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長壽山
❶ 七夕的習俗
1、祭月之儀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
2、婚育戀曲
作為古老的漢族節日,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
3、乞巧之俗
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記載最早見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意思是漢朝的宮娥彩女,常常在農歷七月初七這天,在縫衣制裳的宮樓比賽拿絲線穿各式各樣的針孔,當時的人們紛紛效仿。
4、接露水
浙江農村有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傳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5、香橋會
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
(1)七夕長壽山擴展閱讀:
七夕傳說:
相傳農歷七月初七為魁星生日。魁星即奎星,相傳為天上主文事的星宿。在傳說中,魁星本是人間一才子,雖麻面跛腳,但滿腹詩書。
皇上曾親自面試他的文才,戲問他為何滿臉麻子,他答「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又問他為何跛腳,他答「一腳跳龍門,獨占鰲頭」,於是一舉奪魁,被點為狀元。另一種說法完全相反,據說此人雖才氣過人,卻因相貌原故屢考不中,悲憤交加,投河自盡,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仙。
❷ 民間傳說
民間傳說
中國民間傳說
中國民間口頭敘事文學。由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地方風物有關的故事組成。
特徵 在中國民間傳說中,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有名有姓,其中有的是歷史上知名的人物,事件發生有具體的時間和地點,有的還涉及國家民族的重大事件;而人物活動或事件發展的結果也常與某些歷史、地理現象及社會風習相附會,因而往往給人以它是真實歷史的錯覺。但民間傳說與嚴格意義的歷史有本質的區別。傳說既不是真實人物的傳記,也不是歷史事件的記錄(其中可能包含著真實歷史的某些因素),而是人民群眾的藝術創作。許多傳說把比較廣泛的社會生活內容通過藝術概括而依託在某一歷史人物、事件或某一自然物、人造物之上,達到歷史的因素和歷史的方式與文學創作的有機融合,使它成為藝術化的歷史,或者是歷史化的藝術。
題材 民間傳說涉及國家民族的大事、階級斗爭、生產斗爭、文化創造、傑出人物的貢獻,以及家庭、婚姻、民間的風俗習慣等方面。其內容大致可以分3類:①人物傳說。這類傳說以人物為中心,敘述他們的事跡和遭遇,也表達了人民的評價和願望。例如敘述屈原作《離騷》,大聲吟哦,感動眾山鬼嗚咽痛哭。傳說人物還包括有帝王將相、農民的領袖、文化創造中的名人、革命領袖和英雄人物。此外還有姓名不見於史籍的人物傳說,如梁祝傳說、孟姜女傳說、董永賣身葬父的傳說、歌仙劉三姐的傳說等。②史事傳說。這類傳說以敘述歷史事件為主。如梁山泊傳說、楊家將傳說、義和團傳說、貴州苗族張秀眉起義傳說、紅軍長征傳說、八路軍抗日傳說等。藏族傳說《藏王的求婚使者》敘述唐代漢藏通婚,文成公主出嫁藏王松贊干布的經過。③地方風物傳說。這類傳說敘述地方的山川古跡、花鳥蟲魚、風俗習慣和鄉土特產的由來和命名。往往賦予敘述的對象以富有意義的或富有情趣的說明,表現了人們熱愛鄉土的感情以及他們對生活的理想和信念。有關西湖保俶塔、初陽台、來鳳亭的傳說,台灣高山族日月潭的傳說,蒙古族馬頭琴的傳說,傣族潑水節的傳說,都是在傳說中說明其來歷。一些神怪靈異的傳說,如關於八仙的傳說、灶王爺的傳說等,則更是人民信仰的產物。
民間傳說的流傳往往有地區性。一些影響深遠的民間傳說常與當地的風土人情相結合,並在流傳過程中提煉加工,民間傳說往往具有傳奇的特色,故事情節既與人間現實有直接的聯系,其發展又合乎生活的內在邏輯,同時,通過偶然、巧合、誇張、超人間的情節來引起故事的發展,從而使真實情景和奇情異事達到了有機的統一,既富於生活氣息,又離奇動人,民間傳說的創作特色,為小說、戲劇的創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中國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民間傳說主要有以下12種:
①大禹傳說。古代民間傳說。禹是傳說中夏代的始祖。他的主要業績是治水。古籍記載,相傳帝堯之時,發生洪水,帝命鯀去治理。鯀治水失敗,被殺於羽郊,其子禹繼承父業,經13年終於平復水患。後舜禪位於禹,夏王朝由此建立。此外,傳說中還有他逐共工,殺相繇,以及應龍助其治水等情節。禹的傳說,原含有較多的神話因素,在長期流傳中,有關他的神話傳說被「歷史化」,出現了更多政治性活動的情節,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開會議事、賞功罰罪、求賢任能等,並為他製造了顯赫的家譜世系。這就使禹這個傳說人物逐漸脫離了本來面目,成為符合儒家觀念的帝王典範。然而,在人民中間,大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神異色彩的治水英雄。
有關禹治水的傳說,常與地方景物相附合。如傳說他從泰山擔了99擔石頭築堰擋水,這些石頭後來變成山東的九節長白山。山西也有大禹治理晉陽湖的傳說。這類傳說著重表現他不畏艱險、為民造福的偉大精神,以此教育後世。
②愚公移山傳說。古代民間傳說。據稱:古時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於門前太行、王屋兩座大山阻礙出入,就立志鏟平這兩座山。家人、鄰里都來相助。他們終日劈山運土,往返於渤海和太行之間,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譏笑愚公「愚蠢」。愚公對智叟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們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動了上帝,上帝就派誇、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這個傳說包含著「有志者事竟成」、人定勝天的思想。古今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都曾經運用這個傳說。毛澤東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和教育人民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
③魯班傳說。古代能工巧匠的民間傳說。魯班是春秋末期魯國的工匠,名公輸般。他技藝超群,又是魯國人,所以後來人們就稱他為「魯班(般)」。古籍及一些筆記和方誌中都有著錄。戰國時期本來是歷史人物的公輸般,在民間逐漸變為一個傳說式人物。
魯班的傳說大致有兩類。一類是講他發明創造的故事。另一類是關於他修建各地著名橋梁、殿宇、寺廟等建築的故事。歷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進工藝的能力,把魯班想像成具有神奇技藝和無窮智慧的技師。舊時代的木工、瓦工、石匠對魯班的敬仰還表現在他們的民俗活動中奉他為「祖師」建廟奉祀。魯班傳說在教育團結工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孟姜女傳說。古代民間傳說。這個傳說流傳至今2000餘年,幾經演變,情節不斷豐富,主題也日益鮮明。孟姜女原型為春秋時齊國杞梁之妻,在《春秋左氏傳》中是一個知禮的婦女形象。北齊屢築長城,徭役繁重,民間多征夫怨女。民眾將現實與秦代築長城的苦役相聯,使傳說變為反築城徭役主題的新形態。從此,杞梁由為齊國犧牲的戰將,變成被打殺的築城民夫,杞梁妻便成為尋夫認骨、哭倒長城的傳說人物。
明清以後的故事將孟姜女說成是葫蘆所生,由於葫蘆牽連到隔壁而居的孟姜兩家,因稱孟姜女。孟姜女哭倒長城後,秦始皇見其貌美,欲納為妃,並接受孟姜女提出的3個條件,披麻戴孝,手執喪杖,為杞梁發喪。最後,孟姜女投海而死。
近世孟姜女故事傳播的地域幾乎遍及全國,影響十分深遠,各地也出現不少異文。由於時代的不同,作品的主題及思想傾向也較復雜。
1928年,顧頡剛編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出版。該文集是研究孟姜女傳說的專集。對這一傳說歷史演變的研究所提出的問題和研究結論,迄今仍具有相當的科學價值。它在研究方法上,把歷史文獻與民間口頭傳說聯系起來,進行歷史和地理的比較,對中國後來的民間傳說與神話研究都產生過不小影響。
⑤牛郎織女傳說。牛郎和織女是從牛郎星和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的。漢魏間,民間即有此故事,故事中牛郎是人間的看牛郎,織女則是天帝之女。織女與牛郎婚配,並生一男一女,最後王母將其捉回,在兩人之間劃成一道天河,兩人只能靠鵲橋每年七夕相會。
牛郎織女傳說,千餘年來家喻戶曉。它的源頭,從《詩經·小雅·大東》中可以看到。《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也有關於它的歌詠。這個故事在民間口頭上還生出許多變異的說法,有的與兩兄弟型故事結合,把牛郎說成是被兄嫂虐待的弟弟,有的與羽毛衣型故事結合,把織女說成是天女下凡洗澡,老牛告訴牛郎藏匿織女衣服而成親,最後織女找到衣服飛回天上,牛郎披上老牛皮,上天去會織女。牛郎織女傳說是中國封建社會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生活的藝術反映。它以封建家庭生活為背景,通過牛郎與織女結合又離散,只能七夕在天上相會一次的幻想情節,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關系及其所造成的婚姻悲劇。後世文人運用這個傳說題材寫成了《天河配》等戲曲,更擴大了它的影響。它與孟姜女傳說、白蛇傳說、梁祝傳說被稱為中國著名四大傳說。
⑥白蛇傳說。主要描述由白蛇所變的白娘子與青年許仙的戀愛婚姻悲劇。白娘子同其侍女小青清明在杭州西湖遇雨,許仙以傘相借,二人相識並定下姻緣。金山寺法海和尚見了許仙,說他面有妖氣,叫他在端午節讓白娘子喝雄黃酒。白娘子顯形,嚇死許仙。白娘子與小青盜仙草救活許仙,但法海又使夫妻分離。白娘子前去索夫,水漫金山後,始與許仙斷橋相遇,和好團圓。法海再度破壞,將白娘子鎮於雷峰塔下。
白蛇傳說最初起源於民間發現巨蟒的傳聞。並受到唐傳奇《白蛇記》的一定影響。也吸收了一些金山原有的僧龍鬥法傳說。《西湖三塔記》中進一步反映了白蛇故事的梗概,故事被加上了人妖不可共居的色彩。明末馮夢龍所編的《警世通言》中有《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通俗小說,傾向也是如此。清代初年的《雷峰塔傳奇》,減弱了白蛇的妖氣,突出了她堅決追求自由愛情的勇敢性格。故事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義。《義妖傳》和《白蛇寶卷》也表現了同一傾向,其中法海成為惡勢力的代表。白蛇傳說進入戲曲以後,情節更為豐富,人物性格也更加豐滿。白蛇傳說從最初的雛形發展到基本定型,其中既有民間文學自身的流傳變化,也接受了說唱、小說、寶卷、戲文等俗文學的影響。
⑦梁祝傳說。中國著名民間傳說。故事表現一對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結合含恨而終的婚姻悲劇。最早見於初唐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晚唐張讀的《宣室志》記載了這個故事的全貌,名為《義婦冢》。其基本情節是: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有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明代馮夢龍輯的短篇平話集《古今小說·李秀卿義結黃貞女》「入話」列舉的幾個女扮男裝的傳說中也有梁祝故事。傳說除話本講述外,還被編為戲曲。經過話本、戲曲再創作,增加了反封建的意義。梁祝傳說取材於現實生活,又有傳奇色彩,悲劇的結局與理想化的結尾達到和諧的統一。它揭露了封建包辦婚姻的罪惡,歌頌了純潔自由的愛情。梁祝故事從女扮男裝開始,到後來的反封建主題,是一個重要發展。傳說中的反封建思想日益強烈,因而更加受到人民的喜愛。
⑧劉三姐傳說。中國壯族的民間傳說。相傳桂西宜山地區下梘河中梘村,有一排行第三的劉姓女子,因名劉三姐,三姐系黃鶯投胎,喜唱山歌。遠近青年與之對歌,無能勝者。青年李示田,勤勞朴實,要求向三姐學歌。財主莫懷仁,見三姐貌美善歌,欲納為妾,僱人與三姐對歌,為三姐所敗。此時,李示田已學得一口好歌,常與三姐對唱。莫懷仁懷恨在心。最後使三姐墜入河中。三姐漂至柳州,與李示田對歌,連唱3天3夜,飄然逸去。後又在桂林七星岩對歌,連唱7天7夜,變為一對黃鶯飛去。
劉三姐傳說充分體現了壯族人民的思想、願望和創作才能。它對中國南方各民族社會風俗史和民間文藝學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⑨地方風物傳說。指關於某一地區山川、風物等的解釋性傳說。基本特點是: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對於特定的自然物或人工物的來歷、特徵、命名原因等,給以說明解釋。它經常把風物介紹、故事、說明解釋3種成分結合在一起。
中國的名山大川、有名建築、地方特產和風俗等等都有生動的傳說故事予以解說。地方風物傳說中包含著大量關於特定風物、山川、建築、特產、民俗等的知識,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也十分廣泛。它表現人民征服自然、改變山河面貌的艱苦鬥爭,表現過去人民在統治階級壓迫下的苦難生活和各種形式的反抗。人民群眾在地方傳說中借風物抒發自己的悲歡,表現自己的生活理想,肯定忠貞的愛情。
地方風物傳說中有大量作品是運用奇妙的幻想、超自然的形象、神奇變化的手法而創作的。它還以敘述現實生活的創作方法,引人入勝。地方風物傳說地方性十分明顯,很多傳說僅僅為某一地方所特有,但有些故事卻廣泛流傳。
地方風物傳說有許多作品是把歷史人物和神話人物的故事地方化,有時也使用寓言的手法把山川擬人化,或把一般民間故事落實到特定的地方風物上,形成多姿多態而又獨具特色的民間傳說的一個品種。
⑩ 反帝傳說。 指中國近代反對列強侵略的傳說。從1840年到1949年,中國屢遭列強侵略,中國人民多次進行反侵略戰爭。這期間,人民群眾中產生了很多以反對列強侵略為主題的傳說故事,統稱反帝傳說。
反帝傳說可分兩類:第一類直接取材於歷次反侵略戰爭。如《義和團的志氣永不滅》、《楊司令智取通化》等。第二類不直接反映某次具體的戰爭,而廣泛地揭露侵略者的掠奪活動。大多以外國侵略者盜寶為中心事件,如《金鳳凰》、《盜不走的寶船》等。
反帝傳說主要歌頌抗敵英雄,包括知名歷史人物和普通群眾的勇敢和機智,有的故事雖然講到某種實物、山水,或從某次戰爭取材,甚至講某個真實人物的戰斗故事,但故事情節並非全是史實,第二類故事想像的成分更大。此類傳說的歷史價值,主要在於它表現了中國人民反對侵略的堅強意志和抗擊外敵的愛國主義精神。
� 農民起義傳說 。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爆發了多次農民起義運動。其中一些規模較大的運動在群眾中留下深遠影響。又經過人們不斷地回憶和講述,逐漸演化為傳說。此類傳說在其形成的初期階段,往往依附於真人真事。在長期的流傳中,由於眾多口述者不斷的藝術加工,這些傳說在很大程度上日漸游離開真人真事的原型而帶上濃厚的傳奇色彩,成為虛構或基本上是虛構的口頭藝術創作。
農民起義傳說所反映的主要內容,或以歷史事件為主,著重反映斗爭的興起與壯大過程;或以人物為主,著重講述起義領袖或造反人物的英雄形象與性格;或以某一戰役為主,著重描寫起義軍的機智、神勇與頑強不屈的戰斗事跡;或突出一事一物,著重反映起義部隊與群眾間的軍民關系;或反映廣大群眾對起義軍的懷念之情。
作為群眾口頭藝術創作,農民起義傳說並不具有嚴格的科學史料性。它是勞動人民用以反映自身革命斗爭歷史的重要文學手段。通過同時代的眾多口述者的耳聞目睹和親身感受,它們往往能夠對起義運動及其領袖人物作出較公正的評價,並從不同生活側面真實地反映當時的社會實質以及人民的苦難與期望等。
� 紅軍傳說 。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關於紅軍的傳說。它是革命老區人民的口頭創作。廣泛流傳於湘、粵、桂、鄂、川、陝甘寧及晉冀魯豫等老革命根據地。它以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壯闊的武裝革命斗爭為背景,表現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土地革命和斗爭生活,熱情贊頌了中國工農紅軍。
紅軍傳說,集中表現了紅軍的革命紀律、優良作風和新的軍民關系,反映了紅軍在人民心目中的位置。內容可分兩類:一類表現人民群眾對紅軍的認識過程,寓蘊著人民的無限深情。如《奇怪的院子》等。另一類藉助傳說的想像手法,表現出老革命根據地的人民群眾對紅軍的思念和對於革命的必勝信心。如《紅星水壺》、《紅軍帽》等。紅軍傳說具有明確的革命意識和濃厚的革命氣氛,其基本主題,除歌頌紅軍外,還歌頌革命領袖和群眾斗爭。紅軍傳說常常藉助傳統故事的表現手法,賦予紅軍的遺贈物以神奇的力量。創作者用這樣的藝術想像,表現出人民群眾和革命力量終歸要戰勝反革命力量的堅定信念,使革命的思想感情與傳說故事的特有手法融而為一,呈現出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特色。由於紅軍傳說表現了人民群眾對革命軍隊的深厚感情,在後來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也有流傳,並發生很大影響
❸ 在浪漫的七夕情人節,國內最適合旅行遊玩的地方是哪裡
今年的七夕恰逢周六,這讓許多戀人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在一起,在浪漫的七夕情人節,國內最適合旅行遊玩的地方是哪裡?
情人節是非常浪漫的日子,在這個七夕,你在哪裡玩了呢?或許只是在家中和伴侶一起洗衣做飯,收拾家務,這種簡單的幸福也是浪漫。
❹ 在古代七夕節是怎麼過的,有什麼活動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歷7月7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
目錄 [隱藏]
1 緣由
2 七夕節的形成
3 節日習俗
3.1 大中華地區
3.1.1 江南
3.1.2 西南
3.1.3 膠東
3.1.4 廣東
3.1.5 閩南
3.1.6 香港
3.1.7 台灣
3.2 日本
3.3 朝鮮半島
4 相關文物
5 七夕陽歷日期
6 相關條目
7 參考文獻
8 資料來源
9 外部鏈接
緣由[編輯]《詩經·小雅》中有一首詩:
「或以其酒,不認其漿;鞙鞙佩璲,不認其長。
維天有漢,鑒亦有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
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救天畢,載施之行。」大意是說天上的織女星,坐在織布機旁,無心織絹,卻一心一意地想著銀河對岸的牽牛星,而為之眷念不已。可見在西周時代,就有了牛郎與織女愛情故事的想像與傳說。
《史記·天官書》和《漢書·天文志》中,也都有牽牛、織女雙星的記載。晉代宗懷的《荊楚歲時記》里,說織女是天帝的外孫女,七月七日夜晚與牽牛在銀河相會,已經為這個戀愛的故事勾勒出一個鮮明的輪廓。
到了南北朝時,任眆在《述異記》中記載:「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這項記載准確他講是從「古詩十九首」中獲得靈感,其中的一首描寫《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首詩比起《詩經》中的那首,更描繪得凄凄切切,道出了一對有情人,兩地相思,愁昔滿懷的悲涼況味。
此外,干寶的《搜神記》中把天上的牛郎與織女雙星,說成是漢代孝子董永夫婦的故事。南朝時吳均的《續齊諧記》里記載:「桂陽成武丁,有仙道,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暫詣牛郎。』至今雲:『織女嫁牛郎也』。」
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記述唐玄宗與楊玉環,以牛郎織女為例,共誓白頭之約。
北宋秦觀專門寫過一首《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總之,以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為素材的詩詞、戲曲,不勝枚舉。
綜上所述,可以推斷牛郎與織女的凄美愛情故事,大約是發生在西周時代,當時的奴隸社會,等級十分嚴苛,這個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聲與飽受壓抑的寫照,託言天上雙星,也就是人間的實情。
傳說雖是如此,但這個故事為什麼會發生在農歷七月七日呢?其實觀察織女星與牛郎星(牽牛),是可以讓古人了解到「秋天到來」的方法。
在《夏小正》的古農事歷中有記載:「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在當時的七月黃昏,織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點,也在人們的頭頂上清晰可見。而織女星旁兩顆較暗的星星位置,正好形成一個朝東方開口的樣子,朝東方望去,正好可見牛郎星。再加初秋七月的秋雨,會衍生出這樣的愛情傳說,也不是無法理解的。
織女星名稱的由來,可以從《詩經·豳風·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來推敲得知,由於九月是氣候較為涼爽的晚秋,也是穿著寒衣的時節。九月授衣,則必須八月裁製,七月當然就是織婦們織布的時間。
牛郎星名為牽牛,則有著「犧牲」的意思。《史記·天官書》:「牽牛為犧牲」,此指在祭典上宰殺的牛、羊之牲畜。古代在六月夏秋交接之時,正好是草木豐茂,用以貢獻牧草給牲畜的時節;到八月則依據牲畜體格,觀察哪些適合用以祭祀;九月則宰殺牲畜用以祭拜神明。《禮記·月令》稱八月為「循行犧牲」,而此時織女星正好往西滑落,而牛郎星則升上天頂,宛若在追逐織女星般。
因此七夕時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背後應該有著配合時令與天文景象的源由。
七夕節的形成[編輯]主條目:牛郎織女
七夕節的形成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可以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如《詩經·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還有明代羅頎《物源》曰:「楚懷王初置七夕。」不過那時候的七夕,是祭祀牽牛星、織女星,並無後面的故事。直到漢代,其細節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系起來,並且正式成為屬於婦女的節日。如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又如《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節日習俗[編輯]由於過往女子的命運只能嫁作人婦、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織女的傳說,並希望以織女為榜樣。所以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的節日。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來源。婦女亦會結綵樓,預備黃銅製成的細針(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為了「女兒節」。不過,古人乞巧不獨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以後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時期,七夕乞巧節變得很隆重,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
《荊楚歲時記》記載古代女子在七夕夜的「閨中秘戲」,「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采縷,穿七孔針,或陳幾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喜子是指一種小型蜘蛛。《東京夢華錄》則說:「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杜甫在《牽牛織女》詩中曾提及這種風俗:「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劉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
到了現代,七夕節又被人們正式地稱為「愛情節」[1]。許多商家和民眾稱之為「中國情人節」,但由於「情人」一詞可能產生的歧義,以及七夕傳統習俗中並沒有情侶約會的內容,因此民俗專家認為稱為「情人節」不適當,而應稱「愛情節」[2]。在中國大陸,七夕節被商家作為商業促銷的一大良機,而傳統習俗則呈現失落[3],人們對七夕的熱情比不上西洋舶來品「情人節」。台灣和香港也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七夕節情況堪憂,比不上日本的節日氛圍。
頤和園長廊彩繪:牛郎織女鵲橋會大中華地區[編輯]江南[編輯]江南的刺綉女孩會在夜晚月光下,將一根綉花針輕輕放到一碗水面上,藉助水的表面張力將針托浮,在月光照射下,針周圍會出現水波紋,哪一個波紋最復雜,就會綉出最好的作品,有時針上穿有紅絲,也是向七仙女「乞巧」。唐代詩人林傑的詩《乞巧》說:「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西南[編輯]染指甲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年輕姑娘們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這樣可以年輕美麗,對未婚女子而言還意味著找到如意郎君。
膠東[編輯]膠東地區則多在七夕拜七神姐。婦女們穿上新裝,歡聚一堂、盟結七姐妹;少女們則製作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稱巧餅,用來祭祀織女。
廣東[編輯]在廣東,人們六月便開始准備,把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等待發芽。臨近七夕便扎糊起一座鵲橋,還會製作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七夕之夜,人們在廳堂中擺放八仙桌,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和女紅巧物。
閩南[編輯]在閩南,當地人把織女稱為「七娘媽」,是保護孩子平安的神。閩南的習俗在七夕這天吃石榴和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紅糖糯米飯以驅蟲防瘟疫。
香港[編輯]現時在香港,仍然有不少家庭保留過往的傳統習俗,於七姐誕當日到紙扎店購買「七姐衣」,於當晚用來拜祭七姐。而過往日子的婦女,亦有在拜祭之時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綠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傳得手藝。
在坪洲及西貢,分別有兩間七姐廟,坪洲的七姐廟名為仙姊廟,每年七月初六仍有不少善信前往拜七姐。
台灣[編輯]七月七也是「七娘媽」的誕辰,七娘媽是兒童的保護神,床母是幼兒的保護神,台灣人有拜「床母」的習俗,有幼兒的家庭便在這晚祭拜床母,還會焚燒紙錢「四方金」(或「刈金」)和「床母衣」。除了在台南[4]、鹿港[5]還保有做十六歲[6]成年禮,傳統七夕民俗活動在台灣已日漸式微,但在廟方宣傳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有越來越多的民眾參與七夕民俗活動。
現今七夕大多被商人炒作,變成商業化的七夕情人節,汽車旅館成為約會的熱門去處[7]。
日本[編輯]
日本江戶時代的七夕, 1852, 歌川廣重主條目:日本七夕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便把農歷七月初七改為公歷七月七日慶祝。陰歷的七月七日被稱為「舊七夕」。
朝鮮半島[編輯]朝鮮時代的風俗是孩子們以牛郎和織女為素材作詩,另外亦有向北斗七星祈求長壽與幸福。
相關文物[編輯]
牛宿、女宿圖(漢畫像石)(漢代(前202年-220年),河南南陽南陽漢畫館)
青龍白虎、牛郎織女畫像 (漢代(前202年-220年),四川郫縣新勝場出土):主體為青龍白虎銜壁,龍虎上方刻牛郎牽牛,織女手執機梭。
宮宴圖Palace Banquet(北宋仿唐本,十世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漢宮乞巧圖(宋代,李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漢宮圖(宋代,趙伯駒,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幅為一紈扇形式的小冊頁,畫漢宮七夕故事,描寫宮娥彩女們在天階夜色涼如水的七夕,登上穿針樓乞巧習俗。
乞巧圖(明代,仇英,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卷用白描法寫出七夕夜間庭院中婦女們燃燭齋供的情景。
桐蔭乞巧(清代,陳枚,月曼清游圖冊八月部分):描繪了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場面,七夕之夜,女人們以碗裝水置於庭院,然後將一束針散放其中,人們爭相觀看在水中呈列的圖案,據說圖案的形狀越好看,放針者的手就越靈巧。
緙絲七夕乞巧圖軸(清代):此圖軸在本色地上彩緙七夕佳節牛郎、織女在天上鵲橋相會、人間婦女或憑欄遠眺、或對空乞巧的場景。作品採用一至二色間暈的裝飾方法,施以平緙、構緙、緙金等技法緙織。紋樣大面積運用線條勾勒,然後填彩。圖中的亭台樓閣、卷簾、卧榻和牆壁完全依照界畫的程式用界尺畫出。
❺ 七夕節在國外要怎麼過
七夕,大家知道是中國的情人節,是中國人過的節日。其實不然,在這中西文化漸漸融洽的當代,外國人也都會過中國七夕情人節了。小編告訴你日本的七夕風俗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便把農歷七月初七改為公歷七月七日慶祝。陰歷的七月七日被稱為「舊七夕」。 竹枝上的願望 日本自江戶時代起,在七夕這天就有一種特殊風俗。日本人會把自己的願望寫在帶一根線的紙簽上,然後把寫好的這張紙簽系在竹枝上,通過這樣去祈禱自己的願望會實現。 據說一開始,是孩子們想利用這個節日向織女祈求一雙巧手。傳說中,織女心靈手巧,七夕這天她與牛郎夫妻相會,心情自然大好,這時候向她祈求,願望實現的可能性就很大了。不過,隨著時間的推進,織女的責任越來越大,她不僅要負責賜給孩子們巧手,還要負責滿足他們的各種願望:如爸爸不要再那麼嚴厲,媽媽多買些零食等等。 朝鮮的七夕風俗 孩子們以牛郎和織女為素材作詩。 向北斗七星祈求長壽與幸福。 蜘蛛網占卜法。韓國的七夕風俗跟中國的有一些不同。在韓國,織女是在天上管針線活的神,因此,婦女會向織女祈求賜予自己優秀的手藝。 七夕當天早晨,婦女們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讓女人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一段時間以後,如果桌上擺的飲食上結上蜘蛛網的話,就認為是天仙答應了她們的願望。也有另一種說法,婦女在醬缸台上擺放早晨擔的第一桶井水,在盤子里裝著灰抹平放在上面,祈求自己有針線活的手藝。第二天如果灰上有痕跡,就代表祈求實現了。 中國七夕情人節已經漸漸被國外認可。外國也有他們自己的習俗了。
❻ 大話西遊2的七夕任務怎麼做
活動開始,玩家可以去長安城東、長壽村、大唐境內、傲來國、北俱蘆洲五個場景專尋屬找祝福河燈。 使用ALT+A贏得守護河燈的情侶的考驗,就可以得到一盞同名的祝福河燈了。 收集齊七盞祝福河燈,就可以去長安城東(90,125)找大話西遊點亮自己的河燈了。 得到自己的河燈,就能放河燈啦 放河燈之時,當然要先許下自己的心願啦。 之後,我們就會看到自己的河燈沿著流水緩緩而去,點擊每盞河燈,都能看到上面的心願,如果看到心儀之人的願望,那還猶豫什麼,趕緊幫她實現哪。 活動過程中,有個專門拆散情侶的大惡人過段時間就會來搗亂,大家一定要及時找到他痛扁一頓,否則那些河燈就不敢出來啦。 活動中有一定幾率會獲得煙花哦,這些美麗的煙花將與我們一起度過溫馨的七夕。
求採納
❼ 潮汕七夕節介紹
你有去過潮汕嗎?你知道潮汕七夕節嗎?下面我精心整理了潮汕七夕節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潮汕七夕節介紹
潮汕人習慣稱女兒為“走仔”,已出嫁的女兒相約在同一天回娘家省親,潮俗稱之為“走仔會”。《詩經·周南·葛蕈》中有“歸寧父母”的記載,“歸寧”即女子出嫁後返回娘家省親,後來這一習俗隨中原移民遷徙入潮而傳到潮汕地區,可見由來已久。
潮俗的“歸寧”禮共有三次,俗稱“頭返厝”、“二返厝”和“三返厝”。“走仔會”就是已婚女子在“歸寧”禮成之後,於每年的同一天回娘家省親的一個民間節日。
“走仔會”的日期多定在農歷的傳統節日,其中,最為普遍的是農歷的七月初七日。
這一天清早,已婚的“走仔”們,不約而同地隨夫攜兒,帶上孝敬雙親的禮物回娘家省親。舊時的禮物多為“甜花生豬腳湯”和“甜蓮子湯”,不過,隨著時代觀念的更新,現今所送的禮物多為干品,寓意吉祥者最佳,如雞蛋象徵團圓,粉絲象徵長壽等。已婚的“走仔”們同一天回到娘家,她們在一起敘舊,回憶童年時的趣聞往事,暢談如何做好一個“賢妻良母”。
她們還相約結伴慰問雙親,傾吐她們對父母的思念之情,這既能溫暖老人的孤獨的心,又使他們感到晚年生活的幸福。“走仔”們送來的禮物,寓有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之意。這就是“走仔會”的內含所在。
“走仔會”是潮汕地區民間的一個獨特的節日,它繼承和發揚了潮汕人的親情鄉誼和孝敬長輩的優良道德風尚。
廣東七夕節的習俗
1、用蘋婆來供奉
在廣東民間有一習俗,每年的七月初七“乞巧節”都用蘋婆來供奉。蘋婆其名來自梵語,相傳由唐代三藏法師從西域傳入,並因七月初七又是牛郎與七姐相聚日,所以又稱之為“七姐果”。蘋婆是在七月初七前後上市,且它是嶺南珍稀果品,又稱“鳳眼果”,上市期約半個月,故平時不易吃到。
2、泛舟游石門沉香浦
據《廣州市志》卷十七所載,初七日,舊俗還有女子泛舟游石門沉香浦的活動。遊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裝飾,稱為花艇。她們信此日為“仙女淋浴日”。
3、拜七姐
在福建、廣東及東南亞一帶時興“七夕拜七姐”。這是舊時女兒家的大節日。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4、七夕取水
過去,肇慶“七月七”落坑洗白白、到河裡擔水回家避邪,是農村常見的七夕儀式。廣寧人普遍認為農歷七月七這天河溪的水特別清涼,廣寧人稱之為“七姐水”,父母都會叫孩子去河溪里洗身,也許寓意著用“七姐水”沖去小孩子身上的污濁,以游泳鍛煉身體,祈求孩子們強健平安。
有這樣的傳說,七月七當日山坑泉水更甘甜,是一年之中水質最好的時候。此時接取的山泉水,裝回家中用水缸或瓦缸存放,據說放置一年都不會腐臭。有村民當天從山裡接回來的水,放入冬瓜浸泡,喝下去具有解毒清熱功效。如有大人小孩發生驚風熱症等症狀,可飲用這“七姐水”治病。
猜你喜歡:
1. 潮汕特色美食介紹
2. 潮汕地區年夜飯習俗介紹
3. 廣東潮汕美食介紹
4. 潮汕美食介紹
❽ 七夕節的來歷
一、七夕節來歷: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8)七夕長壽山擴展閱讀:
七夕節,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等。「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古人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
「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