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活動開始啦

七夕活動開始啦

發布時間: 2022-08-19 06:09:46

七夕節聯通有什麼活動嗎

山東聯通開展了七夕情人節活動,具體介紹如下:
1、活動時間:回2018年8月15日-8月22日
2、活動答簡介:以8月17日七夕情人節為主題,客戶可在活動頁面進入兩個派對,即單身狂歡會和情侶大聯歡。單身派對答題送5.21京東嚴選購物券,滿10元可用。情侶派對答題送滿75減20元的電影票券,要求實名綁卡客戶在沃錢包APP或手廳APP我的錢包使用,有效期15天。
3、參與渠道:手廳錢包宣傳頁、金融服務、特權中心、沃錢包宣傳頁、沃百富宣傳頁、微信小程序、沃錢包微信公眾號、沃錢包push-全量客戶。

㈡ 七夕節的活動有哪些

七夕又叫七巧節,原本是女孩子比手工藝品的節日,她們看到喜歡的男孩會送上自己做的工藝品

㈢ 七夕節的主要活動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日是中國的七夕節,近些年被演繹成中國的情人節來過。其實七夕節也被稱作為乞巧節,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且在我們國家很多地區,乞巧節是很被重視的,特別是被廣大的女性們。關於七夕節的風俗多種多樣,今天咱們一起來聊聊,關於七夕節的那些風俗傳統活動吧:
七夕節
種生求子
這是舊時候的一些習俗了,要在七夕節的前些日子,在土裡種下粟米的種子,幾天後就會長出小嫩苗了。然後就像是孩子玩積木游戲一般,把一些類似於小木屋子啊,或者一些類似於家裡花花草草之類擺起來,打造成一種小村落人家的樣子,被稱之為殼板。或者是將綠豆紅豆小麥等等放在碗里或盆里催芽,等到長出嫩芽之後,在七夕節這天,用一些紅繩紮起來成一束,整個行為被稱為種生。
拜織女
七夕節的風俗活動基本上都是女子們的事情,而且大都是年輕一些的女子喜歡做的事情。一般都是幾個相處的很好的女孩子聚在一起,相約在七夕節那天相聚,一起做這些儀式。一般都是在七夕節月亮升起之後,就像是我們招呼自己的好友閨蜜在一起聚會一般,鮮花裝點環境,桌子上什麼酒啊茶啊水果啊之類,統統擺在桌子上。但有幾類是必須要擺放的,那就是所謂的「五子」,即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這五類,這五類算是一種祭品的,絕對不可缺少。等到相約的一群人都到齊之後,點上香爐,面對織女星的位置,在心裡默念自己的希望或者心事。這種儀式其實是女子們祈求織女保佑自己心想事成的一種美好希望吧。
拜魁星
在民間有傳說,說是農歷的七月初七日是天上的魁星生日。所以在這一天的那些學子們,或者家裡有學子的家庭,就會祭拜魁星的,保佑自己學業有成、考運亨通,能夠光宗耀祖有一個好的前程。
七姐誕
這個節日在別的地區不常見,這是屬於廣州地區女子們的七夕風俗。這個風俗只能是未婚女子參加,已婚女人是不能夠參加的,所以這個節日也被稱作為姑娘節。一般是幾個未婚的女孩子聚在一起祭神,擺放上牲醴、紅蛋、酸姜,用來祭拜天上的織女星。
染指甲
這個風俗一直沿襲至今,一般在我們的西南一帶有這樣的七夕風俗。在七夕節的這天,年輕的女子們成群結隊的在一起,用樹的液漿用來兌水給自己洗頭發,據說這樣做能夠永遠保持年輕美麗,未婚女子這樣做,能夠盡早的找到自己中意的郎君。還會有一些花花草草的汁液,拿來染指甲,可以自己給自己染指甲,也可以相互的染。據說這種行為,是一種神秘的生育信仰。

洗發、接露水
這些習俗在我們國家的湖南以及江浙一帶比較盛行,據說女子在七夕節這天洗頭發,用的水都是銀河裡的聖水,這樣織女神就能夠包郵這些女子心想事成。另外在七夕節的早上,女子們還會用臉盤去接露水,據說在七夕節這天的露水,就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時彼此流下的眼淚,如果用來洗眼睛,會使眼睛明亮漂亮的。
結扎巧姑
這是流行的我們國家的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這天的晚上,女子們要結扎穿著花衣的草人,俗稱為巧姑。在這天晚上不但要供奉新鮮水果,還要把豆苗或者青蔥剪下來,投入到手裡捧著的一碗清水裡,用來占卜巧拙之命。有些地區還會舉行剪窗花之類比賽誰的手巧的活動,是女子們非常熱衷的。

吃巧果
不管在哪個地區舉行的氣息風俗,都會有一些食物進行供奉的,所以延續下來就有一種風俗叫做吃巧果。主要的做法就是用麵粉加糖做成各種格式的面果子,在油里炸。也有不少手巧的女子,會把面捏成一些七夕節里相關的任務形象,這是非常受大家喜歡的。

㈣ 七夕節有什麼活動

今日人間七月七,天上牛郎會織女。

今天是農歷的七月初七,一年一度的七夕節正式到來。在中國的民間傳說中,七夕節是天上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所以現在又將七月七日稱作中國版的情人節。當然在民間還有七巧日、乞巧節和女兒節等叫法,是傳統的民間節日。

七夕節是怎麼來的?

大多數人都聽說過牛郎織女的故事,認為七夕節是從牛郎織女7月7日鵲橋相會的神話故事中衍生出來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在古時候,七夕節是從自然天象崇拜過程中衍生出來的,在傳統意義上叫做七姐誕。在7月7日這天晚上舉行祭拜七姐的活動,所以被稱作七夕。因為在古人的星宿崇拜文化中,天上的星星與地理區域相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在天文上叫分星,在地理上叫分野。

在《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粵(越)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也就是說,牛郎織女星座在地理上對應的分野之地位於粵(越)地。而在《詩經·大東》記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說明當時已經有關於在七月七日祭祀牽牛星和織女星的傳統了,但此時還沒有引申到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橋段。

到了西漢時期,七夕節開始普及,到了宋朝達到頂峰。古代七夕節是女孩的專屬節日,所以又叫做女兒節。至於現代人將其當做中國版的情人節,完全是最近十幾年的事。因為在我國傳統節日中,本身並沒有情人節的概念,它是西方舶來品。

但是洋節兇猛,連帶著中國版「洋節」也趕上了一波熱潮。現在,大部分人已經將七夕節當做情人節再過,過節的人群也趨向於年輕化。傳統的七月七節日文化,已經無人問津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作為一個中國人,止茶君認為,洋節雖好,但我國傳統節日同樣不能遺忘。對於哪些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習俗,更不能忘記。

七夕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七夕節作為我國第一批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節日,幾千年的淵源流傳,使其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眾多的傳統習俗,包括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喜蛛應巧和乞求姻緣等十數項,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接下來,止茶君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其中主要的幾個習俗。

1.穿針乞巧

所謂穿針乞巧,是七夕節最古老的一種民俗娛樂活動,帶有一定比賽意味。女孩子通過比賽穿針,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的又快又好,那她乞到的巧就最多,就算贏了。輸了的人要准備禮物送給贏的人(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出自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

這種民俗活動在漢朝時已經非常盛行,達到了「人具習之」的地步。到了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宗謀的《荊楚歲時記》中,有關於七夕穿針乞巧的詳細記載:「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而在南北朝末期顧野王所編的《輿地誌》中,齊武帝甚至專門蓋了一棟樓,給宮里的女人登樓穿針,謂之曰「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2.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相對於穿針乞巧,出現的時間要晚一些,根據現有歷史文獻記載,大致出自於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宗謀的《荊楚歲時記》中,有關於喜蛛應巧的記載:「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這里的喜子就是蜘蛛,過去蜘蛛的民間別稱就是喜蛛,叫做喜從天降。

在歷史上,歷朝歷代對於驗巧的方式方法並不相同,各有各的特色。在喜蛛應巧習俗剛出現的時候,大多是看有沒有蛛網。而到了隋唐時期,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主要看蛛網的稀密程度,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載:「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

兩宋時期是我國傳統文化發展鼎盛階段,七夕節的傳統習俗也得到了極大發展。此時的喜蛛應巧習俗以看蛛網的圓正為准,根據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的記載,「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但是,南宋滅亡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出現了很長時間的低谷和斷崖,到明清時代,喜蛛應巧習俗又重新恢復到唐朝時期的標准,以蛛網的稀密程度為准。

3.祭拜七姐

在福建閩南、浙江溫嶺、台灣和廣州等地區,有七月七拜七姐的傳統習俗。當然,各地的叫法略有差異,廣東叫做「拜七姐」,閩台地區和浙江溫嶺一帶叫「拜七娘媽」。古時候年輕女子在七月七這天,向「七姐」或「七娘媽」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

另外,在閩台地區,民間通過祭拜「七娘媽」來保佑孩子身體健康,茁壯成長。每到七月初七,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希望得到七娘媽的庇護。

在浙江溫嶺一帶,有為16歲以下兒童於七夕節之日向七娘媽祈福的傳統民間活動。至於為什麼會在浙江溫嶺出現與閩台相近的習俗,這是因為溫嶺石塘一帶居民,很多都是三百多年前從閩南遷徙而來的先民後代。所以,閩南七夕拜「七娘媽」的傳統習俗也一並傳播過來。

4.曬書曬衣

農歷七月七日,正值盛夏,天氣溫度高,雨水少,最適合將書籍衣物拿出來晾曬,可以避免蛀蟲和發霉。所以,在古代,七夕節還有曬衣曬書的傳統習俗。

相傳七月七日是龍王的「曬鱗日」,天門洞開,陽光強烈,民間沾龍王爺的光,將家中棉服衣物和藏書悉數拿出來暴曬。東漢崔實《四民月令》記載:「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說的就是七夕曬書曬衣的事情。

到了宋朝時期,文化昌盛,讀書人最喜歡曬書。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記載:「秘書省歲曝書則有會,號曰曝書會,侍從皆集,以爵為位敘。」這說明,宋朝官方秘書省專門組織曝書會,時間一般定在七月初三、初五和初七三天。可以想見,當時的規模一定蔚為壯觀。

當然,除了上述傳統習俗以外,七夕節還有結扎巧姑、玩磨喝樂、姑娘洗發、結紅頭繩、凈水視影、聽悄悄話、七夕觀星、染指甲、拜床母、拜魁星、拜牛郎、迎仙拜神、七巧貢案、為牛慶生、儲七夕水、游七姐水、種生求子、乞求姻緣、蘭夜鬥巧、香橋會和接露水等十數種民俗活動。

所以說,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可不單單只有情人節這一個習俗,雖然很多傳統習俗已經慢慢退出歷史舞台,但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還是應該有所了解。畢竟,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的責任和義務。

您所在的地區有哪些過七夕節的傳統風俗習慣,歡迎在下面留言,分享給大家。最後,這篇文章定於2019年8月7日(農歷七月初七)早上7時7分發布,祝大家七夕節日快樂,有情人終成眷屬!

㈤ 七夕什麼時候開始的

一、七夕——從漢代開始的。
二、七夕簡介:
漢代。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節日產生了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並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逐漸流行中國,媒體炒作,七夕節在當代又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三、七夕節別稱: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四、延申: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㈥ 七夕節會有什麼活動

廣東——七娘會

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據參加過民國年間的「拜七姐」活動的老人回憶,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拜七姐」。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准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讓它們發芽。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起一些錢,請家裡人幫忙,用竹篾紙扎糊起一座鵲橋並且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繫上刺綉台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們的巧藝。有用剪紙紅花帶圍著的谷秧、豆芽盤,盤中點著油燈,燈光透出彩畫薄紙燈罩,艷彩奪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蘭、茉莉、素馨及其他鮮花插在銅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難辯;還有把蘋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疊成各種鳥獸等形狀的果盤;寸許長的綉花衣裙鞋襪及花木屐;用金銀綵線織綉的小羅帳、被單、簾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種豆粟苗配細木砌的亭台樓閣,總之是越細致越顯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燈草芯、彩紙製成各種形式的塔樓、桌椅、瓶爐、花果、文房四寶及各種花紋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還掛一盞盞的玻璃或彩紙的花燈、宮燈及柚皮、蛋殼燈(上雕山水花鳥圖案),動物形燈。最惹人愛的,是女兒們用綵綢扎制的精美的雛偶,即布娃娃。雛偶有牛郎、織女及一對小兒女的形象,一般放於上層,下邊是吹蕭彈琴舞蹈的小兒形象,慶賀雙星相會之意。還有「西廂」、「紅樓」、「楊門女將」等成套的戲劇人物形象(也與瓷塑雛偶,是家長買給小兒女作節日禮物的)。另外,當然也少不了陳列化妝用品,如小胭脂盒、鏡、彩梳、絨花、脂粉等,既供織 女使用,也供女兒們自用。還有蠟制瓜果、小動物等。此外就是甜咸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燭台、香爐、插上香燭,並用最好的檀香點燃。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發,然後換上錦綢裙襖、旗袍,頭上梳發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於八仙桌旁,鵲橋邊上,進行各 種游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並穿針祭拜乞巧;並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女故事、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奏八音樂等,女兒們也自奏琴蕭等樂器。這時人們可往各處人家參觀乞巧桌陳設,到的人雖多,主人也仍高興招待。歡慶至半夜十二點鍾,為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彩、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 沸。最後歡宴一番,這才散去。誠如清詩人汪侖(傳說中的魚名)《羊城七夕竹枝詞》聽說:「綉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台。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

台灣——拜「床母」

台灣七夕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只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准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江蘇——七夕香橋會

在江蘇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 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 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湖南、浙江——婦女洗發、接露水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膠東——拜七姐神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 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 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 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 祭祀織女。

中國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廣州——迎仙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陝西——結扎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廣西——七夕儲水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山東——種巧菜作巧花

山東榮城有兩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的食品。

紹興——南瓜棚下聽悄悄話

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㈦ 夢幻西遊七夕節活動什麼時候開始

維護不是說了嘛,七夕活動於7月30日中午12:00~8月1日中午12:00在部分伺服器測試,8月6日中午12:00~8月10日中午12:00在全部伺服器放出。

㈧ 七夕可以搞什麼活動

1、接吻大賽:

在情人節讓情侶們一起參加接吻大賽是再適合不過的了!接吻大賽的規則可以參考接吻的樣子、接吻的時間來參考,比如最有難度接吻可以獲得某某小禮品,接吻時間最長的選手可以免費試吃某某菜品等等,根據不同的店鋪有不同的獎勵。

2、情歌接龍:

有條件的商家可以拉一個類似學校里的多媒體一樣的投影幕,然後邀請來到店鋪(商場)的顧客們一起來參加情歌接龍的項目,選取五組或者6組的選手(可以實現讓顧客抽取編號)機器隨機選擇,然後有電腦跳出情歌的上半句,讓每一組選手來接龍。

3、看誰喝得快:

事先准備好情侶顧客們要喝的飲料(不推薦酒類)然後給每一對2根吸管,倒計時開始,看看哪一對情侶可以最有默契地把飲料一起喝完吧!

七夕節的傳統食物:

1、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㈨ 七夕主要有哪些活動

現在的嗎?也就是逛逛廟會 和當地一些有特色的夜市
傳統的活動如下

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㈩ 七夕節的民俗活動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詩詞
唐 - 林傑 - 乞巧
【年代】:唐
【作者】:林傑
【題目】:乞巧
【內容】: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作者簡介】:林傑(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詩人。小時候非常聰明,六歲就能賦詩,下筆即成章。又精書法棋藝。卒,年僅十七。《全唐詩》存其詩兩首。
【賞析】: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開頭兩句敘述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這是因為這一美麗的傳說牽動了一顆顆善良美好的心靈,喚起人們美好的願望和豐富的想像。「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後兩句將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簡明扼要,形象生動。可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後資料袋的內容,感受人們過節時的喜悅。詩人在詩中並沒有具體寫出各種不同的心願,而是留下想像的空間,要引導學生結合全詩的理解,進一步體味詩中展示的人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願。

熱點內容
玫瑰紋身含義 發布:2025-07-08 01:49:17 瀏覽:214
七夕別致禮物 發布:2025-07-08 01:47:04 瀏覽:568
鄭州玫瑰庄園地址 發布:2025-07-08 01:45:25 瀏覽:905
廣東盆栽桃子 發布:2025-07-08 01:34:43 瀏覽:85
盆栽黃黴菌 發布:2025-07-08 01:33:58 瀏覽:22
神魔白蘭花 發布:2025-07-08 01:33:16 瀏覽:423
梅花長個子嗎 發布:2025-07-08 01:12:19 瀏覽:263
一朵雲雲朵一條魚 發布:2025-07-08 01:06:25 瀏覽:594
玫瑰底鍾螺 發布:2025-07-08 01:06:22 瀏覽:909
情人節拼圖片大全 發布:2025-07-08 01:01:17 瀏覽: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