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花月
㈠ 七夕節的詩句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杜牧】 體裁:【七絕】 類別:【】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年代:【宋】 作者:【楊朴】 體裁:【七絕】 類別:【】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織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年代:【清】 作者:【吳綃】 體裁:【七律】 類別:【】
星光歷歷漢悠悠,悵望雙星獨倚樓。
莫謂人間多別恨,便疑天上有離愁。
梁清謫去誰相伴,子晉歸來合公游。
惟有月娥應最妒,一輪風露不勝秋。
怨王孫 七夕
年代:【清】 作者:【朱彝尊】 體裁:【】 類別:【】
一水填卻雙星如約。
乞巧誰憑。
訴愁君莫,知道呆女痴牛,肯憐不。
悠悠歲月辭家者,孤眠且。
此夕何夕也。
碧梧小院風細,露檻同憑,昔年曾。
紅娘子
年代:【清】 作者:【朱彝尊】 體裁:【】 類別:【】
袖薄吹香過,發重縈鬟嚲。
壓眾風流,傾城色笑,趁時梳裹。
慣新詩詠罷少人知,一篇篇教和。
別淚看頻墮,密約何曾果。
七夕星河,中秋院落,上元燈火。
悔當時花月可憐宵,鎮相逢閑坐。
乞巧
年代:【唐】 作者:【林傑】 體裁:【七絕】 類別:【】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七夕
年代:【宋】 作者:【仇遠】 體裁:【】 類別:【】
河鼓天孫各老成,無愁可解任秋聲。
痴兒笑月羞眉曲,稚女穿針鬥眼明。
夜半且分瓜果供,天中豈識別離情。
未能免俗消光景,醉卧西風夢亦清。
鵲橋仙 七夕
年代:【宋】 作者:【范成大】 體裁:【詞】 類別:【】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李賀】 體裁:【五律】 類別:【】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牽牛織女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五古】 類別:【】
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神光意難候,此事終蒙朧。颯然精靈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妝立,龍駕具曾空。世人亦為爾,祈請走兒童。
稱家隨豐儉,白屋達公宮。膳夫翊堂殿,鳴玉凄房櫳。
曝衣遍天下,曳月揚微風。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終。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動如律,竭力機杼中。雖無姑舅事,敢昧織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義無棄禮法,恩始夫婦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圓苟齟齬,丈夫多英雄。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杜審言】 體裁:【五律】 類別:【】
白露含明月,青霞斷絳河。天街七襄轉,閣道二神過。
袨服鏘環佩,香筵拂綺羅。年年今夜盡,機杼別情多。
…………等等。
滿意請採納。
㈡ 花月佳期是什麼時候
花月佳期是什麼曰子 是七夕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
㈢ 花月是幾月,中國古代,一年十二個月的稱呼是怎樣的
一月:月正、新正、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元月、新春、新正、初春、端春、肇春、獻春、春王、華歲、歲歲、肇歲、開歲、獻歲、芳歲、初歲、初月、初陽、孟陽、新陽、春陽、春王、太簇、歲始、歲首、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春、孟陬、泰月、謹月、建寅、寅月、楊月、孟春月、三微月、三正、三之日、睦月、上月、正月、正歲。
十一月:仲冬、中冬、正冬、暢月、霜月、冬月、霜見月、子月、辜月、葭月、紙月、復月、天正月、一陽月、廣寒月、龍潛月、雪月、寒月、黃鍾、陽復、陽祭、冰壯、三至、亞歲、中寒。
十二月:臘月、除月、丑月、嚴月、冰月、余月、極月、塗月、地正月、二陽月、嘉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季冬、暮冬、暮歲、晚冬、杪冬、窮冬、黃冬、臘冬、殘冬、末冬、嚴冬、師走、大呂、星回節、殷正、清祀、冬素。
㈣ 古人對於每個月的稱呼
古人對於每個月的稱呼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其中以花命名的農歷各月份的稱呼是:柳月、杏月、桃月、槐月、榴月、荷月、巧月、桂月、菊月、陽月、葭月、梅月。
1、正月,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
2、二月,杏花鬧枝頭,又稱杏月。
3、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
4、四月,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5、五月,石榴紅似火,又稱榴月。
6、六月,荷花滿池放,又稱荷月。
7、七月,鳳仙節節開,又稱巧月。
8、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
9、九月,菊花傲霜雪,又稱菊月。
10、十月,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11、十一月,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12、臘月,梅花吐幽香,又稱梅月。
(4)七夕花月擴展閱讀:
農歷各月份的其他別稱:
1、正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陽、獻歲、早春、元月、端月、華月、夏正、冠月、新正
2、二月:建卯、夾仲、麗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杏月、竹秋、火壯、中春
3、三月:季春、姑先、桃月、辰月、鶯時、末春、蠶月、桐月、秒春、桃浪
4、四月:槐序、孟夏、麥春、乾月、除月、麥候、建巳、中呂、朱明、正陽
5、五月:建午、炎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鬱蒸、小刑、鳴蜩
6、六月:季夏、林鍾、征暑、荷月、遁月、精陽
7、七月:早秋、蘭秋、首秋、建中、上秋、相月
8、八月:仲商、中秋、壯月、桂月、仲秋、南宮
9、九月:朽月、霜序、菊月、暮秋、無射、詠月
10、十月:良月、子春、孟冬、初冬、坤月、吉月
11、十一月:建字、葭月、暢月、復月、黃鍾、寒月
12、十二月:建丑、嚴月、臘月、嘉平、殘月、冰月
㈤ 月份稱呼
正月──柳月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
二月──杏月杏花鬧枝頭,又稱杏月
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
四月──槐月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五月──榴月石榴紅似火,又稱榴月
六月──荷月荷花滿池放,又稱荷月
七月──巧月鳳仙節節開,又稱巧月
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
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又稱菊月
十月──陽月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十一月──葭月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十二月──梅月梅花吐幽香,又稱梅月
(5)七夕花月擴展閱讀;
月是歷法中的一個時間單位,照理說,他的長度應該與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自然軌道周期相當,但傳統上都是以月相變化的周期作為一個月的長度,也就是一個月(太陰月)的長度是會合月(朔望月),大約是29.53日。
對出土文物符木的研究推斷,在舊石器時代的早期,人類就已經會依據月相來計算日子。迄今,會合月仍是許多歷法的基石。一年分為12個月;中國農歷一年也為12個月,農歷的閏年為13個月,多出的一個月稱為閏月。
㈥ 農歷月份的別稱和雅稱有哪些
如下:
農歷一月
月正、新正、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肇春、獻春、春王、華歲、歲歲、肇歲、開歲、獻歲、芳歲、初歲、初月、初陽、孟陽、新陽、春陽、春王、太簇、歲始、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陬、泰月、謹月、建寅、寅月、楊月、孟春月、三微月、三正、三之日、睦月、上月。
農歷二月
如月、梅見月、梅月、麗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小草生月、衣更著夾鍾、仲鍾、仲春、仲陽、中和月、四陽月、四之月、春中、婚月、媒月、大壯、竹秋、花朝。
農歷三月
暮春、末春、季春、晚春、杪春、褉春、蠶月、花月、桐月、桃月、夬月、嘉月、辰月、稻月、櫻筍月、姑洗、桃浪、雩風、五陽月、桃季月、花飛月、小清明、竹秋。
農歷四月
乏月、荒月、陽月、農月、乾月、巳月、畏月、雲月、槐月、麥月、朱月、余月、首夏、夏首、孟夏、初夏、維夏、始夏、槐夏、得鳥羽月、花殘月、仲侶、純陽、純乾、正陽月、和月、麥秋月、麥候、麥序、六陽、榎月、梅溽。
農歷五月
仲夏、超夏、中夏、始月、星月、皇月、一陽月、蒲月、蘭月、忙月、午月、榴月、毒月、惡月、橘月、月不見月、吹喜月、皋月、蕤賓、榴月、端陽月、暑月、鶉月、鳴蜩、夏五、賤男染月、小刑、天中、芒種、啟明、鬱蒸。
農歷六月
且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未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長夏、極暑、組暑、溽暑、林鍾、精陽。
農歷七月
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蘭秋、蘭月、申月、巧月、瓜月、涼月、相月、文月、七夕月、女郎花月、文披月、大慶月、三陰月、夷則、初商、孟商、瓜時。
農歷八月仲秋、秋半、秋高、橘春、清秋、正秋、桂秋、獲月、壯月、桂月、葉月、秋風月、酉月、月見月、紅染月、南呂、仲商、柘月、雁來月、中律、四陰月、爽月、大清月、竹小春。
農歷九月
菊月、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剝月、貫月、霜月、長月、戌月、朽月、詠月、玄月、禰覺月、菊開月、紅葉月、季秋、暮秋、晚秋、菊秋、秋末、殘秋、涼秋、素秋、五陰月、窮秋、杪秋、秋商、暮商、季白、無射、霜序。
農歷十月
陽月、亥月、吉月、良月、陽月、坤月、正陽月、小陽春、神無月、拾月、時雨月、初霜月、應鍾、初冬、孟冬、上冬、開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極陽、陽止。
農歷十一月
仲冬、中冬、正冬、暢月、霜月、霜見月、子月、辜月、葭月、紙月、復月、天正月、一陽月、廣寒月、龍潛月、雪月、寒月、黃鍾、陽復、陽祭、冰壯、三至、亞歲、中寒。
農歷十二月
臘月、除月、丑月、嚴月、冰月、余月、極月、塗月、地正月、二陽月、嘉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季冬、暮冬、晚冬、杪冬、窮冬、黃冬、臘冬、殘冬、末冬、嚴冬、師走、大呂、星回節、殷正、清祀、冬素。
㈦ 花月佳期是什麼曰子
花月佳期是什麼曰子
是七夕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
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㈧ 在日本,一年十二個月份分別被叫做什麼
1月:睦月,正月、初春月、年始月、太郎月、年端月。
2月:如月,梅見月、梅月、雪解月、初花月、小草生月、木芽月。
3月:彌生,桜月、花見月、花咲月、桃月、嘉月、春惜月、夢見月。
4月:卯月,卯の花月、鳥月、花殘月、清和月、得鳥羽月、夏初月。
5月:皐月,早苗月、五月雨月、雨月、橘月、早月、菖蒲月。
6月:水無月,風待月、松風月、伏月、常夏月、鳴神月、鳴雷月、葵月。
7月:文月,七夕月、七夜月、女郎花月、蘭月、涼月、文披月。
8月:葉月,秋風月、月見月、木染月、濃染月、葉月、紅染月、雁來月。
9月:長月,菊月、菊咲月、夜長月、小田刈月、紅葉月、寢覺月。
10月:神無月,神有月(出雲)、神去月、雷無月、初霜月、時雨月。
11月:霜月,霜降月、雪待月、神樂月、神歸月、雪見月、露隱葉月。
12月:師走,極月、蠟月、春待月、限月、果月、親子月、梅初月。
(8)七夕花月擴展閱讀:
各月昵稱的含義:
彌生的意思是「新生」,一到春天,花草皆露新芽,初生之象。卯月的意思是「生長」,正是草木發芽、萬物蘇醒之際,代表無盡的活力與發展力。皋月的意思是「熱暑」,因為從這個季節開始天氣會逐漸變得炎熱。
水無月的意思是「沒有水的月」,象徵日本的雨季。文月的意思是「書信往來的月」,也許正在你焦急等待之時會有信來。葉月的意思是「離家出門」,因為對於日本人來說這是一個傳統的旅遊季節。
長月的意思是「夜長的月」,可能是因為從這個時候開始夜晚將會變得漫長的原因吧。神無月的意思是「神仙離開的月」,據說這是因為在這段時間里,日本各地的各路神仙都會聚集到「出雲」這個地方來開會。
霜月的意思是「結霜的月」,因為從這個季節開始天氣會逐漸變得寒冷。師走的意思是「連平時很悠閑的師僧都會變得繁忙」,這反映出在新的一年到來之前,大家都會忙於疇集錢財和還清欠債的習慣。
㈨ 關於七夕節的古詩詞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杜牧】 體裁:【七絕】 類別:【】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年代:【宋】 作者:【楊朴】 體裁:【七絕】 類別:【】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織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年代:【清】 作者:【吳綃】 體裁:【七律】 類別:【】
星光歷歷漢悠悠,悵望雙星獨倚樓。
莫謂人間多別恨,便疑天上有離愁。
梁清謫去誰相伴,子晉歸來合公游。
惟有月娥應最妒,一輪風露不勝秋。
怨王孫 七夕
年代:【清】 作者:【朱彝尊】 體裁:【】 類別:【】
一水填卻雙星如約。
乞巧誰憑。
訴愁君莫,知道呆女痴牛,肯憐不。
悠悠歲月辭家者,孤眠且。
此夕何夕也。
碧梧小院風細,露檻同憑,昔年曾。
紅娘子
年代:【清】 作者:【朱彝尊】 體裁:【】 類別:【】
袖薄吹香過,發重縈鬟嚲。
壓眾風流,傾城色笑,趁時梳裹。
慣新詩詠罷少人知,一篇篇教和。
別淚看頻墮,密約何曾果。
七夕星河,中秋院落,上元燈火。
悔當時花月可憐宵,鎮相逢閑坐。
乞巧
年代:【唐】 作者:【林傑】 體裁:【七絕】 類別:【】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七夕
年代:【宋】 作者:【仇遠】 體裁:【】 類別:【】
河鼓天孫各老成,無愁可解任秋聲。
痴兒笑月羞眉曲,稚女穿針鬥眼明。
夜半且分瓜果供,天中豈識別離情。
未能免俗消光景,醉卧西風夢亦清。
鵲橋仙 七夕
年代:【宋】 作者:【范成大】 體裁:【詞】 類別:【】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李賀】 體裁:【五律】 類別:【】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牽牛織女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五古】 類別:【】
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神光意難候,此事終蒙朧。颯然精靈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妝立,龍駕具曾空。世人亦為爾,祈請走兒童。
稱家隨豐儉,白屋達公宮。膳夫翊堂殿,鳴玉凄房櫳。
曝衣遍天下,曳月揚微風。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終。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動如律,竭力機杼中。雖無姑舅事,敢昧織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義無棄禮法,恩始夫婦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圓苟齟齬,丈夫多英雄。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杜審言】 體裁:【五律】 類別:【】
白露含明月,青霞斷絳河。天街七襄轉,閣道二神過。
袨服鏘環佩,香筵拂綺羅。年年今夜盡,機杼別情多。
…………等等。
㈩ 七夕節古詩
1、《乞巧》 林傑 (唐)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內穿盡紅絲幾容萬條。
2、《鵲橋仙》 范成大(宋)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3、《七夕曲》 王建(唐)
河邊獨自看星宿,夜織天絲難接續。
拋梭振鑷動明璫,為有秋期眠不足。
遙愁今夜河水隔,龍駕車轅鵲填石。
流蘇翠帳星渚間,環佩無聲燈寂寂。
兩情纏綿忽如故。復畏秋風生曉路。
幸回郎意且斯須,一年中別今始初。
明星未出少停車。
4、《鵲橋仙》 秦觀 (宋)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5、《辛未七夕》 李商隱 (唐)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