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節意境

七夕節意境

發布時間: 2022-08-10 16:26:19

七夕情人節的來歷

牛郎與織女 七夕又相會

2005年8月11日是農歷七月初七,這天是中國傳統節日里最具浪漫色彩的「七夕節」,是傳說中牛郎與織女一年一度在銀河鵲橋相會的日子,該日也逐步演變為中國的情人節。因為,每到七夕有情人總會仰 望星空祈禱愛情忠貞不渝。

據天文專家介紹,牛郎與織女是民間一種叫法,其實在天文學上牛郎的中文名為河鼓二,而織女星稱為織女一,它們分別是天鷹座和天琴座的一顆亮星,由於這兩顆恆星肉眼清晰可見,又容易辨別所以在明代鄭和下西洋時,就曾以織女星為航海的導航標志之一。

根據19世紀以來天文觀測及測算結果,牛郎星距我們有16光年(1光年約等於 10萬億公里),織女星距離我們26光年,兩星之間相距16光年,即使牛郎給織女打個電話,織女也要等到16年後才能聽到牛郎的聲音。因此他們每年的「七七相會」,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

傳說中為何要將「七月初七」這一天算做牛郎織女的相會日呢?這是因為古人認為「七」是吉利數字,有圓滿的意思。而且「七七」之夜,是月亮接近銀河的時候,月亮的光輝也恰好能照在銀河上,更便於人們觀星。今夜用天文望遠鏡觀看,會看到銀河裡密密麻麻的星群。而半個月亮的余暉灑向銀河便成了人們想像的「鵲橋」

眼下,已進入初秋時節,晚間8時左右亮度零等的織女星首先出現愛天頂附近,隨後在其偏南方向還有一顆一等星的牛郎星,在遠離城市燈光的郊外,市民抬頭仰望夜空會驚喜地發現,在兩顆星的中間隔著一條橫貫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即銀河),其中牛郎在河東,織女在河西,它們無言相望,頗有詩情畫意。

「七夕」的由來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夕或女兒節,這一天是女兒家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乞巧,是因為民間傳說這天牛郎織女會天河,女兒家們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

她們除了乞求針織女的技巧,同時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深人靜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談到七夕節,不得不提民間流傳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他們一年一度相會的七夕,被多情兒女視為愛情的象徵。他們的愛情悲劇,在每個華人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會對著暗夜的星空祈禱愛情永恆不渝。

牛郎織女有許多的故事版本,最為人知的是: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慌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瞬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七日,人間的喜雀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朗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成為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祖先們如何過「七夕」

月下盟結,穿針引線

膠東地區,有祭拜七姐神的習俗,年輕女子常喜歡在七夕節著新裝,聚一堂,月下蒙結七姐妹。有的還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地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還競賽穿針引線,爭得巧手之名。

漂針試巧

七月七日,為「女節」。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針,照水中之影,以試巧,復陳瓜果,爭相「乞巧」。

種巧菜作巧花

山東榮城有二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得食品。

結扎巧姑 種豆苗青蔥 占卜巧拙 穿針引線 剪窗花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凈水視影定驗巧拙

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是取凈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並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也有許多青年女子採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其他地區的漢族也多採用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

用蜘蛛乞巧

浙江、安徽等地用蜘蛛乞巧的方式:在小盆或小盒中放入蜘蛛,次日晨看其結網地疏密來定巧拙。如果蜘蛛還在瓜果上結網,也意味著智巧的到來。及以小蜘蛛貯盒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少。

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種生求子

種生求子是七夕節中舊的習俗,實際上是信仰之一種。在節日前利用若干種植物,如小麥、綠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數寸後,於七夕即日用紅藍綵線束紮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徵。還用蠟塑各種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樹液洗頭發 花草染指甲

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輕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七夕儲水 紅頭繩七個結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吃巧食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回答者:小松博客 - 董事長 十六級 6-14 20:34

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是我國最有名的一個民間傳說,是我國人民最的關於星的故事。這個故事是誰最先說出來的,什麼時候開始在民間流傳——這兩個問題不曉得已經有人考證出來沒有。南北朝時代寫成的《荊楚歲時記》里有這么一段:「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

關於織女,古書里還有幾處提到她。《後漢書·天文志》:「織女,天子真女。」《史記》:「三星,在天紀東端,天女也。」《焦林大斗記》:「天河之東,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謂之織女。」天河就是我們在夜裡看到的那條橫貫天空的光帶;我國古人也把它叫做「銀漢」、「星河」、「天杭」、「銀潢」、「明河」、「高寒」等等。現在天文學家叫它「銀河」。織女星在銀河的東邊,它的西名是Vega。從前我國人把天空分作二十八宿和三桓,現在全世界的天文學家公定把天空分作88個「星座」。織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恆星。附近銀河裡有五個幾乎一樣亮的恆星排成十字架的形狀,那五個星屬天鵝座。銀河的西邊稍為南一點有三個星排得很近,中間那個比較亮一些的星就是牛郎星,也叫牽牛星,我國古稱「河鼓」、「何鼓」、「黃姑」,西名叫Altair。牛郎是天鷹座里最亮的恆星。它和兩旁那兩個亮度小一點的星,有時候被人們合起來稱為「扁擔星」。神話里說旁邊那兩個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天鵝在銀河裡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織布,對岸有一個牧人帶著兩個小孩子在放牛。這是多麼美麗的一幅圖畫。

宋代詞人秦觀也被牛郎織女這個悲里帶歡、歡里帶悲的故事激動了文思;他把這可歌可泣的故事的意境用長短句很巧妙地表達出來。「鵲橋仙」是詞里很美麗的一首。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從前我國許多人相信牛郎和織女真的在七夕渡河相會一次。那一夜,婦女們都穿針乞巧民,又以瓜果祀織女星。這個故事也常被用作戲劇的資料,京劇、話劇和各地的地方戲里多半有「牛郎織女」這出戲。

在戲劇里,牛郎是一個農村裡放牛的孩子。他不肯幫哥哥種田,不肯幫嫂嫂車水,不肯幫媽媽做家務事。牛郎只是貪玩,只愛作奇怪的幻想。他的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所看守的老牛。有一晚,他在夢幻中看到天上的仙境。他便牽著老牛動身到天上去。同時,在天上有一位織女卻想要下凡來享受人間的溫暖。王母娘娘可憐織女的孤寂,便差遣金童玉女和喜鵲把織女帶到天涯海角去和牛郎相會。「金風玉露一相逢」,真是「勝卻人間無數」。一對愛侶被送上九霄雲外度蜜月去了。

牛郎游遍了天上的勝境,日子一久,也便覺得平淡無奇了。織女得繼續紡織雲錦天衣,不能老陪著他。牛郎越來越感覺無聊,又從金童得知家裡的人日夕在盼望他回去,便把回家的意念告訴織女。織女決心和他同到地上去享受那可愛的春天。可惜事機不密,給西王母曉得了。她趕來用玉簪劃成銀河一道,把牛郎和織女隔開,只答應每年七夕遣喜鵲結成天橋,使他們渡河相會一次。牛郎回到人間,很高興地再看到母親、哥哥、嫂嫂。從此,他不再偷懶,不再作無謂的幻想,天天努力勞動。他覺悟到在現實生活里也可以創造出美麗來。他聞到泥土的香味了,他洞悉生活的意義了。他唯一的惋惜,就是所愛的織女不能也到地上來和他一起勞動,一起享受人間的溫暖。不過每年七夕還可以相會一次,那已經比永別好多了。

有個話劇里有幾首歌曲,其中一首是俞鵬所作的《鵲相會》:

誰知道天長地久何時了?
誰知道離恨年年有多少?
度盡了長歲,好難得這七夕良宵;
卻又是無限悲愁相逢在鵲橋。
夢長夜短總是多情惱。
見東山晨星已現,天將曉。
可奈何,喜鵲頻噪,催人分道。
只好待明年的七夕快快的來到。

一直到今天,我國還有好些人真的相信牛郎織女兩星每年七夕渡河相會一次,許多婦女還在那一夜向織女乞巧。很可惜,科學告訴我們:牛郎織女這個故事並不是真的,它只是一個富有詩意的神話而已。近年來,天文學的進步,使我們對這個恆星,對其他的恆星和銀河中,都認識得比從前清楚得多。銀河並不是一條河,銀河裡並沒有一滴水,也沒有橋。它是很多恆星和星雲的集合,用大望遠鏡就可以看出來。牛郎織女兩星雖然不是絕對的「恆」,但每逢七夕並不能看出它們向對方移動絲毫,當然更談不到「渡河」。每年七夕,還是一在河之東,一在河之西,彼此都在望河興嘆。科學的進步竟打碎了他們的美夢,這使作者想起曹雪芹替太虛幻境的牌坊所作的對聯:

厚地高天,堪嘆古今情不盡;
痴男怨女,可憐風雲債難酬。

恆星的「恆」字,只是和行星的「行」字相對而言。實際上天上沒有一個星是絕對地「恆」;每個星都在動,動多動少而已。牛郎星每年在天球上移動0.658角秒;此外,每秒鍾還以26千米(每小時93600千米)的速度離開我們往外跑。所以,牛郎星在空間的速度比地上最快的客機還快幾十倍。織女動得慢一點,不過在女子百米比賽里還是可以得冠軍。她每年在天球上移動0.345角秒,每秒鍾以14千米的速度離開我們行為往外跑。

牛郎和織女都比太陽大得多、亮得多。為什麼我們看起來只是兩小點的光呢?那是因為這兩個恆星比太陽遠得多。牛郎的光度為太陽的10.5倍,直徑大7成,質量差不多大7成。織女的光度等於太陽的60倍,直徑等於太陽的2.76倍,質量差不多等於太陽的3倍。所以,織女比牛郎大,比牛郎亮,比牛郎重,算來還是牛郎的大姐姐。牛郎離我們的距離為154萬億千米,比太陽遠100萬倍;織女離我們的距離為250萬億千米,比太陽遠170萬倍。織女不僅比牛郎大好些、亮好些,而且又遠好些,所以我們看起來兩個星差不多一樣亮。光從牛郎星來到我們的眼裡,需要16年4個月;光從織女星來,需要26年5個月。牛郎織女兩星不是在同一方向,兩星之間的距離是16.4光年。無線電波的速度和光一樣,假使牛郎想打一個無線電話給織女,得等32年才有收到回電的可能。

恆星在大小、光度、溫度、顏色方面相差都很大,質量卻差得不很多。20世紀以來,天文學家把許多恆星分門別類,好像生物學家把動植物分門別類那樣。

科學家已經證明日光和星光都是從原子能來的。因此,牛郎和織女這兩個星也可以說是兩個非常大的原子彈。它們把肚子里的原子能變成光線發射出來。人類在欣賞它們的燦爛的光輝的時候,竟幻想出一個哀艷動人的故事來。

童話和神仙故事並不會因物質文明的進步而被消滅。它們可以提高少年人的幻想能力,可以作成年人的業余的消遣,又可以作為各種藝術的原料。中國的牛郎織女可以和希臘的奧德賽、金羊毛,法國的尼貝倫指環等故事並列。每年七夕,大家不妨繼續提出牛郎織女這個故事來談:一方面欣賞這富有詩意的神話,一方面也可借機會提倡科學,使一般人注意到科學家替我們所發現的許多關於星星的新知識。
回答者:唐子畏 - 大學士 十六級 6-14 20:35

中國民間著名傳說。這個傳說是中國過去封建社會
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生活的藝術反映。它以封建家庭生
活為背景,通過牛郎與織女結合又離散,只能七夕在天
上相會一次的幻想性情節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
關系及其所造成的婚姻悲劇。
楊柳青年畫《天河配》
傳說中的主人公牛郎和織女是從牛郎星和織女星的
星名衍化而來的。漢魏間,民間便有了這個故事。漢應
劭《風俗通義》逸文引《歲華紀》載:「織女七夕當渡
河,使鵲為橋。」南朝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記載: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
雲錦天衣。天帝哀其獨處,許配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
織□。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
會。」這大約是這個傳說的較早面貌。後來故事中的天
帝,被說成是王母娘娘,織女則成為她的外孫女,牛郎
是人間的看牛郎。織女與牛郎婚配,並生一男一女,最
後王母將其捉回,用發簪在她和牛郎之間劃成一道天河。
牛郎攜兒女追逐,被河所阻,只能靠鵲橋每年七夕相會。
每到此時,婦女集於瓜棚下,可聽到他們相見時的哭聲,
喜鵲在這一天也因以身搭了橋而頭上要掉毛。此外,還
有一種說法,是用故事解釋天上牛、女二星的:天上牛
郎星身邊的兩個小星,為織女生的一男一女;織女星懷
中還有個牛枷星,是夫妻吵嘴時牛郎隔河拋過來的;而
牛郎附近的梭子星,是織女生氣時打過來的,不過織女
力氣小,打得不準,所以梭子星並沒有靠近牛郎。這種
說法增加了傳說中的生活色彩。
牛郎織女傳說,千餘年來家喻戶曉。它的源頭,從
《詩經·大東》中可以看到,如「□彼織女」,「□彼
牽牛」等。《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也有關於
它的歌詠。故事在流傳演變中,由原來的隔河相望,變
成七夕鵲橋相會。溶進了人們對牛郎織女的同情,增加
了理想的成分。但這個故事在民間口頭上還常常生出許
多變異的說法,有的與兩兄弟型故事結合,把牛郎說成
是被兄嫂虐待的弟弟;有的與羽毛衣型故事結合,把織
女說成是天女下凡洗澡,老牛告訴牛郎藏匿織女衣服而
成親,最後織女找到衣服飛回天上,牛郎披上老牛皮,上
天去會織女。當代記錄的流傳於內蒙古地區的《天牛郎
配夫妻》中,老牛是幫助牛郎戰勝哥嫂虐待的助手。故
事的結尾,還有岳父考驗這個牛郎女婿的情節。牛郎忘
了織女囑咐的話,結果被天河所隔。後世文人運用這個
傳說題材寫成了《天河配》等戲曲,更擴大了它的影響。
它與孟姜女傳說、白蛇傳說、梁祝傳說被稱為中國著名
四大傳說。
牛郎織女傳說,與七月七日的乞巧風俗結合非常緊
密。《荊楚歲時記》較早記載了這個故事對風俗的影響:
「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
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石為針,陳瓜果於庭
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希望能你能對七夕更加了解!

⑵ 七夕節風俗習慣

⑶ 什麼是七夕節

七夕是情人節,也就是這幾年才流行起來的,拋開過去的乞巧之意,它與現內代商業的渲染密容不可分,有了情人節的噱頭,與相關商品或產業的經濟行為才有了根據和邏輯,商家願打,年輕人也願挨,樂此不疲,皆大歡喜。
但「七夕」二字有一種中國漢字天然的意境在其中,也容易引起人的聯想,並且意境往往帶著一點或愁或悔的味道,所處古代很多文人都是在七夕抒發哀怨之情。

⑷ 比較分析蘇軾秦觀兩人七夕詞的內容,說明其意境有何不同

《秦觀·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鵲橋仙·七夕
作者:蘇軾
緱山仙子,高情雲渺,不學痴牛女。風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借牛郎織女的故事,以超人間的方式表現人間的悲歡離合,古已有之,如《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隱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歐陽修、張先、柳永、蘇軾等人也曾吟詠這一題材,雖然遣辭造句各異,卻都因襲了「歡娛苦短」的傳統主題,格調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觀此詞堪稱獨出機杼,立意高遠。
這是一首詠七夕的節序詞,起句展示七夕獨有的抒情氛圍,「巧」與「恨」,則將七夕人間「乞巧」的主題及「牛郎、織女」故事的悲劇性特徵點明,練達而凄美。借牛郎織女悲歡離合的故事,歌頌堅貞誠摯的愛情。結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這兩句既指牛郎、織女的愛情模式的特點,又表述了作者的愛情觀,是高度凝練的名言佳句。這首詞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時代、跨國度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品位。 此詞熔寫景、抒情與議論於一爐,敘寫牽牛、織女二星相愛的神話故事,賦予這對仙侶濃郁的人情味,謳歌了真摯、細膩、純潔、堅貞的愛情。詞中明寫天上雙星,暗寫人間情侶;其抒情,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讀來盪氣回腸,感人肺腑。
詞一開始即寫「纖雲弄巧」,輕柔多姿的雲彩,變化出許多優美巧妙的圖案,顯示出織女的手藝何其精巧絕倫。可是,這樣美好的人兒,卻不能與自己心愛的人共同過美好的生活。「飛星傳恨」,那些閃亮的星星彷彿都傳遞著他們的離愁別恨,正飛馳長空。
關於銀河,《古詩十九首》雲:「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盈盈一水間,近咫尺,似乎連對方的神情語態都宛然目。這里,秦觀卻寫道:」銀漢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銀河的遼闊,牛女相距之遙遠。這樣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銀河水,把兩個相愛的人隔開,相見多麼不容易!」暗渡「二字既點」七夕「題意,同時緊扣一個」恨「字,他們踽踽宵行,千里迢迢來相會。
接下來詞人宕開筆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議論贊嘆道:「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一對久別的情侶金風玉露之夜,碧落銀河之畔相會了,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間千遍萬遍的相會。詞人熱情歌頌了一種理想的聖潔而永恆的愛情。「金風玉露」化用李商隱《辛未七夕》詩句,用以描寫七夕相會的時節風光,同時還另有深意,詞人把這次珍貴的相會,映襯於金風玉露、冰清玉潔的背景之下,顯示出這種愛情的高尚純潔和超凡脫俗。
「柔情似水」,那兩情相會的情意啊,就像悠悠無聲的流水,是那樣的溫柔纏綿。「柔情似水」,「似水」照應「銀漢迢迢」,即景設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像夢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見又分離,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夢」,除言相會時間之短,還寫出愛侶相會時的復雜心情。「忍顧鵲橋歸路」,轉寫分離,剛剛藉以相會的鵲橋,轉瞬間又成了和愛人分別的歸路。不說不忍離去,卻說怎忍看鵲橋歸路,婉轉語意中,含有無限惜別之情,含有無限辛酸眼淚。 回顧佳期幽會,疑真疑假,似夢似幻,及至鵲橋言別,戀戀之情,已至於極。詞筆至此忽又空際轉身,爆發出高亢的音響:「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這兩句詞揭示了愛情的真諦:愛情要經得起長久分離的考驗,只要能彼此真誠相愛,即使終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貴得多。這兩句感情色彩很濃的議論,成為愛情頌歌當中的千古絕唱。它們與上片的議論遙相呼應,這樣上、下片同樣結構,敘事和議論相間,從而形成全篇連綿起伏的情致。這種正確的戀愛觀,這種高尚的精神境界,遠遠超過了古代同類作品,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這首詞的議論,自由流暢,通俗易懂,卻又顯得婉約蘊藉,餘味無窮。作者將畫龍點睛的議論與散文句法與優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結合起來,起伏躍宕地謳歌了人間美好的愛情,取得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緱山仙子,高清雲渺,不學痴牛騃女」贊美王子喬仙心超遠,若有若無,不去學習牛郎織女身陷情網,作繭自縛。「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承接前文,刻畫王子喬超凡脫俗的形象。王子喬吹簫奏鳳凰之鳴,揮手告別時人,乘鶴而去,令人羨慕。王子喬放浪形骸、超凡成仙的形象,和放棄仙位陷於情網的織女形成強烈的對比,表現出詞人渴望像王子喬一樣能夠遺世獨立、羽化成仙的情志,也是詞人對陳令舉離別情思的開導之語。
「客槎曾犯,銀河波浪,尚帶天風海雨」借用晉人遇仙的神話故事,比況幾位友人曾沖破銀浪泛舟而行。「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寫歡樂的地方很少,很快就面臨離別。「相逢一醉是前緣」,寫自己和友人的相聚,「風雨散、飄然何處」,寫朋友分別之後各自離去。「一醉是前緣」,含慰藉之意,「飄然何處」,蘊含無限的感慨之情。
全詞不但擺脫了兒女艷情的舊套,藉以抒寫送別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緊扣七夕,格調上用飄逸超曠取代纏綿悱惻之風,讀來深感詞人的超凡脫俗以及卓而不群的姿態。

⑸ 白居易的七夕描寫了什麼

七夕
唐代: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譯文
抬頭仰望明月長空,感慨漫漫歷史長河中七夕與秋天都是一樣的。
每一年的這一天,牛郎與織女都體味著相聚的歡愉與離別的愁緒。

注釋
煙霄:雲霄。
歡情與離恨:神話故事,織女為天帝孫女,長年織造雲錦,來到人間,自嫁與河西牛郎後,織造乃斷。天帝大怒,責令她與牛郎分離,只准每年七夕(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此宵:七月七日。▲
賞析

牛郎與織女一年一度七夕相會的故事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這首以這樣一個凄婉哀怨的悲劇故事為題材的小詩,抒發了鍾情男女的哀怨與離恨,詩人對這對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首句「煙霄微月澹長空」由寫景人手。一彎殘月掛在高高的夜空,顯得孤寂凄涼。這為牛郎織女七月初七的相會提供了背景,同時渲染一種氣氛,這種氣氛與人物的心境相合。從首句對環境的描寫,使讀者即便不知道牛郎織女的故事,也會感悟到《七夕》令人感傷的基調。

「銀漢秋期萬古同」中「秋期」二字暗扣題面,「萬古同」三字承上句意,表現了自然界銀河天象的永恆狀態。意思是說,「秋期」的銀河總是「微月澹長空」,從而進一步渲染了凄涼的意境。另一方面也說,分居銀河東、西兩邊的牛郎織女,一年之中只能懷著深長的情思隔銀河相互眺望,「惟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會」。這是多麼可悲、可嘆的故事!於是,詩人以詠嘆的抒情筆調寫道:「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終於相聚在一起,說不盡綿綿情話,道不完思念愛慕之意;他們會珍惜分分秒秒難得的時光,溫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著無比的歡樂與幸福。遺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暫的歡聚後,留給他們更多的則是無盡的相思和難耐的凄寂。相會的歡樂,離別的痛苦,這一切都發生在七月七El夜,由牛郎和織女來品味。

全詩緊緊圍繞「七夕」神話著筆,景合情切,不蔓不枝,最後以尾句中的「此宵」扣合題面「七夕」。

⑹ 七夕節做為中國傳統文化節日,它有何來歷

七夕的來歷:「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古人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

牛郎織女幽會和女人乞巧的關系:牛郎織女是由牛郎織女星衍生出的美麗的傳說,乞巧是節日的一種習俗,向織女星乞巧智慧和巧藝的人文內涵。

牛郎織女天文星區對應地域分野的文字記載見於漢代文獻,《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 在東漢時七夕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因七夕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在當代更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漢代,七夕被賦予了婦女向織女星乞巧智慧和巧藝的人文內涵,形成了七夕乞巧習俗,故亦稱為「乞巧」。七夕節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七夕節的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與女紅(gōng)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6)七夕節意境擴展閱讀:

七夕乞巧,有多種方式:

1、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

2、喜蛛應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

3、投針驗巧:盛行於明清兩代;通過把綉針放入形成水膜的容器中,看其能否漂浮、在容器底部形成圖案,以驗智巧,也稱「浮針試巧」「丟巧針」。

4、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干凈,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然後,她們把事先准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5、蘭夜鬥巧:起源於漢朝宮廷的游戲。相傳在漢宮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游戲就叫做『鬥巧』。

⑺ 七夕為什麼會是中國的情人節呢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⑻ 七夕句子說說

一、一見鍾情愛上你,二話不說抱住你,三天兩頭來找你,四下無人親親你,五天之內娶到你,六十年內不分離!情人節里祝福你!

二、愛你,卻要無欲無求,好難!愛你,卻要偷偷摸摸,好累!愛你,卻讓自己心碎,好慘!但竟然心甘情願,好傻!

三、什麼是愛,什麼事情,什麼是你,什麼是我…………我愛你,你愛我,相愛的心零距離。情人節快樂,一起幸福吧!

四、真希望小路沒有盡頭,就這樣手拉手一直走下去,讓我們共同走完以後生命的每一個情人節,祝七夕節日快樂!



五、明天就是世界末日前的最後一個七夕節了,想好跟你最愛的人怎麼度過了嗎?

六、我將用我一生的柔情,開啟你塵封的記憶。願你心隨所想,事成所望。

七、在這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我要說我們好幸福的,是賽過神仙哥哥姐姐的,我愛你,我要伴你到天長地久!

八、相聚又遠離,遙望不知期,寄身遠方的你是否感受到我對你的深深思念?願我的深情能夠感動 月兒 ,為我帶去對你真摯的愛!

九、巧克力比不上我們愛情的甜蜜;鮮花比不上我們愛情的芬芳;鑽戒代表不了我們的愛;我不需要承諾,只需要一輩子的相守,平淡而真實!

十、七夕快樂!此簡訊雖然僅有短短的四個字,卻深刻地表達了我對你的祝福語情感,可謂言簡意賅,短小精幹,再加上感嘆號收尾,意境深遠,有渾然天成之感!

十一、假如您心裡還有一個微小的我,請你回我一封信,痴心的我,苦等著您的回信!只有您的信,才能把我援救。

十二、快到七夕情人節了,剛才我去樓下買完東西,老闆問我:「先生買花么?」「買花干什麼啊?」 「買花送女朋友啊」 「哦,買多少花能送個女朋友啊?」然後老闆默默的把花收回去了。

⑼ 天街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寫的是哪個節日

七夕,描寫節日是七月初七的晚上。

作者在這整天的晚上遙望星空,感嘆著這世間的凄涼,悲憤著自己的孤單落寞,嚮往著曾經的美好真意,留下了悲傷凄涼的情感,這些都在這首《秋夕》之中。

杜牧巧妙的運用了抒情的手法,將宮女的一個常態表現了出來,這種清寂的生活躍然紙上。也透過此來表達自己對勞苦人民的關心與同情。「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是意境的描寫,也是情感的流露。

七夕節的起源: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熱點內容
崩三玫瑰技能 發布:2025-07-10 03:30:26 瀏覽:398
水瓶過七夕 發布:2025-07-10 03:27:48 瀏覽:310
蘭花黑尾 發布:2025-07-10 03:23:32 瀏覽:71
單片盆景 發布:2025-07-10 03:23:29 瀏覽:272
骨語中蘭花 發布:2025-07-10 02:58:21 瀏覽:741
第一朵杏花生字 發布:2025-07-10 02:47:12 瀏覽:216
情人節賣玫瑰花經驗 發布:2025-07-10 02:22:13 瀏覽:26
越南盆景圖 發布:2025-07-10 02:22:04 瀏覽:998
血蘭花主演 發布:2025-07-10 02:21:33 瀏覽:142
除了一朵朵 發布:2025-07-10 02:13:03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