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一朵蓮手工

一朵蓮手工

發布時間: 2022-08-28 05:44:42

① 怎麼做母親節禮物手工

1、做這朵康乃馨花,要准備綠色彩筆、剪刀和彩泥。

2、先將桔紅色彩泥搓成一個圓圓的、粗粗的長條,用來做花瓣。

3、用手將圓條在桌上按成扁扁的薄片,上下寬窄要一樣,這樣花瓣才能一樣大。

4、用剪刀將長長的薄片剪成許多小的長方形,一個長方形就是一片花瓣。

5、用剪刀在每個長方形的一端剪許多細細的小條,當作花瓣的邊緣。

6、把所有的花瓣一片一片包起來,粘成一朵康乃馨小花。

7、用綠色彩泥捏兩個長長的、扁扁的葉子,一頭尖,一頭圓。

8、將兩片葉子粘在綠色鉛筆中間,綠色鉛筆當作康乃馨的花莖。

9、最後,將做好的康乃馨花朵粘在鉛筆上面,一朵漂亮的康乃馨花就做好了,可以送給媽媽了。

② 誰是首富環游世界在哪裡

如果手機出現問題,建議你攜帶機子前往當地客戶服務中心檢測,讓工作人員幫你維修處理哦 用戶服務中心地址、聯系方式和上下班及休息時間等查詢方法:1、在OPPO公眾號的服務站菜單點擊附近服務點,輕松找到你附近的服務網點;2、手機設置--使用說明(工具--服務指南),找到客服信息--客戶服務中心(非ColorOS版本在手機設置--個人及安全--服務中心信息)。
第一種方法:
物理拆解晶元進行數據恢復。通過拆解並取出存儲晶元後,藉助硬體工具讀取晶元的數據後進行數據恢復。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不會對存儲晶元寫入新的數據,能夠較好的保護數據的原始狀態。缺點也顯而易見,這種方法對工具和動手能力要求較高,稍有不慎手機和晶元都有報廢風險,普通用戶較難獨立完成這類操作。
第二種方法:
藉助安裝在PC端的第三方工具進行數據恢復。目前網路上名氣較大的安卓數據恢復工具主要有Wondershare Dr.Fone,Tenorshare-android-data-recovery,7-Data Recovery Suite等軟體。
但這類軟體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常常無法與手機建立連接,或者在連接後掃描時提示失敗,可能是由於安卓系列手機系統定製化程度較高,每家手機製造商都對安卓系統做了或多或少修改的緣故,導致實際效果並不理想,相信很多朋友在用這類軟體時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

③ 蓮花燈籠的做法

每到春節、元宵節,燈籠是必不可少的物件,這里給大家分享一個蓮花燈籠製作方法圖解教程,這個元宵節燈籠製作方法的教程中可以看到,外型非常的漂亮,像一朵盛開的蓮花。想學習這個做燈籠的方法,那就跟著我們的手工小製作元宵節燈籠教程學習吧!

蓮花燈籠製作方法:
步驟1、准備多張棉紙作為製作燈籠的材料。

步驟2、准備白乳膠來進行雙色粘黏處理,如果你的紙張材料本身就比較厚的話,可以忽略這些地方的處理。

步驟3、用毛筆或者是筆刷將白乳膠均勻的塗抹到棉紙上面。

步驟4、這里可以看到塗抹完畢之後,趁著白乳膠還沒有干,將另外一層棉紙也覆蓋到上面。

步驟5、在稍微乾燥一些之後,我們可以藉助熨斗來對紙張進行熨平和乾燥的處理。

步驟6、先將紙張剪裁成2x8CM的矩形,接著講其進行如圖所示的小幅度上邊緣向下折疊。

步驟7、總共需要再進行連續兩次折疊,形成一個三層結構,旋轉紙張。

步驟8、然後從上部用剪刀將其分割裁切開,接著如圖所示的折疊成這樣的小房子狀,並用白乳膠進行折疊和固定。

步驟9、我們再分別裁切8個2x3CM和2x4CM的矩形紙張,並且如圖所示的進行折疊。

步驟10、將兩側折疊之後,同樣用白乳膠進行固定。

步驟11、先將2x3CM的紙張粘貼到在第八步完成製作的折疊結構上。

步驟12、再將2x4CM的紙張按照相同的方法粘貼到前面一步完成的結構上。

步驟13、最後我們將整個燈籠翻轉過來並且將側面邊緣用白乳膠粘貼好,蓮花燈籠製作就大功告成了。

④ 康乃馨的折紙怎樣製作

1、首先把兩張方紙對齊後上下對角沿中心線對折,角與角要對齊折成一個三角形版。

⑤ 做短視頻要發動態,動態是什麼

用歲月在蓮上寫詩__林清玄那天路過台南縣白河鎮,就像暑天里突然飲了一盅冰涼的蜜水,又涼又甜。白河小鎮是一個讓人吃驚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蓮花種植地,在小巷裡走,在田野上閑逛,都會在轉折處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蓮花。那些經過細心栽培的蓮花竟好似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風好景里毫無愧色,夏日裡格外有一種欣悅的氣息。我去的時候正好是蓮子收成的季節,種蓮的人家都忙碌起來了,大人小孩全到蓮田裡去采蓮子。我們這些只看過蓮花美姿就嘆息的人,永遠也不知道種蓮的人家是用怎麼樣的辛苦在維護池蓮,使它開花結實。「夕陽斜,晚風飄,大家來唱采蓮謠。紅花艷,白花嬌,撲面香風暑氣消。你打槳,我撐篙,欸乃一聲過小橋。船行快,歌聲高,採得蓮花樂陶陶。」我們童年唱過的《采蓮謠》在白河好像一個夢境,因為種蓮人家採的不是觀賞的蓮花,而是用來維持一家生活的蓮子,蓮田裡也沒有可以打槳撐篙的蓮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蓮田的爛泥里。采蓮的時間是清晨太陽剛出來或者黃昏日頭要落山的時分,一個個采蓮人背起了竹簍,帶上了斗笠,涉入淺淺的泥巴里,把已經成熟的蓮蓬一朵朵摘下來,放在竹簍里。採回來的蓮蓬先挖出裡面的蓮子,蓮子外面有一層粗殼,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剝開,晶瑩潔白的蓮子就滾了一地。蓮子剝好後,還要用細針把蓮子里的蓮心挑出來,這些靠的全是靈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懶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蓮蓬可以賣給中葯鋪,還可以掛起來裝飾;潔白的蓮子可以煮蓮子湯,做許多可口的菜餚;苦的蓮心則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我在白河鎮看蓮花的子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為什麼總是覺得種蓮的人就像蓮子一樣,表面上蓮花是美的,蓮田的景觀是所有作物中最美麗的景觀,可是他們工作的辛勞和蓮心一樣,是苦的。采蓮的季節在端午節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蓮子採收完畢,接下來就要挖土裡的蓮藕了。蓮田其實是一片污泥,采蓮的人要防備田裡游來游去的吸血水蛭,蓮花的梗則長滿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蓮人的褲子都被這些密刺劃得千瘡百孔,有時候還被刮出一條條血痕,可見得依靠美麗的蓮花生活也不是簡單的事。小孩子把蓮葉捲成杯狀,捧著蓮子在蓮田埂上跑來跑去,才讓我感知,再辛苦的收獲也有快樂的一面。蓮花其實就是荷花,在還沒有開花前叫「荷」,開花結果後就叫「蓮」。我總覺得兩種名稱有不同的意義:荷花的感覺是天真純情,好像一個潔凈無瑕的少女;蓮花則是寶相庄嚴,彷彿是即將生產的少婦。荷花是宜於觀賞的,是詩人和藝術家的朋友;蓮花帶了一點生活的辛酸,是種蓮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來我對蓮花的無知,只喜歡在遠遠的高處看蓮、想蓮,卻從來沒有走進真正的蓮花世界,看蓮田背後生活的悲歡,不禁感到愧疚。誰知道一朵蓮蓬里的三十個蓮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誰知道夏日裡一碗冰凍的蓮子湯是農民多久的辛勞?我陪著一位種蓮的人在他的蓮田逡巡,看他走在佔地一畝的蓮田邊,娓娓向我訴說一朵蓮要如何下種,如何灌溉,如何長大,如何採收,如何避過風災,等待明年的收成時,覺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許是我們永遠難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蓮子,都有一套生命的大學問。我站在蓮田上,看日光照射著蓮田,想起「留得殘荷聽雨聲」恐怕是蓮民難以享受的境界,因為荷殘的時候,他們又要下種了。田中的蓮葉坐著結成一片,站著也疊成一片,在田裡交纏不清。我們用一些空虛清靈的詩歌來歌頌蓮葉何田田的美,永遠也不及種蓮的人用他們的歲月和血汗在蓮葉上寫詩吧!【賞析】《用歲月在蓮上寫詩》是一篇美麗動人的歌頌勞動之美,贊揚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文章。它朴實親切,不張揚、不華麗,卻最能打動人心。蓮上的詩是一首關於生活圖景的詩,是一首關於歲月變幻的詩。青少年們應該懂得勞動人民是最美的,要辛勤勞作、尊重勞動。

⑥ 有哪些簡單有創意的母親節手工製作

玫瑰花是代表愛的花朵,可以在母親節送給最愛的媽媽! 先用粘土在牙簽的一頭做花苞的形狀,然後包上一片薄薄的花瓣。在花瓣開口方向再包上一片花瓣,然後在開口的側麵包上花瓣。不斷重復。到這個樣子,我們需要改變下花瓣形態了。將花瓣稍稍向外卷一下,再黏貼上去。繼續添加5片左右的花瓣。一朵美麗的粉紅色粘土玫瑰製作好啦。

⑦ vivo手機被偷了關機怎麼定位

查找設備需同時滿足5個條件才能使用:
1、丟失前已開啟「查找手機/查找設備」功能;
2、處於開機狀態;
3、手機上有插能正常使用的SIM卡或已經連接上wifi;
4、手機所處地有網路信號;
5、出現第三方渠道刷機、售後刷機、手機內清除所有數據等場景(非正常退出vivo帳號的場景),如果手機再次開啟查找手機功能,可以使用原有vivo帳號定位手機,發送鎖定屏幕、響警報音、數據備份、清除手機的指令。
備註:vivo客戶服務中心渠道刷機需要當事人提供購機憑證或手機上登錄賬號的實名身份證。若無法提供,服務中心會婉拒其刷機要求。

⑧ 老師布置的摘抄應寫什麼

摘抄么,一天太少也不好對吧?
給你幾篇散文
嫌多的話,一天抄一段

冢中琵琶
作者:林清玄

最近讀到魏晉時代藝術家阮鹹的傳記,阮咸是魏晉南北朝七位最重要的詩人作家之一,在當時號稱為「竹林七賢」,但是他凈像其他六賢阮籍,嵇康、山濤、向秀、王戎、劉伶有名,因為他的文學創作,一點也沒有保留下來,我們幾乎無法從文字去追探他在詩創作上的成就。

幸而,阮咸死的時候,以一件琵琶樂器殉葬,使他成為中國音樂史上少數可以追思的偉大音樂家之一。伴隨阮咸長眠於地下的琵琶,經過從西晉到唐朝的五百年埋藏,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有人在古墓里挖掘到一件銅制的正圓形樂器,經過弘文館學士元行沖的考證,才證明它是阮鹹的遺物。

這一件家中琵琶因為五百年的沉埋,已經不堪使用,元行沖叫技巧高明的樂匠依其樣式仿製了一具木製樂器,稱為「月琴」,音調雄亮清雅,留傳至今,不但成為宮廷中的樂器,也成為後來民間最常使用的樂器。

到了唐德宗時代,名學者杜估鑒於「月琴」原是阮咸所創制,為了懷念他的遺風逸響,將月琴定名為「阮咸」,自此以後,凡是中國琵琶樂器全得了「阮咸」的別名,阮咸於是得以與中國音樂史同垂不朽。

阮咸與琵琶的故事是宜於聯想的,經過時空一再的洗煉,我們雖無幸重聆阮鹹的絲竹之音,但我們可以感受到一顆偉大的藝術心靈不朽。藝術心靈的偉大縱使在地下數百年,縱使他手中的樂器弦敗質朽,卻仍然能在時空中放光,精燦奪目。阮咸死時以琵琶殉葬,做為惟一的知已,這種藝術之情使他恆常令人懷念。

千古以來,被認為中國音樂最高境界的名曲《廣陵散》便是阮鹹的創作,《廣陵散》隨著阮鹹的逝世,成為中國音樂上的絕響,我們如今眼望廣大的土地,傾聽歷史的足音,在夏夜星空的月下,彷彿看見阮咸在竹林下彈月琴自娛,或者與嵇康的古琴(嵇康是古琴的高手,古琴狀似古箏)相應和,在琴聲響過,箏聲戛然而止的時候,他們縱酒狂歌,大談聖人的明教與老莊的自然,然後長嘆一聲「禮豈為我輩設耶!」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那是「抗懷物外,不為人役」的境界,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的境界,也是「功名皆一戲,未覺負平生」的境界。

阮鹹的音樂天分幾乎是與生俱來的,他很年輕的時代就被稱為音樂的「神解」,任何音樂到他的耳中馬上分辨出高低清濁,絲毫不爽;因此他不但彈奏月琴時能使人如飲醇酒,沉醉不已,他還是個音樂的批評家,對音樂的鑒賞力當世無有其匹。沒想到他的音樂批評,竟得罪主掌全國音樂行政的大官苟勛,向晉武帝進讒言,革去了阮鹹的官職。

阮咸丟官的時候,官位是「散騎侍郎」,這個職銜我們不用考證來解釋,而用美感來聯想,就彷彿看見一位卓然不群的流浪琴師,騎著驢子到處彈琴高歌的樣子。

事實上,阮咸對當世的禮法非常輕蔑。他曾在母喪期間,身穿孝服,騎著驢子去追求自己私戀已久的胡婢,引得眾人大嘩,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事,如今想起來卻特別具有一種凄美的氣氛。可惜,他在追胡婢時是不是彈著琴,唱著情歌,就不可考了。而這種狂放不拘的生活,正是魏晉時代寄情林泉的藝術家,最真實的寫照。

我一直認為像阮咸這樣放浪形骸、不顧禮法、鼓琴狂歌、清淡無為的人,他是可以做到忘情的境界,但是他不能忘情音樂,以琵琶殉葬卻是不可解的謎,難道這位「禮解」能料到千年之後,人們能從家中的琵琶懷想起千年之前,曾在他手中傳揚的《廣陵散》由嗎?阮咸給我們的啟示還不只此,他和當時的藝術家給我們一個視野廣大的胸懷,也就是「以大地為棟宇,屋室為禪衣」的胸懷,因於這種胸懷,他們能體會到生活的樂趣,發出藝術的光輝。

我最喜歡「竹林七賢」的一則故事是:有一天嵇康、阮籍、阮咸、山濤、劉伶在竹林里喝酒,王戎最後才到。阮籍說:「這個俗氣的東西,又來敗壞我們的樂趣!」王戎回答說:「你們的樂趣,豈是可以敗壞的嗎?」這則故事正道出了「竹林七賢」藝術生命的真正所在,你看阮咸留在墳墓中的琵琶,它雖朽了,卻永遠不會敗壞;因為那一把琵琶,曾經屬於一個偉大的藝術心靈,註定了它在人心裡永不敗壞的玄想——如此說來,琵琶恐怕也是有心的吧!

沉香三盞
作者:林清玄
去年聖誕節,在電視上看到教宗保祿六世在梵蒂岡的子夜彌撒中「奉香」。

那是用一個金缽裝著的檀香,正點燃著,傳說借著這一盞馨香,可以把於民們祈禱的聲音上達於天庭。我看到教宗提著香缽緩緩搖動祈禱,香煙裊裊而上,心裡感到一種莫名的感動。突然想起幼年的一件往事,當我知道佛教道教以外,還有天主教基督教時,已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

有一次我問父親,基督教天主教到底與我們的佛教道教有什麼不同呢?父親漫不經心的說:「他們不拜拜,也不燒香。」這個回答大抵是對的,但後來我發現,「祈禱」在本質上與「拜拜」並無不同,只是一直不知道西方宗教是不是燒香。

當我看到教宗在聖壇上燒香,那種感覺就使我幼年的經驗從遙遠的記憶長廊中浮現出來。教宗手上的一盞香與插在祖宗神案前的香,在深一層的意義里是相同的,都是從平凡的人世往上提升,一直到我們嚮往的天庭。

有一回我到印度廟里,發現古老的印度宗教也是焚香的。

為什麼焚了香以後,大上的諸神就知道我們的心願呢?這個傳說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我不知道。依我推想,在無形中上升的煙,因為我們不知它飛往的所在,只看它在空中散去,成為我們心靈與願望的寄託。

焚香是最奇怪的,不論何時,只要看到一住香,心靈就有了安定的力量;相信那香不只是一縷煙,而是在遙遠的地方,有一個神借著那一縷煙,聆聽了我們的聲音。

一位朋友從外國回來,送我一束西藏異香,香袋上寫滿了遷延扭曲的西藏文。由於它來自天寒的北方,輾轉那麼不易,使我一直捨不得點燃,好像用了以後,它燒盡了,就要損失什麼一樣。

春天以來,接連下了幾十天的雨,人的心如同被雨腌制了,變酸發霉了,每天在屋子裡繞來繞去,真是令人氣悶。

打開窗,那些春雨的細絲隨著微風飄進屋來,屋子裡總是有著濡濕的氣味,有一天,我心愛的一株麒麟草的盆景,因為連日的陰雨而有了枯萎的面貌,我看著麒麟草,心中突然感到憂愁紛亂起來。

我從櫃子里取出那一束西藏異香,在香案上點了一支。那香比一般廟里的香要粗一些,它的煙也是凝聚著的,過了三尺的地方就往四周散去,屋子裡猛然間彌漫著一股清香。

香給人的感覺是溫馨而乾燥的,抗拒著屋內的潮濕。我坐在書桌前,不看書,也不工作,只是靜靜的冥想,讓自己的心思像一支香凝聚在一起,憂郁與紛亂緩緩地淡去了,心慢慢的清醒起來。

我是喜歡雨的,但雨應該是晴天的間奏,而不能是天氣的主調;一旦雨成為天氣的主調,人的心情也如雨一樣,交錯著找不到一個重心。然而老是下雨也是無可如何的事,這時就在屋裡點一支香吧!

一支香很小,卻像大雨的原野里有一座涼亭,為我保有了一塊於凈的土地——那時是,在江南的雨勢里,還有西藏草原的風情。

喝茶常常不是為了解渴,而是為了情趣,尤其是喝功夫茶,一具小小的杯子,不能一口飲盡,而是一點點細品。

所有的茶里我最愛凍頂烏龍。凍頂不像香片那麼浮,不像清茶那麼澀,不像普洱那麼苦,也不像鐵觀音那麼硬;它的味道是拙樸的,它的顏色是金澄的,可以細細地品嘗。

有一位朋友知道我愛凍頂,送來了一罐收藏多年的陳年凍頂,罐於上寫了「沉香」兩個字,沉香的色澤比凍頂要濃,氣味卻完全改變了。烏龍雖拙,還是有一點甘香,沉香卻把甘和香蘊藏起來,只剩下真正的拙,絲毫沒有火氣,好像是從記憶中滌濾過的;記憶有時是無味的,卻千疊萬壑的幽深,讓人沉潛其中,不知歲月的流轉。

中國人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敬陪未座,我覺得如果有「沉香」喝,它就往前躥升,可以排到前面的位置。

最好的當然是在雨天,屋裡點起一炷香,當微雨如星芒在屋外浮動時,泡一壺沉香,看煙香裊裊,而茶香盈胸,那時真可以做到寵辱皆忘的境界。

隨風吹笛
作者:林清玄

遠遠的地方吹過來一股涼風。風里夾著呼呼的響聲。

側耳仔細聽,那像是某一種音樂,我分析了很久,確定那是嫡子的聲音,因為蕭的聲音沒有那麼清晰,也沒有那麼高揚。

由於來得遙遠,使我對自己的判斷感到懷疑;有什麼人的笛聲可以穿透廣大的平野,而且天上還有雨,它還能穿過雨聲,在四野里擴散呢?笛的聲音好像沒有那麼悠長,何況只有簡單的幾種節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鄉下的農田,左右兩面是延展到遠處的稻田,我的後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樂顯然是來自麻竹林,而後面的遠方彷彿也在回響。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時候我覺得所有的林間,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歷史悠遠的竹林。因為所有的樹林再密,陽光總可以毫無困難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葉,有時連陽光也無能為力;再大的樹林也有規則,人能在其間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無規則的,有時走進其間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親就告訴我們「逢竹林莫人」的道理,何況有的竹林中是有亂刺的,像刺竹林。

這樣想著,使我本來要走進竹林的腳步又遲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來,獨自聽那一段音樂。我看看天色尚早,離竹林大約有兩里路,遂決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樂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時,整個人被天風海雨似的音樂震攝了,它像一片樂海,波濤洶涌,聲威遠大,那不是人間的音樂,竹林中也沒有人家。竹子的本身就是樂器,風是指揮家,竹於和竹葉的關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發
現,原來竹子灑過了小雨,上面有著水漬,互相摩擦便發生尖利如笛子的聲音。而上面滿天搖動的竹葉間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風,發出許多細細的聲音,配合著竹子的笛聲。

每個人都會感動於自然的聲音,譬如夏夜裡的蛙蟲鳴唱,春晨雀鳥的躍飛歌唱,甚至刮風天里濤天海浪的交響。凡是自然的聲音沒有不令我們贊嘆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靜的夜裡聽到遠處的春雷乍響,心裡總有一種喜悅的顫動。

我有一個朋友,偏愛蟬的歌唱。孟夏的時候,他常常在山中獨座一日,為的是要聽蟬聲,有一次他送我一卷錄音帶,是在花蓮山中錄的蟬聲。送我的時候已經冬天了,我在寒夜裡放著錄音帶,一時萬蟬齊鳴,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無數的蟬在盤飛對唱,那種經驗的美,有時不遜於在山中聽蟬。

後來我也喜歡錄下自然的聲籟,像是溪水流動的聲音,山風吹撫的聲音,有一回我放著一卷寫明《溪水》的錄音帶,在溪水琤琮之間,突然有兩聲山鳥長鳴的銳音,盈耳繞梁,久久不滅,就像人在平靜的時刻想到往日的歡愉,突然失聲發出歡欣的感嘆。

但是我聽過許多自然之聲,總沒有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麼深刻的聲音。原來在自然里所有的聲音都是獨奏,再美的聲音也僅彈動我們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響整個包圍了我,像是百人的交響樂團剛開始演奏的第一個緊密響動的音符,那時候我才真正知道,為什麼中國許多樂器都是竹子製成的,因為沒有一種自然的植物能發出像竹子那樣清脆、悠遠、綿長的聲音。

可惜的是我並沒有能錄下竹子的聲音,後來我去了幾次,不是無雨,就是無風,或者有風有雨卻不像原來配合得那麼好。我了解到,原來要聽上好的自然聲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變化無窮,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沒有風,竹子只是竹於,有了風,竹於才變成音樂,而有風有雨,正好能讓竹子摩擦生籟,竹子才成為交響樂。

失去對自然聲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當有人說「風景美得像一幅畫」時,境界便低了,因為畫是靜的,自然的風景是活的、動的;而除了目視,自然還提供各種聲音,這種雙重的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創造的境界。世上有無數藝術家,全是從自然中吸取靈感,但再好的藝術家,總無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為自然是有聲音有畫面,還是活的,時刻都在變化的,這些全是藝術達不到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藝術一定有個結局。自然是沒有結局的,明白了這一點,藝術家就難免興起「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寂寞之感。人能繪下長江萬里圖令人動容,但永遠不如長江的真情實景令人感動;人能錄下蟬的鳴唱,但永遠不能代替看美麗的蟬在樹梢唱出動人的歌聲。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聽到竹子隨風吹笛,竟忘記了時間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陽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經停了,我卻好像經過一場心靈的沐浴,把塵俗都洗去了。

我感覺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沒有自暴自棄的理由。

用歲月在蓮上寫詩
作者:林清玄

那天路過台南縣白河鎮,就像暑大里突然飲了一盅冰涼的蜜水,又涼又甜。

白河小鎮是一個讓人吃驚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蓮花種植地,在小巷裡走,在田野上閑逛,都會在轉折處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蓮花。那些經過細心栽培的蓮花競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風好景里毫無愧色,夏日裡格外有一種欣悅的氣息。

我去的時候正好是蓮子收成的季節,種蓮的人家都忙碌起來了,大人小孩全到蓮困里去采蓮子,對於我們這些只看過蓮花美姿就嘆息的人,永遠也不知道種蓮的人家是用怎麼樣的辛苦在維護一池蓮,使它開花結實。

「夕陽斜,晚風飄,大家來唱采蓮謠。紅花艷,白花嬌,撲面香風暑氣消。你打槳,我撐篙,乃一聲過小橋。船行快,歌聲高,採得蓮花樂陶陶。」我們童年唱過的《采蓮謠》在白河好像一個夢境,因為種蓮人家採的不是觀賞的蓮花,而是用來維持一家生話的蓮子,蓮田裡也沒有可以打槳撐篙的蓮肪,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蓮田的爛泥里。

采蓮的時間是清晨太陽剛出來或者黃昏日頭要落山的時分,一個個采蓮人背起了竹簍,帶上了斗笠,涉入淺淺的泥巴里,把已經成熟的蓮蓬一朵朵摘下來,放在竹簍里。

採回來的蓮蓬先挖出裡面的蓮子,蓮於外面有一層粗殼,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剝開,晶瑩潔白的蓮子就滾了一地。蓮子剝好後,還要用細針把蓮子里的蓮心挑出來,這些靠的全是靈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懶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蓮蓬可以賣給中葯鋪,還可以掛起來裝飾;潔白的蓮子可以煮蓮子湯,做許多可口的菜餚;苦的蓮心則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我在白河鎮看蓮花的子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為什麼總是覺得種蓮的人就像蓮子一樣,表面上蓮花是美的,蓮田的景觀是所有作物中最美麗的景觀,可是他們工作的辛勞和蓮心一樣,是苦的。采蓮的季節在端午節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蓮子採收完畢,接下來就要挖土裡的蓮藕了。

蓮田其實是一片污泥,采蓮的人要防備田裡游來游去的吸血水蛙,蓮花的梗則長滿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蓮人的褲子都被這些密刺劃得千瘡百孔,有時候還被刮出一條條血痕,可見得依靠美麗的蓮花生活也不是簡單的事。

小孩子把蓮葉捲成杯狀,捧著蓮子在蓮田埂上跑來跑去,才讓我感知,再辛苦的收獲也有快樂的一面。

蓮花其實就是荷花,在還沒有開花前叫「荷」,開花結果後就叫「蓮」。我總覺得兩種名稱有不同的意義:荷花的感覺是天真純情,好像一個潔凈無瑕的少女,蓮花則是寶相庄嚴,彷彿是即將生產的少婦。荷花是宜於觀賞的,是詩人和藝術家的朋友;蓮花帶了一點生活的辛酸,是種蓮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來我對蓮花的無知,只喜歡在遠遠的高處看蓮、想蓮;卻從來沒有走進真正的蓮花世界,看蓮田背後生活的悲歡,不禁感到愧疚。

誰知道一朵蓮蓬里的三十個蓮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誰知道夏日裡一碗冰凍的蓮子湯是農民多久的辛勞?

我陪著一位種蓮的人在他的蓮田梭巡,看他走在佔地一甲的蓮田邊,娓娓向我訴說一朵蓮要如何下種,如何灌溉,如何長大,如何採收,如何避過風災,等待明年的收成時,覺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許是我們永遠難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蓮子,部有一套生命的大學問。

我站在蓮田上,看日光照射著蓮田,想起「留得殘荷聽雨聲」恐怕是蓮民難以享受的境界,因為荷殘的時候,他們又要下種了。田中的蓮葉坐著結成一片,站著也疊成一片,在田裡交纏不清。我們用一些空虛清靈的詩歌來歌頌蓮葉何田田的美,永遠也不及種蓮的人用他們的歲月和血汗在蓮葉上寫詩吧!

鳳凰的翅膀
作者:林清玄

我時常想,創作的生命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像恆星或行星一爭,發散出永久而穩定的光芒,這類創作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巨大而深刻的作品;另一類是像彗星或流星一樣,在黑夜的星空一閃,留下了短暫而眩目的光輝,這類作品特別需要靈感,也讓我們在一時之間洗滌了心靈。

兩種創作的價值無分高下,只是前者較需要深沉的心靈,後者則較需要飛揚的才氣。最近在台北看了義大利電影大師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作品《女人城》,頗為費里尼彗星似的才華所震懾。那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說的是一位中年男子在火車上邂逅年輕貌美的女郎而下車跟蹤,誤人了全是女人的城市,那裡有婦女解放運動的成員, 有歌舞女郎、盪婦、潑婦、應召女郎、「第三性」女郎等等,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裡,費里尼像在寫一本靈感的記事簿,每一段落都表現出光輝耀眼的才華。這些靈感的筆記,像是一場又一場的夢,粗看每一場均是超現實而沒有任何意義,細細地思考則彷彿每一場夢我們都經歷過,任何的夢境到最後都是空的,但卻為我們寫下了人世里不可能實現的想像。

誠如費里尼說的:「這部影片有如茶餘飯後的閑談,是由男人來講述女人過去和現在的故事;但是男人並不了解女人,於是就像童話中的小紅帽在森林裡迷失了方向一般。

既然這部影片是一個夢,就用的是象徵性的語言;我希望你們不要努力去解釋它的涵意;因為沒有什麼好解釋的。」有時候靈感是無法解釋的,尤其對創作者而言,有許多靈光一閃的理念,對自己很重要,可是對於一般人可能毫無意義,而對某些閃過同樣理念的人,則是一種共鳴,像在黑夜的海上行舟,遇到相同明亮的一盞燈。

在我們這個多變的時代里,藝術創作者真是如鳳凰一般,在多彩的身軀上還拖著一條斑燦的尾羽;它從空中飛過,還唱出美妙的歌聲。記得讀過火鳳凰的故事,火鳳凰是世界最美的鳥,當它自覺到自己處在美麗的顛峰,無法再向前飛的時候,就火焚自己, 然後在灰燼中重生。

這是個非常美的傳奇,用來形容藝術家十分貼切。我認為,任何無法在自己的灰燼中重生的藝術家,就無法飛往更美麗的世界,而任何不能自我火焚的人,也就無法穿破自己,讓人看見更鮮美的景象。

像是古語說的「破釜沉舟」,如果不能在啟帆之際,將岸邊的舟船破沉,則對岸即使風光如畫,氣派恢宏,可能也沒有充足的決心與毅力航向對岸。藝術如此,凡人也一樣,我們的夢想很多,生命的抉擇也很多,我們常常為了保護自己的翅膀而遲疑不決,喪失了抵達對岸的時機。

人是不能飛翔的,可是思想的翅膀卻可以振風而起,飛到不可知的遠方,這也就是人可以無限的所在。不久以前,我讀到一本叫《思想的神光》的書,裡面談到人的思想在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光芒和形式,而這種思想的神光雖是肉眼所不能見,新的電子攝影器卻可以在人身上攝得神光,從光的明暗和顏色來推斷一個人的思想。

還有一種說法是,當我們思念一個人的時候,我們的思想神光便已到達他的身側溫暖著我們思念的人;當我們忌恨一個人的時候,思想的神光則書到他的身側和他的神光交戰,兩人的心靈都在無形中受損。而中國人所說的「緣」和「神交」,都是因於思想 的神光有相似之處,在無言中投合了。

我覺得這「思想的神光』與「靈感」有相似之處,在「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摟,望盡大涯路」時,靈感是一柱擎天;在「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推悸」時,靈感是專注的飛向遠方;「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時,靈感是無所不在,像是沉默的、寶相庄嚴的坐在心靈深處燈火闌珊的地方。

靈感和夢想都是不可解的,但是可以鍛煉,也可以培養。一個人在生命中千迴百折,是不是能打開智慧的視境,登上更高的心靈層次,端看他能不能將彷彿不可知的靈感錘煉成遍滿虛空的神光,任所邀翔。

人的思考是鳳凰一樣多彩,人一閃而明的夢想則是鳳凰的翅膀,能沖向高處,也能飛向遠方,更能歷千百世而不消磨——因此,人是有限的,人也是無限的。

⑨ 民間習俗蓮花燈花怎樣剪

需要准備:白紙(最好來輕薄源透光)、熏香蠟燭、蠟燭頭、剪刀、尺子。先用白紙剪出3種大小不同的蓮花花瓣,每種8片左右。

將熏香蠟燭倒扣在桌面上,然後點著蠟燭頭,使用蠟液把最小的花瓣先粘貼到熏香蠟燭的底部。

接著拿出中等大小的花瓣,跟已經粘貼好的花瓣錯開粘貼。再是拿出最大的花瓣,同樣錯開粘貼好。

把熏香蠟燭翻過來,一個蓮花燈就完成了。

舊歷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期間,佛教徒舉行慶祝儀式,即「盂蘭盆會」,慶祝中元節不僅是為了拜祭死去的親人。對佛教徒來說,這也是紀念目蓮的日子,藉以表揚他的孝道。而民間舉行製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荷燈、蓮花燈便作為供燈的重要道具而出現,在從前是燒蠟燭、燃油燈。燈代表智慧,驅除黑暗,智慧照亮人生,更深的意思它代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

熱點內容
盆景夜晚澆水 發布:2025-07-05 06:45:28 瀏覽:659
女生頭像旁邊一朵花黑色頭像 發布:2025-07-05 06:33:52 瀏覽:730
一朵玫瑰花吳勝根 發布:2025-07-05 06:29:30 瀏覽:219
七夕為愛放價 發布:2025-07-05 06:29:00 瀏覽:16
三八節蘭花 發布:2025-07-05 06:28:55 瀏覽:883
山東省梅花鹿 發布:2025-07-05 06:21:57 瀏覽:113
青州花卉電商 發布:2025-07-05 06:16:31 瀏覽:929
百合膏的做法大全 發布:2025-07-05 06:13:41 瀏覽:103
懷集縣盆景 發布:2025-07-05 06:08:06 瀏覽:153
浪花一朵朵23集簡介 發布:2025-07-05 06:08:03 瀏覽: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