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七夕廟會
❶ 牛郎織女七夕相會時間是什麼時候
牛郎織女是十二點的時候相會。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也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餘三個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
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牛郎織女的後續傳說:
織女被抓回天宮,織彩霞雲錦,整天悶悶不樂,思念牛郎和兒女。牛郎攜兒女在凡間度日,愁苦難言。他們的居住地距魯山坡頂南天門只有5華里路,一雙兒女在家想念母親,時不時順山嶺走到南天門要「娘親」。
南天門的把門將軍同情他們的遭遇,少不得行個方便,讓他們進進出出。玉皇大帝非常喜歡外孫們,聽任他們來來往往。王母娘娘也放鬆了對織女的監管,兩家的關系也就慢慢融洽起來。牛郎死後葬於魯山坡南麓牛郎墳。孫義村牛郎的後裔,則稱自己為「牛郎孫」。
後來,牛郎後裔繼承了魯山坡一帶家產,並恪守孝道,每年安排臘八、春節、二月八、菜花節、三月三、七夕等十多個節日,請牛郎織女回村過節。孫義村旁的魯峰山,魯峰山上的「牛郎洞」,西側的「九女潭」,山頂的「瑞雲觀」……似乎都在講述著牛郎織女動人的故事。
魯峰山一帶自然環境優越,當地百姓自古就養大黃牛。但是與別處養牛不同,辛集鄉孫義村不僅家家戶戶養牛,但養牛不殺牛、牛死後掩埋的習俗一直延續了很久。另外,魯山自古盛產絲綢,魯山絲綢又名「織女織」、「仙女織」。
辛集鄉是遠近聞名的葡萄種植基地。這也與牛郎織女故事有關。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七夕相會時,人間的女子在葡萄架下可以聽到兩個人的私語。而魯山民俗,七夕乞巧,就是在這天向織女乞求賜授巧技,得如意郎君。
在辛集鄉,每年的七月初七,從不間斷地舉行大型廟會。經考證,辛集鄉的七夕廟會最少有數百年的歷史,是日唱大戲、敲鑼鼓、放鞭炮,百姓稱其為「迎接仙女」或「接牛郎織女回家」。
❷ 北京的風俗文化有哪些
北京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都,經過遼契丹族、金女真族、元蒙古族、明漢族、清滿族的統治。不同的文化形態和生活方式經過千百年的發展變化,繁衍出了許多傳統習俗,具有鮮明的傳承性、地域性、群眾性和時效性,這些習俗是北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北京三大節的節日習俗
(一)春節
自古以來,新一年的第一天要過「春節」。「春節」也叫「元旦」、「元辰」、「元日」等,在中國一直把農歷新年的第一天稱為「元旦』』並沿襲下來。辛亥革命之後廢除舊歷採用公歷,以公元紀年1月1日為「元旦」,為了與農歷的新年有所區別,此後就不再稱「春節」為「元旦"了。在民間,人們習慣稱過春節為「過年」。每到農歷十二月間,北京民間「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了,按傳統習俗,一般都從「臘八」開始,一直延續到元宵節後。
1.臘八
臘月初八,傳說這天為佛祖成佛之日,有熬臘八粥的習俗。北京民間,人們多在天亮之前即熬好一鍋臘八粥,講究一些的人家,臘八粥除米、豆之外,還放一些棗、栗子和桂元肉等等。粥熬好之後,除全家食用外,往往街坊鄰居也互相饋贈。臘八這天,除民間遍食臘八粥外,舊時北京各大寺廟,像雍和宮等,都用大鍋熬粥,然後分送給那些捐錢的施主。每碗粥中插一小黃紙旗,書明某廟所贈,施主接到粥後,以銀兩「回敬」。當時各大廟利用臘八粥也可增加一筆收入。
2.祭灶
舊時臘月二十三日,北京有祭灶的習俗,宮廷用黃羊祭灶,民間祭灶則用糖瓜、關東糖等供品祭灶王爺,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馬。祭完之後,將灶君神像揭下,與紙元寶等一並焚燒。每逢此日,鞭炮極多,俗稱過小年。
3.掃塵
春節前的大掃除,老北京也叫「掃房」。古時候,這叫「掃年」,它是由驅病祛邪的一種宗教儀式演變來的。這掃房裡麵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乾乾凈凈,為迎接各位神仙在除夕之夜降臨人間做好准備;二是通過掃房,掃除家裡的穢氣、晦氣和窮氣。
4.守歲
傳說,年三十晚上到初一大清早,諸神要下界來考察人間的善惡,這些神裡面有財神爺、土地爺等。臘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灶王爺也在此時回到人間,繼續做他的「一家之主」。這時候,人們都要恭恭敬敬,謹慎行事,還要燒香磕頭,請諸位神仙在新的一年裡多多關照。
年三十晚上,是老北京人最有滋味的一段時光。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享用一年中最為豐盛的吃食。年三十晚上這頓飯,人要齊,席間還要多說吉祥話兒,預示以後的日子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按老北京的習慣,年三十晚上不睡覺,大家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叫「熬夜」、「守歲」。「守歲」有兩重意義:對歲數大的人來說,在除夕之夜守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則是為了給父母延壽。
5.拜年
大年初一,熟人見面頭一句:「您過年好!」這是北京人過春節時喜用的拜年語。拜年的形式大至可分為四類: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給岳父母拜年,且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留下吃飯、玩耍。二是禮節性的拜年。如給同事、朋友拜年,進屋門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三是感謝性的拜年。凡一年來有欠人家情的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感謝。四是串門式的拜年。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平時沒有多少來往,到了年禧,來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喜發財」、「一順百順」,或進屋坐一會兒,無須過多禮節。拜年的時限可以延長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禮的,謂之「拜晚年」。
6.廟會
在老北京的年俗中,逛廟會是其中一大項,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北京的各大廟會時間長短不一。當年和平門外的廠甸廟會,朝陽門外的東岳廟廟會,西便門外的白雲觀廟會,廣安門外的五顯財神廟廟會,再早時鬧市口的城隍廟廟會都是很有京城過年特色的大廟會。近年來北京人在過年時仍保留了逛廟會的習俗,只不過已變成了逛地壇廟會,龍潭廟會以及各種新派廟會,如石景山游樂園洋廟會、朝陽公園綜合廟會等。
廠甸廟會:廠甸是指琉璃廠附近的一條胡同,是北京一條古老的文化街。每年正月初一至十六在琉璃廠及廠甸搭棚列肆,成為過大年萬商歇市期間的集市所在,俗稱「廠甸廟會」,又稱「逛廠甸」。廠甸廟會的范圍是以海王屯公園為中心,東至火神廟,西至西琉璃廠,南至沙土園,北至西河沿。正月里廠甸廟會是北京最熱鬧的地方。林立的攤點上,堆滿了大家喜歡但平時又難以見到的各種玩具,各種風味小吃、特色食品,還有各種舊書、舊畫、古董、珍寶……凡是去了的人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逛廠甸,是老北京人過年時最大的樂趣。
老北京人把玩具叫耍貨。廠甸廟會是賣耍貨的大世界。大大小小的耍貨攤兒一個緊挨著一個,擺滿海王邨公園周圍。廠甸的耍貨,有多達百餘種:面人、泥人、錫制刀槍、竹木刀槍、蠟鴨子、泥嫁妝、絹花、毛猴、泥哨、紙翻花、鐵絲變花、花臉、風車……所有耍貨精巧新穎且價格便宜,非常誘人。
廠甸廟會還是個博覽會,各類商品有大致的分區。古玩攤多設在東琉璃廠街路北的火神廟、海王郵公園和靠近虎坊橋的南新華街路西。其中,火神廟的攤位整齊、貨色較好,海王郵公園中的稍差一些,而南新華街路西的地攤,就差遠了,沒有貨架,只是平地擺攤。貨色也有不同,火神廟中多為金銀飾品、珠寶玉器、瑪瑙鑽石等;海王郵里多為瓷器、銅器、木器等攤位。新華街的地攤,都是些劣等貨色,什麼都有,價格低廉。說得更准確一點,火神廟中的是珍寶攤,海王邨里的是古玩攤,新華街路邊的是破爛攤。
7.元宵節
我國民間都有吃元宵(南方稱湯圓、湯團)的傳統習俗。元宵作為農歷正月十五的節慶食品,傳說最早始於春秋末期。據說楚昭王復國泛舟江上,見江面上漂有一物,色白微黃,舟人撈起獻給昭王,食之甜美。昭王令人以山楂為餡仿製,以慶祝家國團圓,其時正值農歷正月十五,便流傳至今。
元宵節的又一民俗是猜燈謎。古時人們把寫在彩燈上的謎語叫燈虎,比喻其深奧,不易被人猜中,好似射虎那麼難,故猜燈謎又叫「射燈虎」。燈謎是我國獨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種文藝形式,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燈謎以謎語為基礎,啟發智慧,融匯知識。尤其是元宵節期間,猜燈謎最盛。
(二)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夏節。
北京的百姓在五月端午(初五)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是櫻桃、黑白二色的桑葚、棕子以及雄黃酒及艾子葉。櫻桃、桑葚、棕子可以隨便吃,雄黃酒因為泡有雄黃,不能開懷暢飲,但也必沾一沾唇才可以。不但要沾唇,還要用手蘸上雄黃酒在小孩的腦門上寫一個「王」字。此外,還須把雄黃酒抹在孩子的耳、鼻、肚臍等處,說是抹了它,一年之間「五毒」(蛇、刺蝟、蜈蚣、蠍子、癩蛤蟆)不敢「鑽空而入」。另外,還得在住人的房門西側插上菖蒲棒,門上方中央貼上蛇、蜈蚣、蛤蟆或老虎圖案的紅色剪紙。另外,還可在小孩子的衣襟上掛一串用綵綢製成的小櫻桃、小桑葚、小菖蒲、小老虎之類的飾物,作為點綴。
(三)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按歷法解釋是:農歷八月居秋天(秋季為七、八、九三個月)之中;八月十五日又在八月的中間,所以叫中秋節。中秋之夜,月亮最亮、最圓,月色也最皎美。中國人把月圓看做是團圓的象徵,因而也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中秋節之所以成為佳節,還在於對月亮有種種美麗的神話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中秋節最盛行的吉祥物是兔爺。
中秋之夜,千家萬戶於庭院中對月設下香案,擺滿了時鮮瓜果,諸如西瓜、蘋果、葡萄、棗、梨、栗子等,還有熟食毛豆、五香花生、芋頭之類。全家人還在香爐上插一枝生毛豆,代表月中的桂樹。一切布置停當之後,全家人輪流向月亮朝拜。所謂祭月,是向月宮里的嫦娥遙拜。嫦娥是女性,月亮又屬太陰,所以中秋主祭一般是婦女。
明清兩代皇帝每年都舉行祭月活動,其中數清朝慈禧太後的祭月規模最大。中秋之夜滿朝文武、宮女簇擁著慈禧太後在頤和園排雲殿舉行祭月大典。供品除精選月餅、七節藕和各種果品外,還特製直徑達數尺的「月華」(帝後嫌「餅」與「病」音相近,便定在宮中稱月餅為月華)。月華上印有廣寒宮、桂樹、嫦娥等圖案。祭品中還有大西瓜,由御膳房名廚操刀,把瓜切成數瓣,瓣瓣綻開,而瓣底仍與瓜蒂相連不斷,形如一朵開放的大蓮花,稱作「蓮花團圓瓜」,再置於蓮花形狀的大銅盤里,擺上供桌祭月華,並把大月華切成小塊,連同團圓瓜分賜妃嬪、太監、親近侍女。然後帝後與眾人分乘龍舟、遊船,在昆明湖盪舟。船上配有美味佳餚,名為「泛舟賜宴」。是時,湖水上空焰火飛舞,湖面又燃放蓮花燈,氣氛甚為熱烈。坐落在北京阜成門外的月壇,是明嘉靖九年(1530)建的帝王祭月場所。
二、北京人的歲時習俗
京城百姓的生活是隨時令的變化而變的。一年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三十六旬、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天,在飲食、節日、宗教活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譜兒。無論是祝福賀喜、娛樂游戲、走親訪友、日常生活都有不同的講究和習俗。各種歲時習俗的活動不僅熱鬧喜慶,而且富於樂趣,充分體現出京城百姓好熱鬧的心態。考試大編輯整理
(一)咬春
立春。俗稱打春,是北京人很講究的一項重要風俗。立春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首,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從官府到民間都重視立春這個節氣。據《明宮史》上記載:「立春前一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加署,引春牛擊之,日打春。」民間婦女在立春那天都買蘿卜吃,謂之「咬春」。立春各家講究吃春餅,烙春餅與烙普通餅不一樣,春餅要薄而且還能揭開,又稱「薄餅」。吃春餅講究菜多,過去北京豬肉鋪都賣熟肉「盒子菜」。盒子菜中有驢肉、熏肚、熏肋頭、醬口條、醬小肚等。
正月十九日是燕九節,也稱宴九、筵九、煙九、淹九等多種名稱。燕九節又稱白雲觀會神仙,是明清時期北京全城的一個盛大風俗活動,白雲觀是這個活動的中心。正月十九日是邱祖的誕辰,此日也稱為燕九節。
(二)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北京農歷二月的風俗主要是與太陽和龍有關,因為去冬的嚴寒已經過去,太陽升高了給人們帶來了溫暖,又因為春天來了,農業開始忙起來,種莊稼需要陽光和水,所以,祭祀太陽和龍。北京南城,左安門內有座太陽宮是清順治初年所建。宮內塑太陽神像,每年二月初二開廟。開廟時居民都往祭太陽,香客絡繹不絕。在祭太陽神時,北京居民都做太陽糕而供,「太陽糕」有「太陽高」的意思。二月仲春,節氣臨近春分,太陽一天比一天升得高,氣候越來越暖和,此時有祈禱太陽神日日高掛之意。清朝內廷在這天也用太陽糕在慈寧宮花園祭祀太陽神。北京城郊以農為業的人在二月初,每家都在大門外撒些草木灰,進門又在屋內和廚房等處及水缸四周撒草木灰。這樣做說是引龍回來。城裡人用黍水面、麥米做成棗糕放人熱油鍋煎熟而吃,說是「熏蟲」。過去,二月初二還是娘家接已出聘姑娘回娘家的日子。
(三)清明節
清明節大多在農歷三月份,在這一天,人們都要祭祀先祖亡人,有的人家去自家塋地掃墓,有的則在家中燒「包袱」遙祭而已。包袱是個約有尺許的白紙大口袋,上寫先人的名字及敬祭者,內裝紙錢和金、銀元寶等冥器。每至清明節,草木叢生,郊遊踏青是北京人多年來的風俗。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要禁火三天,吃冷食。寒食節是人們為了懷念春秋戰國時晉國的介子推不圖賞賜被火燒死在綿山上的事而形成的節日。
(四)蟠桃宮
北京農歷三月的又一風俗是三月三逛蟠桃宮。蟠桃宮位於崇文門外迤東河沿南岸。據史書記載,蟠桃宮原名太平宮,創建於明代。廟不大,前後只有兩個院落,山門橫匾上書「護國太平蟠桃宮」,左側大牆上寫「蟠桃」,右側大牆寫「聖會」四個綠琉璃大字。山門里正殿四壁牆上塑著一座鏊山,彩塑的群仙從四面八方擁向鏊山來赴三月初三的蟠桃聖會。規模宏偉,人物眾多,塑工精細,是該廟中泥塑藝術的精品。蟠桃宮廟內除王母娘娘殿外還有子孫娘娘、眼光娘娘和呂祖殿等。蟠桃宮雖是個小廟,但在北京人人皆知。該廟每年農歷三月初一至初三開廟三天。初三是王母誕辰,香客和逛廟的老幼、男女人群如梭。
從崇文門外往東,沿護城河南岸至廟門,小販的貨攤、賣茶水的席棚以及耍把式、變戲法、摔跤等賣藝娛戲場子一個緊連一個,熱鬧非常。
(五)妙峰山廟會
妙峰山在北京城西北門頭溝區,山有五峰,中峰日「金頂」,建有「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廟」。每年農歷四月初一至十五開廟,朝山進香者絡繹不絕,香火極盛,形成著名的妙峰山廟會。20世紀20年代以後,北京大學等高等學府的學者赴西山妙峰山等地進行民間習俗文化調查,被後來學術界認為是中國民俗學調查研究的開端。
(六)丫髻山廟會
舊時每年四月初一至二十,丫髻山都有為期20天的廟會。當年清室照例派員前往致祭。北京城裡許多達官顯貴,翎頂輝煌,乘坐肩輿,絡繹於途。周圍數百里的善男信女為了求祥祈福、求醫得子,長途跋涉,不辭勞苦來此朝頂進香。一些民間香會也來獻藝謝神,開路、中幡、五虎少林棍、高蹺、龍燈、獅子,邊走邊練。有的抬著「真靈」、「有求必應」、「保我赤子」等大匾去掛匾還願。到了晚間,山上還有「善人燈會」,以小燈排成「碧霞元君」四字,以給香客照明。
(七)暑伏
農歷六月初天氣雖然已經很熱,但並不潮濕,適合晾曬衣服和書籍。所以北京有六月六「抖晾衣服書籍」的風俗。過去每年六月初六,各家各戶都將箱櫃中的衣物取出在院中通風地方著太陽晾曬,讀書人將書籍也搬出來讓風吹吹,防蟲蛀。六月,什剎海荷花盛開,天氣又炎熱,每天午後,北京農工商各界都會於什剎海乘涼觀賞荷花。前海北岸有茶棚、書館、戲棚和賣冷飲的貨攤,會賢堂大飯庄、烤肉季飯鋪也在這一帶。岸邊滿垂柳,海中荷花綻,風光倚美景,納涼之勝地。所以,每年六月逛什剎海是北京人的風俗。
(八)七夕
農歷七月里有「七夕」和七月十五放河燈的風俗。七月七日夜叫「七夕」,是北京民間婦女的一大節日。據神話傳說,牛郎和織女因犯了天條,被隔於天河的兩邊,只有每年的七月七日夜才能通過鵲橋相會。所以多少年來,每逢七月初七,北京沒出嫁的姑娘都將一枚小鋼針投入水碗中,使其浮於水面,在陽光下觀看碗底的針影,用此法以卜巧拙,俗稱「丟針兒」。婦女們還湊到葡萄架或藤蘿架下,聽牛郎織女說悄悄話。七月十五是傳統的中元節,在此節日里除各家祭掃墳塋、祭奠祖先外,在七月十五傍晚後,兒童以燃點荷花燈為樂。北海、護城河、通惠河上放河燈是七月十五一項很有樂趣的風俗。
(九)重陽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在這一天有郊遊登高、飲菊花酒、吃重陽花糕、插茱萸(yu)等習俗。永定門外的燕墩、西便門外的天寧寺塔、城南的陶然亭、城北的薊門煙樹以及西山八大處等地都是當年文人雅士登高觀景、飲酒賦詩、烤肉分糕、共度重陽佳節的場所。重陽節期間,正是菊花盛開之際,富貴人家常在這一天將許多盆菊花放在庭院中,擺成一座花山,邀請親朋好友前來觀賞,在護國寺、隆福寺的花廠、天寧寺的花肆都有菊花展銷會。重陽節時吃的花糕是用江米、黃米、小棗製作的,此外還有各種糕點:如滿族的薩其馬、漢族的芙蓉糕以及各式蛋糕應季上市。「糕」與「高」同音,所以在重陽節這一天要吃糕。
(十)冬至
農歷十一月又叫冬月,因為二十四節氣的「冬至"常在此月,故叫冬月或冬至月。明清時期,每逢冬至皇帝要去天壇祭天,百官向皇帝朝賀。冬至這一天白晝最短,以後白晝一天比一天長,古代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史記.律書》雲:「氣始於冬至,周而復生。」就是說,冬至是節氣的開始。民間在冬至時沒有什麼重要的活動,風俗是家家吃餛飩,所以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順口溜。從冬至起,就「數九」了。北京人給「九」編的順口溜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傳統的見面禮節
(一)頓首
頓首是古代跪拜禮的一種,是地位相等或平輩間相見的一般禮節。首先是叩頭,將額頭觸於地即抬起,故名。頓首上古即有流行,現已淘汰。此禮節常見於書信敬語。舊時寫信,一般開頭即用「錐偈住保�饢�白X向您問好、致敬」。亦有以「頓首」為落款者。
(二)鞠躬
兩腳並攏,兩手下垂於大腿兩側,彎曲上身以示敬意。現在某些集會及祭掃亡靈的場合仍然常見。有些老年知識分子亦作見面或道別之禮。
(三)作揖
拱手的俗稱。後世因拱手常伴以屈身,故亦稱弓身拱手為作揖。
(四)寒喧
寒暄又作「暄寒」、「暄涼」,見面時問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話。舊時多在拱手之同時道「久仰久仰」或「幸會幸會」,然後是詢問其家人康泰否。初次見面還有「請教台甫」、「敢問貴庚、貴府」等一大套繁文縟節。
(五)請教姓名
初次與人見面的禮節,即請問對方姓氏、表字。古人除姓名外多有字、號,與人交往以直呼其名為失禮,故初交時多問字型大小而忌問名。今人一般只有姓名而無字型大小,與人初交亦忌問名,多詢問對方姓氏,且冠一「貴」字於前。如:「您貴姓?」答時將貴字免去:「免貴,姓張。」
四、北京人生活中的禁忌
禁忌在舊時北京人的生活中是常見的。禁忌是在漫長的社會生活中積淀而成,它是典型的民俗文化。今天,我們有必要站在一個新的視點和高度,用一種現代生活、人文禮儀的揚棄思想分析對待,發揚我國禮儀之邦的優良傳統。
在京城百姓的El常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禁忌,它們以宗教、人倫等面目出現,如婚姻禁忌、生育禁忌、生產禁忌、物質禁忌、語言禁忌、節日禁忌、名字禁忌等。對待禁忌我們要認識到它只是一種風俗文化的現象,既要看到它的愚昧、迷信對人們行為消極影響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在人們行為規范中強調自我調節、自我約束和符合人們生活需要的一面。
1.交往禁忌
交往禁忌是指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方面的禁忌。待客方面以尊重客人為基本原則,給客人倒完茶後,將茶壺放在桌子上,壺嘴不能對著客人,因為「壺嘴」諧「虎嘴」音。遞煙、酒、茶都要雙手,忌單手;要主動給客人點煙,點煙時忌用一根火柴連點三支煙。酒以敬客多次為榮,忌自飲不敬客。客人進門的第一頓飯忌吃水餃,因為水餃是送行的食品,俗稱「滾蛋包」。宴客席間主人要始終陪坐,忌諱提前離席。吃飯未完忌諱將空碗空碟收走,忌諱抹桌掃地,以為這是「驅客」之舉。宴客時忌子女上桌共餐,尤其忌媳婦、女兒,否則認為待客不誠、不敬。待客菜餚一般忌單數,喜用雙數,取意「好事成雙」。
到別人家做客以尊重主人為原則。走進主人家,客人要主動向主人打招呼。北京普遍的習俗是客人應當向主婦打招呼,否則,認為無禮貌,輕視主人。
交往中人們常常互相饋贈禮物,有些禮物含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所以贈物中也存在一些禁忌。如忌以傘、鞋、鍾等送人。「傘、鞋、鍾」分別與「散、邪、終」諧音。
有「散夥、送邪、終結」等意,特別不能給老年人送鍾。
若借別人家的葯鍋不能主動還,要等人家來要,以避送病之說。若一定要還,需在鍋中放些米,並對人家說:「我給您送米來了。」也可在鍋中放些小錢以壓鍋。
2.語言禁忌
語言禁忌是很富有地方方言或社會方言特色的語言風俗現象。禁忌的原則,大體是出於吉凶、禮教、功利、榮辱等諸種考慮。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會忌諱聽到凶語的,惟恐這些字眼會招致凶禍的真正來臨。然而在人際交往中,經常要表達不祥的內容,便另用一些褒義或中性詞來代替。考\試大收集整理\用反義語來替換不吉的詞語,謂「討口彩」,此法在禁忌語中極普遍。戲院里的太平門,原意為萬一發生了火災好讓觀眾逃走,說「太平」乃失火事故之反義。用假託文來代替,如古代漢語稱帝王之死為「晏駕」,意即他不出朝了。佛教僧尼之死為「圓寂」,意即他們完全沉浸於念經中去了。
3.住宅禁忌
北京人在選擇住宅、建造住宅和構築住宅環境時,有許多禁忌和講究是必須顧及到的。「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夏不涼。」這是最起碼的選擇住宅方位的條件。除此之外,數字、位置、高矮、周圍植物都是很重要的。首先院門一定要開在八卦的巽位,若不可能開在巽位的話,也應在正對大街門處放置「石敢當」鎮之。住房從方位看,北房是最好的。從數字看,蓋房一般多取單數,單數為陽。要避免「四六間」。「四六不成材」。從高度看,北房的房基最高,其次是東西廂房,南房最低。院里的地面一定比胡同的地面高,禁忌人門「跳坑」。院里種植的花草樹木也有禁忌,「桑松柏梨槐,不進王府宅」。其實不僅不進王府宅,就是一般老百姓的院子也不能進。因為「桑」與「喪」諧音;「梨」與「離」諧音,松柏是多種於墳地的樹木,槐樹也只能種於後花園里。在老北京民間宅院前後或院中、屋內,常有鎮物以保護風水,驅妖避邪。如泰山石敢當、八卦太極圖、門前照妖鏡、山海紋鎮石等等。
4.行業禁忌
醫院、葯店等行業的經營者,送客時忌諱說「再來坐」、「歡迎再來」之類的話。否則顧客以為是在詛咒人家「再得病",就事與願違了。
店中不論有沒有顧客,伙計都不得朝里坐,背對店門則意味生意不順,此為店家大忌。今日店員背對店門仍被視為對顧客的不禮貌行為。
❸ 第五屆北京七夕文化節舉辦時間地點是什麼
「情定運河 圓夢七夕」,第五屆北京七夕文化節將於月25—28日在通州舉行。此次活動,分為「開幕式、經典愛情片展播、鵲橋會、互動體驗、文化燈會、文化講堂、分會場系列活動」等七大版塊,內容精彩紛呈!
七夕文化講堂
活動時間:8月28日上午9:30—10:30
地點:區文化館
活動內容:七夕文化講堂,擬邀請著名朗誦藝術家曹燦先生和他的弟子文化名人陳振清與再傳弟子青年音樂人李明星,師徒三代從不同時代、不同年齡、不同角度、不同感悟等方面與大家座談七夕文化。講座中穿插安排有獎答題、分發紀念品等環節,增強活動娛樂性、參與性。
分會場系列活動
時間:2017年8月中、下旬
地點:張家灣鎮瑞正園、於家務鄉文化廣場
內容:以七夕文化為主題,舉辦文藝演出、婚禮服裝展示、交友等活動,豐富節日文化生活。萬人相親大會、吃西瓜大賽、咬葡萄比賽等活動
❹ 幾點牛郎織女相會
牛郎織女是十二點的時候相會。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也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餘三個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
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牛郎織女的後續傳說:
織女被抓回天宮,織彩霞雲錦,整天悶悶不樂,思念牛郎和兒女。牛郎攜兒女在凡間度日,愁苦難言。他們的居住地距魯山坡頂南天門只有5華里路,一雙兒女在家想念母親,時不時順山嶺走到南天門要「娘親」。
南天門的把門將軍同情他們的遭遇,少不得行個方便,讓他們進進出出。玉皇大帝非常喜歡外孫們,聽任他們來來往往。王母娘娘也放鬆了對織女的監管,兩家的關系也就慢慢融洽起來。牛郎死後葬於魯山坡南麓牛郎墳。孫義村牛郎的後裔,則稱自己為「牛郎孫」。
後來,牛郎後裔繼承了魯山坡一帶家產,並恪守孝道,每年安排臘八、春節、二月八、菜花節、三月三、七夕等十多個節日,請牛郎織女回村過節。孫義村旁的魯峰山,魯峰山上的「牛郎洞」,西側的「九女潭」,山頂的「瑞雲觀」……似乎都在講述著牛郎織女動人的故事。
魯峰山一帶自然環境優越,當地百姓自古就養大黃牛。但是與別處養牛不同,辛集鄉孫義村不僅家家戶戶養牛,但養牛不殺牛、牛死後掩埋的習俗一直延續了很久。另外,魯山自古盛產絲綢,魯山絲綢又名「織女織」、「仙女織」。
辛集鄉是遠近聞名的葡萄種植基地。這也與牛郎織女故事有關。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七夕相會時,人間的女子在葡萄架下可以聽到兩個人的私語。而魯山民俗,七夕乞巧,就是在這天向織女乞求賜授巧技,得如意郎君。
在辛集鄉,每年的七月初七,從不間斷地舉行大型廟會。經考證,辛集鄉的七夕廟會最少有數百年的歷史,是日唱大戲、敲鑼鼓、放鞭炮,百姓稱其為「迎接仙女」或「接牛郎織女回家」。
❺ 七夕節有哪些風俗
七夕節有香橋會、接露水、拜織女、鬥巧、乞求姻緣、游七姐水、儲七夕水、為牛慶生、七巧貢案、拜牛郎、穿針比賽、七夕觀星、種生求子等風俗活動。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1、香橋會
七月七香橋會,又稱一擔廟七夕廟會,起源於明末清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儀式主要包括搭香橋、祭祀牛郎織女、拜香橋懺、雙星過橋等民俗活動。
2、拜織女
七夕節的夜晚,少女、少婦們拜織女。少女、少婦們把自己的親朋好友聚集起來,一起祭拜織女。人們在月光下擺上桌子,擺上供品,少女、少婦們齋戒一天,沐浴完畢,大家一起到案前焚香禮拜
3、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4、穿針比賽
七夕節有三大比賽,穿針比賽其中最早開始流行的,大約從漢代開始。在七夕節這天,各家各戶的女人女孩都會有出家門,大家聚在葡萄架下,一邊猜女郎織女相會會說什麼輕言密語,一邊拿出自己的針線女紅。通過穿針的方式乞巧,穿的最快者就是手最巧的。
5、種生求子
❻ 七夕節的習俗有哪些
七夕節的習俗有香橋會、接露水、拜七姐、鬥巧、祈求姻緣等。
1、香橋會:又稱一擔廟七夕廟會,起源於明末清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接露水: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拜七姐:廣東多稱拜七姐,閩台即稱為拜七娘媽。
4、鬥巧:七夕鬥巧,判定鬥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輸巧、蘭夜鬥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形式。
5、祈求姻緣: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❼ 乞巧節在北京什麼地方
07年圓明園、什剎海有乞巧節的活動;
今年還不知道,估計什剎海應該還有的。
七巧節來歷
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❽ 關於北京的一些活動
北京的四合院,老北京人喜歡養鴿子,清晨很喜歡放鴿子啊。北京秋天美很喜歡打棗啊,北京的棗多好吃啊。北京6朝古都,很多的歷史古跡可以展示啊,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