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中西情人節對比看文化差異

中西情人節對比看文化差異

發布時間: 2022-09-03 02:36:03

1. 從中西方節日看中西方文化差異,你有什麼體會

中國悠久的歷史,為傳統節日提供了成長,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因此農業活動使得節日更加的具有地方性色彩,而西方國家,宗教是文化和社會中心,中葯通過人類對上帝的信仰控制他們,因此節日和基督教有著密切的聯系,包括復活節和宗教也有著很大的聯系,西方人十分的尊重自然,但中國人尊重集體並把個人投入到集體中,所以在傳統的文化中,西方人強調個人,中國人繼承了儒家的集體主義,拿中國的知識結合西方情人節來對比,兩者都和內心情感相關,並且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相對而言中國的七夕節,著重對牛郎織女傳說的追憶,我,而西方人則借著情人節自由的傳遞情感,激發情人節,充滿了現代人文主義和浪漫色彩,而中國建築機器的方式比較老套,情人節表達出的不同之處,反映了中國人和外國人的性格差異,中國人羞於表達感情,而西方人則大膽不拘小節。雖然

2. 西方情人節與中國七夕節的共同點及不同點

共同點就是都是情人節,是情人之間的節日,紀念日,在這兩個節日男女回朋友可以一答起約會、逛街、遊玩等。

不同點就是一個是西方的節日而一個是中國的百節日,日期也不一樣。西方的「情人節」坦率、熱情、赤裸裸,有情人的節日情人節,真真切切「I love you」;中國的「七夕節」,雖然也是表達情人相聚意味, 七月初七,表示兩情相悅,古人慣用的隱喻表達方式。

(2)中西情人節對比看文化差異擴展閱讀: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3. 東西方情人節有何區別

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這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國家也已開始流行。而在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的七夕節也是姑娘們重視的日子,因此而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由於能表達共同的人類情懷,各國各地紛紛發掘了自身的「情人節」。
情人節是個需要謹慎小心的日子——對於單身的人和浪漫的人來說 情人節
更是如此。「情人節」清早一起床你就該從鑰匙孔向外窺探。據傳說記載,如果你所看到的第一個人是在獨行,那麼你當年就會獨身;如果你看到兩個或更多的人同行,那麼你當年肯定會覓得情人;如果你看到一隻公雞和一隻母雞的話,那你就會在「聖誕節」以前結婚。可如今各家的庭院已絕少有公雞母雞出沒,城區空地上也不會有雞的蹤影,所以若能看見一對鴿子或一對麻雀也有同工之妙。 從古羅馬至維多利亞時代,人們用兩株半開的花來預測婚後狀況。未婚男女栽種兩株半開的花,花名的第一個字母要與各自名字的第一個字母相同。如果兩花交相開放,則預示著夫妻終身美滿;如果兩花相背而開,則預示著夫妻將會分道揚鑣;如果鮮花怒放,則表示未來的家庭人丁興旺;若出現一朵花凋謝或死亡的情況,則意味著夫妻中有一方會先於另一方而早逝。 不同時代,過情人節的習俗有所不同。其中從1837-1901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情人節習俗最為獨特:2月14日這一天,一對對情人,將一株生有兩朵含苞待放花蕾的春枝移植在特製的盆內。花名的第一個字母必須與這對情人一姓名的第一個字母吻合。幾天後,如果這春枝上的雙蕾怒放,交相輝映,便預示這對情人白首偕老;如果雙蕾各分西東,相北吐蕊,這對情、人終將勞燕分飛;如果花開得碩大、燦爛,表示以後子孫滿堂,合家歡樂;倘若一花枯萎凋謝,情人中的一人有早夭之險。在白金漢郡還曾盛行在情人節之夜祈禱的風習:點燃一支蠟燭,插入兩枚細針,從燭底插到燭心,默念自己的愛人的名字,祈禱相愛始終,待蠟燭燃至針尖,據說所愛之人便會及時叩扉而至。還有個情人節的習俗:在情人節前一周內,連續7夜,將左腳上襪子脫下穿到右腳上,反復祝願:「願我的心愛人兒能進入今宵夢境。」據說,這時月下老就會拋下一根吉利的大紅絲線。還有將襪子脫下繞在頸項祈愛的。 單身漢們對「情人節」早晨所遇到的第一個人格外關注,因為如果 情人節
你未婚而且正在尋覓伴侶,你註定要與2月14日所見到的第一個人結婚,至少這個人會在你的生命里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你不怕羞,你可以一大早給你的意中人打電話,要求搭乘對方的車上班。或者閉門不出,到中午再出去,也是一個不錯的對策。 未婚女子相信如果把鞋擺成T字型放在床下,而且開著窗的話,就一定會夢見自己的心上人或者發現他站在床前。這在農村的成功率更高,因為她的追求者可以從窗口窺見特地擺放的鞋子。 義大利的情侶們相信,在情人節的那一天在朱麗葉愛牆上互相發送表達愛意的小紙條,會得到愛神的青睞和眷顧。改革開放後,不少年輕男女也開始慶祝這個節日,目前年輕人對該節日的重視程度已經可以與春節、中秋節相比。一般是男生送女生禮物比較正式,女生也要有所表示。除此之外的重要活動內容是到比較浪漫的地點共進晚餐,互相在網路愛牆發送祝福也成為新的時尚,表示愛情的承諾與永恆。對於正在追求女孩的男生來說,如果這一天女孩接受了他的情人節禮物或者表示接受邀請,就意味著戀愛關系的確定。 由於對「情人」一詞的不同理解(在大陸用語中,「情人」有時包含「情婦」、「情夫」,即合法婚姻以外的男女關系的意味),遭到一些非議。另一方面,由於擔心西方節日不斷湧入中國,沖淡了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慶祝,這一節日經常遭到部分人士的反對。 香港:受到西方文化長期影響下,慶祝情人節已有多年歷史。男女會互贈禮物,男送女的標准禮物通常是鮮花、巧克力、首飾等,女送男的一般是手錶、領帶等男士服飾用品,並且常會到餐廳享用燭光晚餐。 澳門:在情人節日,男會送鮮花給女,女則會送給男巧克力。男女情侶都非常重視這天的節日。
中國在習俗上還有三個節日可以稱為「情人節」,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慶祝這些節日。 起源七夕節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 中國情人節
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2] 有一些人把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或七夕稱作「中國的情人節」,在漢代,七夕的慶祝已經很普遍了,但傳統上慶祝七夕的內容與情侶約會之類的活動無關,只是乞巧、許願的節日。後來由於牛郎織女在七夕鵲橋相會的傳說賦予了七夕節以情人節的含義。近年中國年輕人又以慶祝西洋情人節的方式慶祝七夕,內容上與傳統習俗並無關系。

4. 西方情人節和中國情人節有區別嗎

當然有,而且區別很大。七夕和西方情人節的區別對比通過三個方面體現:
1、來源專和文化的區別。七屬夕是講述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反映了當時農耕文明的歷史社會,體現崇尚自然的文化;而西方的情人節是反映了對基督教的信仰和文藝復興時期之後人性的回歸。西方情人節體現了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想,而七夕體現了古代封建傳統的思想。
2、人物參與不同。七夕是主要是未婚女子的節日,每年的七夕古代的女子都會進行乞巧活動,祭拜編制手工藝品,單身的姑娘也會在這一天祈求姻緣。而西方的情人節是情侶的節日,男性向女性贈送鮮花、巧克力等。
3、心理差異的區別。西方情人節的瓦倫丁殉難傳說被稱為有情人終成眷屬,而七夕是一個天各一方的愛情故事,一年只有在七夕這一天團聚,直至今日,異地的戀人或者是相隔遙遠的夫妻都被比作牛郎和織女。
除了以上七夕和西方情人節的區別對比之外,西方情人節主要表現的是坦率、熱情,直白,而中國的七夕節講究禮節,含蓄,溫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文化體現,但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的情人節,都是一個浪漫而又美好的日子。

5. 中西方情人節的差異

我們今天談一談中西情人節差異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牛郎織女這一對有情眷屬被王母娘娘阻隔於天河兩側。他們每逢農歷七月初七踏上鵲橋聚會一次。由於節日的來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節發展成為華人的「情人節」,讓這一天充滿愛情的溫馨與甜美,也讓人們向所愛的人表示賞識與關懷。

而西方的情人節Valentine's Day是因為紀念一位名叫瓦倫丁(St. Valentine)的牧師而得名,相傳他不滿羅馬帝國暴君克勞狄斯(Claudius)摧殘百姓,不顧個人的安危,依然為一對年輕男女在教堂舉行了婚禮,並給予了他們美好的祝福,後來卻慘死在監獄中。為了紀念他,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就成了情人節-Valentine Day。因此「聖瓦倫丁節」是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

其實西方的情人節,從它的起源看原本也沒有什麼信物。後來不知是誰加上了玫瑰,後來是巧克力,再後來是紅酒、時裝、情人套餐…商家們瘋狂地為情人節渲染著氣氛,拚命地杜撰著民俗:你問我愛你有多深,玫瑰代表我的心(月亮沒法賣,否則不用改);一支玫瑰已經不能代表「一心一意」,999朵才是「天長地久」,一支20元,999朵不僅能代表誠意還能折射出power。普通的紅玫瑰毫無新意,180元的人工「藍色妖姬」才是新時代愛情的象徵,我們的口號是:「不求天成,但求最貴。」

然而我們中國的七夕之夜,那些追求幸福的年輕人們在葡萄樹下看織女和牛郎在鵲橋上的相會,同時也祈求他們自己的愛情可以長長久久,像他們一樣被流傳為佳話.

英語是一門語言,探究他們的文化差異是我們必修的課程,就像中西情人節一樣有差異又有共同點,從而更深的了解了中西文化的差異.

6. 中國和外國過情人節的異同

就在我們已經將西方的情人節,Saint Valentine's Day再也過不出新意的時候,我們竟然不知道,在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竟然也有情人節。那就是每年的農歷7月7(今年的陽歷8月11日),傳說中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

這樣一個節日能從禁慾的封建社會流傳下來,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但它卻要將在一個空前開放的社會里漸漸消亡,卻會是一個永遠的遺憾。

要怪就怪牛郎織女的愛情沒有信物,沒有商機。缺失了商人們的搖旗吶喊,這個節日必定索然無味。反觀西方的Saint Valentine's Day,玫瑰、巧克力、紅酒、情人套餐,這些都成了情人節的代言人。2月14日,這是所有花店、時裝店、禮品店、西餐廳、酒吧和電影院的節日。其實早在2月初,各大小商家都開始不斷地提醒各位,情人節快到了。要想忘記這個節,真的很難。

其實西方的情人節,從它的起源看原本也沒有什麼信物。後來不知是誰加上了玫瑰、後來是巧克力,再後來是紅酒、時裝、情人套餐…。商家們瘋狂地為情人節渲染著氣氛,拚命地杜撰著民俗:你問我愛你有多深,玫瑰代表我的心(月亮沒法賣,否則不用改);一支玫瑰已經不能代表「一心一意」,999朵才是「天長地久」,一支20元,999朵不僅能代表誠意還能折射出power。普通的紅玫瑰毫無新意,180元的人工「藍色妖姬」才是新時代愛情的象徵,我們的口號是:「不求天成,但求最貴。」

為什麼春節會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為什麼中秋、端午能夠長盛不衰?因為春節老百姓買東西象東西不要錢似的;因為中秋有月餅,端午有粽子。在商品社會里,任何東西不和商品結合只有死路一條。如果當初牛郎和織女的定情信物是腦白金或是家用轎車,那麼7月7早就把什麼洋情人節打垮了。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只是詩人對中式情人節意境的書懷罷了。其實自從城市裡沒了院子,夜空由於污染而變得灰濛蒙的時候,老奶奶們已經沒有機會在夏夜裡指著滿天繁星給孫子孫女們講牛郎織女的故事了。因此,對現在的2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在他們的記憶里已經沒有了牛郎織女的概念了。

國產情人節似乎正在失去它的文化心理根基。因為現在的人們似乎更關心的是生活質量,對愛情天長地久的企盼已經不再強烈。「只要今兒高興,明天的明天再說。」想想,牛郎織女一對拖家帶口的老夫妻,一年見一面有什麼值得紀念。鵲橋相會的不僅僅是夫妻,還有母子重逢,感覺象探監。牛郎完全可以找個凡人女子,兩畝地、一頭牛地過日子,如果再勤快點、機靈點,過個小康生活也不是沒有可能。織女本來就是貴族,長得又貌似天仙(她本來就是天仙),凡間的生活嘗也嘗了,找個什麼什麼神嫁了多好,就是找個什麼什麼天王也很有可能呀。何必受那相思之苦。何況他倆在社會地位、個人收入以及為人處事上、衛生習慣上一定有很多差異…,能幸福嗎?

與此類似的還有那個苦守寒窯18年的王寶釧,也是置婚姻生活質量於不顧,傻等18年,簡直是個「凱子」。就算她命硬,盼回來了一個做大將軍的薛平貴。可自己容華以逝,就算有金山銀山又有什麼用。何況當初自己就是宰相之女,這又是何苦呢。

如今的人們玫瑰和麵包都想要,但只能二選一的時候,人們多半會先選麵包;現在和將來二選一的時候,保證選擇的是現在。再說中式情人節推崇的不過是玩不出什麼花活的婚內甜蜜,而西式的情人節多少帶些曖昧的味道,特別對那些在家紅旗不倒,在外彩旗飄飄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其實論起西方的Saint Valentine's Day的起源,遠沒有一般人想像的那麼浪漫。有一種說法是,2月14日,春天來了,鳥兒在這一天開始交尾,年輕的人們也開始蠢蠢欲動,因此這一天被定為情人節。但我想人們從情感上是很難接受這個版本的。但從理智上,這個起源於農業社會的節日似乎就應該是這么個起源。

不管怎樣,流傳最廣的說法還是:大約在公元三世紀的羅馬,暴君Claudius當政。Claudius下令,凡是一定年齡范圍內的男子,都必須進入羅馬軍隊,以生命為國家效勞,為此他禁止國人舉行結婚典禮,甚至要求已經結婚的毀掉婚約。然而,暴政禁止不了愛情。修士Valentine不忍看到一對對伴侶就這樣生離死別,於是就秘密地為情侶主持婚禮。但是,事情很快還是被暴君知曉了,他將修士打進大牢,最終折磨致死。修士死的那一天是2月14日,公元270年的2月14日。 情人節就是為了紀念修士Valentine而創立的。這倒有點象中國的端午節。但它暗含著一個道理就是:個人幸福至上,愛情至上,就是死也要有情人終成眷屬。

如今Saint Valentine's Day僅僅是一種象徵,是浪漫的代名詞。可說起浪漫,它又遠不及國產情人節的傳說來的浪漫。但相比牛郎織女在王母娘娘暴政下的權宜之計,西方的情人節明顯要積極一些,也更迎合現代人的口味。

說了半天,國產也好,外來也罷,兩個情人節很難分出孰優孰劣。我的想法其實和廣大商家們一樣,但願天天都是情人節。但我想,真正的情人節只是屬於那些真正的有情人,也就是那些先選玫瑰再選麵包的人。

7.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國的文化根深蒂固,而西方傳統節日是跟宗教文化相關,這跟我們的人文文化不一樣,下面我整理了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歡迎大家借鑒和參考。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1

1、 中西方傳統節日的起源不同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與人文文化有關,西方傳統節日主要與宗教文化相關。中國傳統節日最初的雛形是一些祭祀的日子;人們在春種、夏

長、秋收、冬藏的過程中認識到自然地變化規律,總結出時令。

2、 中西方節日文化中價值取向方面的差異

中西方節日文化的差異也源於中西方的不同價值取向:禮儀和法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是反映華夏主文化特徵的核心文化。這種禮治思想從集體本位主義出發,強調個體的義務,崇尚個體服從集體,因此中國節日注重的是節慶活動中的集體參與。

在西方的節日體系中 ,並非絕對和他們的民間生活及傳統生活方式無關,但是這些節日就是因為基督 教最後成為了大家主要的信仰,而且在他們整個社會生活當中,在普通人的生活方式當中,起到了主導作用,所以在他們節日體系當中就有非常強力的這樣一種情況出現。

中國傳統節日, 第一和自然的關系在節日當中體現得很清楚,另外和時間的進展有很大的關系,就是一年四季的變化在我們這里也體現得特別明顯。另外就是人際關系,即創造一種社會和諧關系。再有就是自身的調節。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2

一、起源不同

1、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

中國是一個有著古老東方文明的國家。其悠久的歷史和優良傳統為傳統節日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為一個農業國,中華文化深深根植於農業。因此,農 業活動使得節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春節與一些農業活動,如種植、收獲,有著密切的聯系。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節日,春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幾千年來不斷進化的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傳說和傳統。

2、西方傳統節日的起源

在西方國家,宗教是文化和社會的中心。人們的思想可以通過宗教來反應。與此同時,宗教通過人類對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著他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宗教存在於各行各業。因此,節日與基督 教有著密切的聯系,除了聖誕節,復活節也與宗教有關。

二、慶祝方式不同

1、慶祝中國節日的方式

春節對每一個中國人以及海外華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節日。它的慶祝活動豐富而且隆重。節日活動豐富多彩。林語堂,著名的華人學者,曾經對春節做了一個 很好的描述道,古老的`中國農歷新年,對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相比之下,其他節日似乎黯淡許多。

2、慶祝西方節日的方式

在平安夜,絕大多數慶祝聖誕節的人們都會在他們自己家裡舉行一個特殊的節日慶祝儀式。家人們通常會裝飾下那棵聖誕樹然後把彩色包裝的禮物都放在下面。在聖誕節那天,同樣有許多慶祝的活動。在聖誕節交換禮物、贈送聖誕賀卡給親朋好友是全世界慶祝聖誕的習俗。

三餐飲不同

1、東方餐飲

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2、西式餐飲

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3

1 中西方主要傳統節日比較

1.1 中國的春節和西方的聖誕節

(1)春節(the Spring Festival)。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春節的到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2)聖誕節(Christmas Day)。 聖誕節又稱「主降生節」,是基督 教徒紀念耶酥基督誕生的日子。在聖誕節,大部分的基督 教 教堂都會先在12月24日的平安夜舉行禮拜,然後在12月25日慶祝聖誕節。聖誕節本是一個宗教性的節日,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個具有民族風格的全民性的節日。在西方國家裡,聖誕節也是一個家庭團聚和喜慶的節日,他們通常會在家裡陳設一棵聖誕樹,以增加節日的歡樂氣氛。

從中國的春節和西方的聖誕節,我們可以看到我國長期以農為本,十分重視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春天來臨,要開始新一輪的播種和收獲;而聖誕節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1.2 中國的鬼節和西方的萬聖節

(1)鬼節(Chinese Ghost Festival) 。中國農歷的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民俗信仰,於是益加普及。每逢農歷我國的華族必定會隆重舉行"慶贊中元",全國各地,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綵、設壇、酬神。

(2)萬聖節(Halloween)。 萬聖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萬聖節前夜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在10月的最後一天,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在這一天,人們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

隨著時間流逝,萬聖節的意義逐漸起了變化,變得積極快樂起來,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說法也漸漸被摒棄和忘卻。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靈精怪的打扮來慶祝萬聖節的由來。而中國陰歷七月十五也被認為是鬼門關大開,陰間的鬼魂回到陽間來探望親人的說法,在這一天會有很多人燒紙錢、蠟燭悼念先人。

1.3 中國七夕節和西方的情人節

(1)七夕節(the Double-Seventh Day)。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2)情人節(Valentines Day)。 關於情人節的來源,有不同的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一個叫瓦倫丁的基督 教殉難者。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的基督 教徒瓦倫丁因為帶頭反對羅馬統治的迫害而被捕入獄。典獄長的女兒對他悉心照料,無微不至,兩人之間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是瓦倫丁並沒有獲釋,於公元270年2月14日被處死。行刑前他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血書,表白真情。基督 教徒為了紀念瓦倫丁,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這兩個節日都是具有愛意的節日,中國的七夕具有世俗性及泛神性。而西方的情人節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的節日。

2 中西方節日的文化背景差異

2.1 農業色彩和宗教色彩

中國長期處於自給自足的封建農業社會和自然經濟,十分重視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在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過程中認識了自然時序的復雜規律,總結出四時、二十四節氣,形成了以節氣為主的傳統節日。在古時候,因為生產力低下,常為冬天的寒潮所侵擾,又為糧食的匱乏所擔心,因此盼望春天到來進行耕種。當然,西方節日中也不乏與農業有關節日,但由於西方基督 教的興起及工業社會商品經濟取代了農業經濟,人們對天氣的依賴逐漸減弱,而是各種宗教意識誕生出的傳統節日。

2.2 神靈崇拜和上帝信仰

中國早期的社會結構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習慣勢力的基礎上,其基本的哲學理念是主張神靈與人二者之間相互的協調與平衡。中國傳統的神靈,大多是人們進行訴求時的自然崇拜,而不是一種求得心靈凈化、精神升華的終極崇拜。

在西方,人們大多信奉基督 教,認為上帝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創造者。人類的禍福、壽夭、貧富等都是上帝先天註定賜予的而非後天求得的。上帝和耶穌的概念已經印在他們腦海中,比如聖誕節就是基督 徒把這一天當作耶穌生日來紀念的節日。

2.3 集體主義和個性主義

眾所周知,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在長期文化積淀的結果。受儒家的熏陶,在表達感情方面都比較保守、細膩和含蓄。是將個體融入群體中,強調以群體、大局為重。在傳統節日中的表現是注重血緣性的家族全體成員能共享團圓。如「春節」、「中秋節」等都有一些「團聚」、「團圓」等俗規禮節。

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熱衷於挖掘個體價值,追求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人們在節日里充分張揚自我,宣洩自己的情感。比如情人節當天,人們可以向自己所愛的人毫無保留的表達愛意。因而西方情人節也越來越受到中國年輕人的青睞。

3 結論及意義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節日對民族性格的塑造、民族情感的凝聚起著重要作用,也是一個民族民眾參與最廣泛的文化象徵。它承載的是文化,傳遞的是感情。盡管中西方節日在農業色彩和宗教色彩、崇拜和信仰以及價值追求上有差異,但人們祈求美好生活的願望是相同的。了解西方的節日文化,能更有效的達到交流、增進了解、促進友誼,在當今這個充滿競爭和機遇的世界裡更好的加強溝通和交流。

迫於當今社會各種壓力,人們的日常生活往往是單調的重復,缺乏生氣,節日會對人們單調的社會生活增加色彩,改善人們的精神面貌,煥發人的工作熱情。

8. 中西方情人節對比

七夕節簡介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別稱「星期」。王勃的《七夕賦》「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大約正因如此吧,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一座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節由來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七夕節歌謠

《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顏容;
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之二
天皇皇地皇皇, 俺請七姐姐下天堂。
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

之三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蓋;
七月七日摘下來,姐姐妹妹照影來。又像花,又像菜,看誰心靈手兒快

情人節的來歷:

來歷一:Valentine'sday是情人節在英文中的叫法。從字面上看,估計大家很難看出中西方叫法之間有什麼關系。其實這裡面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大約在公元三世紀的羅馬,那時愷撒已經死去快三百年了,暴君Claudius當政。當時,羅馬內外戰爭頻仍,民不聊生。為了補足兵員,將戰爭進行到底,Claudius下令,凡是一定年齡范圍內的男子,都必須進入羅馬軍隊,以生命為國家效勞。自此,丈夫離開妻子,少年離開戀人。於是整個羅馬便被籠罩在綿長的相思中。對此,暴君大為惱火。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竟然下令禁止國人舉行結婚典禮,甚至要求已經結婚的毀掉婚約。

然而,暴政禁止不了愛情。就在暴君的國都里,居住著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就是Valentine,我們的主人公。他不忍看到一對對伴侶就這樣生離死別,於是為前來請求幫助的情侶秘密地主持上帝的結婚典禮。一時間,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在整個國度傳開,更多的情侶秘密地趕來請求修士的幫助。

但是,事情很快還是被暴君知曉了,於是他再一次顯示了殘暴面目——將修士打進大牢,最終折磨致死。修士死的那一天是2月14日,公元270年的2月14日。

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敢於與暴君斗爭的人,漸漸地使得2月14日成為一個節日。很多世紀過去了,人們再也記不得Claudius的大名,再也記不得他的權杖與寶劍,但依然會紀念Valentine修士,因為那個日子是Valentine'sday,是情人節。

來歷二:在古羅馬時期,二月十四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二月十五日則被「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為情人節。

來歷三:一本英語辭典上注釋說,范泰倫節(情人節)二月十四日,來源於古羅馬的牧神節。據說鳥類在這一天開始交配。那時的風俗是:在牧神節期間,每個青年男子從一隻盒子里抽簽,盒子里放的是寫有青年女子姓名的條子。抽到誰,誰就成為那個青年男子的心上人。後來這個節日改為紀念一位叫瓦倫丁的基督教聖徒。

古羅馬青年基督教傳教士聖瓦倫丁,冒險傳播基督教義,被捕入獄,感動了老獄吏和他雙目失明的女兒,得到了他們悉心照料。臨刑前聖瓦倫丁給姑娘寫了封信,表明了對姑娘的深情。在他被處死的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現在,在情人節里,許多小夥子還把求愛的聖瓦倫丁的明信片做成精美的工藝品,剪成蝴蝶和鮮花,以表示心誠志堅。姑娘們晚上將月桂樹葉放在枕頭上,希望夢見自己的情人。通常在情人節中,以贈送一枝紅玫瑰來表達情人之間的感情。將一枝半開的紅玫瑰作為情人節送給女孩的最佳禮物,而姑娘則以一盒心形巧克力作為回贈的禮物。

據說,巧克力成份之一苯基胺能引起人體內荷爾蒙的變化,跟熱戀中的感覺相似。

9. 中國的「情人節」與外國的「情人節」有哪些不同之處

中國情人節與外國情人節首先得不同之處在於日期,外國情人節看陽歷,中國情人節看農歷。外國的正式情人節在2月14日,而中國情人節在七月初七,這顯然並不是同一個日子。這與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傳統不一樣有關,而且農歷的這個習俗只有中國有。由於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文化並不相同,因此中國情人節的由來與外國情人節各有差異,是兩個不相同的故事。

2月14日是一個血腥的紀念日,而七月初七是一個團聚開心的紀念日。在西方,情人節是為了紀念一個基督教的純潔愛情,這個基督教為了自己的純潔愛情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在中國,情人節是為了紀念兩個情人相見。

10. 中國的傳統情人節與西方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呃 這個是在網路上查到的 很全面吧 所以借用 希望能幫助到你

這個問題有意思,細細想想,還有點民族情懷在里邊,西方「情人節」年年火爆,這兩年,有的商家也在炒作「七夕節」,但就像麻繩穿豆腐總也提不上來。我感覺有這么幾個區別,權當個人拙見:
一是直白和隱諱的區別。西方的「情人節」坦率、熱情、赤裸裸,有情人的節日情人節,明明白白告訴你,真真切切「I love you」;反觀中國的「七夕節」,雖然也是表達情人相聚意味, 七月初七,表示兩情相悅,但很內涵,不露骨,又使用了古人慣用的隱喻表達方式,因而難以被年青人理解,也難以被現在躁動的一代所親睞。愛就是愛,情就是情,干嗎還半抱琵琶猶遮面,不幹脆也不利落。
二是物質與精神的區別。「情人節」突出了「情人」二字,表現的是火熱的情慾,自然的流露。尤其在現代,「情人」二字不僅僅是指戀人、伴侶、夫妻,內容充實而廣泛,直接而露骨,非常順應被封建文化和「文革」壓抑了很長時間的自然情感和慾望的流露和表達。反觀中國的「七夕節」,反映的是別離後相聚和初開情竇人的相思、想念、相惜、相憐,內容無非是對詩作畫、贈帕送絲、望天感嘆、祭拜求神等,女孩兒乞求女紅巧手,感應王母娘娘給自己發配個好「牛郎」。形式上完全封閉在院牆裡面,笑也半遮面,鬧也半掩嘴,如此這般純屬精神層面的活動,哪裡能夠火熱的起來。
三是情物與信物的區別。「情人節」注重贈送情物,每到「情人節」,玫瑰花、巧克力、蛋糕、衣物、貴重首飾等,成為情人們相互贈與的「情物」。注意,這里的「情物」是指有價之物,表明情是有價的。這無疑推動了市場經濟了發展。於是乎,每到「情人節」來臨,鋪天蓋地的廣告,滿街飄動的打折標語,把「情人節」炒的火紅火熱,讓你想不過都不行,想不送禮都不成。反觀中國的「七夕節」,則相對暗淡的多,傳統的情人也贈送禮物,但那是一種表達情意的信物,不過是一絲一帕、一扇一畫,講究的自己親手縫制、綉描、撰寫、製作,如何能引進到商品經濟中來,不能進入商品經濟,又如何能讓商人大把掏錢為節日賣單宣傳和恭賀呢?
四是情慾與情愛的區別。喜歡過「情人節」的,除去一些喜歡跟潮流的青年人和確實相愛的年輕夫妻外,絕大多數不年輕不年老的人們,或多或少有著速食情慾的意念。「情人節」恰恰給了他們(她們)這么一個機會,創造了一個這樣冠冕堂皇的借口、生成了一個這樣好讓異性感動、驚喜、歡快的場景,這也就成就了這個外來節日在中國的生根、開花、結果。反觀中國的「七夕節」,由於受傳統觀念影響,守望、思念、借題表白情愛是主題,節日主調以真摯的、純情的、唯精神上的愛情為主要宣洩點,因而難以直接燃起慾望的火花。並且,長久以來,傳統的男人和女人,性愛和情慾是深藏不露、難於言表、曲折迂迴的,因而「七夕節」始終沒有為男女情慾創造一個適合的借口和良好的契機。這也是中國「情人節」的弱勢所在。
悲哉,「七夕節」!

熱點內容
蘭花雞米花 發布:2025-07-01 12:28:13 瀏覽:345
室內花卉景觀 發布:2025-07-01 12:10:09 瀏覽:649
雜交馬櫻花 發布:2025-07-01 11:53:15 瀏覽:86
玉海棠1集 發布:2025-07-01 11:46:00 瀏覽:813
海棠灣灘釣 發布:2025-07-01 11:45:12 瀏覽:721
泡在荷花里的 發布:2025-07-01 11:42:25 瀏覽:710
春日暖櫻花 發布:2025-07-01 11:42:18 瀏覽:724
櫻花啊吉他譜 發布:2025-07-01 11:42:18 瀏覽:847
餘杭櫻花谷 發布:2025-07-01 11:41:36 瀏覽:632
蓮蓬對荷花 發布:2025-07-01 11:26:02 瀏覽: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