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七夕禮物
『壹』 什麼是最好的七夕禮物
送禮真的不能馬復虎,制我曾經准備過一封手寫的信,還有我們的紀念相冊,還有一條項鏈給我女朋友。還有紅包
先說說前提:七夕這個節日,不是說非要過的,但你知道朋友圈這個東西,那麼多人秀恩愛,讓女友看到,自己啥都沒有,肯定不是滋味。所以我就准備了以上東西。當然如果嫌麻煩,可以直接送禮物,但不要只發紅包!不然顯得沒有心意。
吃飯送花這種已經out了,但禮物的話,特別是珠寶,她會一直記得,也好秀朋友圈。(我提前在loving珠寶買的,當時還有折扣,也不貴,幾百塊而已,主要是心意在,寓意也在,送的時候特別浪漫,我幫她親手帶上的)
一封手寫的信是之前寫好的,無非是感恩相遇啊,回憶我們平時的點滴,比較短。還有我們的紀念相冊就是發照片在tb製作的,不用費腦
『貳』 七夕節送什麼十萬火急中
建議你到網上去看看吧,kadang網站上的東西非常有殺傷力的產品:
(1)有可以表示痴內情的證件,痴情證容,一定能讓你女友感動的。
(2)有可能印上你們合影的馬克杯,表示你們一輩子(一杯子)相愛。
(3)有史上最強的情侶衫,MSN與BMW的。
(4)表白的個性賀卡,能個性化地印上你的照片。
(5)表示「拼」出幸福來的「拼圖」。
還有很多可以紀念愛情的產品呢。
『叄』 日本也過七夕節嗎
傳說有一位身穿羽衣的仙女從天而降,羽衣卻在她沐浴的時候被偷走,仙女找到了偷走羽衣的男子,並和他結婚生子。後來,仙女找到羽衣,就此返回天界。
再後來,男子也獲得了登天的方法,就到天界去尋找自己的妻子,剛一到達天界,他就遇到了仙女的父母,他們給他出了很多難題,但男子在仙女的暗中幫助下克服所有難關。
一千三百年前,七夕文化被遣唐使們帶回日本,最初作為中國傳統的七夕文化傳入日本後,經歷了從全盤模仿到本土化的過程,逐漸變成了日本獨特的風俗傳統,與之相比,我國的七夕幾乎變成了“購物節”,七夕文化在現代社會並沒有被廣泛傳承,節日原本的內涵也逐漸被遺忘,這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反思的事情。
『肆』 七夕在日本是情人節嗎
中國七夕節的來歷
七夕節是農歷7月的一個特別重大的節日。這個節日的起源來自中國民間的織女以及她的丈夫牽牛的故事。織女和牽牛本不是人,是人們把事實存在的兩顆星通過想像造出來的兩個神。這兩顆星分別位於銀河的兩端。中國人通過想像把他們命名為織女星和牽牛星也就是被銀河隔開的兩顆星。在每年的農歷7月7日,兩人只能碰一次面。因此中國人把每年的農歷7月7日命名為七夕節。
中國七夕節的傳說
中國的七夕是沿用古代的舊歷(也就是農歷)的7月7日作為七夕節。那時候,七夕節也是女人的節日。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織女不僅漂亮,聰明,而且在織造方面是很厲害的。女人想做織女那樣的人,所以每年在慶典活動上,都會參與與織造物相關聯的活動。比如用針的比賽啊,織造東西的比賽有很多的。另外,懷揣希望的人,會在河裡面放一座座蓮花燈,把自己的願望也在燈籠上。這么做的原因是,蓮花燈會沿著河流一直漂啊漂,到達銀河裡,如果能被織女看到的話,那她所許的願望也就能成真了。
但是,現在,中國的七夕節,已經變成了中國一個特殊的情人節了。那天,戀人之間會互相贈送禮物,買花送花,再一起去飯店吃飯。這時候飯店為了充分滿足戀人的需要,會准備特別的套餐。
日本七夕節的來歷
日本的七夕節起源於奈良時代。在古時候的日本,七夕節的活動與中國大致相同,基本上做些跟織造物有關什麼的活動。現在日本七夕節有代表性的活動就是在長條紙上寫下自己的願望,然後扎在竹葉上。這個有日本特色的七夕節慶祝活動起源於江戶時代。通常,傳統的長紙條有五種顏色,分別是,紅綠黃白黑。現在其他的顏色也參與了進來,也出現了粉紅色啊,藍色之類的。
但是,明治時代以後,日本就不再使用舊歷了。所以現在的七夕,在日本的大部分地區,都採用公歷的7月7日,特別的地方還是能看到用農歷的7月初7作為七夕之日的。這其中當屬仙台的七夕節慶典活動最有名。裝飾物很大,也有大型的公眾表演。他所採用的農歷的7月初7的慶祝方式與其他地區不同。來自日本各地的大量的觀光客都會去仙台。
『伍』 七夕的由來怎麼日本也有七夕的
七夕在日語中讀作「たなばた」或「しちせき」,是日本自古以來就有的慶典活動,也是日本一年中最重要的五大傳統節日之一。關於它的起源有很多很多的說法,但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種:
(1)源自於日本的祭神儀式「棚機」
(2)牛郎與織女的傳說
(3)奈良時代由中國傳來的「乞巧節」
「棚機」是古代日本的一種齋戒活動,將少女供奉在織布小屋中,迎接神明的降臨,祈禱秋日的豐收,驅走人們的污穢。被選中的少女稱為「織女」,將其鎖在建於河流或清水邊的織布小屋中,為神明潛心織布。這時使用的織布機就是「棚機」。後來佛教傳入後,這個儀式作為迎接盂蘭盆會的一種准備活動,在7月7日晚上進行。現在所說的「七夕」二字之所以讀作「たなばた」,就是由此而來的
牛郎與織女的傳說
天琴座的織女星專司裁縫的工作,天鷹座的牽牛星專司農業的工作。這兩顆星在陰歷7月7日隔著銀河遙遙相望,發出最耀眼的光芒。因此在中國,人們認為這一天是一年一度的相逢之日,由此產生了七夕的故事。
乞巧節是什麼?
「乞巧節」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活動,源自於7月7日時人們祈願希望像織女那樣能縫善織的風俗。在院子里的祭壇上供奉縫衣針等東西,向星星許願。後來不僅祈求獲得高超的織布技藝還祈求琴棋書畫等有所進步
『陸』 日本古代的七夕節是不是沒有牛郎卻有相撲壯漢
(日本七夕祭場景)
文史君說:
中日文化交流的歷史悠久,而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原本源於中國的文化在傳入日本以後卻經歷了不一樣的改變。日本的七月七原本另有“作為”,在不斷吸收內化了中國七夕文化後,日本也逐漸發展出了頗具日本特色的七夕文化。從引入、接收,到本土因素的滲入與語境置換後的本土化改造,對面臨傳統節日現代性轉型的我國,也是有些經驗可以借鑒的吧。
『柒』 日本的七夕節和中國七夕節的區別在哪裡
1、七夕由來的不同
中國的七夕:
七夕節源於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中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是我們目前所知有關七夕的最早文獻資料。
傳統七夕是女性節日,它主要強調「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夠心靈手巧。古代婦女七夕乞巧也屢屢在唐詩宋詞中被提到,唐朝王建有詩雲:「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七夕還通過牛郎織女的故事來強調兩性的愛情忠貞。《漢武故事》里記載,漢武帝跟仙後西王母相愛,西王母讓青鳥作為信使和他傳信。據說西王母要來的時候,由青鳥先來報告,西王母跟漢武帝相會五次,都是在七夕。漢朝在宮廷里就過七月七,用紅絲繩把手纏起來,叫連愛,把愛連起來。所以七月七從漢朝開始就突出愛情主題。
也有學者認為,七夕是父權社會出現之前的神話母題,是請神下凡又送神上天的儀式,乞巧的最初意思為向天神乞橋,「乞求溝通的橋梁」。
此外,七夕還與科舉考試有關,據說七夕是魁星的生日,而魁星是主管科舉考試的神仙。
日本的七夕:
誕生於中國的七夕節在奈良時代傳入日本,與日本本土的祖靈信仰和棚機津女信仰融合,包含了更多與日本佛教有密切聯系的「穢祓」(去除污穢)思想,頗具日本特色。
日本七夕節吸收了中國七夕節的浪漫元素,又融入了日本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如今已成為日本夏季傳統的節日之一。
七夕在日本原是朝廷貴族的祭祀活動,又稱乞巧奠。從江戶時代起,才成為一種民間慶祝活動。本來跟中國一樣,是舊歷的7月7日,後來在明治6年(1873年)改歷以後,只有很少地區沿用舊歷,大部分地區把七夕節變為新歷的7月7日;另外東日本和北海道,仙台等地是推遲一月,把8月7日(一說8月6日到8日三天)作為七夕節,這樣跟舊歷七夕大致相同。
2、七夕習俗不同
中國的七夕習俗:
中國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浙江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若無公雞報曉,牛郎織女便能永不分開。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而後,大家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香港仍然有不少家庭保留過往的傳統習俗,於七姐誕當日到紙扎店購買「七姐衣」,於當晚用來「拜七姐」。
而過往日子的婦女,亦有在拜祭之時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綠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傳得手藝。在坪洲及西貢,分別有兩間七姐廟,坪洲的七姐廟名為仙姊廟,每年七月初六仍有不少善信前往拜七姐。
日本的七夕習俗
日本的七夕節和人日(1月7日)、上巳(3月3日)、端午(5月5日)、重陽(9月9日)一並列入日本的五節供,是國家的固定節日。每年全國各地都會舉行大大小小的七夕節慶祝活動,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稱為「日本三大七夕」的安城七夕、仙台七夕和平冢七夕。
與中國的七夕習俗有所不同,在日本,七夕到來之前和當天,人們會舉辦一些活動以示慶祝和紀念,如選美比賽、馬拉松、七夕舞會等。
同時,七夕也被認為是訴說心願的日子。
這一習俗從江戶時代一直流傳至今。人們把自己的心願寫在五色彩紙上,日語裡面叫做「短冊(たんざく)」,綁上絲線然後掛在竹林或放入江河中,以此來祈求自己願望的實現。每年七夕到來之前,大學里的圖書館、家附近的超市、車站的大型商場就開始准備,到處都可以看到供人們寫願望的紙條和掛願望的柳枝。
也正是由於這一習俗,日本的七夕更被人們當做是小孩子的節日而不是情人節。
『捌』 七夕節各地有哪些與眾不同的過法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的民俗節日之一。相傳這天是牛郎織女鵲橋會的日子。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因為織女是個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在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
都要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擁有一顆聰慧的心、一雙靈巧的手。於是,七夕便被賦予了
「愛情美滿」和「心靈手巧」這兩種涵義,圍繞這兩個主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2006 年5 月20 日,七夕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了表達希望牛郎織女能過上幸福美滿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初七家家都要殺
一隻公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便能永遠不分開。在浙江嘉興鄉村有七夕香
橋會,每到七夕,人們都趕來用香搭製成橋,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
象徵著牛郎織女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江浙一帶,七夕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據說七夕
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流下的眼淚,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在浙江紹興農村,這
一夜會有一些少女躲在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時傾聽牛郎織女相會時說的悄悄話。這些少
女日後便能得到千年不渝的愛情。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初七清晨,仙女要下凡洗澡,用這樣的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
七水」。這天早上人們都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七夕節」最基本的「乞巧」主要有「穿針乞巧」、「投針乞巧」、「喜珠應巧」、「蘭夜鬥巧」4 種形式,此外還衍生出其他一些方式。姑娘們除了會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飾物賽巧,還會備香案擺瓜果乞巧。各地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七夕節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面點。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的幾案上,先要請天上的織女品評。然後人們一面觀賞著遙遠的星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會使人變得靈巧。
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大多就是陳列瓜果乞巧,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則會在七夕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祈求得巧。
在膠東地區,多見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
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藝。」
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
各種奇巧的小玩藝兒,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
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七月初六至初七,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
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
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
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互相贈送,以示
友情。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
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時至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與此同
時也派生出一些新時代特徵的七夕活動,如:相親大會、大齡青年聯誼會等⋯⋯
『玖』 七夕情人節送老公什麼禮物
適合送給老公的七夕禮物其實非常多,這里就推薦幾個老公們普遍會喜歡的不版出錯禮權物吧:
1、NUANS:超薄蘋果移動電源
NUANS是日本手機周邊品牌Simplism新開發的品牌,保持了Simplism一貫精緻的設計,而它還有自己的精妙之處,比如這款獲得過紅點大獎和GOOD DESIGN大獎的移動電源,用了毛氈這種不常見的材質,溫暖又有男人味,數據線的設計也清爽不糾纏,感覺會越用越愛。
如果你覺得我的答案對你有幫助,歡迎來點贊呦~呦~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