(78~139)、祖沖之(429~500)、一行(俗名張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舉世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農學往往包括古代科學技術的多方面成就,據不完全統計,2000多年間,包括已經散佚與流傳至今的農書達370餘種,其中如《汜勝之書》、《齊民要術》、《王禎農書》、《農政全書》,是古代農學著作的代表作。 在古代漢文文學發展中,詩歌的發展占顯著地位,如詩經、楚辭、樂府、唐詩、宋詞等都有許多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家與作品,而屈原(約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約987~約1053)、蘇軾(1037~1101)、 陸游(1125~1210)、辛棄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與作品,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大放異彩,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公認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漢古文,至唐中晚葉,由韓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導恢復秦漢古文運動,到歐陽修(1007~1072)、蘇洵(1009~1066)、 曾鞏(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蘇軾、蘇轍(1039~1112)時,古文運動大獲全勝,號為「唐宋八大家」。小說創作,到明清時獲得很大發展,長篇巨著如:《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齋志異》均素負盛名。還有不少少數民族作家也運用漢語進行創作,產生了許多名家與名著,而《紅樓夢》,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作。 其他在繪畫、書法、工藝美術、音樂、 舞蹈、戲劇、曲藝等方面,都有不少蜚聲中外的名家,他們獲得了令人贊嘆的藝術成就。在這些藝術的發展中,尤其表現了漢族人民善於學習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長,以發展其藝術,形成了特有的風格。在一些類書巨著的編纂方面,也是由來已久。唐、宋時的《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特別是明清的《永樂大典》、《圖書集成》可稱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網路全書,不僅顯示了以漢族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古代文化的光輝成就,也顯示了古代漢族學者與少數民族學者合作與互相學習的精神。
漢族音樂
漢族是有音樂傳統的民族,漢族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創造。秦以前,漢族先民已創造了樂器和樂曲,發明了樂律。漢唐盛世,漢族音樂以歌舞音樂見長;宋元以後,則以戲曲音樂為主。當今世界公認的音樂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漢族稱三分損益律)、純律及平均律,漢族皆獨立發明,其成果如車條之輻輳,匯入世界音樂理論之軸心。
飲食習慣
主食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面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並善於烹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飲茶
酒和茶是漢族主要的兩大飲料。中國是茶葉的轉載自百分網http://www.oh100.com,請保留此標記故鄉,中國也是世界上發明釀造技術最早的國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數千年來,構成漢族飲食習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發生了廣泛影響。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餚、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中國是茶的故鄉,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漢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餚、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酒
米酒,又叫酒釀,甜酒。舊時叫「醴」。用糯米釀制,是漢族傳統的特產酒。 酒不僅是能滿足提神、解除疲勞、醫用等生理需要的飲品,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媒體,它在漢族長期的飲食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會,它是祭祀神靈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這種儀式中它起著溝通人神的媒體作用。在漢族的重要節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備品。漢族有句俗話,無酒不成宴。酒可以助興,可以增加歡樂的氣氛,至今還在不少地區流行的飲酒時的「猜拳」、酒令」、「酒麴」等活動,既是一種飲酒習俗,又是一種民族游藝和民間智慧,它具有活躍氣氛,消除酒力,顯示和鍛煉智力等多種功能。有些飲酒活動形成獨特的文化習俗,例如漢族中廣泛流傳的除夕飲屠蘇酒,端午節飲雄黃酒,重陽節飲菊花酒等等,蘊含著漢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觀念,至今仍為人們稱道。酒是漢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種社會活動中傳達感情,增強聯系的一種媒介。在漢族許多地區,姑娘出嫁臨行前要飲別親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飲交杯酒等等。所有這些飲酒習俗,都是漢族過去和現在飲食和生活習俗的有機組成部分。
節日食品
節日食品是豐富多彩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舊時代的宮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慶典等儀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多數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只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特定場合,還殘存著一些象徵性的活動。 二是供人們在節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製品。這是節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另外,漢族許多地區過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魚,象徵「年年有餘」。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傳承不衰。中秋節的月餅,寓含了對人間親族團圓和人事和-諧的祝福。其他諸如開春時食用的春餅、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農歷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寒食節的冷食,農歷二月二日吃豬頭、咬蠶豆、嘗新節吃新谷,結婚喜慶中喝交杯酒,祝壽宴的壽桃、壽桃、壽糕等,都是節日習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內涵的食俗。
飲食中的信仰、禁忌
漢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節食物多於舊歷年前煮熟,過節三天只需回鍋。以為熟則順,生則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將一切准備齊備,過節三天間有不動刀剪之說。再如,河南某些地區以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天忌食米飯,否則會導致穀子減產;過去在婦女生育期間的各種飲食禁忌較多。如漢族不少地區婦女懷孕期間忌食兔肉,認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會生兔唇;還有的地方禁食鮮姜,因為鮮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腳長出六指。過去漢族未生育的婦女,多忌食狗肉,認為狗肉不潔,而且食後容易招致難產等。
漢族服飾
漢民族有自己悠久華美的服飾,即漢服。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延續到甲申之難(1644年)。1644年清軍入關後,建立了以滿族為核心的高度集權政府。滿清統治者下令全國剃發易服,引起全國性的憤怒、不滿及武裝抵抗,隨後滿清王朝進行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漢服逐漸消亡。 1683年,清軍入台灣,滅鄭成功余部,從此漢服從華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徹底消亡。在經歷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後,今日的漢族逐漸忘記了自己曾經擁有的華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古老民族。今天人們看到的「唐裝」和旗袍、長衫馬褂都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而是滿族的民族服飾或改良。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來越多的漢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麗服飾,這場民間自發興起的復興漢民族服飾的運動,通常被稱為「漢服運動」。
民族圖騰
一隻龍與一隻鳳組成,意思代表陰陽,也就是男女,由於漢族人口眾多,占據了中國歷史發展大部分,所以延續了中國最古老的動物龍,作為自己民族的標志。龍飛鳳舞,是中原地區與南方地區的民族標志。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人都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驕傲。那麼您知道「龍的傳人」出於何處嗎? 聞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龍鳳》、《端午考》中指出,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來源於黃帝時代的傳說。相傳,黃帝在統一中原之前,以「熊」為標志性圖案。戰敗蚩尤統一中原後,它的標志兼取並融合了被吞並的其它氏族、部落的標志性圖案。如鳥的標志圖案、馬的標志圖案、鹿的標志圖案、蛇的標志圖案、牛的標志圖案、魚的標志圖案等。最後拼合成中華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龍」,一種虛擬的綜合性神靈。這一奇特的形象蘊涵著中華民族發展、各民族相互融合、團結,成為中華民族始祖的標志性圖案。後來,「龍」的形象開始出現於各種圖案之中,並逐漸成了帝王的符瑞。相傳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龍」而生,黃帝是附寶感「北斗」而生,堯帝是慶都感「赤龍」而生,始祖是龍繁衍的後代,因此,中華民族的子孫便是「龍的傳人」了。 龍之精神:是萬物一體,相容並蓄的精神境界; 是追求和-諧、群體本位的人生態度; 是中華大一統的情結。 鳳之品德:鳳凰涅盤求光明,象徵新生與中華民族的覺醒; 鳳是集民眾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於一身的憂患意識; 鳳是自強不息,捨身弘道的理想主義; 鳳是勤勞儉朴、艱苦奮斗的謀生態度。
文化習俗
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並蓄,形成了齊魯、中原、燕趙、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滇黔、閩台、松遼、徽贛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樂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漢族的主要傳統觀念。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民系
一般而言,同一個民系的人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區域,有著相同的區域認同。區域認同往往成為民系的名字,典型的例子如潮州民系。 在漢族諸民系中,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漢族民系。 對漢族人而言,炎黃認同是民族的精神傳統的標志物和代表物之一。類似的,對於民族之下的民系而言,在同一個民系裡的人,往往對某一特定的事物有著強烈的認同感,認為這一事物代表了自己所屬民系的某些特性和精神傳統。 老槐樹認同: 中原認同:南方諸民系(客家、福佬、潮州、廣府等)普遍存在的認同。 石壁祖地認同:客家民系 南雄珠璣巷認同:廣府民系 麻城孝感鄉認同:四川西南官話民系 莆田城認同: 蘇州閭門認同:
傳統節日
節日名稱 日期 說明 過大年/春節 陰歷正月初一 俗稱過年,傳統上從歲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清明節 陽歷四月五日—四月六日 祭祖、掃墓 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 又稱端陽節,主題:吃粽子 七夕節 陰歷七月初七 又稱乞巧節,當日女子拜織女,以求自己心靈手巧,嫁得如意郎君; 男子拜魁星,以求金榜提名,事業有成 中元節 陰歷七月十五 又稱盂蘭節,俗稱七月半、鬼節,有祭祀靈魂等民間習俗 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 舉家團圓節,主題:賞月、吃月餅 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 敬老節 臘八節 陰歷臘月初八 喝臘八粥 小年 陰歷臘月廿三 漢族傳統節日中西歷對照表 臘月 --------------- 初七:驅儺日 初八:臘八節 十六:尾牙節 立春節(於立春日) 廿三:祭灶日(小年) 除夕: 除夕夜普遍有闔家團聚吃團圓飯、喝守歲酒的習俗,許多地區家宴中都要安排魚餚,寓意「年年有魚」。 北方地區各家各戶都要包餃子,江南各地盛行打年糕、吃年糕,分別寓意團聚安康與步步登高。 ●正月 --------------- 初一:春節(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 初七:人日節 初八:穀日節 初九:天日節 初十:地日節 十五:元宵節(上元節、燈節) 二十:天穿節 廿五:填倉節 春分節(於春分日) 晦日:無 ●二月 --------------- 初一:中和節(太陽生日) 初二:春龍節(龍抬頭、龍頭節、社日) 十五:花朝節(花神節、百花之神生日) 寒食節(冬至日後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節(於清明日) 十九:觀音誕 ●三月 --------------- 初三:上巳節(女兒節) ●四月 --------------- 立夏節(於立夏日) 初八:浴佛節(釋迦牟尼誕辰) 十八:碧霞元君節 ●五月 --------------- 初五:端午節(端節、端五、端陽、重午、蒲節、天中節) 夏至節(朝節,於夏至日) 十三:雨節(關公磨刀日) 二十:分龍節 ●六月 --------------- 初六:天貺節(六月六、曬蟲節、蟲王節、回娘家節) 十九:觀音會 廿四:觀蓮節(蓮花生日) ●七月 --------------- 初七:七夕節(乞巧節) 十四:秋日拔禊 十五:中元節(盂蘭盆節、鬼節、瓜節) 廿九:地葬節 ●八月 --------------- 初一:天灸日(天醫節) 十五:中秋節 ●九月 --------------- 初九:重陽節 十九:觀音會 ●十月 --------------- 初一:寒衣節(授衣節、冥陰節) 十五:下元節(下元水官節) ●十一月 --------------- 冬至節(於冬至日)
本文由百分網提供,原文地址:http://www.oh100.com/a/201201/46688.html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漢族風俗習慣
http://www.e56.com.cn/system_file/minority/hanzu/fengsu.htm
③ 伴侶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伴侶的意義不僅是在一起生活,共同承擔物質要求,而是人生起伏、生老病弱你可以與之攜手,可以一起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以做到親密無間的信任與合作。
伴侶和朋友、親人是不一樣的,伴侶的真正意義是在一個人孤獨無助的時候,給予自己溫暖與陪伴的人。在自己感到沒有希望的時候,伴侶就是自己活著的希望,是自己的精神的寄託,陪伴自己度過難過和開心。
最好的伴侶的樣子:
1、擁有願意陪在身邊
所謂伴侶最基礎的要求就是陪伴彼此,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也不離不棄,能夠給予彼此最好的陪伴,這就是最好的伴侶的樣子。如果能夠做到相互陪伴,這樣的生活模式,也是每個人都想得到的。
2、彼此懂得包容體諒
伴侶之間最重要的相處模式就是包容和信任彼此,總是相互猜忌是不會長久的。真正好的伴侶,一定要學會相互體諒,能夠彼此包容。當你和伴侶在相互體諒的過程中,獲得了共同的成長,那麼你們的感情也才會日益牢固。
3、有共同語言
有共同語言和一樣的三觀是很重要的,無時無刻都有話題,彷彿兩個人在一起的每個時刻都不會寂寞。真正好的伴侶是有共同語言,彼此相處起來從來不會覺得很累。
④ 漢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姓氏
最初,中國漢族的姓、氏是有區別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號。「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許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個特殊的記號作為標志,這就是氏。後來,姓和氏就沒有多少差別了。
而中國漢族之姓則多出於黃帝,炎帝之後,故又稱「炎黃子孫」。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 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
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
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夏、商時期,貴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氏。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
周王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諸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東周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姜、宋子,齊、宋為國名,姜、子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欒祁,江、欒為夫家國、氏名,芊、祁為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別。
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侯國要經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為「胙之土而命之氏」。
貴族獲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①以國名為氏。諸侯國君主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如晉重即晉文公重耳,以國名晉為氏,重為重耳的簡稱;魯申即魯僖公申,國名魯為氏,申為名。
②以封地為氏。卿大夫及其子孫以采邑名為氏。如晉國大夫畢萬采地為魏,後世子孫以魏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萬封於韓,以韓為氏。
③以官名為氏。貴族及其子孫以其官名為氏。晉國的林父為步兵組織三行里中行的軍帥,稱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稱中行偃,以中行為氏;宋國執政卿樂喜(子罕)稱司城子罕,其孫樂祁(子梁)稱司城氏,是以司城為氏。司徒、司馬、司空、司寇也是此類。
④以職業為氏。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等。
⑤以居住地為氏。魯庄公子遂住魯東門,稱東門遂(名)、東門襄仲(字),是以東門為氏;宋國樂大心為右師,居於宋桐門,稱桐門右師,是以桐門為氏。諸如東郭、西門、池等等。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緣關系遠近之稱為氏。周僖王之子虎稱王子虎,其孫稱王孫蘇;鄭穆公之子喜(子罕)稱公子喜,其孫舍之(子展)稱公孫舍之。
⑦以貴族的字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國君的近親三代,公孫之子不屬公族而須另外立氏。這些貴子孫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為其氏。鄭國公子發字子國,其孫國參(子思)即以「子國」的末字為氏;另有公子,字子駟,其孫以「駟」為氏。以祖父之字為氏最為常見,是得氏通例。
中國古人的姓名比現代人要復雜些,大體有姓、名、字、號四項。名是嬰兒出生後由父親取的。字是男子二十歲成年舉行冠禮,女子十五歲舉行笄禮時取的,是人的正式稱謂。號,是有一定名望和文化的人,為表示自己的思想志趣而取的。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陸游,號放翁。
現代人命名沒有古代人那麼講究,除少數人有字、號外,普通人一般只有一個名字, 並且多為一字或兩字。名反映了中國漢族文化特徵和心理特徵。如有的用「富、貴、財、祿」等字,希望發家致富;有的用「康、健、松、壽」等字,希望健康長壽;有的用「棟、傑、俊、才」等字,希望發達成材。
男子用動物命名時,多用「鵬、龍、虎、豹」,象徵勇猛、威武、吉祥,以植物命名則用「松、槐、桐、柏」等字,象徵雄偉挺拔、富有生命力;女子相應用「鳳、鶯、鸞、燕」等字和「蘭、菊、梅、杏」等字,希望貌美、溫柔、賢惠。
婚姻
中國漢族婚禮習俗源遠流長,民族色彩濃郁。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禮儀,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稱之為「六禮」。
「納彩」即男家請媒人向女家提親,後人叫「說媒」;「問名」即雙方變換年庚,近代稱之為「換龍鳳帖」,然後卜卦「合婚」;「納吉」即為「訂婚」;「納征」為男家向女家下聘禮,俗稱「彩禮」;「請期」就是選擇好婚期吉日徵求女方意見;「親迎」即為迎娶新娘。
從古至今,婚俗雖因時代變化,或貧富相異而有繁簡之別,但基本儀式程序相似。即使到了現代,自由戀愛興起,儀程更趨簡化,不過媒人(介紹人)通言、相親、定親和迎娶等習俗仍有一定保留。
「六禮」中以「親迎」內容最為豐富多彩,主要習俗有鋪房、哭嫁、撒谷豆、「舉火」、「潑水」、障面、穿紅衣、新娘足不履地、坐花轎、「跨馬鞍」、拜堂、撒帳、交杯、鬧房等。兩千多年來,這些「親迎」習俗經久不衰,近代隨著社會的進步雖有所革新和演變,但基本方面變異不大。
在婚制方面,古代中國漢族雖通行一夫一妻制,但納妾現象較為普遍,近代俗稱「討小老婆」或「娶姨太太」,而寡婦一般不準改嫁,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理學興起,規矩甚嚴,有的基本要終身穿素服守寡。
在婚姻形式方面,舊時除明媒正娶外,還有買賣婚、表親婚、換親婚、轉房婚、招養婚(俗稱「入贅」)、典妻婚、童養婚、指腹婚、孝婚以及冥婚等。
育俗
婦女懷孕,中國漢族俗稱為「有喜」。
小孩出生第二天要做「三朝」。小孩出生後,大都緊閉雙眼,總要到三朝(即三天)或三朝以後才睜開。按舊俗,孩子睜開眼後要先看父親,後看母親,然後再看其他親友,以示永遠孝順父母。這時來探望的親戚朋友往往饋贈雞蛋、紅糖、小孩衣物等禮物祝賀。其中雞蛋染成紅色,稱為「紅蛋」,因是賀喜,故也稱「喜蛋」。
滿月,稱為「彌月」。舊俗要給孩子理胎發,俗稱「剃頭」,辦酒席慶賀。有的地方規定農歷四月初八為新生兒的「剃頭」日。現代中國漢族對小孩的滿月已視為常事,但有些地方的農村還比較重視,往往要請滿月酒。
周歲,是小孩從出生以來最為隆重的日子。古俗,孩子周歲這一天要測試其前途。方法是男置弓矢紙筆,女則刀尺針簍,以及各種食物、衣服於桌,讓孩子自取,取中者為其前途之往兆。現代中國漢族對小孩周歲普遍較重視,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一般都要給小孩拍照留念,並做新衣服,吃雞蛋面條以示祝賀。
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有的還辦生日酒,款待親戚朋友。江南農村還有包周歲粽子的習俗。這種粽子包得比一般的粽子長,寓意孩子快長大。
祭祀
最明顯的例子是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這三個節日原是以祭祖為源,以祭祖事鬼為主要節俗活動,所以又叫三「鬼節」。清明掃墓包含有懷念祖先,勉勵後人之意。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有放河燈拯孤照冥的習俗。寒衣節時人們在祖先墓前焚化紙衣。
⑤ 中華的漢民族有什麼歷史有什麼些自己民族習俗,有沒有自己民族服裝,都是什麼樣
【漢族歷史】
從約公元前7000年起,當今漢族主體的一部分巴、楚人在長江流域發展。前5000年左右,漢族的另一來源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佔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
約公元前2070年,啟建立了夏朝,前1600年,商朝建立;前1046年,周朝建立。從西周開始,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形成了黃河流域的華夏族和淮河、泗水、長江和漢水流域的楚族。在這期間,華夏族和楚族的逐步形成,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身,並以此區別於夷、蠻、戎、狄等諸多民族,但此時華夷的劃分尚不十分嚴格。
春秋時期,華夏族同周邊民族進一步融合,華夏族和楚族、秦族之間也逐漸融合。到了戰國時期,各個華夏諸侯國之間相互征戰,陸續進入中原地區的夷、蠻、戎、狄也逐漸與華夏族融合,從而形成較為穩定的族體。此時,華夏族的活動地域也擴展到了遼河中下游,洮河流域、四川盆地、長江以南地區等地。
秦滅六國,一統華夏。僅僅十餘年,在楚人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等人的領導下,秦朝滅亡。隨後同為楚人的劉邦和項羽爭奪最高統治權,劉邦勝出,漢朝建立,並統治中國400餘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並以先秦時期的楚族和華夏族為核心,融合了羌、匈奴的部分部落,形成了漢族。此時漢族人口分布仍主要是在黃河、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起,漢族人口逐漸向長江、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大規模遷徙,到明、清時,由於統治階層的民族政策,間接導致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從民國開始,漢族又逐漸遷徙至中國東北。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起又有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漢民族的形成】
漢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經歷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從部落到民族的發展過程,又經歷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及部分蠻、夷、戎、狄融合成華夏民族的階段,最後形成於漢代漫長而復雜的三個歷史階段。
1.夏、商、周、楚、越諸族的相繼崛起
漢族的形成起始於夏、商、周、楚、越諸民族相繼崛起。
公元前23至22世紀左右,夏民族在黃河中游、洛河流域的黃土地帶首先崛起。相傳夏部落在進入黃河、洛河流域以前,仍然處於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制時代。血緣關系仍然是維系人們的主要紐帶。據《史記·夏本紀》說:夏部落姒姓。共12氏族,即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他們以夏後氏為核心組成為一個有共同血緣的大部落。隨著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到了大禹時期,青銅工具的出現和使用,對於夏民族崛起的意義是促使"以銅為兵"的灌溉農業經濟類型的形成,反映了夏民族形成的經濟基礎和政治條件都已成熟。在這種新的歷史轉折時期,禹劃九州,標志著夏部落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轉化的完成,也標志著夏民族的形成。
由於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當夏民族在黃河中游崛起之時,地處山東半島,奉鳥為圖騰的商部落還過著原始社會「居無定處」、《史記·殷本紀》。「不常厥邑」《尚書·商書·盤庚上》。的流動生活。但是,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商部落也毫無例外地走上了原始社會解體的道路。「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詩經·商頌·長發》。的記載就是一個信息。於是,本來臣屬於夏王朝的商部落,在商國家建立的過程中,「湯證諸侯」,《史記·殷本紀》。「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孟子·滕文公下》。最後在鳴條會戰中大勝滅夏,湯建立了一個新的奴隸制國家--商王朝。與此同時,商部落也完成了從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的轉化,而發展成商民族,崛起於黃河下游。
與商滅夏一樣,居住在陝甘渭水上游的溱、沮流域之間,原來是商王朝部屬的周部落,重蹈商民族崛起的道路,在臣屬於商王朝的歷史條件下,完成了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的過渡,重演了商滅夏桀一幕,在「克商」中建立了周王朝,(《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發展成周民族。
夏、商、周三族在黃河流域相繼崛起之後,楚、越兩族在長江流域也相繼崛起。與黃河流域相比,長江流域社會發展的進程相對來說是比較緩慢的,由於國家還沒有出現,所以在相當的一個時期內,長江流域的各氏族、部落被人們稱「蠻」。而江漢地區的蠻,則被稱為「楚荊」,商時即有「維女荊楚」、「居國南方」(《詩經·殷武》)。之說。按照「從部落發展到民族」的一般規律,正處在階級產生、國家出現、民族形成前夜的「楚荊」,由於把戰爭變為一種正常的營生,而崇尚武功,他們在不斷向外發動戰爭中,迅速強大起來。而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不僅奠定了楚開國之基,也是楚民族形成的一個標志。
越民族的形成是從於越突起開始的。分布在江浙到兩廣或雲貴高原這一弧形地帶的百越集團,終因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而長期處「百越雜處,各有種姓」《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所言。的狀態。但是,由於歷史的機遇和地域位置的優越,商、周之時,與中原諸民族鄰接的百越在江浙的一支--於越突起,開始了形成為民族的歷程。吳、越國家的建立,反映了於越原始社會的瓦解和崩潰,也標志著於越各部落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轉化的完成。
從夏、商、周、楚、越諸民族相繼崛起,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此起彼伏的雄壯一幕,是他們譜寫了漢民族形成的第一階段。
2.華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鑄成
作為歷史上發生的東西,民族與其他事物一樣,也是不斷發展著,變化著。從部落發展成民族的夏、商、周、楚、越諸族作為原生民族,在周王朝的統治下從春秋到戰國,民族關系發生大變動、大發展。這時,夏、商、周、楚、越諸族發展、變化的主要形式就是互相往來,互相滲透,互相吸收,出現了民族融合的大趨勢。
春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首先是在夏、商、周三族之間進行的。例如晉惠公「作州兵」,就打破了西周以來軍隊組成的規定,說明「國」與「州」對立的消除,而州人本是被周征服的「庶人」,又表明晉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鴻溝已逐漸填平。
春秋民族大融合,還擴張到部分蠻、夷、戎、狄之間。例如《國語·周語》說:周襄「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後。」《左傳》庄公二十八年說:晉獻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春秋時赫赫有名的重耳本身就是一個混血兒,不僅如此,重耳逃難到狄時,「狄人伐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咎如是赤狄的別種,重耳又與狄人通婚。還有東夷族須句國人成風是魯喜公之妾;赤狄別種路子
嬰兒的夫人是晉景公的姐姐。而周民族的晉國人與戎族的秦國人聯姻,更表明春秋時包括部分蠻、夷、狄、戎在內的民族界限也被打破。
所有這些會合在一起,形成了春秋時期民族大融合,於是一個非夏非商非周非楚非越,又非蠻非夷非戎非狄次生的新民族--華夏民族誕生了。華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多稱為「夏」或「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所謂「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左傳》定公十年。《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說:「楚失華夏」,是關於「華夏」一詞的最早記載。此後,「華夏」遂成為春秋時以夏、商、周三族及夷為主源,部分蠻、戎、狄為支源融合形成的新民族的族稱。
戰國時期的民族融合以更深的程度、更廣的范圍、更快的速度繼續進行著。在南方的楚國,春秋以後,楚國縱橫於漢水、長江流域一帶,經八百餘年的擴張經營,文明程度越來越高,民族之間的融合也越來越深,最典型的莫過於屈原的《天問》一例,《天問》是就廟宇中描繪著古史的壁畫而發的。當時楚國的畫工如此熟悉中原地區的歷史,足見民族融合的深廣了。在東北方的燕國,到戰國時已成為雄據東北方的強國,燕將秦開曾作人質於東胡族,回國後率軍打敗東胡,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等東郡,大大擴展了燕國的領土。
燕對遼河流域的開拓,不僅奠定了古代中國在東北的疆域,也使遼河流域各民族融合成華夏民族的又一個支系。在北方的趙國,戰國後期是僅次於秦的強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史實,不僅是戰國時期民族融合的實例,而且是華夏文化吸收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明證。
在西北的秦國,是戰國時代的後起之秀,本是犬戎的一支,而非「諸華」族。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秦襄公始列為諸侯。在春秋戰國之交,秦與西方諸戎族展開了激烈的搏鬥,「遂霸西戎」,《史記·秦本紀》。成了西方各民族融合的中心。公元前395年商鞅變法後,秦後來居上,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不僅打敗了韓、越、魏三國,而且先後兼並了周圍的少數民族,增設了黔中郡、巫郡、南郡、南陽郡、三川郡、太原郡等。昔日西方落後的戎族國家,成為西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一躍而成為華夏民族的骨乾和核心。
從春秋到戰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繼夏、商、周、楚、越諸族相繼崛起的此起彼伏的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雄壯的一幕之後,在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又演出了波瀾壯闊的民族大融合的一幕。在這一幕歷史活劇中,一個嶄新的民族--華夏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分別形成了東以齊、西以秦、南以楚、北以趙、燕為代表的四個大支系,為統一的漢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是漢族形成的第二階段。
3.漢族在「大一統」中形成
在春秋戰國民族融合的熔爐中鑄成的華夏民族是一個分散的,不統一的民族,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所有這一切,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求有一個統一的政治中心。於是,秦始皇雄才大略,用十年時間統一了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紛爭,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國家--秦王朝。在「大一統」中,華夏民族也從分散走向了統一。秦王朝建立後,秦始皇採取了推行郡縣制,規定「書同文字」,統一貨幣、度量衡和「車同軌」、「行同倫」,以及築長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統一和穩定華夏民族。
正是由於秦始皇的這些「大一統」的措施使得華夏民族更加確定地成為一個穩定的人們共同體,所以雖然秦王朝國運短暫,但漢承秦制,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政治上,漢武帝創設了刺史制度,把全國分為十三州部,實行「編戶齊民」;經濟上,漢武帝接受桑弘羊建議,頒行均輸法、平準法,以京師為中心,建立了全國范圍的商業網,商品流通大大發展;文化思想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發展成了經學,取得了占統治地位的優勢,使儒學成了正在形成的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血肉部分。所有這些,表明西漢時中央集權「大一統」封建國家更集中、更強大,使統一成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使華夏民族完成了向漢族的發展和轉化。
華夏民族發展、轉化為漢族的標志是漢族族稱的確定。華夏民族統一於秦王朝,其族稱曾經改稱為「秦人」,西域各國就有稱華夏民族為「秦人」的習慣。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國運,使「秦人」的稱呼很快被人們遺忘了。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於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頁。)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中國民族簡》,三聯書店1950年版,第19頁。)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
從華夏民族向漢族發展、轉化的歷史活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繼華夏民族在春秋戰國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之後,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又演出了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氣貫長虹的一幕。從此以後,漢族就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就是漢族形成的第三階段。
【漢民族的發展】
漢族一出現於世界,便以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穩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開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偉的民族發展歷史進程。
人口的發展,是民族繁榮昌盛的重要標志之一,此即俗話所說:國泰民安,人丁興旺。封建社會時期漢族人口的發展經過了兩個大的發展時期,即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和宋遼夏金元至明清。兩漢之時,漢族形成的初期約有五千萬人口,經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發展,到宋代時人口突破一億大關,滕澤元:《宋代人口突破一億大關》,(《人口研究》1986年第6期)。又經宋遼夏金元至明清的發展,到清代道光年間人口增至四億多。
封建社會時期的漢族人口為什麼能得到這么巨大的發展,其中顯然有恩格斯所說的「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頁)。的機製作用,但了解和認識漢族人口的大發展,必須了解和認識漢族發展史上的一個突出現象,即民族同化問題。所謂民族同化,就是一個民族喪失民族特性,變成另一個民族的問題。在中國民族發展史上,有漢族同化少數民族的情況,也有少數民族同化漢族的情況,但兩者相比,前者是主流,是漢族能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族的一個重要原因。
東漢以後,中原大亂,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四分五裂,到處是封建割據,到處是紛爭戰亂。在大分裂、大混戰、大動盪之中,各民族或部族四處流徙,北方匈奴、鮮卑、烏丸、氐、羌紛紛入主中原,江漢地區的部分蠻族也涌進中原,在中原地區形成漢族與匈奴、鮮卑、烏丸、氐、羌及蠻族交錯雜居的局面;而北方漢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在長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漢族與蠻、俚、僚等南方少數民族或部族交錯雜居的局面。但是,曾幾何時,這些少數民族的全部或部分為什麼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呢?還有,唐以後,在新的大分裂、大動亂中,在中國歷史上也曾顯赫一世的契丹族、黨項族、女真族等少數民族,曾幾何時,其全部或部分為什麼也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呢?這就是因為他們被漢族同化,喪失了本民族的特點,變成了漢族的一部分了。
總之,在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潮流的席捲之下,雜居得愈久,民族心理溝通得愈深,漢族先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越快,漢族這個由許多民族混血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民族,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來越發展,終於成為世界第一大族。
【民族習俗】
【語言】
漢族的語言為漢語,使用漢字書寫。漢語屬漢藏語系,按學術界較常見的劃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話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語、粵語七大方言(有許多不同的劃分方法,參見漢語方言詞條)。近幾年來不少學者認為廣西的平話、山西的晉語應與其他七大方言並列。對漢語標准語的規定,漢族所在的不同地區各有不同,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定為標准官話(以官話區的北京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語言,其稱謂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別稱為普通話、國語、華語),香港定位標准粵語(廣州話)。中文的書寫方式分別有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
此外,有的學者還將閩方言分為閩南話和閩北話。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個方言內部又可再分區劃片,從而構成了漢語方言復雜,南北互不相通的語言狀態。盡管如此,由於漢字的高度統一,對漢族具有強大的內聚作用,所以,我們似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漢字,就沒有漢族。
【建築形式】
漢族由於分布地區廣大,其傳統住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其傳統住房與華北基本相似,區別在牆壁和屋頂,那裡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陝北的漢族,則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佔耕地面積;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其傳統住房以木建房為主,講究飛檐重閣和律卯結構。由於南方各地習俗和自然條件不同,在住房建築布局上也有差異。如丘陵山地的樓房依山而建,江浙水鄉則注重前街後河,福建的土樓龐大而美觀,蘇州的樓閣小巧而秀麗。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飲食習慣】
主食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面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並善於烹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飲茶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餚、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節日食品
節日食品是豐富多採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舊時代的宮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慶典等儀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多數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只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特定場合,還殘存著一些象徵性的活動。
二是供人們在節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製品。這是節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另外,漢族許多地區過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魚,象徵「年年有餘」。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傳承不衰。中秋節的月餅,寓含了對人間親族團圓和人事和諧的祝福。其他諸如開春時食用的春餅、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農歷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寒食節的冷食,農歷二月二日吃豬頭、咬蠶豆、嘗新節吃新谷,結婚喜慶中喝交杯酒,祝壽宴的壽桃、壽桃、壽糕等,都是節日習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內涵的食俗。
飲食中的信仰、禁忌
漢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節食物多於舊歷年前煮熟,過節三天只需回鍋。以為熟則順,生則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將一切准備齊備,過節三天間有不動刀剪之說。再如,河南某些地區以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天忌食米飯,否則會導致穀子減產;過去在婦女生育期間的各種飲食禁忌較多。如漢族不少地區婦女懷孕期間忌食兔肉,認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會生兔唇;還有的地方禁食鮮姜,因為鮮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腳長出六指。過去漢族未生育的婦女,多忌食狗肉,認為狗肉不潔,而且食後容易招致難產等。
【服飾】
漢民族有自己悠久華美的服飾。在燦爛的服飾文化的背後,包含著原創、融合與沖突,變化很多種款式,但寬袍大袖的特點,雖經風雨也未改變。
漢族服飾的主流款式溯源可以追溯到黃帝,「垂拱而治」;將此款式發揮極致者,乃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最終在漢朝,漢民族由於漢朝建立基本形成,其服飾的原始形態也定下來,主要是交領右衽,寬袍大袖。之後,其服飾歷經演變,吸收了其他族的各種領制服飾,較大的改變是在唐朝,圓領的長衫引入,女裝上也引入鮮卑胡風,基本脫離了單一服制;其次是清軍入關,要求男子採用滿族服制,雖有文人抗爭,但很快被接受,交領服只被允許存在於戲子,僧侶道士中,並沒有剃發時所引起的大規模反抗和流血沖突。經過清代的發展,漢族服飾長衫雖然是半交領,但在民間保持了漢族一貫的主流服飾特點,寬袍大袖,並由於多民族國家的原因,服飾種類增多,甚至脫離了漢民族原有的特點,如馬褂,旗袍等,但這些服裝的廣為傳播,成為漢民族的又一服飾形象。
最近流行的「漢服」,雖然在古代為了區別民族時用過,但從未形成過確定的概念。現在民間人士懷念交領服制,以流行概念」漢服」定義,意圖恢復這種古老的服制。
【文化習俗】
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並蓄,形成了齊魯、中原、燕趙、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滇黔、閩台、松遼、徽贛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樂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漢族的主要傳統觀念。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傳統節日】
節日名稱 日期 說明
過大年/春節 陰歷正月初一 俗稱過年,傳統上從歲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清明節陽歷四月五日 祭祖、掃墓
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 又稱端陽節,主題:吃粽子
七夕節 陰歷七月初七 又稱星期,即中國愛情節、情侶節,神話傳說中鵲橋相會之日
中元節 陰歷七月十五 又稱盂蘭節,俗稱七月半、鬼節,有祭祀靈魂等民間習俗
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 舉家團圓節,主題:賞月、吃月餅
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 敬老節
漢族人口眾多,習俗各異。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風易俗,採用簡單而又熱鬧的婚禮。但在有些漢族地區的農村,傳統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著。
漢族人民歷來以簡朴、富於創造精神著稱。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諸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人民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和各項科技在清朝之前也一直保持著世界領先的水平。
⑥ 6、7、8字的成語
一物降一物、十八般武藝、狗咬呂洞賓、人不可貌相、坐山觀虎鬥、一去不復返、不打不相識、真人不露相、後來者居上、馬上得天下、一飯三吐哺、鹿死不擇音、不能贊一詞、始願不及此、事無三不成、漏瓮沃焦釜 三句不離本行、一尺水十丈波、敏於事慎於言、一是一二是二、煙不出火不進、數東瓜道茄子、九鼎不足為重、一則一二則二、言寡尤行寡悔 是非只為多開口、含著骨頭露著肉 急驚風撞著慢郎中、黃鍾毀棄瓦釜雷鳴
⑦ 漢族的民風民俗的資料
1.傳統禮儀
坐禮:正坐是從古代漢族流傳的坐姿,動作是臀部放於腳踝,上身挺直,雙手規矩的放於膝上,身體氣質端莊,目不斜視。而現代坐在凳子上,雙腳縱向下來的坐法,實際上在南北朝以前不視為正式場合的坐法,是從當時西域國家傳來的,當時稱為胡坐。
拓展資料: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 「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資料參考:網路 漢族
⑧ 漢族的風俗習慣
漢族是有音樂傳統的民族,漢族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創造。秦以前,漢族先民已創造了樂器和樂曲,發明了樂律。漢唐盛世,漢族音樂以歌舞音樂見長;宋元以後,則以戲曲音樂為主。當今世界公認的音樂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漢族稱三分損益律)、純律及平均律,漢族皆獨立發明,其成果如車條之輻輳,匯入世界音樂理論之軸心。�
漢族音樂
【飲食習慣】
[編輯本段]
主食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面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並善於烹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飲茶
酒和茶是漢族主要的兩大飲料。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也是世界上發明釀造技術最早的國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數千年來,構成漢族飲食習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發生了廣泛影響。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餚、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中國是茶的故鄉,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漢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餚、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酒
米酒,又叫酒釀,甜酒。舊時叫「醴」。用糯米釀制,是漢族傳統的特產酒。
酒不僅是能滿足提神、解除疲勞、醫用等生理需要的飲品,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媒體,它在漢族長期的飲食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會,它是祭祀神靈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這種儀式中它起著溝通人神的媒體作用。在漢族的重要節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備品。漢族有句俗話,無酒不成宴。酒可以助興,可以增加歡樂的氣氛,至今還在不少地區流行的飲酒時的「猜拳」、酒令」、「酒麴」等活動,既是一種飲酒習俗,又是一種民族游藝和民間智慧,它具有活躍氣氛,消除酒力,顯示和鍛煉智力等多種功能。有些飲酒活動形成獨特的文化習俗,例如漢族中廣泛流傳的除夕飲屠蘇酒,端午節飲雄黃酒,重陽節飲菊花酒等等,蘊含著漢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觀念,至今仍為人們稱道。酒是漢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種社會活動中傳達感情,增強聯系的一種媒介。在漢族許多地區,姑娘出嫁臨行前要飲別親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飲交杯酒等等。所有這些飲酒習俗,都是漢族過去和現在飲食和生活習俗的有機組成部分。
節日食品
節日食品是豐富多彩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舊時代的宮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慶典等儀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多數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只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特定場合,還殘存著一些象徵性的活動。
二是供人們在節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製品。這是節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另外,漢族許多地區過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魚,象徵「年年有餘」。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傳承不衰。中秋節的月餅,寓含了對人間親族團圓和人事和諧的祝福。其他諸如開春時食用的春餅、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農歷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寒食節的冷食,農歷二月二日吃豬頭、咬蠶豆、嘗新節吃新谷,結婚喜慶中喝交杯酒,祝壽宴的壽桃、壽桃、壽糕等,都是節日習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內涵的食俗。
飲食中的信仰、禁忌
漢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節食物多於舊歷年前煮熟,過節三天只需回鍋。以為熟則順,生則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將一切准備齊備,過節三天間有不動刀剪之說。再如,河南某些地區以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天忌食米飯,否則會導致穀子減產;過去在婦女生育期間的各種飲食禁忌較多。如漢族不少地區婦女懷孕期間忌食兔肉,認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會生兔唇;還有的地方禁食鮮姜,因為鮮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腳長出六指。過去漢族未生育的婦女,多忌食狗肉,認為狗肉不潔,而且食後容易招致難產等。
【漢族服飾】
[編輯本段]
漢民族有自己悠久華美的服飾,即漢服。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延續到甲申之難(1644年)。1644年清軍入關後,建立了以滿族為核心的高度集權政府。滿清統治者下令全國剃發易服,引起全國性的憤怒、不滿及武裝抵抗,隨後滿清王朝進行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漢服逐漸消亡。
1683年,清軍入台灣,滅鄭成功余部,從此漢服從華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徹底消亡。在經歷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後,今日的漢族逐漸忘記了自己曾經擁有的華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古老民族。今天人們看到的「唐裝」和旗袍、長衫馬褂都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而是滿族的民族服飾或改良。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來越多的漢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麗服飾,這場民間自發興起的復興漢民族服飾的運動,通常被稱為「漢服運動」。
【民族圖騰】
[編輯本段]
一隻龍與一隻鳳組成,意思代表陰陽,也就是男女,由於漢族人口眾多,占據了中國歷史發展大部分,所以延續了中國最古老的動物龍,作為自己民族的標志。龍飛鳳舞,是中原地區與南方地區的民族標志。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人都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驕傲。那麼您知道「龍的傳人」出於何處嗎?
聞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龍鳳》、《端午考》中指出,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來源於黃帝時代的傳說。相傳,黃帝在統一中原之前,以「熊」為標志性圖案。戰敗蚩尤統一中原後,它的標志兼取並融合了被吞並的其它氏族、部落的標志性圖案。如鳥的標志圖案、馬的標志圖案、鹿的標志圖案、蛇的標志圖案、牛的標志圖案、魚的標志圖案等。最後拼合成中華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龍」,一種虛擬的綜合性神靈。這一奇特的形象蘊涵著中華民族發展、各民族相互融合、團結,成為中華民族始祖的標志性圖案。後來,「龍」的形象開始出現於各種圖案之中,並逐漸成了帝王的符瑞。相傳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龍」而生,黃帝是附寶感「北斗」而生,堯帝是慶都感「赤龍」而生,始祖是龍繁衍的後代,因此,中華民族的子孫便是「龍的傳人」了。
龍之精神:是萬物一體,相容並蓄的精神境界;
是追求和諧、群體本位的人生態度;
是中華大一統的情結。
鳳之品德:鳳凰涅盤求光明,象徵新生與中華民族的覺醒;
鳳是集民眾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於一身的憂患意識;
鳳是自強不息,捨身弘道的理想主義;
鳳是勤勞儉朴、艱苦奮斗的謀生態度。
【文化習俗】
[編輯本段]
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並蓄,形成了齊魯、中原、燕趙、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滇黔、閩台、松遼、徽贛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樂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漢族的主要傳統觀念。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民系】
[編輯本段]
一般而言,而言,同一個民系的人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區域,有著相同的區域認同。區域認同往往成為民系的名字,典型的例子如潮州民系。
在漢族諸民系中,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漢族民系。
對漢族人而言,炎黃認同是民族的精神傳統的標志物和代表物之一。類似的,對於民族之下的民系而言,在同一個民系裡的人,往往對某一特定的事物有著強烈的認同感,認為這一事物代表了自己所屬民系的某些特性和精神傳統。
老槐樹認同:
中原認同:南方諸民系(客家、福佬、潮州、廣府等)普遍存在的認同。
石壁祖地認同:客家民系
南雄珠璣巷認同:廣府民系
麻城孝感鄉認同:四川西南官話民系
莆田城認同:
蘇州閭門認同:
【傳統節日】
[編輯本段]
節日名稱 日期 說明
過大年/春節 陰歷正月初一 俗稱過年,傳統上從歲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清明節陽歷四月五日 祭祖、掃墓
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 又稱端陽節,主題:吃粽子
七夕節 陰歷七月初七 又稱乞巧節,當日女子拜織女,以求自己心靈手巧,嫁得如意郎君; 男子拜魁星,以求金榜提名,事業有成
中元節 陰歷七月十五 又稱盂蘭節,俗稱七月半、鬼節,有祭祀靈魂等民間習俗
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 舉家團圓節,主題:賞月、吃月餅
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 敬老節
臘八節 陰歷臘月初八 喝臘八粥
小年 陰歷臘月廿三
漢族傳統節日中西歷對照表
臘月
---------------
初七:驅儺日
初八:臘八節
十六:尾牙節
立春節(於立春日)
廿三:祭灶日(小年)
除夕: 除夕夜普遍有闔家團聚吃團圓飯、喝守歲酒的習俗,許多地區家宴中都要安排魚餚,寓意「年年有魚」。
北方地區各家各戶都要包餃子,江南各地盛行打年糕、吃年糕,分別寓意團聚安康與步步登高。
●正月
---------------
初一:春節(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
初七:人日節
初八:穀日節
初九:天日節
初十:地日節
十五:元宵節(上元節、燈節)
二十:天穿節
廿五:填倉節
春分節(於春分日)
晦日:無
●二月
---------------
初一:中和節(太陽生日)
初二:春龍節(龍抬頭、龍頭節、社日)
十五:花朝節(花神節、百花之神生日)
寒食節(冬至日後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節(於清明日)
十九:觀音誕
●三月
---------------
初三:上巳節(女兒節)
●四月
---------------
立夏節(於立夏日)
初八:浴佛節(釋迦牟尼誕辰)
十八:碧霞元君節
●五月
---------------
初五:端午節(端節、端五、端陽、重午、蒲節、天中節)
夏至節(朝節,於夏至日)
十三:雨節(關公磨刀日)
二十:分龍節
●六月
---------------
初六:天貺節(六月六、曬蟲節、蟲王節、回娘家節)
十九:觀音會
廿四:觀蓮節(蓮花生日)
●七月
---------------
初七:七夕節(乞巧節)
十四:秋日拔禊
十五:中元節(盂蘭盆節、鬼節、瓜節)
廿九:地葬節
●八月
---------------
初一:天灸日(天醫節)
十五:中秋節
●九月
---------------
初九:重陽節
十九:觀音會
●十月
---------------
初一:寒衣節(授衣節、冥陰節)
十五:下元節(下元水官節)
●十一月
---------------
冬至節(於冬至日)
⑨ 是啊就是漢族
http://ke..com/view/2717.htm
編輯本段【文化藝術】
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擁有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西周時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這就是禮樂文化,周禮非常繁縟,據《周禮》有吉、凶、軍、賓、嘉五禮,樂在西周很重視,有專門職官管理,金文中也記有樂官。周代樂舞如《大武》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較完善教育制度,如「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就是周代貴族的文化教育內容,中國最早的經典如《周易》、《尚書》、《詩經》、《周禮》、《樂經》(已佚)、《春秋》都產生這個時期,以及春秋時期的諸子學說等。
在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各諸侯國出現過百家爭鳴的生動活潑的局面,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大體同時的古希臘文明東西輝映。至漢武帝時(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統治漢族古代思想與文化近2000年,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著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中國相鄰的國家。在古代軍事理論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軍事名著《孫子兵法》問世。西漢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別是宋朝以來一直作為武學必讀的《武經七書》,集中了古代軍事著作的精華。注重史學也是漢族文化史的一個突出的特點。自司馬遷撰《史記》,歷代都有紀傳體史書,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編年體以《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為代表;其他各種紀事本末體史書及古史、 雜史、地方史志、 史學理論等官私撰述,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古代歷史文獻最豐富的國家,其中絕大多數出於漢族學者的手筆。在自然科學方面,天文學與數學的成就,一向為世人所矚目, 其中如張衡(78~139)、祖沖之(429~500)、一行(俗名張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舉世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農學往往包括古代科學技術的多方面成就,據不完全統計,2000多年間,包括已經散佚與流傳至今的農書達370餘種,其中如《汜勝之書》、《齊民要術》、《王禎農書》、《農政全書》,是古代農學著作的代表作。
在古代漢文文學發展中,詩歌的發展占顯著地位,如詩經、楚辭、樂府、唐詩、宋詞等都有許多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家與作品,而屈原(約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約987~約1053)、 蘇軾(1037~1101)、 陸游(1125~1210)、辛棄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與作品,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大放異彩,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公認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漢古文,至唐中晚葉,由韓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導恢復秦漢古文運動,到歐陽修(1007~1072)、蘇洵(1009~1066)、 曾鞏(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蘇軾、蘇轍(1039~1112)時,古文運動大獲全勝,號為「唐宋八大家」。小說創作,到明清時獲得很大發展,長篇巨著如:《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齋志異》均素負盛名。還有不少少數民族作家也運用漢語進行創作,產生了許多名家與名著,而《紅樓夢》,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作。 其他在繪畫、書法、工藝美術、音樂、 舞蹈、戲劇、曲藝等方面,都有不少蜚聲中外的名家,他們獲得了令人贊嘆的藝術成就。在這些藝術的發展中,尤其表現了漢族人民善於學習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長,以發展其藝術,形成了特有的風格。在一些類書巨著的編纂方面,也是由來已久。唐、宋時的《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特別是明清的《永樂大典》、《圖書集成》可稱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網路全書,不僅顯示了以漢族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古代文化的光輝成就,也顯示了古代漢族學者與少數民族學者合作與互相學習的精神。
編輯本段【漢族音樂】
漢族是有音樂傳統的民族,漢族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創造。秦以前,漢族先民已創造了樂器和樂曲,發明了樂律。漢唐盛世,漢族音樂以歌舞音樂見長;宋元以後,則以戲曲音樂為主。當今世界公認的音樂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漢族稱三分損益律)、純律及平均律,漢族皆獨立發明,其成果如車條之輻輳,匯入世界音樂理論之軸心。�
漢族音樂
編輯本段【飲食習慣】
主食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面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並善於烹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飲茶
酒和茶是漢族主要的兩大飲料。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也是世界上發明釀造技術最早的國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數千年來,構成漢族飲食習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發生了廣泛影響。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餚、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中國是茶的故鄉,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漢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餚、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酒
米酒,又叫酒釀,甜酒。舊時叫「醴」。用糯米釀制,是漢族傳統的特產酒。
酒不僅是能滿足提神、解除疲勞、醫用等生理需要的飲品,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媒體,它在漢族長期的飲食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會,它是祭祀神靈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這種儀式中它起著溝通人神的媒體作用。在漢族的重要節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備品。漢族有句俗話,無酒不成宴。酒可以助興,可以增加歡樂的氣氛,至今還在不少地區流行的飲酒時的「猜拳」、酒令」、「酒麴」等活動,既是一種飲酒習俗,又是一種民族游藝和民間智慧,它具有活躍氣氛,消除酒力,顯示和鍛煉智力等多種功能。有些飲酒活動形成獨特的文化習俗,例如漢族中廣泛流傳的除夕飲屠蘇酒,端午節飲雄黃酒,重陽節飲菊花酒等等,蘊含著漢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觀念,至今仍為人們稱道。酒是漢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種社會活動中傳達感情,增強聯系的一種媒介。在漢族許多地區,姑娘出嫁臨行前要飲別親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飲交杯酒等等。所有這些飲酒習俗,都是漢族過去和現在飲食和生活習俗的有機組成部分。
節日食品
節日食品是豐富多彩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舊時代的宮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慶典等儀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多數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只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特定場合,還殘存著一些象徵性的活動。
二是供人們在節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製品。這是節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另外,漢族許多地區過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魚,象徵「年年有餘」。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傳承不衰。中秋節的月餅,寓含了對人間親族團圓和人事和諧的祝福。其他諸如開春時食用的春餅、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農歷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寒食節的冷食,農歷二月二日吃豬頭、咬蠶豆、嘗新節吃新谷,結婚喜慶中喝交杯酒,祝壽宴的壽桃、壽桃、壽糕等,都是節日習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內涵的食俗。
飲食中的信仰、禁忌
漢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節食物多於舊歷年前煮熟,過節三天只需回鍋。以為熟則順,生則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將一切准備齊備,過節三天間有不動刀剪之說。再如,河南某些地區以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天忌食米飯,否則會導致穀子減產;過去在婦女生育期間的各種飲食禁忌較多。如漢族不少地區婦女懷孕期間忌食兔肉,認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會生兔唇;還有的地方禁食鮮姜,因為鮮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腳長出六指。過去漢族未生育的婦女,多忌食狗肉,認為狗肉不潔,而且食後容易招致難產等。
編輯本段【漢族服飾】
漢民族有自己悠久華美的服飾,即漢服。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延續到甲申之難(1644年)。1644年清軍入關後,建立了以滿族為核心的高度集權政府。滿清統治者下令全國剃發易服,引起全國性的憤怒、不滿及武裝抵抗,隨後滿清王朝進行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漢服逐漸消亡。
1683年,清軍入台灣,滅鄭成功余部,從此漢服從華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徹底消亡。在經歷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後,今日的漢族逐漸忘記了自己曾經擁有的華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古老民族。今天人們看到的「唐裝」和旗袍、長衫馬褂都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而是滿族的民族服飾或改良。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來越多的漢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麗服飾,這場民間自發興起的復興漢民族服飾的運動,通常被稱為「漢服運動」。
編輯本段【民族圖騰】
一隻龍與一隻鳳組成,意思代表陰陽,也就是男女,由於漢族人口眾多,占據了中國歷史發展大部分,所以延續了中國最古老的動物龍,作為自己民族的標志。龍飛鳳舞,是中原地區與南方地區的民族標志。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人都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驕傲。那麼您知道「龍的傳人」出於何處嗎?
聞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龍鳳》、《端午考》中指出,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來源於黃帝時代的傳說。相傳,黃帝在統一中原之前,以「熊」為標志性圖案。戰敗蚩尤統一中原後,它的標志兼取並融合了被吞並的其它氏族、部落的標志性圖案。如鳥的標志圖案、馬的標志圖案、鹿的標志圖案、蛇的標志圖案、牛的標志圖案、魚的標志圖案等。最後拼合成中華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龍」,一種虛擬的綜合性神靈。這一奇特的形象蘊涵著中華民族發展、各民族相互融合、團結,成為中華民族始祖的標志性圖案。後來,「龍」的形象開始出現於各種圖案之中,並逐漸成了帝王的符瑞。相傳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龍」而生,黃帝是附寶感「北斗」而生,堯帝是慶都感「赤龍」而生,始祖是龍繁衍的後代,因此,中華民族的子孫便是「龍的傳人」了。
龍之精神:是萬物一體,相容並蓄的精神境界;
是追求和諧、群體本位的人生態度;
是中華大一統的情結。
鳳之品德:鳳凰涅盤求光明,象徵新生與中華民族的覺醒;
鳳是集民眾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於一身的憂患意識;
鳳是自強不息,捨身弘道的理想主義;
鳳是勤勞儉朴、艱苦奮斗的謀生態度。
編輯本段【文化習俗】
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並蓄,形成了齊魯、中原、燕趙、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滇黔、閩台、松遼、徽贛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樂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漢族的主要傳統觀念。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編輯本段【漢族民系】
一般而言,而言,同一個民系的人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區域,有著相同的區域認同。區域認同往往成為民系的名字,典型的例子如潮州民系。
在漢族諸民系中,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漢族民系。
對漢族人而言,炎黃認同是民族的精神傳統的標志物和代表物之一。類似的,對於民族之下的民系而言,在同一個民系裡的人,往往對某一特定的事物有著強烈的認同感,認為這一事物代表了自己所屬民系的某些特性和精神傳統。
老槐樹認同:
中原認同:南方諸民系(客家、福佬、潮州、廣府等)普遍存在的認同。
石壁祖地認同:客家民系
南雄珠璣巷認同:廣府民系
麻城孝感鄉認同:四川西南官話民系
莆田城認同:
蘇州閭門認同:
編輯本段【傳統節日】
節日名稱 日期 說明
過大年/春節 陰歷正月初一 俗稱過年,傳統上從歲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清明節陽歷四月五日 祭祖、掃墓
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 又稱端陽節,主題:吃粽子
七夕節 陰歷七月初七 又稱乞巧節,當日女子拜織女,以求自己心靈手巧,嫁得如意郎君; 男子拜魁星,以求金榜提名,事業有成
中元節 陰歷七月十五 又稱盂蘭節,俗稱七月半、鬼節,有祭祀靈魂等民間習俗
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 舉家團圓節,主題:賞月、吃月餅
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 敬老節
臘八節 陰歷臘月初八 喝臘八粥
小年 陰歷臘月廿三
漢族傳統節日中西歷對照表
臘月
---------------
⑩ 手比劃順序怎麼寫
手的筆順:
撇,橫,橫,豎鉤
1、媽媽緊緊拉住我的手,唯恐我走丟了。
2、這份手稿輾轉傳到了我的手中。
3、我的手錶不見了,或許是被爸爸拿走了。
4、當她伸手輕撫我的手臂時,她已經奄奄一息了。
5、那條西班牙種的狗如今樂滋滋地在舐我的手了。
6、我的手流血了,手上的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6、造句 網(在線造句詞典)-造句大全,幾千詞語的造句供您參考哦!
7、火車就要開動了,王剛再一次握住我的手說「:祝你一路順風,兩年後再見。」。
8、我的手錶放在桌上,怎麼不翼而飛了?
9、他縱有孫悟空呼風喚雨的本事,也難逃出我的手掌心。
10、這個月買了幾本好書和兩件衣服,我的手頭明顯感到入不敷出了。
11、自從上了工藝課,我的手就有了大大小小的傷口。
12、小狗把我的手工作品弄的七零八落。
13、小王順手牽羊地拿走了我的手電筒,難怪我遍尋不著。
14、我的手心手背盡管在不停的寫字,卻也是冰冷的。
15、我的手腳冰涼,半天都暖和不過來。
16、在這上次勞動中,剛開始,我的干勁還挺大的。但沒過一會兒,我的手就已經酸得舉不起來了。到最後,我只好偃旗息鼓。
31、印經院幾個年輕喇嘛快樂的圍繞我們,他們對我的相機好奇無比,拍照,攀談,在暮色中聽見風吹過屋檐。其中一個小喇嘛拉過我的手,在我的掌心寫下一個地址,他認真的對我說:「按照這個地址,把相片寄給我!」。
32、每當我看見露珠時,我總是會輕輕的用手去把露珠粘上我的手,然後仔細端詳它。可是,當明媚的太陽出來時,我又對那美麗的露珠戀戀不舍。
33、孤獨就和發燒一樣,在夜晚最盛,但是有他在那兒,便有了光,光像鳥兒的詩歌一樣貫穿樹木。而當太陽升起時,他松開了我的手,走開了,那個淚眼婆娑的男孩,我的朋友。杜魯門•卡波特
34、多年來,我的期待一直不變:堅信,總有一天,你因為心疼我一個人走很累,很孤單,很可憐,回來,牽上我的手,扶我走以後的路……從此,【http://zaojv.com我的手造句】我們兩個人的世界不再有距離!
35、霎時,豆大般的雨滴從天而落。滴到了我的手上,慢慢地流到手指上,滴下。「啊!下雨啦!」一聲尖叫在人群中播灑。街上的人們紛紛跑進一家商店裡。我也跑,我用我全身的力量跑回家。。。。。。
36、中秋的那天傍晚,明月還沒有掛到樹梢,朋友發來的祝福簡訊,就如同十個人的接力賽跑,把一份友情,一份溫暖,一條接著一條地傳遞到了我的手中,傳遞到了我的心中,讓早已步入中年的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37、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裡,不舍不棄;來我的懷里,或者,住在你的心裡,默然,相愛。寂靜,歡喜。
38、我的手裡拿著刀,就無法抱著你。我把刀放下,就無法保護你。
39、願我的手放在你手裡,握手深情甜如蜜;願我的心靠在你心裡,心心相印永不渝。願我的眼看在你眼裡,望一眼柔情時空也停。七夕節到了,祝你幸福快樂!
40、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裡,不來不去;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裡,不增不減;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裡,不舍不棄世界曾經顛倒黑白,如今回歸絢麗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