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楊朴七
❶ 楊朴的七夕名句
《七夕》--宋 楊朴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織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求採納
❷ 《七夕》這首古詩的意思
釋義:
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
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原詩:
《七夕》唐代: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簡介:
《七夕》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先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再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而渴望能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全詩想像豐富,語言精美,感情深厚。
(2)七夕楊朴七擴展閱讀: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這個傳說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
851年,鬱郁不得志的李商隱失去了一生最愛的妻子王夫人。正是出身高貴的王夫人多年的資助和扶持,才讓李商隱有一個穩固的家庭,才讓他在多年的鬱郁寡歡中得到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現在王夫人去世了,李商隱的人生已經沒有樂趣,他在一瞬間衰老了數十歲。
同年秋天,被任命為節度使的老朋友邀請李商隱到四川任職,擔任參軍。李商隱到了四川後,有感自己仕途的不順,以及失去妻子的悲傷,一度有出家為僧的打算。只是出於對兒子李袞師的希望,才沒有做出傻事。但是李商隱還是從自己微薄的俸祿中捐獻出一部分給當地的僧人印刷佛經。
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好詩啊,既可以認為是對七夕相逢的珍視,因為是如此長時間的離別所帶來的,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嘲諷,因為為了一度來就要付出無期別的代價。
全詩想像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像中賓士,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❸ 七夕(楊璞)這首詩的意思
意思是:如果織女不是見到牛郎她會怎麼樣?我願意與織女共同弄梭織布。
期盼年年歲歲這樣度過,其實在人間這樣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過是沒有發生在我身上罷了。
原文
《七夕》宋代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注釋
牽牛:星名,在銀河之西,俗稱牛郎,一名河鼓,又名黃姑。大概以李牛三星像牛頭角、感之形,名之牽牛。
若何:怎麼樣。
乞與:賜給。
不道:沒有料到。
作者生平
楊璞(921~1003)北宋布衣詩人。字契元(一作玄或先),自號東里野民。
世居新鄭東里(鄭韓故城內),好學,善詩,天性恬淡孤僻,不願作官,終生隱居農村。常獨自騎牛游賞,往來於縣境東里、郭店間。見到草茂林密幽僻的地方,就卧伏草中冥思苦想,每得妙辭佳句,立即揮筆成詩。曾獨自帶上手杖進入嵩山險絕處,構思成文100多篇。當時的士人學子多傳閱誦讀他的詩文。
少年時與畢士安、韓丕同學友好。後來,畢士安官居相位,舉薦楊璞於太宗,太宗愛其才,想授官任用,璞堅辭不受,作《歸耕賦》以明志。太宗贈給束帛使他還鄉。真宗西行朝拜先帝諸陵道經鄭州,特遣使贈璞茶、帛,並命其子從妙為官。
璞所作詩俊逸瀟灑,語言質朴精煉,多描寫自然景色和農村隱居生活。類唐詩人賈島、李涉。78歲去世,葬縣城北20公里處袁堡村東。宋翰林學士李淑撰墓表,立石墓前。詩人黃庭堅過其墓拜謁,曾作詩悼念。
❹ 《七夕》(後唐)楊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楊璞《七夕》:「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版道人間巧已多。權」譯:「不明白牛郎是什麼感受,應該邀請織女來織布。人們年復一年地向仙女乞求智巧,殊不知人間的智謀奸巧已經夠多了。」
一方面表達詩人對織女織布技巧的贊賞,另一方面又對人們的過多投機取巧表示不滿。
❺ 七夕這首詩的主旨
諷刺世人,針砭時弊,這是這首詩的主旨。
整首詩其實都充滿了諷刺意味:
一:諷刺織女,原本教授紡織的技巧,可是卻教的不得其法,人們學會了投機取巧,爾虞我詐。
二:諷刺牛郎,牛郎作為織女的枕邊人,是對織女有重要影響的人,但是卻不作為,只是告訴織女織錦,卻沒有告訴她怎麼教授人們學會心靈手巧,這就是前面提到的為何首句就對牛郎發問的原因。這就相當於我們今天在一個企業里有的領導只是監督你做事,卻沒有對這件事本身的效果負責。
原詩:
《七夕》宋代:楊朴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釋義:
如果織女不是見到牛郎她會怎麼樣?我願意與織女共同弄梭織布。
期盼年年歲歲這樣度過,其實在人間這樣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過是沒有發生在我身上罷了。
(5)七夕楊朴七擴展閱讀: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據題意,當知這首詩是作者於某年七夕所作。神話中說,農歷七月七日,郎織女此夜將有一年一度的相會。舊俗在這天晚上,婦女們對空擺上織物,向織女乞求智慧機巧,稱為「乞巧」。這首詩通過詠七夕的乞巧而諷刺人間爾虞我詐的丑惡現象。
前兩句楊朴寫得很有意思,作者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向牛郎提出了一個問題,「沒有明白牛郎是怎麼想的?一定要織女在天空中編織美麗的雲彩。引得人們要『穿針引線』來祭拜她,」看到這里,我們也是一頭霧水,因為據傳說,編織雲彩一直都是織女的工作,並非牛郎要她這么做的。為何要問牛郎呢?
後面兩句是作者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向織女提出了一個問題,「織女年年賜予人間紡織的技巧,可是她卻不知道,人間的投機取巧已經很多了」『
第三句的「巧」與末句的「巧」不是同一種「巧」,這里不僅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並且兩個「巧」的含義也發生了變化,「年年乞與人間巧」是「智巧、心靈手巧」,而「不道人間巧已多」是「詐巧、奸巧、投機取巧」。
這首詩不同於其他七夕節的詩歌,對於七夕節,對於牛郎織女,我們都是持贊美、同情的態度,而楊朴的這首《七夕》卻一反常態,不但不頌揚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反而從一個非主流的角度,揭露了人性的弱點,也是對人們的忠告吧。
❻ 《七夕》這首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天河隱隱逢七夕,獨處羅帳半夜愁。烏鵲離去穿線月,螢火飛入曬衣樓。牛女雙星合又分,人世情侶望玉鉤。不見錢塘蘇小小,獨處寂寞又一秋。
出自:《七夕》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作品。原文:
七夕
唐代:李賀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6)七夕楊朴七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朱自清《李賀年譜》提到此詩,但未詳作年。從內容看,這首五律當是詩人因七夕而懷念所眷戀的女子的抒情之作。據詩人另作《惱公》所述,他們定情之日,正是前一年的七夕。
賞析: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一寫天上七夕,牛郎織女相會;一寫人間孤男,夜半悵然懷愁。銀河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後重又分手的地方,因此稱「別浦」。
今夜別浦雲水迷茫,星漢閃爍,牛女在鵲橋上還能依相偎珍惜這美好的一瞬,互訴別後一年來的相思深情。雖然匆匆一面,仍不免執手相看淚眼而黯然離去。
但他們畢竟是喜得重逢,歡情如舊,悲中有樂。默想自身,一年前此夕定情以後就天各一方,重會無日。此刻已到了夜半,正是牛女情濃時。
而詩人則只能悵卧羅帷之中,瞪大了眼,在相思中煎熬,心頭的愁雲越壓越重,何況今後能否再見一面也在未知之天,真是「思牽今夜腸應直」(李賀《秋來》)。
相比之下,自己的苦況遠遠超過了牛女。首聯透過對比,賓主分明地對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一層的刻劃,可謂出手不凡。
牛郎織女的故事:
孤兒牛郎依靠哥嫂過活,嫂子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頭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嬉戲。
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相見,並且告訴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們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間了,牛郎於是待在河邊看七個仙女,他發現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頓生愛意。
想起老牛的話於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們洗好澡准備返回天庭,小仙女發現衣服不見了只能留下來,牛郎於是跟小仙女織女製造了邂逅。
後來他們很談得來,明白了各自的難處,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
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
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天帝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喜鵲也會在身邊。以後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都會見面了。
❼ 《七夕》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天河隱隱逢七夕,獨處羅帳半夜愁。烏鵲離去穿線月,螢火飛入曬衣樓。牛女雙星合又分,人世情侶望玉鉤。不見錢塘蘇小小,獨處寂寞又一秋。
出自:《七夕》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作品。原文:
七夕
唐代:李賀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此詩首聯作者通過對比,對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層的刻劃;頷聯借用環境的陪襯和觸景生情的手法,表現出時間的推移和作者難以為懷的悲愴心情。
頸聯著想天外,運用浪漫主義的妙筆進行渲染;尾聯貌似平淡,其實蘊含無限纏綿的情思。全詩構思新奇,抒情深細,語言工整,妙語天成。
(7)七夕楊朴七擴展閱讀:
文學賞析
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並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後,全都撤回去了。
詩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再也無法與她相會,於是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全詩想像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像中賓士,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❽ 《七夕》楊璞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如果織女不是見到牛郎她會怎麼樣?我願意與織女共同弄梭織布。期內盼年容年歲歲這樣度過,其實在人間這樣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過是沒有發生在我身上罷了。
七夕古詩
1、《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2、《七夕》
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3、《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4、《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5、《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❾ 年年乞與人間巧是什麼節日
年年乞與人間巧是乞巧節,即七夕。出自北宋詩人楊朴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七夕》:「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意思是年年的賜給人間的許多巧,卻不知道人間的巧事到底有多少。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❿ 關於七夕節的古詩
關於七夕節的古詩:
1、《秋夕》
元·盧摯
銀燭冷秋光畫屏,碧天晴夜靜閑亭。
蛛絲度綉針,龍麝焚金鼎。
慶人間七夕佳令。
卧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
解釋:白銀燭台放射出的光線照亮了畫屏,在晴朗的夜晚靜靜地坐在亭子里。婦女們用蛛絲穿過綉針在乞巧,金鼎中焚燒著龍麝香,人們都在慶祝人間七夕這個佳節,躺下來看牽牛織女星得鵲橋相會月亮飄過梧桐樹投下了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