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喂蠶豆七夕

喂蠶豆七夕

發布時間: 2022-09-12 03:53:22

A. 七夕節吃什麼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
1、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3、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凈,平鋪到一個盤子里,用濕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濕潤。七天後,待豆芽長至兩三厘米長,便可做手擀麵,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後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蔥、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面條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4、雲面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雲面。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5、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後在燜鍋里蒸出來,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干用油煎出來,最後蘸梅花﹑松花﹑芝麻等豆沙製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6、巧酥
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7、瓜果
在七夕這個特殊的節日,瓜果當然必不可少!七夕時吃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有些人喜歡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等繪成「花瓜」。
8、雞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9、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10、綠豆芽
在廣州,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11、面條
另外這一天有吃面的習俗,這一天往往跟中國的24節氣以外的三個雜節氣,一個雜節氣就是三伏,還有一個是暑九,還有一個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頭伏餃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著挑壽,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長壽。還有為織女擺貢。
面條可以做,抻面最好,它象徵著巧,而且象徵你以後的性格能屈能伸,特別是能男孩子抻面或者給丈夫抻面,而且具有韌性,說明你出去做人也要有韌性,你的事業才能夠成功。丈夫的夫本來就是天字出頭叫夫,丈夫為天,妻子為地,面抻出頭上,天就為夫,就可以闖出一番事業。另外闖盪出來,還要祝福婆婆公公健康長壽。
12、蠶豆
很多人不知道,七夕節還與分豆結緣。每年七月初七,各家各戶都要分食蠶豆,謂之「咬鬼頭」,取驅邪的意思。「分豆結緣」是福州七夕節特有的風俗。此俗緣出郊區,後傳入城中。節日里福州人相互贈送蠶豆,並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蠶豆談天說地,以作結緣紀念。七夕成為促進家人和睦、朋友緣深、鄰里友好相處的「結緣節」。平日,小孩、鄰里之間難免會磕磕碰碰,蠶豆一分,積怨便煙消雲散了。
七夕的時候放桃,將來到了中秋,我們供月供娘娘都放。另外這個時候,端午節剛過之後,還有一些剩的櫻桃,一般都喜歡采來。大家為什麼要用櫻桃,五月是熱月,過去了,七月是分離的月,又進入酷暑,疾病開始蔓延,蚊蠅很多,櫻桃像小燈籠一樣,代表日子紅紅火火,第二,民間還這樣認為,英雄一來,妖魔鬼怪統統逃跑了。還有桑葚,吃了白桑葚,象徵著我從現在一直到天冷,吃菜或者水果的時候吃不了蟲子,黑桑葚如果在這天吃就吃不到蒼蠅屎。
七夕即將到來,我們應該及早准備准備這些祭拜的過節的佳品哦!這十樣東西一定要准備哦,這可是寓意著全家十全十美的哦!

B. 七月初七為什麼吃蠶豆

七月初七,相傳為牛郎織女相會之期,福州民間風俗和全國各地一樣,青年婦女要拜織女星,乞求能有靈巧的雙手,祈望能織出美麗的錦緞,能做出漂亮的女工來,能有神仙眷侶般的愛情。

特別的是,福州「七夕」有「分豆結緣」的風俗。根據牛郎織女的傳說,蠶是織女從天上帶下凡的,「蠶」是「天」上的「蟲」。織女下凡嫁給牛郎後,為了幫助鄰里鄉親一起過上好日子,她把蠶種分給鄉親,讓大家都養蠶、收絲、織布,勤勞致富。

為了感謝和紀念織女的善良和無私,在七月初七,人們就選擇跟「蠶」有關的「蠶豆」,煮熟了分送給左鄰右舍。家家戶戶煮蠶豆互相饋贈,可以消除隔閡,增進感情,密切鄰里關系。

C. 福州七夕風俗有哪些

農月七月七夕,福州叫乞巧節,又稱結緣節。七月七夕,是神話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時間。七夕,婦女以七字為巧的象徵,向天上銀河織女乞巧時,陳列瓜果七盤,茶杯七口,焚香七炷,備針七根,絲線七色,先向織女星行七拜大禮,然後盤膝而坐,借著朦朧月色,賽穿針、比引線,誰穿引得又快又多,誰就得巧最多。宋梁克家《三山志》載:「綵樓乞巧知多少?直至更闌漏欲終。」這種習俗多是官府、富豪之家的小姐為之。民間則搞分豆結緣活動。家家戶戶煮蠶豆互相饋贈,啃豆談天,消除前愆,促使家人和順、親友情深、鄰里和睦。孩童學著分豆結緣,交指和好,童趣盎然。

過去在福州「七夕」日既是情人的活動日,也是男女老少結緣日。大家向親朋好友、同學、鄰居分蠶豆傳遞友誼的習慣一直流傳至前些年。每年的七夕乞巧節時,福州民間都格外熱鬧,《三山志》中就曾記載古時福州七夕乞巧盛況,早在清時便已為「分豆結緣」所全面取代。據悉,當時「分豆結緣」,是福州「七夕」的特有風俗。此俗緣出郊區,後傳入城中。節日里,福州人相互贈送蠶豆,並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蠶豆談天說地,以作結緣紀念。七夕成為促進家人和睦、朋友緣深、鄰里友好相處的「結緣節」。平日,小孩、鄰里之間難免會磕磕碰碰,蠶豆一分,積怨便煙消雲散了。

隨著近年來每年2月中旬前後的洋式「情人節」開始盛行起來後,福州的七夕乞巧節也隨之逐漸淡化了許多。不僅在七夕乞巧節時,福州當代時髦女性不會在這個時候陳列瓜果、茶杯、焚香或備針、絲線向織女星行拜,也沒有看到現代都市女性再盤膝而坐賽穿針比引線了,甚至連鄉間一直流傳的分食蠶豆的習俗,在現在的福州城也幾乎難以再見。

家住福州鼓樓區的退休幹部老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頗有感觸地說,自己還是孩童時,記憶最深的就是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那天晚上,同一個大院里的十幾戶人家吃完晚飯後,大家都主動搬條木板凳到院子門前的坪里相聚,大家拿出各自在家炒好的蠶豆,圍在一起一邊互相分食,一邊說些古老的典故和拉些家長里短。那種鄰里間親密無間的感覺,至今仍然令他回味。可如今,福州城到處高樓林立,大部分人都搬到了一套套充滿現代氣息的套房裡,彼此間的來往也隨之大大減少。七夕晚,鄰里之間分吃蠶豆的現象再也難以見到了。

但說起舊時福州的七夕晚間鄰里之間分食蠶豆的習俗,在福州一家外資企業上班的李小姐仍然流露出無限嚮往的神色。她說,在社會日益發展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疏遠,如果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能像以前那樣,鄰居、同事或同學、朋友能聚集到一塊,或談些往事,或聊些生活中平時沒有注意到的鎖碎,相互溝通,相互傾訴,豈不是一件其樂無窮的大好事。

所幸的是,記者在結束采訪時也了解到,在如今福州的城區邊緣,如城東的城門鎮,城北的新店一帶,以及郊區的閩清縣、永泰縣等地,乞巧節里吃蠶豆的習俗仍然在延續著。而現在更有精明的商家,抓住福州當地這一古老的習俗開始大做「文章」,在七夕來臨前,就大做宣傳,准備專門推出「蠶豆宴」,以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里,吸引一些懷舊者或一些追求時尚但又注重傳統的年輕人。

D. 七夕,應該吃什麼食物

1、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以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2、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3、這一天有吃面的習俗,這一天往往跟中國的24節氣以外的三個雜節氣,一個雜節氣就是三伏,還有一個是暑九,還有一個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頭伏餃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著挑壽,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長壽。還有為織女擺貢。
面條可以做,抻面最好,它象徵著巧,而且象徵你以後的性格能屈能伸,特別是能男孩子抻面或者給丈夫抻面,而且具有韌性,說明你出去做人也要有韌性,你的事業才能夠成功。丈夫的夫本來就是天字出頭叫夫,丈夫為天,妻子為地,面抻出頭上,天就為夫,就可以闖出一番事業。另外闖盪出來,還要祝福婆婆公公健康長壽。
4、七夕的民間飲食,以瓜類為主。因為這正是瓜類成熟的季節,特別是西瓜。瓜的形狀是圓形的,「圓」就象徵著圓滿。當然,在七夕這天最忌諱的就是吃梨了,「梨」、「離」同音,所以一般這天情侶都不吃梨。
5、七夕距離端午節不遠,還有一些剩的櫻桃,民間一般都喜歡採食。這是因為,進入酷暑,疾病開始蔓延,蚊蟲很多,而櫻桃卻像小燈籠一樣,驅散蚊蟲,象徵日子紅紅火火。民間還有另一種說法,火紅色的櫻桃象徵著英雄,英雄一來,妖魔鬼怪統統逃跑了。另外,桑葚也是七夕傳統習俗的食物之一,吃了白桑葚,象徵著從現在一直到天冷,吃菜或者吃水果的時候吃不到蟲子。

E. 女生對我說來吃蠶豆過七夕怎麼回復

女生對你說,來吃蠶豆過七夕,你可以這樣回復她,

真的嗎,我真的好期待。希望那一天我們兩個一起吃蠶豆。

F. 七夕為什麼要吃蠶豆

問度娘算了...
「七夕節」與「分豆結緣」
《中吳紀聞》載:蘇州地區稱七夕為「小兒節」、「回乞巧會」。屆時,人們用答溲麵簇花及剪蠶豆入油煎之,曰「巧」。
各家各戶都分要食蠶豆,謂之「咬鬼頭」,驅邪的意思。
《三山志》記載古時福州七夕乞巧,早在清時便已為「分豆結緣」所全面取代。當時「分豆結緣」,是福州「七夕」的特有風俗。此俗緣出郊區,後傳入城中。節日里,福州人相互贈送蠶豆,並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蠶豆談天說地,以作結緣紀念。七夕成為促進家人和睦、朋友緣深、鄰里友好相處的「結緣節」。平日,小孩、鄰里之間難免會磕磕碰碰,蠶豆一分,積怨便煙消雲散了。
參考資料:《半斗書齋》民俗篇

G. 七夕節吃什麼,七夕各地飲食文化

七夕情人節 這個浪漫的節日,很多人在鮮花與巧克力的浪漫中忘記七夕節的飲食是什麼。這個時節很多地方還處於盛夏,吃太多巧克力可不好哦。不妨了解一下七夕節各地的飲食文化,為了過一個健康完美的七夕節,下面跟隨小編一起看看七夕節各地飲食風俗,看看他們吃什麼吧。

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後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考究者還會使用「巧果卡子」的木製模具做出來各式各樣的巧果,如魚、花生、桃子、籃子、蓮蓬、老虎、獅子等等。製作時只需將調好的面拽成小塊塞進印模里,小號的用手指肚、大號的用手掌根壓實與卡子一般平,然後小卡子抓住一端、大卡子握住把兒,用力將另一端磕向案板便可做出各種形狀和印著吉祥圖案的「巧果」面團,接著經過烙烤或油炸後便可食用。吃時,若嫌乾燥膩味,不妨喝幾口王老吉,有助於預防上火。

吃面條
另外這一天有吃面的習俗,這一天往往跟中國的24節氣以外的三個雜節氣,一個雜節氣就是三伏,還有一個是暑九,還有一個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頭伏餃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著挑壽,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長壽。還有為織女擺貢。

面條可以做,抻面最好,它象徵著巧,而且象徵你以後的性格能屈能伸,特別是能男孩子抻面或者給丈夫抻面,而且具有韌性,說明你出去做人也要有韌性,你的事業才能夠成功。丈夫的夫本來就是天字出頭叫夫,丈夫為天,妻子為地,面抻出頭上,天就為夫,就可以闖出一番事業。另外闖盪出來,還要祝福婆婆公公健康長壽。

蠶豆
很多人不知道,七夕節還與分豆結緣。每年七月初七,各家各戶都要分食蠶豆,謂之「咬鬼頭」,取驅邪的意思。「分豆結緣」是福州七夕節特有的風俗。此俗緣出郊區,後傳入城中。節日里福州人相互贈送蠶豆,並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蠶豆談天說地,以作結緣紀念。七夕成為促進家人和睦、朋友緣深、鄰里友好相處的「結緣節」。平日,小孩、鄰里之間難免會磕磕碰碰,蠶豆一分,積怨便煙消雲散了。

瓜果
七夕是以瓜果為主,因為這個時候瓜果下來了,特別是西瓜。而且這個時候最忌諱的是不吃梨,大家在這一天吃梨,就和巧距離得更遠。所以一般這天女孩子都不吃梨。

七夕的時候放桃,將來到了中秋,我們供月供娘娘都放。另外這個時候,端午節剛過之後,還有一些剩的櫻桃,一般都喜歡采來。大家為什麼要用櫻桃,五月是熱月,過去了,七月是分離的月,又進入酷暑,疾病開始蔓延,蚊蠅很多,櫻桃像小燈籠一樣,代表日子紅紅火火,第二,民間還這樣認為,英雄一來,妖魔鬼怪統統逃跑了。還有桑葚,吃了白桑葚,象徵著我從現在一直到天冷,吃菜或者水果的時候吃不了蟲子,黑桑葚如果在這天吃就吃不到蒼蠅屎。

您可能還會喜歡:
萬聖節的習俗都有哪些?
盤點關於重陽節的詩句
哪些東西是萬聖節的象徵物?
關於萬聖節的故事傳說?

H. 七夕為什麼要吃蠶豆福州的習俗

七月初七,相傳為牛郎織女相會之期,福州民間風俗和全國各地一樣,青年婦女內要拜織女星,乞求能有容靈巧的雙手,祈望能織出美麗的錦緞,能做出漂亮的女工來,能有神仙眷侶般的愛情。
特別的是,福州「七夕」有「分豆結緣」的風俗。根據牛郎織女的傳說,蠶是織女從天上帶下凡的,「蠶」是「天」上的「蟲」。織女下凡嫁給牛郎後,為了幫助鄰里鄉親一起過上好日子,她把蠶種分給鄉親,讓大家都養蠶、收絲、織布,勤勞致富。

為了感謝和紀念織女的善良和無私,在七月初七,人們就選擇跟「蠶」有關的「蠶豆」,煮熟了分送給左鄰右舍。家家戶戶煮蠶豆互相饋贈,可以消除隔閡,增進感情,密切鄰里關系。

煮蠶豆、送蠶豆、吃蠶豆,有來有往,過去有矛盾和過節的,「相逢一笑泯恩仇」。平時磕磕碰碰,傷了和氣的,或者有了誤會的,消除誤會,重生和氣。「蠶豆」成了促使家人和順、親友情深、鄰里和睦的「睦鄰大使」。

在福州民間,對鄰里關系非常看重,有「金厝邊,銀鄉里」,「千金買鄰,八百買舍」之說。除了「七夕」互相饋贈煮蠶豆,在立夏,還有煮「鍋邊糊」分給鄰里鄉親吃的習俗。「做半段」也是福州農村聯誼鄉親朋友的一種「聚餐」形式。

I. 七夕為什麼要吃蠶豆

問度娘算了...
「七夕節」與「分豆結緣」

《中吳紀聞》載:蘇州地區稱七夕為「小兒節」、「乞巧會」。屆時,人們用溲麵簇花及剪蠶豆入油煎之,曰「巧」。
各家各戶都分要食蠶豆,謂之「咬鬼頭」,驅邪的意思。

《三山志》記載古時福州七夕乞巧,早在清時便已為「分豆結緣」所全面取代。當時「分豆結緣」,是福州「七夕」的特有風俗。此俗緣出郊區,後傳入城中。節日里,福州人相互贈送蠶豆,並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蠶豆談天說地,以作結緣紀念。七夕成為促進家人和睦、朋友緣深、鄰里友好相處的「結緣節」。平日,小孩、鄰里之間難免會磕磕碰碰,蠶豆一分,積怨便煙消雲散了。
參考資料:《半斗書齋》民俗篇

J. 七夕節人們通常吃什麼

1、巧果: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
2、花瓜: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3、湯餅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在歷史上各朝代另有不同的食俗。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
4、五子: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其宵夜的食物。
5、面條:另外,這一天有吃面的習俗,這一天往往跟中國的24節氣以外的三個雜節氣,一個雜節氣就是三伏,還有一個是暑九,還有一個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頭伏餃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著挑壽,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長壽。還有為織女擺貢。
6、菱角在廣東四邑,七月七晚上,家家戶戶在院里設好案幾,擺上供品,因菱與靈同音,供品中菱角是必不可少的。少女們剝著菱角鬥巧慕神仙;小孩們嚼著菱角喝植物活力;老人們就著菱角喝茶吃巧面等。
菱角的模樣雖無起舞弄清影的裊裊仙氣,但其做法繁多,更勝在吃來鮮嫩爽口,齒頰之間,清香繚繞,如入夜清風拂過水面,撩動心弦。這么看來,四邑地區的七夕食趣可以說是十分詩意了。
7、麻老七夕有是仙氣飄飄的菱角,也有煙火味十足的麻老。閩西地區人們喜歡在七夕吃一種叫做麻老的東西。其主料為糯米,經過老師傅巧手製成「米香」,以白糖、麥芽糖煮熟,澆以豬油,調入「米香」,配以蔥花、花生等,快速壓制切片即可。

熱點內容
綠植還田 發布:2025-06-28 20:50:02 瀏覽:619
盆栽扁豆 發布:2025-06-28 20:45:11 瀏覽:131
茗茶花露 發布:2025-06-28 20:40:40 瀏覽:987
七夕送女朋友什麼禮物高中 發布:2025-06-28 20:11:30 瀏覽:135
中國畫牡丹最好的畫家 發布:2025-06-28 20:09:24 瀏覽:139
陵水到海棠灣 發布:2025-06-28 20:09:24 瀏覽:224
李賀七夕詩 發布:2025-06-28 19:55:30 瀏覽:987
送盆栽給朋友 發布:2025-06-28 19:40:58 瀏覽:895
主持人播報七夕 發布:2025-06-28 19:26:29 瀏覽:660
七夕節化妝 發布:2025-06-28 19:21:08 瀏覽: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