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開始
Ⅰ 乞巧節的來歷與習俗......
乞巧節就是七夕節,七夕節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回祈福、乞巧、愛情為答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乞巧節傳統習俗:拜七姐,祈福許願、香橋會、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拜牛郎等。由於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現代人常將七夕節當作中國的情人節來過。
(1)七夕乞巧開始擴展閱讀
乞巧節飲食風俗:
巧果是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之一,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嘗做「巧果」人的手藝。吃酥糖,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在我國山東,乞巧節要吃巧巧飯,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
Ⅱ 古時七夕節習俗之一 乞巧最初指的是什麼
古時七夕節習俗之一 乞巧最初指的是什麼?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是七姐誕(七月七內)的一容項習俗。農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備注,
詞語解釋
乞巧
[ qǐ qiǎo ]
舊俗,農歷七月初七的晚上,婦女在院子里陳設瓜果,向織女星祈禱,請求幫助她們提高刺綉縫紉的技巧。
Ⅲ 七夕乞巧的風俗是怎樣形成的
七月暑氣漸退,天氣乍涼,在男耕女織的古代,這個時候該是女人紡線織布、准備寒衣的時候了。《詩經·豳風·七月》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就道出了此意。
「九月授衣」,意思是九月已是萬物蕭殺的晚秋,該是穿寒衣的時候了。九月授衣,則必須八月裁製,那麼,七月,就該是織女們飛梭織布的時候了。
這首以「七月流火」起興開頭的西周農事歌謠,很有可能就是當時的織女們在七月的夜晚,一邊搖動紡車織布,一邊反復吟唱的歌。
天上,織女星光璀璨,地上,紡織娘淺唱低吟,人間天上,相映成輝,那顆照耀著人間紡織娘勞作的明星,因此就被賦予了織女的名稱,成了人間織女的守護神。
七月開始紡織,因此就形成了七夕乞巧的風俗。古代每到七夕之夜,婦女們拜牛郎和織女,並結綵縷、穿七孔針、查看蜘蛛結網,據說這樣可以使自己變得心靈手巧。
這種風俗早在晉代的《西京雜記》和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有記載了。正是憑借著這種年復一年的乞巧儀式,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才代代相傳,流傳人間。七夕何以必須陳設瓜果?這不過是因為七月之時,正是瓜果成熟的時候,《七月》說:「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壺」指葫蘆。正因為七月與瓜果之間的時令關聯,據漢代緯書《春秋合誠圖》中記載:
織女,天女也,主瓜果。
可見在古人心目中,織女這顆初秋之星,儼然成了瓜果的象徵。
Ⅳ 七夕節最早是什麼時間開始的
七夕節根據史料記載最早起源於漢代。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節的來源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Ⅳ 七夕"乞巧"的起源是怎樣的
在漢朝,婦女把一種小型蜘蛛(古稱果子)放在一個盒子中,以其織網疏密回為巧拙之徵。到唐答朝時,則將蜘蛛放在瓜上。而到了宋元時期,則視水中針影占拙巧。細長則巧,散則拙。
我國南朝時期梁(國) 宗懍在《荊楚歲時記》對乞巧就有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可見,乞巧這一習俗,至少在漢代就已經流傳開來,女兒家乞巧,表達了朴實的勞動人民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
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漢族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Ⅵ 乞巧節是什麼時候啊
乞巧節是農歷的7月7日。乞巧節,中國傳統節日,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七夕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習俗簡介
1、乞巧節是指女孩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祈求自己長得美麗,有一雙巧手,嫁得一個如意郎君,這是女兒們的美好願望。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乞巧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七夕節」、「女兒節」。
2、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如今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Ⅶ 古時七夕節的習俗之一乞巧最初指的是什麼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是七姐誕(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據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漢族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習俗簡介:
乞巧節是指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巧藝的也是她們祈求自己長得美麗,有一雙巧手,嫁得一個如意郎君,這是女兒們的美好願望。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乞巧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七夕節」、「女兒節」。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
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
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如今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內容來源-網路-乞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