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七夕
『壹』 《解碼》最新txt全集下載
解碼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解碼
作者:中子新星
第一章 七夕
更新時間2007-12-9 23:44:00 字數:6025
「按進化論人類真的要這樣長的時間嗎?我覺得在幾千年前人類肯定是有什麼東西改變了或發生了變化。」
在不遠的將來,從北京北部的昌平縣到密雲縣連綿幾十公里分布了重多的國際級的高科技公司和生物公司及各種科研機構,這里成了北京新的高科技開發區。這里是燕山山脈和京津平原的交界處,一邊是平原一邊是山脈,樹木青綠,山青水秀。昌平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帝王的陵墓,是明朝的龍脈所在,在幾十公里外是八達嶺和慕田峪的古長城。這塊背山藏水的寶地自然也成了地產商喜愛,他們可以把一個寂寂無名、和長城下的任何一個山谷都沒有區別的小山村,經過世界傑出的建築師設計建造變成與周圍環境的完美結合的私人別墅,其中有個很出名的別墅群名叫「星空下的公社」。徐常良就在七夕這天,特別租了「星空下的公社」其中的一棟叫「樹林小屋」別墅,希望能和林茵薇一起過個浪漫的情人節。
每年的七夕,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的情人節,這天晚上的夜空,銀河清晰可見,在天鷹座的河鼓二星也就是牛郎星,與天琴座的織女一星也是織女星特別明亮,而星空只有半個月亮的月光灑向銀河,抬頭仰望夜空會驚喜地發現,在兩顆星的中間隔著一條橫貫南北的白茫茫的銀河,這就是我們的銀河系的四條轉臂的其中一條,其中牛郎在河東,織女在河西,它們無言相望,頗有詩情畫意。牛郎和織女的愛情傳說故事是中華民族最……
有問題再找我
『貳』 祖姓的來源和歷史
簡介
祖姓出自子姓,起源於商朝。黃帝的後裔。始祖為祖已。祖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二百四十九位。名人輩出,有祖逖、祖沖之等。
祖姓起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王族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商王朝的開國君王叫「湯」,所以後史中提到商王朝的時候也多稱商湯。
湯的六代孫開始有祖乙、祖辛、祖丁、祖庚、祖甲、祖己……都曾是商王朝君王的廟號,其中的祖乙,名字叫子滕,是這些商王中最有作為的帝王,他任用巫賢為相,勵精圖治,使當時已經衰落下去的商王朝中興起來。
關於祖已的世系,一般認為是:
少典→軒轅→玄囂→蟜極→夋[夔]→契[卨]→昭明[王吳]→相土[土]→昌若[羔]→曹圉[根圉]→冥[季]→核[王亥]→微[上甲]→報丁[報乙]→報乙[報丙]→報丙[報丁]→主壬[示壬]→主癸[示癸]→履(天乙、成湯)[太乙、唐、成]→[太丁]→至[太甲]→辨[太庚]→密[太戊]→整(河亶甲)[戔甲]→滕[祖乙]→旦[祖辛]→新[祖丁]→斂[小乙]→昭[武丁]→曜[祖庚]→載[祖甲]→孝己[祖己(祖伊)]。
商王之名出自史籍《竹書紀年》中的記載,「[]」內的名號是甲古文字記載的君王廟號。
在商王朝開國君主商湯執政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左相仲虺,在仲虺的後代中,有人名叫祖己(祖伊),為仲虺之後的商王朝宰相。
據史籍《元和姓纂》和《姓譜》等書記載:「子姓,殷後,殷王祖甲、乙、丙、丁支庶因氏焉,殷有祖己、祖伊,漢有祖沂,始家涿郡,望出范陽。」
姓氏學界一般認為,祖氏得姓始祖應當從祖已起算。在殷商武丁的時間,從古籍上已經發現了最早姓祖者的史實記載,那便是當時以「道訓諫王」的賢臣祖已,這在典籍《書經·高宗彤日》中有明確記載:「高宗祭成湯,有飛雉升鼎耳而雒;祖已訓諸王,作高宗彤日之訓。」
商高宗,就是武丁子昭(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祖己時為商王朝的國相,他借用商高宗在祭祀成湯的重大典禮上,獻祭品野雉飛到了國鼎之上的現象,引道訓諫商高宗及其王子們要「仁政治國」。
按此記載,祖氏家族的得姓歷史至少在三千三百年以上。
在祖己(祖伊)的後裔子孫中,有取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祖氏,世代相傳至今,祖氏最初是發祥於涿郡,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各根義召日氏,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姓氏群體,就是世代的「守陵者」。
蒙語「各各召」是「祖墳」之意,延伸的「各根義召日」表明為更崇高的「祖陵」,多用於對蒙古民族歷史商功勛卓著的先祖、王爺、可汗、大汗等陵寢的尊稱,後有專職世襲的守陵人取之為家族姓氏,即稱各根義召日氏。
在明朝時期,有蒙古族各根義召日氏族人取姓氏的漢義改冠漢姓為祖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薩克達氏,本稱巴雅拉氏,後改以地名為氏,滿語為Sakda Hala,滿語「蒼老、老祖宗」,是一個龐大的滿族氏族部落,有諸多分支,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南部六十公里處)、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薩克達(今遼寧撫順峽河流域)、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德里倭赫(今遼寧撫順渾河兩岸)、黑龍江兩岸等地,所冠漢姓為多為祖氏、蒼氏、倉氏、麻氏、駱氏、李氏、高氏、海氏、薩氏、里氏、陳氏、羅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⑵.滿族組佳氏,滿語為Ju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鐵嶺(今遼寧鐵嶺),後多冠漢姓為祖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彝族、東鄉族、傣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祖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祖姓始祖
祖氏是河北省的名門著姓,他們是殷商王室的子孫後裔,就是受千秋萬世敬仰的上古聖君商湯的子孫。祖氏的來源,《元和姓纂》和《姓譜》等書記載說:「子姓,殷後,殷王祖甲、乙、丙、丁支庶因氏焉,殷有祖己、祖伊,漢有祖沂,始家涿郡,望出范陽。」在殷商有天下的645年之中,前後28個君主,以祖為名的君主不在少數,有第十一代的祖乙、第十二代的祖辛、第十四代的祖丁、第二十一代的祖庚等等。後世祖姓中國人的始祖,究竟是哪一位呢?一般人認為應該算是祖已,因為在殷商武丁的時間,從古籍上已經發現了了姓祖的人,那便是當時以道訓諫王的賢臣祖已。《書經》上的「高宗彤日」指出:「高宗祭成湯,有飛雉升鼎耳而雒;祖已訓諸王,作高宗彤日之訓。」根據這個記載,中國祖氏家族的得姓歷史至少在3300年以上。由此可見,祖氏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姓氏,最初是發祥於涿郡。古代的涿郡,在今河北省涿縣一帶,這個地方便是祖氏的老家所在,他跟中華民族的淵源十分深遠。5000年前,黃帝與尤戰於涿鹿之野,奠定中華民族繁衍成長的地盤,就是這個地方。望族居范陽郡(今河北涿縣)。故祖氏後人多奉祖已為祖姓的始祖。
遷徙分布
今山東省的壽光縣、夏津縣,北京市的海淀區,湖北省的英山縣,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的藁城市、樂亭縣、福寧縣、獻縣、深縣、新樂縣、撫寧縣、定興縣、衡水市、易縣、秦皇島市、保定市、涿州市、淶水縣,江蘇省的南京市、蘇州市楓橋支英村,徐州市銅山縣、淮安市、盱眙縣侍澗村、宿遷市泗洪縣、南通市海門縣、崑山市、阜寧縣,河南省的濮陽市范縣、南陽市南召縣、開封市、商丘市柘城縣、衛輝縣、固始縣、新鄉市,安徽省的池州市、安慶市、馬鞍山市 望江縣、蕭縣、樅陽縣、巢湖市廬江縣(不僅僅是廬江縣,本人姓祖,是居巢區的)、蚌埠市、滁州市、宿州市,四川省的廣元縣,吉林省的吉林市永吉縣、四平市、通化市白山市的撫松縣,寧夏回族自治區,重慶市的長壽縣,湖南省的瀏陽市,福建省的德化縣、浦城縣、順昌縣,貴州省的貴陽市、威寧縣、畢節市,廣東省的東莞市東城區,甘肅省的張掖市,遼寧省的沈陽市、盤錦市興隆台區、北鎮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六師紅旗農場、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寮國、緬甸、美國、英國等地,均有祖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涿郡(涿郡堂)
春秋戰國時期初為燕國涿邑,秦朝時期屬於上谷郡。漢高祖劉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設立涿郡,轄涿(今河北涿州),領二十九縣,其中良鄉縣、西鄉縣和陽鄉縣北部在今北京市房山區境,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博野縣、涿州市一帶地區。王莽時期改名為垣翰郡。東漢復名涿郡,省西鄉縣,僅良鄉縣在今北京市境。三國時期曹魏改為范陽郡。西晉時期為范陽國。十六國、北朝時期為陽范郡。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廢幽州改置涿郡,轄薊州,故城在今北京市區西南,領九縣,其中薊、昌平、潞、良鄉四縣及懷戎縣的東部在今北京市境。唐朝時期改涿縣為范陽縣,唐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復改范陽縣為幽州。明朝時期省縣入州。民國政府成立時改為涿縣。
京兆(京兆堂)
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
范陽郡(范陽堂)
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魏文帝黃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陽郡,其治所在薊(今河北薊縣),其時轄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房山區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帶。西晉時期改為范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范陽郡。隋朝開皇初年廢黜。唐朝時期的幽州范陽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又名為方鎮。唐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並兼盧龍。唐大歷四年(己酉,公元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為治所。
歷史名人
祖 逖
字士稚。晉朝范陽遒縣人。著名北伐大將,勤奮好學,留有聞雞起舞的佳話。當時晉室大亂,巡率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揖而誓言:「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元帝時,為豫州刺史,自請統兵北伐,征為奮威將軍,連戰連勝,最後攻破石勒,收復黃河以南全為晉土。在豫州刺史任內,勤政愛民,死時,豫州人民,痛哭流涕,如喪父母。
祖 約
東晉范陽遒縣(今河北省淶水)人,祖逖之弟,為成皋令,字士少。隨逖過江南來。晉元帝太興三年(321年)祖逖死,祖約以侍中出代逖為平西將軍、豫州刺史,繼統其部曲。(咸和三年(328年)與蘇峻起兵反晉,失敗後投奔後趙石勒,為其所殺。祖約既是朝廷命官,又是各自所統流民之帥。
祖 詠
洛陽(今屬河南省)人,後遷居汝水以北,開元十二年進士。曾因張說推薦,任過短時期的駕部員外郎。詩多狀景詠物,宣揚隱逸生活。其詩講求對仗,亦帶有詩中有畫之色彩,其與王維友善,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代表作有《終南望餘雪》、《望薊門》、《七夕》、《汝墳秋同仙州王長史翰聞百舌鳥》、《陸渾水亭》、《家園夜坐寄郭微 》、《送丘為下第》、《古意二首》等,其中以《終南望餘雪》和《望薊門》兩首詩為最著名。《望薊門》詩描寫沙場塞色,寫得波瀾壯闊,令人震動,其中「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為有名的佳句。
祖沖之
字文遠,南朝宋范陽薊人,為南北朝時期著名的科學家。精研數學、天文和機械製造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他第一個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第六位3.1415926到3.1415927之間,這在當時世界上是最精密的。他還提出密率值的計算,比歐洲早了 1000多年。數學著作有《綴術》和《九章術義注》,均失傳。他根據數理,研究天文歷法,制訂出一部比較准確的《大明歷》。他製造的千里船、水碓磨和指南車。
祖孝孫
唐朝幽州范陽人。博學,精通歷算。參定雅樂、京房律法,演12律60音。後受命與秘書監竇班修定雅樂,斟酌甫北,考以古音,制12樂合32曲84調,作為大唐雅樂。時旋宮之義,亡絕已久,一朝復古,自孝孫始。
祖大壽
字復宇,遼東(遼寧省遼陽)人。明末為前鋒總兵持將軍印,隸袁崇煥,守錦州。因崇煥入獄,率部毀山海關東走,朝野震驚。後督兵守大凌河,為清軍久圍,糧彈盡,乞降。後屢負約,再敗而降。任總兵,致書招降甥吳三桂,從入關滅明。卒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
祖晨
(1901-1933.8.18)原名祖茂林,又名李春亭。安徽省宣城縣(現宣州市)人。1908年入私塾讀書。1922年畢業於安徽蕪湖省立第五中學。1924年考入廈門大學。1925年秋赴日留學,在長崎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回國,次年到武漢參加北伐軍。1928年初,回宣城開展黨的工作。1929年初到上海工作。1931年調山東省委工作,後任濟南市委書記。1932年1月來青島任市委書記,5月底因叛徒出賣被捕,1933年8月18日在濟南濼口英勇就義犧牲,時年32歲。
『叄』 明天七夕節了,昌平國泰的黃金買多少錢呢
昨天千足金309,萬足金319,供參考
『肆』 老師讓寫一篇關於昌平飲食文化的調查,想請教下大家北京人,特別是昌平人在過中國傳統節日的時候都吃什麼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廣的群眾基礎。它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託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一代代歲月長途中歡樂的盛會。
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臘八等等。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其間談笑風生,其樂融融。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
--------------------------------------------------------------------------------
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於漢朝。隋唐時發展成盛大的燈市。到宋元時期,京都燈市常常綿延數十里。燈會的時間,漢朝只限於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長到三夜,到明朝規定從正月初八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唐朝燈會中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開始有燈謎。明朝有增加了戲曲表演。燈市所用的彩燈,也演繹出 「橘燈 」、 「絹燈 」、 「五彩羊皮燈 」、 「無骨麥秸燈」、「走馬燈」、「孔明燈」等等。始於南宋的燈謎,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經過歷代發展創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謎格有粉底格、鞦韆格、卷簾格、白頭格、徐妃格、求鳳格等一百餘種,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橫生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始於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元宵分實心和帶餡兩種。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釀元宵、以肉餡、豆沙、芝麻、桂花、果仁製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蔥、芥、蒜、韭、姜製成的象徵勤勞、長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
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拔河、斗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使清明成為一個富有詩意的節日。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由無數恆星組成的銀河象一條天河橫亘夜空,人們說,它把多情的牛郎和織女隔開了,只有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搭成一座鵲橋,他們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這一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一般是比賽穿針引線,看誰更心靈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每到七夕將至,牽牛和織女二星都竟夜經天,直至太陽升起才隱退。因而又被喻為人間離別的夫妻相會。這一夜還有觀天河祈禱五穀豐收的習俗,有些地方還舉辦「青苗會」。
農歷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間,因此稱中秋節。中秋之夜,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們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
冬至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至今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闔家團圓。北方地區冬至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等。
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稱「成道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紅小豆,後來演變的極為復雜考究,主料有白米、黃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數十種,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乾、桂圓肉、百合、蓮子等,通宵熬煮,香飄十里。除臘八粥外,還有臘八面、臘八蒜等風味食品。它們即可滋補身體,又是喜慶豐收的一種形式,拉開了春節的序幕。
『伍』 東京.東京都 京都的區別
東京和東京都是同一個地方(以下都稱「東京都」)。
東京與京都的區別:
1、城市性質區別:東京都是日本的首都,京都是日本的一座內陸城市。
2、地理位置區別:東京都屬於日本地域中的關東地方,京都屬於日本西部,京都府南部,屬於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大阪都市圈的重要城市。
3、都廳區別:東京都都廳所在地為新宿區,京都為京都府府廳所在地。
4、城市人口區別:東京都人口為13,784,212人。是日本人口最多的都道府縣。
京都人口為1469472人。是日本人口第八多的都市。
5、地理位置區別:東京都屬於平原,京都屬於盆地。
(5)昌平七夕擴展閱讀:
東京都氣候:
東京都及關東地區多屬於溫帶季風氣候,與日本本州多數地方一樣5月、6月上旬前半,以及日本學生放暑假期間的7月底~8月底是全年之中陽光最多、天氣最晴的時候,其次是4月,至於6月、9月、10月的日照時數為全年最少。
春季前半天氣周期變化,也可能因寒冷旋渦的影響出現雷雨,不過放晴的日子比陰雨天還要多一點。春季後半~6月上旬前半仍舊是天氣周期變化,不過鋒面通過速度非常快,陰雨天的日子不僅打散分配均勻,且不會維持太久,整體而言以晴天、薄雲為主,偶爾才是陰雨天。
在梅雨季時容易受滯留鋒面影響長期降雨,偶爾還是會有空檔放晴的時候。 梅雨季過後即進入夏季,此時因太平洋高壓籠罩而高溫晴朗炎熱,並時常有台風侵襲。此外,也可能因鄂霍次克海高氣壓的影響成為陰和雨磨蹭的天氣。
受台風、秋雨鋒面的影響變得容易下雨。 於冬季前後,發達的低氣壓通過,易發生強風和強雨。 冬天時,南岸的低氣壓變得容易通過,幸好東京位於背風面,雨或雪的日子比較少,大多是晴朗乾燥的日子,同時是全年之中雲量最少的季節,下雪日子交通容易受到影響。
『陸』 北方適合種什麼樹
松樹 柏樹 柳樹 楊樹 槐樹 榆樹 蘋果梨桃李杏樹都行阿
種楊樹吧,幾乎不用管理。抗逆性有號,關鍵是長得快,不出幾年就可見到成效。
香樟、針葉松、紅楓、桉樹、白樺樹、銀杏
以下是一些樹種的介紹
水杉
用途:速生用材樹種及園林觀賞樹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北美香柏
別名:香柏
用途:觀賞樹種。
叉子圓柏
別名:沙地柏
學名:Sabina vulgaris Ant.
性狀:柏科圓柏屬。匍匐狀灌木。葉二型:鱗形及刺形。球果卵形。
分布:產於中亞及歐洲。北京的公園及延慶縣有栽培,耐乾旱、瘠薄。
用途:庭院觀賞及綠化先鋒樹種。枝、干、根可提取香精。
圓柏
別名:檜、檜柏
用途:觀賞及用材樹種。枝、葉可入葯。
毛白楊
用途:用材及平原區主要綠化樹種。
新疆楊
用途:防護林及觀賞樹種。
加楊
別名:加拿大白楊
用途:四旁綠化及觀賞樹種。
山楊
用途:用材樹種。樹皮可入葯。
垂柳
用途:綠化及水土保持樹種。
鏝頭柳
用途:觀賞樹種。
核桃
別名:胡桃
學名:Juglans regia L.
性狀:胡桃科核桃屬。落葉喬木,樹皮灰白色。奇數羽狀復葉,小葉5~9枚。雌雄同株,雄花柔荑花序,雌花穗狀花序。假核果。
分布:北京山區廣為栽培,城區公園亦常見。耐乾旱。
用途:重要的木本油料、用材及觀賞樹種。核桃仁可食,可榨油。枝、葉、果皮及種仁均可入葯。
核桃楸
別名:胡桃楸
學名: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
性狀:胡桃科核桃屬。落葉喬木,樹皮灰色。奇數羽狀復葉,小葉9~17。雌雄同株,雄花柔荑花序,雌花穗狀花序。假核果。
分布:北京山區溝谷有分布。耐寒,耐旱。
用途:用材樹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白樺
別名:樺樹
學名:Betula platyphylla Suk.
性狀:樺木科樺木屬。落葉喬木,樹皮灰白色。單葉互生,側脈5~8對。雌雄同株,柔荑花序。堅果具翅。
分布:北京門頭溝區百花山、房山縣、密雲縣、懷柔縣海拔1500米以上高山有分布。
用途:用材及觀賞樹種。
鵝耳櫪
別名:北鵝耳櫪、土姜
學名:Carpinus turczaninowii hance
性狀:樺木科鵝耳櫪屬。落葉喬木。單葉互生,卵形,側脈8~12對。雌雄異株。堅果,果苞葉狀。
分布:北京房山區廣見分布,生於陰坡或雜木林中。
用途:用材樹種。種子可榨油。
毛榛
別名:胡榛子、角榛
學名:Corylus mandshurica Maxim.et Rupr.
性狀:樺木科榛屬。落葉灌木。單葉互生,長圓形。雌雄同株。堅果,果苞管狀,密被剛毛。
分布:北京山區廣見分布,常與榛子混生。
用途:果仁可食及榨油。
板栗
別名:栗
學名:Castanea mollissima B1.
性狀:殼斗科栗屬。落葉喬木,樹皮灰褐色。單葉互生,具刺芒狀鋸齒。雌雄同株,雄花柔荑花序,雌花3朵聚生。堅果,生於刺狀總苞(殼斗)內。
分布:北京花崗岩山區廣見栽培。喜沙壤土。
用途:重要的木本糧食植物。種子可食。枝、根可入葯。
栓皮櫟
學名:Quercus variabilis B1.
性狀:殼斗科櫟屬。落葉喬木,樹皮木栓層發達。單葉互生,葉緣具刺芒狀鋸齒。雌雄同株,雄花柔荑花序,雌花單生或數個聚生。堅果,殼斗杯狀。
分布:北京低山陽坡多有分布。耐旱。
用途:用材及水土保持樹種。樹皮製軟木。殼斗含鞣質,果實含澱粉,可醇酒。
蒙古櫟
別名:小葉槲樹
學名: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 Turcz.
性狀:殼斗科櫟屬。落葉喬木。單葉互生,倒卵形,葉緣具波狀鈍鋸齒,側脈7~11對,葉柄短。雌雄同株。雄花柔荑花序。堅果,殼斗具瘤狀突起。
分布:北京昌平、密雲、懷柔等縣有分布。
用途:用材樹種。
遼東櫟
別名:小葉青岡
學名: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x.
性狀:殼斗科櫟屬。落葉喬木。單葉互生,葉緣具波狀鋸齒,側脈5~7對。殼斗杯狀,堅果。
分布:北京山區廣見分布。生於山坡,常與山楊、白樺、油松混交或成純林。耐寒。
用途:用材及水土保持樹種。種子含澱粉,可釀酒,作飼料。
柞櫟
別名:槲樹、大葉波羅
學名:Quercus dentate Thunb.
性狀:殼斗科櫟屬。落葉喬木。單葉,近無柄。雌雄異株,雄花柔荑花序,雌花簇生。殼斗杯狀,堅果。
分布:北京山區有分布,常與其他樹種混交或成純林。耐乾旱、瘠薄。
用途:用材及水土保持樹種。種子含澱粉,可釀酒,作飼料。嫩葉可飼柞蠶。
榆樹
別名:家榆、白榆
學名:Ulmus pumila L.
性狀:榆科榆屬。落葉喬木。單葉互生,具單鋸齒。兩性花,簇生。翅果,近圓形。
分布:北京各地均有散生分布。耐寒,耐旱。
用途:用材樹種。樹皮、根可造紙;幼果、嫩葉及樹皮可食用或入葯;種子可榨油。
青檀
別名:翼朴
學名: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
性狀:榆科青檀屬。落葉喬木,樹皮灰白色。單葉互生,三出脈。雌雄同株,雄花簇生,雌花單生。堅果具翅。
分布:僅1屬1種,中國特有樹種。北京石灰岩山區有分布。耐乾旱、瘠薄。
用途:水土保持及用材樹種。樹皮為宣紙的主要原料。
柘樹
別名:柘桑
學名:Cudrania tricuspidata (Carr.) Bur.
性狀:桑科柘樹屬。落葉小喬木或灌木,常具枝刺。單葉全緣或3裂。雌雄異株,頭狀花序。聚花果紅色。
分布:北京門頭溝等山區有分布。耐乾旱,常生活於石灰岩山區。
用途:用材樹種。樹皮可造紙,果可食,根入葯。
桑樹
別名:白桑、家桑
學名:Morus alba L.
性狀:桑科桑屬。落葉喬木。單葉互生,異形葉。雌雄異株,柔荑花序。聚花果(俗稱桑椹),黑色或白色。
分布:原產中國。北京山區有分布,平谷等縣有栽培的桑園。較耐寒。
用途:葉可養蠶,果可食,樹皮可造紙,果、葉可入葯。
構樹
別名:楮樹
學名:Broussonetia papyrifela (L.) Vent.
性狀:桑科構樹屬。落葉喬木。單葉互生,異形葉。雌雄異株,雄花柔荑花序,雌花頭狀花序。聚花果,橘紅色。
分布:北京各地有分布。耐旱,喜鈣。
用途:樹皮可造紙。果、根入葯。
柴葉小檗
學名:Berberis thunbergii DC.var.atropurpurea Chenault.
性狀:小檗科小檗屬小檗變種。灌木,枝具刺。單葉紫色。花單生或簇生。槳果。
分布:北京各公園、綠地有栽培。
用途:觀賞或作綠籬。
二喬玉蘭
別名:硃砂玉蘭
學名:Magnolia soulangeana Soul.-Bod.
性狀:木蘭科木蘭屬。落葉小喬木。單葉互生,倒卵形,先端短急尖。花被瓣9,外面淡紫色,裡面白色,早春開花,先花後葉。聚合蓇葖果。
分布:北京的公園、綠地及庭院有栽培。
用途:觀賞樹種。
紫玉蘭
別名:辛夷、木筆
學名:Magnolia liliflora Desr.
性狀:木蘭科木蘭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單葉互生,全緣。花單生枝頂;萼片3,綠色;花瓣6,外面紫色。聚合蓇葖果。
分布:原產中國。北京各公園有栽培。
用途:觀賞樹種。樹皮、葉及花蕾可葯用。
『柒』 北京市昌平回龍觀七夕好去處
回龍觀沒有什麼玩的 就是看看電影吃頓飯 逛逛商場 就OK了
『捌』 居庸關及雲合怎麼解釋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