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節賣身

七夕節賣身

發布時間: 2022-08-12 15:59:42

1. 天仙配和七夕節有關系嗎

沒有關系。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賣身》,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黃梅戲的保留劇目之一,是首部以電影方式出現的黃梅戲。作品講述了七仙女不顧天規,私自下凡與董永結為伉儷,憧憬美好生活,最終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愛情故事。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也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餘三個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

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牛郎織女」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後來發展成為七夕節。每到過節時,古代女性會向著天上的織女星和牛郎星許願,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頭腦、靈巧的雙手與美好的姻緣。

2. 七夕節就是七仙女和董永那個嗎

不是。
七仙女與董永、織女與牛郎、根本不是同一個人,首先他們的故事就不同。
七夕節是織女與牛郎的。

3. 何潤東版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中講到七夕節的是第幾集

是19集的 大概劇情是這樣:
第十九集
英台為徹底擺脫與文才同房,假裝夢游,夜打文才。文才慌忙逃出,英台亦"游"出房,見樹打樹,見人打人。文才半信半疑,上前攔住,被英台一重棒打昏。馬太守聞訊趕到書院,英台計策得逞,房間分配恢復原狀。
七夕節至,英台謊稱九妹名義送了一個蝴蝶荷包給山伯。心蓮也要送荷包給山伯,卻被英台氣走。漫天星斗的夜裡,山伯和英台坐在山頂上談論著牛郎織女的故事,英台不禁為人生的離合聚散而感慨。
英台、銀心偷拜織女時被文才暗中窺到,他從英台的乞巧盒中發現了英台的女兒身份!文才自知道英台的女兒身份後,更加愛戀英台。他看到英台和山伯親密無間的樣子,十分嫉恨,非常惱怒。

第二十集
淵明在課堂上要求眾學子暢談自己的志向。文才看不慣馬太守趨炎附勢的嘴臉,當場與他翻臉,被父親當眾打一耳光。
英台、山伯到後山馬廄養馬,山伯覺得此事因自己而起,擔心文才,打開櫃子時卻發現文才躲在裡面瑟瑟發抖。文才狂性大發讓馬受驚,山伯為救文才被馬踢傷。山伯向馬太守告知了文才的去向,馬太守雖然表面冷酷,內心卻十分惦念兒子。文才向英台敞開心扉,訴說自己兒時悲慘的往事,英台安慰文才。文才終被山伯和英台說動,去追趕已經離開的父親。
心蓮被王藍田所誆簽下了賣身契,剛走出家門便被青樓的人抓走。英台山伯欲用黃金將心蓮贖出,卻被青樓看護趕了出來。他們商議,要以新的方法去解救心蓮。

4. 中國古代四大愛情故事是哪些

中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是指在中國民間流傳最為寬廣的四個愛情故事,其中之一,就是今天還被屢次改編的故事《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講的是孤兒牛郎依靠哥嫂過活。受盡哥嫂虐待,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耕田養活自己。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嬉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忽然張口說話,勸牛郎去相見,並且告訴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們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間了,於是牛郎待在河邊看七個仙女,他發現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頓生愛意,想起老牛的話,於是他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們洗好澡,准備返回天庭的時候,小仙女卻發現衣服不見了只能留下來,牛郎在此時出來,和小仙女製造了邂逅。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兩個人相愛了,小仙女便嫁給了牛郎,不再想回天上去。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天帝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喜鵲也會在身邊。以後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都會見面了。 (以上摘自網路)

5. 與七夕相關的情愛對聯故事

2012年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號?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歷的7月初7就是七夕節,但很多人卻不知道那一天是國歷什麼時候,2012年8月23日是農歷七月初七,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不少人都習慣將這個節日稱為「中國情人節」。但民俗專家表示,七夕節不是「中國情人節」,而是「中國愛情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2006年,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稱其為「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起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而黃梅戲《天仙配》的劇情和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十分相似。北宋《太平御覽》記有董永的故事:「前漢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獨養父,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後若無錢還君,當以身作奴。』主甚憫之。永得錢葬父畢,將往為奴,於路逢一婦人,求為永妻。永曰:『今貧若是,身復為奴,何敢屈夫人之為妻?』婦人曰:『願為君婦,不恥貧賤。』永遂將婦人至。錢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問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織耳。』主曰:『為我織千匹娟,即放爾夫妻。』於是索絲,十日之內,千匹絹足。主驚,遂放夫婦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處,乃謂永曰:『我是天之織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償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語訖,雲霞四垂,忽飛而去。」在湖北孝感市北門外,董永為葬父而賣身傅員外家的傅家沖建有董永公園。園內有這樣幾副對聯:「百日得蒙仙女愛;千年猶道董郎賢。」「尚古槐蔭,老於喬木;而今孝子,作了主人。」「孝感天仙,慕世思凡誠可貴;園名董永,築亭建閣更增輝。」「二董孰為憑,孝行通天,誼篤情深,緣結三生,休論是是非非,青史失傳佳話在;七仙人所愛,精誠動地,心靈手巧,傔成千匹,漫說真真假假,人民樂道口碑存。」這些對聯都緊扣《天仙配》中牛郎織女的故事。
古代流傳下不少關於七夕節的對聯。有的生動地描繪出了七夕節時人們的心境與世間的風俗。傳說,七夕時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對此,民間有對聯曰:「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斗西東。」既有牛郎星、織女星與參星、商星相對,又有「銀河」與「北斗」相對。還有一副:「雲漢秋高,涼生七夕;天街夜永,光耀雙星。」以質朴的文詞描繪了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天界環境和悲涼氛圍,不由地生發出一股淡淡的哀愁。在無錫吳文化公園,有一座靈鵲橋,橋聯就借用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典故:「織女牛郎,閱盡此間春色去;卧龍鳳雛,借得銀河鵲橋來。」民間還流傳有這樣一副對聯,表達了戀人兩地分離的無限惆悵:「他鄉逢七夕,惆悵佳期又一年,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離人傷兩地,繾綣柔情直半載,待夢里水鄉,偷取浮生,日日良宵。」
在西安與七夕、忠貞愛情有關聯的著名景點有三處。一處是牛郎織女廟和石雕。被群眾稱為「石爺」的牛郎石雕像在斗門鎮棉絨廠內,被稱為「石婆」的織女雕像在斗門鎮常家莊西,兩像相距1.5公里,分立於漢昆明池的東西岸,均雕刻於西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以牽牛織女二星象徵昆明池的浩瀚。這兩尊雕像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西漢大型石雕。南豐村附近的「石婆廟」古建大門上有對聯:「金梭穿機杼巧織世上錦綉;銀河渡鵲橋締結人間情緣。」每年農歷七月七日,大批遊客齊集廟宇,祈求金玉良緣。第二處是臨潼華清池。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帝王之戀」演化成千古悲劇後,唐玄宗日夜追思,繾綣纏綿。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有生動描寫:「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張文立曾用十字短聯「山記興亡史;池知離合情」作精闢概括。華清池內多處建築的楹聯都緊密圍繞這段史實,如沉香殿門聯:「名借沉香,我思三首清平調;人來覽殿,誰解千年長恨歌。」飛霜殿門聯:「飛霜名殿,妙曲舞霓裳,花想容想,青蓮已詠清平調;玉屏雕牆,丹青揮彩筆,載歌載舞,白傅應改長恨歌。」長生殿門聯:「重殿飛螢,銅龍漏緩,禁垣乞巧,唯有雙星鑒密誓;天軍駐馬,銀甲光寒,佛寺生驚,可憐千古傳悲歌。」在九龍湯實景演出的大型歷史舞劇《長恨歌》更是將這一悲情故事形象化,結尾處,在煙雲繚繞中,從水中緩緩冒出拱形鵲橋,陰陽兩隔的唐玄宗和楊貴妃在橋上悲喜相逢,訴說別情,感人至深。第三處是曲江寒窯。寒窯故事雖然與七夕節沒有直接關連,但王寶釧對愛情的堅貞信念與七夕節忠於愛情的精神內核是一脈相承的。唐代薛平貴投軍出征18年無音信,妻子王寶釧挖野菜在寒窯苦等,終於等回了已娶新婦的丈夫,遂以一夫二妻的組合得以團圓。寒窯內,多處楹聯贊頌了王寶釧矢志守節的堅貞之心。玉潔樓牌坊的正反面各有一聯:「十八年古井無波,為從來烈婦貞媛,別開生面;千餘載寒窯向日,看此處曲江流水,相見冰心。」 「稗官野史猶存,故事難忘,

6. 小洲我們的七夕節歌詞

《我們的七夕》歌詞:

遇到你的時候我想為你寫首歌

這首歌是我對自己還有對你的訴說

我也不知道你到底喜歡什麼風格

所以我把想說的話全部寫進這首歌

我現在給你唱起這首專屬的情歌

我希望你每天都能開心與快樂

我想和你告白我想和你在一起

我多麼希望我能給你幸福的生活

能遇到你也許這個詞它叫作天意

隨著時間沉澱緣分將我們拉近

你的微笑給我心裡種下了烙印

我發誓我會守護你

一定會守信

哦 my life

請你向我來靠近

在我身上刻下屬於你專屬的印

哦 my baby

請你放開你的心

在你難過的時候

我會陪你散散心

我發誓

我要守護在你的身後

這顆愛你的心永遠不可能後退

我現在為你唱起這樣一首情歌

我從來沒有想過我自己的以後

我像是一個孤魂野鬼在四處飄走

是你給了我信心讓我再一次去加油

我們都一樣

是同一類人

所以我願意守護你給我的靈魂

我對你總是有著太多說不完的話

有時候

我也不知道該怎麼樣去表達

現在我把心裡所有對你的想法

唱進一首歌里讓我對你去表達

我願意在你身後

默默看著你的背影

我願意給你幸福

充當是背景

我希望你能每天有著開心的生活

偶爾想起你

這也是一種幸福

我喜歡你的笑

喜歡你的每一個舉動

我喜歡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和你在一起的時間我是永遠難忘

是你給我帶來最幸福的時光

不久將來我想為你披上白色婚紗

我想要帶你漫步走進婚禮的殿堂

不會再讓你一個人感覺什麼孤單

不想再讓你一個人感受悲歡離合

拓展資料: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歷7月7日)。

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7. 董永與七仙女

七仙女,神話傳說中玉帝的七個女兒。《西遊記》里七仙女的名字是:紅衣仙女、素衣仙女、青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黃衣仙女、綠衣仙女。據說名字分別是天壽、天陽、天榮、天昌、天顯、天慶、天羽。

【相關傳說】

「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故事是玉帝第七個女兒被「賣身葬父」的孝子董永打動,嚮往人間幸福生活,私自下凡與之結合。後玉帝派天兵天將把她追回天廷。董永行孝的動人故事被編入很多戲曲中,較早的為明代傳奇劇《織錦記》,最有名的是黃梅戲《天仙配》。1952年,由洪非等人重新將黃梅戲《天仙配》劇本進行了改編。戲中塑造了老實憨厚的董永、善良美麗的七仙女、相互幫助的仙女姐妹、刁鑽刻薄的傅員外、無情狠毒的玉皇大帝等生動形象,再加上優美的舞姿、動聽的黃梅調,無不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記憶里。特別是著名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的出色表演,讓「董永遇仙」這個民間傳說故事更加引人入勝,「七仙女」藝術形象得以人人皆知。

【董永與七仙女】

傳說玉帝之女七仙女因感天宮孤獨寂寞而思慕人間生活。一日隨六位姐姐往凌虛台遊玩,偶見下界賣身葬父的青年農民董永,被他的忠厚老實所打動而萌發愛慕之情。

大姐看穿小妹的心事,不顧天宮戒律森嚴,助其下凡。臨行之時又贈難香一支,以便小妹危急時焚香求助。七仙女來到人間,經土地爺說合,槐蔭樹作媒,與董永結為夫妻。為了幫助丈夫贖身,七仙女去傅員外家做工。員外故意刁難,限她一夜之間織成錦絹十匹。

如成,便將董永的長工期限由三年改為百日,否則將三年改為六年。七仙女在機房燃起難香求救,六位姐姐下凡相助,一夜織成十匹錦絹。傅員外只得履行諾言。

董永做工期滿後,夫妻雙雙愉快返家。途中,董永發現妻子已懷孕在身,趕忙去討水為她解渴。這時,狂風驟起,空中出現天兵天將,傳下玉帝聖旨,限七 仙女午時三刻返回天宮,違命則將董永碎屍萬段。七仙女不忍丈夫無辜受害,只得將自己的來歷向董永說明,並在槐蔭樹上刻下「天上人間心一條」的誓言,懷著悲 憤的心情,返回天庭。

考證

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可謂家喻戶曉。1950年,這個傳說有賴於黃梅電影《天仙配》而大揚於天下。2002年10月26日中國郵政局發行的一套郵票《民間傳說———董永與七仙女》,更是擴大了這個傳說在當代生活中的影響度。但是,自古以來,人們對傳說中的兩個主人公董永與七仙女的來源則不甚清楚。董永一角是來源於歷史人物還僅是傳說人物?唐宋以來,博興、孝感、丹陽、東台、通州、蒲州、河間等地都稱有董永遺跡,可見人們並不認為董永是可考的歷史人物。至於七仙女,至今仍有人將之混同為織女,到頭來,董永與牛郎之間的關系便難以理清。

董永遇仙傳說發生於東漢中葉,支持這個結論的可靠材料過去只發現了三條,第一條見於東漢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修建的今山東嘉祥縣境內的武梁祠石刻,該石刻上有董永孝養父親的畫像,但是畫像中還沒有出現仙女的蹤影。第二條是魏曹植樂府詩《靈芝篇》:「董永遭家貧,父老無財遺。舉假以供養,佣作致甘肥。責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第三條見於東晉干寶《搜神記》卷1:「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董永上工的路上遇到一個女子,那女子要與他成親,董永推脫不了,便一同來到主人家。婦人「能織」,「一旬織縑百匹」。幫助董永償清債務後,便與之告別了。臨行之時,她向董永交了底:「我,天之織女也,緣君至孝,上帝令我助君償債爾。」

其實,董永是實有其人的。筆者發現,歷代史料中至少記錄了四個名叫董永的人。第一個董永記在《漢書》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有一個叫做董忠的人,因為告發別人的一個陰謀而立功,被漢宣帝封為高昌壯侯。後來他的兒子董宏、孫子董武又相繼為侯。西漢末年,董武為王莽所廢。幸運的是,27年之後,東漢光武帝為了收買人心,復封被王莽所廢的西漢故侯時,建武2年(公元26年)高昌侯第四代(玄孫)董永又被朝廷找到,再度封侯。《漢書》明確記載,董永生活於「千乘」(今山東青州,即高昌侯國所在地),與《搜神記》所記完全一致:「漢董永,千乘人。」因這條材料記在《表》中,且非常簡略:「侯永紹封」,歷來不為人所知。第二個董永生活在東漢末年。最早記下這個董永名姓的材料首見於南宋人婁機所撰的《漢隸字原》卷1:「孟郁堯廟碑陰。碑雲:刊碑勒諜。碑皆載仲氏父祖兄弟子孫所歷所終之官,獨有一董永為異姓。」若此碑文所錄不誤,可以確定,公元167年左右今山東曹縣(濟陰)之地有一位大約五十上下的鄉紳董永其人。第三個董永在唐代,《新唐書·孝友傳》記載河間有一個孝子董永,曾受到朝廷旌表。第四個董永在宋代,《宋史·董槐傳》的傳主董槐是南宋的名相,他的父親叫董永。

以上四個董永,只有兩漢之間的那個董永最有可能是傳說主角的歷史原型。董武被廢後不久,正逢亂世,山東猶受其害,董武父子生活艱難自不必說,即所謂「董永遭家貧,父老無財遺」。所謂「遭」家貧,只能說明原先董永並不家貧,後來因發生變故,所以致貧;如若原就貧寒,父老豈有「遺財」?董永在貧寒中能「舉假以供養,佣作致甘肥」正是他孝行的體現。

高昌侯董永與傳說中的董永之間至少有五點重要的吻合之處:(一)二人姓名相同。(二)從時間上看,前者與武梁祠壁畫,曹植、干寶的記載均不矛盾。(三)從地點上看,前者與武梁祠畫像題記、干寶《搜神記》所記完全一致,皆為「千乘人」。(四)二人都與「孝」有關。盡管高昌侯董永的孝行只是筆者的推測,但「孝」作為高昌侯的傳家寶卻是史實,所以這種推測有合情合理的一面。(五)二人的生活條件有相似之處。高昌侯董永在父親被廢之後、自己未封之前,有27年的貧寒生活經歷;傳說中董永家境本來似乎不貧,後來才破財。因此可以認為,董永遇仙傳說極有可能是以兩漢之間的歷史人物高昌侯董永行孝、封侯的史實為材料,雜糅東漢時期的神仙觀念而形成的。因後人不知它的歷史淵源,所以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失真,以致到了東晉時,干寶只聽說董永「少偏孤,與父居」的故事,而對他的家世則一無所知了。

至於七仙女,曹植之詩稱她為「神女」,《搜神記》中她自稱「天之織女」。而在《搜神記》成書的東晉時期,牛郎織女的傳說已經成熟並得到廣泛的傳播。今存晉代到唐代的董永遇仙傳說材料幾乎是空白,也許正好說明牛女傳說的巨大影響抑制了董永傳說的傳播。之所以會這樣,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既然牛郎已經與織女結緣,那麼董永怎能再與之結為夫婦呢?

敦煌殘卷《董永變文》是一篇重要的文獻。變文有一個重要的變化是,織女已經從一個演變成三個了!董永的兒子董仲長到七歲,受人羞辱,要找母親,一個道士孫賓告訴他說:「阿耨池邊澡浴來,先於樹下隱潛藏。三個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邊旁。脫卻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時縱見小兒郎。」織女變成三個的契機,一方面是為了與牛女傳說劃清界線,另一方面也是以天上星象為依據的。織女星本有三顆,位於銀河岸邊,三星呈三角形排列。雖然有了三個織女,到底還不能與牛郎之妻截然分開,也不能確認哪一個織女是董永之妻。到了宋代,這個問題才得以徹底解決。

明代人所編的一部載錄宋元舊話本的小說集《清平山堂話本》在中國早已失傳,20世紀初由日本傳回國內,書中保存著一篇完整的話本小說《董永遇仙傳》。董永的兒子董仲舒為了尋母,道士嚴君平指點道:「難得這般孝心。我與你說,可到七月七日,你母親同眾仙女下凡太白山中采葯,那第七位穿黃的便是。」董永所遇的仙女第一次成了「七仙女」。從此之後,明清以來的各種地方戲中,董永所遇的仙女都叫七仙女了。織女一下子變成了七位,那麼在天上,她們又是什麼星宿的化身呢?

筆者發現,在中國古代星象學中,天上以「七星」命名的一共有十三組:北斗七星、紫微垣華蓋七星、太微垣常陳七星、天市垣七公七星、東方亢宿折威七星、北方女宿扶筐七星、北方危宿車府七星、西方奎宿外屏七星、西方奎宿天溷七星、西方昴宿昴七星、南方鬼宿天狗七星、南方星宿星七星、南方軫宿青丘七星。這些星宿都有自己的特定功能,其中北方女宿扶筐七星的功能是:「東七星曰扶筐,盛桑之器,主勸蠶也。」(《晉書·志一》、《隋書·志十四》)、「扶筐七星,為盛桑之器,主勸蠶也,一曰供奉後與夫人之親蠶。明,吉;暗,凶;移徙,則女工失業。彗星犯,將叛。流星犯,絲綿大貴。」(《宋史·志三》)

得名較遲的「扶筐七星」,首見於《晉書》,而《晉書》、《隋書》均為唐人所修,則此星大致得名於六朝之後。唐宋時期,扶筐七星的主功能是非常明確,為人間桑蠶、紡織的主星神。因七星相圍如採桑之提筐,所以得名「扶筐」,即「盛桑之器」。《宋史·志三》還說:「織女足常向扶筐,則吉;不向,則絲綿大貴。」元人所修的《宋史》對之記錄甚明,可知當宋末元初扶筐七星主桑蠶之功能在民間定有流播。而首出七仙姑的《董永遇仙傳》正出於宋元之際。可知,扶筐七星的紡織功能及吉凶預兆上的反映正是七星姑形成的星辰源典。這種民俗認定與宋元話本《董永遇仙傳》中首次出現七仙女身影在時間與寓意上都是非常吻合的。因此,唐宋之後,民間觀念中織女與七仙女才能不相混同,牛女傳說與董永傳說則自然分離開了。

不過,今天民間觀念中的所謂「姑兒星」,其實指的是昴七星(昴星團),但在唐宋時代,這種觀念還沒有形成。唐代人張守節的《史記正義》說:「昴七星為髦頭,胡星,亦為獄事。明,天下獄訟平;暗為刑罰濫。六星明與大星等,大水且至,其兵大起;搖動若跳躍者,胡兵大起;一星不見,皆兵之憂也。」可能是,後來人們因為找不著「七仙女」的星宿身份,便將之附會到看上去擠成一團的昴七星身上。

【七仙女與仙浴潭的傳說】

在鴛鴦溪獅坪風景區,有七塊俊俏挺秀的石岩,人們叫它們為「七仙女岩」。炭.岩下有一個碧水盪漾的水潭,因七仙女曾在這兒沐浴,人們美稱它為「仙浴潭」。

傳說天上的七仙女,她們十分愛潔凈,每天必到江河裡沐浴嬉戲,隨興所致,什麼太湖啦,鄱陽湖啦,洪澤湖啦,長江啦,都留下了她們的足跡。但是這些地方雖然碧波萬頃,總缺清幽,於是她們便想尋找一個清靜優雅的去處。 這七位仙女漫遊天地,她們看到人間男耕女織,夫妻恩愛的生活,對比天空的清泠,不禁都起了思凡之心。

有一年秋末,七位仙女漫遊到了鴛鴦溪的獅坪上空。她們看到鴛鴦溪溪漠清波碧,兩岸綠樹翠蔓,景色清奇,潭中還有成雙成對的鴛鴦戲水,恩愛無比,不由按下祥雲,落於沙灘,解開蓮花裙。躍入水中,盡情地游水嬉戲,有說不出的愜意。從此她們便常來此沐浴。 再說,獅坪的山坳里,住著一對老夫妻,他們生有七子,分別叫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七兄弟生得英俊槐梧,尤其七郎更是聰明伶俐。他們都到了婚娶年齡,父母亦勸他們到山外成婚。但七兄弟十分孝順,非要奉養父母終生不可。他們在山地里開荒種地、打獵為生,勤勞肯干。

有一天七位仙女又到潭裡沐浴,被七郎看到。深山老林里哪來這么漂亮無比的姑娘?七郎斷定她們不是凡人。他數了一數,正好有七位仙女,便馬上想到自己有七個兄弟,這不是天生的姻緣嗎?七郎當時不動聲色,等到七位仙女騰雲而去後,他才回到家中把自己的奇遇告訴哥哥們。兄弟們當下就想了娶七仙女的辦法。

第二天,七個仙女又到潭中沐浴。她們剛脫下蓮花裙入水,躲在潭邊樹叢中的七兄弟一躍而出,嚇得七個仙女躍上沙灘,穿起蓮花裙便騰空飛走!不料,這時最小的七妹看到跑在最前面的七郎生得英俊清秀,一表人才,有意放慢了腳步,被七郎 一手扯住了七妹的的蓮花裙;那已騰空的六姐姐見七妹被拉住了,又忙落下沙灘去救七妹。就在這一剎那間,六兄弟一擁而上,大郎抓住了大姐、二郎拉著了二姐,三郎 牽住了三姐,四郎拉著了四姐,五郎扯住了五姐,六郎抱住了六姐。七個仙女見七個兄弟相貌堂堂 ,一表人才,於是都牽動了思凡之心,一個個害羞地紅著臉垂頭不語。七兄弟一齊前施禮說:「我們因奉養年老多病的雙親,皆未婚娶,還望仙姐成全。剛才的行為粗魯無禮,請神仙姐姐見諒!」七位仙女見七兄弟言詞懇切,又見他們勤勞善良,忠厚老實,並且一個個都體格健美,心下都願意,但又害怕違仙規受到懲罰,都不敢言語。 還是七妹想出了辦法,她說;「我們只要迷惑住天上眾仙,便可留在凡間了!」 六位姐姐忙問有什麼辦法?七妹說:「我們把仙身化成七塊岩石,真身隨七郎到人間變成凡人,男耕女織,夫妻恩愛,不就很好嗎?」 六個姐姐都答答地點頭表示同意。七兄弟都很感動。於是,七個仙女施用仙術,只見仙霧起處,七塊岩石突兀而立;霎時間,七位少女便笑嘻嘻地站在七兄弟的面前了。 那七塊岩石十分俊俏挺秀。人們說:岩頂上蔥蘢的樹木原是七仙女的秀發;光潔的石身是七仙女的玉體;那下半部的許多皺折,就是七仙女遮體的蓮花裙!民間還傳說 ,那愛好撒嬌的七妹,臨變之前用左腳踢了七郎一腳,假裝生氣的說:「都是你害的!」她這一踢,就把岸邊的岩石踢了一個洞呢!

不信,你去看看七女岩,那七妹喬裝生氣的模樣的踢出的左腳,還隱約可見呢!

【電影】

七仙女(1963)
導演:
何夢華/嚴俊
主演:凌波
類型:歌舞
更多外文片名:
A Maid from Heaven
Seven Immortal Women
國家/地區:香港
對白語言: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1963年12月11日 香港

影評

玉帝之小女兒七仙女(方盈),厭倦天庭刻板生活,不惜冒犯天規,降臨人間;少年董永(凌波)賣身傳員外家,為奴三載,以埋父骨;董永之孝心,感動了七仙女,便幻成村姑,藉土地神之助,說服董永與其結成夫婦,並相偕到傳家上工,七仙女在六位仙姐下凡暗助下,為董永縮減償還工作日,眾仙女幫助紡織錦布,發揮仙術,百日完工;回復自由後,二人回董永故家,但愉快的凡間生活能持續多久呢?玉帝得知小女兒私自下凡的消息後,天庭盛怒,命雷神逼其返回天宮,七仙女與董永二人在槐樹下無奈分離,情節悲痛,頗為感人。

這部邵氏版《七仙女》原本由李翰祥執導,拍攝中途李翰祥突然脫離邵氏,到台灣另組國聯影片公司,李翰祥動用大堆頭明星拍《七仙女》,邵氏不甘示弱,也沿用李翰祥留下的劇本拍同名同戲,在向法庭申請禁制令的同時,將十個攝影棚都搭了同一部戲的布景,由陳一新和何夢華聯合導演,亞洲影後凌波反串男角與方盈合演情侶.1963年12月,兩部《七仙女》在台灣同時上映,但李版因只有江青,鈕芳雨擔綱,氣勢較邵氏版為弱而票房落敗.而李版《七仙女》要等官非和解才在香港上映。

方盈本名倪芳凝,貴州人,自幼赴港,其後回北平接受教育,後再返港繼續學業.1962年參加南國實驗劇團二期,結業後加入邵氏公司八年,1970年約滿退出影壇.1976年應邀復出,任佳視主持人並演出連續劇,於1978年再次息影.80年代她改任電影的美術指導,90年代起經營時裝公司。

【歌曲:七仙女】

演唱:牛朝陽
歌詞:
美麗的七仙女
我就這樣愛上你
我這個人老實平凡
真的是配不上你
多情的七仙女
謝謝你讓我愛你
我會努力耕田種地
討你的歡喜
我會好好的好好的疼愛你
真情真意珍惜你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
綠水青山在一起
我會好好的好好的疼愛你
一生一世依戀你
老槐樹記下我的誓言
愛你愛到底

參考:http://ke..com/view/67558.htm
農歷七月七日是民間的「乞巧」節,婦女們這晚在庭院中擺下酒脯瓜果,虔誠地向夜空膜拜,以盼望織女星賜予技巧。由於詩人的吟詠,畫家的描繪,文人的鋪排,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於是流傳人間,纏綿緋惻,委婉動人,這便是牛郎與織女的故事。
《詩經》的《小雅》中有一首詩:

「或以其酒,不認其漿;鞙鞙佩璲,不認其長。
維天有漢,鑒亦有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
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

大意是說天上的織女星,坐在織布機旁,無心織絹,卻一心一意地想著銀河對岸的牽牛星,而為之眷念不已。
可見在西周時代,就有了牛郎與織女愛情故事的想像與傳說。《史記天宮書》和《漢書天文志》中,也都有牽牛、織女雙星的記載。晉代宗懷的《荊楚歲時記》里,說織女是天帝的外孫女,七月七日夜晚與牽牛在銀河相會,已經為這個戀愛的故事勾勒出一個鮮明的輪廓。到了南北朝時,任眆在《述異記》中記載:「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這項記載准確他講是從「古詩十九首」中獲得靈感,其中的一首描寫《七夕雙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攜素手,扎扎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兒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這首詩比起《詩經》中的那首,更描繪得凄凄切切,道出了一對有情人,兩地相思,愁昔滿懷的悲涼況味。
此外,晉代於寶的《搜神記》中把天上的牛郎與織女雙星,說成是漢代孝子董永夫婦的故事。甫北朝時吳均的《續齊諧記》里記載:「桂陽成武丁,有仙道,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暫詣牛郎。』至今雲:『織女嫁牛郎也』。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記述唐玄宗與楊玉環,以牛郎織女為例,共誓白頭之約。
宋代秦少游專門寫過一首《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總之,以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為素材的詩詞、戲曲,不勝枚舉。
綜上所述,可以推斷牛郎與織女的凄美愛情故事,大約是發生在西周時代,當時的奴隸社會,等級十分嚴苛,這個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聲與飽受壓抑的寫照,託言天上雙星,也就是人間的實情。
據說西周時齊地,也就是今山東一帶,有一貧苦人家,父母早喪,幼弟依兄嫂度日,每日出外牧牛,人們都把他叫作「牛郎」。
牛郎漸漸長大了,他的嫂子一直不喜歡他,於是他牽著一條老黃牛流浪到一片荒山下結茅而居。一面墾荒,一面哭泣,淚珠點點滴滴落地上,不久後就生出一朵朵艷麗的牽牛花來。繼而,有粉蝶雙雙在上面飛舞,小鳥在枝頭碉啾和嗚,叫個不停,田地里也長出了茂盛的莊稼。
老黃牛的來歷不凡,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觸犯天條而被謫降人間受苦受難,有感於小主人牛郎對它的飼養和愛護,除了感恩圖報辛勤耕作外,還挖空心思想要為牛郎撮合一段美滿的良緣。
終於,金牛星得知天上的七仙女,時常結伴到人間來溜達,甚至在東邊山谷中的明鏡湖裡沐浴。於是便在夜間托夢給牛郎,要他第二天清晨天未明時到湖畔,趁仙女們戲水時,取走一件仙女掛在樹上的衣衫,頭也不回地跑回家來,便會獲得一位美麗的仙女做妻子。
牛郎將信將疑地翻山越嶺,在曉霧彌漫中,果然瞥見七個絕色美女在湖中嬉戲,粉裝玉飾,雲鬢花顏,不覺為之心神盪漾;旋即抱起矮樹上一件粉紅衣衫,飛奔而回。
這個被搶走衣衫而無法返回天庭的仙女就是織女,當天夜裡,她趁著夜幕的掩護,赤身露體地輕敲牛郎的柴扉。在微明的燈影里,一個是誠實憨厚,壯碩俊朗的少年農夫,一個是美艷如花,柔情似水的天上仙女,四目相接,一見鍾情,於是在靜襤的春夜裡,兩情相悅,同赴巫山雲雨。
幸福的生活過得總比痛苦的生活要快一些,時光荏苒,眨眼三年,織女已為牛郎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老黃牛已死,留下的一對牛角掛在牆上,牛郎捨不得老黃牛,天天對著牛角發楞。織女私自偷下凡間的事終於被天帝知道,天兵天將把她拘回宮里,牛郎此時真是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一對小兒女也天天哭著要媽媽,牛郎肝腸寸斷,想著曾給過他無限幫助和關懷的老黃牛,抱著牛角痛哭。誰料一不小心,牛角掉到地上,奇跡發生了,兩只牛角竟然變成兩只籮筐,牛郎把兩個孩子放入籮筐中,准備一肩挑起,尋找嬌妻,一陣清風吹過,兩只籮筐像兩只強有力的翅膀,驀然平地飛升,騰雲駕霧,風馳電掣般地飄飛在霄漢之中,眼看嬌妻就在前面,牛郎奮力追求,眼看趕上了,卻被王母娘娘察覺,拔下頭上的金釵,在牛郎與織女之間一劃,立刻出現了波濤洶涌,白浪滔天地銀色河川,從此一個河東,一個在河西,遙遙相對,卻無法相見。
鵲鳥非常同情牛郎與織女的情真意摯,每年夏秋之間,趁銀河風平浪靜的時候,群集河上,口尾相銜,搭起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相聚。「鵲橋崔鬼河宛轉,織女牽牛夜相見。」據說七夕過後,鵲鳥的羽毛都會七零八落地脫掉不少,就是因為辛苦搭橋的緣故。
牛郎織女的故事大致如此,後世的《天河配》、《天仙配》、《鵲橋會》等平話或戲曲都大同小異;不但把人仙化,也把神仙凡人化,仙女可以下凡,凡人也可以升天,一段天人揉合的愛情故事,充滿了馥郁甜蜜的人情味,也洋溢著農牧社會的生活面貌與倫理道德色彩。
杜牧的《秋夕詩》:「天街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杜甫《銀河詩》:「牛女年年渡,何曾風波生?」
這些都為世人傳誦,還有: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織女渡鵲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兒百條。」

這詩傳說是一個六歲的兒童,唐代的林傑寫的,可見一般人對七夕的故事已經耳熟能詳,連六歲小兒也能執筆成詩,朗朗上口。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最為少年男女所向慕。南北朝所謂「七夕節」,禁中優伶扮演《鵲橋仙》戲曲,進時新果品,市井兒童手執荷葉,歡呼雀躍。唐時在七夕夜登高樓危樹,安排筵會,以賞節序。宋時以七夕為「女兒節」,婦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空際,默默禱告,根據所看到的迷濛景象,以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稱七夕為「七巧節」,當夜的花樣更多。
最常見的是在庭中擺設香案,盛陳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後一口氣在朦朧中以絲線連穿七個針孔,能有如此眼力,想必也有一雙巧手,還有捉取小蜘蛛以小盒盛著,翌晨觀看如果網絲圓正,叫「得巧」,另有「丟針」,盛清水一碗,在星光下把綉花針輕輕地丟在水中,能浮在水面的叫「大吉」,事實上這就是物理學上的表面張力,只要小心翼翼,大概不難辦到。
還有兩首描寫七夕的詩,字麗句清,可堪一讀。一首是:

「乞巧樓前雨乍晴,彎彎新月伴雙星;
鄰家少女都相學,斗取金盆卜他生。」

一首是: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尋看。」

這兩首詩對七夕夜晚婦女們的活動和心態形容得入木三分。
時至今日,少男少女們的情感已了無阻隔,不只是抽象的銀河無法隔絕,就連實質的尊長約束,社會道德法律,也已發生不了多大效果,然而重溫牛郎與織女的故事,則可對少年男女的情愛,產生了一種虛幻而浪漫的憧憬,從而喚起更加珍惜的意念,則認七夕為「情人節」,就有了積極的意義。

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club=3&groupid=10146&messageid=14525

8. 七夕節傳說的問題

湖北省孝感市,因東漢孝子董永賣身葬父,行孝感天動地而得名。 孝感具有深厚的孝文化底蘊。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因此地「孝子昌盛」,遂置縣名「孝昌」。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李存勖因孝昌縣名之「昌」字犯了其祖父名諱,遂根據董永賣身葬父、黃香扇衾溫被和孟宗哭竹生筍等孝子感天動地的故事,改孝昌縣為孝感縣,是為「孝感」得名之始。今天的孝感,大力弘揚古孝子的孝德遺風。樹立了社會新風,促進了和諧社會、和諧孝感的建設。
《董永和七仙女》與《牛郎和織女》當然不是同一個故事
《董永和七仙女》:
傳說從前有個孝子名叫董永,家道貧寒,靠替財主做傭工贍養父親。老父病故,只能向財主借錢營葬。一天,在他趕往財主家上工的途中,遇見一個長得十分美麗的村姑,求她做了自己的妻子。此後,夫妻倆到財主家做工,男耕女織,償還欠債。那村姑本是玉帝的第七個女兒,民間稱她為七仙女,是天宮織綢的能手。她僅用一個月的時間織好了三百匹縑帛,還清了董永的欠債,夫妻雙雙便返回延陵董溪村故里,過著夫妻恩愛、幸福美滿的日子。
誰知好景不常,七仙女私下凡塵、私配凡人的事被玉帝知道了,天威震怒,馬上派天兵天將,把七仙女抓回天庭,打入天牢。
七仙女在天牢里產下一子,又設法把親骨肉送下人間,給董永撫養。董永又當爹又當娘,備受艱苦,但父子倆相依為命,也給董永帶來不少安慰。
日子過得很快,小董永轉眼七歲了。董永就把兒子送到鬼穀子開設的學塾中上學。這位鬼穀子是位異人,熟讀經書,精通算學,曾得仙人傳授,能未卜先知。鬼穀子清楚小董永的來歷,對他的穎悟、聰慧更是喜愛不已,想把畢生的學識、本領都傳授給他。同學們見到先生器重小董永,非常嫉妒,常常用冷言冷語來諷刺,小董永也不加理睬,兀自勤學苦練不已。一天,有個同學爭辯不過小董永,就狠狠地罵小董永是沒娘的野小子。小董永受此侮辱,就哭著問鬼穀子道:「先生,我到底有沒有娘啊?」
「怎麼沒有?」鬼穀子答道。
「我的娘在哪裡?我要娘,我要我的親娘!」小董永哭起來。
鬼穀子被孩子的真情打動了,於是對小董永深情地說:「孩子,你的親娘在天上……」他就把往事一五一十地細講了一遍。
小董永聽罷,愣了一會,又抱住鬼穀子流著淚道:「先生,求求您,告訴我怎樣才能見到我的娘。」鬼穀子想了一下,告訴小董永說:「你要見娘,就要到鎮的南頭那座小石橋上從早到晚跪七七四十九天,就能見你娘一面。」
小董永盼母心切,果真到石橋上跪下,他不顧早晚冰冷的橋石刺痛膝蓋,也不顧中午似火的驕陽灼疼脊樑,足足跪了四十九天,竟然把橋上的石板跪凹了下去,留下兩個深深的小圓坑。可是,小董永連娘的影子也沒有見到,就傷心得嚎啕大哭起來。
鬼穀子看到此情此景,被小董永一片虔誠心腸感動了,就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說:「真是個孝子!『送佛送到西天』吧。聽好,你在某月某日的黎明時分去到那座石橋上跪著等候,到時候會有七位仙女從橋上走過,當中有位穿綠衣綠裙的仙女就是你的娘。」小董永聽了,破涕為笑。
到了那天,天還沒有亮,小董永就老早老早跪在橋上等候了。盼啊,盼啊!好容易東方才現出魚肚白,小董永真的瞧見有七位仙女在霞光里從橋東邊冉冉地走了過來,分別穿著紅、黃、青、綠、紫……七色綵衣。小董永好不喜歡,認定其中穿綠衣綠裙的仙女,上前跪在她面前,緊緊抱住雙腿,大聲喊:「娘,我的親娘!我終於見到你啦!」七仙女又驚又喜,激動得不知道怎樣才好,她流著淚久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連連親吻著她的小臉。旁邊的幾位仙女也為此非常高興。真是:
望仙橋上母子會,孝心所至金石開;
天上人間喜團圓,董兒美名傳萬代。
《牛郎和織女》:
一天,幾個仙女向王母懇求想去人間碧蓮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應了她們。她們見織女終日苦悶,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讓織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懲後的孫女,便令她們速去速歸。 話說牽牛被貶之後,落生在一個農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後來父母去世,他便跟著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與他分家,只給了他一頭老牛和一輛破車,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獨佔了。然後,便和牛郎分家了。 從此,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他們在荒地上披荊斬棘,耕田種地,蓋造房屋。一兩年後,他們營造成一個小小的家,勉強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隻不會說話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個人,日子過得相當寂寞。牛郎並不知道,那條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這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它對牛郎說:「牛郎,今天你去碧蓮池一趟,那兒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仙衣藏起來,穿紅仙衣的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牛郎見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興,便問道:「牛大哥,你真會說話嗎?你說的是真的嗎?」老牛點了點頭,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蓮池旁的蘆葦里,等候仙女們的來臨。不一會兒,仙女們果然翩翩飄至,脫下輕羅衣裳,縱身躍入清流。牛郎便從蘆葦里跑出來,拿走了紅色的仙衣。仙女們見有人來了,忙亂紛紛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飛鳥般地飛走了,只剩下沒有衣服無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織女。織女見自己的仙衣被一個小夥子搶走,又羞又急,卻又無可奈何。這時,牛郎走上前來,對她說,要她答應做他妻子,他才能還給她的衣裳。織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牽牛,便含羞答應了他。這樣,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們結婚以後,男耕女織,相親相愛,日子過得非常美滿幸福。不久,他們生下了一兒一女,十分可愛。牛郎織女滿以為能夠終身相守,白頭到老。可是,王母知道這件事後,勃然大怒,馬上派遣天神將織女捉回天庭問罪。這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趕回,眼睛紅腫著告訴織女:「牛大哥死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後,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織女一聽,心中納悶,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貶下凡的牽牛說了幾句公道話,也貶下天庭。它怎麼會突然死去呢?織女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這時,天空狂風大作,天兵天將從天而降,不容分說,押解著織女便飛上了天空。正飛著、飛著,織女聽到了牛郎的聲音:「織女,等等我!」織女回頭一看,只見牛郎用一對籮筐,挑著兩個兒女,披著牛皮趕來了。慢慢地,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織女可以看清兒女們可愛的模樣,孩子們了都張開雙臂,大聲呼叫著「媽媽」,眼看,牛郎和織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這時,王母駕著祥雲趕來了,她拔下她頭上的金簪,往他們中間一劃,霎時間,一條天河波濤滾滾地橫在了織女和牛郎之間,無法橫越了。 織女望著天河對岸的牛郎和兒女們,直哭得聲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來。他們的哭聲,孩子們一聲聲「媽媽」的喊聲,是那樣揪心裂膽,催人淚下,連在旁觀望的仙女、天神們都覺得心酸難過,於心不忍。王母見此情此景,也稍稍為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便同意讓牛郎和孩子們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讓他們相會一次。從此,牛郎和他的兒女就住在了天上,隔著一條天河,和織女遙遙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當中,我們至今還可以看見銀河兩邊有兩顆較大的星星,晶瑩地閃爍著,那便是織女星和牽牛星。和牽牛星在一起的還有兩顆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織女的一兒一女。 牛郎織女相會的七月七日,無數成群的喜鵲飛來為他們搭橋。鵲橋之上,牛郎織女團聚了!織女和牛郎深情相對,摟抱著他們的兒女,有無數的話兒要說,有無盡的情意要傾訴啊!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和美麗的愛情,由此形成了七夕節。(牛郎織女一年一相會,天上一天,地下一年,所以牛郎織女天天相會) 這個故事蘊含了母系氏族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就是母系家族養育孩子,丈夫只能隔一段時間才能與妻兒團聚。由此可見其歷史之悠久。

9. 七夕節的習俗有什麼

1、 乞巧活動。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2、拜織女。在七夕的夜晚,如果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在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還有在瓶子里插上鮮花和束紅紙,花前置一個小香爐,就可以向織女星默禱,默念自己的心事。拜織女的少女們都要齋戒一天,沐浴停當。

3、染指甲。說到七夕染指甲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很奇怪,而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就是染指甲,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俗。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4、婦女洗發。平時洗頭發是很平凡的事情,那麼在七夕這天婦女洗發有什麼不同的意義呢?傳說在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9)七夕節賣身擴展閱讀

因為織女牛郎傳說中,包括了董永賣身葬父、織女感動下凡、男耕女織辛勤度日,生兒育女,王母下凡,銀河劃界、被迫分離、七夕會面等情節,因此,傳統的七夕節中,包括了以下5個方面的傳統文化和正能量:

第一,董永賣身葬父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孝文化。

第二,織女下凡以及被迫分離、七夕會面等情節,體現出勞動人民對忠貞、偉大愛情文化的嚮往。

第三、男耕女織體現出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家庭分工和農耕文明。

第四、孝敬老人,生兒育女體現出夫妻和睦、撫養兒童的和諧家庭文化。

第五、七仙女、王母以及老牛的情節,體現出中國傳統的神話文化。

熱點內容
一朵朵火焰 發布:2025-07-09 15:38:44 瀏覽:787
海棠要聞 發布:2025-07-09 15:18:38 瀏覽:985
海棠有毒性 發布:2025-07-09 15:12:10 瀏覽:442
雨意荷花 發布:2025-07-09 14:51:38 瀏覽:460
盆栽頭像畫 發布:2025-07-09 14:49:17 瀏覽:209
萊蕪荷花 發布:2025-07-09 14:39:44 瀏覽:711
盆栽櫻桃圖片大全 發布:2025-07-09 14:36:17 瀏覽:877
石什麼水盆栽 發布:2025-07-09 14:35:23 瀏覽:853
夏羽花卉 發布:2025-07-09 14:24:08 瀏覽:43
17梅花扳手 發布:2025-07-09 14:05:59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