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槐蔭村

七夕槐蔭村

發布時間: 2022-08-28 02:04:13

Ⅰ 關於七仙女和董永就是牛郎織女這一說法正確嗎

牛郎織女與董永七仙女是一回事嗎?

偶反駁:不是吧!牛郎是牛郎、董永是董永。

LG說:牛郎就是董永,織女就是七仙女,因為董永是放牛的所以稱為牛郎,因為七仙女織布因而稱為織女。玉皇的女兒們沒事就織布,所以都叫織女,下凡留下的就是最小的女兒老七啦!

我暈……

可是織女好像的確也是最小的哦!老七?壞了,亂套了,七仙女豈不是下凡兩次,肯定不對!這一下還真把偶搞得一頭霧水了!

今日有空,到網上查詢這個問題的答案,轉帖有關資料如下:

《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記載:「維天有漢,監亦有光。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彼牽牛,不以服箱。」這段是有關織女、牽牛星宿的記載,這里的「織女」和「牽牛」二星只不過是高高居於天空之上的星神,還沒有人的靈性和人的情感,但這一出處卻被專家認為是牛郎織女傳說的萌芽和胚胎。

到了漢代逐漸形成故事的基本框架:愛情、天河阻隔、七夕相會。其中愛情主題的注入是關鍵,它使本來毫不相乾的兩個星座(或者說兩位星神)具有了人性,從而為後來這則神話被演繹成為更加豐富動人的神話傳說故事奠定了基礎。

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最後定型是在唐宋元明清時代,並最終完全變成了民間傳說,牽牛由天上的星神變成了人間父母雙亡的放牛郎,最後因追趕織女才成為天上的星神;「神神戀」變成了「人神戀」,天上的婚姻變成了人間的姻緣,這段姻緣最終王母劃下的天河阻隔,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於是形成了牛郎織女愛情神話傳說。

四大民間(愛情)傳說歷來說法不一,一說是《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也叫《天河配》)、《梁山伯和祝英台》和《白蛇傳》,一說是《孟姜女(哭長城)》、《董永和七仙女》(也叫《天仙配》)、《梁山伯和祝英台》和《白蛇傳》。

可見差異在於《牛郎織女》(也叫《天河配》)和《董永和七仙女》(也叫《天仙配》)這兩個神話傳說上。形成這種說法不一的原因估計有三:其一,兩者的故事內容極其相似;其二,兩者的名稱,即《天河配》與《天仙配》僅一字之差;其三,傳說中七仙女的身份就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第七位公主,而織女的身份就有好幾種說法,或說織女是天上織布造霞的仙女,或說織女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總之,織女身份的不確定性也是造成這兩個神話傳說互相替代的原因之一。

經常被混淆的董永和七仙女的「天仙配」故事比牛郎織女「天河配」傳說成形要晚。相傳雲海深處,玉帝的小女兒七仙女在仙宮過著孤單寂寞的日子。一天,大姐等姐妹七人去凌虛台遊玩,撥開雲霧,見到人間男女婚嫁、勤勞耕作的生活,十分羨慕。七仙女看到為葬父而賣身為奴的董永忠厚老實,遂生愛慕之情。大姐看透七妹心事,但礙於天宮戒律,不敢相助。七仙女一再懇求,大姐不得已應允。臨別贈七妹難香一枝,囑其遇難時焚香招姐解救。下凡後,七仙女與董永結為夫妻。為贖丈夫,兩人同去傅員外家做工。傅員外怕七仙女干不多活白吃飯,先不收留,後又刁難,他要七仙女一夜織十匹錦絹。並說織得成董永三年長工改百日,織不成則工期延一倍。七仙女燃起了難香,姐姐們聞訊借織女天梭前來相助,織成了錦絹十匹。因有言在先,傅員外只得縮短董永工期。做工期滿,夫妻返家。途中,董永得知妻子已有身孕,驚喜異常,趕忙去前村討水為她解渴。這時,狂風驟起,天昏地暗,高空中出現天將傳玉帝旨意:限七仙女午時三刻返回天上,否則便將董永碎屍萬段。七仙女心如刀割,她不忍傷害董永,等董永回來便向他講明自已來歷,並在槐蔭樹上留下「來年春暖花開日,槐蔭樹下把子交,不怕天規重重活拆散,天上人間心一條」的誓言,帶著滿腹悲痛返回天宮。

由此可見,牛郎織女的「天河配」和董永七仙女的「天仙配」這兩個故事產生的社會心理是不同的,前者的故事的主題是家庭、婚姻,寄託了人們對和美家庭的期待,而後者宣揚的則是孝道,與七夕就更無關系了。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也正因為牛郎和織女,才變得意味深長,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Ⅱ 槐蔭村的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槐蔭村(原屬上黨鎮)現屬丹徒區谷陽鎮(原屬,此地為吳文化和楚文明結合地域之一,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民間文化十分繁榮。槐蔭村黨總支書記姜斗珠熱情地給我們介紹道:「槐蔭村立名於東漢,因東漢時期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而得名。這不僅是槐蔭人的驕傲,也是鎮江和丹徒的自豪。作為土生土長的槐蔭人,我們有義務、有責任把這個寶貴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為此,我們正有計劃有步驟地做一些基礎性工作,比如說環境整治、村容村貌建設,有關傳說的收集與整理,有關遺跡遺址的尋找與恢復等等,同時積極做好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
近年來,槐蔭村高度重視「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的保護和挖掘。村裡專門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制定了「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古跡遺址保護五年規劃,對有關古跡遺址採取了保護和修復措施。自2005年起,槐蔭村結合河塘整治、清潔水源、美化家園,對與古跡有關的七仙池、荷花塘進行綜合整治。2006年-2007年,村裡在原大橋遺址西側恢復修建了小巧玲瓏的「七仙橋」,興建了3000平方米的「槐蔭公園」。公園里樹立了「董永與七仙女」的大型雕塑,新建了董永亭。村民還自發集資修建了土地廟。2009年,在進村大道口建起了「槐蔭相門」。相門高13.7米、寬15米,正門凈寬7.7米,邊門凈寬2.22米,非常壯觀。據稱,正門凈寬7.7米,預示著董永與七仙女每年七夕在鵲橋相會。
與此同時,村裡還開展了傳說文化的發掘、普查工作,將古跡遺址分布情況繪製成圖並做好標識,將調查新獲取的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存檔,建立古籍版本、戲曲唱本、音像圖片等資料,將收集的故事整理匯編成《槐蔭村的傳說》。村關工委經常舉辦「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故事會或演講比賽,寒、暑假組織中小學生聽聽故事、講故事活動,使這個美麗的傳說代代相傳。2006年,槐蔭村申報的《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被鎮江市人民政府列為鎮江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又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槐蔭村又組織力量,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鎮江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洪水在《槐蔭村的傳說》一書的序言中寫道:槐蔭村「兩委」一班人文化意識強,眼光超前,非常注重「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這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挖掘,先後投入資金數百萬元,做了大量積極有效的工作,成功申報為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對傳承中華文明,弘揚傳統美德,倡導健康的愛情觀,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對開發村級生態旅遊,擴大槐蔭的知名度、美譽度,造福槐蔭人民,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文學博士、中國民俗文化叢書《董永傳說》作者郎凈在序言中說,中國民間文化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傳統文化,其中凝聚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華民族彼此認同的標志,是祖國同胞溝通情感的紐帶。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創造的非常豐富而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族精神,是我們的幸事,也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槐蔭村的「申遺」工作得到了鎮江市民間文化藝術館的指導與幫助。該館金副館長告訴我們,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是我國優秀的民間文學瑰寶之一,槐蔭村非常重視「申遺」這項工作,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成績是肯定的。她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別於文物,文物重在保護與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重在傳承與運用。我們不僅要做靜態的保護文章,更要重視動態的保護,作為基層在轉變觀念、保護傳承人、開展研究與活動、探索弘揚與發展的新舉措等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Ⅲ 槐蔭村的打造中國愛情旅遊勝地

20世紀以來的100年間,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一直成為擁有廣大受眾的通俗文學以及後起的影視文學創作追逐的題材,老百姓越是喜歡《天仙配》,越是說明董永與七仙女傳說的巨大魅力。「天仙配」的愛情傳說是槐蔭村潛在的財富。我們在保護好這項文化遺產的同時,還要利用它的價值,打好「愛情勝地」的品牌,造福我們的子孫後代。
近年來,槐蔭村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村級經濟不斷壯大,村容村貌逐步改變,村民生活顯著提高。槐蔭——這個省衛生村、省生態村、省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愈加彰顯出「江南福地」的魅力。在此基礎上,槐蔭村努力挖掘「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資源,積極開發生態旅遊。村裡重視對相關古跡進行綜合整治,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先後移植了老槐樹,清理了「荷花塘」、「七仙池」,恢復了「七仙橋」,興建了「槐蔭公園」、土地廟,對「織錦樓」等遺址加以保護,槐蔭廟、槐蔭相門都已修復。如今,村民們總喜歡去槐蔭公園散步、小憩或是晨練,在七仙女的雕塑前想像她的心靈手巧,在董永亭里感受他的忠孝勤勞,在槐蔭樹下體驗從天而降的不朽愛情……
如何將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槐蔭村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搞好每年的七夕節慶活動。從2007年開始,槐蔭村已經成功舉辦三次「情緣七夕,相聚槐蔭」慶典活動,擴大了槐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2009年七夕,「愛在槐蔭、共度七夕」民俗風情活動如期舉行,相門剪綵、聽南鄉田歌、看黃梅戲、體驗傳統的中國婚禮儀式……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了數千名來自國內外的遊客。《天仙配》愛情故事吸引了日本音樂家吉岡茂美一行,來槐蔭村尋宗溯源。在日本每年公歷7月7日都要舉辦七夕節,四年前吉岡茂美尋七夕節之源,尋到了槐蔭,與這個愛情勝地結下了不解之緣。她說,沒想到《天仙配》的故事這么優美,《天仙配》的故鄉這么迷人。槐蔭村的節慶活動一年比一年熱鬧,影響越來越大,即將到來的8月16日將是槐蔭村舉辦的第四個 七夕節了,今年的活動主題是「尋緣七夕、相聚槐蔭」。
谷陽鎮黨委書記徐申峰說,槐蔭村是董永與七仙女傳說的發源地,千百年來槐蔭村民為之驕傲。為了廣泛宣傳董永與七仙女的忠貞愛情,進一步弘揚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近年來谷陽鎮和槐蔭村投入近千萬元,傾力將槐蔭村打造成「中國愛情村」,並使之成為愛情旅遊勝地。
根據規劃,槐蔭村將在條件成熟時組建「天仙配」文化產業發展公司,建立「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陳列館,開辟「神話傳說游」、「 綠色休閑游」 、「文化影視游」等旅遊線路;同時把 七夕節慶活動做成品牌,使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傳得更廣,傳得更遠,使槐蔭的美名更響!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槐蔭能成為鎮江特色鄉村游的一大熱點,成為享譽江南的 愛情旅遊勝地。

Ⅳ 牛郎織女和七仙女董永是不是一回事

不是一回事,這是兩個類似的美好的民間傳說。
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主要講述了牛郎是牛家莊的一個孤兒,依哥嫂過活。嫂子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頭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見,後來他們很談得來明白了各自的難處,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王母娘娘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喜鵲也會在身邊。以後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都會見面了。
董永傳說:
是中國漢族古代四大愛情傳奇之一,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最早載於西漢劉向的《孝子傳(圖)》。此後三國曹植的《靈芝篇》和東晉干寶的《搜神記》也都有相關記載。干寶的記載因主題突出(行孝)、情節完整("鹿車載父"、"賣身葬父"與天女適嫁"助君償債")而在我國農村地區廣泛流傳,成為兩千多年來故事嬗變和文學移植的母本,對後世影響深遠。2006年董永傳說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Ⅳ 與七夕相關的情愛對聯故事

2012年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號?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歷的7月初7就是七夕節,但很多人卻不知道那一天是國歷什麼時候,2012年8月23日是農歷七月初七,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不少人都習慣將這個節日稱為「中國情人節」。但民俗專家表示,七夕節不是「中國情人節」,而是「中國愛情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2006年,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稱其為「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起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而黃梅戲《天仙配》的劇情和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十分相似。北宋《太平御覽》記有董永的故事:「前漢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獨養父,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後若無錢還君,當以身作奴。』主甚憫之。永得錢葬父畢,將往為奴,於路逢一婦人,求為永妻。永曰:『今貧若是,身復為奴,何敢屈夫人之為妻?』婦人曰:『願為君婦,不恥貧賤。』永遂將婦人至。錢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問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織耳。』主曰:『為我織千匹娟,即放爾夫妻。』於是索絲,十日之內,千匹絹足。主驚,遂放夫婦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處,乃謂永曰:『我是天之織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償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語訖,雲霞四垂,忽飛而去。」在湖北孝感市北門外,董永為葬父而賣身傅員外家的傅家沖建有董永公園。園內有這樣幾副對聯:「百日得蒙仙女愛;千年猶道董郎賢。」「尚古槐蔭,老於喬木;而今孝子,作了主人。」「孝感天仙,慕世思凡誠可貴;園名董永,築亭建閣更增輝。」「二董孰為憑,孝行通天,誼篤情深,緣結三生,休論是是非非,青史失傳佳話在;七仙人所愛,精誠動地,心靈手巧,傔成千匹,漫說真真假假,人民樂道口碑存。」這些對聯都緊扣《天仙配》中牛郎織女的故事。
古代流傳下不少關於七夕節的對聯。有的生動地描繪出了七夕節時人們的心境與世間的風俗。傳說,七夕時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對此,民間有對聯曰:「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斗西東。」既有牛郎星、織女星與參星、商星相對,又有「銀河」與「北斗」相對。還有一副:「雲漢秋高,涼生七夕;天街夜永,光耀雙星。」以質朴的文詞描繪了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天界環境和悲涼氛圍,不由地生發出一股淡淡的哀愁。在無錫吳文化公園,有一座靈鵲橋,橋聯就借用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典故:「織女牛郎,閱盡此間春色去;卧龍鳳雛,借得銀河鵲橋來。」民間還流傳有這樣一副對聯,表達了戀人兩地分離的無限惆悵:「他鄉逢七夕,惆悵佳期又一年,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離人傷兩地,繾綣柔情直半載,待夢里水鄉,偷取浮生,日日良宵。」
在西安與七夕、忠貞愛情有關聯的著名景點有三處。一處是牛郎織女廟和石雕。被群眾稱為「石爺」的牛郎石雕像在斗門鎮棉絨廠內,被稱為「石婆」的織女雕像在斗門鎮常家莊西,兩像相距1.5公里,分立於漢昆明池的東西岸,均雕刻於西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以牽牛織女二星象徵昆明池的浩瀚。這兩尊雕像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西漢大型石雕。南豐村附近的「石婆廟」古建大門上有對聯:「金梭穿機杼巧織世上錦綉;銀河渡鵲橋締結人間情緣。」每年農歷七月七日,大批遊客齊集廟宇,祈求金玉良緣。第二處是臨潼華清池。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帝王之戀」演化成千古悲劇後,唐玄宗日夜追思,繾綣纏綿。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有生動描寫:「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張文立曾用十字短聯「山記興亡史;池知離合情」作精闢概括。華清池內多處建築的楹聯都緊密圍繞這段史實,如沉香殿門聯:「名借沉香,我思三首清平調;人來覽殿,誰解千年長恨歌。」飛霜殿門聯:「飛霜名殿,妙曲舞霓裳,花想容想,青蓮已詠清平調;玉屏雕牆,丹青揮彩筆,載歌載舞,白傅應改長恨歌。」長生殿門聯:「重殿飛螢,銅龍漏緩,禁垣乞巧,唯有雙星鑒密誓;天軍駐馬,銀甲光寒,佛寺生驚,可憐千古傳悲歌。」在九龍湯實景演出的大型歷史舞劇《長恨歌》更是將這一悲情故事形象化,結尾處,在煙雲繚繞中,從水中緩緩冒出拱形鵲橋,陰陽兩隔的唐玄宗和楊貴妃在橋上悲喜相逢,訴說別情,感人至深。第三處是曲江寒窯。寒窯故事雖然與七夕節沒有直接關連,但王寶釧對愛情的堅貞信念與七夕節忠於愛情的精神內核是一脈相承的。唐代薛平貴投軍出征18年無音信,妻子王寶釧挖野菜在寒窯苦等,終於等回了已娶新婦的丈夫,遂以一夫二妻的組合得以團圓。寒窯內,多處楹聯贊頌了王寶釧矢志守節的堅貞之心。玉潔樓牌坊的正反面各有一聯:「十八年古井無波,為從來烈婦貞媛,別開生面;千餘載寒窯向日,看此處曲江流水,相見冰心。」 「稗官野史猶存,故事難忘,

Ⅵ 七夕是紀念牛郎織女還是董永和七仙女啊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玉帝之女七仙女因感天宮孤獨寂寞而思慕人間生活。一日隨六位姐姐往凌虛台遊玩,偶見下界賣身葬父的青年農民董永,被他的忠厚老實所打動而萌發愛慕之情。

大姐看穿小妹的心事,不顧天宮戒律森嚴,助其下凡。臨行之時又贈難香一支,以便小妹危急時焚香求助。七仙女來到人間,經土地爺說合,槐蔭樹作媒,與董永結為夫妻。為了幫助丈夫贖身,七仙女去傅員外家做工。員外故意刁難,限她一夜之間織成錦絹十匹。

如成,便將董永的長工期限由三年改為百日,否則將三年改為六年。七仙女在機房燃起難香求救,六位姐姐下凡相助,一夜織成十匹錦絹。傅員外只得履行諾言。

董永做工期滿後,夫妻雙雙愉快返家。途中,董永發現妻子已懷孕在身,趕忙去討水為她解渴。這時,狂風驟起,空中出現天兵天將,傳下玉帝聖旨,限七仙女午時三刻返回天宮,違命則將董永碎屍萬段。七仙女不忍丈夫無辜受害,只得將自己的來歷向董永說明,並在槐蔭樹上刻下「天上人間心一條」的誓言,懷著悲憤的心情,返回天庭。

郎織女故事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Ⅶ 牛郎織女是董永和七仙女嗎

答案是並不一樣的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玉帝之女七仙女因感天宮孤獨寂寞而思慕人間生活。一日隨六位姐姐往凌虛台遊玩,偶見下界賣身葬父的青年農民董永,被他的忠厚老實所打動而萌發愛慕之情。

大姐看穿小妹的心事,不顧天宮戒律森嚴,助其下凡。臨行之時又贈難香一支,以便小妹危急時焚香求助。七仙女來到人間,經土地爺說合,槐蔭樹作媒,與董永結為夫妻。為了幫助丈夫贖身,七仙女去傅員外家做工。員外故意刁難,限她一夜之間織成錦絹十匹。

如成,便將董永的長工期限由三年改為百日,否則將三年改為六年。七仙女在機房燃起難香求救,六位姐姐下凡相助,一夜織成十匹錦絹。傅員外只得履行諾言。

董永做工期滿後,夫妻雙雙愉快返家。途中,董永發現妻子已懷孕在身,趕忙去討水為她解渴。這時,狂風驟起,空中出現天兵天將,傳下玉帝聖旨,限七仙女午時三刻返回天宮,違命則將董永碎屍萬段。七仙女不忍丈夫無辜受害,只得將自己的來歷向董永說明,並在槐蔭樹上刻下「天上人間心一條」的誓言,懷著悲憤的心情,返回天庭。

郎織女故事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Ⅷ 七夕 的董永和七仙女 的故事 是在哪裡發生的啊

西溪,為始建於西漢中葉的一個古鎮,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流傳著董永與七仙女的傳奇故事。而與這個傳奇故事有關的地名傳說卻更為當地群眾所津津樂道,久傳不衰。
西溪鎮西北角有一小村莊,叫「董家舍」。傳說,東漢初年董永就出生在這個村子裡。早在南宋時的《方輿勝覽》中就有記載:「海陵西溪鎮,漢孝子董永故居。」清嘉慶《東台縣志》詳載:「漢董永,西溪鎮人,父亡,貧無以葬,從人貸錢一萬,以身作佣……」。所以說「董家舍」與董永有關是有一定依據的。
西溪鎮北有一水塘,叫「鳳凰池」,昔日池水碧波盪漾,清澈見底。傳說王母娘娘的七個女兒常來此沐浴。鳳凰池後建有「天女廟」(久廢)。西溪西南面有一村莊叫「鶴落土侖」,傳說七仙女深為董永的勤勞和孝心所感動,一日在眾姐姐的幫助下,乘鶴下凡來到人間,七仙女乘鶴下凡之處,得名「鶴土侖,即今台南鎮社東村,東庄叫「鶴東」,西庄叫「鶴西」。七仙女下凡後,在西溪南面的「十八里河口」與董永相遇,後在「十八里河口」附近的老槐樹下,二人拜天地成了親。天長日久,十八里河口旁邊的村莊也成了「河口」村(今屬台南鎮)。
西溪西廣福寺後院內有一口古井,叫「繅絲井」,大旱之年不涸,傳說是七仙女當年為幫助董永贖身而替曹長者家織300匹雲錦時汲水繅絲的一口井。清嘉慶《東台縣志》載:「井口小而中宏深,味極甘,大旱不涸,每至春深,井生草根長丈余,人以為仙跡雲」。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年),巡宰李誠蒞臨西溪,查看了這個遺跡,建亭其上。當年九月亭建成,堅朴實得宜。亭的樑柱上還雕刻著水藻形的花紋。興化顧繁在亭上作《繅絲井亭記》。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西溪巡檢劉文奎又在此修亭作記。日軍入侵前,井上還有涼亭,四角凌雲,翼然欲飛;井旁石碑上有亭記,日軍入侵後,亭毀井存。傳說,董永和七仙女一月還清了曹長者的債務後,夫婦來到西溪南面的「董家垛」,安居於「寒窯」,從此過上了男耕女織的新生活,此地也由此得名「新生」,現為廣山鎮新生村。
數月後,王母娘娘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大為震怒,遂派天兵天將捉拿七仙女,董永追趕至西溪「南倉河口」,夫婦二人抱頭痛哭,生離死別。七仙女被天兵天將抓上半空,她扔下腳上穿的一雙綉花鞋給董永留作紀念,一隻落河東,一隻落河西,落鞋處分別得名「東鞋庄」和「西鞋庄」,兩庄又合稱「雙鞋庄」。為使董永免遭天兵天將加害,七仙女在空中拔金釵向地面劃出一條河,阻擋住追趕的董永,並用雙釵插地,鑿成兩口井,一井河東,一井河西,以示董永在此絕別,永無相見之日。後人為懷念善良美麗的七仙女,為井取名「雙釵井」,又名「金釵井」;為河取名「辭郎河」。
辭郎河邊有個村落,得名「辭郎庄」(今屬廣山鎮)。七仙女別董永凌雲而去,後人在河上建「鳳升橋」,俗稱「南倉橋」(即今牛橋,舊曾為西溪第一橋)旁邊建「凌雲亭」,亭久圮。
第二年,七仙女在天庭為董永生得一子,玉帝難容,她只好忍痛把兒子送到十八里河口的老槐樹下,托夢囑董永領子。放孩子的地方由此得名「舍子頭」(今為台南鎮杜沈村)。董永得到兒子,更加思念七仙女,天天來到老槐樹旁遠眺,遙望天空,殷切期盼妻子回歸,全家團聚,董永佇立之處便得名「殷庄」,今屬廣山鎮。
董永死後,後人有感於董永的孝心,為其建「董孝賢祠」,又稱「董永廟」。有磚牆瓦蓋四合院十餘間,祠內供董永塑像,四時香火不斷。院內有土建「董永墓」,墓有石碑,碑文為:「漢董孝子諱永墓——道光乙未里人修」。為了永久紀念董永,並將當地村莊取名「董家土侖」,後又改為「董賢鄉」,現為台南鎮「董賢村」。

熱點內容
傑克玫瑰手杖七夕要返場啦 發布:2025-07-05 02:52:27 瀏覽:216
遼瓷圖案花卉 發布:2025-07-05 02:52:27 瀏覽:437
畫荷花兒童畫 發布:2025-07-05 02:50:09 瀏覽:444
石開荷花圖石 發布:2025-07-05 02:49:02 瀏覽:380
崑山盆栽批發市場 發布:2025-07-05 02:40:44 瀏覽:708
山荼花盆景 發布:2025-07-05 02:28:05 瀏覽:990
櫻桃可以盆栽 發布:2025-07-05 02:27:16 瀏覽:572
丁香江蘇 發布:2025-07-05 02:10:59 瀏覽:598
梅蘭芳蘭花指 發布:2025-07-05 02:05:53 瀏覽:657
七夕天天在 發布:2025-07-05 02:01:37 瀏覽: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