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小香包
推薦你買阮仕珍珠吧,看看她家的,款式真的很不錯!上次女朋友的生日禮物就是我在他們家直播間買的,高品質、價格我還能接受!
㈡ 乞巧節 貢品
牛郎與織女 七夕又相會
乞巧節是農歷七月初七,這天是中國傳統節日里最具浪漫色彩的「七夕節」,是傳說中牛郎與織女一年一度在銀河鵲橋相會的日子,該日也逐步演變為中國的情人節。因為,每到七夕有情人總會仰 望星空祈禱愛情忠貞不渝。
據天文專家介紹,牛郎與織女是民間一種叫法,其實在天文學上牛郎的中文名為河鼓二,而織女星稱為織女一,它們分別是天鷹座和天琴座的一顆亮星,由於這兩顆恆星肉眼清晰可見,又容易辨別所以在明代鄭和下西洋時,就曾以織女星為航海的導航標志之一。
根據19世紀以來天文觀測及測算結果,牛郎星距我們有16光年(1光年約等於 10萬億公里),織女星距離我們26光年,兩星之間相距16光年,即使牛郎給織女打個電話,織女也要等到16年後才能聽到牛郎的聲音。因此他們每年的「七七相會」,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
傳說中為何要將「七月初七」這一天算做牛郎織女的相會日呢?這是因為古人認為「七」是吉利數字,有圓滿的意思。而且「七七」之夜,是月亮接近銀河的時候,月亮的光輝也恰好能照在銀河上,更便於人們觀星。今夜用天文望遠鏡觀看,會看到銀河裡密密麻麻的星群。而半個月亮的余暉灑向銀河便成了人們想像的「鵲橋」
眼下,已進入初秋時節,晚間8時左右亮度零等的織女星首先出現愛天頂附近,隨後在其偏南方向還有一顆一等星的牛郎星,在遠離城市燈光的郊外,市民抬頭仰望夜空會驚喜地發現,在兩顆星的中間隔著一條橫貫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即銀河),其中牛郎在河東,織女在河西,它們無言相望,頗有詩情畫意。
「七夕」的由來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夕或女兒節,這一天是女兒家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乞巧,是因為民間傳說這天牛郎織女會天河,女兒家們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
她們除了乞求針織女的技巧,同時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深人靜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談到七夕節,不得不提民間流傳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他們一年一度相會的七夕,被多情兒女視為愛情的象徵。他們的愛情悲劇,在每個華人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會對著暗夜的星空祈禱愛情永恆不渝。
牛郎織女有許多的故事版本,最為人知的是: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慌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瞬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七日,人間的喜雀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朗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成為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祖先們如何過「七夕」
月下盟結,穿針引線
膠東地區,有祭拜七姐神的習俗,年輕女子常喜歡在七夕節著新裝,聚一堂,月下蒙結七姐妹。有的還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地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還競賽穿針引線,爭得巧手之名。
漂針試巧
七月七日,為「女節」。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針,照水中之影,以試巧,復陳瓜果,爭相「乞巧」。
種巧菜作巧花
山東榮城有二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得食品。
結扎巧姑 種豆苗青蔥 占卜巧拙 穿針引線 剪窗花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凈水視影定驗巧拙
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是取凈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並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也有許多青年女子採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其他地區的漢族也多採用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
用蜘蛛乞巧
浙江、安徽等地用蜘蛛乞巧的方式:在小盆或小盒中放入蜘蛛,次日晨看其結網地疏密來定巧拙。如果蜘蛛還在瓜果上結網,也意味著智巧的到來。及以小蜘蛛貯盒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少。
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種生求子
種生求子是七夕節中舊的習俗,實際上是信仰之一種。在節日前利用若干種植物,如小麥、綠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數寸後,於七夕即日用紅藍綵線束紮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徵。還用蠟塑各種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樹液洗頭發 花草染指甲
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輕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七夕儲水 紅頭繩七個結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吃巧食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㈢ 手工簡單做香囊
製作方法:
1、准備長20厘米×寬10厘米的布料。
㈣ 我的朋友最近失眠,想做一個香包,但不知道放哪些香料在裡面,送給他做七夕節禮物
熏衣草 石決明等做成香包。還可用白芷、川芎、當歸、棗仁、柏子仁、合歡皮、夜交藤、珍珠母各200克,黃芪、黨參、熟地黃各250克,遠志150克,分別翻曬、烘乾並研為粗末,混勻後用紗布包裹縫好,裝如枕心即可。可製成圓形、長方形等自我感覺舒服的款式。枕高宜控制在7~12厘米。
㈤ 七夕節送什麼禮物,最好是自己做的
以下給你幾點建議,希望對你有幫助:
1、手繪禮物,像是T恤、鞋子、襪子等,按著自己的想法去畫就ok了
2、可以利用一些小東西做一個可利用的禮物。寫上你要說的話
3、還可以做一個大娃娃送給他。
4、還可以做賀卡給他哦,木質的等.
5、還可以定製禮物,比較有專屬性.
6、還可以做一些縫制類的游戲機套、手機掛鏈、風鈴、拖鞋等禮物。很多商家都有賣這樣的DIY材料
大概就這么多了還是要根據你的具體情況,你的想法來確定禮物。希望以上建議對你有所幫助:)
㈥ 古人七夕送什麼,古代七夕送什麼禮物
古代人七夕禮物推薦1、送簪子
簪,古人用來插定發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人插髻的首飾。它常是男子送給心儀女子的首選禮品,女子也常常將之作為定情信物送給情郎。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想念,想念與君絕!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妃呼?!秋風肅肅晨風?,東方頃刻高知之!
古代人七夕禮物推薦2、送同心結
素縷標明純真,而針諧音同貞。 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迴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連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包含其間。
古代人七夕禮物推薦3、送鐲子
手鐲在古代有許多的稱謂,「跳脫」即是其間一種。古代女人腕上的玉鐲常常背負著盟誓的重託。
古代人七夕禮物推薦4、送香囊
香囊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帶香囊的前史能夠追溯到先秦時代。由於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作為禮品彼此贈送,以表衷曲。
㈦ 手工縫制漂亮小香包步驟
手工縫制漂亮小香包步驟如下:
工具/原料:剪刀、針線、繩子、布料、香料
1、剪裁一小塊自己喜歡的布料。
㈧ 七夕節送同心鎖、香囊、紅豆、梳子分別代表什麼含義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
七夕送禮的含義:
一、同心鎖代表心心相通!
相傳月老有一件寶物同心鎖,相愛的男女只要被同心鎖鎖住就會永不分離!如果戀人的愛情能夠感動月老,他就會賜給戀人同心鎖,讓戀人從此生生世世永結同心。
相愛的戀人,只要在一個充滿靈氣的地方結一把刻有雙方姓名的同心鎖,就能心心相犀,相愛到老。這是一個美麗的寓言,一個虔誠的祈禱,更是一個永恆的承諾。
二、香囊代表永不分離!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也叫荷包。它是古代漢族勞動婦女創造的一種民間刺綉工藝品。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它是用彩色絲線在綵綢上綉制出各種內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製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綉囊,內裝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葯研製的細末
是以男耕女織為標志的古代漢族農耕文化的產物,是越千年而余緒未泯的漢族傳統文化的遺存和再生。
香囊的風情意味是在男女情事上。有一說,女子佩香囊意謂有所歸屬,這也是中國不少民族用贈香囊(荷包)來表示愛慕之情的緣故。
香囊在我們通常的概念中,就是定情之物,它傳情達意的密碼是多種多樣的,含蓄且優美。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三、紅豆象徵相思。
紅豆又名相思子.相思紅豆是我國的獨特的文化產品,是中華民族悠久,神秘。古樸的傳統文化。「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是唐代詩人王維根據當時社會的民族風情寫就的膾炙人口的《相思》詩,它反映出哪個歷史時空的青年男女在確定終身大事時,以紅豆飾品作為情物相贈情人的動人情景。從此,紅豆成了純潔愛情的象徵。愛情無價,紅豆無價。相思紅豆的寓意,不僅包括男女之情,還包括親情,友情,師生情,患難與共分離後的情,民族國家之情,人類相依相愛之情。此情博大,相思無限。
四、梳子代表白頭到老!
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為其梳頭的習俗,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願,也有愛意的傳遞。因此,不少地方有了七夕送梳子的習俗。
送梳子代表結發同心,以梳為禮。
送梳子有幾種說法:
1.梳子代表一輩子都要糾纏到老,有結發的意思,代表著對方很想念很掛念你!
2.梳子每天都梳理頭發也代表著它與你的密切性,代表著白頭攜老!
3.梳子還代表愛情,古代一般有做定情的意思!有私訂終身,欲與你白頭偕老的意思。
4.梳子也代表健康,快樂! 把煩惱一掃而過,把心結打開,而且梳頭會給人精神,帶給人自信!
還有一種說法是梳子不能送朋友,代表絕交,若送情人代表白頭偕老!
㈨ 古代七夕送什麼禮物
古代七夕禮物如下
1、送簪子
簪,古人用來插定發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人插髻的首飾。常是男子送給心儀女子的首選禮品,女子也常常將之作為定情信物送給情郎。
七夕節解讀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㈩ 古代七夕有沒有女子送給心上人荷包的風俗
清代,香包已成為愛情的信物了。小香包,承載著一份深深的愛意,傳遞給心愛之人,日夜掛在腰間、放在床側,睹物思人,情想隨、愛相伴<< 紅樓夢>>第十七回寶玉與黛玉之間的一次「鬧別扭」便是由送荷包引發的。
而歷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則多半用於民間端午節的贈品,用來求吉祈福,驅惡避邪。
資料
http://..com/question/44473670.html?si=2
容臭的別稱和容身之處。
容臭,即香袋,又稱香囊,香包、香纓、香球、佩幃、荷包、香荷包、麝幐、耍活子,搐搐、錦囊、錦香袋、香袋兒等。
香袋,一般系於腰間或肘後之下的腰帶上,三國魏朝繁欽在《定情》中詩雲:「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也有的系於床帳或車輦上。唐朝同昌公主的步輦綴五色香囊,每出遊芬香滿路。
二、容臭的歷史和功能。
香袋其製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離、辟芷、秋蘭均為香草。紉,乃連綴之意。佩即佩幃,在這里既指香袋,也含佩帶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裝滿香草的佩幃帶在身上。這說明香包早在屈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已是一種飾物了。
漢代《禮記》有雲:「男女未冠笄者……衿纓皆陪容臭」。容臭即香袋,說明漢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袋的。
到了唐宋時期,香囊逐漸成為仕女、美人的專用品。而男官吏們則開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時乾脆把荷包綴於朝服之上。當然,那時的荷包與香包不完全一樣,香包里主要裝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細物」的。
至清代,香包已成為愛情的信物了。小香包,承載著一份深深的愛意,傳遞給心愛之人,日夜掛在腰間、放在床側,睹物思人,情想隨、愛相伴<< 紅樓夢>>第十七回寶玉與黛玉之間的一次「鬧別扭」便是由送荷包引發的。
而歷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則多半用於民間端午節的贈品,用來求吉祈福,驅惡避邪。
香袋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美自身。
古代人闊袍長袖,輪廓寬大粗放,就需要一些細節上的講究。香袋具有香味,這香味來自於裡面裝有的中葯材,如雄黃、艾葉、冰片、霍香、蒼術等,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如長方形、正方形,也有三角形、稜角形、雞心形、菱形等,上綉有花、草、蟲、鳥及羅漢錢等,款式精美,玲瓏奪目,具有裝飾和賞玩的作用。
2、濃節日。
「五月綉香袋」是全國各地的民俗。佩香包是端午節必備佳品。每年端午節,村民們起大早,吃粽子,喝雄黃酒,上門插艾葉,小孩子則胸前佩戴各種動植物小香包,背上吊著螃蟹或青蛙香包,兩肩爬兩只卧式老虎(當守護神),頭戴虎頭帽,腳穿虎頭綉鞋,還特意綉著五毒或貼花的肚兜穿在衣服上面炫耀,手腳腕扎五色彩繩,取五色土之意,稱為「續命繩」以示平安。「榴花角黎斗時新,今日誰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風客,卻隨蒿葉上珠門。」這首古詩是描述當時人們歡度端午佳節的種種習俗。端午節前後,人們除了吃棕子、插艾葉以外,還要給孩子們帶香袋。
3、防病蟲。
佩香袋,是一種預防瘟疫的方法。在夏季傳染病開始抬頭的時候,古人為了確保孩子們的健康,用中葯製成香袋拴在孩子們的衣襟和肩衣上。香囊常用的是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葯,如芳香化濁驅瘟的蒼術、山奈、白芷、菖蒲、麝香、蘇合香、冰片、牛黃、川芎、香附、辛夷等葯,含有較強的揮發性物質。因此民間有「帶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
近幾年來,我國醫學界對傳統香袋的配方進行研究,作了許多葯理試驗,表明這種芳香物質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可興奮神經系統,不斷刺激機體免疫系統,促進抗體的生成,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生長的作用,可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同時,葯物氣味分子被人體吸收以後,還可以促進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液,從而提高了消化酶的活性,增強食慾。現在,研究人員通過試驗發現,讓兒童經常將香袋置於衣兜、枕邊,對於流感、白喉、水痘、流行性腦膜炎、麻疹等傳染病均有一定的預防和輔助治療的功能。
4、表敬意。
據《禮記內則》:「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
5、訴衷情。
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6、顯榮耀。
唐朝香袋中奇特香料多來自外國的貢品,朝廷還把香囊作為賞賜之物。得朝廷之賞賜,倍感榮耀。
三、容臭的種類。
1、香袋大多數以花卉和動物為主圖,以隱喻象徵等手法表達各種情感寄託和美好嚮往。用雙魚、雙蝶、蛟龍等象徵兩性相愛、交合、生育;用蓮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用登梅的喜鵲、採花的蜜蜂隱喻男性;松鶴象徵長壽、石榴象徵多子。
通常概念中,香囊是愛情的信物,它所傳達的情感密碼,因其所綉的不同形象而多種多樣,含蓄且優美。許多香囊都有魚的形象,魚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是情事的隱語,魚喻男,蓮喻女。這樣看來,詩歌「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實際上是一首艷詩。這樣的詩篇,再配上魚蓮香囊,纏綿的效果就出現了。
安史亂起,唐玄宗在馬嵬坡讓楊貴妃獨自去承擔釀成國家戰亂的責任。楊貴妃被絞殺後,屍體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復西京以後,唐玄宗派人悄悄將她的遺體移葬,辦事宦官發現貴妃的遺體只剩下瑩瑩白骨一架,唯有臨死時佩戴在胸前的香囊還完好似昔,他把香囊取下復命。唐玄宗見到香囊睹物思人,當年驪山歌舞的歡樂宛在,伊人的濃愛只留下眼前這只香囊!他把香囊裝入衣袖,不禁老淚縱橫。八十年過去後,詩人張祜感嘆此物此事,寫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詩:「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舊香。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繫心腸。」沒有人再能為玄宗解開這只小小的香囊了,說不清楚是愛還是恨的情感,除了玉環誰人能解得開呢?《紅樓夢》里林妹妹也曾給寶哥哥做過香囊,一針一線都凝結著她的情思。有一回寫黛玉誤會寶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賭氣把正在做的另一個剪了,香囊卻是寶玉貼身戴著,怎麼會送人?當芳華不再、紅雨落盡的時候,見香囊猶見伊人,卻只怕寶玉已是不忍再看了。
2、利用漢字的諧音做比喻者更是隨處可見。送給新婚夫婦的「早生貴子」(棗兒、花生、桂圓、蓮子組合圖案);送給長壽老人的「耄耋童趣」(以貓和蝴蝶戲牡丹組合圖案,喻意老年生活非常有情趣);送給小孩的「福壽娃娃」(以憨態十足的娃娃為主體,周圍環繞蝙蝠、桃子組圖,寓意此子今生多福多壽)。
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雞趕兔等,充滿活潑;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香袋,它以質朴精巧的藝術創造承載著中國祖祖輩輩、男女老少精神層面的情愫,承載千百年來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中華民族傳承文明的嬌小精緻的歷史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