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長安區七夕

長安區七夕

發布時間: 2022-09-01 04:44:21

⑴ 西安七夕公園在哪裡,怎麼坐車,門票

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園地址:陝西省灃東新城斗門新型工業園區匯新路北段內。不要門票,免費容入園。

下圖為七夕公園一角

附近公交:

1、周六、周日可以乘坐X102路公交車至昆明池·七夕公園下車。發車時間為上午9:00、10:00、11:00

2、平日可乘坐405路(南門--斗門)途徑5站到達斗門南,步行164米,就可抵達昆明池·七夕公園。

步行提示:

全程大約6分鍾 。

步行路線:

斗門南街沿斗門南街向北步行339米左右,直行沿斗門北街向北步行146米左右,到達目的地昆明池·七夕公園。

著名景點:

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為訓練水師,在長安斗門鎮一帶,開鑿了昆明池,池中刻置石鯨,兩岸刻置牛郎、織女,以象徵天河。

兩千多年來,象徵「牛郎」和「織女」的石爺和石婆隔昆明池遙遙相望,見證了千年昆明池的盛衰。由於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此,加之當地七夕文化源遠流長,因此,昆明池項目在規劃和建設中,大量融入了七夕和愛情主題,故稱作「七夕公園」。

⑵ 西安有個關於七夕的傳說的地方,在那裡,叫什麼

在西安的長安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七夕節與牛郎織女傳說,在西安市有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豐富珍貴的現實文化元素。位於該市長安區斗門街道辦事處的昆明湖遺址、牛郎織女石雕和石爺廟、石婆廟代表著西安七夕傳統古遠廣闊的歷史文化空間,牛郎織女傳說的形成與傳承,七夕節的興起與發展,在這里留下了深深的歷史軌跡。今天的斗門鎮一帶,依然保留著許多傳統的七夕民俗活動。這里有正月十七和七月初七的大型石婆廟會,有完好活躍的織女信仰和牛郎織女傳說。七夕節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春節等並列為我國六大傳統節日。長安牛郎織女傳說已被列入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在申報國家級名錄。
1.西安七夕節的歷史文化空間。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操練水軍征討西南諸國,在都城長安西南西周靈池的基礎上開鑿了方圓40里的昆明池。昆明池的修建,還妥善解決了長安城的供水問題,使之成為一個充滿靈氣的城市。漢武帝也常在此泛舟游樂登樓賞景。清代北京修的昆明湖,作用就與漢昆明池完全相同。
漢武帝在開鑿昆明池時,模仿牛女二宿隔著天河遙遙相對的情景,在昆明池的兩側,各立一座牽牛、織女石雕,象徵天上的星辰來到人間,從此,神話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第一次有了具體的形象。織女石雕現在長安區斗門棉絨加工廠內,牽牛石雕現在斗門南灃村和常家莊交界處,相隔約1.5公里,1956年被列為陝西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牽牛石雕高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貼腹,身體呈跪狀,上身微微向左扭轉,大眼闊鼻,表情朴實憨厚;織女石雕高228厘米,上身微微向右扭轉,濃眉大眼,表情憂郁,作籠袖罷織的姿勢。他們相互遙望,卻無法相會,默默地訴說著相思之苦,正像《古詩十九首》中描繪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漢河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昆明池畔的牛郎、織女石雕,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傳為兩位神人,尊為「石爺」、「石婆」,公元798年修廟設案供奉,千百年來香火一直很盛。北宋宋敏求在《長安志》中寫道:「唐貞元十四年置石父廟」,其「石婆廟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據文獻所知,這是我國最早的祭祀牛郎織女的廟宇。
古代長安城作為國家政治文化中心,為七夕節的興起、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文化空間。《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是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七夕活動的記載。到了唐代,七夕文化臻於鼎盛,形成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唐玄宗非常重視七夕,在宮中建造了一座高達百尺,可容納數十人的乞巧樓。每至七夕在此歡樂達旦,引得民間爭相仿效,更加風靡普及。崔顥詩雲:「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執針線。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間不相見。」就是對當時長安七夕盛況的真實寫照。
2.西安七夕節的現實文化空間。石爺廟、石婆廟從古到今,歷經滄桑,幾經毀損和重建。據當地老人講,石婆曾埋在地下,大約在清朝的時候,被一場洪水沖出半個身子,這場洪水才得以退卻,人們認為石婆拯救了一方人。因此,有人用土坯為石婆卷了一個洞。民國初年蓋了三間大殿,「文革」期間被拆毀。80年代當地百姓自發重建石婆廟,前後兩個大殿,佔地10餘畝。
石婆廟現在每年有兩次大的廟會活動,一是農歷正月十七前後,當地傳說是牛郎織女結婚的日子;二是在農歷七月七前後,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石婆廟會活動一般持續三至五天。香客以陝西關中居多,遠至甘肅、山西、河南等省,高峰時每日多達數萬人,敲鑼打鼓、扭秧歌、耍社火、放鞭炮,非常熱鬧,和春節相比毫不遜色。相比之下,石爺廟香火卻顯得比較冷清,雖然歷史上也曾輝煌過,由於種種原因,至今還在一間十分簡陋的小廟內。
廟會上的善男信女各有所求,主要有求子嗣、求婚配、求財富、求長壽、求病癒、求增福等。他們認為石婆能和觀音菩薩一樣大慈大悲,解脫煩惱和痛苦,有求必應。石婆會看病,是遠近聞名的,據說身上哪不舒服,只要在石婆相應部位摸一下,病就會好。在石婆像前,青年男女則向石婆燒香跪拜,祈求婚姻美滿,祈求心靈手巧。
廟里用樹干搭了一座簡易橋,名叫鵲橋。說是過了這座橋就可以得到婚姻美滿,青年男女爭先恐後搶著過橋。廟的旁邊臨時搭一個簡易戲樓,台下擠滿了看戲的人。演唱的都是秦腔傳統劇,從上午一直唱到晚上,氣氛非常熱鬧。
夜幕降臨,廟里廟外到處都是守夜的人。傳說在這里睡覺能夠托夢石婆的神靈感應,消災祛病,得到幫助。還有些人聚集在大殿里,聽遠道來的居士唱經歌,有些人也跟著唱,通宵達旦。經的種類繁多,內容大都是勸善的。
除上述活動外,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給牛郎和織女睡覺的石炕,供獻被褥,上香磕頭,祈盼他們今夜在此重溫洞房蜜月。廟里有一塊大石頭,有三米見方,石面上有條像水沖的小渠。傳說有一天牛郎不慎尿炕了,把炕沖了二條小渠,織女很生氣,打了牛郎一個耳巴,一腳把牛郎蹬到距石婆廟四里遠的斗門,兩個人從此分離。因此,兩個石像至今只能默默對視。
石婆廟規模雖小,卻有濃郁民俗文化的厚重積淀,在歷經了兩千年風雨的洗禮後,長安石婆廟濃縮了七夕傳統文化的精髓,依然保留許多原生態的文化特徵。據史書記載,向牛郎織女兩星祈富、祈壽、祈子、守夜是古代七夕民俗活動的主要內容。
慈悲濟世,勸人向善,是石婆廟民俗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3.重建、拓展西安七夕節文化空間的構想。西安七夕傳統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的作用,應引起重視。西安斗門之所以至今還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傳統的七夕文化習俗,就是因為有昆明池、牛郎織女石刻和石爺廟、石婆廟這樣好的文化載體和文化空間。保護文化空間就是保護民俗文化賴以傳承的載體。因此,有關方面提出在昆明池遺址上,建設七夕文化主題公園,為保護和弘揚西安七夕傳統習俗提供一個新的載體和文化空間,探索一條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
西安斗門既有牽牛、織女石雕和石爺、石婆廟真實的載體,又有牛郎織女的動人傳說和根深蒂固的群眾基礎。在這樣有深厚歷史文化的背景所在地,建造七夕文化公園,可以有效利用石婆廟及其周邊獨特的文化資源,使人們對西安對門七夕民俗活動有更為全面、深入的認識。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對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
七夕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海內外華人中有著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民族的、傳統的就是世界的,牛郎織女歷史文化是中國、全世界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有條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⑶ 七夕的民俗起源地是哪裡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凡,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玉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很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祈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西安說牛郎織女像為證 「牛郎織女的傳說源自我們西安,已有兩千餘年的牛郎織女像就位於長安區斗門街道辦事處轄區。」西安市政協委員俞向前說。 俞向前曾在2005年年初的西安市「兩會」上提案,建議政府開發牛郎織女歷史文化資源,將農歷七月初七打造成中國的情人節,並在長安區斗門街道辦事處的牛郎織女廟遺址上建設一個文化旅遊區,打造「中國愛情文化源地」。俞向前告訴記者,「牛郎織女像」在長安區被當地群眾稱為「石爺」、「石婆」像,1956年被列為省級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但開發利用不夠。 據俞向前介紹,《牛郎織女》、《梁祝》、《孟姜女》、《白蛇傳》堪稱我國的四大民間傳說故事。寧波的梁山伯廟、山海關的孟姜女廟、杭州的雷峰塔都已經成為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唯有牛郎織女農歷七月初七「鵲橋相會」的故事,卻被古都西安所遺忘,使這個優美動人的故事還停留在民間傳說的層面上。 「在我們民間,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俞向前告訴記者,開發牛郎織女歷史文化資源,無論是在內容上、形式上都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古樸秀美的牛郎織女故事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絕好素材,既可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又可為古城西安旅遊增添一道新的亮點。 南陽說明確交代的起源地只有南陽 如果在網上搜索「七夕」和「牛郎、織女」等關鍵詞,會出現4萬多個相關網頁,明確交代的故事發生地均為「南陽城西牛家莊」。 隨著七夕節的臨近,牛郎織女傳說源自南陽的說法,又在廣大市民中引發了熱議。不少熱心市民還提供了牛家莊的確切地址,認為南陽市宛城區溧河鄉的牛郎庄就是傳說中的牛家莊。 7月28日,記者就此專門采訪了鄭州輕工業學院副院長、民俗學專家陳江風教授。陳江風早年對七夕文化有過深入的研究,並發表過相關學術論文。他認為,根據地理條件、漢代意識形態、相對集中的民間傳說、古代文獻記載等諸多方面的考察分析,牛郎織女故事源於漢水兩岸的楚地。在南陽,不僅有牛郎織女漢畫石和仍在人們口頭流傳的故事,而且故事中明確交代了起源地。 陳江風說,牛郎織女的故事最早見於《詩經》,說明此故事起源於先秦時代。到了漢代,牛郎織女的故事已臻成熟。結合資料分析,七夕節的起源始於楚國時期的漢水流域,因漢朝的興起,七夕節和牛郎織女的故事得到廣泛深入地流傳。 陳江風還說,當時作為立國八百餘年,橫跨大半個中國的楚國,農耕文明已經相當成熟,紡織手工業極為發達。保留至今的上古絲織品,大多出自荊襄一帶的楚墓。花色品種、手法技藝,令人嘆為觀止。與此毗鄰的南陽盆地亦為楚地,自古至今盛產良種黃牛。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說:「南陽城西20里有個牛家莊,牛家莊有個牛郎。」(2001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民俗網路》)民俗學家張振犁先生在《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中也說:「牛郎叫如意,是南陽城西桑林村的人,織女從天上來到人間,與牛郎成親,親手教南陽一帶的姐妹們學會養蠶、抽絲、織綢緞。」不同的故事,指陳著相同的起源地,可見南陽具有產生牛郎織女神話的經濟與文化土壤。 此外,漢水流域保留了大量的與「牛郎織女」神話、「七夕」風俗有關的遺跡。襄陽府過去管轄的鄖西縣有「天河」、「天河口」等地名。老河口市的「老河口」據傳說是「漢水連天河」的天河口。商洛縣有據傳是牛郎織女活動過的「織女溪」。廣義上仍屬於這一地區的伏牛山脈,如魯山有「牛郎洞」和該故事中仙女洗澡的「九女潭」。 南陽漢畫也有牛郎織女故事 據南陽市漢畫館工作人員介紹,有關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在南陽出土的漢畫像石上可以得到佐證。漢畫館有一個表現牛郎織女的漢畫像石。此石於上世紀70年代在南陽北郊獨山東坡白灘村被發現,畫像右上角有一牽牛星,星下畫一牛,牛前有一人作揚鞭牽牛狀;左下角有一織女星,裡面跪坐著一位頭挽高髻的女子。從畫中可以看出,傳說中的老牛體型,和現在南陽黃牛是一樣的。 牛郎織牛的故事從漢至今已經2000多年。世事變遷,傳說中的南陽城西牛家莊現在什麼地方?陪伴牛郎的老牛是否就是南陽黃牛?而織女下凡洗澡的河是否就是白河呢?這些問題還需有關專家考證。

⑷ 牛郎織女故事發生的地點以及年代

牛郎織女的故來事版本起源源於唐宋之後,有一個說法是發生在武漢東西湖,與其他「牛郎織女傳說」地並非競爭關系,而是互為異文。

流傳了幾千年的「牛郎織女」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河南魯山、山西和順、山東沂源和湖北鄖西等地爭執不休。但在成君憶的《牛郎織女》中,列個故事的發源地卻是武漢東西湖。

成君憶因編撰《東西湖紀事》,到漢水邊一個叫鴉渡的地方采訪,意外發現武漢市東西湖區的碼頭潭和嫘祖廟等零星散落的文化遺存。

經反復考證、思考,根據史書上的線索從而找到「牛郎織女」的文化起源和傳播路線,發現了這段令人驚奇的文化史,並確認該地就是「牛郎織女」故事的起源地。

⑸ 七夕節有哪些傳說

牛郎織女傳說,發源於長安區斗門。牛郎織女及「七夕」傳說源於天象星宿之說。早在西周,《詩經•小雅•大東》中,就有對「牛郎」、「織女」的記載。經過千百年流傳,形成了一個婦孺皆知、優美動人的民間故事,從而躋身於中國古代「四大愛情傳說」之列。

⑹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是什麼節日

是乞巧(七夕)節。

唐代詩人崔顥的詩句「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寫的是我國古代婦女節的盛況

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節(乞巧節),根據傳統,漢族民間女子要當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靈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藝。

民間習俗

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

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⑺ 牛郎織女的故鄉考究

牛郎織女及「七夕」傳說源於天象星宿之說。早在西周,《詩經·小雅·大東》中,就有對「牛郎」、「織女」的記載。這里,對織女、牽牛二星僅是作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種隱喻式的聯想,並無任何故事情節。此時,它們只作為一種文化因子,開始進入文學這個大系統之中。正是這種「因子」,為這個傳說的生成准備了潛在的文化條件。王逸《楚辭章句》卷十七《守志》:「舉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奸。」表述了牛郎織女合婚之說。
西漢牛郎、織女星象演變為動人的神話傳說。西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為征討西南諸國,訓練水軍,開鑿昆明池。在池畔東西兩側分別立牛郎、織女石像,隔河相望,班固《西都賦》有句:「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李善注引《漢宮闕疏》雲:「昆明池有二石人,牽牛織女像。」牛郎織女神話美妙傳說從此由天上來到人間,也從此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

隨著時間推移,織女、牽牛已被傳為兩位神人,昆明池畔的牛郎織女石刻像也被當地群眾尊稱為「石爺神」、「石婆神」。久而久之,人們對石像崇敬而迷信,開始頂禮膜拜起來,唐德宗貞元14年(公元798年),修織女廟設案供奉,千百年來香火一直很盛。
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的「牛郎織女傳說」,2010年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南灃村有兩個身材魁梧高大的石刻像,當地人稱之為「石婆」和「石爺」。據介紹,這兩尊石刻像距今已2100多年。
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發謫吏穿昆明池」時刻立於昆明池畔,俗稱「石爺石婆」。現牛郎像在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常家莊村北,織女像在斗門鎮棉紡廠內,兩者間距約3公里。
唐德宗貞元14年(公元798年),這里就建成「石爺廟」、「石婆廟」。千百年來香火不斷,至今還保留著七夕祭祀牛郎織女的大規模民俗文化活動。
「石婆廟」,也叫「織女廟」。在廟門外的牆上,貼著一大張紅色的紙,上面記錄著村民捐建這座廟的功德錢數。
步入殿內,可見有人值守的織女石像和功德箱。石像穿著衣服,走近觀察可以發現其造型、線條頗為粗獷,以至於有人發問「這是石婆還是石爺」。
每年的正月十七和七月七,這里人山人海,香火很旺。求升學、求婚姻、求生子的都有,而且很靈驗。
有研究文章就此稱,「牛郎織女傳說」發源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當地逐漸形成了每年兩次大型活動(正月十六,一說是正月十七的牛女結婚。七月初七相會),以及每月初一、十五到廟里去的慣例。 眾所周知,中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牛郎織女的民俗文化起源於中華大地上農耕文明最早發達起來的區域。而農耕文明最早形成於氣候、地理條件十分優越的中原嵩山周圍地區。嵩山南面的汝水、滍水平原,都是先民最早開展農耕生產的區域,也是春秋戰國及秦、漢、晉等朝代農業文明最發達之地。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中原名鎮,夏商建制,歷史悠久,魯山縣幾部志書,包括最早的明嘉靖《魯山縣志》及市、縣、鄉的地名志,對於牛郎織女的地名傳說故事均有記載。《平頂山市地名志》、《魯山縣地名志》、《魯山縣辛集鄉(轄魯峰山)地名志》等書中載:「古時,該村有一姓孫名守義的小夥子,忠厚朴實,常在魯山坡上放牛,俗名牛郎。一天,玉皇的九個女兒在魯山坡根潭裡洗澡,九妹(即織女)的衣裳被孫守義拿走,遂與牛郎成親。」牛郎後裔就是魯峰山西南腳下孫義村孫氏村民,該村80%村民姓孫,都尊牛郎為祖先,尊織女為九老姑或九姑奶、老祖奶,尊「老天爺」為「老天外爺」。
魯峰山(又名魯山、魯山坡)周邊有關牛郎織女故事的遺跡有十多處。明嘉靖《魯山縣志》為魯山現存最早的一部志書。志載:「牛郎洞,在瑞雲觀下半山,面南,內立牛郎神……九女(傳織女為玉帝之九女)潭,在縣東北十八里魯山之下,潭上有九女、龍王廟。」魯峰山山頂的瑞雲觀中有牛郎織女殿,內塑牛郎織女全家福彩塑及壁畫;瑞雲觀前為南天門,傳為牛郎和織女上天處;山南半腰牛郎洞傳為牛郎棲身並與織女成親的地方;洞前方7米處有一石壁掛牆,傳為織女的梳妝台。2008年3月,魯山縣文物所對牛郎洞進行發掘,發現洞口為漢磚壘砌,還出土了唐宋時期的黑瓷碗、罐片和元明清時期的瓷盞片、銅箱飾件、銅錢等,可見魯山民眾在此對牛郎的祭祀由來已久。
在牛郎洞下西南800米處有一牛郎墳,其後裔常到此祭祖;西坡山樑處有高、寬各5米的白色巨型石台,人稱亮石台或亮聲台,傳為牛郎織女對歌跳舞處;距亮石台不遠處有面積約40平方米的九女潭,潭水清澈,四季不枯,傳為織女與眾姐妹沐浴處,也是當地民眾祈雨求子的地方。潭側有三座大殿,一祀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一祀玉皇大帝九位女兒,另一殿為九女靈霄殿,所祀九女即織女。殿前老百姓自發立碑,碑為「南天門銀河九女星之神碑」,這里香火旺盛,以農歷七月初七為最。從牛郎織女民俗文化的傳承性來看,魯山仍保留著獨特而又純朴的民風民俗、民歌民謠。牛郎後裔所在的孫義村中,現有明清時期的孫氏祠堂三間,內祀牛郎織女及其一雙兒女和老黃牛。孫氏祠堂祭祖主要在每年農歷臘八、春節、二月初二、七月初七等日子,祭祖時要從牛郎洞、九女靈霄殿請祖,然後再送祖,祭祖時唱祭祖歌、灑酒、上五穀等,這些民風民俗也是和牛郎織女傳說的民俗文化遺風相吻合的。
魯山至今保留著牛崇拜的習俗,把牛看做家庭一員。魯山有40餘處帶「牛」字的地名。魯山的牛市也十分有名。一年一度的七夕廟會,會址原就在牛郎故里孫義村(現移至鄉政府所在地辛集街),這既是魯山夏季最熱鬧的一次大會,也是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魯山的最好佐證。魯山有植柞養蠶的歷史,傳魯山的織綢技術就是織女下凡後傳授的,魯山絲綢被譽為「織女織」、「仙女織」,1914年曾獲萬國博覽會金獎。養蠶織絲仍是魯山山區民眾主要的經濟收入之一。魯山人還喜種「九姑娘花」。九姑娘花即油菜花,傳為織女從天上帶下來讓人間度春荒的。魯山民眾還多在院落里種植葡萄,相傳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時,人們躲在葡萄架下可以偷聽到他們的喁喁私語。 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擁有始建於唐代的織女洞和牛郎廟。二者隔沂河東西相對,一河兩岸的山水格局,與天上「牽牛星-銀河-織女星」遙相呼應,有著驚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獨特景觀。牛郎廟原先是一幢兩層閣樓式建築,後經多次重修,始具規模,建有三間正殿,青磚綠瓦,彩繪斗拱,建築宏偉。廟內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院內古柏參天,清幽別致。
牛郎廟旁邊的村叫牛郎官莊, 村裡的人大部分都姓「孫」,與牛郎(孫守義)剛好同姓,這個村子明朝年間就有,村裡人以牛郎後代自居,並歷代傳承牛郎織女故事,至今沿襲著養蠶、織布、取雙七水等習俗。每至七夕節,牛郎官莊的婦女都會興致勃勃的用紙折出金元寶,供奉在織女洞中。
沂源縣燕崖鄉大賢山上的石碑以前非常多,只是因為先前被破壞過,現存完好的為數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內容,都與牛郎織女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有一塊石碑「織女洞重樓記」是明萬曆七年(1579)所立。碑文記載說:「志雲唐人過谷,聞洞內札札機聲,以故織女名」,講得就是織女的來歷,意思是說在唐代時有人從此經過,聽到洞內有札札的機杼聲,以為織女在織布,所以就修建了此織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對岸並起牛宮,於是乎在天成象者,於地成形矣……」。 山西和順是地處太行山之巔的一山區小縣,因為一個優美的漢族民間傳說而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長久佔有一席之地。此前,和順縣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後來又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春天再次被山西文化部門命名為「山西省首批民族傳統節日(七夕節)示範保護地」。
在和順當地鄉間,一直傳承著許多與牛郎織女故事相關的古老地名與景物名稱。諸如牛郎洞、金牛洞、喜鵲山、南天門、天河池等與故事主人翁相對應的地名,一段段優美的故事被當地百姓傳誦著。
和順縣牛郎織女傳說和文化是一份難得的寶貴人文資源,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聰明的和順人正在憑借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此間整體形象,增強經濟社會綜合競爭力。
和順縣加快傳統文化資源的搶救、開發與利用,唱響「牛郎織女」文化品牌。由省城晉劇名家主演的新編晉劇《鵲橋會》今夜開始在山西省演藝中心演出。在和順城鄉,「民間剪紙作品展」、「民間布藝絨畫中葯畫展覽」、「民間手工藝品展」等相繼舉辦,一批包括牛郎織女、華夏聖母、鳳台小戲、五穀畫、剪紙、刺綉等人文歷史、典故傳說和民間藝術,被當地的能工巧匠展露出來。
「七夕」來源於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山西省晉中地區的和順縣是牛郎織女浪漫愛情故事發生、發展的重要地域(並非說是唯一的地域),是七夕風俗傳承與發展具有典型意義的重要地域。和順縣的南天池與牛郎峪不到10平方公里的境域中至今保留著與牛郎織女故事相關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景物20處之多,從地名來看,天河梁、牛郎峪、南天池與磨子峪(簪峪)是地方誌中早有記載的地名或村名,其餘地名及相關景物名稱均長期流行於漢族民間,如今能見到的有牛郎溝、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廟、織女廟、南天門、金牛洞、老牛口、牛頭山、相思背、喜鵲山、等,還有如今已毀圮無蹤的王母娘娘廟、李天王塔、磨簪石等。村民世代傳承著生動鮮活的牛郎織女故事和七夕風俗活動,其整體環境與牛郎織女故事的情節十分融洽和諧。經有關專家多次實地考察,2006年12月13日,中國民間文藝協會正式命名和順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2008年6月7日,國務院以國發(2008)19號文件將和順縣「牛郎織女愛情傳說」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源於這樣的故事,山西省漢族民間習慣稱七夕節為「天河配」。據史料記載清末民初時,山西省漢族民間還曾保留著扎像賀節的風俗,人們在街頭巷口用樹枝等物紮成一對青年男女像,表示牛郎織女相會,在像前供獻瓜果桃李以示祝賀。
七夕節里,漢族民間流行姑娘媳婦向織女討教手藝的活動,稱為「乞巧」。山西南部漢族民間習慣用當年的新麥秸編成一座橋,配飾以牛郎、織女、老牛、男孩與女孩、喜鵲等形象置放案頭;或用彩色紙剪成上述景物貼在牆上,向織女祈禱後,拿七根綉花針並列手中,用一根彩色線穿針孔,一次順利穿過七個針孔者就被認為乞得了巧。曲沃縣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投放水中乞巧。晉北地區漢族民間習慣白天在院里曬一盆水,任灰塵飄落,晚上盆水表面形成一層薄膜,姑娘媳婦把綉花針塗油之後輕輕放置水面,能使針浮水面者便認為乞得了巧。晉西北一些地方人們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在陽光下經過水的折射,水底倒影會顯示各種形狀,或蜈蚣或水蛇,或豬狗或雞鴨,倒影愈豐富逼真就意味乞巧愈多。長治一帶的女孩,七夕節前一天要逮一隻吐絲的蜘蛛圈在盒子里,第二天觀察其結網疏密狀況,網愈密則認為乞巧越多。
在山西,男孩也要在七夕節向牛郎討教耕耘本領。晉南一些地方,青年男子七夕節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上作茅屋小景,屋旁田地中種粟生苗,稱為「谷板」。晉中、晉北流行將小麥或豆類浸水生芽,七夕節用綵線纏芽,謂之「種生」。晉西北牧童要為耕牛編戴花環,稱之「為老牛過生日」。
山西境內七夕前後多降雨,漢族民間把七夕節看成是「下雨天」,稱織女渡河會牛郎,悲喜交加,禁不住淚如泉涌,淚落人間,便是雨水,遂有「七七不出門,出門被雨淋」之諺。此日,少女們有搗鳳仙花染紅指甲習俗,據說老年人見了便雙目清亮、頭腦不昏。山西舊時講究七夕看天河預測米價,七夕天河昏暗則米價漲,天河明亮則米價賤,漢族民間有「天河目米價,太乙照時康」之說。現代的七夕節,山西省漢族民間已沒有那麼多講究,只是在姑娘媳婦中間還流行著一些乞巧活動;不少地方仍保留著製作「巧食」的習慣,用白面或糕面加糖、油,做成各種食品;還有一些地方家家吃西瓜,並在西瓜上鏤刻圖案花紋,稱之「花瓜」,這些習慣都是七夕風俗的遺存。 鄖西的「鄖」,在字典中專釋地名,「隕」乃隕石,意即墜落的流星;「西」乃方向,織女星就在銀河的西岸。「鄖西」二字意味天上織女星落在鄖西,織女與牛郎相親相愛。鄖西境內的天河,不僅在河名上與牛郎織女故事中的天河吻合,而且與天河流域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觀也有十分密切的聯系。在天河流域,鄖西縣城東南邊的石門灣山上有尊貌似女像的山石被稱作「石婆婆」,在西北部的華蓋山上也有座似男人像的山峰被稱作「石公公」。
鄖西人祖祖輩輩都認為這兩塊山石是牛郎、織女的化身。在天河上游的河中間有塊兀立的巨石叫「金釵石」,傳說是王母娘娘拔簪劃天河時遺落在此的金簪化石。鄖西縣城西部的懸鼓公園里還有一個如「懸鼓」的山石,傳說是女媧煉石補天的石頭,也有傳說是織女下凡洗浴時放置衣服的仙石。天河東面有一座海拔1069米的娘娘山,山頂的娘娘廟里供奉著王母娘娘的神像。懸鼓觀東北方向的石梯子山上有一座尼姑庵,叫「天池庵」。以前,這里是香火旺盛的地方。一邊是觀一邊是庵,一邊是女一邊是男。經考證,是淳樸的鄖西人為了紀念牛郎、織女而修建的。「要吃大米到竹溪,要娶媳婦到鄖西」,鄖西是美女之鄉。鄖西女子的俊美、心善、手巧是人們公認的。 河南省南陽市寶天曼伏牛山區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這里古樹參天,鳥獸群集,石人山南麓奇峰競秀,滿目涌翠,西峽龍潭溝瀑布群水石相依,風景獨秀,是一個著名的旅遊勝地。相傳牛郎由於得到千年古牛的指點,與織女在這里相遇並相愛,從此過著和諧甜美的生活。他們生了兩個孩子後,王母娘娘知道織女下凡後大怒,派下天兵捉拿織女,牛郎大哭。老牛卻讓牛郎披上自己的通靈牛皮追趕,牛郎忍痛照做,後登天去尋織女,為了紀念這個通人性的千年老牛,牛郎曾經住過的山就叫做伏牛山。
牛郎織女故鄉地圖
而在南陽市城南20里的宛城區溧河鄉,有一個叫牛郎庄的自然村,該村人說,傳說中的牛郎就是他們村的人,是一個叫孫如意的年輕人。在牛郎庄發掘出了「神牛冢」石碑,隨後村中修建了牛郎織女像,一到七月初七這里就香火旺盛。
神牛冢
牛郎庄中祖輩流傳下來的牛家宅,據說是牛郎曾經的居住地。
牛家宅遺址
牛郎庄祖輩流傳下來的飲牛坑,據說是牛郎當年放牛飲水的地方。這里無論是旱澇年份,該坑一直保持這個狀態。
飲牛坑
下圖是傳說中的鵲橋所在地,據說該橋以前是石頭橋,「文化大革命」中被毀,隨後建碑紀念。
鵲橋紀念碑
因為牛郎織女被拆散後,傳說中織女的出生地史窪村還保留著和牛郎庄不通婚的習俗。
至於人物原型方面,相關人士指出,牛郎織女其實都是凡人,是地道的南陽人。牛郎是南陽城西二十里的桑庄人,織女是城南二十里史窪村(俗稱織女村)人。織女私奔嫁給了牛郎,織女家人發現後把他們拆散了。牛郎尋找妻子來到史窪村附近住下,隨後便形成了牛郎庄。
如今每年七月初七,牛郎庄不僅傳承著「炸巧果」、「乞巧」、「祭祀」等習俗,並且在這一天早上,老人還要把公雞殺掉,怕它提前報曉而縮短牛郎織女相會的時間。
每年的七月初七前後,白河東岸的牛郎庄及其周圍村民,都要到牛郎庄燒香祭祀、祈福求子。
牛郎織女傳說最早起源於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們把天上的星宿神化與人格化的結果,對此南陽也存在物證。上世紀70年代,在南陽白河西岸的白灘漢墓發掘出一塊「牛郎織女星座」漢畫像石,右邊牛郎執鞭所牽之牛,從體態、神態及行走來看,無疑是經過馴化的耕牛——南陽黃牛;左下角織女的跽坐狀,也是漢代婦女操機織布的勞動姿態。[7]
2007年南陽「牛郎織女傳說」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
2012年10月,南陽市文化局具體實施了「牛郎織女傳說起源南陽」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最終成功,由此在文化上認定了牛郎織女傳說源於南陽的說法。 在太倉南郊「六國碼頭」南面,劉家港旁邊有一條黃姑塘,河邊有一個黃姑村。古時候傳說,這里是牛郎織女的降生地。北宋以前,村上有一座黃姑廟,廟里供奉著牛郎和織女的神像,這里有一個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
牛郎織女都是天上的神仙,牛郎叫河鼓星,後人訛稱為黃姑星;織女叫織女星,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牛郎織女在天上自由相愛,玉帝和王母娘娘認為他們「門不當,戶不對」,以「談情說愛,影響工作」為名,把織女嚴加看管,把牛郎貶下凡塵。牛郎下凡前,織女悄悄對牛郎說,如果到了人間想念她,可以把荷花缸里盛滿清水,望著缸里的水面,就可以看到織女的倩影。牛郎銘記在心,降生到了太倉南郊黃姑塘旁邊的黃姑村的一戶農民家裡。
黃姑村上的牛郎,從小父母雙亡,在阿哥阿嫂家過活。有一隻牛是天上的金牛星飛到牛郎身邊,牛郎就把牛養好,經常到田頭放牛,非常親密。哥嫂平時一直欺負他,虐待他,燒了好東西偷偷吃,不給牛郎知道。老牛有靈性,知道哥嫂在家偷吃好東西,就叫牛郎趕快回家去吃。阿嫂恨透,逼著牛郎要分家。牛郎說我別的不要,就要這頭牛,種一塊地,住一間茅草屋。
分家後,牛郎和牛勤勞耕作,牽了牛下地耕種,與牛相依為命。牛郎聰明能幹,逐步長成一個健壯懂事的小夥子,田裡農活做完後,經常騎在牛背上吹笛解悶。想念織女時,望著荷花缸里的織女發呆。他吹的笛聲優美好聽,天上的織女聽得著了迷,一直在彩雲端里偷聽牛郎吹笛,連續聽了七七四十九天,勾起了對牛郎的愛慕之心。老牛說:「牛郎啊牛郎,你對她招招手,她如果有意思,會和你相會的。」牛郎抬頭向彩雲堆中望去,果然見有一位美麗的仙女,像荷花缸里的織女,就向她招招手,織女見牛郎向她招手,就從頭上拔了一隻銀簪丟下來,「刷」的一聲,銀簪變成了一條通天大道,牛郎騎在牛背上,到天上和織女相會了。牛郎和織女你愛我,我愛你,就由老牛做媒,織女下凡降生到黃姑村,和牛郎結為夫婦。
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對雙胞胎,一男一女,生活過得幸福美滿。織女織的布特別好,生意好,還肯教黃姑村上的婦女們學織布,相鄰關系很親密。老牛臨死前牛頭擱在河岸上對牛郎說:「我死了以後,你把我的皮剝下來放好,到危及的時候可以派用場,披在身上可以上天的!」老牛死的那條河浜現在還叫「牛頭涇」。
織女是玉皇大帝的孫女。玉皇大帝發現織女不在機房裡織布,派天神天將查問,知道織女降生到黃姑村,與牛郎配成夫妻,還養了雙胞胎。玉帝大怒,派天神天將將織女押解而去。牛郎在田地耕作,突然見天色不好,趕緊回家,發現織女不見了,抬頭望望天上,見織女被天神天降押解上天,急忙披上牛皮,挑了一擔兒女急急飛身上天,一邊追趕,一邊喊叫,「天將休得無禮,還我妻子!」織女見牛郎追來,心想我是玉帝孫女,諒必不會把我怎樣,牛郎上天後肯定要受嚴刑,揮手叫他們不要跟來,牛郎不聽,織女急了,把頭上一枚金簪拔下來,朝身後劃了一下,劃出了一條銀河,河水翻滾,波濤滾滾,把牛郎他們攔在河東,不能渡河。
玉帝把織女抓去後,狠狠的訓斥了一頓,監禁在機房裡織布。牛郎不能與織女相見,兒女們哭喊著要娘。地母娘娘(玉帝之妻,管大地上一切事)看織女可憐,向玉帝求情,玉帝同意每年七月初七織女與牛郎相會一次。這天,由鳥鵲搭橋,讓牛郎織女帶了兒女上天,與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⑻ 七夕節的傳說有哪些

五龍口民間傳說
五龍口民間,祖祖輩輩津津有味地講述著這樣一個天體神話。 天河的東南岸上,有一個漂亮的星叫牽牛星。牽牛星兩邊有兩個不太亮的小星叫兒女星。離牽牛星稍遠的地方,有顆比較亮的星叫榴子星。天河西北岸喲一顆最亮的星叫織女星,它的一邊還有顆梭頭星。天上為啥有這幾顆星呢?這還要從地上的牛郎織女說起。 有個牛郎,從小跟著哥嫂放牛,他的嫂子總是不讓他吃飽穿暖。但牛郎任憑挨餓,找野果吃,也把牛放得飽飽的。 一天牛郎喝罷稀菜湯,剛走到坡角,老黃牛就掙著回家。牛郎不知道為啥,只好依從。回家一看,嫂子正在烙油饃吃哩!嫂子覺得難看,就罵了一頓。牛郎還沒弄清怎麼回事哩,嫂子就把碗摔在他臉上。牛郎拉著老黃牛邊走邊哭,老黃牛輕輕地舔著牛郎的手臂,還瞪眼拐回頭望著他。 有一天,嫂子笑盈盈地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雞蛋花兒面條走進牛屋。她說:「兄弟!以前嫂子有對不起你的地方,你別生氣。眼看你也大了,我能光對你不好嗎?哈!快把這碗飯吃了好去放牛。」牛郎是個老實孩兒,聽到嫂子這話,把過去的氣消完了,伸手去接。老黃牛掙開籠頭,一下子拱掉了面條碗,把面條灑了一地。嫂子氣得大罵,又在牛槽邊取出了一條大棍,想使使厲害。老黃牛瞪著眼睛朝她撲去,她才放下棍子跑了。 牛郎把老黃牛攔住,老黃牛說起話來:「牛郎啊!這面條里有毒葯。你看!」牛郎一看,兩只啄了面條的母雞,撲楞幾下死了。牛郎說:「老黃牛,好險呀!」老黃牛說:「你嫂子存心害你,你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事情到了這一步,那女人一會兒就來同你分家,她說咋分,你就說中!分家後往南走上一天,晚上就有安家處了。」 過了一會兒,嫂子真同牛郎分家來了。牛郎按老黃牛的話,聽嫂子擺布。嫂子說:「老的死的時候也沒留下啥遺產,俺把你養活這么大,按說,你凈人出去就行,嫂子咋忍心呢?你哥倆總是一個奶頭吊大的嘛!給你頭牛總行吧!」其實她是害怕這頭牛,才把它分給牛郎。牛郎二話沒說,牽著老黃牛往南走了。 走啊走啊,一直走到太陽落山,他倆來到了一個背靠大山的小村。牛郎前去借宿。村上一位老頭說,山那邊竹園里有兩間新房子,是自己看竹竿住的,裡面常鬧鬼,沒人敢住。黃牛點點頭,牛郎就謝過老頭,牽著牛就進去住了。半夜,屋裡有一道星光,一個身高頭大的人把門踢開了。老黃牛竄上去,把那人抵倒。那人一倒,門前有了一堆銀子。那個身高頭大的人是看銀子的山神啊! 牛郎得了銀子,一半買了這間房子,一半置了幾畝地,春種秋收,過起了好日子。 一天老黃牛對牛郎說:「你也不小了,咋不娶一個妻子過日子呀!」牛郎說:「牛大哥咋和我開起玩笑了,咱是個莊稼人,笨手笨腳的,誰跟咱?」老黃牛說:「五龍口陽落山後大水潭裡,常有一群仙女在洗澡,你去把潭邊的一條紅裙子拿在手裡。」老黃牛又同他耳語一陣子,他倆就往山後走去。 來到山後潭邊,真見一群年輕漂亮的姑娘在潭邊玩水。潭邊石板上放著一堆衣裙,牛郎拿了那件最紅最鮮的裙子,躲進樹叢里,又用力咳嗽了兩聲。那群洗澡的姑娘一聽有人來,趕忙穿衣系裙,輕飄飄地離開大地,騰雲走了。水池邊留下了一個非常俊美的姑娘,著急得大叫:「我的裙子呢,我的裙子呢?」牛郎從樹林里走出來,說:「大姐,裙子在這里呢!」這姑娘叫織女,是王母娘的仆女,專給老天爺織銹衣裳。織女羞得滿臉通紅地說:「大哥,我離開了裙子,咋回家呀?」據說仙女離開了裙子,就不能起風駕雲。牛郎不管這話,抱著裙子就往家跑,織女只好跟在後邊。 就這樣,在黃牛的說合下,牛郎和織女結了婚,成了夫妻。男耕女織,勤勤儉儉,日子非常甜蜜。牛大哥呢,整天掉淚。牛郎給他端來了綠豆湯,它聞也不聞。牛郎急得問它是咋回事兒,老黃牛才慢吞吞地說:「我本來是天上的力神,為人間挪了幾架山,觸犯了天規,被貶成牛。我又讓織女和你成了親,老天爺非處死我不可。我死後,你把我的肉掛到樹上喂喜鵲。它們是我的朋友。你再把我的皮剝下,做一雙靴子,里邊放一把青草,穿上就能騰雲駕霧。」老黃牛說罷,長出一口氣,死了。牛郎和織女痛哭不止,又燒香又燒紙,供祭一番,按照牛大哥的囑咐,把牛皮做成了靴,把肉掛在樹上喂喜鵲。 一晃三年,織女生了兩個孩子,一男一女可喜人啦。一天,牛郎正在地里幹活兒,聽見轟隆隆一陣響雷,接著就起了烏雲。雲越來越低,連房頂上都是昏昏沉沉的。他覺得蹊蹺,回家一看,王母娘娘拉著織女往外拽。織女附著身子不走,兩個孩子拽著織女的衣裙哭叫著。牛郎把鋤頭往地上一搗,說:「幹啥呀?」王母娘娘說:「我是天上聖母!從西天歸來,順路拿她服罪!」牛郎直跺腳,「不行!不行!放下她!放下她!放下她!」王母不聽,抓起織女,一陣風上天了。 牛郎想起老黃牛臨死時的囑咐,忙從屋裡找出那雙皮靴子穿上,身子輕得像燕子,一步邁到半空雲里了。兩個孩子見媽媽走了,爹也走了,就哇哇地哭得更厲害了。牛郎連忙拐回,把兩個孩子放進兩個簍兒里,抽根扁擔一挑,腳一蹬,離開了地面,追織女去了。 追啊追啊,透過雲縫兒看見了王母和織女。王母往前拉,織女向後掙,還向後望著。牛郎牙一咬,步子更大了。王母娘娘見牛郎追上來了,忙從發髻上取出一枝金簪一劃,一條茫茫大河,攔住了牛郎。牛郎想從河面上跑過去,卻起不來勁兒。原來他走時太慌,沒顧上往靴子里放把青草。牛郎沒力氣了,游過河吧,又不會游。他一急,見竹簍里放著一個牛梭頭,拿著使勁朝織女扔去,牛梭頭不偏不斜落在織女身邊。牛郎大聲哭喊:「看見梭頭別忘記我!」織女忙從袖子里取出織布榴子扔向牛郎,還說:「每月初七來看你!」織女的手不準,織布榴子落在離牛郎很遠的地方。牛郎只顧招呼接織布榴子,把每月初七聽成了七月初七了。 五龍口民間傳說:每年到了七月初七,晚上夜靜時,站在葡萄架下或絲瓜架下,還會聽到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說悄悄話呢。 現在,天上的牽牛星、織女星、牛梭頭星和榴子星,就是牛郎追趕織女時互贈禮物變成的。牽牛星一邊還有兩個小星星,那是織女的一雙兒女呀!
西安斗門鎮民間傳說
漢代藝術瑰寶:石婆,石爺。牛郎織女石像的來歷,據史書記載當年漢武帝在首都長安開鑿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大人工河———昆明池,漢武帝把它比作天上的銀河。為了上應天象,就在河兩岸特地雕塑了牛郎和織女像。有了人形化的牛郎織女,也就逐漸演繹出了牛郎織女的民間愛情故事。東漢時就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古詩描述他們的愛情。隨著時間的累計,歷代詠頌他們愛情的詩歌越來越多,七夕節也就逐漸變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牛郎織女像鑿於漢代,據考證,漢武帝元狩三年,即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了征討西南諸國,在今天的西安市長安區斗門街辦開鑿了用於訓練水軍的昆明池,在池的東西兩側分別立了牛郎和織女的石像,隔池相望,取傳說中牛郎織女隔天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意。關於牛郎織女的美妙傳說也從此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在1956年,「石爺石婆像」被列為省級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 漢朝大科學家張衡所寫的《西京賦》記載:乃有昆明靈沼,黑水玄址。周以金堤,樹以柳杞。豫章珍館,揭焉中峙。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日月於是乎出入 象扶桑與檬汜。其中則有黿鼉巨鱉,鱣鯉鱮鮦,鮪鯢鱨鯊,修額短項,大日折鼻,詭類 《漢書》作者史學家班固:《西都賦》記載: 「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淮南子》、《三輔皇圖》、《歲時廣記》都有些記載。唐宋,那就不得了,偉大的唐明皇和楊玉環「談戀愛」都要選擇在七月初七那天晚上對月盟誓了,「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這個塑像就在西安長安區斗門鎮,那裡老百姓把他們叫做「石婆、石爺像」,每年農歷七月七日有幾十萬遊客齊集廟宇祈求幸福的愛情。
沂源的民傳說
「天上銀河,地下沂河。」這是流傳於山東省沂源縣境內的一種民間通俗說法。這里說的「銀河」是天上的銀河,「沂河」是發源於山東省沂源縣境內的一條全長574千米的河流。這個說法源於中國民間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的傳說。——題記 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民間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其中,最具中國特色、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是著名的《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這四大民間傳說。後三個故事都有自己的故事發源地,唯牛郎織女傳說的故鄉一直存有爭議,況且它把天上和人間放在了一個層面上演繹,這在四大傳說中是最為特殊的一個。 牛郎織女的傳說始於《詩經·大東》:「跂彼織女」、「睆彼牽牛」的記載。《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已稱牛郎織女為夫妻。應劭《風俗通》逸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也。」 據有關專家考證,《詩經》中周王朝的「大東」所描述的地理位置,橫跨今山東臨淄、曲阜一帶,而位於沂河上游的沂源縣正介於臨淄和曲阜之間,在地理位置上是「大東」的核心地區。今天的沂源縣燕崖鄉大賢山上的織女洞及與之隔河相望的牛郎廟,是一處與牛郎織女傳說故事最為吻合的地方。其最初的修建時間可追溯到中國的唐代,是目前國內唯一一處以牛郎織女傳說為題材的古建築遺址,在國內同類資源中具有壟斷性。 牛郎織女」的故事傳遍天下,家喻戶曉。出在哪裡,卻幾乎無人知道。經過專家學者多方面考證,發現「牛郎織女」故事原來出在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 首先,當地有實景。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擁有中國內唯一一處傳說與實地實景相對應並存有古建築遺址的珍稀景觀—建於唐代的織女洞和牛郎廟。二者隔沂河東西相對,一河兩岸的山水格局,與天上「牽牛星-銀河-織女星」遙相呼應,有著驚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獨特景觀。牛郎廟原先是一幢兩層閣樓式建築,後經多次重修,始具規模,建有三間正殿,青磚綠瓦,彩繪斗拱,建築宏偉。廟內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院內古柏參天,清幽別致。其中,「沂河」更是與「銀河」絕妙諧音。 其次,居住有其人。牛郎廟旁邊的村叫牛郎官莊, 村裡的人大部分都姓「孫」,與牛郎(孫守義)剛好同姓,這個村子明朝年間就有,村裡人以牛郎後代自居,並歷代傳承牛郎織女故事,至今沿襲著養蠶、織布、取雙七水等習俗。 第三,文獻有記載。最早在西周的詩經小雅·大東篇就有:「跂(qi)彼織女」、「睆(huan)彼牽牛」的記載,據考察大東的位置是泰山以東,臨淄、曲阜一帶,而大東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 第四,石碑有見證。沂源縣燕崖鄉整個大賢山上的石碑非常的多,只是因為先前被破壞過,現存完好的為數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內容,都與牛郎織女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其中有一塊石碑,它對牛郎織女的記載是美且清晰的,這塊石碑是嘉慶20年所立,石碑上面所刻的兩首詩叫登織女台,作者是王松亭,詩的第三和第四句「彷彿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間」。非常形象的描寫了在天成象、與地成形的意境。還有一塊石碑「織女洞重樓記」是明萬曆七年(1579)所立。碑文記載說:「志雲唐人過谷,聞洞內札札機聲,以故織女名」,講得就是織女的來歷,意思是說在唐代時有人從此經過,聽到洞內有札札的機杼聲,以為織女在織布,所以就修建了此織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對岸並起牛宮,於是乎在天成象者,於地成形矣……」。 再者,據考證,牛郎織女景區內還有織女泉、織女台(天孫台)以及罕見的葉籽銀杏、角度不整合面等自然和地質奇觀,都與牛郎織女傳說有關,具有濃重的文化色彩。葉籽銀杏,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見的。葉籽銀杏所結的果實是長在葉片上的。奇怪的是並不是這棵樹上的所有果實都是長在葉片上的,只有這個枝幹上結的果實是葉籽銀杏,就是織女洞附近無生殿上方彎的很漂亮的一枝,這些果實約占這棵樹的20%,而這枝正好是沖著織女洞的方向,也許這是老樹為牛郎織女的愛情做的一個見證吧。 牛郎織女景區內大賢山海拔532米,森林覆蓋率96%,懸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生態環境優良。大賢山下沂河如帶,「地上銀河」水景長3公里,形成了50多萬平方米的水面。由於,各種自然資源與人文脈絡高度和諧統一,山東沂源被專家稱為「牛郎織女故鄉、中國愛情文化源地」。
南陽民間傳說
七夕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據說,牛郎是南陽城牛家莊的一個孤兒,依哥嫂過活。嫂子馬氏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條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取織女的衣服,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王母娘娘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
西安的民間傳說
據考證,漢武帝元狩三年,即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了征討西南諸國,在今天的西安市長安區斗門街辦開鑿了用於訓練水軍的昆明池,在池的東西兩側分別立了牛郎和織女的石像,隔池相望,取傳說中牛郎織女隔天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意。關於牛郎織女的美妙傳說也從此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 長期以來,當地群眾一直稱呼兩石像為「石爺」、「石婆」,久而久之,現在的很多人居然不知道這兩個石像就是象徵著中國傳統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了。在1956年,「石爺石婆像」被列為省級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

熱點內容
喝櫻花減肥茶反彈嗎 發布:2025-07-02 18:57:59 瀏覽:857
火棘盆景造型 發布:2025-07-02 18:57:52 瀏覽:418
缸栽植荷花 發布:2025-07-02 18:44:43 瀏覽:169
北京居庸關櫻花 發布:2025-07-02 18:39:19 瀏覽:653
盆栽84 發布:2025-07-02 18:30:37 瀏覽:197
安妮情人節皮膚沒特效 發布:2025-07-02 18:26:27 瀏覽:479
電腦七夕打折 發布:2025-07-02 18:21:11 瀏覽:709
黑玫瑰花花語 發布:2025-07-02 18:20:28 瀏覽:594
筆畫梅花圖 發布:2025-07-02 18:20:23 瀏覽:999
單身情人節歌 發布:2025-07-02 18:19:37 瀏覽: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