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洛陽
⑴ 七夕原文及賞析
七夕原文及賞析
七夕
白居易〔唐代〕
原文: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賞析
牛郎與織女一年一度七夕相會的故事在我的可謂家喻戶曉。這首以這樣一個凄婉哀怨的悲劇故事為題材的小詩,抒發了鍾情男女的哀怨與離恨,詩人對這對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首句「煙霄微月澹長空」由寫七人手。一彎殘月掛在高高的夜空,顯得孤寂凄涼。這為牛郎織女七月初七的相會提供了背七,同時渲染一種氣氛,這種氣氛與人物的心年相合。從首句對環年的描寫,使讀者即便不知道牛郎織女的故事,也會感悟到《七夕》令人感傷的基調。
「銀漢秋期萬古同」中「秋期」二字暗扣題面,「萬古同」三字承上句意,表現了自然界銀河天象的永恆狀態。意思是說,「秋期」的銀河總是「微月澹長空」,從而進一步渲染了凄涼的'意年。另一方面也說,分居銀河東、西兩邊的牛郎織女,一年之中只能懷著深長的情思隔銀河相互眺望,「惟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會」。這是多麼可悲、可嘆的故事!於是,詩人以詠嘆的抒情筆調寫道:「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終於相聚在一起,說不盡綿綿情話,道不完思念愛慕之意;他們會珍惜分分秒秒難得的時光,溫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著無比的歡樂與幸福。遺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暫的歡聚後,留給他們更多的則是無盡的相思和難耐的凄寂。相會的歡樂,離別的痛苦,這一切都發生在七月七El夜,由牛郎和織女來品味。
全詩緊緊圍繞「七夕」神話著筆,七合情切,不蔓不枝,最後以尾句中的「此宵」扣合題面「七夕」。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⑵ 《七夕·別浦今朝暗》古詩賞析
《七夕》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作品。此詩首聯作者通過對比,對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層的刻劃;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七夕·別浦今朝暗》古詩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前言】
《七夕》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作品。此詩首聯作者通過對比,對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層的刻劃;頷聯借用環境的陪襯和觸景生情的手法,表現出時間的推移和作者難以為懷的悲愴心情;頸聯著想天外,運用浪漫主義的妙筆進行渲染;尾聯貌似平淡,其實蘊含無限纏綿的情思。全詩構思新奇,抒情深細,語言工整,妙語天成。
【注釋】
⑴七夕:農歷七月初七夜晚。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會。舊俗婦女於是夜在庭院中進行乞巧活動。
⑵浦:水邊。別浦:指天河、銀河。王琦雲:「以其為牛女二星隔絕之地,故謂之曰別浦。」
⑶羅帷:絲制帷幔。戰國楚宋玉《風賦》:「躋於羅帷,經於洞房。」
⑷「鵲辭」句:七夕烏鵲填河成橋,以渡織女。事見應劭《風俗通義》。又七夕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陳瓜果於庭除,以乞巧。事見宗懍《荊楚歲時記》。
⑸花:黎簡校作「螢」。曝(pù)衣樓:皇宮中帝後於七月七日曝衣之處。唐沈佺期《七夕曝衣篇》詩:「宮中擾擾曝衣樓,天上娥娥紅粉席。」
⑹金鏡:圓月。七夕,月未圓,故雲「分金鏡」,又借用陳代徐德言與妻子樂昌公主分鏡的故事(《本事詩》),暗喻自己與所眷戀的女子不能團圓。
⑺玉鉤:狀新月、缺月,望月而冀其復圓,寓人間別而重逢意。
⑻蘇小小:南齊時錢塘名妓。《樂府詩集·雜歌謠辭三·〈蘇小小歌〉序》:「《樂府廣題》曰:『蘇小小,錢塘名倡也。蓋南齊時人。』」這里指自己曾經歡遇的女郎。
⑼更:《全唐詩》校「一作又」。一秋:即一年。
【翻譯】
天河隱隱逢七夕,獨處羅帳半夜愁。烏鵲離去穿線月,螢火飛入曬衣樓。牛女雙星合又分,人世情侶望玉鉤。不見錢塘蘇小小,獨處寂寞又一秋。
【賞析】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一寫天上七夕,牛郎織女相會;一寫人間孤男,夜半悵然懷愁。銀河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後重又分手的地方,因此稱「別浦」。今夜別浦雲水迷茫,星漢閃爍,牛女在鵲橋上還能依相偎珍惜這美好的一瞬,互訴別後一年來的相思深情。雖然匆匆一面,仍不免執手相看淚眼而黯然離去,但他們畢竟是喜得重逢,歡情如舊,悲中有樂。默想自身,一年前此夕定情以後就天各一方,重會無日。此刻已到了夜半,正是牛女情濃時;而詩人則只能悵卧羅帷之中,瞪大了眼,在相思中煎熬,心頭的愁雲越壓越重,何況今後能否再見一面也在未知之天,真是「思牽今夜腸應直」(李賀《秋來》)。相比之下,自己的苦況遠遠超過了牛女。首聯透過對比,賓主分明地對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一層的刻劃,可謂出手不凡。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一夜容易,但在離人的心裡卻又是那般漫長。新月終於悄悄地掛在天邊,喜鵲搭橋的時限也已到來。鵲群無可奈何地辭別了銀月照映下的人間穿線乞巧的少女,鼓翅飛離而去。牛女重又陷入痛苦相思歲月之中。天色漸明,拂曉的輕寒,秋花映入詩人的曝衣樓。七夕曝衣,是當時的習俗。「花入曝衣樓」這一凄清的情景,定會勾起詩人對一年前七夕定情的緬懷,曝衣樓或許就是他們定情的場所。本來,詩人長夜不寐,一縷情思時時縈繞著那遠去的戀人;如今七夕剛過,只有秋花輝映於曝衣樓上,當年伊人的倩影卻已渺如黃鶴,杳不可見。這一頷聯借用環境的陪襯和觸景生情的手法,表現出時間的推移和詩人難以為懷的悲愴心情。
「天上分金境,人間望玉鉤。」天已經大亮了,詩人還痴痴地凝望著碧空的半彎缺月,潸然欲涕。月亮本就像一面明鏡,眼下卻只剩下半輪,真成了破鏡。牛郎織女可能都各自拿了一半,苦苦地隔河相望了。然而人間的破鏡卻難能重圓。望著望著,他多麼想藉助天上的玉鉤把兩顆破碎的心鉤連到一起,有情人總該重歸於好。頸聯又著想天外,運用浪漫主義的妙筆,給這一幕愛情悲劇渲染上幾絲美麗的光彩,雖然這畢竟屬於幻想。
「錢塘蘇小小,又值一年秋。」幻想終於破滅了,詩人又回到了殘酷的現實中。他日思夜想的戀人,可能是像南齊錢塘蘇小小那樣的名妓。年前一別,刻骨銘心,不覺又到了秋風瑟瑟的季節。別時容易見時難,詩人的遭際竟然比牛女還要不幸。面對茫茫的前景,一陣陣難以言說的隱痛又襲上詩人心頭。這一貌似平談的結尾,蘊蓄著無限纏綿的情思,表現出悵恨不盡的意味。
全詩以構思的新奇、抒情的深細以及語言的工整穩貼見勝,與李賀歌詩常見的驚才絕艷、穠麗詭奇多少有些不同。他遣詞造句均是生活中的`常語,抒情含而不露,味而愈出。特別是章法構思之妙實足令人折服,全詩從夜半寫到天明,又以牛女的相會映襯自身的孤處,天上人間,融處生哀,充分顯示出作者過人的功力。黎簡《李長吉集評》說:「昌谷於章法每不大理會,然亦有井然者,須細心尋繹始見。」此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創作背景
朱自清《李賀年譜》提到此詩,但未詳作年。從內容看,這首五律當是詩人因七夕而懷念所眷戀的女子的抒情之作。據詩人另作《惱公》所述,他們定情之日,正是前一年的七夕。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祖籍隴西,生於福昌縣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西)。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雖家道沒落,但李賀勤奮苦學,博覽群書。憑借著出眾的才華,順利通過河南府試,獲得「鄉貢進士」的資格。但李賀的競爭者誹謗他,說他父名晉肅,當避父諱,不得舉進士。韓愈曾為之作《諱辯》,對無恥的奧步進行了有力的駁斥,「考之於經,質之於律,稽之於國家之典」,指出李賀舉進士無可厚非,並尖銳地諷刺「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但無奈「闔扇未開逢猰犬。那知堅都相草草」(《仁和里雜敘皇甫湜》),禮部官員昏庸草率,李賀終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鬱,體弱多病,只做過三年奉禮郎,因病英年早逝。他的詩作想像豐富,立意新奇,構思精巧,用詞瑰麗,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也有傷感情緒的流露,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詩史上獨樹一幟,嚴羽《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有些作品情調陰郁低沉,語言過於雕琢。他被後人稱為「詩鬼」,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有《昌谷集》。
⑶ 《七夕》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天河隱隱逢七夕,獨處羅帳半夜愁。烏鵲離去穿線月,螢火飛入曬衣樓。牛女雙星合又分,人世情侶望玉鉤。不見錢塘蘇小小,獨處寂寞又一秋。
出自:《七夕》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作品。原文:
七夕
唐代:李賀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此詩首聯作者通過對比,對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層的刻劃;頷聯借用環境的陪襯和觸景生情的手法,表現出時間的推移和作者難以為懷的悲愴心情。
頸聯著想天外,運用浪漫主義的妙筆進行渲染;尾聯貌似平淡,其實蘊含無限纏綿的情思。全詩構思新奇,抒情深細,語言工整,妙語天成。
(3)七夕洛陽擴展閱讀:
文學賞析
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並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後,全都撤回去了。
詩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再也無法與她相會,於是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全詩想像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像中賓士,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⑷ 七夕跟女友該怎麼過去哪兒過大家幫忙計劃下,我是洛陽的!
非常羨慕你有一個這樣節儉的女朋友。現在很不容易碰到啊!詩不是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我看得出你很愛你的女朋友,那你就應該用你的真心打動她,讓她感到你的溫暖。其實我覺得錢多少不是問題,你想要的是一種氣氛,一種情調。女孩子嘛,多少也都喜歡這樣,無非怕花錢,那就省。買幾只大紅蠟燭或者買個小蛋糕點生日蠟燭,晚上點上蠟燭多浪漫。她不是說買點吃的嗎?多買幾個她愛吃的菜,反正吃不了可以放冰箱。不知道你給你女朋友買了戒指嗎?如果沒有那麼就買一個吧,可以買個銀的。反正個人很喜歡銀的,你可以再江邊對她說,今天是七夕,我真的很幸福,因為你在我的身邊。雖然我現在不能給你承諾以後的生活多好,但是你一定得記得我這句話,我會保護你一輩子! 其實有時候,真心的對喜歡的人說出自己的愛,才更讓對方明白你有多愛她! 希望你們永遠快樂 ,七夕玩的高興! 7
⑸ 七夕(唐)杜甫 牽牛在河西,織女處河東。 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這首詩表達什麼意思
這首詩表達夫妻之間久別之後團聚的意思。
原文:《牽牛織女》(唐)杜甫
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神光意難候,此事終蒙朧。颯然精靈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妝立,龍駕具曾空。世人亦為爾,祈請走兒童。
稱家隨豐儉,白屋達公宮。膳夫翊堂殿,鳴玉凄房櫳。
曝衣遍天下,曳月揚微風。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終。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動如律,竭力機杼中。雖無姑舅事,敢昧織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義無棄禮法,恩始夫婦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圓苟齟齬,丈夫多英雄。
杜甫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遷居鞏縣。杜審言之孫。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這時的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就在八月隻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
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強烈的愛國熱情。
⑹ 洛陽七夕情人節去哪玩
情人島,情人島左邊是國花園,右邊是洛河,洛河又變是洛浦公園,就當是去秋遊了,可以野餐,劃船,晚上去附近的老城吃飯
⑺ 七夕,洛陽附近有那些好玩的地方
王城公園,隋唐植物園,天子駕六博物館,西苑公園,洛浦公園,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重渡溝,雞冠洞,龍潭峽,白雲山。
⑻ 《七夕》宋之問 全文翻譯
《七夕》
年代: 唐 作者: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譯文:勤勞的牛郎,痴情的織女,善良的黃牛,熱心的喜鵲,美麗的神話故事自古以來曾使多少深受感動。千百年來,盡管各地對"七夕''的起源解釋有所不同,過節的方式與習俗也有差異,但是它引導人們走向勤勞。誠信和愛情之路卻是完全一致的。
古人把七月七日為良日,把它作為慶賀豐收的吉慶日子。因此"七夕鵲橋會''是傳說中的神來之筆,除了寄寓著人們美好的憧憬和期望,顯然還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據傳說,星漢燦爛之際,如果看到天河中有熠熠白氣,並閃耀著五彩光芒,就被認為是牛郎織女相見的徵兆。
此時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織女恩賜,據說牛郎織女是勤勞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農求織求婚都可以,但求金求銀求發財則要適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則不靈。
還有老人說這一夜,你如果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茂盛的南瓜棚下或在葡萄架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日後便能得到純真的愛情。
宋之問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712年),字延清,一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並沒有顯赫的門第家世。
父親宋令文起自鄉閭,矢志於學,交友重義,「比德同道。理閫探索詞源論討」,多才多藝,不僅「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唐高宗時做到左驍衛郎將和校理圖書舊籍的東台詳正學士,饒著聲譽。
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各得父之一絕;宋之悌驍勇過人,宋之遜精於草隸,宋之問則工專文詞,成當時佳話美談。上元二年(675年),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的宋之問進士及第,登臨「龍門」,踏上了仕進正途。
宋之問春風得意之日,已是武則天皇後實際把握朝政之時。武後承應「貞觀」,勵精圖治,選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問以才名與楊炯被召分直內文學館,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陽市東北)參軍。永隆二年(681年),又與楊炯同入崇文館充學士。
天授元年(690年)秋,武後稱帝,改國號為周,敕召宋之問與楊炯分直於洛陽西入閣。15年間,宋之問很快由從九品殿中內教躋身五品學士,為時人欽慕。唐朝學士之職,以文學言語被天子顧問,出入侍從,禮遇尤寵。
家世低微的宋之問以此更是感恩耀榮,視為得秩於祿的捷徑與保障。他在《奉敕從太平公主游九龍潭尋宴安平王別序》中說:「下官少懷微尚,早事靈丘,踐疇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樹,情可何之。」典型地表白了他的這種心態。
武後雅好文詞樂章,宋之問巧思文華取幸。一次游洛陽龍門,武後命群臣賦詩,左史東方虯詩先成,武後賞賜錦袍。及宋之問《龍門應制》詩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稱善」武後奪東方虯錦袍轉賜給他。這樣的予奪,既反映了武後對靡麗頌德詩風的提倡,也表現了宋之問這時的創作方向,對他的聲名和地位都有很大的影響。
武周時期,宋之問不僅扈從武後朝會游豫,而且奉承武後近幸的媚臣外戚宴樂優游,自感「志事僅得,形骸兩忘。」這樣的追求和生活使他逐漸沉溺和墮落,並自覺不自覺地陷入了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政治漩渦之中。
⑼ 七夕節洛陽車牌號限行嗎
限行。七夕不是法定節日。只是民間自己定的節日,所以還是要限行的。七夕是8.7日,星期三,限行3和8。
⑽ 七夕洛陽有什麼賓館或酒店優惠 床大適合情人住呢
這種節日只會漲價 怎麼可能有優惠?早點預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