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女子
Ⅰ 中國古代女子怎麼過「七夕節」
古代女子乞巧圖 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銀河的日子。故時人亦稱其是中國的情人節,而中國古代則稱為女兒節或乞巧節,並留下許多別致有趣的風俗。 七夕這天,江南一帶的女子都要以槿樹(做菜園或家院籬笆的矮樹木)葉洗頭發。 相傳,這天晚上織女會在銀河洗發去會牛郎。織女對牛郎一年的相思之淚,都灑落在那槿樹葉上,開出淡紫、粉紅或潔白的花兒。 所以,到了那天,江南的女子,都會挎著竹籃子去採摘槿樹葉,再把它揉碎,用它的汁液洗頭。 在七夕夜深人靜之際,少女們還會躲到葡萄架下或槿樹籬笆旁,相傳可以偷聽到織女相思的哭泣聲。有詩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另如雨。 元朝京城一帶在這天要將嫁出的女兒接回娘家過七夕節。宮廷、宰輔、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張掛七夕牽牛織女圖,盛陳瓜果、酒、餅、蔬菜、肉脯,邀請女流作巧節會,稱曰女孩兒節。占卜貞咎,飲宴盡歡,次日饋送還家。(《析津志》) 相傳牛郎織女又合稱靈匹。唐代詩人李嶠《奉和七夕應制》詩曰:靈匹三秋會,仙期七夕過。因此,古代民間又將七夕稱為乞巧節,女子們便在這天向心靈手巧的織女乞巧:一曰卜巧 。卜巧即卜問女孩子將來是否心靈手巧、巧到何程度?《開元遺事》有載:唐玄宗與諸妃每至七夕晚上,便會聚集清華宮就宴,讓宮女們將蜘蛛放進一個小錦盒裡,察看蛛絲的細密,用以卜問巧的程度如何。《夢梁錄》則說,南宋杭州其日晚晡時,傾城兒童女子,不論貧富,皆著新衣。富貴之家,於高樓危榭,安排宴會,以賞節序。又於廣庭中設香案酒果,遂令女郎望月,膽斗列拜,次乞巧於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銀小盒兒盛之,次早觀其網絲圓正,名曰‘得巧’。二曰賽巧 。民間女子們比賽穿針引線,誰穿得快,誰便得巧。《荊楚歲時記》說: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榆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杭州一地則以麵粉和糖,製成各種形狀的小果,再以油煎之,名曰巧果。向晚陳於庭中,佐以蓮蓬、白藕、紅菱之類。對目穿針,祈織女賜以巧技。有詩曰:穿線年年約比鄰,更將余巧試針神。誰家獨見龍梭影,綉出鴛鴦不度人。三曰乞巧 。七夕前一天,女孩子們取雨水、井水各半,盛在碗中,放置露天一夜,再在太陽下曝曬半天。中午時分,每人將綉花針(或用新掃帚梢頭代之)放在水面上,浮而不沉,然後觀察針在水中的影子,或散如花,或動如雲,或成物形而巧妙者,被認為是巧得巧。如果針影或粗或細或直,毫無花樣者,便認為是乞得拙矣。(歌曲選播:劉德華-牧笛)
Ⅱ 七夕為什麼又叫「乞巧」 古代女子七夕節都幹些什麼
因為民間相傳,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
七夕節叫做乞巧節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意思是,漢代的少女們經常在七月初七這一天拿絲線比賽穿針孔在開襟樓,當時的人們紛紛效仿,這便是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古代女子在七夕節有以下活動:
1、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2、蘭夜鬥巧
起源於漢朝宮廷的游戲,將五綵線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彩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
3、對月穿針
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干凈,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然後,她們把事先准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4、拜織女
這是少女、少婦們的事。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於案前焚香禮拜後,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
5、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藉以求子。
Ⅲ 七夕節為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摘抄)
因為以紀念牛郎、來織源女愛情悲劇為基礎的七夕時節,在唐宋時期融合了乞巧、乞美甚至乞子等內涵,由「夜半無人私語時」的拜禱變成了群體性的公眾節慶活動。
而無論是乞巧、乞美還是乞子,實際上也都與舊時女子希望婚姻生活幸福美滿的願望有關。董乃斌先生指出:「『乞巧』和渴望婚姻幸福,對於未婚少女和一切已婚婦女,實際上可以說就是一回事。」由此看來,宋代以後的七夕節已經成了女子們乞求神靈護佑的「女兒節」。
明人《歲時紀事》記載:「七夕,俗以蠟作嬰兒,浮水中以為戲,為婦人生子之祥,謂之『化生』。本出於西域,謂之『摩睺羅』。」
這一記載源自宋人七夕節俗。根據劉宗迪先生的研究,這些或用鏤金、珠翠、象牙、龍涎佛手香,或用蠟制的小人偶「摩睺羅」源自西亞宗教的七月節俗,經過波斯、粟特等國家傳入中原,在宋代時與中國的七夕節俗融合。
Ⅳ 「七夕節」本為女子祈福的節日,為何成了中國的情人節了
因為白居易的長恨歌,讓唐明皇與楊貴妃那段凄婉愛情故事被世人知曉。尤其是唐明皇與楊貴妃在七夕節那日,在皇宮內院中的嬉戲玩鬧,成為了一種愛情的另類表白,於是乎七夕也就成為了情人節的代名詞了。
於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世世代代流傳下來,成為一段讓人念念不忘的愛情,之後七夕節女子乞巧的故事就漸漸被淡化。原本七夕節就有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再加上白居易寫的長生殿,七夕節愛情故事的氛圍大於乞巧。也許這就是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嚮往,於是七夕節最後就演變成男女定情的情人節。
Ⅳ 七夕節的主要活動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日是中國的七夕節,近些年被演繹成中國的情人節來過。其實七夕節也被稱作為乞巧節,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且在我們國家很多地區,乞巧節是很被重視的,特別是被廣大的女性們。關於七夕節的風俗多種多樣,今天咱們一起來聊聊,關於七夕節的那些風俗傳統活動吧:
七夕節
種生求子
這是舊時候的一些習俗了,要在七夕節的前些日子,在土裡種下粟米的種子,幾天後就會長出小嫩苗了。然後就像是孩子玩積木游戲一般,把一些類似於小木屋子啊,或者一些類似於家裡花花草草之類擺起來,打造成一種小村落人家的樣子,被稱之為殼板。或者是將綠豆紅豆小麥等等放在碗里或盆里催芽,等到長出嫩芽之後,在七夕節這天,用一些紅繩紮起來成一束,整個行為被稱為種生。
拜織女
七夕節的風俗活動基本上都是女子們的事情,而且大都是年輕一些的女子喜歡做的事情。一般都是幾個相處的很好的女孩子聚在一起,相約在七夕節那天相聚,一起做這些儀式。一般都是在七夕節月亮升起之後,就像是我們招呼自己的好友閨蜜在一起聚會一般,鮮花裝點環境,桌子上什麼酒啊茶啊水果啊之類,統統擺在桌子上。但有幾類是必須要擺放的,那就是所謂的「五子」,即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這五類,這五類算是一種祭品的,絕對不可缺少。等到相約的一群人都到齊之後,點上香爐,面對織女星的位置,在心裡默念自己的希望或者心事。這種儀式其實是女子們祈求織女保佑自己心想事成的一種美好希望吧。
拜魁星
在民間有傳說,說是農歷的七月初七日是天上的魁星生日。所以在這一天的那些學子們,或者家裡有學子的家庭,就會祭拜魁星的,保佑自己學業有成、考運亨通,能夠光宗耀祖有一個好的前程。
七姐誕
這個節日在別的地區不常見,這是屬於廣州地區女子們的七夕風俗。這個風俗只能是未婚女子參加,已婚女人是不能夠參加的,所以這個節日也被稱作為姑娘節。一般是幾個未婚的女孩子聚在一起祭神,擺放上牲醴、紅蛋、酸姜,用來祭拜天上的織女星。
染指甲
這個風俗一直沿襲至今,一般在我們的西南一帶有這樣的七夕風俗。在七夕節的這天,年輕的女子們成群結隊的在一起,用樹的液漿用來兌水給自己洗頭發,據說這樣做能夠永遠保持年輕美麗,未婚女子這樣做,能夠盡早的找到自己中意的郎君。還會有一些花花草草的汁液,拿來染指甲,可以自己給自己染指甲,也可以相互的染。據說這種行為,是一種神秘的生育信仰。
洗發、接露水
這些習俗在我們國家的湖南以及江浙一帶比較盛行,據說女子在七夕節這天洗頭發,用的水都是銀河裡的聖水,這樣織女神就能夠包郵這些女子心想事成。另外在七夕節的早上,女子們還會用臉盤去接露水,據說在七夕節這天的露水,就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時彼此流下的眼淚,如果用來洗眼睛,會使眼睛明亮漂亮的。
結扎巧姑
這是流行的我們國家的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這天的晚上,女子們要結扎穿著花衣的草人,俗稱為巧姑。在這天晚上不但要供奉新鮮水果,還要把豆苗或者青蔥剪下來,投入到手裡捧著的一碗清水裡,用來占卜巧拙之命。有些地區還會舉行剪窗花之類比賽誰的手巧的活動,是女子們非常熱衷的。
吃巧果
不管在哪個地區舉行的氣息風俗,都會有一些食物進行供奉的,所以延續下來就有一種風俗叫做吃巧果。主要的做法就是用麵粉加糖做成各種格式的面果子,在油里炸。也有不少手巧的女子,會把面捏成一些七夕節里相關的任務形象,這是非常受大家喜歡的。
Ⅵ 七夕節為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Ⅶ 古代七夕節,為什麼女子都要向織女乞巧呢
因為在古代的時候有牛郎織女的傳說,七月七那天牛郎會和織女見面,如果在那天向織女祈求的話,會獲得心靈手巧的能力。所以在古代七夕那天,許多女子都會特地准備瓜果祭品向織女進行祭拜祈求,希望織女能夠賜予自己心靈手巧,並且希望能夠獲得真摯的愛情。
投針驗巧,這個習俗盛行於明清的時候,明劉侗、於奕正所著的《帝京景物略》對此有記載:“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在七夕當天中午的時候,准備一盆水,等灰塵落進水裡形成膜,之後投入一根針,根據陽光查看針的形狀。
Ⅷ 唐朝女子的乞巧節是怎麼樣過的
在這個節日里,唐朝女性會聚集在一起共同穿針,誰穿的好,以後的生活會幸福美滿。
Ⅸ 七夕節怎麼安排較好(女生)
七夕節和女朋友一起吃一頓飯送給他自己准備很長時間的一個精緻的禮物讓他有一個欣喜若狂的感覺。
Ⅹ 唐朝女子的乞巧節是怎麼過的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是為唐代未婚女子設立的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女孩子們在月下相聚,對月穿針,看誰穿得快,得勝者謂之「得巧」。姑娘心靈手巧,未來婚姻生活也會得到幸福。乞巧活動也是女孩子們對未來婚姻的一種期許。
另一種丟針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陽下暴曬,過一段時間後,空中的塵土就會在水面上結成一層薄膜。這時把針丟在水裡,有了薄膜的支撐,針會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呈現的針影,如果成為雲彩、花朵、鳥獸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現細如線、粗如褪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有些婦女,採集各種鮮花,放在盛有水的銅盆里,露置院中,第二天取來搽面,據說可使皮膚嬌嫩白凈。有些婦女搗鳳仙花,取汁,染無名指和小指的手指甲,稱「紅指甲」。
乞巧方式很多,甚至連祭織女的供品也可派上用場。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裡有喜子(一種小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表示該女子已得巧。講究一點的,如唐朝宮女,就把喜子放在小盒子中,第二天早晨打開來看,如果網結得不好就是巧乞得少。
另有竊聽哭聲之說,據說是童女在夜來人靜之時,悄悄地走到古井之旁,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靜聽,隱隱之中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對談或是哭泣的聲音,此女必能得巧。
唐朝男子過七夕的方法
婦女問乞巧,男子也沒閑著。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保佑自己考運亨通。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叫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青年男女乞智、乞巧,希望自己的技藝才能高人一等,而已婚的、年老的、貧的、富的,莫不各懷所願,於是七夕儼然成了一個許願的日子。七夕當夜,拜牛郎、織女時,馬上下拜,說出自己的願望,不管是乞富、乞壽、乞子,莫不靈驗。但是所乞求的願望一次只能有一種,而且要連乞三年才會靈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