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七夕昆明池
⑴ 西安七夕公園在哪裡,怎麼坐車,門票
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園地址:陝西省灃東新城斗門新型工業園區匯新路北段內。不要門票,免費容入園。
下圖為七夕公園一角
附近公交:
1、周六、周日可以乘坐X102路公交車至昆明池·七夕公園下車。發車時間為上午9:00、10:00、11:00
2、平日可乘坐405路(南門--斗門)途徑5站到達斗門南,步行164米,就可抵達昆明池·七夕公園。
步行提示:
全程大約6分鍾 。
步行路線:
斗門南街沿斗門南街向北步行339米左右,直行沿斗門北街向北步行146米左右,到達目的地昆明池·七夕公園。
著名景點:
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為訓練水師,在長安斗門鎮一帶,開鑿了昆明池,池中刻置石鯨,兩岸刻置牛郎、織女,以象徵天河。
兩千多年來,象徵「牛郎」和「織女」的石爺和石婆隔昆明池遙遙相望,見證了千年昆明池的盛衰。由於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此,加之當地七夕文化源遠流長,因此,昆明池項目在規劃和建設中,大量融入了七夕和愛情主題,故稱作「七夕公園」。
⑵ 2022昆明池表演時間
2022昆明池沒有表演。
1、2022年1月25日起,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園恢復開放,實行分時段提前預約入園。但是沒有任何活動的。
2、昆明池,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魚斗路,地處西安城西的灃水、_水之間。昆明池總面積3.32平方千米,始建於西漢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
⑶ 2022年3月23號西安昆明湖開放嗎
2022年3月23號西安昆明湖開放。
2022年1月25日起,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園恢復開放,實行分時段提前預約入園。
所有參觀景區遊客需提前預約方可入園,預約須知:
1、昆明池·七夕公園採取線上實名預約的入園方式,提前三天可進行線上預約。
2、預約成功後,持本人預約成功頁面截圖、西安「一碼通」,經景區工作人員核驗後,方可入園游覽。
游覽須知:
1、游覽昆明池·七夕公園時須全程佩戴口罩。
2 請與其他遊客保持1.5米安全距離避免扎堆。
3、請配合景區工作人員做好相關檢查工作,如證件核驗、體溫檢測等。
⑷ 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園在哪裡怎麼去
西安昆來明池七夕公園地址:陝源西省西咸新區灃東新城魚斗路昆明池遺址
方點陣圖:
自駕路線:
1.市區出發—科技路西口—西三環—沿富魚路—漢池一路—陳之路—昆明池·七夕公園
2.繞城出發—阿房宮收費站—G108國道—韋斗路—魚斗路與韋斗路十字向東—昆明池·七夕公園
(4)陝西七夕昆明池擴展閱讀:
七夕公園在我國開鑿於公元前120年的歷史上第一個人工蓄水工程昆明池的基礎上建成,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西南,於2017年9月28日盛大開園。
參考鏈接: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園
⑸ 央視七夕晚會地點在哪裡
央視七夕晚會是在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園錄制的。
《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七夕晚會》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製作播出的綜藝性文藝晚會,晚會由康輝、朱迅、任魯豫、李思思、楊帆、張韜、王冰冰、維妮娜擔任主持人。
晚會以具有創意的舞台呈現、群星璀璨的表演陣容和別出心裁的節目設計為觀眾帶來一場耳目一新的視聽盛宴。
晚會於2021年8月14日晚19:30在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播出。
晚會主題:
晚會演出地點在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園,以「愛·自有光」為主題,以「愛藏眸光流轉間」「愛自時光翩躚起」「愛在百年榮光里」三個篇章為主線,在極具浪漫色彩的古韻與美景中,通過歌曲、舞蹈、音樂劇、情景表演、跨屏聯動等形式,與觀眾一起探尋戀人之間純真的愛、傳統文化脈絡中真摯的愛、家國百年榮光中熾熱的愛,唱響關於「愛」的多元舞台。
晚會特色:
晚會中,康輝、朱迅、任魯豫、李思思、楊帆、張韜、王冰冰、維妮娜組成「七夕寶藏團」,不僅為觀眾帶來「天外飛仙」表演秀,還解鎖隱藏技能,更以彩蛋的形式在晚會之中出現。
⑹ 哪個地方最適合情侶前往的地方,是「七夕」發源地
陝西西安的昆明池是七夕最適合情侶去的地方。因為這是七夕的發源地,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地方,所以適合情侶前往。
⑺ 西安昆明池遺址公園門票多錢
西安昆明池遺址公園是不需要門票的,免費開放。2017年10月1日起,陝西省斗門水庫回一期試驗段暨昆明池·七答夕公園將免費向市民開放。
歷史上,昆明池是古長安城重要的蓄水供水工程,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時期開鑿了「古代中國第一大人工湖」,昆明池,水域面積約16.6平方公里。它位於灃河東岸,地勢低窪,為天然庫盆,地形條件滿足灃河分洪和蓄滯洪要求,利於雨洪資源匯集和利用。
(7)陝西七夕昆明池擴展閱讀:
昆明池作為中國古代較大的人工湖,其開大型水體為核心的園林建設的先河,還有三大作用:一是昆明池可以為渠運提供水源和皇室游幸,二是重要的水產養殖基地,三是關中大運河漕渠的主要水源。
斗門水庫試驗段暨昆明池·七夕公園位於斗門水庫(昆明池)北岸中部。佔地面積2255餘畝,其中水域面積707畝,景觀綠地930畝。因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此,加之當地七夕文化源遠流長,故稱作「七夕公園」。
⑻ 2020年的七夕主題晚會是在哪裡完成錄制的
2020年的七夕主題晚會是在陝西省的西咸新區昆明池以及江西省新余仙女湖兩處地方錄制的,此次錄制採用了非常新穎的方式,以兩城一起錄制為主要手法,旨在營造兩城一起共度七夕的效果。
這一次的晚會是採用了劇情推進式,以故事貫穿整個舞台的手法來打造的一台精彩紛呈的晚會。此次晚會分為一個主題,下面搭配三個篇章,有序的展開,讓劇情更立體和豐滿,讓故事更加的精彩和生動,讓節目更加的有看點。此次晚會不僅舞蹈恢弘大氣,而且採取了虛虛實實的手法去拍攝,營造出了時空感的畫面。一年一次的七夕晚會,一年一次的牛郎織女相會,美好的愛情,中國的情人節,俘獲了多少少男少女的芳心。不得不說,晚會是畫龍點睛的,是觀眾渴望已久的,這是一台必將收視率創新高的晚會。
⑼ 西安有個關於七夕的傳說的地方,在那裡,叫什麼
在西安的長安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七夕節與牛郎織女傳說,在西安市有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豐富珍貴的現實文化元素。位於該市長安區斗門街道辦事處的昆明湖遺址、牛郎織女石雕和石爺廟、石婆廟代表著西安七夕傳統古遠廣闊的歷史文化空間,牛郎織女傳說的形成與傳承,七夕節的興起與發展,在這里留下了深深的歷史軌跡。今天的斗門鎮一帶,依然保留著許多傳統的七夕民俗活動。這里有正月十七和七月初七的大型石婆廟會,有完好活躍的織女信仰和牛郎織女傳說。七夕節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春節等並列為我國六大傳統節日。長安牛郎織女傳說已被列入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在申報國家級名錄。
1.西安七夕節的歷史文化空間。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操練水軍征討西南諸國,在都城長安西南西周靈池的基礎上開鑿了方圓40里的昆明池。昆明池的修建,還妥善解決了長安城的供水問題,使之成為一個充滿靈氣的城市。漢武帝也常在此泛舟游樂登樓賞景。清代北京修的昆明湖,作用就與漢昆明池完全相同。
漢武帝在開鑿昆明池時,模仿牛女二宿隔著天河遙遙相對的情景,在昆明池的兩側,各立一座牽牛、織女石雕,象徵天上的星辰來到人間,從此,神話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第一次有了具體的形象。織女石雕現在長安區斗門棉絨加工廠內,牽牛石雕現在斗門南灃村和常家莊交界處,相隔約1.5公里,1956年被列為陝西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牽牛石雕高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貼腹,身體呈跪狀,上身微微向左扭轉,大眼闊鼻,表情朴實憨厚;織女石雕高228厘米,上身微微向右扭轉,濃眉大眼,表情憂郁,作籠袖罷織的姿勢。他們相互遙望,卻無法相會,默默地訴說著相思之苦,正像《古詩十九首》中描繪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漢河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昆明池畔的牛郎、織女石雕,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傳為兩位神人,尊為「石爺」、「石婆」,公元798年修廟設案供奉,千百年來香火一直很盛。北宋宋敏求在《長安志》中寫道:「唐貞元十四年置石父廟」,其「石婆廟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據文獻所知,這是我國最早的祭祀牛郎織女的廟宇。
古代長安城作為國家政治文化中心,為七夕節的興起、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文化空間。《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是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七夕活動的記載。到了唐代,七夕文化臻於鼎盛,形成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唐玄宗非常重視七夕,在宮中建造了一座高達百尺,可容納數十人的乞巧樓。每至七夕在此歡樂達旦,引得民間爭相仿效,更加風靡普及。崔顥詩雲:「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執針線。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間不相見。」就是對當時長安七夕盛況的真實寫照。
2.西安七夕節的現實文化空間。石爺廟、石婆廟從古到今,歷經滄桑,幾經毀損和重建。據當地老人講,石婆曾埋在地下,大約在清朝的時候,被一場洪水沖出半個身子,這場洪水才得以退卻,人們認為石婆拯救了一方人。因此,有人用土坯為石婆卷了一個洞。民國初年蓋了三間大殿,「文革」期間被拆毀。80年代當地百姓自發重建石婆廟,前後兩個大殿,佔地10餘畝。
石婆廟現在每年有兩次大的廟會活動,一是農歷正月十七前後,當地傳說是牛郎織女結婚的日子;二是在農歷七月七前後,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石婆廟會活動一般持續三至五天。香客以陝西關中居多,遠至甘肅、山西、河南等省,高峰時每日多達數萬人,敲鑼打鼓、扭秧歌、耍社火、放鞭炮,非常熱鬧,和春節相比毫不遜色。相比之下,石爺廟香火卻顯得比較冷清,雖然歷史上也曾輝煌過,由於種種原因,至今還在一間十分簡陋的小廟內。
廟會上的善男信女各有所求,主要有求子嗣、求婚配、求財富、求長壽、求病癒、求增福等。他們認為石婆能和觀音菩薩一樣大慈大悲,解脫煩惱和痛苦,有求必應。石婆會看病,是遠近聞名的,據說身上哪不舒服,只要在石婆相應部位摸一下,病就會好。在石婆像前,青年男女則向石婆燒香跪拜,祈求婚姻美滿,祈求心靈手巧。
廟里用樹干搭了一座簡易橋,名叫鵲橋。說是過了這座橋就可以得到婚姻美滿,青年男女爭先恐後搶著過橋。廟的旁邊臨時搭一個簡易戲樓,台下擠滿了看戲的人。演唱的都是秦腔傳統劇,從上午一直唱到晚上,氣氛非常熱鬧。
夜幕降臨,廟里廟外到處都是守夜的人。傳說在這里睡覺能夠托夢石婆的神靈感應,消災祛病,得到幫助。還有些人聚集在大殿里,聽遠道來的居士唱經歌,有些人也跟著唱,通宵達旦。經的種類繁多,內容大都是勸善的。
除上述活動外,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給牛郎和織女睡覺的石炕,供獻被褥,上香磕頭,祈盼他們今夜在此重溫洞房蜜月。廟里有一塊大石頭,有三米見方,石面上有條像水沖的小渠。傳說有一天牛郎不慎尿炕了,把炕沖了二條小渠,織女很生氣,打了牛郎一個耳巴,一腳把牛郎蹬到距石婆廟四里遠的斗門,兩個人從此分離。因此,兩個石像至今只能默默對視。
石婆廟規模雖小,卻有濃郁民俗文化的厚重積淀,在歷經了兩千年風雨的洗禮後,長安石婆廟濃縮了七夕傳統文化的精髓,依然保留許多原生態的文化特徵。據史書記載,向牛郎織女兩星祈富、祈壽、祈子、守夜是古代七夕民俗活動的主要內容。
慈悲濟世,勸人向善,是石婆廟民俗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3.重建、拓展西安七夕節文化空間的構想。西安七夕傳統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的作用,應引起重視。西安斗門之所以至今還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傳統的七夕文化習俗,就是因為有昆明池、牛郎織女石刻和石爺廟、石婆廟這樣好的文化載體和文化空間。保護文化空間就是保護民俗文化賴以傳承的載體。因此,有關方面提出在昆明池遺址上,建設七夕文化主題公園,為保護和弘揚西安七夕傳統習俗提供一個新的載體和文化空間,探索一條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
西安斗門既有牽牛、織女石雕和石爺、石婆廟真實的載體,又有牛郎織女的動人傳說和根深蒂固的群眾基礎。在這樣有深厚歷史文化的背景所在地,建造七夕文化公園,可以有效利用石婆廟及其周邊獨特的文化資源,使人們對西安對門七夕民俗活動有更為全面、深入的認識。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對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
七夕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海內外華人中有著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民族的、傳統的就是世界的,牛郎織女歷史文化是中國、全世界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有條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⑽ 昆明池在何地
昆明池,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魚斗路,地處西安城西的灃水、潏水之間。昆明池總面積3.32平方千米,始建於西漢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
昆明池建設之初是為練習水戰,後為泛舟遊玩的場所,唐時乾涸為陸。昆明池兩岸有石雕人像一對,曾建有人工島嶼,豫章台、靈波殿,池中雕有石鯨,棲有豫章大船,池面332頃,蓄水量約5000萬立方米。
交通信息
附近公交:
1、周六、日可乘坐X102路公交車至昆明池·七夕公園下車:發車時間為上午9:00、10:00、11:00
2、平日可乘坐405路(南門--斗門)途徑5站到達斗門南,步行164米,抵達昆明池·七夕公園。
步行路線:斗門南街沿斗門南街向北步行339米,直行沿斗門北街向北步行146米,到達目的地昆明池·七夕公園
自駕路線:
1、市區出發—科技路西口—西三環—沿富魚路—漢池一路—陳之路—昆明池七夕公園
2、繞城出發—阿房宮收費站—G108國道—韋斗路—魚斗路與韋斗路十字向東—昆明池七夕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