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蘭坪的東方情人節

蘭坪的東方情人節

發布時間: 2022-09-01 01:22:04

1. 七夕節是情人節

七夕節被稱為當代的中國情人節。因為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現代,更是產生「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的起源
古人發現,天上有兩顆星被銀河隔得很開,又非常亮,聯系當時男跟女織的分工,於是分別叫牛郎星和織女星。根據傳說,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織女在天上的鵲橋相會,而且是在晚上過節,所以這天就被叫七夕節。姑娘們為了能有織女的心靈手巧,就在這天比針線活,所以這個節日又叫乞巧節。而在現代,因為其浪漫的故事傳說也被許多人當做是中國的情人節。
對於中國情人節,目前大致有三種說法:一個是元宵節(正月十五);二是農歷三月初三,相比之下,這個更為准確,另一個是七夕節(本稱乞巧節,七月初七)正月十五元宵節,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此稱謂古來已久。元宵節,是古代婦女最感興趣的節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

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才可以出來,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七夕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過的節日,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單純地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就把七夕附會成「情人節」,嚴格意義來說,元宵節的「情人節」功能勝於七夕節。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

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七月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

2. 雲南怒江州蘭坪縣拉井鎮和營盤鎮的資料

我是蘭坪通甸的,這兩個地方都去過,但我個人認為要旅遊的話通甸絕對是蘭坪的首選地,有大羊場,羅古箐,雪門坎,老君山等等,而且通甸是整個怒江的窗口,是唯一的壩區,而且還和大理和麗江接壤,又是西南第一個武裝暴動地,有暴動紀念碑,還有好多啦,一是也說不完,哦,還有一個必須說哦,我們那一年一度的交易會絕對是整個怒江最牛的盛典,有大理,麗江,蘭坪各個鄉鎮的人來趕集,還有很多緬甸的來賣玉石,葯等等(時間是每年的8月1-8號),還有東方情人節也是在通甸的羅古箐舉行的,到時會有很多外國人來哦(時間是4月1日)
但是你要的是拉井和營盤的我也可以介紹下情況,拉井和營盤都有遺留下的古建築,好像叫土司,營盤的比較大,有楊玉科將軍的住宅,保留的還不錯,還有就是兔峨也有類似的古建築,還有就是營盤是蘭坪縣人口最多的鄉鎮,好象有4萬多,農業嘛蘭坪基本都是以玉米和土豆為主,還有一些小麥豌豆等,農業不是很發達,蘭坪的經濟主要靠礦業,蘭坪有全世界第二大的鉛鋅礦,素有鋅都之稱,基本每個鄉鎮都產礦,但主要以金鼎和通甸為主,交通嘛,你要是到了蘭坪縣城就有很多到各個鄉鎮的車來,而到縣城的車也很多,如果你是外省來的,到昆明後有直接到蘭坪縣城的客車,你到南站買票和上車,你也可以先到大理再去蘭坪縣城,具體的哪不懂就繼續問吧,我盡量回答你,祝你旅途愉快

3. 彝族、白族、納西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火把節,為何被稱作是「東方的狂歡節」

世界上存在著許許多多不同的國家,每個國家都有著各自的風俗特色,相信說起火把節是大家都聽
說過的,並且很多人們還在一些地方旅遊的時候親身經歷過火把節。那麼火把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呢?這是人們都十分好奇的,下面小編就來為你揭秘火把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麗江納西族火把節來源的傳說是:玉皇大帝不滿人間比天上好,派火神去燒毀人間,火神來到人
間。

看到一個白發老人背著一個大孩子,牽著一個小孩子,天神問為什麼不背小的背大的,老人說
大孩子是哥哥家的,哥嫂都死了,我應該更疼愛哥哥的獨生子。火神被感動了,回去騙玉皇大帝說
已經燒掉了。

4. 七夕在古代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

七夕是我們中國的情人節,通過七夕的別名(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不難發現,七夕在古代似乎是女子過的節日。事實上也是如此,通過查閱資料,發現七夕這天的大部分活動的參與者都是女子,比如說會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等等。男子也就是在旁邊湊個熱鬧而已。牛郎織女的傳說給七夕增加了浪漫的色彩,女子展示才藝也讓男女雙方有了交流的機會,因此也有一些男女在這一天定情,說七夕是古代的相親大會也不為過。

  • 拜各路神仙:我們相信神仙擁有神力,只要潛心祈福,就能應驗。因此在這一天,不同的地方的人們會拜不同的神仙,包括織女、牛郎、魁星(男子拜的)、巧姑、七娘媽等等。不同的地方的人們,信奉敬仰的神不同,像我們這里就是祭拜娘娘。帶上新鮮水果和巧食,去娘娘廟拜娘娘,順便祈願。到了現在,祈願的內容也不單是乞巧了,外婆帶我去娘娘廟時,她嘴裡念叨著的是對晚輩的祝福。不同的人的心願不同,祈禱更多的是求心安。

  • 其他。七夕的活動很多,在古代還有去河水旁洗漱、去葡萄樹下聽悄悄話等洗漱,可以說不勝枚舉。


個人感覺,七夕在古代是一個女子展現才藝的節日。在古代女子如果女紅了得,那麼在十里八鄉都會很受歡迎。既然是比賽,那麼一定有觀眾,也許台上的少女就和台下的少男看對眼了呢?所以七夕在古代也是相親大會七夕同時也是一個祈願的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拜各路神仙,許下美好的心願。

七夕這個節日在流傳的過程中,發生了演變,有的節目在這個過程中增加了,也有的習俗在這個過程中失傳了。我不覺得現在的七夕節不正宗,正是因為有了適應現在的人們的新的內涵和活動,所以七夕這個節日才會在現在被大部分人所喜愛。而且改變的是節日的一些內容,並沒有斷了文化的「根」。

5. 2月14日情人節是東方節日還是西方節日

是西方情人節,東方情人節是陰歷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情人節,傳說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

6. 土家族的情人節是幾月幾日

相傳,土家「女兒會」源於明朝末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清雍正13年(1735年),實行「改土歸流」,「女兒會」被禁止。辛亥革命後,「女兒會」又盛行起來。20世紀80年代後,恩施州年年都要舉辦展示民族風情的盛大女兒會,使其成為了恩施民族文化的象徵和令山外人心動目眩的藝術奇葩。通過喜慶繁華而又樸素典雅的「女兒會」,能讓人感受遠古巴人真、善、美的脈搏與靈魂,看到土家人追求幸福、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

7. 各色各樣的民風民俗

一。滿族滿民風民俗
[民族簡介]
滿族,現有人口約9821000人。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遼寧省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國各大中城市。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2 0 0 0 多年前的肅慎人。肅慎人,是滿族的最早祖先。遼、宋、元、明幾個朝代稱「女真」。長期生活在長白山以東、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闊地區。1 6 世紀後期,努爾哈赤崛起,以女真人為主體融合了部分漢人、蒙古人和朝鮮人,形成了一個新的共同體——滿族。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滿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是1 6 世紀末參照蒙古文字母創制的。後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點」,稱之為「有圈點的滿文」或「新滿文」。由於清代以來大量滿族遷入中原地區,在經濟、文化、生活上與漢族交往密切,滿族人民逐漸慣用漢語文。 滿族主要從事農業。散居城市的滿族人大多從事工業和文化科學事業。在歷史長期發展進程中,滿族同胞對祖國的締造和文化的發展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飲食習慣]
餑餑是滿族平時和節日的主要食品。餑餑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餑餑、蘇葉餑餑和粘糕餑餑等。滿族的餑餑很耐餓,攜帶方便,風味獨具,至到今天仍是頗為風行的食品。 酸湯子也是滿族的傳統餑餑食品。薩其瑪是馳名全國的滿族糕點。

[婚喪習俗]
滿族婚禮既帶有本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的風俗禮節,一般地講要經過以下程序: 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親,便 托媒人給子女許訂終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托媒人為子女訂婚,並由媒人轉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姓氏、三代。此外,還要互相檢驗生辰八字。 放定:即遞財禮。分放大定和放小定兩種。放小定是未來的媳婦拜見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親時,得到財物。放大定叫做「過大禮」,俗稱「下大菜」,就是選擇吉日,男方將聘禮送到女方家。 結婚前一日,送親的要喝「迎風酒」。新娘則離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稱「打下發」。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車送親,由其哥哥護送。彩車到新郎家時,洞房門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讓喜轎車抬著新娘從火盆上經過,俗稱"過火避邪"。為趕走或殺死隨轎而來的鬼怪,新郎要向轎門虛射三箭;也有實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轎底射,以免傷著新娘。接著,新娘被人扶出轎來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拜完北斗後舉世聞名行「撇盞」儀式。即頭戴紅蓋頭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豬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薩滿單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滿語念經,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拋向空中,同時端酒盅齊把酒潑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蒼保佑新婚夫婦,使他們子孫滿堂,白頭偕老。舉行完以上這些儀式後,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攙進洞房。新娘過門坎時,在門坎上放有一副馬鞍,新娘必須從上面跨過去。新房的床鋪必須全科人鋪設,洞房鋪好後要在房內奏樂,稱 「響房」。新娘入洞房時,一小女孩手拿兩面銅鏡,對新娘照一下,然後把銅鏡掛在新娘的前胸後背。接著,另一小女孩遞過兩只錫壺,裡面盛有米、錢等,新娘或抱在懷里,或夾在腋窩,俗稱「抱寶瓶」,又叫「抱保媒壺」。當新娘在床上坐穩後,新郎用秤桿把罩在新娘頭上的紅布揭去,叫做 「揭蓋頭」。接下來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長壽面或子孫餑餑等。

[建築特色]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服飾特色]
本世紀3 0 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綉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4 0 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

[民族禁忌]
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二。蒙古族民風民俗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有各種迎賓禮節。預約的會客,不論是社會團體還是私人會面,主人總是遠遠的迎候著客人。有人會在路邊等候,有的騎馬飛馳而來,有的騎著摩托、乘著越野吉普車趕來,在隆重的場合還會分幾個梯隊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遊,您一定會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為這是蒙古族從古到今的傳統。當來到這里,您一定會情不自禁地贊美主人的住處,「這真是一塊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會用臨時學會的蒙語「賽努!賽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懷,一句蒙古語說出來,這里的主人會由衷地高興。
當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進蒙古包後,賓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側。一般來了十分尊貴的賓客,主人會主動讓您坐在正北(男坐進包後的西側,女坐進包後的東側)位置上。這時候,主婦會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擺在客人面前,然後端上一碗滾燙飄香的奶茶,請客人們品嘗。接著在問候和笑聲中開始敬酒,主人手捧哈達,托著銀碗、齊眉舉盤,把美酒敬獻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飲而盡,主人會非常高興,頓時主客情融,氣氛很快會熱烈起來;如果您不善飲酒,接過銀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這表達了對主人的尊重與親密。
待客
這里的主人首先給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擺上奶食、糕點、炒米等茶食為客人壓飢解渴,有的還做點面條,讓客人們少吃一點墊個頻祝?然後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們每人敬一杯,這就是敬酒的開始。接著用大杯(比銀碗小一點專用敬酒的銀制器皿)從客人中的年長者開始,依次一一進行;敬酒達一定杯數就要奏樂唱歌為客人們喝酒助興;酒後用飯,招待客人的最高禮節為整羊宴,其次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如果說草原是綠色的大海,蒙古包則是大海中的點點白帆。蒙古包作為草原上特有的建築,既美觀又實用,而且結構簡單,便於拆運。
蒙古包具有結構簡單,便於拆遷組裝,就地取材,自產自用等特點,非常適於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聰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綠色草原上,星羅棋布的蒙古包白帆點點,會使人感悟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圓形尖頂,外用一層或二層羊毛氈圍裹,裡面用「哈那」和「烏尼桿」支撐。「哈那」是數十根同樣粗細、拋光後的木棍,用牛皮繩連接,構成可以伸縮的網狀支架。「烏尼桿」是用木棍支撐的傘狀包頂支架。蒙古包頂端還有「陶腦」――天窗,既可通氣又可採光。整個蒙古包用數根毛繩牢 牢固定,抵禦風的侵害。
華麗的民族服裝
蒙古族的服飾包括衣、帶、靴及頭飾等,款式講究,裝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裝。蒙古袍衣體寬大,袖子較長,下端不開叉,衣領較高,服帶中圍,非常適應廣闊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腰帶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帶一般由綢、緞等料製成,長達數米,顏色視袍子的顏色而定。男子扎腰帶時,袍子向上提,下擺束得較短,即顯得精幹瀟灑,騎乘或勞動時也方便。女子之相反,扎腰時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顯示身材的苗條健美。穿蒙古袍系腰帶除裝服飾上的需要外,實用價值也很大,繫上腰帶騎馬時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穩定和垂直,冬天還可保暖。
「查干薩日」的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稱為「查干薩日」(漢語意為「白月」);草原上的春節活動主要有祭火、祝壽、拜年等,並且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查干薩日)達到高潮。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來以祭火的習俗迎接春節,因為燃旺的火焰象徵著一年裡一切幸運吉祥。祭火在過去比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戶」(貧民)一般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貴族)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戶把系有五色綵綢的五小捆蘆葦插在門外樹上,將劈成細條的柞樹放在燃旺的火撐子上方的四條腿上,戶主穿好禮服跪在正門處的墊子上,把用油網包好的羊胸骨奉獻給聖火。婦女們則將美酒、黃油灑進聖火,並按順序站立,叩頭。富裕的牧戶則搞大型祭火,祭祀時用整羊,並將左鄰右舍請來喝茶吃酒。有的將聖火點燃後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許遷場,不許在聖火上烤腳。目前,傳統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舉行了,但是在草原旅遊點和慶祝的喜慶日子,人們還是點一堆篝火助興。
祝壽
春節期間牧民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祝壽的對象為正當「本年」的長者。祝壽開始時,先為85、73高齡者祝壽,時間一般在臘月25或26日,臘月27至除夕的幾天里,則為61、49的本年者祝壽。給長者祝壽時,晚輩除要行禮祝賀外,還要贈送壽禮以示尊敬。祝壽禮的輕重多寡,一般視祝壽對象的年齡大小而定。
除夕
草原上春節的高潮,附近的牧民們都要相互喝茶,然後人們扶老攜幼聚集在年長者的家裡,進行除夕「乃日」 (宴會)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電視節目。接著牧人們要到邀請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時因戶多,宴會往往通宵達旦。
除夕時,牧民家家都要擺放「花盤」即將點心、奶食、糖果等整齊地擺放在一個大盤子里,擺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圓柱體,也有方形的,每層一種,很有規則。這一習俗,不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襲著這傳統。
拜年
草原上春節最隆重的活動,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時候開始,牧民們先祭敖包,然後開始家庭內部拜年,先是晚輩向長者問安跪拜,然後由長者祝福晚輩幸福長壽。拜年時,晚輩要衣帽端正,手捧哈達進行。
家庭拜年後,牧民們相互互拜。互拜時,先到年長者的家裡,隨著互拜的進行,人們自動結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齡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時,牧民們一般要獻上一兩首頌辭或頌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會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頌祝辭。草原上的春節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們辛勤勞動一年後歡歌笑語的時刻。

草原宗教
內蒙古自治區也是一個多種宗教並存的民族地區,現有喇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漢佛教和道教7種宗教。漢佛教在我區有悠久的歷史,其它宗教從十七世紀後先後傳入。
錫盟的喇嘛教是屬西藏佛教格魯派,傳播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解放前,錫盟有喇嘛教寺廟192座,喇嘛12750人,大多分布在牧區的蘇木。1960年廟宇減少為102座,喇嘛 3542人,1966年廟宇減少到92座,喇嘛2290人。在十年內亂期間,黨的宗教自由政策遭到破壞,喇嘛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絕大多數寺廟被破壞,經書被焚毀;寺廟停止了活動,造成了嚴重的後果。粉碎「四人幫」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錫盟喇嘛教的喇嘛和信教群眾逐漸恢復他們的正常宗教活動,有的寺廟國家還撥給維修經費加以修繕,一些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喇嘛領取了生活補貼,自養事業有所發展。
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讓我帶大家走進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涼茶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為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認為身體健康沒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之一,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葯物組成,適用於四時感冒、頭痛發熱等積滯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葯性最為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對平和一些。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葯物組成,適用於小兒感冒發熱、煩躁咬牙等症。適用於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濕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者。但是,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個字「苦」!我喝涼茶的時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進去好
幾片陳皮去苦。
廣東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為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庄頭村一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庄頭的種花女。 金桔象徵「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後,精心培植,通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當然,廣東還有好多民風民俗。比如:煲湯、
舞獅、種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還有舞牛的……每個地方的民風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著我們去發現它呢!
中國的傣族是一隻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民族,人口近百萬。主要散布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等自治縣。
潑水節是傣族最為重要的節慶。每年陰歷四月舉行,一般為期三至四天。至今傣族人民中還流傳著一個神話:遠古的時候,傣族地區有一個惡魔,他作惡多端,人們恨透了他,可什麼辦法都對付不了惡魔。後來,七位姑娘發現了惡魔的致命弱點,只有惡魔的頭發才可置於死地。一天夜裡,姑娘們勇敢的殺害了惡魔。但惡魔的頭一著地,就燃起了大火。此時,姑娘們立即輪流抱起頭顱。每年換一次,當換人時。人們都給抱頭顱的姑娘潑水,沖去身上的血污和疲倦。後來就形成了傣族最為重要的節日——潑水節。
在「麥日」也就是節日的第一天。人們一清早就要採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但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洗浴」完畢,集體性的潑水便開始了。一群男女青年帶著清水,湧出大街小巷,逢人就潑。「水花放,傣家旺,」「潑濕一身,幸福終身」一朵朵吉祥.幸福.健康的水花在空中綻放。
劃龍舟是潑水節最為精彩的節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人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各色各樣的龍舟,船上坐者數十名強壯的選手,號令一響,龍舟便像離弦的箭往前飛去。到處都是鑼聲.鼓聲.號子聲.喝彩聲,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另一項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一種自製的煙火,將竹竿底部添以火葯和其他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塔上,街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在空中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族,光彩奪目,甚是美妙。潑水節是傣族傳統文化的結晶,是一個快樂而幸福的節日。

8. 七夕情人節是誰定下來的節日有沒關於單身的人有什麼含義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也叫東方情人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在中國,農歷七月初七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女兒節」或「七夕情人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一座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 所屬分類: 七夕節 東亞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台灣節日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習俗 傳統 傳統文化 傳統節日 民族習俗 節日 香港節日 摘要: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也叫東方情人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摘要 目錄 [隱藏] 1 簡介 2 別稱 3 起源與由來 3.1 自然崇拜 3.2 時間崇拜 3.3 數字崇拜 4 傳說 4.1 傳說故事 5 發源研究 6 習俗 6.1 祭月之儀 6.2 穿針乞巧 6.3 喜蛛應巧 6.4 投針驗巧 6.5 種生求子 6.6 天河夜話 6.7 供奉「磨喝樂」 6.8 拜織女 6.9 拜魁星 6.10 曬書·曬衣 6.11 賀牛生日 6.12 吃巧果 7 各地異俗 7.1 廣東:七娘會 7.2 台灣:拜「床母」 7.3 江蘇:七夕香橋會 7.4 湖南、浙江:婦女洗發、接露水 7.5 膠東:拜七姐神 7.6 中國西南:染指甲 7.7 廣州:迎仙 7.8 陝西:結扎巧姑 7.9 廣西:七夕儲水 7.10 山東:種巧菜作巧花 7.11 紹興:南瓜棚下聽悄悄話 8 七夕節詩詞 9 歌謠 10 與西方情人節的區別 11 價值意義 12 趣味風俗 七夕節-簡介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在中國,農歷七月初七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女兒節」或「七夕情人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一座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別稱 牛郎織女的傳說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王勃的《七夕賦》「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大約正因如此吧,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 穿針節:因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紫色情人節

9. 中國情人節的起源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
夕節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是以乞巧為主,
七夕節-別稱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王勃的《七夕賦》「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大約正因如此吧,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
穿針節:因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說
當然人們對於情人節的認識,最多的還是牛郎織女的傳說,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

10. 苗族節日

1、苗年節:苗年節盛行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苗族聚居區。過苗年的日期,各地不盡相同,但都是在收穀子進倉以後,即分別為農歷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龍)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舉行。

2、春節:這是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共同歡度的傳統節日。在黔東南的苗族,把春節叫做「漢年」(niangx diel)與傳統的「苗年」(niangx hmub)並存,和其他民族一共同歡度,尤其是那些不過苗年的苗族地區。

3、龍船節:這是苗族的一種水面劃船比賽的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的台江、施秉兩縣交界處的清水江兩岸,和注入這段河的台江巴拉河兩岸,黔東苗語稱為「哈仰勇」(qab niangx vongx)。

4、四月八: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的貴陽、黃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傳統節日。該節是由紀念苗族英雄亞宜發展而來的。每逢節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飯,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對唱情歌。

5、吃新節:主要流行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每年農歷六七月間,當田裡稻穀抽穗的時候,苗族村寨家家戶戶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歡度「吃新節」。

6、蘆笙節:流行於貴州的凱里、麻江、丹寨各縣交界的舟溪一帶。各地的節期不統一,一般在農歷的正、二或三月;個別地區選在七月舉行。主要是祭祀祖先,慶祝豐收。

7、花山節:此節又名「踩花山」、「跳花場」、「踩場」、「踩山」等,流行於貴州黔西北苗族地區。每年正月初六至初八跳年場,二月十四至十六日跳桃花場,七月十六至十八日跳米花場。

8、遊方節:「遊方」又稱「友方」,是凱里市境內的苗族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娛樂的一種形式。苗族小夥子和姑娘們往往通過這種活動結識朋友、物色對象或傾吐愛情。

(10)蘭坪的東方情人節擴展閱讀:

苗族的風俗習慣:

1、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子、燕麥等主食。

2、各地區苗族婦女服飾差異較大,式樣約幾十種之多,但大多數地區婦女穿大領對襟短衣和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長及腳面,有的短至腿根,僅七、八寸長。

3、苗族的吊腳樓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長木柱支撐,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裝上穿枋和橫梁,與土台平行。吊腳樓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佔地十二三個平方米。


熱點內容
梅花鹿口服液 發布:2025-07-03 23:28:22 瀏覽:464
丁香亞洲在線視頻 發布:2025-07-03 23:10:43 瀏覽:633
百合r18文 發布:2025-07-03 22:47:53 瀏覽:199
花藝學專業 發布:2025-07-03 22:39:43 瀏覽:705
七夕系列美甲 發布:2025-07-03 22:30:10 瀏覽:57
玫瑰花和百合插花圖 發布:2025-07-03 22:08:55 瀏覽:648
百合連者 發布:2025-07-03 22:08:47 瀏覽:182
荷花燈花 發布:2025-07-03 21:59:12 瀏覽:861
怎樣插花快 發布:2025-07-03 21:59:01 瀏覽:994
湛江海棠路 發布:2025-07-03 21:53:51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