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插茱萸
⑴ 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的民俗活動分別是什麼
1、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秋專千、踢蹴鞠、打馬球、插屬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
2、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3、七夕習俗: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 、曬書、曬衣、賀牛生日、吃巧果等等。
4、中秋節習俗:祭月、賞月、拜月、觀潮、燃燈、猜謎、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玩花燈、燒塔。
5、重陽節,又稱「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重陽節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⑵ 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幾月幾日,有啥風俗
1.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熬年守歲、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
3.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習俗:起火燒飯、吃冷食。
4.清明節:公歷4月5日左右
習俗: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
5.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6.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
7.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
8重陽節:九月初九
習俗: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
9.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
習俗:喝臘八粥
(2)七夕節插茱萸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節日的現實意義:
1.傳承中華民族「天人合一」思想
通過人的努力讓自然災禍不要影響人類生活,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走的是和諧發展道路,要求綠色發展,人類不能通過掠奪方式攫取自然資源。傳承傳統節日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助於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目標。
2.傳承和發揚儒家思想基本精神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困境在於其儀式的固化和內涵的物化。傳統節日的現實意義在於通過節日文化宣傳,就可以比較容易的完成基本的道德教育。
3.建立民族情感和愛國思想
相同的信仰能夠拉近不同地區、不同價值觀人民,甚至是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間的距離。傳統節日的存在,能夠讓人民潛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的感召,對民族精神的形成、愛國主義教育的實現有著重要意義。
⑶ 乞巧。 讀了這首古詩,我的腦海里浮現出這樣的畫面
教材簡析: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冊第八組的一首詩。這首詩圍繞民間故事這一主題來編排的。《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設計理念:
藉助詩歌教學素材,通過「讀、議、想、說」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並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從而突現學生地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培養他們的創新思想。在教學中把學生帶入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讀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學習目標:
1、學會「乞、巧、霄、渡」四個生字。
2、能朗讀背誦古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像。
3、能用自己的話講民間牛郎織女的故事,了解有關乞巧節的風俗習慣。
教學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背誦詩歌。
2、感受古時候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
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解詩題】【知詩人】
1、師:同學們,我們祖國的文化源遠流長,而古詩更是文化寶庫里一顆璀璨的明珠。一首好詩,蘊含著一幅畫面,一首好詩,包含著一個故事,讓人回味無窮。誰能背誦一首有關我國傳統節日的古詩?《元日 》《清明》等
2 很好,這節課,我們再學習一首寫我國傳統節日乞巧節盛況的詩——《乞巧》。板書課題
3、解詩題,知作者
(1)師:請同學們拿起右手跟我一起寫課題。齊讀課題。(生齊讀(指導「乞」、「巧」的變調,都讀三聲)
看到這個「乞」字,很容易讓你想到什麼字?(生:氣球的「氣」)在書寫時有什麼不同?(生:「氣」中間有一橫,而「乞」中間沒有一橫。)師提示:「氣」的最後一筆橫斜鉤,而「乞」的最後一筆是橫折彎鉤。誰能說說「乞」是什麼意思?(生:乞求。)再來看看「巧」字,教師教學「巧」字,書寫、明確第五筆「豎折折鉤」,組詞。師:很好。「巧」字什麼意思?(指名說,生:巧手)
誰能完整地說說詩題是什麼意思?(指名說,生:乞求一雙巧手)再齊讀課題。
2、師: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林傑寫的。(板書林傑)師介紹:林傑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詩人,他小時候非常聰明,六歲時就能寫詩。一下筆就能寫成一篇好文章。他還精通書法棋藝,只可惜他英年早逝,17歲就離開了人世。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學習新課
(一)初讀古詩:讀准字音 讀通詩句【讀詩句】
1、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讀古詩,注意讀准字音 讀通詩句
2、指名讀,生生評價
3、出示古詩節奏,教師范讀,再指名讀。
4、師:這次我們的朗讀要求提高了,同學們不僅要讀准字音,還要讀得字正腔圓,連貫,通順。注意讀出節奏,讀出自己的味道。(學生自由讀)
4、指名讀,師生共同評價。
(二)研讀古詩:結合注釋,理解詩句 【明詩意】
1、師:要理解《乞巧》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的故事,(課件播放牛郎織女的動畫。)
2、師:織女不僅有美麗的容貌,而且手巧。
課件出示織女資料
3、師:織女的手巧讓無數的人間少女佩服。古時候的少女們在牛郎織女每年七月初七相聚的這一天,都會向織女乞巧。所以七夕節也叫——乞巧節,女兒節。
乞巧節是古時候人們非常喜歡的一個節日。我們再來藉助課後資料袋裡的介紹來了解一下乞巧節,看看都有哪些乞巧方式?
指名說:對月穿針、蜘蛛結網、賀牛生日
當然乞巧節的風俗還有很多,那我們今天學的寫的是哪一種呢?
4、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詩的第一、二行。(出示課件)
(1)師:剛才同學們在讀的時候,我聽見詩的第一行有兩個字的讀音是一樣的?是哪兩個字?
那這兩個字的字形一樣嗎?(「宵」字是寶蓋頭,「霄」字是雨字頭)它是什麼意思呢?藉助組詞理解(元宵的宵指:夜晚,雲霄的霄指:天空)理解了字的意思,(出示宵和霄區別課件)
相信我們再齊讀,准能讀得更好。(學生齊讀)
(2)誰能描述一下這兩句詩描繪的是一種怎樣的畫面?
(3)體會、朗讀、感悟前兩句
師:在七月初七日這天晚上,人們望著深藍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你覺得牛郎織女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你能讀好這兩行詩嗎?(指名讀)
那些青年男女攜手來到了戶外,抬頭仰望星空,想到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情景,此時人們是一種怎樣的心情?(生體會,再讀)
假如是你也是人群中的一個,你是一種怎樣的心情?(生體會,多種形式讀)
5、師: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織女喜相逢,那人間的姑娘少女們又在做什麼呢?(課件出示三四行)
(1)讀讀三、四行。(學生讀)
(2)(朗讀視頻)下面我們先來聽一聽老師的朗讀。
(3)師:在這七夕之夜,人間的人們正家家(學生接念——乞巧望秋月)從「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中你的腦海浮現出怎樣的畫面?
(4)師:你怎麼知道人很多?是從哪句話讀出來的。(家家乞巧望秋月)哪個詞最能說明人多?(家家)是啊,每家的少女們都在望著月亮,乞取智巧,有的在小院里,有的在家門口,在田野,在山坡,在河邊,在花園…在所有能夠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們都在穿紅絲線,哪怕夜深了,她們還在不停地穿,為什麼啊?(他們想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5)師:她們穿了多少條呢?(幾萬條)真的數出有幾萬條嗎?(沒有)那是多少條?(很多很多)什麼多?(紅絲多)在第四行里,還有哪個字可以看出少女們穿的紅絲很多呢?(穿盡)
你能想像千家萬戶都在乞巧是一個什麼樣的場面嗎?」(熱鬧的場面)因此詩人林傑發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過節了,牛郎織女一家團聚了,你們的心情怎樣?(高興……)(指名讀,齊讀)
(6)後來,乞巧的范圍更寬泛了,一首《乞巧歌》表達了她們的心聲:
(出示《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自己讀讀,人們除了祈求一雙巧手之外,還可能在乞求著什麼?(指名說)
(出示課件)
是啊,月光下,我們彷彿看到了這樣一幅幅畫面,你們能不能說一說呢?
盼望已久的乞巧節之夜終於到了.....
月光下,兩個姐妹穿著紅絲,在乞求父母( ) 。
庭院里,一位農村的少女穿著紅絲,在乞求 ( )。
( ),一位年輕的母親穿著紅絲,在乞求( ) 。
( ),( ) ,在乞求 。
相應板書:人間乞巧忙
6、師:你們想向織女為哪些人乞求呢?乞求什麼?
生:親人 朋友 災區人民
教師小結:雖然年代在變,但是我們對美滿生活的追求依然未變。我們要在用心乞巧的同時,還要學會用雙手去創造,去努力爭取明天的成功!
(三)配樂品讀古詩,升華情感,試背古詩。【誦詩句】【悟詩情】
1、數不清的紅絲都穿完了,可見人間企盼、追求幸福的願望是多麼強烈而美好啊!你能帶著這種強烈的感情朗讀嗎?
2、【出示課本圖文】讓我們一起來讀出強烈的感情朗讀,讀出這首詩的韻味吧!
配樂朗讀。(生讀:指名讀、齊讀、合作讀)
3、、古人雲: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光會讀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背下來,誰能背下來?試一試吧!
4、【出示課件圖片】指名試背、學生齊背
三、拓展練習,日積月累。
1、考考你(出示兩個練習題)
(1)試一試,連一連
端午節 農歷九月初九 鬧花燈,吃元宵
重陽節 農歷正月十五 乞巧,對月穿針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 包粽子,賽龍舟
元宵節 農歷七月初七 插茱萸,登高
乞巧節 農歷五月初五 祭月,吃月餅
(2)填一填
林傑根據 (七夕節 )(節日)流傳的民間傳說 (《牛郎織女》)創作了古詩(《乞巧》)。這首詩表現了人們過節時( 喜悅 )的心情和
(乞取智巧、追求幸福) 的心願。
2、有時間的話,抄寫這首詩。
3、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首和中國傳統節日—乞巧節,即七夕節有關的古詩,其實古時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這天,都留下了許多詩篇。老師這里還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關的古詩,讀讀看。(指名讀)有興趣的同學在課後把它記在你的積累本中吧!
總結:古詩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精髓,我們要充分地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其實不光在課內,在課外我們還應該自發地去了解、去學習、去積累,去發自內心地熱愛古詩。
《乞巧》說課稿
金鳳三小 任燕霞
我說課的題目是小學語文第六冊第29課《古詩兩首》中的《乞巧》這首古詩。我准備從教材、教法和學法,教學設計和板書設計四大塊來說。
【說教材】
《乞巧》所在的單元,這組教材圍繞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這一主題來編排的。再一次把學生帶回兒時傾聽大人們講故事的快樂中去,感受古人的想像是多麼豐富。《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也是一首想像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詩句淺顯易懂,並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表達了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願。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結合本組課文的訓練意圖和學生實際,我把這首詩的教學目標定為:
1、學會「乞、巧、霄、渡」四個生字。
2、能朗讀背誦古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像。
3、了解有關乞巧節的風俗習慣。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內容、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定為
1、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背誦詩歌。
2、感受古時候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
教學重難點的確定,我的教學思路也就比較清晰了,教法和學法的選擇也就水到渠成了。
【說教法】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古詩的特點,本課將採用的教學方法為:
1、設境想像法:
運用《牛郎織女的傳說》的動畫畫面再現情境,藉助視頻朗讀示範資料充實對乞巧節的了解和對吟詩的深層次要求,同時,配上主題相符的音樂渲染情境,語言描述情境。學生在心境愉悅的環境中學習,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得到了發展,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從而深刻體會到了詩人所表達了情感。
2、重點字詞剖析法:
抓住「宵和霄」的形的區別來進而理解字意的不同,以及在詩句中的意思,這樣設計,意在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扎扎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在詩中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同進,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挖掘,加大了「學詩」的密度,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3、精心設計教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抓住語文本色,體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是閱讀教學責無旁貸的任務。本詩內容淺顯,但意義深遠。 在教學中,我力求在品析語言中讓學生感悟到少女們追求幸福的心願,在感悟少女們追求幸福心願中習得語言,提高語文素養。
遵循閱讀教學規律,重視體驗和感悟,因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能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閱讀實踐,所以我的教法力求讓學生在主動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說學法】
1、補充資料法:學習《乞巧》這首詩,學生需要了解、補充一系列資料,如了解七夕節的來歷、及它為什麼又叫乞巧節、女兒節的原因,因此學生通過《牛郎織女的傳說》的動畫再現情境,充實對乞巧節的了解。藉助視頻朗讀示範資料感受什麼樣的朗讀才叫吟詩。
2、朗讀體會法:
運用「解詩題、知詩人、讀詩句、明詩意、誦詩句」這四個步驟來學習。自讀自悟,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點詞句,品讀賞析,指導學生反復誦,在誦讀中積極感悟。同時達到豐富和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目的。
3、音樂渲染法:
朗讀時,配上主題相符的音樂渲染情境,語言描述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中,展示多種形式的配樂吟誦,如自由讀、指名讀、范讀、賽讀、集體讀等多種形式,學生在心境愉悅的環境中學習,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得到了發展,從而深刻體會到了詩人所表達了情感,使學生在反復吟誦中充實閱讀的情感和提高閱讀的效果。
在以上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力求通過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達成三維目標。於是,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解詩題】【知詩人】
1、師:同學們,我們祖國的文化源遠流長,而古詩更是文化寶庫里一顆璀璨的明珠。一首好詩,蘊含著一幅畫面,一首好詩,包含著一個故事,讓人回味無窮。誰能背誦一首有關我國傳統節日的古詩?《元日 》《清明》等
2 很好,這節課,我們再學習一首寫我國傳統節日乞巧節盛況的詩——《乞巧》。板書課題
3、解詩題,知作者
(1)師:請同學們拿起右手跟我一起寫課題。齊讀課題。(生齊讀(指導「乞」、「巧」的變調,都讀三聲)教學「乞」「巧」兩字
誰能完整地說說詩題是什麼意思?(指名說,生:乞求一雙巧手)再齊讀課題。
2、師: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林傑寫的。(板書林傑)師介紹:林傑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詩人,他小時候非常聰明,六歲時就能寫詩。一下筆就能寫成一篇好文章。他還精通書法棋藝,只可惜他英年早逝,17歲就離開了人世。
二、學習新課
【讀詩句】讀准字音 讀通詩句
1、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讀古詩,注意讀准字音 讀通詩句
2、指名讀,生生評價
3、出示古詩節奏,教師范讀,再指名讀。
4、師:同學們不僅要讀准字音,還要讀得字正腔圓,連貫,通順。注意讀出節奏,讀出自己的味道。(學生自由讀)
5、指名讀,師生共同評價。
【明詩意】結合注釋,理解詩句
1、師:要理解《乞巧》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的故事,(課件播放牛郎織女的動畫。)
2、師:織女不僅有美麗的容貌,而且手巧。
課件出示織女資料
3、師:織女的手巧讓無數的人間少女佩服。古時候的少女們在牛郎織女每年七月初七相聚的這一天,都會向織女乞巧。所以七夕節也叫——乞巧節,女兒節。乞巧節是古時候人們非常喜歡的一個節日。我們再來藉助課後資料袋裡的介紹來了解一下乞巧節,看看都有哪些乞巧方式? 指名說:對月穿針、蜘蛛結網、賀牛生日 當然乞巧節的風俗還有很多,那我們今天學的寫的是哪一種呢?
4、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詩的第一、二行。(出示課件)
(1)師:剛才同學們在讀的時候,我聽見詩的第一行有兩個字的讀音是一樣的?是哪兩個字?
那這兩個字的字形一樣嗎?(「宵」字是寶蓋頭,「霄」字是雨字頭)它是什麼意思呢?藉助組詞理解(元宵的宵指:夜晚,雲霄的霄指:天空)理解了字的意思,(出示宵和霄區別課件)
相信我們再齊讀,准能讀得更好。(學生齊讀)
(2)誰能描述一下這兩句詩描繪的是一種怎樣的畫面?
(3)體會、朗讀、感悟前兩句
師:在七月初七日這天晚上,人們望著深藍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你覺得牛郎織女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你能讀好這兩行詩嗎?(指名讀)
那些青年男女攜手來到了戶外,抬頭仰望星空,想到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情景,此時人們是一種怎樣的心情?(生體會,再讀)
假如是你也是人群中的一個,你是一種怎樣的心情?(生體會,多種形式讀)
5、師: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織女喜相逢,那人間的姑娘少女們又在做什麼呢?(課件出示三四行)
(1)讀讀三、四行。(學生讀)
(2)(朗讀視頻)下面我們先來聽一聽老師的朗讀。
(3)師:在這七夕之夜,人間的人們正家家(學生接念——乞巧望秋月)從「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中你的腦海浮現出怎樣的畫面?
(4)師:你怎麼知道人很多?是從哪句話讀出來的。(家家乞巧望秋月)哪個詞最能說明人多?(家家)在所有能夠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們都在穿紅絲線,哪怕夜深了,她們還在不停地穿,為什麼啊?(他們想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5)師:她們穿了多少條呢?(幾萬條)真的數出有幾萬條嗎?(沒有)那是多少條?(很多很多)什麼多?(紅絲多)在第四行里,還有哪個字可以看出少女們穿的紅絲很多呢?(穿盡)
你能想像千家萬戶都在乞巧是一個什麼樣的場面嗎?」(熱鬧的場面)因此詩人林傑發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牛郎織女一家團聚了,你們的心情怎樣?(高興……)(指名讀,齊讀)
(6)後來,乞巧的范圍更寬泛了,一首《乞巧歌》表達了她們的心聲:
(出示《乞巧歌》)
自己讀讀,人們除了祈求一雙巧手之外,還可能在乞求著什麼?(指名說)
(出示課件)
是啊,月光下,我們彷彿看到了這樣一幅幅畫面,你們能不能說一說呢?盼望已久的乞巧節之夜終於到了.....
月光下,兩個姐妹穿著紅絲,在乞求父母( ) 。
庭院里,一位農村的少女穿著紅絲,在乞求( ) 。
( ),一位年輕的母親穿著紅絲,在乞求( ) 。
( ),( ) ,在乞求( ) 。
相應板書:人間乞巧忙
6、師:你們想向織女為哪些人乞求呢?乞求什麼?
生:親人 朋友 災區人民
三、【誦詩句】【悟詩情】配樂品讀古詩,升華情感,試背古詩,。
1、數不清的紅絲都穿完了,可見人間企盼、追求幸福的願望是多麼強烈而美好啊!你能帶著這種強烈的感情朗讀嗎?
2、【出示課本圖文】讓我們一起來讀出強烈的感情朗讀,讀出這首詩的韻味吧!
配樂朗讀。(生讀:指名讀、齊讀、合作讀)
3、、古人雲: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光會讀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背下來,誰能背下來?試一試吧!
4、【出示課件圖片】指名試背、學生齊背
四、拓展練習,日積月累。
1、考考你(出示兩個練習題)
(1)試一試,連一連
端午節 農歷九月初九 鬧花燈,吃元宵
重陽節 農歷正月十五 乞巧,對月穿針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 包粽子,賽龍舟
元宵節 農歷七月初七 插茱萸,登高
乞巧節 農歷五月初五 祭月,吃月餅
(2)填一填
林傑根據( 七夕節) 【節日】流傳的民間傳說 (《牛郎織女》)創作了古詩(《乞巧》)。這首詩表現了人們過節時( 喜悅 )的心情和 (乞取智巧、追求幸福 )的心願。
2、有時間的話,抄寫這首詩。
3、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首和中國傳統節日—乞巧節,即七夕節有關的古詩,其實古時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這天,都留下了許多詩篇。老師這里還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關的古詩,讀讀看。(指名讀)有興趣的同學在課後把它記在你的積累本中吧!
總結:古詩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精髓,我們要充分地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你們對今後學習誦讀古詩有什麼打算嗎?
其實不光在課內,在課外我們還應該自發地去了解、去學習、去積累,去發自內心地熱愛古詩。
板書設計:
天上喜相逢
乞巧 乞取智巧 追求幸福
人間乞巧忙
【說板書 】
本課的板書形象直觀,概括了本課的主要內容,便於學生學習。
總之,這節課我力求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的,把時間盡量放給學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由樂學到學會,最終達到會學會用。 贊同0| 評論 2012-5-25 09:49 米花小弘帽 | 一級
= =。。是題目么?
讀了 乞巧後 我彷彿看見家家戶戶的人走出家門 一起望著浩瀚的夜空,臉上有著節日的喜悅和淡淡的憂傷。天空明星閃爍,銀河漸漸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我彷彿看見 銀河的那邊的廣寒宮殿,寂寞無伴的嫦娥,嫦娥啊,寂寞了千年,你是否後悔了當年的舉動,是否懷念自己不顧一切拋棄了的簡單的小幸福?
⑷ 哪些節日有哪些習俗
1、春節:農歷正抄月初一襲
習俗:熬年守歲、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
3、龍抬頭:農歷二月二
習俗:我國民間有剃龍頭、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吃豬頭等習俗。
4、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前後
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
5、清明節:公歷4月5日左右
習俗: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
6、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7、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
8、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
9、重陽節:九月初九
習俗: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
10、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
習俗:在我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至今仍延續冬至祭祖的傳統習俗。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11、除夕:年尾最後一天
習俗: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歲、團圓飯、貼年紅、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⑸ 七夕節丶端午節丶重陽節丶元宵節丶中秋節分別干什麼
1、七夕節: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2、端午節: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3、重陽節:佩茱萸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
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4、元宵節:耍獅子
耍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5、中秋節:吃月餅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沿傳下來,變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
⑹ 青年節.七夕節.中秋節.和重陽節的民俗活動是什麼
中秋節:賞月,賞桂花,吃月餅和桂花羔等東西
七夕節:中國的情人節,古代有婦女月圓時乞巧的習俗,後來一度廢止
近年來又漸漸興起,當情人節過就行
重陽節:古代的人有全家登高和佩帶茱萸以及品酒的習俗,但現在的中
國人大概就是一家人聚會就差不多了
青年節:5月4日,但不是傳統節日
⑺ 七夕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和除夕的來歷
夕七月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 七夕節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面點,各地風俗不一。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幾案上,好象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
漢代時,民間便開始向織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靈手巧,還祈求得到財富、早日有美滿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或「老人節」。這一天,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除夕的由來】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以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