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追思
㈠ 緬懷和追思的詩句
世間輪回,全自因果;萬事萬物,皆有始終。
萬樹涼生霜氣清,
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青荷葉,
萬點銀花散火城。
——龐塏《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繁星點點,天燈盞盞,追思的心緒太濃,小孩子都持燈行走,路過之處
皆生光亮。希望這些許燈火,能普度眾生,寄送亡魂,照亮他們回返的路途。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
明月夜,短松崗。
——蘇軾《江城子》
你走的太久,久到就算能再相見,我們也認不出彼此了。
但我總覺得,吃飯的時候,你就坐在對面,下雨的時候,你還為我遮傘,生病的時候,你依舊陪在我身邊。
我在人間,走你未走完的路,你在天堂,開始下一段征途,如此,也好。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
紅燭影回仙態近,翠環光動見人多。
香飄彩殿凝蘭麝,露繞青衣雜綺羅。
湘水夜空巫峽遠,不知歸路欲如何。
——李郢《中元夜》
如果你路過人間,看看這滿目的紅燭,漫天的星盞,世間,依舊是那麼熱鬧繁華。
然後,微風拂過,我感知到你的存在,就輕輕問一句:我很好,那麼你呢?哪怕不知歸途,前路未卜,我也不會害怕。若有你庇佑,便無懼亦無驚。
今朝逢令節,依舊客殊鄉。
禪衲同分席,清齋若過堂。
江茶浮水色,野菜帶山香。
忽憶三秋菊,誰鋤小逕荒。
——徐集孫《中元》
有多少人,佳節來臨,不能回鄉團圓,只能在獨在異鄉為異客。煮茶燒菜,再安閑,也比不過與人背上背簍,去田間,去路邊,採食秋菊。
當離別成為世間的劫難,珍惜,才是最好的解葯。
重過闊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
梧桐半死清霜後,白頭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壠兩依依。
空床卧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賀鑄《鷓鴣天》
周國平說:
生命是短暫的。可是,在短暫的一生中,有許多時間你還得忍,忍著它們慢慢地流過去,直到終於又有事件之石激起生命的浪花。
海浪傾覆的那一刻,時間彷彿靜止般,被這突如其來的美好砸昏了頭腦。
可惜,轉瞬,浪花便不見了,一如你於我,你藏在一個秘密的地方,我找不到。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飛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無復舊池台。
傷心橋下春波綠,疑是驚鴻照影來。
——陸游《沈園二首》
六十年的情感與思念,六十年的無奈與愧疚,一個隨沈園的落花作古於土下,一個帶著滿腔的悔意苦度餘生。
下一個輪回,陸游與唐婉,還會有如此悲情的結局嗎?誠如李白所說:早知如此絆人心,當初何必曾相識。
人生沒有重來,陰陽相隔,便是一次終了,無愛,無恨。有的,只是深深的懷念。
年年人月喜團圓,
好在詩邊又酒邊。
莫道玄風只漁釣,
也隨世俗夜無眠。
——趙鼎《醉和顏美中元夕絕句》
中元節之所以為佳節,一則可以助詩興,二則可以促酒意。習俗的事情且不去管,只消得閑來垂釣,開懷痛飲,靜候夜明。
往事無可追,只可嘆幽夢太匆匆。醉了,心就不會痛了。
降節飄飄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台。
會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
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唐·李商隱《中元作》
浪漫的七夕剛過,李義山輾轉得見少年時的夢中情人,其人雖在,卻已經猶如人仙殊途,物是人非。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清·龐塏《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
古都長安,農歷七月半,中元節,初秋方至,日間或許仍然些許炎熱,但夜間則會迎來久違的清涼。
此時明月朗朗,清風徐徐,人們紛紛從室內走進月皎風清的清涼世界,兒童也持荷葉燈結伴遊樂,燃放河燈,觀賞美景。
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
百花洲里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
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寶星斗疏。
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清玉壺。
從來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
一笛吹銷萬里雲,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北宋·范仲淹《中元夜百花洲作》
老夫聊發少年狂,世人都說中秋賞月,中秋月最圓,但七月十五不也是月圓嗎,哎,只要他是圓月就行了,照樣賞月。
梧桐無聲,銀光普照。老天似乎也學會像碧海一樣生產明珠了,吐出一顆來就讓群星黯淡無光。再往樓下一看,整個人世間都在月光的籠罩之中。
天熱無處可避,既然今天晚上老天如此眷顧,這么涼快,我們就盡情地歡樂吧,不要辜負這良辰美景。
㈡ 孝賢純皇後的追思無盡
乾隆十三年,皇後崩於德州,乾隆帝服縞治喪,從此開始了他的祭奠活動和貫穿一生的漫長懷念。皇後梓宮初置長春宮,二十五日移景山觀德殿,十月七日送至靜安庄。乾隆詩跟蹤了這一過程,喪滿周月、二月、百日、移奉,無不作詩哀念。 第一首詩是《戊辰大行皇後輓詩》,總結性地敘述了夫妻共同生活22年的感情之深,思親之痛。現摘錄如下:
恩情廿二載,內治十三年。忽作春風夢,偏於旅岸邊。聖慈深憶孝,宮壺盡欽賢。 忍誦關睢什,朱琴已斷弦。
夏日冬之夜,歸於縱有期。半生成永訣,一見定何時? 棉服驚空設,蘭帷此尚垂。 回思想對坐,忍淚惜嬌兒。 愁喜惟予共,寒暄無刻忘。絕倫軼巾幗,遺澤感嬪嬙。一女悲何恃,雙男痛早亡。 不堪重憶舊,擲筆黯神傷!
看到皇後親手所做送給他的滿洲燧囊,他便思念起她的賢慧節儉而眼淚潸然地寫下了首詩,詩前並寫序說明:朕讀皇祖御制清文鑒知中國初舊俗,有取鹿尾譎毛緣袖以代金繅者,蓋彼時居關外,金線殊艱致也,去秋塞外較獵,偶憶此事,告之先皇後,皇後即制此燧囊以獻,今覽其物,曷勝悼愴,因成長句,以志遺微。練裙繒服曾聞古,土壁葛燈莫忘前。共我同心思示儉,即茲知要允稱賢。鉤縚尚憶椒闈獻,縝致空餘練線連。何事頓悲成舊物,音塵滿眼淚潸然。乾隆戊辰清和既望。
三月二十五日,皇後梓宮移觀德殿,乾隆帝「感懷追舊,情不自禁,再成長律,以誌哀悼」。他把自己的愁悲看成天下第一等大事,太陽在他眼裡也失去了光彩,山花的絢爛,也成了「惡紅」,他與皇後二十年同心結好,轉眼間成了東逝之水,他參透了生死之為幻,恩情之為空。他把皇後的生命,看得比能夠繼承皇位的嫡子更為重要。感慨如果沒有生下兩位皇子,也許皇後就不會早逝了。詩為:
鳳輤逍遙即殯宮,感時憶舊痛何窮。一天日色含愁白,三月山花作惡紅。
溫凊慈闈誰我代,寂寥椒寢夢魂通。因參生死俱歸幻,畢竟恩情總是空。
廿載同心成逝水,兩眶血淚灑東風。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當初盼夢熊。
四月十一日,是皇後故世一個月,他念及「永別之日長,同歡之情斷」,寫了一首七言詩:
先皇後大故,頓成彌月,光陰迅速,永別之日長,同歡之情斷矣,感而成詩,以志沉痛。
素心二十二年存,屬纊何須握手言。詩讖自尤臨祖道,夢祥翻恨始添盆。
錦衾角枕惟增怨,落葉哀蟬非所論。追憶褘衣陳畫鷁,悲生痛定尚銷魂。
皇後故去兩個月,乾隆已遵禮制,釋服摘纓除發,還是不能擺脫對皇後思念的煎熬:
大行皇後遐棄倏經兩月,朕遵舊制以十三日釋服,而素服詣幾筵,摘纓聊以盡夫婦之情,亦我朝常例也。今既再易月,不可同於臣庶百日之制,以禮抑哀,綴纓除發,喪事日遠,益切哀悰。
寤寐求無得,夢魂時尚牽。亦知悲底益,無那思如煎。
環佩聲疑杳,鸞凰信絕傳。椒塗空想像,兩度月輪圓。
衷愫心常結,音塵日已遐。芳蹤付彤史,時服換輕紗。
情自長無絕,禮惟當豈加。底知憂用老,新鬢點霜華。
不到四十歲的皇帝憂傷過度,攬鏡見霜華染鬢,自己也不免驚訝:
攬鏡發有白者偶成以志歲月
鬢有二毛底事宣,盼霖傷逝兩如煎。愁緣似我仍頻遇,順意惟人鮮或全。
攬鏡見霜初訝許,撫箋得句卻怡然。五箴久矣能成誦,比似昌黎恰並年。
皇後故去三個月之際,他仍傷感不已:「一日不見如三月,三月胡為瞥眼臨。餞夏迎秋偏益感,落花流水動關心」。
轉眼已到了百日忌辰,他寫了《教潘岳悼亡詩體即用其韻》,評述此時的心情和處境:他說,十旬一下子就來臨,我並沒有覺得時間有多長,就像才過一天一樣。別後杳無音信,但往事還是歷歷在目,長春宮里只有遺像空懸,為皇後奠酒,盡一種誠心,可一心又紛亂為百下。爵中之酒已經傾盡,可眼淚還是不能幹。為什麼,因為平生恩愛集聚太多啊。獨自不能入睡,靠著枕頭心懷百端。三宮六院,嬪妃齊備,可是面對她們,簡直就像面對虛空一樣,詩前半部分為:
十旬攸以臨,服制眾雲易。予懷未覺遙,有如一日隔。偕老歡莫追,嘆逝愁奚益。
因悟宇宙間,率為形神役。別後已杳杳,憶前尤歷歷。惟其無顯名,是矣貽芳跡。
嗟哉長春宮,遺像空懸壁。歡去悲以歸,每念增憂惕。蘭湘陳豆核,椒漿泛爵雙。
三奠盡一心,一心紛百析。傾爵酒頻酹,拭巾淚尤滴。滴淚不能幹,平生恩愛積。
齊物慚未能,難學庄盆擊。獨旦不能眠,欹枕懷百端。魄淵促代謝,朱明形欲闌。
涼秋率感人,況逢形影單。未聞蛩杵聲,已覺寢簟寒。寒宵那更同,梧月虛膧朧。
九御咸備位,對之吁若空。
他知她已亡故,但仍對她直難以忘懷。而令他再難忘的是她的諸多美德,而非僅是她的美貌而已:「所重在四德,關雎陳國風。詎如漢武帝,為希見美容」。但一方面,他也漸說服自己去接受凡人皆生而有死的現實限制,而且皇後享年已近四十,因此不算是早卒了:「達人應盡知,有生孰免逝。況年近不惑,亦豈為夭厲」。雖然他不斷地以此自我安慰,然而他仍不免感傷「猶惜窈窕質,忽作朝雲翳」。
《首夏圓明園》
圓明園內的長春仙館,是皇後的宴息之所。皇後故去的第一個夏天,乾隆來到這里,見「榭柳台花依舊榮」,發出了「觸懷無處不傷情」的哀嘆。(《首夏圓明園》)。在御園,他「但逢景物試追想,率覺凄涼不忍言」(《仲夏御園閑詠》)。在瀛台,滿眼的「山亭水榭間」,到處都是與皇後「並輦同舟所」,故「愴爾獨延佇」。(《雨後瀛台》)
乾隆看見大雁南飛,聯想到自己的遭遇,寫道:「行看鴻雁至,應有獨離群」,見天上月明,也憶起故人:「同觀人去遙,玉輪依舊朗。」
皇後辭世當年,又值天旱,乾隆祈雨多時,老天都未予理睬,直弄得他「盼霖傷逝兩如煎」,當傾盆大雨終於來臨時,在皇後靈前酹酒的乾隆卻痛心地想著,再也見不到皇後舒心的笑容了:觀德空陳幔,還能相慰否?
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是天下情人們的節日,苦悶的乾隆在「鵲橋節已近」時,「愁望絳河旁」,在《七夕感事詩》中,乾隆責問上天「秋懷容易感,七夕感偏多。天不知情海,誰叫設絳河」,他羨慕牛郎織女尚能一年一會,恨自己與皇後永遠不能重逢:「似彼何妨別,如予豈重逢?擬向天孫問,白雲千萬重」。到哪裡去抗爭命運呢?
七月十八日,對乾隆帝來說,是永生難忘的好日子。雍正五年的這一天,17歲的少年迎娶了16歲的新娘,從此開始了他們長達22年的美滿姻緣。然而,結籬22周年紀念日這一天,皇後已故去四個月了,乾隆來到妻子靈前,「撫時追憶,黯焉神傷」:
七月十八日作
序:皇後以雍正丁未來嬪於予,七月十八日親迎之嘉辰也,崩逝以來,四易弦,望度中元之節,重經嘉止之期,撫時追憶,黯焉神傷,親奠殯宮寓哀有作。
助感惟秋日,子歸憶舊時。廿年成夢境,一夕恨川崖。為奠含悲爵,回思合巹卮。嫌人稱結發,怨我失齊眉。
七夕,中元過去後,轉眼就是中秋,每逢佳節倍思親,何況「關情最是團欒節」,每年的中秋節夫妻都是在「急管繁弦」的熱鬧中度過的,而今卻是「即景偏傷黯淡魂」。
離開無奈的現實,能給心靈一絲安慰的唯有夢境了,為了在夢中與皇後相會,他甚至願意長睡不醒:思念不及懵騰睡,猶得時常夢里逢。
悲傷過後,就是煩悶,他有遣悶、消悶等詩,如《消悶三首》:常時每借詩消悶,邇日詩成悶轉深。不解憂心旦夕仲,芳型如在思何窮。
此後,歲暮、清明、小祥、大祥以及皇後的忌辰生辰,乾隆都不忘去靜安庄祭酒,每去也不忘去賦詩誌哀。 皇後去世的第一個清明節,細雨紛紛,他懷著「兩眶清淚心一寒」,寫道「青齊客歲魂堪斷,同去誰期便永分」。
雖則如此,他對皇後仍是念念不忘,待之如生,每有重要行止和大事還特地會到她靈前殷殷告知。比如在她過世後的第二年,即乾隆十四年秋天,他要到承德避暑山莊和秋獼行圍,還特地去靜安庄向她告知行蹤。而到了避暑山莊,這里又是遍布皇後足跡的地方,「每到遏然頻憶舊,塵根底事未全降」。物是人非事事休,乾隆帝不得不感慨「我為遣愁來此地,翻教即景惹憂忡」。
皇後故去兩年後,宮中又迎來新春佳節,在熱鬧繁忙之際,乾隆獨自一人來到皇後居住之地憑吊:椒閣蛛塵落玉筵,華鐙朅過意凄然。那忘琴瑟娛良夜,忽寂珩璜向兩年。到底日踈連夢遠,惟余景會一情牽。內人例事迎佳節,勉強酬春付管弦。
乾隆十三年七月,皇太後命乾隆冊立那拉氏為皇後,乾隆勉強遵從皇太後懿旨,次年僅僅晉封那拉氏為皇貴妃。在詩中他坦率地寫了這樣一句:六宮從此添新慶,翻惹無端意惘然,又自注道:遵皇太後懿旨冊封攝六宮事皇貴妃禮既成,回憶往事,輒益惘然。
乾隆十五年是皇後去世的第三個年頭。在皇太後的一再催促之下,皇帝只得勉從懿旨,立那拉氏為皇後。乾隆在立後之前特地乾隆靜安庄向先皇後告知此事,並為此大大解釋一番,他說與先皇後舉案齊眉,白頭偕老是我的夙願,續弦這事是怎麼發生的呢,必定要有人孝順太後,下率九位,這是一個要缺,不容虛置。他在詩中說「六宮此日添新慶,翻惹無端憶惘然」。又說:「豈必新琴終不及,究輸故劍久相投。」
八月十三日,皇帝四旬萬壽,他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能不強作歡顏,內心卻依然想到的是孝賢皇後之死:凈斂緗雲碧宇寬,宜嚦嘉興物皆歡。中宮初正名偕位,萬壽齊朝衣與冠。有憶那忘桃花節,無言閑倚桂風寒。晚來家慶乾清宴,艦眼三年此重看。
他每年都在皇後忌日時,親自前往靜安庄酹酒。乾隆十六年他奉皇太後第一次南巡,他預知南巡期間在外,無法准時在皇後忌日當天赴祭,因此特別在出發前(正月七日)預行致祭。縱然如此,在南巡的路上,他也未嘗忘記孝賢皇後。到了三月十一日她的忌辰當天,他「雖預祭以申哀,更臨而余痛」。由於無法親往靜安庄致祭,因此他只好「北雲遙望」,成詩抒情。而五月四日南巡迴來不久,他便又親往靜安庄去祭奠。補上了三周年這天未到場之憾:「忽過三年一瞬耳,那堪厚夜永思之。無奈從茲將日遠,肩輿命去意遲遲」。
齊年率歸室,喬壽有何歡
乾隆十九年(1754)五月,乾隆帝謁盛京途經科爾沁時,遇到了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當公主與額駙達爾漢親王色布騰巴爾珠爾一起侍宴時,乾隆帝面對著24歲的和敬公主,不由得想到了她的生母孝賢皇後,心裡又是一陣酸楚:「同來侍宴承歡處,為憶前弦轉鼻辛。」
之後他來到盛京的清寧宮,不禁想起乾隆八年皇後曾伴隨他來此度過的美好時光,而「愴然憶昔年」,並自註:「癸亥年來時,孝賢皇後相隨,撫今追昔,有感於懷」。
自從孝賢皇後過世之後,濟南城成了他永遠的傷心地。此後,他在每次東巡或南巡途中,凡是經過濟南時都絕對不再入城,在他所作的詩句中,每每可見他難平的憾恨傷痛。而其中最感人的一首便是他第四次南巡時所作的《四依皇祖南巡過濟南韻》,詩中更明白地說出他心中難以平愈的傷痛:
四度濟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莫分偏劇,十七年過恨未平。
(乾隆不入濟南城次數,據史書所載共八次,事見《御制詩五集 卷三》所載:戊辰春初次東巡駐蹕濟南,孝賢皇後於此遘疾,遂至不起。嗣後自辛未逮今甲辰凡八度經過皆弗入城。)
他每到東陵多住在盤山的靜寄山莊。在祭順治和康熙帝的詩文中總是充滿了頌揚思慕之情,祭過兩帝之後,他必定會到孝賢皇後陵去酹酒,他對孝賢皇後,總是有表達不盡的情意。乾隆19年和乾隆21年他曾經兩度前去祭拜。而乾隆二十五年,他以半百之年,再到陵上祭奠:
孝賢皇後陵酹酒
謁陵之便來臨酹,設不來臨太矯情。我亦百年過半百,君知生界本無生。
庚回戌去誠倏爾,
註:先後以戊辰仙逝,今庚辰倏一紀矣。
日夏夜冬有底爭。
掃卻喜愁歸靜寄,盤山山色實相迎。(《御制詩三集 卷三》)
乾隆二十八年,他去陵前酹酒時告訴她,她在世時尚在懷抱的兩個小孫子如今已經娶妻成家。
乾隆三十一年當他56歲時,酹酒時他更感慨「生前恩不盡,別後事斯多」。
乾隆三十五年他60歲,在皇後陵前酹酒時又感慨萬千的說:「六旬我獨慶,百世汝稱賢」;但在寂寞與思念的心情下,他同時卻也勸告自己要「達觀息多戀」。
乾隆三十九年,他已64歲,又去祭陵時,雖再度勸告自己「余戀只宜捐」,但所反映的,其實還是對她的不了之情。
乾隆四十五年,他71歲,他來到皇後陵前,感慨「幻景徒驚速,故人不憖遺」,同時他告訴皇後:我們的曾孫當前已經完婚了,睡中的你可曾聽說了嗎:「曾孫畢姻近,眠者可聞知」。
乾隆四十八年,他73歲,又去祭陵,對於二十多年共同生活的往事仍念念不忘:「事遠重提處,能忘獨旦歌」。
乾隆四十九年,他74歲,喜得玄孫,也不忘將這一消息告訴她:昔日漫教思老伴,開年且喜得玄孫。註:孝賢皇後與予齊年,亦當古稀有四,視玄孫矣。
乾隆五十二年,他77歲,在赴陵酹酒所作詩中,又惆悵地懷念起她的溫柔窈窕:拜瞻禮既畢,勝水峪臨前。追念吟窈窕,不孤謚孝賢。春秋復三歲,參昴共千年。可識元孫獲,思之益悵然。
自從與結發賢妻白頭偕老的願望隨著運河中的春水一去而不復返地流逝以後,皇帝所企盼的只是在另一個世界與孝賢皇後重逢。乾隆55年春天,他在孝賢皇後陵前表白了這一心願:
三秋別忽爾,一晌奠酸然。追憶居中閫,深宜稱孝賢。
平生難盡述,百歲妄希延。夏日冬之夜,遠期只廿年。
80歲的皇帝對地下的妻子說,我與你陰陽相隔,無法把這么多年的經歷與苦楚一下子都告訴你。想起當年與你度過的一個個冬夏日夜是多麼美好,唯一能夠安慰的是,和你相會地下的願望再過不到二十年就能實現了。
乾隆六十年,他親往皇後陵前酹酒三爵,仍是余情未了:齊年率歸室,喬壽有何歡?(你先走了,剩下我一個人,活得再長,又有什麼快樂可言?)
最後一次至愛妻陵前,是嘉慶元年三月初九日,乾隆帝帶著新即位的嘉慶皇帝一起祭奠。這年他已86歲,與孝賢皇後已陰陽分離整整48年,望著陵前高矗入雲的松樹,乾隆帝寫下了這樣傷感的詩句:
吉地臨旋蹕,種松茂入雲。暮春中浣憶,四十八年分。在「四十八年分」句下,太上皇自註:孝賢皇後於戊辰大故,偕老願虛,不堪追憶!
㈢ 央視七夕晚會節目有哪些
如下:
1、開場《思念》+《你要跳舞嗎》蔡明、華彩少年。2、《好事要發生》大張偉。3、《海芋戀》王子異、宋雨琦。4、《愛情的滋味》任魯豫、胡夏、戚硯笛。5、《畫絹》周深。
6、《穿越千年的愛戀》西安知行格雲裳漢服社。7、《躍進人海擁抱你》張傑。8、《慕夏》《不過人間》《哈哈哈》等什麼君、海來阿木、孟慧圓。9、《刀劍如夢》張韶涵、黃明昊。
10、《寫給城市的詩》楊千嬅。11、《拾光》薩頂頂。12、《七夕·鵲橋仙·遇見》。13、《驚夢》小唐人組合。14、《望星空》王晰、童聲合唱團。
15、《一次就好》楊宗緯。16、《山河圖》鳳凰傳奇、肉臉橙、御軒。17、《絨花》《萬泉河水清又清》《映山紅》《打起手鼓唱起歌》無限少女(劉雨昕、許佳琪、謝可寅)。
18、《星辰大海》黃霄雲。19、《對話·紅色追思》康輝、朱迅。20、《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金池、錢正昊。21、《我愛你中國》嚴當當、主持人團。
《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七夕晚會》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製作播出的綜藝性文藝晚會,晚會由康輝、朱迅、任魯豫、李思思、楊帆、張韜、王冰冰、維妮娜擔任主持人。
晚會以具有創意的舞台呈現、群星璀璨的表演陣容和別出心裁的節目設計為觀眾帶來一場耳目一新的視聽盛宴。晚會於2021年8月14日晚19:30在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播出。
晚會主題
晚會演出地點在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園,以「愛·自有光」為主題,以「愛藏眸光流轉間」「愛自時光翩躚起」「愛在百年榮光里」三個篇章為主線,在極具浪漫色彩的古韻與美景中,通過歌曲、舞蹈、音樂劇、情景表演、跨屏聯動等形式。
與觀眾一起探尋戀人之間純真的愛、傳統文化脈絡中真摯的愛、家國百年榮光中熾熱的愛,唱響關於「愛」的多元舞台。
晚會評價
整場晚會綻放了國風魅力。
人肉臉橙、御軒共同表演的國風版《山河圖》,草原女子玲花歌聲嘹亮,湘楚男兒曾毅詩意澎湃,閩南女兒肉臉橙舞姿翩躚,中原少年御軒扇舞風流,整場表演讓觀眾過目難忘。
喜服表演《夢·緣》展現了自周秦漢至現代,歷朝歷代的喜服變遷史,寓教於樂,讓觀眾直觀地了解到千年來服裝的變化和禮儀的變化。晚會處處可以看見抖音元素,推動了國風文化的傳播。
㈣ 日本有哪些節日
元旦 1月1日 日本人最隆重的節日
成人禮 1 月15日 各地年滿20周歲的年輕人舉行的儀式,慶祝他專們成人自立屬
建國紀念日 2月11日 紀念公元前660年日本第一代天皇即位
春分 3月21日 歌頌自然,愛護生物(自古以來是佛教節日)
憲法紀念日 5月3日 紀念1947/5/3日本憲法的實施
兒童節(男孩節) 5月5日 希望男孩子們像跳躍龍門的鯉魚那樣朝氣蓬勃,勇往直前
敬老節 9月15日 各地為老年人舉行演出活動,祝賀他們長壽並饋贈紀念品
秋分 9月23前後 敬祖先,思亡靈(自古以來是佛教節日)
體育節 10月10日 紀念1964/10/10舉行的東京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這一天舉行各種振興體育的活動
文化節 11月3日 1945年之前,這一天作為明治天皇的生日舉行慶賀活動。戰後作為愛自由,愛和平,發展文化的日子被確定下來
勞動感恩節 11月23日 提倡勤勞,慶賀生產發展,國民之間相互感謝
天皇誕生日 12月23日 天皇和皇後在皇宮接受國民進宮朝賀
㈤ 7夕情人節是什麼時候
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被國家列入傳統節日後,標志者「中國情人節」開始正式過渡。
之前一直被民間以習俗和風氣來進行。
所以從2006年5月20日列入規定後,人們開始重視這一節日。
㈥ 乞巧這首詩中提到了有哪些俗語活動
《乞巧》是唐朝詩人林傑的詩,詩人在詩中並沒有具體寫出各種不同的心願,而是留下想像的空間,表達了人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願。
幼年時的林傑,對乞巧這樣的美妙傳說也很感興趣,也和母親或者其他女性們一樣。仰頭觀看那深遠的夜空里燦爛的天河,觀看那天河兩旁耀眼的兩顆星,期待看到這兩顆星的相聚,於是寫下了《乞巧》這首詩。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譯文
七夕晚上,望著碧藍的天空,就好像看見隔著「天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家家戶戶都在一邊觀賞秋月,一邊乞巧(對月穿針),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
賞析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詩。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開頭兩句敘述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這是因為這一美麗的傳說牽動了一顆顆善良美好的心靈,喚起人們美好的願望和豐富的想像。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後兩句將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簡明扼要,形象生動。詩人在詩中並沒有具體寫出各種不同的心願,而是留下了想像的空間,愈加體現了人們過節時的喜悅之情。
㈦ 與七夕相關的情愛對聯故事
2012年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號?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歷的7月初7就是七夕節,但很多人卻不知道那一天是國歷什麼時候,2012年8月23日是農歷七月初七,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不少人都習慣將這個節日稱為「中國情人節」。但民俗專家表示,七夕節不是「中國情人節」,而是「中國愛情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2006年,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稱其為「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起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而黃梅戲《天仙配》的劇情和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十分相似。北宋《太平御覽》記有董永的故事:「前漢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獨養父,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後若無錢還君,當以身作奴。』主甚憫之。永得錢葬父畢,將往為奴,於路逢一婦人,求為永妻。永曰:『今貧若是,身復為奴,何敢屈夫人之為妻?』婦人曰:『願為君婦,不恥貧賤。』永遂將婦人至。錢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問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織耳。』主曰:『為我織千匹娟,即放爾夫妻。』於是索絲,十日之內,千匹絹足。主驚,遂放夫婦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處,乃謂永曰:『我是天之織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償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語訖,雲霞四垂,忽飛而去。」在湖北孝感市北門外,董永為葬父而賣身傅員外家的傅家沖建有董永公園。園內有這樣幾副對聯:「百日得蒙仙女愛;千年猶道董郎賢。」「尚古槐蔭,老於喬木;而今孝子,作了主人。」「孝感天仙,慕世思凡誠可貴;園名董永,築亭建閣更增輝。」「二董孰為憑,孝行通天,誼篤情深,緣結三生,休論是是非非,青史失傳佳話在;七仙人所愛,精誠動地,心靈手巧,傔成千匹,漫說真真假假,人民樂道口碑存。」這些對聯都緊扣《天仙配》中牛郎織女的故事。
古代流傳下不少關於七夕節的對聯。有的生動地描繪出了七夕節時人們的心境與世間的風俗。傳說,七夕時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對此,民間有對聯曰:「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斗西東。」既有牛郎星、織女星與參星、商星相對,又有「銀河」與「北斗」相對。還有一副:「雲漢秋高,涼生七夕;天街夜永,光耀雙星。」以質朴的文詞描繪了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天界環境和悲涼氛圍,不由地生發出一股淡淡的哀愁。在無錫吳文化公園,有一座靈鵲橋,橋聯就借用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典故:「織女牛郎,閱盡此間春色去;卧龍鳳雛,借得銀河鵲橋來。」民間還流傳有這樣一副對聯,表達了戀人兩地分離的無限惆悵:「他鄉逢七夕,惆悵佳期又一年,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離人傷兩地,繾綣柔情直半載,待夢里水鄉,偷取浮生,日日良宵。」
在西安與七夕、忠貞愛情有關聯的著名景點有三處。一處是牛郎織女廟和石雕。被群眾稱為「石爺」的牛郎石雕像在斗門鎮棉絨廠內,被稱為「石婆」的織女雕像在斗門鎮常家莊西,兩像相距1.5公里,分立於漢昆明池的東西岸,均雕刻於西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以牽牛織女二星象徵昆明池的浩瀚。這兩尊雕像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西漢大型石雕。南豐村附近的「石婆廟」古建大門上有對聯:「金梭穿機杼巧織世上錦綉;銀河渡鵲橋締結人間情緣。」每年農歷七月七日,大批遊客齊集廟宇,祈求金玉良緣。第二處是臨潼華清池。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帝王之戀」演化成千古悲劇後,唐玄宗日夜追思,繾綣纏綿。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有生動描寫:「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張文立曾用十字短聯「山記興亡史;池知離合情」作精闢概括。華清池內多處建築的楹聯都緊密圍繞這段史實,如沉香殿門聯:「名借沉香,我思三首清平調;人來覽殿,誰解千年長恨歌。」飛霜殿門聯:「飛霜名殿,妙曲舞霓裳,花想容想,青蓮已詠清平調;玉屏雕牆,丹青揮彩筆,載歌載舞,白傅應改長恨歌。」長生殿門聯:「重殿飛螢,銅龍漏緩,禁垣乞巧,唯有雙星鑒密誓;天軍駐馬,銀甲光寒,佛寺生驚,可憐千古傳悲歌。」在九龍湯實景演出的大型歷史舞劇《長恨歌》更是將這一悲情故事形象化,結尾處,在煙雲繚繞中,從水中緩緩冒出拱形鵲橋,陰陽兩隔的唐玄宗和楊貴妃在橋上悲喜相逢,訴說別情,感人至深。第三處是曲江寒窯。寒窯故事雖然與七夕節沒有直接關連,但王寶釧對愛情的堅貞信念與七夕節忠於愛情的精神內核是一脈相承的。唐代薛平貴投軍出征18年無音信,妻子王寶釧挖野菜在寒窯苦等,終於等回了已娶新婦的丈夫,遂以一夫二妻的組合得以團圓。寒窯內,多處楹聯贊頌了王寶釧矢志守節的堅貞之心。玉潔樓牌坊的正反面各有一聯:「十八年古井無波,為從來烈婦貞媛,別開生面;千餘載寒窯向日,看此處曲江流水,相見冰心。」 「稗官野史猶存,故事難忘,
㈧ 央視七夕晚會節目單是什麼
1、開場《思念》+《你要跳舞嗎》蔡明、華彩少年。2、《好事要發生》大張偉。3、《海芋戀》王子異、宋雨琦。4、《愛情的滋味》任魯豫、胡夏、戚硯笛。5、《畫絹》周深。
6、《穿越千年的愛戀》西安知行格雲裳漢服社。7、《躍進人海擁抱你》張傑。8、《慕夏》《不過人間》《哈哈哈》等什麼君、海來阿木、孟慧圓。9、《刀劍如夢》張韶涵、黃明昊。
10、《寫給城市的詩》楊千嬅。11、《拾光》薩頂頂。12、《七夕·鵲橋仙·遇見》。13、《驚夢》小唐人組合。14、《望星空》王晰、童聲合唱團。
15、《一次就好》楊宗緯。16、《山河圖》鳳凰傳奇、肉臉橙、御軒。17、《絨花》《萬泉河水清又清》《映山紅》《打起手鼓唱起歌》無限少女(劉雨昕、許佳琪、謝可寅)。
18、《星辰大海》黃霄雲。19、《對話·紅色追思》康輝、朱迅。20、《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金池、錢正昊。21、《我愛你中國》嚴當當、主持人團。
《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七夕晚會》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製作播出的綜藝性文藝晚會,晚會由康輝、朱迅、任魯豫、李思思、楊帆、張韜、王冰冰、維妮娜擔任主持人。
晚會以具有創意的舞台呈現、群星璀璨的表演陣容和別出心裁的節目設計為觀眾帶來一場耳目一新的視聽盛宴。晚會於2021年8月14日晚19:30在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播出。
晚會主題
晚會演出地點在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園,以「愛·自有光」為主題,以「愛藏眸光流轉間」「愛自時光翩躚起」「愛在百年榮光里」三個篇章為主線,在極具浪漫色彩的古韻與美景中,通過歌曲、舞蹈、音樂劇、情景表演、跨屏聯動等形式。
與觀眾一起探尋戀人之間純真的愛、傳統文化脈絡中真摯的愛、家國百年榮光中熾熱的愛,唱響關於「愛」的多元舞台。
晚會評價
整場晚會綻放了國風魅力。
人肉臉橙、御軒共同表演的國風版《山河圖》,草原女子玲花歌聲嘹亮,湘楚男兒曾毅詩意澎湃,閩南女兒肉臉橙舞姿翩躚,中原少年御軒扇舞風流,整場表演讓觀眾過目難忘。
喜服表演《夢·緣》展現了自周秦漢至現代,歷朝歷代的喜服變遷史,寓教於樂,讓觀眾直觀地了解到千年來服裝的變化和禮儀的變化。晚會處處可以看見抖音元素,推動了國風文化的傳播。
㈨ 七夕節源於何時
南北朝
牛郎織女是我國最有名的一個民間傳說,是我國人民最早關於星的故事。南北朝時代任昉的《述異記》里有這么一段:「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牛郎織女有許多的故事版本,最為人知的是: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慌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瞬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七日,人間的喜雀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成為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是流傳在我國民間歷史最優秀的傳說之一,那牛郎與織女純朴的愛情,是人們對愛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而忠厚、勤奮的牛兒,又代表著人們對勞動的熱愛和和平生活的期望……;天上人間的生離死別,鵲橋相會的幸福團員,演繹著古老的愛情,丹陽據傳為「牛郎與織女」傳說的起源之地,因此,丹陽早年便在香草河畔建起群雕,供人們追思傳統文化,又紡織現代動人的一幕幕喜劇——據說,每年都有無數熱戀中的少男少女,來「牛郎與織女」身邊相會和喜結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