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隨喜
A. 英語翻譯!
1、加薪每年都有是慣常行為,需要用一般現在時表述這種經常性。
2、兩個句子都可以,但強調的重點不同
第一句用的是雙賓語 give everyone a pay rise 結構,既強調加薪,也強調給誰加薪。
第二句用的是 increase salary for everyone 結構,與第一句不同的是單純強調賓語加薪,而狀語 foreveryboy 屬於次要地位。
B. 九小時的萍水緣讀後感
九小時的萍水緣
【今日美文】 ☆ 【8-23】 李瑛的詩:幸福——告訴我們的孩子 ☆ 【8-23】 包利民:生如高天,活似流雲 ☆ 【8-22】 沒人願意伸手去擦一個不努力人的眼淚 ☆ 【8-22】 做人、做菜及其他 ☆ 【8-21】 黃小平:苦難是一場生命的修行 ☆ 【8-21】 馬德:國民蘇東坡 ☆ 【8-18】 馬德:小人物大春秋 ☆ 【8-18】 黃小平:哲思小語 ☆ 【8-17】 【經典重讀】魯光:中國姑娘(報告文學) ☆ 【8-17】 給「小三」布下十面埋伏 ☆ 【8-16】 馬德:你敢隨和,別人就敢對你隨意 ☆ 【8-16】 孫麗麗:掐花的哲學 ☆ 【8-15】 路人甲:若我含淚離場,願你為我鼓掌 ☆ 【8-15】 黃小平:容易實現人生成功的三種人 ☆ 【8-14】 黃小平:雪花是在天空綻放的春天的花朵 ☆ 【8-14】 《傅雷家書》名句精選(34則) ☆ 【8-11】 馬德:講究的時候到了,因為我們已經將就了太久、太久 ☆ 【8-11】 遲子建:山水豆花 ☆ 【8-10】 黃小平:虛榮、貪婪和麻痹——這三樣索命之物,你有沒有? ☆ 【8-10】 馬德:你的雙眸,如升起的月亮 ☆ 【8-9】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七夕戀歌 ☆ 【8-9】 千古詩情「乞巧節」 ☆ 【8-8】 黃小平:有陰影的地方,轉角處就一定有光 ☆ 【8-8】 馬德:窮人的風骨 ☆ 【8-7】 八月奮起,活出最好的自己 ☆ 【8-7】 張峪銘:「智」與「慧」
我忘不了她。她是在人生的急流里轉著的一張萍葉,我見著了它,掬在乎里把玩了一晌,依舊交還給它的命運,任它飄流去──它以前的飄泊我不曾見來,它以後的飄泊,我也見不著,但就這曾經相識匆匆的恩緣──實際上我與她相處不過九小時──已在我的心泥上印下蹤跡,我如何能忘,在憶起時如何能不感須臾的惆悵?
那天我坐在那熱鬧的飯店裡瞥眼看著她,她獨坐在燈光最暗漆的屋角里,這屋內哪一個男子不帶媚態,哪一個女子的胭脂口上不沾笑容,就只她:穿一身淡素衣裳,戴一頂寬邊的黑帽,在¥密的睫毛上隱隱閃亮著深思的目光──我幾乎疑心她是修道院的女僧偶爾到紅塵里隨喜來了。我不能不接著注意她,她的別樣的支頤的倦態,她的曼長的手指,她的冷漠的神情,有意無意間的嘆息,在在都激發我的好奇──雖則手那時左邊已經坐下了一個瘦的,右邊來了肥的,四條光滑的了臂不住的在我面前晃著酒杯。但更使我奇異的是她不等跳舞開始就匆匆的出去了,好像害怕或是厭惡似的。第一晚這樣,第二晚又是這樣:獨自默默的坐著,到時候又匆匆的離去。到了第三晚她再來的時候我再也忍不住不想法接近她。第一次得著的迴音,雖則是「多謝好意,我再不願交友」的一個拒絕只是加深了我的同情的好奇。我再不能放過她。巴黎的好處就在處處近人情;愛慕的自由是永遠容許的。你見誰愛慕誰想接近誰,決不是犯罪,除非你在經程中泄漏了你的粗氣暴氣,陋相或是貧相,那不是文明的巴黎人所能容忍的。只要你「識相」,上海人說的,什麼可能的機會你都可以利用。對方人理你不理你,當然又是一回事;但只要你的步驟對,文明的巴黎人決不讓你難堪。
我不能放過她。第二次我大膽寫了個字條付中間人──店主人──交去。我心裡直怔怔的怕討沒趣。可是回話來了──她就走了,你跟著去吧。
她果然在飯店門口等著我。
你為什麼一定要找我說話,先生,像我這再不願意有朋友的人?
她張著大眼睛看我,口唇微微的顫著。
我的冒昧是不望恕的,但是我看了你憂郁的神情我足足難受了三天,也不知怎的我就想接近你,和你談一次話,如其你許我,那就是我的想望,再沒有別的意思。
真的她那眼內綻出了淚來,我話還沒說完。
想不到我的心事又叫一個異邦人看透了……她聲音都啞了。
我們在路燈的燈光下默默地互注了一晌,並著肩沿馬路走去,走不到多遠她說不能走,我就問了她的允許雇車坐下,直望波龍尼大林園清涼的暑夜裡兜去。
原來如此,難怪你聽了跳舞的音樂像是厭惡似的,但既然不願意何以每晚還去?
那是我的感情作用;我有些捨不得不去,我在巴黎一天,那是我最初遇見──他的地方,但那時候的我……可是你真的同情我的際遇嗎,先生?我快有兩個月不開口了,不瞞你說,今晚見了你我再也不能制止,我爽性說給你我的生平的始末吧,只要你不嫌。我們還是回那飯庄去罷。
你不是厭煩跳舞的音樂嗎?
她初次笑了。多齊整潔白的牙齒,在道上的幽光里亮著!
有了你我的生氣就回復了不少,我還怕什麼音樂?
我們倆重進飯庄去選一個基角坐下,喝完了兩瓶香檳,從十一時舞影最凌亂時談起,直到早三時客人散盡侍役打掃屋子時才起身走,我在她的可憐身世的演述中遺忘了一切,當前的歌舞再不能分我絲毫的注意。
下面是她的自述:
我是在巴黎生長的。我從小就愛讀《天方夜譚》的故事,以及當代描寫東方的文學;啊東方,我的童真的夢魂那一刻不在它的玫瑰園中留戀?十四歲那年我的姐姐帶我上北京去住,她在那邊開一個時式的帽鋪,有一天我看見一個小身材的中國人來買帽子,我就覺著奇怪,一來他長得異樣的清秀,二來他為什麼要來買那樣時式的女帽;到了下午一個女太太拿了方才買去的帽子來換了,我姐姐就問她那中國人是誰,她說是她丈夫,說開了頭她就講她當初怎樣為愛他觸怒了自己的父母,結果斷絕了家庭和他結婚,但她一點也不迫悔因為她的中匡丈夫待她怎樣好法,她不信西方人會得像他那樣體貼,那樣溫存。我再也忘不了她說話時滿心怕悅的笑容。從此我仰慕東方的私衷又添深了一層顏色。
我再回巴黎的時候已經成長了,我父親是最寵愛我的,我要什麼他就給我什麼。我那時就愛跳舞,啊,那些迷醉輕易的時光,巴黎哪一處舞場上不見我的舞影。我的妙齡,我的顏色我的體態,我的聰慧,尤其是我那媚人的大眼──啊,如今你見的只是悲慘的餘生再不留當時的豐韻 ── 制定了我初期的墮落。我說墮落不是?是的,墮落,人生哪處不是墮落,這社會那裡容得一個有姿色的女人保全她的清潔?我正快走入險路的時候,我那慈愛的老父早已看出我的傾向,私下安排了一個機會,叫我與一個有爵位的英國人接近。一個十七歲的女子哪有什麼主意,在兩個月內我就做了新娘。
說起那四年結婚的生活,我也不應得過分的抱怨,但我們歐洲的勢利的社會實在是樹心裡生了蟲,我怕再沒有回復健康的希望。我到倫敦去做貴婦人時我還是個天真的孩子,哪有什麼機心,哪懂得虛偽的卑鄙的人間的底里,我又是個外國人,到處遭受嫉忌與批評。還有我那叫名的丈夫。他娶我究竟為什麼動機我始終不明白,許貪我年輕貪我貌美帶回家去廣告他自己的手段,因為真的我不曾感著他一息的真情;新婚不到幾時他就對我冷淡了,其實他就沒有熱過,碰巧我是個傻孩子,一天不聽著一半句軟語,不受些溫柔的憐惜,到晚上我就不自製的悲傷。他有的是錢,有的是趨奉餡媚,成天在外打獵作樂,我愁了不來慰我,我病了不來問我,連著三年抑鬱的生涯完全消滅了我原來活潑快樂的天機,到第四年實在耽不住了。我與他吵一場回巴黎再見我父親的時候,他幾乎不認識我了,我自此就永別了我的英國丈夫。因為雖則實際的離婚手續在他方面到前年方始辦理,他從我走了後也就不再來顧問我──這算是歐洲人夫妻的情分!
我從倫敦回到巴黎,就比久困的雀兒重復飛回了林中,眼內又有了笑,臉上又添了春色,不但身體好多,就連童年時的種種想望又中我心頭活了回來。三四年結婚的經驗更叫我厭惡西歐,更叫我神往東方。東方、啊浪漫的多情的東方?我心裡常常的懷念著。有一晚,那一個運定的晚上,我就在這屋子內見著了他,與今晚一樣韻歌聲,一樣的舞影,想起還不就是昨天,多飛快的光陰,就可憐我一個單薄的女子,無端叫運神擺布,在情網里顛連,在經驗的苦海里沉淪。朋友,我自分是已經埋葬了的活人,你何苦又來逼著我把往事掘起,我的話是簡短的,但我身受的苦惱,朋友,你信我,是不可量的;人望我的眼裡看,憑著你的同情你可以在剎那間領會我靈魂的真際!
他是匪利濱人,也不知怎的我初次見面就迷了他。他膚色是深黃的,但他的性情是不可信的溫柔;他身材是短的,但他的私語有多叫人魂銷的魔力?啊,我到如今還不能怨他;我愛他太深,我愛他太真,我如何能一刻忘他!雖則他到後來也另一樣的薄情,一樣的冷酷,你不倦么,朋友,等我講給你聽?
我自從認識了他我便傾注給他我滿懷的柔情,我想他,那負心的他,也夠他的享受,那三個月神仙似的生活!我們差不多每晚在此聚會的。秘談是他與我,歡舞是他與我,人間再辛更甜美的經驗嗎?朋友你知道痴心人赤心愛戀的瘋狂嗎?因為不僅滿足了我私心的想望,我十多年夢魂繚繞的東方理想的實現。有他我什麼都有了,此外我更有什麼沾戀?因此等到我家裡為這事情與我開始交涉的時候,我更不躊躇的與我生身的父母根本決絕。我此時又想起了我垂髫時在北京見著的那個嫁中國人的女子,她與我一樣也為了痴情犧牲一切,我只希冀她這時還能保持著她那純愛的生活,不比我這失運人成天在幻滅的辛辣中回味。
我愛定了他。他是在巴黎求學的,不是貴族,也不是富人那更使我放心,因為我早年的經驗使我迷信真愛情是窮人力能供給的。誰知他騙了我──他家裡也是有錢的,那時我在熱戀中拋棄了家,犧牲了名譽,跟了這黃臉人離卻了巴黎,辭別了歐洲,經過一個月的海程,我就到了我理想的燦爛的東方啊我那時的希望與快樂!但才出了紅海,他就上了心事,經我再三的逼他才告訴他家裡的實情,他父親是菲律賓最有錢的土著,性情有極嚴厲的,他怕輕易不能收受她進他們的家庭。我真不願意把此後可憐的身世煩你的聽,朋友,但那才是我痴心人的結果,你耐心聽著吧!
東方,東方才是我的煩惱!我這回投進了一個更陌生的社會,呼吸更沉悶的空氣;他們自己中間也許有他們溫軟的人情,但輪著我的卻一樣還只是猜忌與譏刻,更不容情的刺襲我的孤獨的性靈。果然他的家庭不容我進門,把我看作一個「巴黎淌來的可疑婦人」。我為愛他也不知忍受了多少不可忍的侮辱,吞了多少悲淚,但我自慰的是他對我不變的恩情。因為在初到的一時他還是不時來慰我──我獨自賃屋住著。但慢慢的也不知是人言浸潤還是他原來愛我不深,他竟然表示割絕我的意思。朋友,試想我這孤身女子犧牲了一切為的還不是他的愛,如今連他都離了我,那我更有什麼生機?我怎的始終不曾自毀,我至今還不信,因為我時真的是沒有路走了。我又沒有錢,他狠心丟了我,我如何能再去纏他,這也許是我白種人的倔強,我不久便揩幹了眼淚,出門去自尋活路。我在一個菲美合種人的家裡尋得了一個保姆的職務;天幸我生性是耐煩領小孩的──我在倫敦的日子沒孩子管就養貓弄狗──救活我的是那三五個活靈的孩子,黑頭發短爭指的乖乖。在那炎熱的島上我是過了兩年沒顏色的生活,得了一次凶險的熱病,從此我面上再不存青年期的光彩。我的心境正稍稍回復平衡的時候,兩件不幸的事情又臨著了我:一件是我那他與另一女子的結婚,這消息使我昏絕了過去;一件是被我棄絕的慈父也不知怎的問得了我的蹤跡來電說他老病快死要我回去。啊天罰我!等我趕回巴黎的時候正好趕著與老人訣別,懺悔我先前的造孽!
從此我在人間還有什麼意趣?我只是個實體的鬼影,活動的屍體;我的心也早就死了,再也不起波浪;在初次失望的時候我想像中還有了遼遠的東方,但如今東方只在我的心上下一個鮮明的新傷,我更有什麼希冀,更有什麼心情?但我每晚還是不自主的要飯店裡來小坐,正如死去的鬼魂忘不了的老家!我這一生的經驗本不想再向人前吐露的,誰知又碰著了你,苦苦的追著我,逼我再一度撩撥死盡的火灰,這來你夠明白了,為什麼我老是這落漠的神情,我猜你也是過路的客人,我深深自幸又接近一次人情的溫慰,但我不敢希望什麼,我的心是死定了的,時候也不早了,你看方才舞影凌亂的地上現在只剩一片冷淡的燈光,侍役們已經收拾干凈,我們也該走了,再會吧,多情的朋友!
C. 強行被人分享喜悅好心累 該怎麼辦
看來你並不把這樣的當朋友,如果你把她當朋友的話,他和你分享喜悅,相信你會比他更開心。可是看你描述的他似乎把你當朋友了,他想把自己的開心的事兒都和你分享。可是你卻不動於衷。
當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權利,如果你真的不喜歡這個人的話,你可以減少和他接觸。另外,他再次找你和你分享快樂的時候,你每次都是冷漠的態度就好了,時間長了,她應該可以感受到你對他的事兒不怎麼關心,慢慢的他可能也會減少和你分享喜悅。
D. 形容赴約的詩句
形容赴約的詩句:
1.《中秋無月呈審知》
年代:宋作者:趙蕃
前年中秋月,痁鬼方見虐。徹曙不得眠,搘爐親煮葯。子時過橋來,勞我非赴約。評詩雜精粗,有味勝大嚼。去年中秋月,應候痁復作。少休塘下寺,欲進悲足弱。喬松接修竹,聽雨仍落落。徘徊亦忘寐,孤詠同緯絡。漂流到今年,高興屬快閣。何期悼亡歸,舟並南山泊。前年呻吟地,追隨恍如昨。天公似憐我,為遣雲垂幕。那知千家墀,慘澹對杯酌。不然適與值,用趣則相各。人世夫何常,明年定憂樂。
2.《句》
年代:宋作者:鄭爚
月似故人能赴約,鷺如小友可忘年。
3.《送孫狀元監丞赴闕》
年代:宋作者:魏野
詔命雖殊異,行裝亦等閑。蓬壺如得路,藜杖似歸山。赴約過嵩嶺,辭家到竹關。從茲位清峻,野客轉難攀。
4.《戲酬高員外鯽魚》
年代:宋作者:梅堯臣
天池鯽魚長一尺,鱗光鬣動楊枝磔。西城隱吏江東客,晝日馳來奪炎赫。冷氣射屋汗收額,便教斫膾傾大白。我所共樂仲與伯,羨君赴約笑啞啞。持扇已見飛鸞翮,欲往從之雲霧隔。
5.《長干寶塔放光偈》
年代:明作者:等慈潤公
戊午孟冬丙辰朔,長干塔下聞天樂。洪公大建華嚴期,賢聖粉紜齊赴約。百千善信雲從龍,遐邇資糧川就壑。眾香縹緲煙嵐浮,萬燭煒煌星斗錯。欲表南詢五十三,法筵清眾仍相若。繞塔幢幡四色分,開經鍾鼓三通作。梵唄同宣出妙音,見聞隨喜生歡樂。始知無礙法門中,處處圓融非住著。只消半偈悟無生,能使群迷趨正覺。一體均沾法乳恩,情與無情學無學。
6.生查子·元夕
朝代:宋代
作者: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淚濕 :一作:滿)
E. 佛教有哪些常見的佛事
佛教有哪些重要的佛事?
在寺院中所舉行的佛事,要以水陸法會為最盛大,以焰口施食為最經常,其次,齋天和放生也是常常舉行的。
水陸法會全名是「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水陸法會的創始,相傳是粱武帝因夢中得到神僧的啟示,醒後受寶志禪師的指教,親自披閱藏經三年之久,方撰成此儀文。於天監四年(505)在金山寺依儀修設。但後經周隋變亂,此儀不行。到了唐高宗咸亨中(670一673)西京法海寺神英禪師夢中得異人指點,醒後從大覺寺吳僧義濟處得到梁武帝所撰水陸儀文,因常設此齋,遂流行天下(見《佛祖統紀)卷三十三)。但是據《廣弘明集》所載,梁武帝於天監三年(504)才舍道事佛,不可能在天監四年以前已經披閱藏經三年之久。水陸儀軌中的文辭完全依據天台的理論撰述的。其中所有密咒出於神龍三年(707)菩提流志譯《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這不僅是梁武帝所不能見,也是咸亨中神英所不能知的。現在通行的水陸法會分內壇、外壇。內壇依照儀文行事,外壇修《梁皇懺》及誦諸經。所謂梁皇親撰儀文及神英常設此齋,可能只是指《慈悲道場懺法》而言,至於水陸儀文則是後人所增附的。
水陸法會的盛行是宋代開始的。宋熙寧中(1068-1077),東川楊鍔祖述梁武的舊儀,撰成《水陸儀》三卷,當時曾盛行於世。元佑八年(1093),蘇軾為亡妻宋氏設水陸道場,撰水陸法贊十六篇,因稱為眉山水陸。南宋時史浩路過金山,聞水陸法會之盛,特施給四明東湖月坡山田一百畝,專供四時修建水陸之費。乾道九年(1173),月坡山創建殿字,四時啟建水陸大齋,史浩親撰疏辭,作《儀文》四卷。南宋末年,志磐又續成《新儀》六卷;並制定像軸二十六軸。於是金山儀文稱為「北水陸」;志磐所撰稱為「南水陸」。《應庵曇花禪師語錄》卷五有在建康蔣山太平興國寺《王機宜為弟樞密相公設水陸請升堂法語》,和在平江府報恩光孝寺時《悲濟會水陸升堂法語》。曇花是宋高宗時人,可見當時水陸佛事已很普遍。元《元叟端禪師語錄》有《朝廷作水陸升座法語》,其時是皇慶元年(1312)。《元史》卷二十八說:英宗至治三年(1323)制京師萬安、慶壽、聖安、普慶四寺,揚子江金山寺,五台萬聖佑國寺作水陸佛事七晝夜。其時月江正印禪師住持金山,其《語錄》中有《朝廷金山建水陸法會普說》,就是其事。《楚石梵琦禪師語錄》卷二十有明洪武元年、二年(1368、1369)兩次於蔣山禪寺水陸法會升座《法語》,這也是受明太祖敕旨舉行的。可見元明時對水陸佛事甚為重視。明袾宏又因金山寺本前後錯雜,不見始終頭緒,時僧者舍亦復隨意各殊,乃取志磐崴軌重加訂正,成為《水陸修齋儀軌》六卷。清咫觀撰《法界聖凡水陸大齋普利道場性相通論》九卷,《法界聖凡水陸大齋法輪寶懺》十卷。現在通行的是清道光間儀潤匯集袾宏訂正的《水陸儀軌》。
根據如上所述的水陸佛事發展情況來看,水陸儀文是宋人創撰的。宋遵式《施食正名》中說:「今吳越諸寺多置別院,有題榜水陸者(中略),有題斛食者(中略),有題冥道者」。是水陸與冥道是同一儀式的名稱。日本最澄、圓仁先後入唐求法,所攜回的密部經典中有《冥道無遮齋法》一卷(最澄)、《冥道無遮齋文》一卷(圓仁)。現在《阿婆傳抄》中有《冥道供》,其規模與水陸儀軌大致相仿。可見水陸法會是唐時密教的冥道無遮大齋與梁武帝的六道慈懺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到了宋代楊鍔又採取了密教儀軌而編寫成《水陸儀》。明蓮池(袾宏)大師既嫌金山寺木頭緒雜亂,可見原初創始未必是出於通家之手。現在金山寺本既不傳,無從考知其內容。總之,水陸法會是宋代盛興起來的一種佛教儀式,是可以斷言的。
瑜伽焰口系根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而舉行的一種佛事儀式。經中說:佛在迦毗羅城尼具律那僧迦藍,為諸比丘並諸菩薩說法。爾時阿難獨居閑靜處習定。至夜三更,有一餓鬼,名曰焰口。於阿難前說:「卻後三日汝命將盡,生餓鬼中。」阿難心大惶怖,疾至佛所,陳說此事,並乞示教。時佛為說無量威德自在光明殊勝妙力陀羅尼,謂誦之即能免餓鬼苦,福壽增長。修此法時,於一切時,取一凈器,盛以凈水,置少飯麨及諸餅食等,右手按器。誦陀羅尼七遍,然後稱多寶、妙色身、廣博身、離怖畏四如來名號,取於食器,瀉凈地上,以作布施。若施婆羅門仙,即誦此陀羅尼二七遍,投於凈流水中。若誦三七遍,奉獻三寶,則成上味奉獻供養。
此法的傳來,最初是唐武後時實叉難陀譯《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一卷和《甘露陀羅尼咒》一卷。面然就是焰口的異譯。其《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中所說的真言名變食真言。《甘露陀羅尼咒》所說真言名甘露真言。謂取一掬水,咒之十遍,散於空中,即成甘露。其後不空三藏譯出《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與實叉難陀所譯同本。不空又譯出《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難陀緣由》(即前《儀軌經》前半起源分別行)、《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日本所傳尚有唐跋馱木阿譯《施餓鬼甘露味大陀羅尼經》。不空譯《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儀軌經》中的行法次第是:一、破地獄真言,二、召餓鬼真言,三、召罪真言,四、摧罪真言,五、定業真言,六、懺侮真言,七、施甘露真言,八、開咽喉真言,九、七如來名,十、發菩提心真言,十一、三昧那戒真言,十二、施食真言,十三、乳海真言,十四、普供養真言,十五、奉送真言。自此以後施餓鬼食便成為修密法者每日必行的儀式。日本入唐求法諸家曾攜回有關施食餓鬼的儀軌。空海著《秘藏記》中曾解釋施餓鬼法中五如來義。安然《八家秘錄》有《施餓鬼法》,列諸家將來經軌八部。但是在中國卻由於唐未五代之亂,隨著密教失傳而施食一法也失傳了。
宋代諸師對於施食一法是不夠了解的。在遵式《金園集》中有施食正名、施食法、施食文。施食觀想諸篇。其法並非密教儀軌,只是取經中真言,附以台宗觀想而已。其施食正名中說:「今吳越諸寺多置別院,有題榜水陸者(中略),有題斛食者(中略),有題冥道者。」斛食是指焰口施食。冥道是唐代的冥道無遮大齋,也是密教行法的一種。水陸是宋代興起的儀式。此三者在當時是混同著而無所區分的。宗曉有《施食通覽》一卷,首載《救面然餓鬼經》二譯,次錄《涅槃經》佛化曠野鬼神緣,《鼻奈那雜事律》佛化魔子母緣及《寶雲經》中比丘乞食分施鬼畜文,次集諸家關於施食及水陸齋會之文。其中有仁岳《施食須知》一篇,也以為施曠野鬼神,施鬼子母救拔焰口餓鬼同是施食。《釋門正統》卷四《利生篇》也同此說。可見宋代諸家對於焰口施食曾企圖恢復而未得其道。
元代由於藏族喇嘛進入漢地,密教也隨之復興。藏經中有《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一卷,未注譯人。就其中真言譯音所用字考之,應是元人所譯。其次第與不空譯《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相同,其前增有三歸、大輪明王咒、轉法輪菩薩咒、三十五佛、普賢行願偈、運心供養、三寶施食、入觀音定,然後方破地獄。而後增尊勝真言、六趣偈、發願迴向偈、吉祥偈、金剛薩埵百字明、十類孤魂文、三歸依贊。從此瑜伽施食之法得以復興。
明代,由於諸家傳承不一,各自以意增益,遂又形成雜亂。今所知者明代行法有《瑜伽焰口施食科儀》。其後天機禪師刪其繁蕪,成為《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世簡稱為《天機焰口》。天台靈操為之注,名曰《修習輸伽集要施食壇儀應門》二卷。其中唯召請孤魂文不同。蓮池袾宏又因《天機壇儀》略加參訂,名曰《修設瑜伽集要施食壇儀》,略名《瑜伽集要施食儀軌》,並為之注,名《施食補注》。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寶華山釋德基又因袾宏本略加刪輯,名為《瑜伽焰口施食集要》,世稱《華山焰口》,乾隆六年(1741)寶華山釋福聚又因之作《瑜伽施食儀觀)。此外又有康熙十四年(1675)釋寂暹著《瑜伽焰口注集纂要儀軌》。康熙二十二年刊《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儀軌》的跋文中說:「稟受師承不出一家,遂使流通經本大相徑庭。紛紜彼此,莫知適從。」清代佛寺流行的《焰口》,多為《天機》和《華山》兩種。
齋天是後起的一種儀式。當天台宗智者大師依《金光明經》制定《金光明懺法》時,其中庄嚴道場是要依《金光明經》設大辯才天、大功德天和四天王座位。而懺文中依經奉請大梵尊天、帝釋天、護世四王、金剛密跡、散脂大將、大辯才天、大功德天、鬼子母等十一天眾。到了宋代修金光明懺,設諸天供,就隨意依據經文而增加之,諸天座次的排列也引起爭論。南宋紹興中(1131一1162)神煥撰《諸天列傳》,乾道九年(1143)行霆又撰《諸天傳》。設諸天供有十二天、十六天、二十天、二十四天、三十三天不等。
到了元代,便由金光明懺法略出供天一節,作為寺院中每年歲朝佛事。元省悟所著《律苑事規》卷十中說:「正旦元首,各寺祈禱規式不同,修光明、觀音懺法,或誦經文,或只課咒。」又說:「正月旦、上元節,諸寺殿堂多修懺法,或供諸天。」《續釋氏稽古略》中說,元文宗時,天台宗的慧光法師於每歲元旦率眾修金光懺,這便是齋天所以興起的根源。明末弘贊律師就簡略的《金光明懺法》別撰《齋天科儀》,至今諸寺通行。
放生中國漢地放生的習慣並不始於佛教。《列子·說符篇》說:「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可見逢節日放生,古已有之。而且《說符篇》中說:「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競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善!『。」可見不僅有放生,而且有專門捕魚鳥以供放生的。
佛教提倡放生,首先是《梵網經》中第二十不行放生戒說:「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又說:「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中說:佛往昔為流水長者子救十千魚事。《雜寶藏經》卷五說:沙彌救蟻子水災,得長命報緣。漢地大規模放生始於天台智者大師。時有天台山麓臨海之民,舍扈梁六十三所為放生池。唐肅宗乾元二年(759),詔天下立放生池八十一所。顏真卿撰天下放生池碑。宋真宗天禧元年(1016),敕重修天下放生池。天禧三年(1018)遵式奏以杭州西湖為放生他。天聖三年(1025),知禮奏以南湖為放生池,於佛誕日為放生會。遵式《金園集》中有《放生慈濟法門》,知禮《四明教行錄》中有《放生文》,這都是放生儀軌。現在通用的《放生儀軌)也是依據《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的大意編纂的。
盂蘭盆會盂蘭盆會是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而於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行的超度歷代宗親的佛教儀式。經中說:目連以天眼通見其亡母生餓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馳往白佛。佛為說救濟之法,就是於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時,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在厄難中者。集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供養十方自恣僧。七世父母得離餓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樂。這就是盂蘭盆會的緣起。此經是西晉竺法護譯的(但《出三藏記集》以為失譯),全文八百餘字,與此經同本異譯的還有東晉失譯的《佛說報恩奉盆經》,又名《報象功德經》。其文字更短,約三百餘字。此外《開元釋教錄》卷十八《疑惑再詳錄》中有《凈土盂蘭盆經》一卷五紙,此經已佚。《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引用其文,稱為《大盆凈土經》,說十六國王聞佛說目連救母脫苦之事,各造種種寶盆以盛飲食,獻佛及僧事。
關於竺法護譯的《盂蘭盆經》有許多註解。現存的有唐慧凈《盂蘭盆經講述》一卷,唐宗密《孟蘭盆經疏》一卷,宋元照《盂蘭盆經疏新記》二卷,宋普觀《盂蘭盆經疏會古通今記》二卷,宋遇榮《盂蘭盆經疏孝衡鈔》二卷,宋日新《盂蘭盆經疏鈔余義》一卷,明智旭《盂蘭盆經新疏》一卷,清靈耀《盂蘭盆經折中疏)一卷,清元奇《盂蘭盆經略疏)一卷。
《盂蘭盆經》的經題解釋有兩種說法:一說盂蘭是梵音,義為倒懸;盆是華言,指盛食供僧的器皿。如唐慧凈(盂蘭盆經贊述》中說:「名餐香俎在於盆內,奉佛施僧以救倒懸之苦,故名盆也。」唐宗密《疏》雲:「盂蘭是西域之語,此雲倒懸;盆乃東夏之音,乃為救器。若隨方俗,應曰救倒懸器。」明智旭《新疏》、清靈耀《折中疏》、元奇《略疏)都用此說。第二說以為盂蘭盆三字都是梵語音譯。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三十四雲:「盂蘭盆,此言訛也。正言鳥藍婆拏,此譯雲:倒懸。案西國法,至於眾僧自恣之日,雲先亡有罪,家復絕嗣,亦無人饗祭,則於鬼趣之中受倒懸之苦。佛令於三寶田中供具奉施佛僧,佑資彼先亡,以救先亡倒懸飢餓之苦。舊雲:盂蘭盆是貯食之器者,此言誤也」(今按經文前段亦無以食物安盆中之語)。宋遇榮《盂蘭盆經疏孝衡鈔》雲:「經題者,梵語佛陀烏舍烏藍婆拏門佐羅素呾纜,華言:覺者說救倒懸器經。」「盂蘭盆會者,即今大宋翻經者言,此皆梵語訛略也。具正應雲』烏藍婆擎',孝順義,供義,恩義,倒懸義。盆亦訛略,舊雲:盆佐那。新雲:門佐羅,亦雲:門佐曩,華言救器。以義迴文,名救倒懸器。」此是遇榮與當時譯經院譯師商榷所得的解釋。
至於依據《盂蘭盆經》而舉行儀式,創始於梁武帝蕭衍。《佛祖統紀》卷三十七雲:大同四年(538)帝幸同泰寺,設盂蘭盆齋。義楚《釋氏六帖》四十五雲:「《宏明》雲:梁武每於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養,以車日送,繼目連等。」自此以後,成為風俗,歷代帝王以及群眾無不舉行,以報祖德。唐道世《法苑珠林》卷六十二《祭祠篇》雲:「國家大寺,如長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獻供種種雜物及輿盆音樂人等,並有送盆官人,來者非一。」又雲:「外有施主獻盆獻供種種雜事。」可見唐時風俗對於盂蘭盆供是很重視的。此後就更盛大的舉行。《佛祖統紀》卷五十一雲:「(唐)代宗(李豫)詔建盂蘭盆會,設七廟神座,迎行衢道」(又見卷四十一大歷三年(768)條)。「德宗(李適)幸安國寺,設盂蘭盆供」(又見卷四十一貞元十五年(799)條)。《釋氏通鑒》卷九亦有類似的記載,並雲歲以為常。宋贊寧《大宋僧史略》卷中《內道場》條中也記此事雲,「造盂蘭盆,飾以金翠」。只是以前送盆往寺設供,至此改在官內舉行,而供器更庄嚴了。民間對於盂蘭盆會也日見熱烈.如日本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四,會昌四年(844)條記雲:「(長安)城中諸寺七月十五日供養,作花臘、花瓶、假花果樹等各競奇妙。常例皆於佛殿前鋪設供養。傾城巡寺隨喜,甚是盛會。今年諸寺鋪設供養勝於常年。」不僅在家士庶競修供養,出家僧侶也各出己財,造盆供佛及僧。如宗密《盂蘭盆經疏序》:雲「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養三尊,宗密依之崇修,已歷多載。」
到了宋代,這種風俗相沿不改。但是盂蘭盆供的富麗庄嚴和供佛及僧的意義減少而代之以薦亡的行事。在北宋時如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中元節》條所說:「印賣《尊勝》、《目連經》。又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搬目連經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倍增。」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亦雲:「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饌享先。織竹作盆盎狀,貯紙錢,承以一竹。……謂之盂蘭盆。」宋高承《事物紀原》曾呵責其失雲:「按《盂蘭經》曰:『目連母亡;生餓鬼中。'佛言:』須十方僧眾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後代廣為華飾,乃至割木割竹,極工巧也。今人第以竹為圓架,加其首以斫葉中貯雜饌。陳目連救母畫像,致之祭祀之所。失之遠甚矣。」但《事物紀原》尚無焚盆及掛冥紙之說,似尚是宋代早期風俗。及至南宋,如宋吳自牧《夢梁錄》卷四雲:「七月十五日……僧寺於此日建盂蘭盆會,率施主錢米,與之薦亡。」
自後盂蘭盆會便成寺院中每年重要行事之一。元德輝重編《百丈清規》卷七《節臘章·月分須知》中雲:「七月初旬,堂司預出孟蘭盆會諸寮看誦經單,預牽眾財辦斛食供養。十三日散楞嚴會。十二日解制。當晚設盂蘭盆會,諷經施食。」元明本《幻住庵清規》雲:「七月十五日解制人事。此夜分啟建盂蘭盆勝會以濟幽爽,以報劬勞。此會亦須預出經單,請大眾隨意披閱。此會有開甘露門一壇,請依而行之。」這就說明盂蘭盆會的主要內容在於諷經施食了。這種儀式一直流行到明代。明袾宏《正訛集》中曾加以辯正雲:「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食為孟蘭盆大齋之會,此訛也。蘭盆緣起目連,謂七月十五日,眾僧解夏自恣,九旬參學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緣起阿難,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國斛,亦非蘭盆。蓋一則上奉賢聖,一則下濟餓鬼,惡可得混?」清儀潤曾欲兩全其道,謂日獻蘭盆,恭敬三寶;夜施斛食,普渡鬼神。儀潤《百丈清規證義記》卷八中詳載《蘭盆儀軌摘要》,雲全卷見《蘭盆會纂》中。其中有凈壇繞經、上蘭盆供、眾僧儀食諸儀節,又附蘭盆會約二十一條。但是各寺院遵行者不多,在群眾中仍多以薦亡度鬼為盂蘭盆會的主要行事。
F. 陸續懸賞,我和我的女朋友交往了整整10個月,如今面臨分手,請大家幫幫我,跪謝。
首先,兄弟,同樣作為男人,我想說,從一開始你們交往就存在一個小小的認識上的誤差,她作為一個家庭條件一般的女孩子,想嫁給一個有錢人,過好的生活,這個無可厚非,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相信天下任何一個父母都是想自己的兒女過上好的生活,所以你沒有必要感到傷心,相反,你的家庭條件很好,可以滿足她這一點,你應該感到高興才是,而且愛情和婚姻還是存在一定的不同的,婚姻真的需要各方面雙方都合適才行,精神、物質缺一不可,而且孰輕孰重其實本來就沒有定論。其次,我覺得你們還是缺乏更深層次的溝通,對於生活、未來等基礎層面的溝通,從你的描述上我看不出你們對於人生觀、價值觀的相似點甚至任何信息,僅僅是停留在了物質方面,這樣是不行的,有錢沒錯,是好事,但是如果你們以後真要一起生活,就要一起面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瑣事等等,有些問題真的不是錢能解決的,你們應該一起思考以後在一起生活的話,該怎麼樣把生活過的有滋有味,怎麼樣孝敬父母,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買包包、買首飾等物質消費上。最後,兄弟,你說她不成熟,不理解你,那麼還是說明你們溝通不夠,從而導致她對於你的內心世界其實了解不夠深入,相應地,你也一樣,建議你們有時間坐下來安靜地好好想想,好好聊聊,建立你們統一的生活目標、價值觀、世界觀,這樣你們就會更加幸福的,祝福你,兄弟!
G. 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好,明天就是鬼節,請問佛有沒有開示該怎麼做呢
佛說盂蘭盆經開示:此日要供養三寶,為過去無量劫的父母祈福。如果自己晚上再做施食,更好。
H. 她怎樣才能變好看啊,現在16,想變得好看
用醋搓手,然後將手指一個一個往外拉,能聽到巴嘎巴嘎響,堅持下去,手會又纖細又白嫩
每天早上都用手揉拭雙眼三下,具體就是雙手手指並攏,從內眼角開始往外平行拂拭三下,力度適中.持久後會變雙眼皮,原本雙眼皮的會加深
游泳,身材會勻稱很好,但是要長期堅持(要注意防曬.堅持游會變得手長腳長,瘦腿也最好去游泳)
每天躺在床上 雙腿在床邊下垂 緩慢抬腿 超過平躺的身體 然後緩慢放下 堅持下來 可以瘦小腹
早晚用加一勺醋的淡鹽水洗臉 皮膚比以前更白嫩啊
比如放鬆的時候看藍天白雲 花草樹木啊 看著魚游泳眼睛就跟著它走 有些藝術家就是用這種來練眼睛的神韻的
I. 7月半的節日文化
華夏世俗信仰中的「鬼月」
漢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時之氣的風俗,先秦時就有「迎秋於西郊」的記載。」鄭玄解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於西郊之兆也」。所謂白帝即是秋神,主殺伐,為死神。漢族又有四時薦享祖先、秋嘗之祭的風俗,此俗一直傳至近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時間,迎秋、秋嘗與秋祭之俗逐漸在民間形成了七月為神鬼之月的俗信。
在漢民族傳統的陰陽五行觀念中,春夏秋冬分別是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寒季是陰,暑季是陽。南是陽,北是陰。純陰之鬼與冬、寒、北之陰相對應。五行之水氣開始顯現的時間正是申,即七月。水氣,於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應地,純陰之鬼正是在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次年三月沉寂。反應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節的出現:七月鬼節,十一月寒衣節,次年三月清明節。故俗語雲,「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
民間認為,整個七月為鬼月。初一鬼門開,十五鬼門關。此月,鬼經過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來活動,所以叫做鬼門開。民間以路邊點火、河中放燈、提供鞋子等辦法,滿足鬼出門活動的需要,以免它們連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無法出行而在原地為非作歹,當然,點燈引路等辦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夠「遠走他鄉」。七月時,鬼門初開群鬼紛出,一時「群鬼亂竄」,由於鬼剛剛經歷一夏的墓居煎熬,飢腸轆轆,所以給餓鬼施食就成為要緊之事。由於此時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動,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後代子孫的家中,祖先之靈便可飽餐祭品。
道教中元節
道教認為產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稱「官」,即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天官紫微大帝賜福,誕於正月十五,稱上元節。地官清虛大帝赦罪,誕於七月十五,稱中元節。水官洞陰大帝解厄,誕於十月十五,稱下元節。我們熟悉的元宵節即上元節,或稱上元燈節。三元節時,三官下界巡遊,履行職務。它們法力無邊,中元地官清虛大帝於七月十五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記》雲,「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中元節時,道教宮觀舉行「中元齋醮」,俗稱「道場」,為民眾祈福。是日殿上設「太上中元七氣赦罪洞靈清虛大帝平等應善天尊」的神位,廣陳供養。卯刻,道眾聞鼓上殿,經師們加披五彩雲鶴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頭戴五老冠,金蓮蓋頂,身披天仙法衣,手執朝簡,在鍾鼓齊鳴中拈香、宣表,稱「慶賀朝科」,便拉開了法會序幕。法會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誦 《玄門功課經》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錫福寶懺》。晚間唪誦《鐵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後化的祖師,並普渡十方孤魂。
佛教盂蘭盆節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蘭盆節。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盂蘭盆即「解倒懸」之意。佛典《佛說盂蘭盆經》中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於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無奈,哭著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佛祖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裡,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脫離了餓鬼道。佛祖還說:「今後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於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時,佛喜歡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從此,在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而於每年七月十五日便舉行超度歷代宗親佛教儀式,稱為盂蘭盆法會、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等。盂蘭盆法會有復雜的儀規,儀潤《百丈清規證義記》卷八中詳載《蘭盆儀軌摘要》,雲全卷見《蘭盆會纂》中。其中有凈壇繞經、上蘭盆供、眾僧受食諸儀節。
傳說,有個叫做目蓮的人做夢,他夢見自己去世的母親淪落在餓鬼行列中,於是,他送飯給母親,卻屢屢不行。木蓮將此事告訴佛,佛勸他供養僧眾多行善事,以解脫母親在陰間的罪孽,木蓮在七月十五這天作盂蘭盆(梵意為「解救倒懸」),於是,佛教僧眾集體為木蓮母親念經超脫,使得其母脫離了苦海。由此可見,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有兩層涵義,一是教育人們要供養宗教僧眾,二是教育人們多做善事超脫先人罪孽,並提倡孝道。
鬼月、中元節與盂蘭盆節的融合
七月祀鬼之俗演變成民間的鬼節,道教文化與佛教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間的鬼月俗信與此中元節、盂蘭盆節之間,在精神實質上出現了驚人的相通之處。皆是以奉親、敬養、普渡為主題,佛教盂蘭盆會、道教中元節與華夏民間文化禮俗的一致,使它們迅即得到廣泛的認同。兩者皆指向七月十五,又使民間的鬼月有了成為節日的重要時間契機。節日的確立需要確定一個固定的節期和擁有它特有的節俗,佛、道兩教一同確定了七月鬼節的固定節期,佛教盂蘭盆會、道教中元節的打醮等儀式活動又成了這一鬼節特有節俗的組成部分,同時由於道教是完全的本土宗教,「中元」這一名詞也為民間接受,成為這一節日通行的稱呼。
華夏文化與民間信仰有強大的同化作用,不論是本土的道教還是傳自印度的佛教,都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適應本土文化的過程。佛教與道教在七月十五的儀式逐漸世俗化,與民間的鬼月俗信和風物漸漸難分難解。從此,中元節成為了一個內涵豐富、節俗豐富多彩的祭亡、祀鬼、解難、赦罪的盛大的華夏民俗節日。
華夏七月十五之節物風俗
七月十五,道家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升天界。
在中國最初舉行盂蘭盆會的是梁武帝大同四年。他在同泰寺舉辦「盂蘭盆齋」,此後此儀遂在民間普遍流傳。唐代,每年皇家以音樂、儀仗送盆到各官寺,獻供種種雜物,民間施主也到各寺獻供。唐太宗大歷元年,在宮中內道場祈建孟蘭盆會,設高祖以下七聖位。樹建巨幡,書帝名號。自太廟迎入內道場,梵樂悠揚,旌幢蔽日。百官於光頂門外迎拜導從。此後歷年如此。據《大宋僧史略》說,唐時盂蘭盆極為奢麗,往往飾之金翠。日本園仁《入唐求法巡禮行紀》卷四說,當時長安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蠟、花瓶、假花果樹等,備競奇妙,常例皆於殿前,廣陳供養,傾城巡寺隨喜,甚為杜觀。
到了宋代,便不是以盆供僧,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了。印賣《尊勝咒》、《目連經》,又以竹竿鋟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其上,焚之。拘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演《目連救母》的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倍增(《東京夢華錄》)。寺僧又於是日募施主錢米,為之薦亡。
七月十五日這天,民間家家祭祀祖先。在諸多祭品中,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七月十五又稱瓜節。在民間的中元節俗中,放燈是最盛大的活動。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以紙糊成荷花型,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為其引路。有意思的是,上元節也用燈,但於陸地,中元節則在水中。因為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節張燈是在陸地,中元節張燈是在水裡。
此日還有拜懺、放焰口等活動。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庄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作「布田」。
盂蘭盆節在日本的流傳
盂蘭盆法會在中國還在舉辦,但民間的盂蘭盆活動已盪然無存,中國人已經不知盂蘭盆為何物。現今談及盂蘭盆節,國人的第一反應是日本的節日。實際上這是很大的誤解。盂蘭盆節是華夏的節日,日本盂蘭盆節只不過是孑遺而已。
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傳入日本,現已成為日本僅次於元旦的盛大節日。盂蘭盆節在日本又稱魂祭、燈籠節、佛教萬靈會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禱冥福的日子,現已是家庭團圓、合村歡樂的節日。每到盂蘭盆節時,日本各企業均放假7-15天,人們趕回故鄉團聚。節日期間家家都設魂龕、點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現今一般在陽歷的8月13日前後迎接祖先的靈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靈魂送回陰間。京都的「大文字燒」就是這個活動的頂峰。另一種歡送的形式是盂蘭盆舞,夏夜,在太鼓聲中,男女老少穿著浴衣起舞,現已成為日本著名的觀光活動。
J. 六月六是佛家什麼日子
佛教主要節日
根據佛所制定的戒律,僧眾應當於每月望晦(農歷十五日、三十日)兩日齊集一處,共誦《械本》,自我檢查有無違犯戒律之事。如有違犯,便應按照情節輕重,依法懺悔。懺是梵語「懺摩」的簡略,意是請予容恕。這一行事叫作「布薩」,又是「長養」,意謂可以斷惡長善。漢地簡稱為「涌戒」。
在全年之中,自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三個月中,應當定居在一寺之中,專心修道,不得隨意他往。這叫作「安居」,又叫作「結夏」、「坐臘」。如因事延緩,不及定居。最遲也應在五月十五日定居下來,這叫作「後安居」。在安居日滿,即七月十五,僧眾仍應集合一堂,任憑他人對自己檢舉一切所犯輕重不如法事,從而懺悔。這叫作「自恣」。經過自恣之後,受戒的年齡算作增長一歲或是一臘。這是計算戒臘的日期,所以結夏也叫作「坐臘」。
在一年之中,佛教最大的節目有兩天:一是四月初八——佛述日;二是七月十五日——自恣日。這兩天都叫作「佛歡喜日」。在佛誕節要舉行「浴佛法會」。就是在大殿用一水盆供奉太子像(即釋迦牟尼佛誕生像)。全寺僧侶以及信徒要以香湯沐浴太子像,作為佛陀誕生的紀念。這太子像是數寸高的童子形立像,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佛傳說,太子初誕生時,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而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原來印度的習慣是尚右,所以右手指天,但是中國漢地的習慣是尚在,因此中國漢地所造太子像多半是左手指天,這是不合佛經的。
東南亞國家的佛教徒,根據上座部的傳說,以四月十五日為佛誕日,同時也是佛成道日、佛涅盤日。中國藏蒙地區也如此。佛成道以後,經過四十九日到鹿野苑,為五比丘開始說法。由四月十五日算起,經四十九天,到六月初四日為佛初轉法輪日。教徒此日應到寺院旋繞佛塔。又佛誕生後七天,佛的生母摩耶夫人便逝世而生在忉利天。傳說偉成道後,曾經有一年至忉利天安居,為母說法三個月,然後由天上從三道寶階下來人間,這便是九月二十二日。這天稱為「天降節」,各寺要舉行紀念儀式。此節在斯里蘭卡、緬甸等國家也盛行。
七月十五日要舉行「盂蘭盆會」。這是根據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孟蘭盆經》而舉行超薦歷代祖先的佛事。據該經說:目連(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母親死後生為餓鬼,目連盡自己的神通不能救濟其母,佛告以要在每年七月十五日增自恣時,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自恣僧。以此功德,七世父母及現生父母在厄難中老,得以解脫。在漢地,最初舉行此議的是梁武帝,大同四年(538)他在同泰寺設孟蘭盆齋(見《佛祖統經》卷三十七)。其後大概在民間普遍舉行。到了唐代,每年皇家送盆到各官寺,就供種種雜物,並有音樂儀仗及送盆官人隨行。民間施主也到各寺就供獻盆及種種雜物(見《法苑珠林》卷三十二)。唐代宗大歷元年(766),改在宮中內道場舉行孟蘭盆會,設高祖以下七聖位。建巨幡,各以帝名綴幡上,自太廟迎入內道場,饒吹歌舞,施幢觸天。是日百富於光顧門外迎拜導從。自是以後,每年如此。盂蘭是梵語,義是倒懸。鹽是漢語,是盛供品的器皿。言此供具可以解先亡倒懸之苦。唐時孟蘭盆供極為奢麗,往往飾之金翠(見《大宋憎史略》)。當時長安城中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蠟、花瓶、假花果樹等,各競奇妙。常例皆於厥殿鋪設供養,傾城巡寺隨喜,甚是壯觀(日本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四)。
到了宋代便不是以盆供僧,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了。採用道家以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的傳說,印賣《尊勝咒》、《目連經》。又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綠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其上,焚之。拘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倍增(《東京夢華錄》)。寺僧又於是日募施主錢米,為之薦亡。後世更有放河燈、焚法船之舉(用紙糊船形,船上糊有鬼卒等)。這些都是民間習俗。
根據佛經中說,釋迦牟尼佛的誕生、出家、成道、涅盤同是四月八日。但是漢地習慣以四月初八為佛誕日,二月初八為佛出家日,臘月初八為佛成道日,二月十五為佛涅盤日。佛誕日舉行浴佛法會,其他三日也要在寺院中舉行簡單的紀念儀式。特別是臘八日,煮臘八粥以供眾,已成為民間的普通習俗。
除此以外,漢地各寺院又流傳一些不見於經典的諸佛、菩薩誕日的紀念儀式。如正月初一是彌勒菩薩誕日,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賢菩薩誕日,三月十六日是准提誕日,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薩誕日,七月十三日是大勢至菩薩誕日,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薩誕日,九月三十日是葯師佛誕日,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彌陀佛誕日,特別是二月十九日觀音誕日,六月十九日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觀音出家日。這些節日的傳說從何而起?很難考定。這些佛菩薩中,除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是和佛同時的印度人外(其生卒年月也不可考),其餘佛菩薩都是佛所稱贊過的他方世界的佛菩薩,根本不可能用此世界的歲月時日來推算其誕日,何況也無歲月的記載。或有傳說,永明延壽禪師的生日是十一月十七日,而以永明為彌陀化身,就以此日為彌陀誕日;正月初一日是布袋和尚誕日,而以布袋和尚為彌勒化身,就以此日為彌勒誕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