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巫術
1. 七夕節人們祈求什麼
七月七日是一個吉祥的日子,在乞巧的同時,婦女也在節日中祈求結婚生育。版台北的情人廟權有一副對聯:「真情無人見,假情天有知。」就是乞求愛情永恆不渝的寫照。除此之外,情人廟的雞心石上還刻有一-首小詩:情人雙雙到廟來,不求兒女不求財。
神前跪下起過誓,誰先變心誰先埋。更加直白地道出了痴情男女希望白頭偕老的內心願望。 此外,還有一種七夕「種生」風俗,也是一種求育巫術。即在節日前,用若干種植物,如小麥、綠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中浸水,生芽數寸後,於七夕用紅藍綵線束紮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徵
2. 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七夕,重陽,臘八,冬至. 這些節日的習俗與由來!謝了!
【春節的由來】
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這是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寫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的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准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歷」,明確規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元宵節的傳說】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呂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清明節的傳說】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端午節的傳說】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 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重陽節的傳說】
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辭別了妻子和鄉親,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 。恆景訪遍名山高土,終於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終於收留了恆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地」仙長送了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
恆景回到家鄉,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後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瘟魔戛然止步,臉色突變,恆景手持降妖劍追下山來,幾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傳下來。
【臘八節的由來】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冬至】
冬至,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最受重視。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台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裡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3. 七夕如何乞姻緣
姻緣和桃花緣可是人人都想要的,那麼有沒有人為的方法來增強這些「緣」呢?這里收集了一些民間的小小的巫術魔法,供大家參考。
求姻緣法
在自己農歷生日的那天,選個吉時,將七朵大紅的玫瑰花,七顆白色的小石頭,還有少許的米和鹽,全部放在浴缸內泡澡約十分鍾,如此便可包你一整年身強體壯,百病不侵!
求桃花緣的方法
取玫瑰花十二朵,先以冷水泡一晚;次日清晨約五點鍾左右,改以熱水泡花瓣,加自己最喜歡的香水泡澡,同時心中默念自己的名字,求玫瑰仙子賜予姻緣,連續七天就可求得異性緣。
促進姻緣法
准備五條不同顏色,代表姻緣線的綵帶,再准備五朵玫瑰花及一個新的圓形盤子,將五朵花放在盤內排成五角形,再在盤子中央點上一根紅色小蠟燭,在半夜十二點時將蠟燭點燃合掌向月下老人許願,等到蠟燭燒完就大功告成,姻緣將會很快到來!
催婚催丁秘法公開
婚姻是家庭的紐帶,是人生的重大事情,人生的幸福與否,無外乎家庭、婚姻、事業,但這三者,恰恰又與命理風水不可分割,家庭的興衰,事業的成敗,婚姻的好壞,與風水有著重大關系。風水能成事,也能壞事,這是無用置疑的。既然風水能壞事,那麼,我們就可通過風水的調整來讓其成事。這里介紹兩種風水催婚催丁秘法,其法如下:
催婚秘法:
催婚之法多種,這里公開一種玄空常用之簡單實用,人人者可操 作的一種方法。其法在流年天喜方載置花果、樹木,主娶親嫁女。亦可在本山天喜方載置花果、樹木。坐山天喜方演算法:自酉宮起子,逆行至坐山地支止。流年天喜演算法:自酉宮起子,逆行至太歲之支止。紅鸞星,在天喜星之對宮,紅鸞主生女,天喜主生子,紅花應嫁娶,果實應生子,催婚姻以男女之桃花為之。又紅鸞亦主血光、火災,老年人忌之。
催丁秘法:
催丁之法也很多種,這里身大家介紹兩種。一種是利用九宮飛中的一白之星,一種是利用九宮飛中的真天乙貴人,這兩種方法都是很准驗的。
1、 流年白星到床,定主懷胎,流年白星到房定主生子。九星飛到之方,若生命主納音,添丁無疑。以年三白與月三白所臨之方安床開門可以催丁。以運之生旺與年月之生旺,合移居改灶,可以祛病招財。
2、九星真天乙貴人臨方的運用,在風水中也是很准驗的。灶向該方或卧室的門在該方,若懷孕可得男胎。
求婚小秘方
將一朵紅色的玫瑰花,花瓣全部摘下,將摘下來的花瓣放進一個透明的玻璃杯中,在杯中加滿水,放在陽光下曬一天,一天後,將花瓣拿出洗凈,泡成一杯玫瑰花茶,自喝下一半,令外半杯給心儀的對象喝下,不用多久,心儀的另一半就會向你求婚了!
求姻緣法
用清水加鹽,磨墨,然後將自己的名字、八字、現住哪裡,寫在一條紅色絲帶上,趁著月圓之夜,懇請月下老人賜予姻緣,然後將絲帶綁在腳指頭上(男左女右),除了洗澡之外,不準拿下,少則七天,多則四十九天必會遇上好姻緣。最重要的事 成之後要將絲帶燒掉,這段姻緣才能平順幸福。
4. 為什麼說天人合是中國傳統節日禮俗呢
1.春節與元旦——說「過年」
春節原名「元旦」,隋代的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雲上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元」就是「開始」,因為這一天按歷法是一年的第一天、春季的第一天、正月的第一天,所以稱為「三元」;也有的稱「三朝」,因為這一天還是年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又因為這一天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代的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說文解字》上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為它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中國的元旦一般指農歷的正月初一。
「春節」這一詞,在古代還有不同的特指。漢朝時人們稱二十四節氣的「立春」為春節,南北朝時,人們把整個春季叫「春節」。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為新年;因為農歷正月初一一般都是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的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呂氏春秋·季冬紀》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的由來。
除夕之夜民間有守歲的習俗。關於除夕守歲的最早記載是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風土志》上說,除夕之夜,彼此相與贈送,稱日「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曰「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為夜半時分。
除夕夜最講究燈明火旺。俗語道:「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戴頂新氈帽,燈明火旺最重要。」
在這樣喜慶的日子裡,人們又要貼對聯、貼福字,還要放爆竹、放煙花。在飲食上,講究吃餃子和吃年糕,取「年年高」的諧音以圖吉利。在南方,人們多在年夜飯中有道全魚菜,取「年年有餘」之意。除夕一過,新年的第一天開始拜年,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的祝願,小輩還可得到長輩的壓歲錢。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這些活動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比如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增添了節日的娛樂氣氛。
2.鬧元宵
元宵節又叫「燈節」、「上元節」,是中國民間隆重熱鬧的節日。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但在民間中傳說不一。據史料記載,元宵節源於漢朝皇帝祭祀泰一神。司馬遷建議漢武帝修改歷法、創建「太初歷」(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時,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史記·樂書》載:「漢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祭,至明而終」。「太一」又稱「太乙」,是主宰一切的神。正月上元是朝廷的祭祀大典,全城張燈結綵,通宵達旦。《事物紀原》說:漢代西都長安城有執金吾負責宵禁,「曉暝傳呼,以禁夜行」,惟有正月十五日夜晚,皇帝特許執金吾馳禁,前後各一日,允許士民踏月觀燈。這就是元宵節時許多地方寫有「金吾不禁」的由來。
漢武帝時,正月十五日祭祀泰一神,第一次把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燃燈節」。到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正月十五燃燈增加了節日的又一層意義。
由於統治者的提倡,自唐中期以後,上元燈會、元宵賽燈和看燈已成為元宵節的主要內容。唐玄宗在先天二年元宵節上,在長安安福門外做了20丈高的燈輪,以華麗的絹紗絲綢和名貴的金銀珠寶裝飾,在周圍燃起5萬盞燈,看上去像一棵開滿燈花的樹。在唐代,千姿百態的花燈品種繁多,而在燈光下的樂舞百戲更是一道景觀。成千上萬的宮女衣羅綺、穿錦綉、耀珠翠、施香粉,與民間少女一起在輝煌如晝的燈火下邊歌邊舞。唐代詩人張說在《十五日夜御前口號踏歌詞》中,生動地描繪了唐朝元宵節觀燈的空前盛況:「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裡太平人。龍街火樹千重焰,雞踏蓮花萬歲春。」「帝宮三五戲春台,行雨流風莫炻來。西域燈輪千影樹,東華金闕萬重開。」
到了宋代,元宵節有了新的發展,唐的「上元前後各一日」的放燈時間,增至十八日,而且燈籠的製作比唐代更豪華。有名的要數無骨琉璃燈和用白玉製成的各種花燈,上繪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這些燈設有機關或用熱力推動,燈中所繪之圖在燈的旋轉中活動起來。宋朝流行一種燈景叫鰲山,是燈節中的主要景物。「山燈凡數千百種,極其新巧……百藝群工,競呈技巧。」
由於宋朝的商業發達,在市面上還逐漸出現了「燈市」。
到了明清元宵節燈更是精巧百出。《清嘉錄》上歷數花燈的品種:像人物,則有嫦娥奔月、西施采蓮、劉海戲蟾、招財進寶之屬;花果則有荷花、梔子、葡萄等;百族則有各種飛禽走獸;論奇巧有琉璃燈、萬眼燈,等等,品目繁多,不勝枚舉。在清代,與各種花燈相比,冰燈別有一番情趣。冰燈流行於北方較寒冷的地區,據說松花江沿岸的漁民在冬季鑿冰捕魚時,常用水桶凍一個「冰坨子」,中間的水放出點一盞燈,既可照明又可防風。隨著滿族入主中原,冰燈開始在中原出現。每逢正月十五日,人們製作出各種小冰燈,孩子們提著它互相媲美,許多城市還要舉辦冰燈游園會。
在中國,元宵節不僅是一個燈的節,人們還在元宵節期間吃元宵、猜燈謎,還要進行放歌、舞龍、耍獅、踩高蹺、扭秧歌、跑旱船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因此人們習慣上將元宵節期間的一系列活動稱為「鬧元宵」。
3.迎春神——立春
中國以農立國,農業生產季節性很強。為了不誤農時,立春這天,皇帝也要以身作則,舉行耕田典禮。各地官府都要舉行迎春大典,親自鞭打春牛,表示春耕即將開始。民間還要舉行迎春神、咬春、演春等慶祝活動。
立春的確定,要上溯到漢代以前。立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所以古代也把它稱作節氣之首或「歲始」。迎春神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記載了,在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公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迎春的隊伍都是青年,舉青旗,著青衣,吹著牛角號,唱著迎春的《青陽曲》,跳著迎春的雲翹舞。在立春這天,官府在城鎮集市的廣場上,用黃土塑一頭象徵耕種的春牛和一個農夫打扮的芒神。芒神就是傳說中東夷首領少蜱氏,或說是西方天帝的長子,名重,常持一大圓規,負責觀察天象,編制節令,主管萬物生機和植物繁茂。芒神和春牛的位置也是有講究的。立春在臘月十五日前後,則芒神在前、春牛在後,表示當年的耕種要早些;立春時間在歲末年初,就把芒神和春牛並立安排,表示耕種適時,不早不晚;立春在正月十五前後,則芒神在後,春牛在前,表示這年的耕種應晚一些。
在中國諺語中,有「春打五九尾,家家吃白米,春打六九尾,家家買黃牛;春打六九頭,麥稻必有收」的民謠。
立春這天,各地都有「咬春」的習俗,即吃生蘿卜和春餅、春卷,此俗形成於唐朝以前。立春日早上,無論男女老幼都吃一塊生蘿卜,據說可以消食、止咳,不生牙病,還可避免春困。
4.「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是民間的諺語,這裡麵包含著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知識。
在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日、月、五星行經的黃道帶劃分成二十八個天區,用以表示日、月、五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同時用二十八宿來判斷季節,就是根據昏旦時在東方地平線上初現的星宿來判斷季節。中國古代二十八宿分四個部分,稱為「四象」,或「四神」。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為東方蒼龍,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為北方玄武,奎、婁、胃、昂、畢、觜、參七宿為西方白虎,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為南方朱雀。其中東方蒼龍的角宿為龍的角,亢宿為龍之頸,氐宿為龍之胸,房宿為龍之腹,心宿為龍之心,尾、箕二宿為龍的尾。二月二日這天,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龍角星,整個東方蒼龍還沒完全顯露,故稱「龍抬頭」。
龍在中國古代被視為威力最大的動物神,它可興雲布雨,滋生萬物。在二月二這天的「龍抬頭」更有新的意義。民間傳說,在二月二這天,龍神要從沉睡中醒來,屆時,人們要焚香祭祀龍神,祈求龍神按時興雲布雨,保佑國泰民安,五穀豐登。
二月二這天,人們不僅要祭龍神,據說因為還是土地神的生日,在中國各地還有在這一天祭拜土地神的習俗。
人們二月二都要剃頭,稱為剃龍頭。據說在這一天剃頭,可以使人健康,像龍一樣將來飛黃騰達。
在民間,二月二與其他節日一樣,也有許多飲食、習俗相隨出現,比如大約在清朝時,北京、開封等地在二月二這天盛行吃麵食。因為是龍抬頭日,所以冠以龍的名目,吃的面是龍須面,烙餅叫龍鱗,餃子稱龍牙等。在其他地區也有各種節日性的飲食出現,比如天津二月二吃燜子,南方有些地區要吃煎年糕,稱為「年腰糕」等等。
5.三月三
三月三最早起源於周朝的三月上巳日人們在水濱進行祓禊活動的習俗。祓禊是祓除病氣,清潔凈身。古人利用祓禊活動洗濯身體,祛災禳福。據史書記載,大約到了漢朝,三月上巳才定為一個節日。因農歷三月上巳每年都不固定,魏晉以後才將上巳節定在了三月初三日。
三月上巳沐浴習俗歷經發展,到魏晉時逐漸演變為郊外春遊、臨水宴賓,至今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仍有這種風氣。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曾在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邀友人於蘭亭舉行曲水流觴的活動。文人雅士聚集於環曲的水流旁,取一觴,盛酒後置於流水之上,觴逐水流,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即興賦詩,作不出的,誰就取而飲之,相互取樂。王羲之將大家的詩輯起來,並為之寫了《蘭亭集序》。此次曲水流觴為後世傳為佳話。上巳賦詩之俗由此興起,並逐漸傳至民間。
三月三在中國漢族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在南方的少數民族中,三月三卻是一個紅火的節日。
雲南沙口瑤族自治縣瑤山鄉一帶瑤族於每年農歷三月三歡度乾巴節。屆時成年男子上山圍獵,破曉時踏上征途,千方百計滿載而歸,讓大家共享,老人、婦女一般留守寨中忙著准備美酒和煮五顏六色的糯米飯。晚上,男女老少集於廣場,在鼓聲中載歌載舞、歡度佳節、祈盼豐收。貴州貴陽市烏當地區的布依族將每年的三月三稱為「地蠶會」節。因為開春地蠶會出現危害莊稼,於是人們把苞谷帶到坡上去祭蠶。有的地區還把這一天作為祭社神、山神的日子。黎族在這一天是祭拜祖先的日子,晚上開始在篝火旁唱山歌、摔跤、盪鞦韆等,而且男女青年傾訴衷腸,互贈禮物,相約來年三月三再相會。壯族的三月三則舉行歌曲活動。青年男女借機對歌、拋綉球、談情說愛。節日期間要吃糯米飯。
6.清明節
清明是農歷三月的一個節氣。因這天正值暮春,天氣明朗、空氣明凈,故名清明。在中國,節氣與節日在同一天的只有清明節。
在清明節前的一兩天,還有一個節日叫寒食節。寒食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流傳最普遍的說法是為紀念春秋時代晉國的賢臣介子推。
介子推是跟隨晉公子重耳逃亡的臣子,在顛沛流離的流亡路上,他們迷了路,重耳餓得頭暈眼花,想到自己若餓死,只怕將來晉國百姓受苦。介子推感其愛民,將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烤熟給重耳充飢。19年後重耳即位,封賞當年伴他流亡的人,惟獨忘了介子推,後經人提醒,重耳十分內疚。這時介子推已攜老母隱居山中,晉文公在大臣的建議下燒山三面,留一面以期介子推從山中走出。可是當大火熄滅後,他發現介子推已被燒死。晉文公十分懊悔,下令禮葬介子推,並把介子推隱居的綿山封給他,改名為「介山」。另外他還規定了介子推被燒死的這天要禁火,吃寒食,以示對介子推的懷念。
因寒食節的時間與清明節相近,大約從唐朝開始,人們逐漸把寒食節與清明節合為一節了。
最早的寒食節食品是「餳大麥粥」,做法是先將大麥磨成麥漿,煮熟,再將搗碎的杏仁拌入,冷凝後切成塊狀,食時澆上糖稀即可。其餘還有棗糕、干粥和饊子等。
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傳。
寒食節一過,緊接著是清明節,此時人們到郊外遊玩,謂之踏青。按傳統習俗,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祭祖、憑吊先人。同時在這一節氣農事活動就要開始進行了,諺雲:「清明到,農夫跳……清明前後,種瓜點豆。」
7.四月八
這是中國傳統的宗教節日,又稱佛誕節、浴佛節。相傳四月初八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的生日,屆時各大寺院都要舉行誦經法會,並以名香浸水,洗濯佛身,供僧尼參拜,庶人等前往拈香供佛。
受漢族風俗的影響,中國其他少數民族中也有過四月初八的,但內容和形式是不同的。苗族這一天是紀念苗族英雄亞努的日子,每年苗族在這一天舉行盛會,跳蘆笙、射背箭,娛樂歡慶。仫佬、布依、土家等民族在這一天讓牛休息,用酒、肉祭牛欄。侗族在四月初八這一天是「姑娘節」,婦女們回娘家,用烏飯饋贈親友。
8.端午節
端午是中國夏季最重要的節日,它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在古代因午與五同音,故端午又稱「端五」、「香五」。古人在這天以蘭草湯沐浴,又稱浴蘭節。道教則稱此日為「地臘節」。明清時的北京人又稱端午節為「女兒節」、「五月節」。
五月五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惡月」、「惡日」,所以過端午節有驅疫逐邪的巫術因素。許多人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實際上這是後人附會於端午節的一則優美傳說。巫術活動是端午節的最初起因。《風俗通》中說,漢代五月五日用青、赤、黃、白、黑五種絲線合成細素,系於臂上,以驅瘟病,除邪止惡。《後漢書·禮儀志》上說,漢代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天中五端」的蒲劍、艾虎、梅花、蒜頭、龍船花,皆是葯用植物,艾虎可治疾除病,懸於門戶可禳毒氣,龍船花的根、皮可驅蟲。此外端午節還有飲雄黃酒的風俗,也是為驅除病疫。
9.七月七乞巧節
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乞巧節的過節時間為農歷七月七日晚,它最早源於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在《詩經》中已有關於牛郎、織女星的記述,後來演繹成故事,並有了七夕乞巧的習俗。
《西京雜記》上記載,「漢宮中彩女常於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這說明漢代已有了乞巧風俗。崔顥的《七夕》詩「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間不相見」,以及林傑的「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的詩句,生動地描繪了唐代乞巧的風俗。
宋代以後,乞巧節活動較之以前更為豐富。東京潘樓出現了民間乞巧市,專賣乞巧物。
明清時除了沿襲舊俗,還出現了新的占卜乞巧——丟巧針。《帝京景物略》記載:「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從水底針影所成之形狀,來占卜,「謂之乞巧」。
在民間乞巧活動中,還有在井邊、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哭泣的風俗。
在七月七,婦女們不僅可以向織女乞求技藝,還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和心願向織女祈福、祈壽、祈子等。
10.中元節
在中國有四大祭祀節日:清明節、臘八節、祭灶節和中元節。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盂蘭節。
中元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說來自佛教,僧侶們稱此日為「法歲周圓日」。佛經上記載,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在此日設百味果供僧救母,佛即以此因緣說盂蘭盆會,並從此日起九九八十一天僧侶可雲遊行腳。由此開始,各寺院均設齋解制,大興盂蘭盆會。還有一種說法源自道教。道教認為,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是中元地官赦罪之日。地官要定人間善惡,故此日道觀作齋醮薦福,求地官免罪。傳至民間遂成祭祖之日,祭奠祖先亡靈。這天有放河燈等活動,意為超度亡魂野鬼。
中元節在南朝時已在民間流行,盛行於唐宋,清代中元節的祭掃比清明節更盛。庵觀寺院設盂蘭盆會,街巷搭起高台、鬼王棚座念誦經文,演出《目連救母》劇,做水陸道場,施放焰火以濟孤魂;還用紙扎法船,長至七八十尺,臨池焚化;還點燃河燈,並有娛樂活動。
在江蘇洪澤湖一帶還把中元節稱為敬孤節。相傳,原洪澤湖裡有一個水怪,經常上岸吞食村童,村裡有位孤身老人召集全村的人商議計謀,由老人化裝成村童,身藏毒葯,讓水怪吃掉自己,毒死了水怪,解救了村童。後人為了紀念舍己為人的老人,在中元節這天,除家家戶戶給亡靈燒紙錢外,還爭相招待孤寡老人。此俗流傳至今,便成敬孤節。
11.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以慶賀為主的節日,時在農歷秋季的孟、仲、季三個月之中的月半,故得名為中秋節。
中秋節早在《周禮》中就有記載,每逢中秋,夜晚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漢代已有中秋節的雛形,不過中秋節是在立秋的那天。晉時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還未形成風俗。唐初時,八月初一是節日。到唐明皇時,傳說有一個名叫葉法善的道士,在八月十五做法,讓唐明皇夜遊月宮。自此以後,登台觀月、泛舟賞月、飲酒對月等活動就時興起來了。民間就把八月十五日作為中秋節。
中秋節吃月餅據傳也是源於唐明皇。唐明皇游月宮後,每年中秋與楊貴妃賞月。賞月時,一邊品嘗形如秋月的甜餅,一面欣賞歌舞,這大概是月餅的起源吧。宋代,月餅成為人們喜愛吃的食品,蘇東坡有詩描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時,月餅開始在飲食市場上出現。當時的月餅還是一種蒸食品,還沒有與中秋有多大聯系。到了明代,賞月活動盛行不變,而且祭月習俗也很盛行。祭月供品除點燈外,還有團圓月餅。在當時的北京城,市面上已出現了以果作餡的月餅,百姓這天也製成各色月餅互相贈送,取其團圓和吉慶祝願之意。在山西一些地方,還有全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到了清代,中秋之夜已是十分隆重了。中秋節人們互相送禮,禮品多為月餅、糍粑、酒等,家家擺上酒宴,裝飾中秋佳節。
中秋宴席各地也有異,安徽等地必食塘魚,江蘇一帶食烤鴨或鹽水鴨,湖南民間說這天是芋頭生日,蒸一盆「粉蒸芋頭肉」作為宴席上的豐盛佳餚。
中國少數民族也有不少歡度中秋的風俗。鄂西苗族在寨中舞坎上燒樅木油柴禾照月,一家有幾口人就帶有幾條腿的木凳椅到舞坎跳「板凳舞」,邊跳邊唱,歌頌番薯神的恩德。午夜子時,各家下地挖番薯,蒸熟後全家共食,並祈求番薯神保佑全家老幼平安幸福,故又名番薯節。而拉祜族則是選出最好的瓜果,獻祭給為人們分出耕種時令的月亮。祭品用篾桌擺設,全寨大人小孩在月光下圍著跳蘆笙舞,慶祝豐收,他們稱為「月亮節」。
12.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菜萸節」。據史料記載,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初期,當時皇宮中就在每年的九月九日飲菊花酒,吃「蓬餌」,戴茱萸,以求長壽。到漢朝末年,這一習俗在民間流行了。後來到魏晉南北朝,重陽登高、賦詩賞景成為當時的雅事。
重陽節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到了唐代開始盛行。菊花不僅形態美麗,而且有一種傲然性格和剛強氣質,令文人大夫禮贊,由之重陽賞菊成為古代的習俗。
此外,有關重陽的諺語也很多,如「重陽無雨一冬干」,「三月三、九月九,無事莫到江邊走」等。
13.臘八
「臘」是古代的一種祭禮,即一年辛勤耕作,喜獲豐收,至年底舉行的一種對自然界風調雨順的答謝祭。在中國古代,先民多在十二月臘祭先祖百神,所以十二月稱臘月。後來這個臘祭的日子就選定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即稱臘八。到了南北朝時代,臘八就成為祭祀節日了。
臘八節主要是供獻天帝、祭祀神靈、祭奠祖先、祭鬼禳災等,後來又增加了「赤豆打鬼」和吃「臘八粥」等食俗。
臘八節的規定可能與當時佛教的傳播和信仰有關。相傳農歷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稱「佛成道節」。佛在成道前曾苦行六年,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來一牧羊女供給飯食,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後來各大佛寺在臘八時做粥饋贈四方善男信女。傳到民間,平民百姓也加以效法,用各色雜糧做臘八粥,並逐漸成為習俗。
另外,中國民間「赤豆打鬼」的傳說講的是共工的兒子死後變成了撒播瘟疫的鬼,這個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豆,故有「臘八赤豆打鬼」之說。臘八粥多要豆煮就與此有關。
今天的臘八節,人們仍喜歡吃臘八粥,多用黃米、江米、小米以及各種豆類、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等熬成,乃至出現了「八寶粥」這樣的風味名吃。
14.「過小年」
民間稱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當天晚上稱「小年夜」。小年意味一年的結束,從這一天起,人們開始准備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在這一天民間有祭灶、掃塵、采辦年貨的習俗。祭灶是民間古老的習俗,它的起源可能和古人對火的崇拜有關。《淮南子·汜論訓》載:「炎帝作火,死而為灶。」《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祀以為灶神。」舊時,灶神每家必供,它同門神、井神、廁神、中霤神一起成為五位家堂神,職責是保護家宅安寧,不使閑神野鬼騷擾,稱為「五祀」。每到臘月二十四日,灶君上天朝玉帝,前一天晚上,人們就在鍋台邊擺上糖果、黏糕等供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焚香膜拜。據說灶王到二十三日就准備啟程上天匯報述職,人們惟恐他說人間壞話,就用糖瓜、黏糖把他的嘴黏住,以免引起災禍。到宋代供品還增加了酒以灌醉灶王,使他告不了狀。明清以來,祭灶習俗更盛。
「掃塵」,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撣塵」。北方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南方則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掃塵的習俗源於堯舜時代的「掃年」這種古代先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到唐代,掃年之風盛行,那也是祈新歲平安的表示,以後才發展成掃塵節。由於是迎接新的一年,又有清潔衛生、除疫滅病的良好習俗,便流傳至今而不衰。人們從掃塵日開始一直到除夕,都是忙於操辦年貨,打掃環境和室內衛生,掃塵布新,迎接新春佳節。民諺:「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豬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貼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貼對子。」這些正是小年民俗的生動寫照。
5. 七夕是那個朝代成立的
直到漢代,其細節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系起來,並且正式成為屬於婦女的節日。 最早可以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如《詩經·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