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朵素馨
『壹』 香珠怎麼做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佩香的風俗,魏晉之時,佩帶氣味芳菲的香囊,是雅至風流的一種表現。古時佩帶之香的種類很多,除了香囊還有香珠、軟香、拂手香等。
香珠,以香為料製成,最初為道家所使用。《陳氏香譜》:「香珠之法,見諸道家者流」;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香珠,以泥香捏成小巴豆狀,琉璃珠間之,彩絲貫之,作道人數珠」,道教類書《無上秘要》中有的「三皇真元香珠」的製作方法:
沉香三斤,熏陸一斤,青木九兩,雞舌五兩,玄參三兩,雀頭六兩,詹香三兩,白芷二兩,真檀四兩,艾香三兩,安息膠四兩,木蘭三兩。凡一十二種,別搗,絹篩之畢,納乾棗十兩,更搗三萬杵,納白器中,密蓋蒸香一日。畢,更蜜和搗之,丸如梧桐子,以青繩穿之,日曝令乾,此三皇真元之香珠也。
這種上元香珠不僅串成數珠佩戴,還可以單顆焚燒或服食物,可使人精神爽朗,有防病祛穢之功效。在道教《三洞樞機雜說》中,亦有與三皇真元香珠類似的降真香珠法:「丸之如雞頭子,大青線穿之,曝令干,名曰三真九和香珠丸」。
在宋代,道家所用香珠逐漸成為大眾流行的佩飾。宋人創作的香方中,有很多既能焚燒亦可製作成香珠佩帶,《陳氏香譜》「古龍涎香」條載:「和勻,任意造作花子佩香及香環之類」;韓鈐轄的「正徳香」亦可製作成數珠:
上等沉香十兩末、梅花片腦一兩、蕃梔子一兩、龍涎半兩、石芝半兩、鬱金顏香半兩、麝香肉半兩,右用薔薇水和勻,令干濕得中,上䃮石細䃮脫花子爇之,或作數珠佩帶。
古龍涎香與韓鈐轄正德香,所用香料名貴,是上層社會風雅人士常用的香品。普通百姓使用的香珠,多以是自然的香花為原料製作。廣東地區常用素馨花製作香珠串,《廣東新語》:「龍涎香餅、香串者,治以素馨,則韻味愈遠」,江浙一帶則以桂花為主要原料製作香珠。
古人把新鮮的桂花搗碾成花泥,搓成均勻的小球,於當中刺出細孔,經過晾曬、風干後把香珠串在一起,製成手串,像釧鐲一樣套在腕上。陳櫟有《木犀珠》一詩誇贊桂花製作的香珠:
岩樹初開金粟明,累累如貫耀人睛。非生蚌殼圓還皎,若比龍涎馥更清。分種元從天上落,粉身今捻掌中輕。莫言合浦光常在,斂袖歸懷夙有情。
古時桂花多簡稱為桂,很容易與「肉桂」想混淆,所以宋人常以木犀之名稱呼桂花。桂花香味幽雅清甜,文人常把桂花的香味與龍涎香作比,鄧肅《岩桂》:「清芬一日來天闕,世上龍涎不敢香」,陳櫟《木犀珠》中也說木犀香珠比龍涎香還要馥郁清新:「非生蚌殼圓還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