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秦情人節
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在台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歐陽修(生查子)雲: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它千網路,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七夕」的文化特徵 節慶是一種民俗文化現象、研究節慶文化應從這個節慶的文化精神、節慶用具、節慶用語、節慶飲食、節慶禁忌、節慶日期等方面內容入手。每個節慶均有自己的文化特徵,我覺得七夕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情」字,表達了中國人對夫妻情的態度和理想。老百姓說:「久別賽新婚」,宋朝秦觀在《鵲橋仙》中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反映了家庭與社會關系,道出了「千秋不仗片時爭」的處世哲學。牛郎織女相會,滿天的喜鵲都向天河撲去,互相咬著尾巴為他們搭橋,這是一幅壯麗的天人和諧的圖畫,善良和博愛的凱歌。中國人追求的是愛情的永久,而不是一時的歡娛;是情感的相互交流夫妻恩愛,而不是一時的男女相互吸引。白居易在《長恨歌》中說「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追求永恆,是七夕節慶文化的特徵,我相信七夕這個傳統節日也確實有它的永恆性,這是因為:(1)只要能看到銀河,人們就會聯想到牛郎織女這個美麗的傳說故事。七夕正值夏末秋初之時,白天巧雲布天,夜晚星光燦爛,是人們在戶外觀天的好季節。近年來,由於城市化加速,街區照明亮度大,影響了觀天的效果,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終究要追求「回歸自然」。七夕到戶外觀天,會成為節日「時尚」的,七夕由於和天象聯系在一起,使其具有長期的生命力。(2)七夕歌頌的是夫妻恩愛,和諧穩定。只要有家庭存在,夫妻白頭到老就是人生幸福的一大追求。社會競爭越激烈,夫妻之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越重要,現在講銀婚、金婚、鑽石婚……都是對夫妻生活的贊美。七夕的文化內涵與社會生活聯系如此緊密,人們需要有一個展示夫妻情感和周邊為其進行祝福的機會。所以七夕在當代更具時尚性。(3)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有效載體,中華的振興必然要表現在文化的繁榮。七夕這個節日的綜合性和獨特性,是中華節慶文化的重要代表又是每年節慶周期鏈條中的重要一環,有了它才使得節慶文化豐富多彩,失去它就失去了節慶文化的完整性,所以它不會被人們忘記。 七夕這個節日從先秦到現代,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在這幾千年中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社會的原因這個節日有興有衰,歷經風雨洗禮,不斷變化發展,形成了能夠滿足民眾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傳統節日,調節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萬物間的種種關系,是不可替代的寶貴精神財富。現在我們應該是一要尊重,二要研究,三要發展,使傳統節日在凝聚中華民族凝聚力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所以要看地方而定
Ⅱ 上巳節是古代情人節嗎為何當天要祭祀高禖
上巳節其實就是古代的情人節,在這一天許多少男少女互表心意,也同時是婦女祈求生育的日子,高禖在古代就是掌管婚姻和生育之神,所以這一天也會祭祀高禖。
春天,人們會從家裡出來,聚集在水邊,舉行驅除邪靈的儀式。鄭玄在《周禮》中說:“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上巳節是古代“祓除畔浴”活動的重要節日。祓禊一般指到水濱去洗濯,去除宿垢,帶走身上的災晦之氣,同時象徵著好運。
上巳節的民俗活動,還需要祭祀高禖,在古代高禖是掌管婚姻和生育的神。通過這個活動,人們希望擺脫災難,避開邪靈,祈求生育。《詩經·鄭風·溱洧》中說:“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葯。”記載的是秦河和渭河的青年男女在上巳節遊玩相遇的場景。男女在春節期間享受自己和祈禱懷孕。此外,用蘭草或香草洗澡可以喚起人們的慾望。水是一種神秘的物質,在河中的婦女不僅想在冬天洗去污垢,還希望觸摸水感覺懷孕和有孩子。
《詩經·鄭風·溱洧》中則說:“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葯。”記載的就是民間上巳節,溱洧河畔青年男女出遊相會的場景。上巳節起源於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動。祓禊活動本是男女春日相歡、婦女祈孕的信仰行為,而持蘭草或香薰草葯沐浴,都有喚起欲的作用。水是神秘的感生物質,婦人臨河不僅欲洗去冬日的塵垢,同時也盼觸水感孕而得子。
Ⅲ 中國情人節什麼時候
三月初三。周禮有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閨閣之中的(也就是閨中女子),所以一年就只有幾天出門時間,(雖然這是禮節,不是硬性規定,但是誰會去追求不守禮教的人。)元宵看燈,三月初三外出踏青。
所以三月初三就成了單身男女們相遇相識的日子。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停下勞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後踏青賞春,結伴遊樂,單身男女們都到河邊相遇相識(和現在的相親大會一樣,只是沒有主持人而已)。
首先,判斷一個節日的性質,關鍵要看它的習俗內容。傳統上七夕根本沒有青年男女相聚歡會、談情說愛的習俗,它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更多地是與節氣緊密相關,與愛情並無直接關系。
其次,「三月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媧神話演繹而來,情人游春幽會的習俗已形成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而「七月七」最早的記載是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兩廂比較,這,這一定也並沒有跡象表明是情人節,而只是乞巧節。而「三月三」的習俗要比「七月七」早1000多年。
其三,春天是愛情的日子。春天的愛情,協和萬物,萌動青春,情人節只有在春天的時日里才會符合自然規律;七夕則是「七月流火」之時,陽氣盛極而衰,更多的是秋日裡凄切的閨怨,不是完全的愛情。
其四,盡管七夕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但不能因為這個愛情故事就想當然地把七夕當成是情人節。況且由原本兩顆永遠不能相會的牛郎、織女星意會成的故事演繹為中國的情人節,總會給人一種凄苦的審美感覺,缺少情人節的甜蜜氣氛。難怪早在秦代的占卜文獻《日書》上就曾明確把牽牛、織女視為對婚姻不利了。
由此看來,作為情人節,「三月三」要比「七月七」悠久得多,典型得多,合理得多。將「三月三」作為中國的情人節,無論從節日文化內容來看,還是從現代中國人的心理認同感來看,都是既順禮俗又符民情的一項舉動。
Ⅳ 中國古代的情人節是元旦嗎
對於中國情人節,目前大致有三種說法:一個是元宵節(也稱上元節,即正月十五);二是農歷三月初三,相比之下,這個更為准確;三是近年來興起的七夕節(即乞巧節,七月初七)。上元節做為中國情人節的稱謂古來已久。元宵節,是古代婦女最感興趣的節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才可以出來,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七夕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過的節日,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單純地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就把七夕附會成「情人節」,嚴格意義來說,元宵節的「情人節」功能勝於七夕節。
對於中國情人節的說法,有民俗學者2013年7月相繼痛批是商業炒作,北大教授張頤武7月13日在微博中稱,傳統上,除了牛郎織女故事,七夕最重要的是乞巧。他說:「乞巧是女孩子向上天乞求智慧靈巧。所以七夕是真正的女兒節。」[1]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說,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白頭偕老"的情感,不是表達婚前情人或戀人的情感,這是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兩種感情。將七夕節稱為"中國情人節"並不妥當。
三月初三是情人節的理由
周禮有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閨閣之中的(也就是閨中女子),所以一年就只有幾天出門時間,(雖然這是禮節,不是硬性規定,但是誰會去追求不守禮教的人。)元宵看燈,三月初三外出踏青。所以三月初三就成了單身男女們相遇相識的日子。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停下勞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後踏青賞春,結伴遊樂,單身男女們都到河邊相遇相識(和現在的相親大會一樣,只是沒有主持人而已)。
相比七夕,三月初三更適合中國情人節:
首先,判斷一個節日的性質,關鍵要看它的習俗內容。傳統上七夕根本沒有青年男女相聚歡會、談情說愛的習俗,它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更多地是與節氣緊密相關,與愛情並無直接關系。
其次,「三月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媧神話演繹而來,情人游春幽會的習俗已形成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而「七月七」最早的記載是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兩廂比較,這,這一定也並沒有跡象表明是情人節,而只是乞巧節。而「三月三」的習俗要比「七月七」早1000多年。
其三,春天是愛情的日子。春天的愛情,協和萬物,萌動青春,情人節只有在春天的時日里才會符合自然規律;七夕則是「七月流火」之時,陽氣盛極而衰,更多的是秋日裡凄切的閨怨,不是完全的愛情。
其四,盡管七夕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但不能因為這個愛情故事就想當然地把七夕當成是情人節。況且由原本兩顆永遠不能相會的牛郎、織女星意會成的故事演繹為中國的情人節,總會給人一種凄苦的審美感覺,缺少情人節的甜蜜氣氛。難怪早在秦代的占卜文獻《日書》上就曾明確把牽牛、織女視為對婚姻不利了。
由此看來,作為情人節,「三月三」要比「七月七」悠久得多,典型得多,合理得多。將「三月三」作為中國的情人節,無論從節日文化內容來看,還是從現代中國人的心理認同感來看,都是既順禮俗又符民情的一項舉動。
「時下有人炒作『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盡管有牛郎織女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但七夕是一個多情自古傷離別的日子,是讓情人們喜歡不起來的。而農歷的『三月三』,時值清明前後,楊柳婆娑,春暖花開,帥哥靚女相約踏青,互表愛慕之情,才是最具浪漫的情人時節,人們哪有拖兒帶女談戀愛的,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情人節』是三月三。」任振河教授堅持自己的想法。
乞巧內涵
其實,乞巧節並不是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民間又稱「七姐」。乞巧節是女子的節日,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針乞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蛛絲乞巧則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以其織網疏密為得巧多少;明清時代流行的投針驗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縫衣針,以盆底針影形狀判斷是否「得巧」。除了穿針乞巧,還有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染指甲、婦女洗發、結扎巧姑、拜「七娘媽」。後來這個「乞巧節」還被傳到東南亞以及日本和韓國。
商業炒作
民間的一些節日得到重視,乞巧節,在民間一直過得很正常,有人還在為這個乞巧節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不知哪一天開始,乞巧節又有些變味,這個節日又被一些人說成是「中國的情人節」。商家媒體聯合炒作報道,使人一聽見「中國的情人節」,就不免心生厭惡,因為「中國的情人節」未免太多了,你看,正月十五元宵節,被意淫成「中國的情人節」;八月十五,也被意淫成「中國的情人節」;好端端的一個七夕節,又被說成是「中國的情人節」。有些商家借機搞促銷,有些婚介機構趁機搞聯誼,媒體也不惜版面爭相報道。「中國的情人節」剛開始聽說的時候,也覺得浪漫、洋氣,與國際接軌;但是,一年有好幾個「中國的情人節」是不是太俗、太濫、太賤了?當然,不可否認,對真心相愛的人來說,每天都是「情人節」。然而,無論以什麼形式過這個「七夕節」,都請尊重它本來的文化歷史內涵,千萬別褻瀆了愛情。
Ⅳ 下一個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下一個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下一個情人節是幾月幾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情人節也不僅僅只有一個情人節,每個情人節所在的日期也是有所不同的。一起來看看下一個情人節是幾月幾號及相關內容。
下一個情人節是幾月幾號1
2月14日。
2月14日是西方的傳統情人節,也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是為了紀念為情人做主而犧牲的神父瓦侖廷(Sanctus Valentinus)。在西方,每當2月14日這天,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國家也已開始流行。
情人節浪漫含義
2月14日情人節在誕生那一刻,瓦倫丁對愛情保衛精神、心愛的姑娘為之動容的感動,人們為了愛情可以獻出真心、甚至於生命,早已將愛情的寓意化身為世界上最不朽的浪漫。正是如此浪漫的起源,後人才更願意去紀念它,去維護心中的愛情。世界流傳的千百年間,2月14日情人節已被填充了更多浪漫情懷:單身的人在情人節更努力去尋找一生真愛,熱戀的情侶在情人節嚮往愛情永久,結婚的伴侶在情人節期盼一生相隨。
在2月14日這一天,許多人鼓起了心中那份勇氣,拿出那份真情,表白、求婚、結婚、紀念愛情……愛真的需要勇氣,能說出那一份愛,從一個人變成兩個人在一起,許諾我願意,那是人類獨有的浪漫。
中國真正的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中國真正的情人節有兩個,一個是上巳節,一個是七夕節。
上巳節是中國情人節
上巳節這是中國的情人節,記載於《詩經》中,比西方情人節早了1000年。先秦以後,三月三情人節在各代延傳開來。至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更將其搖曳綺麗之風情烘至高處。自宋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三月三情人節風俗在中國文化中漸漸衰微。三月三里浪漫的情愛、美好的願景,以及曲水流觴的雅趣,至今盪然無存。
上巳節的主要活動之一就是男女相會,即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情人節」。《詩經·鄭風·溱洧》有雲:『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葯。
中國情人節是七夕節
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因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使七夕成為愛情象徵,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更被現代人譽為「中國情人節」。
下一個情人節是幾月幾號2
情人節的由來
情人節來源於公元三世紀,基督為了紀念一位叫瓦倫丁的基督而設立的節日。
西方的傳統節日情人節在每年的2月14號,原本是一個基督節日,後來隨著基督的影響力擴大,也成為了人們必過的一個節日。
情人節的起源是為了紀念一個叫瓦倫丁的基督,在公元三世紀,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底層人們受到層層剝削,人民生活悲慘,基督立足於拯救百姓苦難的出發點開始在勞動人民之中興起。在基督的教導下各地不斷發生起義,羅馬政府為了維持統治開始武力壓起義,並且逮捕基督。
就在這個階段,一個叫瓦倫丁的教徒被逮捕入獄。瓦倫丁入獄之後依然信仰基督,不對羅馬貴族階級低頭,所以最後被判以死刑。他在獄中對監獄長的女兒表達了愛慕之情,還治好了自幼失明的眼睛。在死前瓦倫丁以書信的形式轉達了對戀人的情誼,然後從容赴死。
基督在後來為了紀念這個忠誠又熱情的年輕人,就將他去世的那一天定為「聖瓦倫節」,後來逐漸發展成了今天的情人節。在情人節,情侶之間需要准備巧克力、鮮花、賀卡等禮物,互相贈送,傳達愛意。
下一個情人節是幾月幾號3
情人節來歷的故事
情人節可能是世界上最浪漫的節日。在大多數國家,人們在2月14日慶祝情人節。在這一天,愛人們向彼此表白愛意。這項節日距今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情人節雖然已經存在了1500多年,但根據某些異教徒的.傳統,這個「愛」的節日甚至在最古老的時代也很流行。在古羅馬,每年的2月15日都會舉行豐盛的宴會。它被稱為牧神節。在這一天,女孩們會寫情書,然後把情書放在一個大瓮里。然後,男人們會隨機抽取信件,開始與寫這封信的女孩約會。
古希臘人把這種節日稱為Panurgy(潘神日)。他們會玩有趣的祭祀游戲來紀念潘神——希臘傳說中牧群、森林、田野和富饒的守護之神。根據古代神話,潘是一個快樂的人,他喜歡在樹林里吹笛子,試圖用他的大蹄子吸引當地的仙女。至於潘形象,大家可以參考下LOL的奧恩。
關於這個節日更現代的說法,有許多與聖瓦倫丁這個名字有關的傳說。其中最受歡迎的是一個基督傳教士的故事,他在269年為羅馬軍團的軍人和他們心愛的女人舉行了婚禮儀式,盡管這是被禁止的,並可判處死刑。為了保持軍隊的士氣,皇帝頒布了一項法令,禁止軍人結婚,因為人們認為已婚的男人只會考慮他的妻子和家庭,而不會考慮帝國或軍事實力。
聖瓦倫丁很同情這些戰士,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他們。他會為爭吵的戀人和解,代之以愛情宣言,送花給年輕的配偶,為士兵舉行秘密的婚禮。
當克勞迪亞斯二世得知此事後,他下令將神父投入監獄,並在不久之後處決了他。據傳說,當瓦倫丁還在牢房裡的時候,獄卒的盲女就愛上了他。但是瓦倫丁,作為一個發誓要獨身的神父,卻無法報答她的感情。然而,在2月13日行刑前,瓦倫丁給盲女寫了一封感人肺腑的情書,在信中他向盲女白了自己的真實感受。然而,這封信並沒有及時地交給盲女,直到瓦倫丁過世後盲女才聽到了這封絕筆信,奇跡的是,聽完信後,她重見光明。我們有理由相信,愛是可以治癒一切頑疾的!
Ⅵ 七夕的由來是什麼
七夕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6)老秦情人節擴展閱讀:
牛郎織女的傳說
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故事之一,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因為有一條「愛情」的主線,善良的人們就把鵲橋相會的夜晚定為「情人節」。現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為「中國的情人節」。「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認可。
這個故事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說織女三星像分開兩腳,一天七次行進,雖然如此,也不能織布成紋,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
《史記天官書》描述天體運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其北織女,織女,天孫女也」句。河鼓,就是牽牛星,中間大星,左右兩小星,這就是牛郎和一對兒女的原型。織女星,又名天孫,這也是神話中織女是天帝第七孫女說的來源。
到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中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已經把織女和牽牛看成一對情人了。所以秦漢時代應該是牛郎織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階段。湖北雲夢睡虎地區出土的「秦簡」中就有了「牽牛以取(娶)織女而不果」的記錄。
「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在南朝梁時殷芸的《小說》中已有粗略的梗概。當時還有很多類似的記載,比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周處的《風土記》,都有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而20世紀初在敦煌石窟發現的《搜神記》中「田昆侖」和宋初《太平廣記》中「郭翰」這兩則故事,對明清時代牛郎織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響。
「田昆侖」的故事傳說,田昆侖是窮漢,一天看到三個仙女在河中洗澡,於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結果兩個年長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風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後來嫁給了田昆侖。他們生了個兒子田章,後來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現了兒子田章尋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內容也大同小異。只是這郭翰是個「姿度美秀,善談論,工草隸」的文人,說他有天在庭院中觀月,忽見織女下凡,兩人情投意合,就私訂了終身。此後,織女夜夜來往於天上人間。有一天織女忽然對郭翰說:天帝知道此事後,命我不許再來,我們永別了。
這郭翰悲傷成疾,織女在天上知道後,派了個使女下凡,贈詩兩首,其中一首說:「情人終已矣,良會更何時。」這則記述可以說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文人化。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七夕節這一天,中國古代主要活動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 、曬書·曬衣、賀牛生日。
Ⅶ 2月14日是不是中國的情人節
2月14日不是中國的情人節,是西方國家的情人節,又稱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起源回於基督教。如今已答經成為全世界著名的浪漫節日。
2月14日情人節的來源甚多,但一般是以羅馬聖教徒瓦倫丁被處死,後被定為「情人節」較為普通。公元270年2月14日,羅馬聖教徒瓦倫丁被處死。後來,基督教徒為了紀念瓦倫丁為正義、為純潔的愛而犧牲自己,將臨刑的這一天定為「聖瓦倫節」,後人又改成「情人節」。
而中國古代傳統的情人節為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以及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上巳節記載於《詩經》中,比西方情人節早了1000年。先秦以後,三月三情人節在各代延傳開來。至唐朝為鼎盛。自宋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三月三情人節風俗在中國文化中漸漸衰微。
七夕節起始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也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織女的誕辰。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求賜美滿姻緣。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
Ⅷ 王朔:人生意義在於什麼
時間是個好東西,它既虛無縹緲又實實在在,你可以說「哥們當年玉樹臨風叱吒江湖」,你也可以說「哥們將來翻雲覆雨一手遮天」,最怕哪個不識趣的傢伙問:「現在呢?」
時間也是個神奇的東西,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時間來代替。有些事情因時間而特別,如1999年最後一天,2000年第一天,情人節,聖誕節,愚人節什麼的;有些時間因事情而特別,如認識的那一天,牽手的那一天。。。分手的那一天。曾經有個哥們喝醉了,卻硬是不承認,他扯著嗓門喊:「我沒醉!孫子才醉了!我清楚地記得我和她分手的時間是2013年11月21日!」靠!都他媽六年多了!趕緊洗洗睡吧!
如果沒有時間,這個世界將會多麼混亂?我常常思考這樣很有深度的問題,讓我顯得有些憂郁。但這些問題常常沒有結果,讓我更憂郁。也許有的事情本不需要解釋,無需證明,它的存在有著必然的因素,就像很多漂亮姑娘跟我沒緣沒份一樣,用一句高尚的話總結:介,就是命啊!
沒有時間世界會不會混亂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沒有手機我會很混亂。手機能當鬧鍾,讓我每天可以准時上班。雖然我很詩情畫意,但還得上班,我很慚愧。手機還能發信息,這個功能也很偉大。
我是個口拙的人,如果直接打電話,我可能會緊張、尿急,還可能會便秘,不知道說什麼好。最可怕的是話沒說完被人直接掛掉電話,嚴重的挫敗感會讓我原本脆弱的價值觀瞬間崩潰,直接導致以後每次想給某個有緣無份的美女打電話前,我都要先做幾個俯卧撐,感受一下自己的肱二頭肌才行。
發信息就不一樣了,可以充分發揮自己詩情畫意的特長,可以邊上廁所邊字字斟酌,可以等到滿意了再瀟灑的發出,可以演繹對方收到簡訊後的欣喜。
我搜腸刮肚遣詞造句寫了一段情真意切的話發給一個愛慕已久的姑娘,在按發送鍵的時候,我的心跳得很快,手指微微顫抖,猶豫很久,我終於按下了發送鍵,結果發現我被拉黑了,我的心瞬間碎了。
心碎的時候我特別喜歡思考人生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老秦說:人生的意義就是活著。
這句話很正確,因為死人無法辯駁。那活著的意義呢?老秦說:活著的意義分兩種,一種是對於自己的意義,另一種是對於別人的意義。對於自己是追求想得到的東西,比如事業、愛情;
對於別人是你已經得到的東西,比如財富、地位。如果有個姑娘對你說:「你是個盧瑟。」那你活著的意對於她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老秦一席話讓我茅塞頓開,他真是個高人,我很仰慕他。
我決定以後要努力在別人,特別是在姑娘們的眼裡活的更有意義些,這也許就是我的人生的意義。
Ⅸ 中國情人節是哪天
七夕節,源自於一個美麗的愛情傳說,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面對夜空,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帶者對美好愛情的渴望,憧憬著自己的未來。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借著傳說抒發人間的真情。 現如今自從西方的情人節傳入中國後, 又有多少人還記得自己這個傳統的浪漫節日呢?其實,七夕原本就是中國人的情人節。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是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關於牽牛織女最早見於《詩經·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岐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睕彼牽牛,不以報箱。」
《大東》篇原是一首表現西周時代東方諸侯國臣民怨刺周王室的詩。這一節大意是說:銀河兩岸的織女星、牽牛星,盡管有其名,卻不會織布,不能拉車;當今的統治者也是如此,雖身居高位,卻無恤民之行,不過徒有其名而已。這里,對織女、牽牛二星僅是作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種隱喻式的聯想,並無任何故事情節。此時,它們只作為一種文化因子,開始進入文學這個大系統之中。正是這種「因子」,為這個傳說的生成准備了潛在的文化條件。
「七夕相會」是傳說的精美之筆,這一神奇詭譎的想像,看來近乎荒誕,實質正是在這種想像和荒誕之中,人們的勇氣和力量得到盡情的表現,人們的願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滿足。相會之日安排在被認為是極不尋常「七·七」佳期決非偶然,除了寄寓著人們美好的憧憬和期望,顯然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節日夜晚,人們或抬頭觀看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偷聽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同一個七夕節,在各地的節日活動內容也各不相同。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七夕
(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
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
年年並在此宵中。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
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
月下穿針拜九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