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七夕
1. 中國七夕的由來
節日概述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
牽牛星和織女星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工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編輯本段節日研究
牛郎織女傳說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也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時間最早、流傳地域最廣的傳說,在我國民間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節日起源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
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
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節日故事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典籍記載
七夕鵲橋會壁紙
追溯由牛郎織女傳說形成七夕節的過程,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查經問典,《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葙」的詩句,這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還有一首與織女有關的《周南·漢廣》中所述「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據史料記載,詩中的「漢」即指漢水,又指天漢(銀河),「游女」是指漢水女神或織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漢地區,甚重祠祀「漢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間,常將牽牛星與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注文雲:「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而在南陽漢畫像石「牛郎織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為牽牛。居「漢水之北」的南陽,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漢,襟三山而帶群湖」之稱。戰國時,南陽屬楚,楚始都於淅川丹陽,是楚文化的發源地,文化積淀深厚。如此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是形成牛郎織女傳說的重要條件之一。
發源地考證
民間傳說中的南陽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核心內容是基本一致的。神話傳說自產生到流傳過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與產生地區的地名風物相粘連,這是神話傳說地方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由此致使人們從感情上或從直觀的感受上認為這個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廣為傳播。根據現代諸多的民俗之類的出版物,大都記載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如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間神話》中有「牛郎是南陽縣桑林人」之說,宗教文化出版社的《節俗》和三峽出版社的《中華民俗藝術大全》中均記載「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在南陽桐柏縣盤古開天發源地還流傳著另一版本的牛郎織女傳說:黃牛是在盤古開天闢地時,因為當時地上沒有五穀,它將天倉中的五穀偷來撒向人間,因而被玉帝賜下天庭,摔斷了腿。孫如意用百花露給黃牛治好了傷,黃牛幫助牛郎和織女成了家。後來,黃牛又不顧受罰,幫助織女和牛郎從天宮偷來蠶藍、蠶種、織布機、織布梭等。自此,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生活幸福。故事中還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緞技術。不同版本傳說中的人物、地點都指向了南陽,完全符合神話傳說地方化的特徵。 南陽漢畫像石與星宿 牛郎織女傳說最早源於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們把天上的星宿神化與人格化的結果。牛郎星位於銀河東,織女星在銀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們產生無盡的遐想。牛郎織女的傳說源於楚,到了漢代,伴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其傳說更為廣泛、具體、生動、形象,是成為繪畫與雕刻的重要素材。漢代是我國天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而漢代的南陽是全國有名的都市之一,並成為南北文化、科技發展的交匯地,多種文化因子的碰撞,產生了深厚的文化積淀。在這里還誕生了一代天文學宗師張衡……。在這樣的背景下,南陽又出現了大量表現幽遠深邃太空的漢畫像石,其中的「牛郎織女星座」,形象生動地把星宿與傳說結合在一起,更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也是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的有力證據之一。 南陽絲綢與織女 據文獻記載,南陽周代已有養蠶業和絲綢業。西漢年間,南陽郡為全國八大蠶絲產地之一。東漢時,張衡《南都賦》中記載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陽,名揚天下。牛郎織女傳說的諸多版本中,都離不開織女的紡織技術。盤古開天發源地的民間傳說中,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技術。這與很有名望的南陽絲綢有著淵源的關系。由七夕節衍生出的乞巧風俗活動,主要因為織女是「天帝之女」,心靈手巧,為人間少女所崇拜。今人談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荊夢歲時記》的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據河南大學出版社《楚國史》記載「荊楚北從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陽,東至九江一帶……。而西周之前文獻所指的『荊楚』當在今河南南陽盆地至江漢平原一帶。」據此可知,南陽位於荊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風俗,此盛況有民歌一首為證: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以上見證了「奇巧」中的織女與南陽絲綢的淵源關系。 南陽黃牛歷史 牛郎織女傳說的地方化,不僅僅與傳說中的人物、地點和地方有關,而且所反映出的農耕地區的特點非常明顯。耕牛是農耕地區不可缺少的役力,是從事農耕的主要「生產力」。同時,牛也是牛郎織女傳說中的主要角色。 南陽黃牛是我國五大良種牛之一,享譽海內外,南陽牛的歷史悠久,自然就產生了許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與黑牛」、「百里奚養牛」……,牛郎織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當今的南陽是一個農業大區,漢代的農業領域亦十分輝煌。張衡贊美家鄉的《南都賦》有「百穀藩廡,翼翼與與」。早在春秋時代,南陽黃牛已進入舍飼、圈飼階段。生於南陽長於南陽的秦國名相百里奚就善於養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於南陽城西麒麟崗牧牛為生,他曾聞周王子頹喜歡牛,即以養牛做為晉見階梯,被傳為佳話。在漢代,鬥牛成為南陽當時盛行的一種活動,由此在舉世聞名的南陽漢畫像石中出現了大量的牛的形象。如此淵源的「牛」文化,從而產生了南陽城西牛家莊的「牛郎」就不足為奇了。
2. 六月十八與道教聯系
我看了六月十八 沒有跟道教有聯系的 道教神仙誕辰、降現日大全完整版-道教之音整理
來源:道教之音整理 作者:蓬萊外史 時間:2014-05-24 繁體中文版 手機訪問道教之音
關於道教神仙聖誕的資料,網上很多,但是都不統一。道教之音網站編輯根據《天皇至道太清玉冊·朝修吉辰》、《玉匣記》以及網上資料,和現實中各地主要祭祀日為參考,重新整理出來,供各位道友、網友參考,如有不準確的地方,請指正。
正月
初一:天臘之辰(五帝校定生人神氣時限長短,五帝會於束方九炁青天)、太上老君降現、昊天上帝統天神地祇朝三清、東方七宿星君下降、徐來勒真人於會稽上虞山傳經於葛玄真人。
初二日:天曹下降
初三:孫真人(孫登)誕辰、廣寧郝真人(郝大通)聖誕、太白北斗星下降
初五:趙公元帥巡查接財神、清凈孫元君(孫不二)聖誕、鄧白玉、王仲甫二真人同飛升
初七:三官大帝檢校日、真武下降、四斗帝君下降、甘真人飛升
初八:南斗下降、東北方度仙上聖天尊五殿閻羅王誕辰、
初九:昊天金闕玉皇大帝誕辰、太素三元君朝真
初十:長生保命天尊下降
十一:消災解厄天尊下降
十三:劉猛將軍(蟲王爺)誕辰、關聖帝君飛升日
十四:三官下降
十五:上元天官賜福紫薇大帝誕辰 、佑聖司命真君誕辰,正一靜應真君誕辰、迎廁神紫姑、臨水夫人(陳靖姑)誕辰、混元上德皇帝降現、西斗帝君下降、翊聖保德真君降、金精山張靈源真人飛升
十六:開台聖王(鄭成功)誕辰
十九:長春邱真人(邱處機)誕辰 、北陰聖母下降、五瘟神行病
二十:招財童子誕辰、人皇誕辰、南斗星君下降
廿一:天猷副元帥下降
廿二:嗣天師張真人飛升、三屍神奏罪福
廿四:雷都光耀大帝誕辰
廿五:天蓬下降、北斗出遊
廿六:北斗出遊、翊聖下降
廿七:北極北斗下降
廿八:許真君誕辰
廿九:北陰下降
二月
初一:東方玉寶皇上天尊一殿秦廣王誕辰、勾陳上宮天皇大帝聖誕、劉淵然真人聖誕、翊聖保德真君下降、沖應太虛王真君、誠應妙遠郭真君同飛升
初二: 土地公正神張福德誕辰、天曹下降
初三:文昌帝君誕辰、北極北斗下降
初四:南斗星君下降、六司下降
初五日:北極天蓬都元帥下降
初六:東華帝君誕辰
初七:西斗翊聖真君下降、北斗出遊
初八:西方太妙至極天尊三殿宋帝王誕辰、真武下降、南斗下降
初九:東斗下降,北陰下降
初十:長生保命天尊下降
十一:大慈大悲天尊普救三界一切眾生脫離若難、消災解厄天尊下降
十二:尹虔子、張石生、李方回三真人同飛升
十三:度人無量葛真君聖誕
十四:閭丘方遠真人飛升
十五: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誕辰、精忠岳元帥誕辰、西斗下降
十六:開漳聖王(陳元光)誕辰、天曹下降
十八:北方玄上玉高天尊四殿五官王誕辰
十九:慈航道人誕辰、北陰下降
廿三:翊聖保德真君下降、北斗出遊
廿五:新羅金真人飛升
廿六:虛靜沖素徐真人誕辰、北斗出遊
廿七:北極北斗下
廿九:北陰聖母下降
三十:大慈大悲大慧真人降現
三月:
初一:長真譚祖(譚處端)誕辰、南方玄真萬福天尊二殿楚江王誕辰
初二:陸靜修真人誕辰、天曹掠剩下降
初三:真武大帝誕辰、王母娘娘蟠桃會、黃帝聖誕、葛仙翁飛升、太乙救苦天尊下降、北極北斗下降、翊聖真君下降、五方雷神下降
初五:南斗下降、天蓬元帥下降
初六:玄洲上卿蘇仙君升仙
初七:西斗帝君下降
初八:東南方好生度命天尊六殿卞城王誕辰、元始天尊降元陽上宮(集會太羅太梵天帝演說靈寶要法,度三界五道一切含靈)
初九:真武下降、東斗下降、北陰下降、蓬萊都水使者下降
初十:長生保命天尊下降。
十一:消災解厄天尊下降
十五:保生大帝吳真人(吳夲)誕辰、趙公元帥(趙公明)誕辰、驅魔雷元帥聖誕、元始天尊游玉京元陽上觀(集會三界神仙真聖演說道妙)、西斗下降
十六:三茅真君得道之辰、中嶽大帝誕辰、玉陽王真人(王處一)誕辰、天曹掠剩下降
十八日 後土皇地祇聖誕、雷霆廖天君聖誕、太上老君下降,太清宮先天元後降現
十九:太陽星君聖誕、南斗下降、翊聖真君下降、北斗下降
二十:詮生娘娘誕辰
廿三:天後娘娘(媽祖)聖誕
廿五:天蓬下降
廿六:翊聖真君出遊、北斗出遊、杜炳真人升仙
廿七:西南方太靈虛皇天尊七殿泰山王誕辰、北極北斗下降
廿八:東岳大帝誕辰、制字先師(倉頡)誕辰、太乙月孛星君降現
廿九:北陰下降
四月
初一:靈通廣濟顯應真人水神蕭公(蕭伯軒)誕辰、長真譚祖(譚處端)成道日、南方七宿星君下降
初二:太乙虛無真君下降
初三:北極北斗下降、翊聖真君下降
初四:真武下降、太乙救苦天尊下降
初五:天蓬下降
初六:太素三元君朝真、五方雷神下降、
初七:南斗下降、北斗下降、西斗下降
初八:上方玉虛明皇天尊九殿平等王誕辰、尹喜真人誕辰,太極左仙公葛玄真人誕辰
初九:東斗下降、北陰下降
初十:何仙姑誕辰、長生保命天尊下降、北斗出遊
十一:大慈大悲天尊普救三界一切眾生脫離苦難、消災解厄天尊下降
十二:玄中大法師下降
十三:三皇帝君下降
十四:呂純陽祖師(呂洞賓)誕辰
十五:正陽開悟傳道重教帝君鍾離祖師誕辰、西斗下降
十六:天曹下降
十七:下方真皇洞神天尊十殿輪轉王誕辰、金花夫人(送子娘娘)誕辰、翊聖真君下降
十八:碧霞元君聖誕、華佗神醫先師誕辰
十九:北陰下降
廿一:天猷下降
廿二:北斗出遊。
廿五:天蓬下降。
廿六:神農先帝誕辰、翊聖下降
廿七:北極北斗下降
廿八:葯王爺孫思邈誕辰、太上老君集會三界十極群仙
廿九:北極聖母下降
五月
初一:南極長生大帝誕辰、南極沖虛妙道真君下降
初二:天曹掠剩下降
初三:北極北斗下降
初五:地臘之辰(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掛鍾馗像、天師像,以驅鬼崇)、地祇上將溫元帥聖誕、南方雷祖鄧元帥聖誕、端午節、太乙救苦天尊下降、天蓬翊聖真君下降、真武下降
初九:東斗下降,北斗下降。
十一:天下都城隍誕辰、大慈大悲天尊普救三界一切眾生脫離苦難、消災解厄天尊下降
十二:東岳炳靈公聖誕、天真上聖示現之辰
十三:關帝聖神君降臨日、關帝磨刀日、翊聖真君下降、北斗出遊、崇寧真君降現
十五:太上老君降現鶴嗚山、南極老人星下降、西斗下降
十六:三元采訪下降
十七:北斗下降
十八:祖天師(張道陵)誕辰
二十:丹陽馬真人(馬鈺)聖誕翊聖下降,北斗出遊。
廿一:天猷下降
廿五:太平真君升仙、天蓬元帥下降
廿八:上元星君下降、北陰聖母下降
廿九:許威顯王誕
六月
初一至初六日南斗星君下降
初一:清靈真人下降
初二:天曹掠剩下降
初三:北極北斗下降
初四:翊聖真君下降、南斗下降、北斗出遊
初五:天蓬下降
初六:崔判官誕辰、崇寧真君降生
初七:西斗下降、真武下降
初八:翊聖真君下降、北斗出遊
初九:東斗下降、南斗下降、北陰下降、五方雷神下降
初十:劉海蟾帝君聖誕、長生保命天尊下降
十一:田都元帥誕辰、消災解厄天尊下降
十三:太乙朝元日、井泉龍王聖誕、太乙真君下降
十五:王靈官誕辰、西斗下降、沖素真人飛升
十六:南斗下降,潘子真真人飛升。
十七:趙廣信真人飛升。
十九:慈航道人成道日、北陰下降
二十:天猷下降
二十二:張元化真人上升
廿三:火德星君(火神爺)誕辰
廿四:關聖帝君聖誕、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現示之日、南斗下降
廿五:天蓬下降
廿七:北斗下降
廿八:十方救苦天尊下降
廿九:桐柏真人九華真妃降現、北陰下降
七月
初一:開鬼門(閻王爺打開鬼門關的日子)、西方七宿星君下降
初二:天曹掠剩下降
初三:北極北斗下降
初五:天蓬下降
初七:道德臘之辰(五帝校生人善惡,道教常住設壇慶賀,廚房「混元菜」供眾)、魁星誕辰、七夕節、周靈王子喬飛升、南斗下降、西斗下降、真武下降、西王母上元夫人降現於漢武帝、九天應元保運真君降現、麻姑大仙同王方平真人下降、浮丘玿應真君上升、此日中元赦罪,地官同天水二官考校罪福
初九:東斗下降、北陰下降
初十:長生保命天尊下降
十一:消災解厄天尊下降
十二:驪山老母聖誕
十五:中元二品地官赦罪清虛大帝聖誕(校戒罪福,為人赦罪)
十六:張元崇仙官升仙、天曹下降
十八:王母娘娘誕辰、韋處元真人升仙
十九:天猷下降
二十:長生劉真人(劉處玄)聖誕
二十二:增福財神成道日
二十三:諸葛武侯誕辰、虞翁生真人飛升
二十四:翊聖下降,北斗出遊
二十五:采和藍祖師聖誕、天蓬下降
二十六:張三豐祖師聖誕
二十七:天帝游東井、北極北斗下降
二十八:西洛劉真人升仙
二十九:天真皇人受軒轅黃帝六王式圖六甲三元遁甲造式秘經、北陰下降
八月
初一:許真君誕辰(另有版本為十月二十五)
初二:太素三元君朝真、天曹掠剩下降
初三:九天司命灶君(灶王爺)誕辰、北極北斗下降、翊聖真君下降
初五:北方雷祖聖誕、雷聲天帝下降、朱孺子真人上升
初七:西斗下降
初八:太乙救苦天尊下降、南斗下降
初九:元成節、青華帝君下降、東斗下降、北陰下降
初十:北嶽大帝聖誕、鐵拐李祖師聖誕
十一:消災解厄天尊下降,太斗出遊
十三:真武下降。
十五:太陰星君(月娘)誕辰、月下老人聖誕、 曹國舅祖師聖誕、太極玉皇太姥武夷顯道真君下降、軒轅黃帝乘龍上升、神功妙濟許真君同四十二日拔宅飛升、張諶真人拔宅飛升
十六:天曹掠剩下降
十七:太白星君下降、南斗下降
十八:酒仙劉伶聖誕
十九:北斗出遊、翊聖下降、田仕文真人及申天師升仙
廿一:天猷下降
廿二:廣澤王誕辰、南斗下降
廿四:潛惠彭真人舉宅飛升
廿五:天蓬下降。
廿六:南極老人壽星現。
廿七:北斗下降之辰、翊聖下降
九月
初一到初九北斗九星降世辰
初一:南斗星君誕辰、飛天大聖誕辰、南斗下降
初三:北極北斗下降、栩聖下降
初四:五方雷神下降
初七:西斗下降
初九:中壇元帥(太子爺)誕辰、酆都大帝誕辰、斗姆元君誕辰、九皇大帝誕辰、玄天上帝飛升、重陽帝君飛升、東斗下降、北極下降、東華帝君降現、太上救苦天尊下降、真武飛升、三天扶教輔玄大法師正一靜應真君漢朝第一代天師、並玉府王真人、右侍趙真人、左卿徐真人同升仙
十一:大慈大悲天尊普救三界一切眾生、超離苦難、消災解厄天尊下降
十五:西斗下降
十六:天曹諸司簿錄生死名姓、天曹掠剩下降
十九:日月宮陰陽宮合通之辰、諸天星曜上清元始分地分各照宮位、北斗天帝下降人間紀算人生命錄善惡事、北陰聖母下降
二十:天帝游東井
廿一:天猷下降
廿二:增福財神誕辰
廿三:一元無上薩翁真君聖誕
廿五:南斗下降,天蓬下降
廿六:五顯靈官誕辰
廿七:北極北斗下降
廿八:華光大帝馬元帥誕辰
廿九:北陰聖母下降
十月
初一:民歲臘之辰(酆都北陰天帝考校鬼魂,查生人祖考及見世子孫所行善惡,以定罪福)、寒衣節(宜祭奠先亡之人)、東皇大帝誕辰、王長真人降現、北方七宿星君下降、馬元約天師上升
初三:大茅真君茅盈祖師聖誕、北斗下降、四海九江水府諸龍王聚奏水洞
初四:霞卿真人、桂卿真人、湛然真人、蓬萊真人、妙然真人降現
初五:天蓬下降
初六:天曹諸司五嶽五帝注生籍
初七:西斗下降
初九:東斗下降、北陰下降
初十:果老張祖聖誕、太乙救苦天尊下降、翊聖下降、北斗出遊、長生保命天尊下降、神霄玉清真王下降
十五:下元三品水官解厄洞陰大帝誕辰(宜祭祀亡靈,祈求水官大帝排憂解難)
十八:地母娘娘聖誕、三天奏錄之辰
十九:長春真人飛升、北陰下降
二十:虛靖天師聖誕、玄靈通化真人下降
廿一:天猷下降、真武下降
廿三:周倉將軍爺誕辰
廿四:聖母保生天尊降現
廿五:感天大帝許遜真君誕辰(另有版本為八月初一)南極長生大帝降現、天蓬下降
廿六:南斗下降、翊聖下降、北斗出遊
廿七:紫微北極大帝聖誕、北斗下降
廿九:北陰下降
十一月
初一:金闕監生高元帥聖誕、王洪範真人升仙
初二:天曹下降
初三:北極下降、南斗下降
初五:天蓬下降
初六:西嶽大帝聖誕
初七:真武下降
初九:湘子韓祖聖誕
初十:長生保命天尊下降
十一:太乙救苦天尊聖誕、大慈大悲天尊普救三界一切眾生脫離苦難、消災解厄天尊下降
十四:五帝下降
十五:西斗下降
十六:天曹下降
十七:天曹下降照管人問惡事、北斗下降
十九:三天大法師收降蜀川二十四洞鬼神
二十一:天猷下降
二十三:南斗六司星君奏錄主籍、五方雷神下降
二十四:南斗下降之辰
二十五:北斗出遊、天蓬翊聖下降
二十六:高真妙果天尊降現
二十七:北極北斗下降
二十八:勇悟施真人上升
二十九:北陰下降
十二月
初一:群仙會蓬萊
初二:茅真君茅衷祖師聖誕
初三:東廚司命府君同總玉京太極真人、東海青童君降現、天曹下降
初五:天蓬下降
初七:西斗下降
初八:侯王臘之辰
初九:東斗下降、翊聖下降、北陰下降
初十:長生保命天尊下降
十一:大慈大悲天尊普救三界一切眾生脫離苦難、消災解厄天尊下降
十六:南嶽大帝聖誕
十八:三教宗師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降現
十九:北陰下降、五方雷神下降
二十:魯班先師聖誕、翊聖真君下降、北斗出遊
二十一:天猷真君聖誕、五猷下降
二十二:重陽祖師聖誕、丹陽馬真人(馬鈺)成道日、太平護國天尊降
二十三:九天采訪使、三元考校天官、五方雷部判官、五嶽靈官、酆都觀王下降考劾人間一年罪福(大孝大忠者增三紀,昌三世,有功行陰隱者,論功增算昌世)
二十四:三界集會之辰、司命灶君上天朝玉帝奏人善惡、北極下降
二十五:玉帝巡天、天神下降、天蓬下降
二十七:北極北斗下降、真武下降、南極沖處妙道真君受道於普度真君。
二十八:太上老君化三十六種外道邪魔胡神降伏之日、北斗出遊。
二十九日清靜孫真君(孫不二)成道
三十:紫姑(廁神)誕辰、司命下界
冬至日原始天尊聖誕
夏至日靈寶天尊聖誕
三會日
正月七日,名舉遷賞會,此日上元賜福,天官同地水二官考校罪福。
七月七日,名慶生中會,此日中元赦罪,地官同天水二官考校罪福。
十月十五日,名建生大會,此日下元解厄,水官同天地二官考校罪福。
其三會之日,三官考核功過,三魂攢送生人善惡。又謂之三魂會日,宜焚香懺過。
三元日
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
其三元之日,天地水三官二十七府百二十曹之神,先於三會日考校罪福,至三元日上奏金闕,以降禍福。其日可行道建齋,修身謝過。
八節日
立春:東北方度仙上聖天尊同梵炁始青天君下降。
春分:東方玉寶星上天尊同青帝九炁天君下降。
立夏:東南方好生度命天尊同梵炁始丹天君下降。
夏至:南方玄真萬福天尊同赤帝三炁天君下降。
立秋:西南方太靈虛皇天尊同梵炁始素天君下降。
秋分:西方太妙至極天尊同白帝七炁天君下降。
立冬:西北方無量太華天尊同梵炁始玄天君下降。
冬至:北方玄上玉宸天尊同黑帝五炁天君下降。
其曰八極天尊天君同下人問,錄人罪福,觀察善惡。
五臘日
正月一日,名天臘,此日五帝會於束方九炁青天。
五月五日,名地臘,此日五帝會於南方三炁丹天。
七月七日,名道德臘,此日五帝會於西方七炁素天。
十月一日,名民歲臘,此日五帝會於北方五炁黑天。
十一月八日,名王侯臘,此日五帝會於上方玄都玉京。
其五帝攢會之日,此日酆都北陰天帝考校鬼魂,查生人祖考及見世子孫所行善惡,以定罪福。此日皆累生人,宜當醮謝,須憑法力祭祀,追贖塗苦,一一得福,常日祭祀,不可享也。
三節
天節甲午,地節甲申,人節甲子。
八會
天會丙午,地會壬午,人會壬子,日會庚午,月會庚申,星辰會辛酉,五行會甲辰,四時會甲戌。
其節會宜齋戒焚香,醮告星辰,看經拜懺,祭祀先靈,可以延年益算。
醮星日
春甲子己巳,夏丁丑丙辰,秋辛亥庚子,冬癸未壬寅。
初一日,初三日,初五日,初七日,初九日,十五日,十七日,二十一日,二十五日,二十七日,其日宜醮星告斗。
考功日
甲子太乙簡閱神祇,庚申三屍言人功過,本命日計人功行。
其考功之日,又胎光魂以甲子日上詣爽靈,以庚申日上詣幽精以本命日上詣言人善惡,其日宜受符齋戒,呈章拜表,以祈景福。
望日宜朝謁懺罪,祈恩謝過。
六齋日
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食不過午
三短齋日
初八日,十五日,三十日。食不過午六丁齋日《春秋命誠圖》曰:黃帝請問太乙長生之道,太乙曰:齋六丁,可以成功。《內傳》曰:帝誓剪蚩尤,乃齋三日,以告上帝。此齋戒之始也。
十直齋日按《唐書》雲:周伯陽父以此齋授燙賓煩陀阿力王,一月之內要持此十齋。
初一日,念無量太華天尊,懺殺害物命之愆,免倒懸屠割之報。
初八日,念玄上玉宸天尊,懺背理循私之愆,免金槌鐵杖之報。
十四日,念度仙上聖天尊,懺損人利已之愆,免鐵床銅柱之報。
十五日,念玉寶皇上天尊,懺恃強凌弱之愆,免飛戈飄戟之報。
十八日,念好生度命天尊,懺自欺方寸之愆,免穿腸耕舌之報。
二十三日,念玄真萬福天尊,懺面諛背毀之愆,免吞火食炭之報。
二十四日,念太靈虛皇天尊,懺幻惑愚迷之愆,免鑊湯爐炭之報。
二十八日,念太妙至極天尊,懺故為不善之愆,免冰戟霜刃之報。
二十九日,念真皇洞神天尊,懺誤作傷仁之愆,免燒炙焦爛之報。
三十日,念玉虛明皇天尊,懺三界冤報之愆,免穿腹塞心之報。
高宗曰:車胤謂胡僧皆以梵音譯之,天尊為佛,罪報為地獄之名,為之十齋。
帝煞日十名月忌
此日忌燒香,犯者奪算。正月初二日及庚申,二月初九日及辛酉,三月初十日及庚戌,四月十一日及癸亥�
3. 呂岩一共有多少首詩
呂岩一共有107首詩
海上相逢趙同 呂岩
贈曹先生 呂岩 紹興道會 呂岩
潭州鶴會 呂岩
牧童 呂岩
贈李德成 呂岩
七夕 呂岩
徽宗齋會 呂岩
絕句 呂岩
五言 呂岩
題桐柏山黃先生庵門 呂岩
仙樂侑席 呂岩
真人行巴陵市太守怒其不避使案吏具其罪真人…詩曰 呂岩
七言 呂岩
七言 呂岩
得火龍真人劍法 呂岩
獻鄭思遠施真人二仙 呂岩
呈鍾離雲房 呂岩
寄白龍洞劉道人 呂岩
贈劉方處士 呂岩
窯頭坯歌 呂岩
勸世 呂岩
絕句 呂岩
山隱 呂岩
閑題 呂岩
題詩紫極宮 呂岩
崔中舉進士游岳陽遇真人錄沁園春詞詰其姓名…留詩於壁 呂岩
題東都妓館壁 呂岩
題廣陵妓屏二首 呂岩
謁石守道 呂岩
題全州道士蔣暉壁 呂岩
為賈師雄發明古鐵鏡 呂岩
通道 呂岩
警世 呂岩
明胎息 呂岩
六言 呂岩
賜齊州李希遇詩 呂岩
題僧房絕句
漁父詞一十八首。煉質 呂岩
漁父詞一十八首。燦爛 呂岩
漁父詞一十八首。活得 呂岩
漁父詞一十八首。瑞鼎 呂岩
漁父詞一十八首。延壽 呂岩
漁父詞一十八首。沐浴 呂岩
漁父詞一十八首。神效 呂岩
漁父詞一十八首。玄用 呂岩
漁父詞一十八首。初九 呂岩
漁父詞一十八首。入定 呂岩
直指大丹歌 呂岩
長短句 呂岩
修身訣 呂岩
穀神歌 呂岩
題四明金鵝寺壁 呂岩
勉牛生、夏侯生 呂岩
秘訣歌 呂岩
又記 呂岩
鄂渚悟道歌 呂岩
贈喬二郎 呂岩
4. 請問七夕的由來
節日起源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 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
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節日故事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典籍記載
七夕鵲橋會壁紙
追溯由牛郎織女傳說形成七夕節的過程,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查經問典,《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葙」的詩句,這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還有一首與織女有關的《周南·漢廣》中所述「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據史料記載,詩中的「漢」即指漢水,又指天漢(銀河),「游女」是指漢水女神或織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漢地區,甚重祠祀「漢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間,常將牽牛星與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注文雲:「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而在南陽漢畫像石「牛郎織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為牽牛。居「漢水之北」的南陽,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漢,襟三山而帶群湖」之稱。戰國時,南陽屬楚,楚始都於淅川丹陽,是楚文化的發源地,文化積淀深厚。如此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是形成牛郎織女傳說的重要條件之一。
發源地考證
民間傳說中的南陽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核心內容是基本一致的。神話傳說自產生到流傳過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與產生地區的地名風物相粘連,這是神話傳說地方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由此致使人們從感情上或從直觀的感受上認為這個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廣為傳播。根據現代諸多的民俗之類的出版物,大都記載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如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間神話》中有「牛郎是南陽縣桑林人」之說,宗教文化出版社的《節俗》和三峽出版社的《中華民俗藝術大全》中均記載「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在南陽桐柏縣盤古開天發源地還流傳著另一版本的牛郎織女傳說:黃牛是在盤古開天闢地時,因為當時地上沒有五穀,它將天倉中的五穀偷來撒向人間,因而被玉帝賜下天庭,摔斷了腿。孫如意用百花露給黃牛治好了傷,黃牛幫助牛郎和織女成了家。後來,黃牛又不顧受罰,幫助織女和牛郎從天宮偷來蠶藍、蠶種、織布機、織布梭等。自此,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生活幸福。故事中還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緞技術。不同版本傳說中的人物、地點都指向了南陽,完全符合神話傳說地方化的特徵。 南陽漢畫像石與星宿 牛郎織女傳說最早源於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們把天上的星宿神化與人格化的結果。牛郎星位於銀河東,織女星在銀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們產生無盡的遐想。牛郎織女的傳說源於楚,到了漢代,伴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其傳說更為廣泛、具體、生動、形象,是成為繪畫與雕刻的重要素材。漢代是我國天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而漢代的南陽是全國有名的都市之一,並成為南北文化、科技發展的交匯地,多種文化因子的碰撞,產生了深厚的文化積淀。在這里還誕生了一代天文學宗師張衡……。在這樣的背景下,南陽又出現了大量表現幽遠深邃太空的漢畫像石,其中的「牛郎織女星座」,形象生動地把星宿與傳說結合在一起,更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也是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的有力證據之一。
5. 七夕的來歷
節日起源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節日故事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典籍記載
追溯由牛郎織女傳說形成七夕節的過程,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查經問典,《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葙」的詩句,這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還有一首與織女有關的《周南·漢廣》中所述「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據史料記載,詩中的「漢」即指漢水,又指天漢(銀河),「游女」是指漢水女神或織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漢地區,甚重祠祀「漢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間,常將牽牛星與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注文雲:「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而在南陽漢畫像石「牛郎織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為牽牛。居「漢水之北」的南陽,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漢,襟三山而帶群湖」之稱。戰國時,南陽屬楚,楚始都於淅川丹陽,是楚文化的發源地,文化積淀深厚。如此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是形成牛郎織女傳說的重要條件之一。
發源地考證
民間傳說中的南陽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核心內容是基本一致的。神話傳說自產生到流傳過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與產生地區的地名風物相粘連,這是神話傳說地方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由此致使人們從感情上或從直觀的感受上認為這個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廣為傳播。根據現代諸多的民俗之類的出版物,大都記載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如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間神話》中有「牛郎是南陽縣桑林人」之說,宗教文化出版社的《節俗》和三峽出版社的《中華民俗藝術大全》中均記載「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在南陽桐柏縣盤古開天發源地還流傳著另一版本的牛郎織女傳說:黃牛是在盤古開天闢地時,因為當時地上沒有五穀,它將天倉中的五穀偷來撒向人間,因而被玉帝賜下天庭,摔斷了腿。孫如意用百花露給黃牛治好了傷,黃牛幫助牛郎和織女成了家。後來,黃牛又不顧受罰,幫助織女和牛郎從天宮偷來蠶藍、蠶種、織布機、織布梭等。自此,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生活幸福。故事中還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緞技術。不同版本傳說中的人物、地點都指向了南陽,完全符合神話傳說地方化的特徵。
南陽漢畫像石與星宿
牛郎織女傳說最早源於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們把天上的星宿神化與人格化的結果。牛郎星位於銀河東,織女星在銀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們產生無盡的遐想。牛郎織女的傳說源於楚,到了漢代,伴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其傳說更為廣泛、具體、生動、形象,是成為繪畫與雕刻的重要素材。漢代是我國天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而漢代的南陽是全國有名的都市之一,並成為南北文化、科技發展的交匯地,多種文化因子的碰撞,產生了深厚的文化積淀。在這里還誕生了一代天文學宗師張衡……。在這樣的背景下,南陽又出現了大量表現幽遠深邃太空的漢畫像石,其中的「牛郎織女星座」,形象生動地把星宿與傳說結合在一起,更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也是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的有力證據之一。
南陽絲綢與織女
據文獻記載,南陽周代已有養蠶業和絲綢業。西漢年間,南陽郡為全國八大蠶絲產地之一。東漢時,張衡《南都賦》中記載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陽,名揚天下。牛郎織女傳說的諸多版本中,都離不開織女的紡織技術。盤古開天發源地的民間傳說中,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技術。這與很有名望的南陽絲綢有著淵源的關系。由七夕節衍生出的乞巧風俗活動,主要因為織女是「天帝之女」,心靈手巧,為人間少女所崇拜。今人談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荊夢歲時記》的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據河南大學出版社《楚國史》記載「荊楚北從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陽,東至九江一帶……。而西周之前文獻所指的『荊楚』當在今河南南陽盆地至江漢平原一帶。」據此可知,南陽位於荊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風俗,此盛況有民歌一首為證: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以上見證了「奇巧」中的織女與南陽絲綢的淵源關系。
南陽黃牛歷史
牛郎織女傳說的地方化,不僅僅與傳說中的人物、地點和地方有關,而且所反映出的農耕地區的特點非常明顯。耕牛是農耕地區不可缺少的役力,是從事農耕的主要「生產力」。同時,牛也是牛郎織女傳說中的主要角色。
南陽黃牛是我國五大良種牛之一,享譽海內外,南陽牛的歷史悠久,自然就產生了許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與黑牛」、「百里奚養牛」……,牛郎織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當今的南陽是一個農業大區,漢代的農業領域亦十分輝煌。張衡贊美家鄉的《南都賦》有「百穀藩廡,翼翼與與」。早在春秋時代,南陽黃牛已進入舍飼、圈飼階段。生於南陽長於南陽的秦國名相百里奚就善於養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於南陽城西麒麟崗牧牛為生,他曾聞周王子頹喜歡牛,即以養牛做為晉見階梯,被傳為佳話。在漢代,鬥牛成為南陽當時盛行的一種活動,由此在舉世聞名的南陽漢畫像石中出現了大量的牛的形象。如此淵源的「牛」文化,從而產生了南陽城西牛家莊的「牛郎」就不足為奇了。
有問題,上網路網路~~~望採納的說
6. 7夕的由來
【七夕節簡介】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別稱「星期」。王勃的《七夕賦》「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大約正因如此吧,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一座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節由來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七夕的傳說
第一則
《織女》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第二則
很早以前,山裡住著戶人家,老人們都死了,家裡剩下了兄弟倆。老大娶了媳婦,這媳婦心眼不好,老想獨霸老人留下的家業。
有一天,二小領著狗去放牛,到了地里,他拍打著牛背說:「牛哇,牛哇,我想睡會覺,你可千萬不要亂跑。」老黃牛像聽懂了人話,低著腦袋「哞、哞」地叫了幾聲,甩打著尾巴在他身邊吃起草來。二小躺在草地上睡著了。
錯過中午,嫂嫂提著罐子來給小叔子送飯,見二小正在睡大覺,照他身上狠狠地踢了一腳。二小醒了見是嫂嫂,慌忙爬起來,站在地上像個愣雞。
嫂嫂把飯罐子往地上一擱,氣呼呼地說:「你倒自在,撒著牛睡大覺,牛丟了我才和你算賬哩!」說完,她一扭屁股走了。
二小的肚子早就餓了,捧起罐子剛要吃,身邊的大黃牛一頭把罐子撞了,罐子摔了個稀巴爛。大黑狗見了地上的飯,張口就吃,不一會,就把地上的飯舔了個一干二凈。
二小瞅著碎罐碴子害怕了,覺得回家也沒好兒。他長嘆一聲;「唉,怎麼我就這樣命苦啊!」
二小的唉聲剛落,大黑狗撲通一聲倒在地上,鼻子口裡流血,一會兒就斷了氣。他這才明白,嫂嫂在飯里下了毒葯。
二小心想:看來不能和這個害人精在一塊過了,要不早晚得死在她手裡。日頭兒快落西山時,他趕著牛回了家。一進院子,扭頭見哥哥打外邊回來,二小心裡一酸,兩眼止不住地流淚。哥哥見弟弟這樣傷心,不知家裡出了什麼事,忙問:「你為嘛這樣難過?」「我把嫂嫂送的飯罐子打了,狗吃了地上的飯就死了。」哥哥聽了,心裡明白了八九,斗又斗不過家裡的女人,為了難。
二小哭著說:「哥,咱們分開過吧。」哥哥見弟弟說要分家,更做難了,一來弟弟還小,二來他外出做買賣;家裡沒有幫手也不行。要是在一塊湊合著過吧,又怕弟弟有個三長兩短。
二小見哥哥發愁,就說:「哥,家裡什麼物件我也不要,只要那頭牛。」弟兄倆在院里說分家的話,媳婦聽見了,打心眼裡高興。她手扒著門框沖著丈夫說:「往後各過各的好,我做主依了二弟!」
哥哥眼裡噙著淚花兒,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第二天,二小趕著牛車走了。走來走去,越走越遠。二小心想:老是這么走,走到多時是個頭?乾脆就住在這吧!他把牛車停下,砍了好多樹枝子,就著山坡兒搭棚。棚子搭好了,就和老黃牛在這兒落了戶。
那頭牛是天上的金牛星下界,已經跟著二小過了一年多,這一天夜裡死了。老黃牛死後,一連給二小託了三個夢,夢里對二小說:「到明天午時三刻,我要回天庭去了。我走後,你把我的皮子剝下來,等到七月七那天,把它披在身上,保你能上天。王母娘娘有七個閨女,那天他們到天河裡去洗澡。記住,那個穿綠衣裳的仙女就是你媳婦。你千萬別讓她們看見你,等她們都到了水裡,你抱了衣裳就往回跑,她准追你。只要你回了家,她就不會走了。」
第二天,二小見老黃牛死了,不吃也不喝,手摸著它光啼哭。後來就把牛皮剝了,留下牛皮埋了牛,又在牛墳上跪著大哭了一場。
七月七那天,二小披上牛皮,立時兩腳離了地,飄飄悠悠來到天河岸上,他悄悄地躲在樹林里等著。一會兒,王母娘娘的七個仙女來了,她們一個個脫了衣裳,撲通撲通跳到了水裡。
二小瞅准了那身綠衣裳,竄過去抓起來就跑。三仙女見有人抱了她的衣裳,打水裡出來就追。緊追慢追,追到二小家裡。三仙女問二小為什麼拿她的衣裳,二小說想讓她做自己的媳婦。三仙女再三說天規不容,二小一再說人間比天上好。三仙女見二小長得好看,也動了心,就應了他。打這,三仙女落凡到了人間,她天天在家彈花織布,人們就叫她織女。二小天天外出賣布掙錢。小倆口過起了舒心日子。
三仙女和二小過了三五年,給他生了一男和一女。一天,二小到地里去幹活,天上響起了天鼓,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將把織女抓走了。二小回家一看,見兩個孩子啼哭,不知媳婦上了哪兒,急得團團轉。一問孩子,那大孩子手朝天上一指劃,二小才想到織女走了。他急忙擔起兩個孩子,披上牛皮去趕織女。
二小心急,追得快,眼看快追上織女時,惹惱了王母娘娘:「好你二小,莫非你要追到靈霄殿上去嗎?」她打頭上拔下銀管,在二小和織女中間一劃,立刻劃成了一道天河。二小沒有辦法過河,急得直跺腳,筐里的兩個孩子直喊娘。織女和二小都哭了,啼哭也沒用。二小想給織女留個想念,拿出牛扣套投向織女,織女接在了手裡。織女想了想,沒嘛可送,掏出織布梭照著二小扔來,織女手勁小,把織布梭扔歪了。
直到現在,天河一邊的織女星懷里有扣套星,另一邊的牛郎星旁有個梭子星。
第三則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有個牛家莊,莊裡有個聰明、忠厚、勤勞的小孩叫靈兒。因父母早亡,只好跟隨哥哥過日子,嫂子馬氏為人狠毒,常常虐待靈兒。一年秋天,剛收割完畢,馬氏就逼著靈兒去山上放牛,並對他說:「給你這九條牛去放,要等到有了十頭牛你才能回來!」靈兒聽後;無可奈何,只好趕著牛離開牛家莊。
村裡人聞訊趕來,對靈兒深表同情。有的送來吃的,有的送來穿的,靈兒一一致謝,然後獨自一人趕著牛向山裡走去。
當他走到那草深林茂的山嶺就停下來歇腳,坐在樹下傷心地流淚。心想,要等到何年何月才會有十頭牛呢?正在這個時候,有位須發霜白的老人,忽然出現在他面前,老人拍拍他的肩膀,親切地問:「孩子,你怎麼一個人跑到這個偏僻的地方來放牛?為什麼事你這樣傷心?」靈兒把嫂子虐待、逼他放牛的事,一五一十地講了。老人笑著說:「原來是這么回事!別難過,那伏牛山裡有頭病倒的老牛,你好好地喂養它,等牛病好後你就可以趕著牛回家了。」說完那老人就不見了。靈兒好象做夢似的。便按老人的吩咐往伏牛山走去。
靈兒走呀走呀,翻過一道道的山,涉過一條條的澗,終於找到了那頭病牛,它正在一塊大平石上卧著。靈兒立即趴下去,連連磕了三次頭,喊了聲「牛大伯」。老牛睜開疲憊不堪的眼睛,一會兒又閉上了。靈兒看著老牛那沒精打採的樣子,心裡想,可能是餓了,於是就急忙去給老牛薅了一捆又一捆的草。整整餵了三天三夜,老牛終於吃飽了。突然抬起頭跟他講起話來:「好孩子,我本來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偷偷地把五穀種子撤於人間而觸犯了天規,被玉帝踢下天庭,把腿摔壞了,動彈不得。你如能用百花露水給我洗擦一個月我就會好的。」小靈兒聽了,就在伏牛山住了下來,餓了吃些野果,渴了喝些泉水,夜裡依偎在牛旁。每天清晨去采百花,用花朵上的露水給老牛洗傷。整整一個月,老牛的傷真的好了,它跟著靈兒一道回家。
靈兒回到家裡,嫂嫂見他真的趕了十頭牛回來,硬說有一頭是偷了別人的,還把他痛打了一頓,經鄉親們解勸才算作罷。此後,靈兒白天放牛,夜裡就睡在牛的身邊,莊上的人都稱他是「牛郎」。那隻被牛郎救活的老牛和牛郎很親。有一次,嫂子把毒葯放到菜里,老牛告訴牛郎不要吃。嫂子氣起來鬧著要跟牛郎分家,牛郎既不要房子也不要田地,只要那頭老牛、兩輛破車和一隻爛皮箱,就離開了家,在一棵桑樹下搭了個草棚住了下來。老牛從嘴裡吐出個茶豆,牛郎將茶豆種在草棚門前,第二天便破土而出,第三天長出了葉子,牛郎就忙搭架,過幾天豆子藤都爬滿了架子。老牛就說:「孩子,你夜裡藏在茶豆架下,可以看到天上的仙女,仙女也能看到你,誰要是連續七夜偷看你,她就是盼望做你的妻子,那時我就用車拉著你上天去,把她接下凡來,與你結成婚配。」
聽了老牛的囑咐,牛郎夜裡就鑽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去,只見一群仙女在玉池裡洗澡,臨走時,有一仙女向下偷看了他一眼。第二天夜裡,只見那仙女獨自來到玉池邊,大著膽子看牛郎。第三天夜裡,望著牛郎微微地笑,第四天夜裡便向牛郎點點頭,第五天夜裡端出一籃蠶,第六天夜裡偷出一架織布機,第七天夜裡拿著織布梭向牛郎招手。牛郎織女,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眉來眼去,牛郎盼著織女下凡,織女盼著牛郎快去團聚。七月七這一天,從天空飛來喜鵲,落在老牛頭上,喳喳喳地叫:「織女差我來,叫您快去聚。快去聚,快去聚。」老牛笑著點點頭,牛郎套上車,坐上去。 老牛四蹄騰空,一會兒來到了玉池,牛郎下車,和織女把織布機抬放到車上,織女挎著蠶籃上了車,牛郎也跳上車同織女坐在一起。老牛騰雲駕霧,一會兒即到家。
鄉親們獲悉牛郎成了家,都趕來賀喜。織女就把她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眾姐妹,教大家養蠶、執絲、織綢緞。
於是,全村的人都知道牛郎娶了賢妻,能養蠶,會抽絲,還能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都說織女的織布機是從天上帶來的,織出來的綢緞做成衣,冬暖夏涼。這消息傳了出去,引來了山南海北的絲綢商人,都爭著前來爭購南陽綢。這事轟動了白河兩岸,伏牛山區的千家萬戶,都送自家的姑娘來學織。織女心地善良,樂於教人,不到兩年,家家戶戶都學會了養蠶抽絲織綢緞。
到了第三年的七月七,織女一胎生了一男一女,男的叫金哥,女的玉妹。牛郎耕田,織女織布,日子過得很和睦。
幾年後,牛郎正在犁地,晴空突然響了一陣雷,老牛望著牛郎直流淚,並對牛郎說:「孩子,我把織女拉下天,觸犯了天條,看來活不成了。我死後,王母娘娘肯定不放過你們,到那時,你吃我的肉可以脫俗成仙,用我的皮做成鞋穿能騰雲登上天去。」說完老牛應聲倒下;牛郎哭了一陣之後,就依著老牛的吩咐做了。
正好七月七那一天,牛郎正在鋤地,金哥玉妹兩人哭喪著臉跑了過來,告訴牛郎說,來了個老婆子,把媽媽從織布機上拉走了。牛郎急忙回家穿著用老牛皮做的鞋,一手拉著金哥、一手拉住玉妹,騰空就追。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替照腳下一畫,一條波濤洶涌的大河出現了,牛郎拉著金哥玉妹站在河邊直哭,哭聲震驚了玉帝,玉帝一看是一對孩子,怪可憐的,於是,就決定讓他們一家人每逢七月七相會—次。
人們突然發現牛郎一家人不見了,感到蹊蹺,夜間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看見一條波濤洶涌的大河,河那邊的織女在哭,河這邊的牛郎拉著金哥和玉妹也在哭。人們發現群星閃爍的天空多出一條銀帶,就叫它為天河。天河的一邊多了一顆星,這顆星就叫織女星。一邊多了三顆星,叫做牛郎星。人們想念牛郎織女,每晚總是鑽到茶豆架下仰望天空。到了七月七那天晚上,突然看見滿天喜鵲向著天河撲去,互相咬著尾巴,搭成一座鵲橋。牛郎一手拉著金哥,另一手拉著玉妹上了橋,織女也從橋那邊過來了,走到鵲橋中間一家人相會了。
南陽漢畫像石與星宿
牛郎織女傳說最早源於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們把天上的星宿神化與人格化的結果。牛郎星位於銀河東,織女星在銀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們產生無盡的遐想。牛郎織女的傳說源於楚,到了漢代,伴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其傳說更為廣泛、具體、生動、形象,是成為繪畫與雕刻的重要素材。漢代是我國天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而漢代的南陽是全國有名的都市之一,並成為南北文化、科技發展的交匯地,多種文化因子的碰撞,產生了深厚的文化積淀。在這里還誕生了一代天文學宗師張衡……。在這樣的背景下,南陽又出現了大量表現幽遠深邃太空的漢畫像石,其中的「牛郎織女星座」,形象生動地把星宿與傳說結合在一起,更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也是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的有力證據之一。
南陽絲綢與織女
據文獻記載,南陽周代已有養蠶業和絲綢業。西漢年間,南陽郡為全國八大蠶絲產地之一。東漢時,張衡《南都賦》中記載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陽,名揚天下。牛郎織女傳說的諸多版本中,都離不開織女的紡織技術。盤古開天發源地的民間傳說中,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技術。這與很有名望的南陽絲綢有著淵源的關系。由七夕節衍生出的乞巧風俗活動,主要因為織女是「天帝之女」,心靈手巧,為人間少女所崇拜。今人談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荊夢歲時記》的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據河南大學出版社《楚國史》記載「荊楚北從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陽,東至九江一帶……。而西周之前文獻所指的『荊楚』當在今河南南陽盆地至江漢平原一帶。」據此可知,南陽位於荊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風俗,此盛況有民歌一首為證: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以上見證了「奇巧」中的織女與南陽絲綢的淵源關系。
民間傳說中的南陽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核心內容是基本一致的。神話傳說自產生到流傳過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與產生地區的地名風物相粘連,這是神話傳說地方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由此致使人們從感情上或從直觀的感受上認為這個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廣為傳播。根據現代諸多的民俗之類的出版物,大都記載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如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間神話》中有「牛郎是南陽縣桑林人」之說,宗教文化出版社的《節俗》和三峽出版社的《中華民俗藝術大全》中均記載「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在南陽桐柏縣盤古開天發源地還流傳著另一版本的牛郎織女傳說:黃牛是在盤古開天闢地時,因為當時地上沒有五穀,它將天倉中的五穀偷來撒向人間,因而被玉帝賜下天庭,摔斷了腿。孫如意用百花露給黃牛治好了傷,黃牛幫助牛郎和織女成了家。後來,黃牛又不顧受罰,幫助織女和牛郎從天宮偷來蠶藍、蠶種、織布機、織布梭等。自此,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生活幸福。故事中還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緞技術。不同版本傳說中的人物、地點都指向了南陽,完全符合神話傳說地方化的特徵。
南陽黃牛的悠久歷史
牛郎織女傳說的地方化,不僅僅與傳說中的人物、地點和地方有關,而且所反映出的農耕地區的特點非常明顯。耕牛是農耕地區不可缺少的役力,是從事農耕的主要「生產力」。同時,牛也是牛郎織女傳說中的主要角色。
南陽黃牛是我國五大良種牛之一,享譽海內外,南陽牛的歷史悠久,自然就產生了許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與黑牛」、「百里奚養牛」……,牛郎織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當今的南陽是一個農業大區,漢代的農業領域亦十分輝煌。張衡贊美家鄉的《南都賦》有「百穀藩廡,翼翼與與」。早在春秋時代,南陽黃牛已進入舍飼、圈飼階段。生於南陽長於南陽的秦國名相百里奚就善於養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於南陽城西麒麟崗牧牛為生,他曾聞周王子頹喜歡牛,即以養牛做為晉見階梯,被傳為佳話。在漢代,鬥牛成為南陽當時盛行的一種活動,由此在舉世聞名的南陽漢畫像石中出現了大量的牛的形象。如此淵源的「牛」文化,從而產生了南陽城西牛家莊的「牛郎」就不足為奇了。
7. 急!今天七夕 想和老婆去天台山耍2天 消費怎麼樣
參考一下以下的上海到天台山旅遊攻略吧
1月31日
一、11:07,上海——紹興,T743次,42/人,2H+
TIPS:龐巴迪,特快列車,在13:15左右到達
二、13:30,紹興——安昌古鎮,打車一口價45,無需門票
TIPS:亦可在高橋換乘公交車前往,節日期間,打車價格一般在50左右(這是一口價,打表不明)
三、14:45,安昌古鎮酒樓就餐,四菜一湯,50+
TIPS:安昌是教科書式的小橋流水型江南樣板古鎮;春節期間店鋪大都關門大吉,遊客亦是稀稀拉拉,顯得非常蕭條;倒是有很多當地人在街邊拉白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飴糖),作為一種民間文化來講很是有趣;飲食方面寥寥幾家飯店都是私人開的,多為現點的方式而並沒有明碼標價,因此在點菜時千萬要問清價格以免被斬;古鎮並不大,直走到安昌旅館即可回頭了。
四、15:30,乘烏蓬船返回出口,5/人,全程約20分鍾
TIPS:雖然來過一次紹興,卻沒有乘烏蓬船,算是一大遺憾,這次是了卻了心願;價格方面是統一的,既無討價還價的餘地,也沒有被斬的後顧之憂。
五、16:00,安昌——紹興市區,公交車(忘了幾路了,就在景區門口),勝利路上一小旅館住宿,90/標間,干凈實惠
TIPS:紹興市區可謂是彈丸之地,若不趕時間大可信步閑庭一番;在府山公園前的勝利路上、軍分區附近有不少旅館,但我們事先在「自由游」網站上預訂了優惠的賓館。
六、18:00,解放路一快餐店用晚飯,50+
TIPS:在解放路上有比較多的選擇可供解決吃飯問題,包括快餐、海鮮、火鍋、KFC等,但是中、低檔的,性價比較高的小飯店卻是寥寥無幾;在此推薦府山公園旁的倉橋直街上的狀元樓,有點心、火鍋、炒菜等多種選擇且價格合理(從解放路秋瑾紀念碑對面的牌坊進去,500米一十字路口可見)
七、19:00,好又多超市戰略性補給
TIPS:市區唯一的大賣場,戰略性物資補充的頭號選擇,地點在勝利路解放路口的城市廣場地下,地面有指示不難尋找
2月1日
一、紹興客運總站——天台縣客運中心,43/人,2H
TIPS:客運總站不僅有直達天台的班車,另外到仙居、臨海的車也會經過,從7點多開始流水發車;雖然車次不少但是票還是比較緊張的,盡量隔天就買好以免當場去買不到理想的時間;從市區打車去客運總站約10+
二、10:30,天台縣,西演茅地區,天利賓館住宿,50/標間
TIPS:天台縣客運中心往右那片區域叫西演茅,有很多當地人在那裡開設了不少私家旅館,環境整潔、性價比高,且價格有較大的迴旋餘地,交通也很便利,有較大的地利優勢,因此建議在那個區域投宿,價位一般可還到50/標間;需要提醒的是,那裡的熱水器都是太陽能的,如果在冬季最好在晚上早些時候洗澡,否則拖得太晚水就冷了。
三、11:15,公交車——縣政府——赤城快餐午飯,60+
TIPS:西演茅地區是很多公交車的必經之路,而大部分公交線路都是要穿過市區的;天台縣城以市政府、天台商業銀行、KFC為中心,繁華地段不超過1平方公里,集中了大部分的商店、飯店、銀行等;春節期間,飯店打烊的居多,而碩果僅存的又基本被婚宴無情佔領,令人相當惱火;再剩下的選擇自然就很少了,工人東路上的赤城快餐算是比較干凈實惠的(KFC向南50米可見)。
四、12:30,7路公交——國清景區,車票1/人
TIPS:小肥羊火鍋店門口的7路公交車坐到終點就是國清景區(途中會路過赤城景區,一直是搞不懂為什麼用鬼子的航空母艦的名字來命名這個景區= =),進山票10/人,進寺票5/人;對於游歷過白馬寺、少林寺、大相國寺、五台殊像寺、顯通寺、塔院寺等高級別寺廟的我們來說,這里也無甚亮點可言;值得一提的是,去石樑飛瀑的中巴班車也也會從該景區穿過,因此推薦游完石樑景區後,乘車返回的途中在國清下車,那樣能節省10/人的進山票。
五、14:00,7路公交——市區——8路公交——瓊台仙谷景區
TIPS:7路公交車返回市區,在工人東路赤城路附近下車,在KFC門口的公交站點即有8路公交,坐到終點桐柏就是瓊台仙谷景區,門票50元;關於這個景區有必要重點介紹一下,一來是同伴覺得性價比較高的景區,二來因為是新開的,外界對其知之甚少。
——8路車到終點後,需要走相當長的一段公路才能到景區入口(步行30—50分鍾),在此介紹一條捷徑,前行不久可看到一座嶄新的水壩,若從水壩直接攀登而上的話可以免去走一段繞行的盤山路之苦,上大壩後再走10分鍾左右,就可以看見景區入口的摩崖石刻。
——該景區剛對外開放不久,設施較新,知名度不高遊人稀少,基本看點則在於獨特的花崗岩地貌形成的各種栩栩如生的山岩、蜿蜒綿長的峽谷、水量驚人的百丈崖瀑布、以及人工開鑿的親水和凌空棧道等,雖然規模不算太大(還沒完全開發),卻也不會給人單調的感覺,是個休閑、調節心情的好去處;建議至少花半天以上的時間安心遊玩,切勿太趕。
——按圖索驥走到瓊台(有摩崖石刻)就是終點了,這時有兩個選擇;第一是原路返回;二是繼續往前走1公里左右,有一個小村落,再叫當地人的車下山(這是在瓊台擺攤的一個村裡的大叔介紹的),到縣城開價是35/車。
——因天色較晚,安全起見,我們選擇了比較保守的原路返回。注意8路公交車末班車一般在6、7點,一定要算好時間以免誤點,盡量在6點前趕到車站,以免錯過末班車而走投無路(附近沒有任何交通工具,也叫不到TAXI)。
六、18:00,8路公交——市區——面條+KFC=晚餐,飛鶴路上的華聯超市補給物資
TIPS:飛鶴路上的華聯超市是天台縣城唯一的一家補給點,要好好利用。相比遍尋不見的飯店、超市,服裝店倒開得如雨後春筍般多,可謂一大怪事。
2月2日
一、8:00,西演茅,公交2路——北門車站——中巴——石樑飛瀑景區
TIPS:2路公交可直達北站,打車的話也在10元以內。北站內有發往石樑景區的中巴班車,全程10/人,一般是人滿發車;因沿途幾乎都是盤山公路且路程較長(1個多小時),連續的急彎令人頭昏眼花,若有暈車的話一定要及早准備相關葯品;景區門票60/人,都趕上故宮了= =
二、11:00,石樑飛瀑——小銅壺瀑布——上出口——下出口——分岔路
TIPS:也許會讓人看了覺得糊塗,不急,慢慢解釋;石樑景區共有三個出入口如下:
第一,就是中巴到達的地方,下了車過一座小橋到對面就是,進去馬上可以看見標志性景觀石樑飛瀑;
第二,從石樑飛瀑按指示牌走上行路,可以到達小銅壺瀑布,出口二就在那附近;
第三,沿徐霞客像後的棧道一直走到盡頭,上行一段路就是出口三,出去後是往大銅壺景區(建設中)以及新昌方向的盤山公路;
建議:非自駕游的話,從第一出入口進出即可;景區比較有看頭的也就是石樑飛瀑、小銅壺瀑布、天下第一印,看完即可走人。
三、14:00,分岔路——華頂森林公園——進山——雷達站——華頂講寺——出口
TIPS:季節緣故,去華頂的班車少之又少且時間無法確定;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從上述講的第一出入口,仍乘石樑——北站的車(6/人),托司售人員問清楚去華頂班車的時間(這些司售人員之間都有聯系方式),然後在半路上那個石樑、華頂景區的分岔路下車等,或者找分岔路旁邊小賣店的BOSS,他有私人車可以載你去(35/4人)。
華頂是天台山最高峰,海拔1098米,國家森林公園,植被豐富、空氣宜人,推薦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去踏青,可以想像到時在滿山的杜鵑映襯下是怎樣的一派美麗景色,而冬天去的話只能是對著一個個垂頭喪氣的花苞空想拉。
游覽的線路比較單一,沿門票背面的主要線路、和園內的指示牌行進即可。約一小時後可走到一雷達站(軍事禁區,闖入後果自負),這時就可以回頭了;從來時那間廢棄的小屋前的岔路就能直接下山,途中有在建的華頂講寺,整個過程應在2小時之內。
四、15:30,收費站——大同分岔路——中巴——北站
TIPS:如何從華頂回市區是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因為班車的時間實在是變數太多、拿捏不準(介紹的時間是每天兩次,8:30和13:00,而實際情況則完全不同),根據我們的判斷最晚應該到下午4點;
我們回到山下是下午3點,因為吃不準有沒有車,只能徒步30分鍾到收費站(就是買門票的地方),如法炮製詢問工作人員;幸虧工作人員比較厚道,CALL了班車司機幫我們聯系好時間地點,這才放下了心,這也是個萬不得已的辦法。
五、17:00,小肥羊火鍋店——回
TIPS:班車回到北門車站,時間約1小時;吃飯仍是大問題,春節期間,飯店幾乎就是為婚宴准備的,最後只能在小肥羊一頓火鍋草草了事;天台的公交實行夏(末班車20:00)、冬令時(19:00),統一票價1/人;計程車與紹興相同(5/1.5KM),在節日期間跑中途一般不肯開計價器而是漫天要價,從而狠狠斬你一刀,記得不要上當,天台縣很小的,堅持打表的話一般不會吃虧。
附:各景區路程、交通、門票價格,可供參考:
城關(下同)——石樑,20KM,北站中巴,10/人,門票60
——華頂,22KM,北站中巴,10/人,門票40
——國清,2.5KM,5、7路車,1/人,門票15
——赤城,2KM,7路車,1/人,門票15
——寒山湖,40KM,城西車站——街頭——轉車
——明、寒岩,30KM,交通同寒山湖
——天湖,2KM,6路車,1/人,門票45
——瓊台,8KM,8路車,1/人,門票50
2月3日
一、8:40,天台客運中心——紹興客運總站,2H
TIPS:天台發往紹興的快客少之又少,原則上每天僅兩班(8:40、14:20),必須隔天就入手車票以免延誤檔期。
二、11:00,紹興客運中心——魯鎮、柯岩景區
TIPS:從客運總站乘K602路車,可再轉車去到魯鎮、柯岩景區,上車問聲司售人員在哪裡下即可;魯鎮、柯岩的門票貴到令人發指,聯票100,單買是50(魯鎮)、85(柯岩),擺明了搶鈔票;我們覺得不值得,決定調槍頭去斗門老街轉轉。
三、11:30,魯鎮、柯岩景區門口,三味臭豆腐,5/盒(8塊)
TIPS:這個品牌的臭豆腐在魯迅故居對面也有一家;據了解,他們屬於連鎖加盟店的性質;加盟費一次性1W,以後每年交管理費2000;他們會把祖傳秘方交給你,當然,店鋪地點、經營規模、場地等是隨你便的。個人認為,雖然味道確實不錯,但由於較高的價格,在旅遊景區可能還有賺頭(世上永遠不缺沖頭),想要做普通老百姓常客的生意,恐怕有一定的難度。
四、12:00,魯鎮、柯岩景區——TAXI——斗門老街
TIPS:從魯鎮、柯岩景區到斗門路途遙遠,根據計價器的顯示是16.8KM,若是從客運總站去的話就近得多了,TAXI一般是20左右;也是因為過節的緣故,老街上的店鋪清一色鐵將軍把門,整個小巷異常冷清蕭條,而在這樣一種與世隔絕般的靜謐之下,卻也是別有一番意境;青石板路一直延伸到小鎮深初,走到西街的時候就差不多可以回頭了,也可以直走,過了橋從另一條沿河的路返回。
五、14:00,斗門——公交車——市區——倉橋直街
TIPS:回到小鎮外,橋對面即有公交車可去市區,至於班次旁邊的黑板上都有提示,大約是10分鍾一班;跟司售人員講去市區,他會告訴你下車的地點,一般是在新建北路、勞動路沿線;下車後往右走,不多時應該就能到解放路、城市廣場那片區域。
六、15:30,倉橋直街——狀元樓休息
TIPS:因為是第二次來紹興,該玩的地方也都玩全了,在上火車前已經無處可去,因此在這家前面已經提到過的飯店休息;隨便點些東西,臭豆腐啊點心啊什麼的,就能占個桌子休閑打牌無法無天,比旁邊那些15/人的茶樓不曉得合算到哪裡去了= =
七、19:30,秋瑾紀念碑——TAXI——火車站——T748(48/人)——上海
TIPS:從秋瑾紀念碑打車去火車站不超過5分鍾,步行的話也不過2、3KM的路,若是不想太FB,建議徒步。
遊程到此結束
必要花費700不到點
造成開銷如此之巨的原因之一就是景區門票的獅子大開口(僅門票就花去165)
江南山水的風景也不過爾爾,在見識過諸多名山大川之後,它們也只能是山珍海味之間的開胃小菜了
不過,對於出行來說,瀏覽祖國山河的美景只是一個方面,而更為有意義的,是接觸了解各地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等等這些中華民族幾千年間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
正所謂的,讀萬卷書,亦需行萬里路、識萬種人,才能融會貫通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套用一句流行的話來表達就是TEAM SPIRIT
年輕一代,獨生子女居多,個人主義成為潮流;然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尤其在旅行中這一點則表現得更為突出
因此,如何發揮團隊精神,隊員之間取長補短、集思廣益、相互包容、配合、幫助,將成為旅程是否順利的一大重要因素
只要隊員間精誠團結,不但能克服各種突如其來的難關,更能體驗到「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終極樂趣
8. 中國很多神話故事,最出名的四篇故事內容是怎樣的
1、黃帝
我國上古神話傳說中最著名的英雄神是黃帝。至今,我們還自稱是炎、黃子孫,就因為黃帝與炎帝都對歷史的進步起過推動作用。
黃帝最初並不是某一個具體歷史人物的專稱,而是黃帝族的集中和簡稱的定名。既然原始公社時期,氏族名、部落聯盟之名與大酋長之名,三者是可以統一的,那麼黃帝族漸漸地變成了黃帝,黃帝又逐漸地變成了想像中的祖先英雄,並被描繪為一位神化了的人物。
黃帝族壯大以後,沿黃河進中原,爭雄稱霸,成為最強大的部落聯盟集團,勢力范圍大體上跨今之山東、甘肅、河南、湖南、河北的地域,在征服其他部落集團的同時,民族之間進行了一次大融合,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故此,黃帝便成了神話中的中心人物,諸神之上帝。
他的出身極不平凡,是大地之神的女兒附寶所生,嬰兒時便能說話,自幼聰明才智慧過人。傳說他是黃龍體,長了四張面孔。經常有百神來朝見他,他也派這些神替他作事。
天上的雷雨歸他主管,他能使天空發生14種變化,使陰氣和陽氣相互交感,震動為雷,激盪為電,交和為雨,發怒為風,亂而為霧,凝結為霜,分散為露,聚攏為雲,升騰為虹,霓[ni泥]……(見《太平御覽》卷六引《天文錄》)。
由此可知,黃帝作為神話形象,奇異荒誕。他有超自然、超人的本領,這都是歷來神話創作者的誇張。所謂黃帝四面,無非是表示他對四面八方的動態都很注意了解,方有每戰必勝的可能。在古史傳說的五帝之中,黃帝能獨居中央上帝的位置,主要是他的赫赫戰功,常為人們傳頌。
5、盤古開天地
宇宙開辟巨神,絕大多數是獨一無二,至高無上的男神。僅此,也是以證明,從總體上看,開天地神話產生較晚,母系氏族的傳說少,父系氏族的傳說占優勢。上古被保存下來的最著名的創世大神是盤古。古書記載,最初,天地混沌未開,像一個大雞蛋,盤古就生在其中。
經過一萬八千年,天和地分開了,陽清之物上升為天(民間至今有蛋清上升為天之說),陰濁之物下沉為地(民間至今有蛋黃為地之說)。盤古在天和地的中間,一日變九次(「九」是虛數,意思是多),神奇超過天,能力超過地。
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盤古也一日長一丈。這樣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已經很高了,地已經很厚了,盤古身材也很長了。等到盤古死的時候,他的頭化為了四岳,眼睛化為了太陽、月亮。身上的血液脂膏變成了江與海,身上的汗毛和頭發變成了草木。
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的頭為東岳,他的腹部是中嶽,左臂是南嶽,右臂為北嶽,腳為西嶽。先輩說,盤古哭泣的眼淚變成了江河,呼出的氣是風,發出的聲音是雷,眼中的瞳孔變成了電。
又說,他高興的時候是睛天,發怒的時候是陰天。還有的說,他的牙齒和骨頭變成了金屬和石頭,精髓變成了珍珠和玉石,流的汗是滋潤大地的雨水。
原始人這種想像,今天的人看來會覺得很荒謬。如果細一琢磨,又有一定的道理。首先,原始人的整體觀念很強,把宇宙萬物神為一個巨大的整體。他們主觀認為,這個大整體應該跟人一樣,四肢齊全,五官靈活,有喜怒哀樂。
他們把自然人化以後,又進一步想像,整個宇宙空間就是一位巨神——巨人。其次,原始人將此物比彼物,也不是亂比,一般都有某種近似之處。
因此,明亮的眼睛才能化為日月,喜則晴,怒則陰。再次,像這種高深難解的問題,必須有相應發達的思想意識為基礎,因此宇宙開辟神無論如何不可能是早期的。通常把盤古作為男性神,可見至少是父系社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