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標志動作
『壹』 七夕照相紀念擺什麼動作會比較符合這個節日
擺一個「兩只喜鵲鳴翠柳」的傳統造型吧。有喜感
『貳』 七夕節作為中國的情人節,古代的時候七夕節有什麼民間活動
地域不同,古代慶祝七夕節的活動不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色。
1、在江蘇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
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2、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
」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3、在陝西,七夕夜女孩子們則要用稻草紮成個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織女),並讓她穿上女孩子的綠襖紅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們供上瓜果,並端出事先種好的豆芽、蔥芽(即「種生」,婦女們稱巧芽芽),剪下一截,入擴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
4、在福建,婦女、女孩子們擺設香爐和各式祭品:茶、酒,花瓶中插花,還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和織女用的脂粉。祭拜雙星後,即把獻給織女的脂粉分成兩半,一半投向屋頂給織女,一半自己梳妝美容。
5、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准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讓它們發芽。
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起一些錢,請家裡人幫忙,用竹篾紙扎糊起一座鵲橋並且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繫上刺綉台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們的巧藝。
『叄』 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標志寓意
本題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的形象標志圖,本圖是由以漢字「七夕」為形版,將中國傳權統印章和英文字母,根據漢字「七夕」書寫的形狀與牛郎織女結合,巧妙幻化成天河連漢水、喜鵲搭橋、牛郎織女相會的瞬間,根據漢字「七夕」體現了人們對愛情的謳歌,體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情感和對理想愛情的嚮往,根據以上分析可以挖掘標志的寓意;
參考答案:
構圖要素:該標志以漢字「七夕」為形,將中國傳統印章、書法與牛郎織女結合,巧妙幻化成天河連漢水、喜鵲搭橋、牛郎織女相會的瞬間;
寓意:謳歌了忠貞不渝的婚愛觀,體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情感和對理想愛情的嚮往.
『肆』 七夕情人節 哪些動作讓你桃花開
很快就要到農歷的七月,接著 七夕情人節 就要來臨了。與西方的情人節類似,中國的七夕情人節也給男女們帶來了表達愛戀、贈送禮物的好機會。
那麼,對於單身的人來說,在七夕情人節的時候哪些動作可以讓你桃花開呢?隨 鄭博士 一起來看看吧!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宋代秦觀一首著名的「鵲橋仙」,其中有兩句被世人廣為引用:「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你如何約會到真愛?要想大旺自己桃花運、除掉爛桃花的朋友,下面八步你要留意去做好:
第一步:不論是否結婚,也不論男女,鄭博士請你在七夕這一天,將自己的被褥換新;同時舊被褥要馬上洗好晾曬出去。
第二步:無論你的卧床頭沖哪個方位,鄭博士請你在自己的床頭,(注意:男左女右)擺放一張自己的照片,越大越好哦。
第三步:在你家最大的窗戶,也即採光最好的窗戶,繫上一根紅繩;當然最好是在紅繩上還系有一個小的植物葫蘆。
第四步:注意在你家大門口,對著門外擺放一小杯清水,杯的大小不論,門口左右均可以;擺放到第二天才能收回。如果有些屋宅的門口不便於擺放,那麼,鄭博士請你用小瓶子裝上一些水放在大門內的一側也可以。
『伍』 七夕節丶端午節丶重陽節丶元宵節丶中秋節分別干什麼
1、七夕節: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2、端午節: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3、重陽節:佩茱萸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
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4、元宵節:耍獅子
耍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5、中秋節:吃月餅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沿傳下來,變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
『陸』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的意思
意思是:七夕佳節,人們紛紛抬頭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見牛郎織女渡過銀河在鵲橋上相會。家家婦女望著秋月穿針乞巧,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
【出處】《乞巧》——唐代: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6)七夕標志動作擴展閱讀
1、《乞巧》創作背景
幼年時的林傑,對乞巧這樣的美妙傳說也很感興趣,也和母親或者其他女性們一樣。仰頭觀看那天河兩旁耀眼的兩顆星,期盼著能夠相聚,於是寫下了《乞巧》這首詩。
2、《乞巧》鑒賞
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是一首想像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詩句淺顯易懂,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表達了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願。
『柒』 七夕節物風俗
七夕節物風俗
每年農歷七月七日是漢族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雙七節,乞巧節,女節,少女節,香橋會和巧節會等。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關於七夕節物風俗,希望大家喜歡!
農歷七月七日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又名“雙七節”“乞巧節”“女節”“少女節”“香橋會”和“巧節會”等,源於“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傳說玉帝的第七個女兒織女,心靈、手巧、善織,令人羨慕不已,因此,人間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靈巧和幸福,於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動,由此形成了乞巧節。千百年來,生活在中國各地的普通民眾圍繞著這一節日都要舉辦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祭月之儀
夏人文化里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認為盛於漢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對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古來自有女子拜月的傳統,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蟬祭月的傳說可能是最動人的畫面了。
婚育戀曲
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夏歷之尚七習俗孑遺下來,發展成為生長、長生的標志,而七月七更是長生又長生,故此這一日被稱為“人日”。《漢書》稱漢武帝七月初七生於漪蘭殿,誕於“人日”這一天必然有著種族繁榮、子民昌盛的吉兆。傳統文化里,愛情基本上要和婚育相連。在七夕的節物風俗里,這兩件事的關聯是很自然的。七夕節俗中最神秘的大概要算“夜半無人,天河私語”了。
天河夜話
七夕蘭夜,許多少女會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傳說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在社會風氣開放的時代,也有情人們攜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聽天河私語的。
拜織女會
這是七夕節女眷們的聚會,叫做“拜織女”。少女、少婦們大都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玩到半夜始散。
乞巧之俗
可以說,乞巧之習俗本是來源於七夕的愛情婚育文化,而後發展成為最主要的七夕節俗游藝活動。乞巧風俗日漸興盛,還發展出了許多“流派”。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記載最早見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荊楚歲時記》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家人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
蘭夜鬥巧
起源於漢朝宮廷的游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彩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游戲就叫做“鬥巧”。
七夕雜俗
縱觀七夕雜俗,也多與七夕節俗兩大主題“乞巧”“婚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說,幾乎是從這兩大習俗發展出的新的趣味和習俗。
曬書/曬衣裳
正式記載民俗活動的,始自東漢,《四民月令》(成書於166年)有這樣的記載:“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作干糗,采蕙耳也。”曝書和衣裳的習俗一直到明清都還有。
七菜羹/人形彩帛
《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翦彩為人,或鏤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相遺。”(華勝即花勝, 古代婦女戴的一種首飾, 剪五色綢做成)
天河淚
江浙一帶,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種生/泡巧
在七夕前幾天,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瓷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七月初一泡好巧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
樹液洗頭發,花草染指甲
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輕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的也多是少女與兒童們。
做巧食
巧果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捌』 在七夕節怎麼用符號來祝福
七夕節的祝福:
1、清風吹楊柳,心情隨思念慢慢遊走;飄雨打落花,牽掛隨雨點淡淡揮灑;明月掛古樹,祝福隨時光深深傾注。簡訊傳祝福,七夕送真情。
2、祝福是一種真實的心意,是一種甘甜的快樂,是一種浪漫的味道,是一種溫馨的記憶,是一種美麗的幸福,是我們永遠不變的友誼。七夕快樂!
3、嬌嫩小手,在生活磨礪中更誘人;青春臉龐,在歲月滋潤中更美麗;快樂心情,在婚姻殿堂里更充實。七夕將至,不管你如何改變,愛你的心永不變。
4、銀戒來了,金戒還會遠嗎?銀戒子金戒子甜蜜愛情一輩子!祝銀色情人節溫情脈脈,甜蜜永在心間。
5、錯過了太陽的輝煌,還有月亮的靜謐。錯過了流星的花園,還有月色的荷塘。錯過了七夕的浪漫,還有中秋的團圓。人生不一定圓滿,與你舉杯邀月就無憾!
6、珍惜每一次的相遇,銘記每一次的快樂,牽掛每一次的分離,享受每一次的浪漫,祝福每一份的愛情,七夕情人節,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七夕快樂。
7、相思苦,愛意濃,願愛在你心中譜;銀河美,鵲橋仙,願愛在你身邊繞;七夕到,喜鵲叫,讓愛把你緊擁抱;情相依,愛無邊,幸福伴你一生永不變!
8、愛情其實簡單,只因緣分湊巧;織女天體裸浴,恰被牛郎看到;不是喜鵲搭橋,哪有七夕美好?由此得出經驗,授你愛情至寶:你在河邊等,我喊美女來洗澡!
9、情人節的禮物是玫瑰,綻放著我的沉醉,中秋節的禮物是明月,光輝著心的圓缺,今天的禮物是心意,主角是我和你,動作是親你,愛你,祝福在七夕。
10、願你在七夕收獲一塊七巧板,使你事業巧、愛情巧、家庭巧、友情巧、運氣巧、財富巧、心情巧,總之手巧嘴巧心更巧,幸福健康樂陶陶!
『玖』 中國七夕節怎麼來的
七夕節來源於牛郎織女的故事。
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
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9)七夕標志動作擴展閱讀:
七夕節的民間習俗:
1、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
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2、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聽悄悄話。
在浙江紹興一些農村,七夕夜會有許多靚女,偷偷躲在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靜之時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待嫁的少女日後能得到千年不渝的愛情。
4、凈水視影。
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是取凈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並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也有許多年青女子採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其他地區的漢族也多採用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
5、結紅頭繩。
結紅頭繩,七夕風俗之一,據說如果家裡如有體弱多病的孩子,家長們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長壽。
『拾』 七月初七有哪些風俗
七月初七的風俗有:食巧果、采柏葉、洗梳具、染指甲、點荷燈、折桃枝等等。
七夕節,也是乞巧節,是中國人們的傳統節日,是我們國家的情人節。可以說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中國民間傳說陰歷七月初七晚上喜鵲在銀河上搭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古俗在這天晚上,中國女孩們要穿針乞巧。鵲橋相會歌頌了中國勞動人民忠貞不渝的愛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食巧果
在民間,七月也被稱為巧月,七夕也被稱為巧夕。在這一天也必吃巧果,以標志時令。巧果是是用麵粉和糖在油中煎炸而成的,吃起來脆香可口,以吃巧果合乞巧之意。
采柏葉
七夕時,婦女大多採摘柏葉、桃枝,用以煎湯洗發。因此時天氣乾燥,洗物易千,用它洗發就會清爽潤滑,不垢不膩。黎明時候,旭日初照,涼風習習,採摘尤為便利。所以民間大多有七月七日女子們採摘柏葉的盛大景象。
洗梳具
七月七,曬書晾衣。洗頭發及一切梳洗用具,也是民間流行的風尚。江蘇的嘉定,浙江的湖州,江西的德興等地,這一天婦女大多有洗頭發、洗梳具的活動。
一、七夕節的風俗
1、七夕節等的時候七夕節找喜鵲。說也奇怪,每年七夕節前後,不管是不是喜鵲真的飛上天去搭雀橋了,孩子們為了驗證牛郎織女故事真實性也好,還不管農村的討債鬼孩子們怎麼找,也往往找不出幾只喜鵲來。
2、晚上吃過晚飯,躲到葡萄架子,花架子下面,或者躲到黃瓜架子下面,豎起耳朵??,聽牛郎織女到底有沒有在說悄悄話?
3、半夜十二點的時候,也是斷斷不能睡的,假如運氣好,是個晴朗的夜晚,就可以看見夜裡南天門打開,各路神仙出來現身顯聖。如果這時候對天許願,神仙們聽見了,心情好,大發慈悲,基本上是一定能夠實現的了!
4、鬥巧。其實就是野地裡面,拔幾根車前草的穗子,兩兩交叉,看誰的先斷,誰的不斷。斷的一方為輸,不斷的為贏。這樣的游戲,一般女孩子玩的居多,小時候的快樂總是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