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西和
⑴ 西和乞巧節的節日起源
巧習俗的歷史淵源
乞巧民俗歷史悠久,與中華民族「七夕」文化同源同根。
西和乞巧活動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與當地的天文現象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當地乞巧中的「巧娘娘」據載是王母娘娘的第七個女兒,即織女,又名七仙女。善織「雲錦天衣」。《史記·秦本記》:「帝顓頊之苗裔孫女修,玄隕卵,生大業」,大業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發祥地之一,發源於西秦嶺北支的西漢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帶為織女原型女修的誕生地。秦人後代為祭祖加以美化,後來隨著秦人的強大和東擴,將祭祖風俗逐漸蔓延開來,演繹成漢代的「乞巧節」。據文獻記載,乞巧活動形成於漢代,經唐宋發展,明清時代達到全盛。
⑵ 西和乞巧節的習俗,由來,特產,地域風情等
西和乞巧節是 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顯著的地域特點的漢族傳統節日。在建國後的一段時期內,這一風俗曾一度中斷,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得以恢復。乞巧起源於先秦,形成於漢代,是一種集信仰、音樂、歌舞等為一體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西和乞巧傳承悠久,禮節繁雜,此俗與秦人祖先祭祀崇拜活動有關,相沿成習,形成固定完整的乞巧儀式。2007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已將西和命名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
西和乞巧活動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與當地的天文現象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當地乞巧中的「巧娘娘」據載是王母娘娘的第一個女兒,即織女。善織「雲錦天衣」。《史記·秦本記》:「帝顓頊之苗裔孫女修,玄隕卵,生大業」,大業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發祥地之一,發源於西秦嶺北支的西漢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帶為織女原型女修的誕生地。秦人後代為祭祖加以美化,後來隨著秦人的強大和東擴,將祭祖風俗逐漸蔓延開來,演繹成漢代的「乞巧節」。據文獻記載,乞巧活動形成於漢代,經唐宋發展,明清時代達到全盛。
西和乞巧節風俗歷時七天八夜,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整個活動分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七個環節。每一環節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幾個富有特徵性的儀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詞、曲譜、舞蹈形式以及與農耕文明相關的崇拜儀式,還有與生活相關的紡織女工、服飾、道具、供果製做等。
唱詞
一是神靈崇拜:包括天象崇拜、偶像崇拜、五穀植物崇拜、動物崇拜、水神崇拜等;
二是對心靈手巧,對美好姿容風度的乞求;
三是對真摯愛情、自由婚姻、幸福生活的追求;
四是對歷史人物、傳說故事的頌揚;
五是勸人向善、勸人和諧相處。
曲調
乞巧歌曲的曲調有三種,即祈神祭祀類歌詞、生活勞動類歌詞和歷史時政類歌詞,但歌詞內容豐富,數量很多。
舞蹈
有迎巧詞、潑又潑調;跳麻姐姐、乞巧歌舞、「打十」舞等。
道具
有巧娘娘像、五穀供果、巧芽、手袢、頭飾、雲肩、拂塵、樂器等乞巧器具,以及剪紙、刺綉、泥塑等工藝製品。
風俗自形成以來,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以下特徵:
1、活動時間長,達七天八夜,是所有民間節日中活動時間最長節日之一;
2、崇拜虔誠,儀式隆重。乞巧活動中蘊含著天象崇拜、水崇拜、神靈崇拜、生物崇拜和偶像崇拜。每個乞巧環節都有隆重而虔誠的膜拜儀式;
3、同農耕文明息息相關。乞巧民俗根植於農耕時代的文化土壤,其所包含對牛圖騰的崇拜模式,是農耕文明的典型標志。乞巧習俗與農耕文明一脈相承。
4、活動興盛程度與經濟水平密切相關,經濟越發達,活動越興盛;
5、乞巧過程是重頭戲,其實質是女子集中學習生活知識、勞動技能的過程;
6、乞巧唱詞涉及女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7、分布范圍廣,群眾基礎深厚,文化遺產豐富。
西禮乞巧風俗的分布,以西漢水源頭的漾水河、鹽官河流域為中心。據調查,西和縣主要有何壩、十里、漢源、西峪、姜席、蘇合、盧河、興隆、稍峪、石堡、長道等11個鄉(鎮)。合計人口265,300人,面積744.4平方公里。禮縣主要有紅河、寬川、鹽關、祁山、馬河、永興、城關、石橋等8個鄉(鎮)。合計人口201,580人,面積881.7平方公里。 由於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才使乞巧風俗在西禮得以源遠流長、久傳不衰
⑶ 西和乞巧節的介紹
西和乞巧節是1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顯著的地域特點的漢族傳統節日。在建國後的一段時期內,這一風俗曾一度中斷,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得以恢復。乞巧起源於先秦,形成於漢代,是一種集信仰、音樂、歌舞等為一體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西和乞巧傳承悠久,禮節繁雜,此俗與秦人祖先祭祀崇拜活動有關,相沿成習,形成固定完整的乞巧儀式。2007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已將西和命名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2。
⑷ 七夕是什麼,能吃嗎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2006年5月20日,甘肅省西和縣申報的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西和乞巧節已經傳承了1800多年,是全國范圍內保存最為完整,歷史最為悠久的「七夕」節日民俗活動之一。 2014年,湖北省鄖西縣申報的七夕節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當國外的「情人節」來到中國後,人們可能比較希望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找到一個類似的日子,於是民眾接受了『情人節』的觀念,並落腳於「七夕」上。隨著西方情人節的日益走紅,七夕在台灣被賦予中式情人節的新內涵。 2005年8月10日,全國政協委員李漢秋建議將七夕節定為我國的情侶節。
⑸ 西和乞巧節的相關資料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趙逵夫先生經過多年研究認為, 西和的乞巧習俗其實是先秦時期漢族民間祭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可見女修以織聞名傳於後世,因系氏族的始祖,故成為織女星。秦先民最早居於漢水上游,因而將晴天夜晚天空呈現的銀白色光帶也稱作『漢』。『漢』或『雲漢』、『天漢』成了銀河的通用名稱。秦人將位於銀河北側呈三角狀排列的一大星兩小星稱作『織女』,以紀念自己的始祖。『漢』既指天上的『雲漢』、『天漢』,也指發源於嶓冢山、哺育秦人、秦文化的那條大水,即西漢水,而當地人在乞巧活動中供奉的『巧娘娘』實質上就是織女。」乞巧民俗起源於先秦,形成於漢代,經唐宋發展,明清時代達到全盛,是一種集崇拜信仰、詩歌、音樂歌舞、工藝美術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
著名民俗學家柯楊教授撰文指出,中國古代的星名,有一部分是以部落領袖、民族始祖、發明創造者以及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命名的。「織女」和「牽牛」這兩個星名,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當屬《詩經·小雅·大東》中的一段文字:「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其次,就是《古詩十九首》之一:「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據《漢書·武帝紀》載,西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曾在長安「發謫吏穿昆明池」。他為了象徵天河,還令工匠在昆明池畔刻立了石制的牛郎、織女。此事漢代詩賦家多有吟詠,如班固的《西都賦》中說:「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張衡在其《西京賦》中也寫道:「乃有昆明靈沼,黑水玄址……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日月於是乎出入,象扶桑與濛汜。」據此,柯楊教授認為「把天上的星辰擬人化為牽牛織女,早在先秦和西漢就出現了。
民間故事
有牛女故事
巧娘娘傳說
楊二郎傳說。
⑹ 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西和乞巧節已經傳承了1800多年,是全國范圍內保存最為完整,歷史最為悠久的「七夕」節日民俗活動之一。2008年「乞巧節」被增補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2007年,「七夕貢案」更是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4年,鄖西七夕節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⑺ 西和乞巧的節日來源
西和乞巧節日來源:
西和乞巧活動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與當地的天文現象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當地乞巧中的「巧娘娘」據載是王母娘娘的第一個女兒,即織女。善織「雲錦天衣」。《史記·秦本記》:「帝顓頊之苗裔孫女修,玄隕卵,生大業」,大業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發祥地之一,發源於西秦嶺北支的西漢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帶為織女原型女修的誕生地。秦人後代為祭祖加以美化,後來隨著秦人的強大和東擴,將祭祖風俗逐漸蔓延開來,演繹成漢代的「乞巧節」。據文獻記載,乞巧活動形成於漢代,經唐宋發展,明清時代達到全盛。
西和乞巧民間傳說:
據西和當地傳說記載,很早以前,仇池山高聳入雲,傲視群峰,雄踞八方。有一年,觀世音菩薩(傳說是古代西峪國妙庄王的三女兒修成;西峪國遺址尚存,在如今的西和縣西峪坪上和皇城上。)應邀去赴王母娘娘的壽筵,各路大仙念她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功德無量,輪番勸酒。她本來不勝酒力,但盛情難卻,只好多飲了幾杯。當她踏蓮雲、乘風車歸來時,經風一吹,有點暈暈顛顛,一腳不慎,將仇池山的山尖給撞飛了,便成了現今的樣子。後來,王母娘娘雲游路過仇池山,見險峻異常,心裡非常高興,便在山頂上撒了幾把桃核。她有了瑤池的蟠桃園還不滿足,有孫猴子搗亂,實在不好看管,於是產生了營造人間仙桃園的想法。這核桃,落土生根,見風就長,越長越高,越長越大,很快便開花掛果。此後,每隔三百六十年,王母娘娘便打發七彩仙女來此地採摘。一輪又一輪,桃子酬眾仙,別有風味。
話說七彩女中有個小仙女,來仇池山摘桃子的次數多了,痴迷上了人間美景,也戀上了山下的一個小夥子。後來,她偷偷溜出了牢籠似的紡織房,悄悄和小夥子結了婚,過起了人間男耕女織的逍遙日子。
仙女配凡郎,氣壞了王母娘娘。她風聞此事,暴跳如雷,凶神惡煞似的來到仇池山,無情地拆散了這對鴛鴦。後來,小仙女和小夥子堅持不懈地跟王母娘娘鬥智斗勇,歷經了重重磨難,在觀世音菩薩的幫助下,贏得了重返仇池山的自由。不過百年之後,小仙女不得不遵守諾言,返回天廷。
西和乞巧歷史淵源:
乞巧,是一個流傳甚廣,歷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於漢文化中織女、牽牛、河漢三種天象。最早見於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也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古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據西北師大教授趙逵夫考證《史記·秦本紀》:「帝顓頊之苗裔孫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為秦人之祖,傳說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織而聞名,傳於後代。織女的傳說同周人始祖中發明了牛耕的叔均傳說結合在一起,形成中國古代農村社會男耕女織經濟結構反映的牛郎織女的傳說。隨著西和禮縣交界處的大堡子山秦文公墓的出土,說明秦人發祥於西、禮二縣一帶,因此「乞巧」風俗是秦人古老遺風。
⑻ 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是中國傳統節日。
七夕節是傳統節日,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日期為農歷的七月初七,相傳是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又被稱為中國「情人節」。七夕節是我國的非文化歷史遺產,也是我國的具有特殊意義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乞巧節),甘肅省西和縣地方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甘肅省西和縣一帶的七夕乞巧民俗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顯著的地域特點,主要流傳於甘肅省東南部的西和縣及禮縣的永興、鹽官等地。它出現於漢代,經過唐宋時期的發展,明清兩代達於興盛,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由於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乞巧民俗在西和久傳不衰。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時間內,這一風俗曾因受壓制而出現衰落,改革開放後重新得到恢復。西和七巧節風俗是集信仰、詩歌、音樂、歌舞、工藝美術為一體的綜合性民俗活動,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發掘、保護西和乞巧民俗,對促進農耕文明時代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民間習俗、審美取向等的研究,追尋中華文明的起源,探究西秦文化特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⑼ 中國隴南西和的乞巧節是為了紀念什麼
到今天,很多地方的有關「乞巧」的習俗和文化都消失了,但是在甘肅省隴南市的西和縣,它被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下來。
乞巧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俗,「乞巧」這個詞語的意思是向神靈乞求智慧、靈巧和如願婚配。乞巧節從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一前夜開始,一直持續到七月初七晚上才結束,整個活動分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和送巧七個環節。
看過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人可能還有印象,裡面有一集就曾經演到女扮男裝的祝英台和他的丫鬟,悄悄在書院的角落過乞巧節,還差一點被別人發現身份。
⑽ 西和乞巧節的傳承價值
乞巧風俗,是中華民族「七夕」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發掘、搶救、保護乞巧風俗,其價值主要有三個方面: 1、對追尋、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特別是對西秦文化的探究有重要價值;
2、對農耕文明時代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習俗、審美取向及其演變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據;
3、對發掘、整理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和完善中國民間文藝寶庫都有一定意義。 1、乞巧活動中蘊含的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其故事本身具有文學價值;
2、乞巧中產生的大量的乞巧歌曲和豐富的舞蹈動作,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3、乞巧活動中顯露出的婦女們對自然、圖騰、神靈、偶像的崇拜,反映了農耕時代人們的習俗信仰,具有歷史文化價值。 1、是農村女子娛樂、狂歡、精神解放的主要方式;
2、是女子集中交流學習生活經驗,提升自身素質,追求心靈手巧的重要途徑;
3、挖掘、保護「乞巧」民俗文化活動,對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尤其是對提高女子綜合素質、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都會產生重要的作用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