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佳期自古
❶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1)七夕佳期自古擴展閱讀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一個「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獨特之處,表達出了人們追求心靈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滿的美好願望。
1、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乞巧果子」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嘗做「巧果」人的手藝。
現在這種習俗在許多地方都已經不流傳了,「乞巧果子」這種傳統食品,也演變成多種花色糕點。 巧果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2、酥糖
在我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這一天還要製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3、巧巧飯
在我國山東,這一天要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4、瓜果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❷ 七夕節的古詩句
七夕節的詩詞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版札弄機杼。
終日不權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庄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❸ 關於七夕的古代詩句有哪些
1、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____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2、金風玉露一相版逢,便勝卻人間權無數。____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3、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____杜牧《秋夕》
4、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____佚名《迢迢牽牛星》
5、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____林傑《乞巧》
6、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____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7、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____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8、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____林傑《乞巧》
9、人間夢隔西風,算天上、年華一瞬。____吳文英《惜秋華·七夕》
10、卧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____盧摯《沉醉東風·七夕》
11、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____李商隱《馬嵬·其二》
12、恨人間、會少離多,萬古千秋今夕。____張埜《奪錦標·七夕》
13、兩情纏綿忽如故。復畏秋風生曉路。____王建《七夕曲》
14、織女牽牛送夕陽,臨看不覺鵲橋長。____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15、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____徐凝《七夕》
......
希望能幫助到你
❹ 關於七夕的詩句
1、《七夕》
唐代: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譯文:
抬頭仰望明月長空,感慨漫漫歷史長河中七夕與秋天都是一樣的。每一年的這一天,牛郎與織女都體味著相聚的歡愉與離別的愁緒。
2、《鵲橋仙·七夕》
宋代:蘇軾
緱山仙子,高清雲渺,不學痴牛騃女。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
客槎曾犯,銀河波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譯文:
緱山仙子王子喬性情高遠,不像牛郎織女要下凡人間。皎潔的月光中停下吹鳳簫,擺一擺手告別人間去成仙。聽說黃河竹筏能直上銀河,一路上還挾帶著天風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緣分,分別後誰知道各自向何方?
3、《七夕》
宋代:楊朴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譯文:
如果織女不是見到牛郎她會怎麼樣?我願意與織女共同弄梭織布。期盼年年歲歲這樣度過,其實在人間這樣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過是沒有發生在我身上罷了。
4、《他鄉七夕》
唐代: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譯文:
身在他鄉恰逢乞巧,看著所住途中旅店心中羈旅愁緒更甚。遠離故土,不見妻子月下穿針,心中空空只余孤寂,懷念家鄉。微風拂過帶走盛夏的炎熱,新月當空,初秋已快來臨。是誰在忍著心中愁痛偷偷的看著銀河?就是那遙遠天際的牽牛星。
5、《行香子·七夕》
宋代: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譯文:
蟋蟀在草叢中幽凄地鳴叫著,梢頭的梧桐葉子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由眼前之景,聯想到人間天上的愁濃時節。在雲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織女被千重關鎖所阻隔,無由相會。
牛郎和織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暫相會之期,其餘時光則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來盪去,終不得相會聚首。
鵲橋或許還未搭就,牽牛織女或許還是在離別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時烏鵲已將星橋搭起,可牛郎、織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該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又受到阻礙了吧!
❺ 有關七夕的詩句古詩詞
有關七夕的詩句古詩詞(例舉部分)
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蘇軾《鵲橋仙·七夕》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林傑《乞巧》
卧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盧摯《沉醉東風·七夕》
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人間夢隔西風,算天上、年華一瞬。——吳文英《惜秋華·七夕》
無半點閑愁去處,問三生醉夢何如。——喬吉《折桂令·七夕贈歌者》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李商隱《馬嵬·其二》
恨人間、會少離多,萬古千秋今夕。——張埜《奪錦標·七夕》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徐凝《七夕》
上窗風動竹,月微明。——呂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兩情纏綿忽如故。復畏秋風生曉路。——王建《七夕曲》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徐凝《七夕》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羅隱《七夕》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范成大《鵲橋仙·七夕》
夢入藍橋,幾點疏星映朱戶。——吳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白居易《七夕》
塵緣一點,回首西風又陳跡。——吳文英《六么令·夷則宮七夕》
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織女牽牛送夕陽,臨看不覺鵲橋長。——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東飛烏鵲西飛燕。盈盈一水經年見。——陳師道《菩薩蠻·七夕》
此夜星繁河正白,人傳織女牽牛客。——沈佺期《七夕曝衣篇》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李商隱《辛未七夕》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李商隱《辛未七夕》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孟浩然《他鄉七夕》
竹邊荷外再相逢,又還是、浮雲飛去。——趙以夫《鵲橋仙·富沙七夕為友人賦》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白居易《七夕》
草際鳴蛩。——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李賀《七夕》
問別來、解相思否。——吳文英《惜秋華·七夕前一日送人歸鹽官》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孟浩然《他鄉七夕》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李賀《七夕》
七夕年年信不違,銀河清淺白雲微,蟾光鵲影伯勞飛。——毛文錫《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違》
河邊獨自看星宿,夜織天絲難接續。——王建《七夕曲》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嶠《同賦山居七夕》
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范成大《鵲橋仙·七夕》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羅隱《七夕》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李商隱《辛未七夕》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楊朴《七夕》
奈南牆冷落,竹煙槐雨。——吳文英《惜秋華·七夕前一日送人歸鹽官》
涼月橫舟,銀河浸練,萬里秋容如拭。——張埜《奪錦標·七夕》
夜色銀河情一片。輕帳偷歡,銀燭羅屏怨。——吳文英《鳳棲梧·甲辰七夕》
更深黃月落,夜久靨星稀。——任希古《和長孫秘監七夕》
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蘇軾《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楊朴《七夕》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李商隱《七夕》
終不似人間。——陳師道《菩薩蠻·七夕》
風回仙馭雲開扇,更闌月墜星河轉。——蘇軾《菩薩蠻·七夕》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李賀《七夕》
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蘇軾《鵲橋仙·七夕》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❻ 七夕節節日起源是什麼
七夕起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內「漢彩女常以七月七容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鵲橋仙》
七夕發展
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
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
後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
於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❼ 七夕節古詩
1、《乞巧》 林傑 (唐)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內穿盡紅絲幾容萬條。
2、《鵲橋仙》 范成大(宋)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3、《七夕曲》 王建(唐)
河邊獨自看星宿,夜織天絲難接續。
拋梭振鑷動明璫,為有秋期眠不足。
遙愁今夜河水隔,龍駕車轅鵲填石。
流蘇翠帳星渚間,環佩無聲燈寂寂。
兩情纏綿忽如故。復畏秋風生曉路。
幸回郎意且斯須,一年中別今始初。
明星未出少停車。
4、《鵲橋仙》 秦觀 (宋)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5、《辛未七夕》 李商隱 (唐)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❽ 李商隱的《七夕》翻譯
《七夕》原文及譯文為: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譯文: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譯文: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七夕》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先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再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而渴望能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全詩想像豐富,語言精美,感情深厚。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這個傳說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
(8)七夕佳期自古擴展閱讀:
《七夕》古詩賞析:
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並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後,全都撤回去了。詩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再也無法與她相會。
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全詩想像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像中賓士,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❾ 簡述七夕節的來歷。
七夕來節,又稱七巧節源、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9)七夕佳期自古擴展閱讀:
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一個「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獨特之處,表達出了人們追求心靈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滿的美好願望。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乞巧果子」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
❿ 七夕的流傳最早來源於哪個朝代
七夕的流傳最早來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在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七夕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逐漸流行中國,部分商家和媒體聯合炒作,宣傳為「中國情人節」。
(10)七夕佳期自古擴展閱讀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
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參考鏈接:網路-乞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