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節看看

七夕節看看

發布時間: 2022-08-19 17:04:37

❶ 傳統的七夕有什麼風俗嗎古時候大家是怎麼過這個節日的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七夕習俗: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染指甲、婦女洗發、結扎巧姑、拜「七娘媽」、儲水辟邪防病、用使君子、石榴驅蟲防疫等。
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如果今年的七夕你不知道怎麼過的話,那不妨學學古人吧! 望採納

❷ 七夕節的由來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由來及傳說

七夕,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七夕的記載。

宋元之際,七夕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七夕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❸ 七夕節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七夕來節的真正含義是情人自節和少女節,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在七夕節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姐誕,又稱七娘會、七娘媽誕等。七姐(織女星)是編織雲彩、紡織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其誕辰。

❹ 七夕節是哪天,一般怎麼過呢

2010年8月16號,農歷七月初七。
單身的朋友可以這么過:
1.周所周知...七夕的我們可以組回團把電影院座位隔答開...
2.一群人碰到一對情侶就開唱「分手快樂」.
3.去KFC或麥當勞的時候..如果是很多人..一人佔一個座...以不留空座為主..
4.買斷花店的花..在情侶的面前..男的給男的送,女的給女的送..記住,深情款款..單膝跪地..
5.看到一對情侶就從中間走過去..最好是一群人一個接一個走...
6.給那些有主的打騷擾電話…還有通知他們的爸媽捉人去
7.晚上帶著施工用的手電筒去公園,看見情侶就照…電話預定所有如家酒店房間…
8.見到情侶..如果你是女的.就上前拉住那個男的說:你丫跟我今天有事就不陪我了,這特么就是你的公事?(指著那個女的) 如果是男的就向反..

不是單身就跟老公、老婆一起過吧...

❺ 七夕節的來歷 七夕節的介紹簡短

導讀:關於七夕節,你知道多少內容呢?在神話方面,七夕有牛郎和織女的傳說,在歷史方面,七夕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如今很多人還不知道七夕節的來歷,因此我帶來了七夕節的介紹簡短內容,感興趣的朋友來看看吧。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七夕節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和婦女穿針乞巧的習俗,後來因為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被賦予了愛情的意義。又因為織女有一雙能織雲霞的巧手,而民間的少女們都希望能得到織女的靈氣,所以在七夕節那天才有了「乞巧」的習俗。

七夕節的起源介紹

1.自然天象崇拜

相信大家都聽過「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該故事傳說最早則是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而古人為了更好地「分星」,將「牛宿星」與「織女星」合稱為「牛郎織女」。後來經過民間的發展,這才有了現在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的美麗故事傳說。

2.時間數字崇拜

相傳七夕節的產生與人們對時間數字的崇拜有關,因為「七夕」月逢七、日逢七,而古代民間又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故而在這些「重日」中,不難看出古人對數字的崇拜。同時「七」在民間表現為時間的階段性,人們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結。所以人們基於對時間數字的崇拜,慢慢地便產生了七夕這個節日。

3.七姐誕

七姐誕,又稱七娘會、七娘媽誕等。而所謂的七姐(織女星),她是編織雲彩、紡織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傳說是她的誕辰。所以人們一般在七夕節乞巧,希望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同時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滿。而這個七姐誕,在福建閩南、浙江溫嶺和台灣等地區即稱為拜「七娘媽」,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天仙。

4.生殖崇拜

七夕的另外一個起源就是生殖崇拜,因為「七七」是一個生命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裡面記載道:「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發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的說法,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發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發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所以七七是一個生命周期結束。而人們因為生殖崇拜,這才有了後來的七夕節。

❻ 七夕節該怎麼過啊

和平常日子一樣過。

七夕是牛郎織女一年見一次的故事,本來就衰的要命,要不是商家炒作,請問誰在意七夕?

有情侶,就湊湊熱鬧無妨。既然沒有,自己安心呆著也不錯,省的上當

❼ 七夕節有哪些風俗活動

七夕節有哪些風俗活動

七夕節有哪些風俗活動,七夕節在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據傳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而這一天也被很多人成為中國情人節,而這一天,我們也有很多的活動可以做,下面為大家分享七夕節有哪些風俗活動,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七夕節有哪些風俗活動1

1、乞巧活動

乞巧活動是七夕節最傳統的民俗活動。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織女能夠賜給自己技巧,讓自己也變得心靈手巧。

在山東濟南一帶,人們陳列瓜果乞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意味著乞巧成功了。或者捉一隻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打開盒子,如果蜘蛛已經結網,就稱為得巧。

曹縣、平原等地區有吃乞巧飯乞巧的風俗,也非常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湊集糧食蔬菜包餃子,把一個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餃子里,然後大家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銅錢的有福,吃到針的心靈手巧,吃到紅棗的很早就能找到如意郎君。

福建一帶的姑娘還有一種活動叫「賽巧」,大家比賽看誰的針線活做得好、做得快,快的就叫得巧,慢的就叫「輸巧」,輸的一方就要把事先准備好的禮物獎勵給得巧者。

2、拜織女

七夕節的夜晚,少女、少婦們「拜織女」。少女、少婦們把自己的親朋好友聚集起來,一起祭拜織女。人們在月光下擺上桌子,擺上供品,少女、少婦們齋戒一天,沐浴完畢,大家一起到案前焚香禮拜,禮拜完畢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子前,一面吃著瓜子、花生,一面向著織女星座的方向默默祈禱自己的心願,比如長得越來越漂亮、找個如意郎君、早生貴子、丈夫將來有出息等等,一般到了半夜時分才會散場。

3、吃巧果

浙江杭州、溫州、寧波一帶,在七夕節這一天,人們用麵粉製作成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烹炸後稱為「巧果」。到了晚上,大家在院子里擺上桌子,擺上巧果、水果等食品,親友們圍坐在一起,一邊欣賞著美麗的夜色,一邊吃著巧果等食品,期盼自己或者親友都能夠變得靈巧起來。

4、青苗會

七夕節期間,傳說烏魯木齊部分地區,每年都要舉辦為期十天的「青苗會」。「青苗會」是是淳樸善良的農民舉辦的一種祈禱活動,期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種活動非常具有民俗文化底蘊,到了七月七這一天,四面八方、各村各庄的農民都會放下手中的活計,潮水般的湧向「青苗會」舉辦地,就跟過大年似的,各種小商小販、各種節目表演,應有盡有,熱鬧非凡。

5、七夕夜聽悄悄話

傳說每年到七月七日的夜晚,就會有很多少女偷偷躲到葡萄架下或者瓜棚下,靜靜地聽牛郎織女說悄悄話,如果哪位少女能夠聽到牛郎織女的悄悄話,那她將來就會贏得忠貞不渝的純真愛情。

6、送巧人:希望孩子心靈手巧

在七夕節這一天,浙江台州地區流行送「巧人」。「巧人」就是一種織女形象的酥糖,然後在頭上、腳上染上各種顏色,俗稱「巧人」、「巧酥」,商販出售時,就稱「送巧人」。在這一天,長輩們都要給孩子們購買「巧人」,希望她們能夠像織女一般心靈手巧。

7、拜魁星

七夕節這天,女的拜織女,男的則拜魁星。傳說七月七日是魁星爺的生日。魁星爺就是魁斗星,民間認為魁星爺是主管文事的,考試都貴他管,所以很多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就會在七夕節這天祭拜魁星爺,祈求他保佑自己能夠考試順利、金榜題名。有個大家都熟悉的成語叫「一舉奪魁」,也是由此而來。

七夕節有哪些風俗活動2

七夕由來的典故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於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牛郎織女的故事

孤兒牛郎和哥哥嫂嫂生活在一起,經常被嫂子虐待,分家後只分得一頭很有靈性的老黃牛相依為命。後來一次放牛的時候,老牛突然口吐人言,告訴牛郎,有仙女下凡,並告訴他如果天亮前仙女回不去就會留在凡間,牛郎按照老牛說的,看到漂亮的織女心生愛慕,偷偷拿走了她的衣服,後來兩人很談的來,織女便作了牛郎的妻子,過著男耕女織幸福的生活。天帝知曉後,大怒,押解織女回天庭,老牛帶著牛郎去追織女,王母在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感動了喜鵲,為他們搭成了喜鵲橋,兩人在銀河上終於相會。此時感動了天帝,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這也是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的風俗是什麼

1、穿針乞巧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2、喜蛛應巧

捉蜘蛛放入盒子內,第二天看看,如果結的的圓網,說明得巧了多,反之則認為得巧少。

3、投針驗巧

將針投到水中,看針在水底的影子,如果形成鞋、鳥獸之類的就乞巧成功,如果影子粗的像錘子、細的如發絲就失敗了。

4、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

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

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5、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

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其實為牛慶生體現了農耕時代人們對牛的感恩之心,在昔日,農家如果沒有一頭牛,日子該是何等的艱辛!

6、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7、七姐誕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8、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

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心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

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

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

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9、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於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10、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11、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❽ 七夕節有哪些傳說故事 七夕節的簡短的小故事

導讀:七夕不單單只有牛郎和織女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最出名,但是我們在給他人介紹七夕的時候,可以多多介紹其他故事傳說,那麼七夕節有哪些傳說故事呢?以下是我帶來的七夕節的簡短的小故事,感興趣的朋友來看看吧。

七夕節有哪些傳說故事

牛郎織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有很多的版本,主要講述了孤兒牛郎依靠哥嫂過活。嫂子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

這頭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嬉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相見,並且告訴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們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間了,牛郎於是待在河邊看七個仙女,他發現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頓生愛意。

想起老牛的話於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們洗好澡准備返回天庭,小仙女發現衣服不見了只能留下來,牛郎於是跟小仙女織女製造了邂逅,後來他們很談得來,明白了各自的難處,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

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天帝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喜鵲也會在身邊。以後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都會見面了。

七夕節的簡短的小故事

牛郎織女

孤兒牛郎和哥哥嫂嫂生活在一起,經常被嫂子虐待,分家後只分得一頭很有靈性的老黃牛相依為命。後來一次放牛的時候,老牛突然口吐人言,告訴牛郎,有仙女下凡,並告訴他如果天亮前仙女回不去就會留在凡間,牛郎按照老牛說的,看到漂亮的織女心生愛慕,偷偷拿走了她的衣服,後來兩人很談的來,織女便作了牛郎的妻子,過著男耕女織幸福的生活。天帝知曉後,大怒,押解織女回天庭,老牛帶著牛郎去追織女,王母在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感動了喜鵲,為他們搭成了喜鵲橋,兩人在銀河上終於相會。此時感動了天帝,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這也是七夕節的由來。

金牛星下凡

上面講到了牛郎身邊能口吐人言的老黃牛,相傳老黃牛是金牛星下凡,所以如此通靈。老牛死之前給牛郎托夢,讓牛郎在它死之後剝下牛皮留存,等七月七日那一天,披著牛皮就可以上天和織女相會了。

乞巧節

這是河南魯山的傳說,相傳牛郎死後藏於魯山,其後備子孫在魯山生活。魯山有兩大習俗,一個是家家戶戶養牛,但養牛不殺牛、牛死後掩埋的習俗一直延續了很久,這算是對先輩牛郎的老黃牛的尊重吧。另一個是乞巧節,每年農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乞求賜授巧技,稱為「乞巧」。

鵲橋

鵲橋是傳說鳥神受牛郎織女的真摯情感而感動派來的喜鵲搭成的橋。牛郎和織女的這份愛情感天動地,喜鵲甘願以喜鵲橋來完成兩人每年一度的美好相會。但是,相傳入秋後的第七天,也就是七夕節這一天,喜鵲會因為搭橋,被牛郎織女踩著頭來回的走動,所以會造成「禿頂」。

每當我們抬頭看著天空那廣袤的銀河時,就很自然的想起牛郎織女的傳說,會尋找哪一顆是牛郎星、哪一顆是織女星,哪一顆是他們的孩子。牛郎織女的故事,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的愛情生活的追求和嚮往,也給我們留下了「七夕節」這個美好的愛情節日,比起西方的情人節更加的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需要我們不斷繼承和發揚。

❾ 七夕節有哪些節日習俗

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是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在古代,乞巧節活動的主要以單身女性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為主,所以這一天又叫「乞巧節」,有投針驗巧、蘭夜鬥巧、曬書曬衣、拜織女等多種七夕節習俗。」

❿ 盤點傳統七夕節的那些習俗,看看古代七夕是怎麼過的

一、來歷
1、七夕乞巧
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2、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3、時間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4、數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5、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二、習俗
1、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
2、喜蛛應巧,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3、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4、蘭夜鬥巧,起源於漢朝宮廷的游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
5、種生求子,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6、為牛慶生,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7、其他習俗還有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七姐誕、染指甲、婦女七夕洗發、結扎巧姑、拜七娘媽、吃巧果。

熱點內容
雀舌松盆景 發布:2025-07-07 21:16:19 瀏覽:428
梅花針治療斑禿方法 發布:2025-07-07 21:13:13 瀏覽:829
玫瑰花苞水的功效 發布:2025-07-07 21:13:07 瀏覽:95
勝德花卉 發布:2025-07-07 21:03:33 瀏覽:484
另一朵玫瑰那樣獨特的小說 發布:2025-07-05 17:07:16 瀏覽:408
取名為海棠 發布:2025-07-05 15:17:53 瀏覽:642
白蘭花雕刻 發布:2025-07-05 14:39:49 瀏覽:125
在心中盛開一朵 發布:2025-07-05 14:34:06 瀏覽:418
六指蘭花 發布:2025-07-05 14:15:48 瀏覽:805
插花福州 發布:2025-07-05 14:14:32 瀏覽: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