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關於七夕節的內容

關於七夕節的內容

發布時間: 2023-02-07 16:20:53

⑴ 關於七夕節的信息有哪些

流傳最廣的當屬牛郎織女的故事。還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為牛慶生、吃巧果、種生求子、互贈禮物等。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七夕又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生動有趣的活動非常多,這些凝結先人智慧的習俗經歷了幾千年保存至今。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也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餘三個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⑵ 關於七夕節的資料 有關七夕節的簡介

1、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祈禱姻緣、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七夕習俗。古時候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會在七夕夜晚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2、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從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觀星文化,「牛郎織女」就是典型例子。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說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

4、早在遠古時代,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面來說,稱作「分野」。

⑶ 關於七夕節的資料大全

大家應該都知道七夕節,七夕節是我國歷史十分悠久的傳統節日,不知不覺,又一年的七夕節就要到了,讓我們一起了解七夕節。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關於七夕節的資料大全_七夕節各地不同的習俗,以供大家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七夕節的資料大全

● 七夕節的歷史由來

早在中國古代就有著源遠流長的星象 文化 ,古人從很早之前就已經在探索宇宙之中所包含的奧秘。古代的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的秩序有家,同時還將星宿和地面區域進行了對應的分化。在漢代的時候,七夕意味著婦女向織女星乞巧智慧之意。因此被稱為乞巧。在古代之時,七夕節與牛郎織女 傳說 故事 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奇巧與牛郎織女的 愛情故事 融合為一,因此每到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之時,女人就會祈求上天,能夠讓自己變得像織女一樣擁有幸福美滿的婚姻,於是七夕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 七夕節的風俗傳統

在七夕節到來之時,每家每戶都會將庭院打掃的干凈整潔,年輕的女人要向織女星進行祈求,希望織女星讓自己心靈手巧,並且會將自己事先准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穿針成功者,意味著她能夠心想事成。同時, 兒童 會在七夕節這一天將採摘回來的野花掛在牛角之上,又被稱為喝牛生日。因為人們為了紀念老牛,讓牛郎把它的皮剝下來去見織女,所以便有了為牛慶生的風俗。在一些地方,還存在著女子穿針比賽。他們准備好結綵線,將線穿入七孔針之內,誰穿得越快越多,就意味著誰能夠有更好的婚姻感情生活。

● 七夕節的地域文化

在江蘇有七夕香橋會一說,每年七夕節將至,人們會趕來搭制香橋。並且在傍晚人們祭祀雙星,將香橋焚燒,象徵著,織女和牛郎已經相會。在浙江農村之中,盛行著用臉盆接露水的風俗。傳說,露水就是牛郎織女相會之時的眼淚,抹在眼上和手上,能夠讓人們變得眼明手快。在廣州還會舉行七夕拜仙,但是已婚的女生一般不能夠去參加。在中國西南地區流行這七夕節染指甲的風俗,有助於他們的生育。而在湖南,江浙地區,婦女會選擇在七夕這一天洗頭發,旨在可以得到織女的庇護。在廣西地區,七夕節的早上去河邊取水。可以用其洗澡,辟邪治病,延年益壽。同時家長會給孩子的脖子上掛上紅頭繩,希望上天可以保證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的。

▼ 七夕節各地不同的習俗

廣東:七娘會

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 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

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准備「拜七姐」,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發,然後換上錦綢裙襖、旗袍,頭上梳發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於八仙桌旁,鵲橋邊上,進行各種游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並穿針祭拜乞巧;並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女故事、詩文 典故 ;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奏八音樂等,這時人們可往各處人家參觀乞巧桌陳設,歡慶至半夜十二點鍾,為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彩、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沸。最後歡宴一番,這才散去。誠如清詩人汪侖(傳說中的魚名)《羊城七夕竹枝詞》聽說:「綉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台。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

台灣:拜「床母」

台灣七夕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准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浙江:七夕香橋會

在浙江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湖南、浙江:婦女洗發、接露水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 散文 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膠東:拜七姐神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 唱歌 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中國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 愛好 ,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廣州:迎仙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陝西:結扎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廣西:七夕儲水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山東:種巧菜作巧花

山東榮城有兩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的食品。

紹興:南瓜棚下聽悄悄話

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 七夕節物風俗知多少

祭月之儀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認為盛於漢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對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 傳統文化 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古來自有女子拜月的傳統,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蟬祭月的傳說大約是最動人的畫面了。

婚育戀曲

傳統文化里,愛情基本上都要和婚育相連。在七夕的節物風俗里,這兩件事的關聯是很自然的。作為古老的漢族節日,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

夏歷之尚七習俗孑遺下來,發展成為生長、長生的標志,而七月七更是長生又長生,故此這一日被稱為「人日」。七夕前幾天人們利用若干 種植 物,如小麥、綠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數寸後,於七夕即日用紅藍綵線束紮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徵。還用蠟塑各種形象,放在水上浮游,實際上是生育信仰之一種。

天河夜話

七夕蘭夜,許多少女會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傳說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在社會風氣開放的時代,也有情人們攜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聽天河私語的。

拜織女會

這是七夕節女眷們的聚會,叫做「拜織女」。少女、少婦們大都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需要齋戒一天,待到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者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玩到半夜始散。


關於七夕節的資料相關 文章 :

★ 關於七夕節的習俗有哪些

★ 七夕節習俗大全,七夕節都有哪些習俗?

★ 關於七夕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 關於七夕主題活動方案大全

★ 七夕節古詩大全有哪些

★ 關於七夕情人節的詞語集錦大全

★ 關於七夕的優美詩句大全 關於七夕節的古詩詞欣賞

★ 七夕節主題活動方案大全【5篇】精選

★ 七夕節活動方案最新大全5篇

★ 關於七夕節的優美句子大全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⑷ 七夕節的來源及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有哪些

1、七夕節的起源

(1)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2)「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3)「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2、七夕節的傳說。

(1)說到七夕節,始終都繞不開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個傳說——「牛郎織女」,這是一個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也是我國的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關於七夕的由來與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基本內容基本一致,在這里就不多加敘述。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3、七夕節的習俗:

古人在「七夕」時有許多民俗活動。南北朝時就有所謂「七夕節」,優伶扮演《鵲橋仙》戲曲,進時新果品,市井兒童手執荷葉,歡呼雀躍。唐時在七夕夜登高樓危樹,安排宴會,以賞節序。宋時以七夕為「女兒節」,婦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星空,默默禱告,根據所看到的迷濛景象,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稱七夕為「七巧節」,當夜的花樣更多。最常見的是在庭中擺設香案,盛陳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後一口氣在朦朧月色中以絲線連穿7個針孔。

七夕節的民間習俗很多,不是單純的送一送花或信物。南方城市選擇定情信物,得票率最高的是紅豆。紅豆是江南的,北方不太講,北方最講的還是中國結。

(1)穿針乞巧。乞巧的方法多種多樣,比如白天拿一盆水放在太陽曬,曬出一層白皮,端進來讓女孩子在裡面放針,看大家誰擺的針最好看,誰就是巧女。如果沒有擺好,你就乞得了「笨」,就是拙女,所以女孩子很注重這種乞巧活動。還有一種就是用線去穿七孔針,一根線穿過去,難度是有的,就看你的手指是不是巧,是不是經常綉花,既要眼睛,又要手不顫抖。還有九尾針,如果穿過去你就是最心靈手巧的姑娘。光針就有各種各樣的乞巧形式。

(2)種生。特別注重乞巧的還有女孩子種生乞巧。就是用一個紙板或者木板弄上一寸厚的土,七月初一這一天就要栽上綠豆、小豆。種生乞巧,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僅僅會穿針引線,會做活,而且農活一樣能做,是生活當中必備的,也是人生活的一種本領。

(3)牛郎會織女。七月被稱之為「藍月」,七月的夜晚被稱之為藍夜,這天的習俗就是牛郎會織女。

(4)男生乞文,女生乞巧。有一種乞巧的方式,越下雨天越黑,就去逮蜘蛛,放在小盒子,隔一段時間看蛛網結得怎樣。女孩子就是乞巧,男孩子就是乞文,現在也有人玩。還有一種下雨了,有雲彩了,就觀雲乞巧,這一般都是登高,上山坡上去,看一看這些雲彩像什麼。如果仔細望天空,有的雲彩像動物,有的像植物,有的像寶物,有的像飾物,誰看到什麼就得到了巧。如果看一片黑壓壓的,馬上就要下雨了,那就是風調雨順,寓意著五穀豐登。下雨接水,用這種水洗臉、洗澡等等,可以明目、爽身。

4、七夕節的原意是婦女通過穿針乞巧來表達人們對手藝的渴望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而現在,他們不再局限於為了婚姻學習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為了自由獨立的生活。其實不管是七夕節還是情人節,每個女性依舊憧憬著幸福的生活。

⑸ 關於七夕節的資料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

由來:

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介紹: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習俗:

1、江南

江南的刺綉女孩會在夜晚月光下,將一根綉花針輕輕放到一碗水面上,藉助水的表面張力將針托浮,在月光照射下,針周圍會出現水波紋,哪一個波紋最復雜,就會綉出最好的作品,有時針上穿有紅絲,也是向七仙女「乞巧」。」

2、西南

染指甲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年輕姑娘們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這樣可以年輕美麗,對未婚女子而言還意味著找到如意郎君。

3、膠東

膠東地區則多在七夕拜七神姐。婦女們穿上新裝,歡聚一堂、盟結七姐妹;少女們則製作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稱巧餅,用來祭祀織女。

⑹ 七夕節的風俗 簡短

七夕節的風俗如下:

1、吃七巧果

每逢傳統佳節,美食必定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春節與水餃、端午與粽子、中秋與月餅等,七夕節自然也有它獨有的美食——七巧果。七巧果又稱「乞巧果子」,《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並會做成瓜果花草等模樣。據記載,在宋朝市街上就已經有七巧果出售了。

2、種生

這是一個較為古老的習俗,又稱「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有的地方也叫「泡巧」。在七夕節前幾天,人們會在木板上鋪上幾層土,並種下粟米,讓它長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上一些小茅屋、花草在上面,做成小村落的樣子,稱為「殼板」。有時也將綠豆、小豆、小麥等種入碗中,等它長出嫩芽,再用紅、藍線紮成一束。

3、為牛賀生

在牛郎織女的故事中,老牛為了幫助牛郎跨越天河,讓牛郎把自己的皮揭了下來,使得牛郎能夠藉助牛皮過天河見織女。為了紀念自我犧牲的老牛,在七夕節這一天,兒童會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以此祭奠老牛,表示出對老牛的敬重。

4、祭拜織女

這個活動基本上都是女性參加,七夕節的晚上,在月光下擺好桌椅,並在桌子上放好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物品。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子前,一邊吃著瓜果點心,一邊向織女默默許願。

5、穿針乞巧

這應該是最早的乞巧方式了,在漢朝就有所記載。《西京雜記》中提到:「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在七夕節這天,每家每戶的女子都會走出家門,聚在一起,拿出自己的針線女紅,通過穿針的方式乞巧。

⑺ 七夕節是哪一天有什麼風俗 七夕節有什麼風俗特點

導讀:關於七夕,人們會說起情人節,也會說起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七夕在古代最流行的活動是乞巧,最流行的食物是巧果,若是問你七夕節是哪一天有什麼風俗,你能回答出多少內容呢?想知道七夕節有什麼風俗特點,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七夕節是哪一天有什麼風俗

七夕節是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乞巧活動

乞巧活動是七夕節最傳統的民俗活動。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織女能夠賜給自己技巧,讓自己也變得心靈手巧。

拜織女

七夕節的夜晚,少女、少婦們「拜織女」。少女、少婦們把自己的親朋好友聚集起來,一起祭拜織女。人們在月光下擺上桌子,擺上供品,少女、少婦們齋戒一天,沐浴完畢,大家一起到案前焚香禮拜

七夕夜聽悄悄話

傳說每年到七月七日的夜晚,就會有很多少女偷偷躲到葡萄架下或者瓜棚下,靜靜地聽牛郎織女說悄悄話,如果哪位少女能夠聽到牛郎織女的悄悄話,那她將來就會贏得忠貞不渝的純真愛情。

拜魁星

七夕節這天,女的拜織女,男的則拜魁星。傳說七月七日是魁星爺的生日。魁星爺就是魁斗星,民間認為魁星爺是主管文事的,考試都貴他管,所以很多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就會在七夕節這天祭拜魁星爺,祈求他保佑自己能夠考試順利、金榜題名。有個大家都熟悉的成語叫「一舉奪魁」,也是由此而來。

送巧人

在七夕節這一天,浙江台州地區流行送「巧人」。「巧人」就是一種織女形象的酥糖,然後在頭上、腳上染上各種顏色,俗稱「巧人」、「巧酥」,商販出售時,就稱「送巧人」。在這一天,長輩們都要給孩子們購買「巧人」,希望她們能夠像織女一般心靈手巧。

七夕節有什麼風俗特點

1、穿針乞巧

七夕之夜,民間女子當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靈手巧。

2、漂針試巧

少女以盂盛水,放在太陽下曝曬,然後放針在水裡,看形成的圖案如何,預示著是否心靈手巧。

3、種生求子

在七夕節到來的前幾天,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瓷碗中,將長出的芽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

4、染指甲

染指甲是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俗。

5、洗發

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七夕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讓女性年輕美麗,而且還可讓未婚的女子盡快找到如意郎君。

6、接露水

浙江農村,在七夕時流行著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⑻ 關於七夕節的簡介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你知道關於七夕節的簡介嗎?下面我精心整理了關於七夕節的簡介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關於七夕節的簡介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染指甲原因
七夕染指甲的這個習俗,是在我國西南一帶流傳的,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這個風俗。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傳說蛇見了鳳仙花害怕,以之染指甲可辟邪。

用花草染指甲的這個傳統風俗,是這些地方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當然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民間傳聞在七夕這天染紅指甲,幹活時就會更利落,於是女人們就將鳳仙花搗成汁,染紅指甲。

七夕當日,未出嫁的女孩用鳳仙花、月季花染紅指甲,互相比美,並十分珍惜染好的指甲。有老人認為,用鳳仙花染紅指甲,可使手指不縮筋。當然,這也是為了能在做女紅時,雙手更美觀、更健康。

鳳仙花是女人花。有詩贊道:“此花已有神仙福,願在佳人指上香。”“金鳳花開最鮮艷,佳人染得指頭丹。”鳳仙花是一種極易種植的花卉,有紅、白兩色。初夏至深秋,次第開放。這種不怎麼起眼的草本小花,卻受到歷朝歷代年輕女子的喜愛。因為用它來染指甲,可以使自己顯得更加嫵媚靚麗。

“七月七日為乞巧節,童稚以鳳仙花染指甲。”美好民俗至今延傳:取鳳仙花瓣和明礬放入碗中搗碎成糊狀,取少量覆於指甲蓋,先用透氣的樹葉包裹,再以棉線包紮。翌日拆開,指甲便是紅色。

鳳仙花是一種中草葯,對手足指甲有著治療和保健的奇效。花汁有殺黴菌、癬菌的功能,可治療頑固的甲癬、灰指甲等病症。
七夕情人節空間留言
1、求求你嫁給我吧!你將會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幸福的人,因為你嫁給了我,我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幸福的人。

2、請你吃飯需求因由嗎?不需求嗎?需求嗎?……我想不需求。

3、我可能不是最好的,然則,如今豈非還有什麼其他選擇嗎?

4、想說愛你不輕易……咦?我如何說啦?

5、海沒有枯,石也沒有爛,我的愛人,只需你康樂,我會和它們一同通通改變過來。

6、事業上的登峰造極是我的要求,而你是我一生的所求

7、漫天的星光,好似你明眸善睞的眼,我鄭重地寫下:因為我愛你!

8、你我好比兩個半圓球,拼到一起就是一個整體,感情就是粘合劑,感情越深粘的越牢;

9、緣分下的同一片天空,你離開我。你曾說,希望到你我都白發時,依然手牽手走在落日的夕陽下,求我永遠不…

10、今生今世,你就是我的唯一,擁有你就是擁有全世界,失去你就是失去了一切。所以親愛的你千萬不能…

猜你喜歡:

1. 七夕節傳說介紹

2. 關於七夕節的資料

3. 關於七夕節的故事

4. 七夕節的名稱簡介

5. 七夕節的起源介紹

⑼ 七夕節介紹

七夕節介紹

關於七夕節,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我為大家搜集的一篇“七夕節介紹”,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七夕節的來歷

七夕節是農歷7月的一個特別重大的節日。這個節日的起源來自中國民間的織女以及她的丈夫牽牛的故事。織女和牽牛本不是人,是人們把事實存在的兩顆星通過想像造出來的兩個神。這兩顆星分別位於銀河的兩端。中國人通過想像把他們命名為織女星和牽牛星也就是被銀河隔開的兩顆星。在每年的農歷7月7日,兩人只能碰一次面。因此中國人把每年的農歷7月7日命名為七夕節。

七夕節習俗“乞巧”

中國七夕節的傳說

中國的七夕是沿用古代的舊歷(也就是農歷)的7月7日作為七夕節。那時候,七夕節也是女人的節日。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織女不僅漂亮,聰明,而且在織造方面是很厲害的。女人想做織女那樣的人,所以每年在慶典活動上,都會參與與織造物相關聯的活動。比如用針的比賽啊,織造東西的'比賽有很多的。另外,懷揣希望的人,會在河裡面放一座座蓮花燈,把自己的願望也在燈籠上。這么做的原因是,蓮花燈會沿著河流一直漂啊漂,到達銀河裡,如果能被織女看到的話,那她所許的願望也就能成真了。

但是,現在,中國的七夕節,已經變成了中國一個特殊的情人節了。那天,戀人之間會互相贈送禮物,買花送花,再一起去飯店吃飯。這時候飯店為了充分滿足戀人的需要,會准備特別的套餐。

;
熱點內容
蘭花會所 發布:2025-05-20 08:12:52 瀏覽:739
玫瑰怎麼醒花 發布:2025-05-20 07:57:27 瀏覽:492
鶯尾蘭花 發布:2025-05-20 07:55:59 瀏覽:114
帶香味的盆景 發布:2025-05-20 07:47:31 瀏覽:45
七夕咋辦啊 發布:2025-05-20 07:22:17 瀏覽:953
板梅花布置 發布:2025-05-20 07:11:58 瀏覽:513
疊紙大全花朵玫瑰花 發布:2025-05-20 07:06:54 瀏覽:159
金郅牡丹 發布:2025-05-20 07:04:41 瀏覽:294
球球花語 發布:2025-05-20 07:04:04 瀏覽:875
七夕情人節說的暖心話 發布:2025-05-20 06:38:31 瀏覽: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