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大明湖

七夕大明湖

發布時間: 2022-07-31 21:55:49

1. 關於橋的詩句——《鵲橋仙》

宋代·范成大《鵲橋仙·七夕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宋代·柳永《鵲橋仙》
屆征途,攜書劍,迢迢匹馬東去。慘離懷,嗟少年易分難聚。佳人方恁繾綣,便忍分鴛侶。當媚景,算密意幽歡,盡成輕負。
此際寸腸萬緒。慘愁顏、斷魂無語。和淚眼、片時幾番回顧。傷心脈脈誰訴。但黯然凝佇。暮煙寒雨。望秦樓何處。

宋代·蘇軾《鵲橋仙·七夕》
緱山仙子,高情雲渺,不學痴牛女。風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
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宋代·辛棄疾《鵲橋仙·送粉卿行》
轎兒排了,擔兒裝了,杜宇一聲催起。從今一步一回頭,怎睚得、一千餘里。
舊時行處,舊時歌處,空有燕泥香墜。莫嫌白發不思量,也須有、思量去里。

宋代·陸游《鵲橋仙·華燈縱博》
華燈縱博,雕鞍馳射,誰記當年豪舉?酒徒一半取封候,獨去作、江邊漁父。
輕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斷蘋洲煙雨。鏡湖元自屬閑人,又何必、官家賜與。

宋代·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宋代·蜀妓《鵲橋仙·說盟說誓》
說盟說誓。說情說意。動便春愁滿紙。多應念得脫空經,是那個、先生教底。
不茶不飯,不言不語,一味供他憔悴。相思已是不曾閑,又那得、工夫咒你。

宋代·完顏亮《鵲橋仙·待月》
停杯不舉,停歌不發,等候銀蟾出海。不知何處片雲來,做許大、通天障礙。
髯虯捻斷,星眸睜裂,唯恨劍鋒不快。一揮截斷紫雲腰,仔細看、嫦娥體態。

當代·李少白《鵲橋仙·紅場閱兵》
鵲橋仙 .紅場閱兵-李少白書法
氣宇軒昴, 步伐雄壯,人海茫茫紅場。各國元首聚一堂,共記念那場勝仗!
一面閱兵, 一邊戰場, 七十年前紅場。鋼鐵意志不屈服,便改寫歷史模樣!

現代旅嵐《鵲橋仙·將軍淚》
洛陽舊夢,伽藍新恨,城外亂笛長咽。傾頹古剎雨紛紛,空相憶,曲幽誰和?
煙花易冷,家國易碎,不似當時顏色。孤墳荒草泣無聲,山盟在,來生尚可?

現代何友東《鵲橋仙·明顏》
帝都雲掩,泉城霧漫,相思教人腸斷。
夢回夕陽斜輝里,柔情在、大明湖畔。
山盟似酒,海誓如煉,無言勝卻彼岸。
且風且雨且天寒,獨不變,此生執念。

2. 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的故事

傳統風俗禮儀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奇葩。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都有許多優美動人的故事,有無數奇妙風趣的習俗和逸聞,當我們與家人朋友一同歡度節日時,有一些禮儀禮節問題需要特別留意。另外,少數民族都有獨特風俗禮儀,我們一定要了解這些知識,才能在交往中做到尊重少數民族同胞,成為一個受歡迎的客人。

除夕

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又稱年三十、除夜、歲除等。這是中國最重大的傳統節日之一。

1.辦年貨

每逢年末,再貧窮的家庭也要准備許多過年的物品。

首先,是打掃庭院,進行掃除,把家裡家外都清掃得乾乾凈凈,為過春節准備一個新的環境。

其次,是做過春節的佳餚,如殺年豬,灌血腸,做豆腐,蒸年糕,炸面貨。因為從除夕到正月里,一般是不動煙火的。

最後,就是辦年貨了。出門前必須列一張年貨單,羅列出紅紙、神馬、香燭、點心、糖果、皇歷、灶王爺、玩具等,還要給小孩買新衣、鞭炮。在鄉村生活的人還要提前幾天到城裡或集鎮去辦年貨,開開心心地滿載而歸。

2.度除夕

除夕之夜,全家人要團聚在一起。首先要做的是包餃子,包時講究說吉利話,主婦要在幾個餃子內放上硬幣,初一誰吃到包錢的餃子就預示他一年要交好運;還要包些鼠、魚形狀的餃子和其他花樣,讓孩子們吃。除夕餃子包好後,當晚要煮一鍋,每人吃半碗,剩下半碗,意為年年有餘。

3.放爆竹

除夕之夜,另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便是放爆竹,噼里啪啦的爆竹聲此起彼伏,一道道彩虹劃破夜空,鞭炮響和道道煙火把人們帶進了歡樂的新春。還有一些地方在除夕之夜放煙火,人們在美麗的焰火中共享天倫之樂。

4.守歲

除夕還有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就是守歲。民間稱守歲為「熬百歲」,因這一天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老百姓認為熬的時間越長活得時間便會越久,小孩也最聰明。因此,才有所謂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喧嘩」的場面。古代除夕守歲之夜,堂屋要設一供桌,前面有桌裙,地鋪拜氈,桌上擺供品:高饃、干鮮果品、各式點心。另設有錫香爐、香筒、銀蠟台等。每家還要在堂屋桌上點兩支紅蠟燭,俗稱守歲燭。守歲燭講究生花報喜,即燃燒中的燭頭要呈虎刺梅狀,叫「元寶」。紅燭生「元寶」則表示新的一年全家吉祥如意。20世紀40年代,許多家庭改用食油燈,食油燈燈芯用棉花捻子,也講究生花報喜。50年代以後,改用煤油燈,很少有此現象了。現如今,人們在享受了電的方便之後,又重新燃起了蠟燭。生花報喜之俗又重新在人們中傳開了,這一習俗反映了人們盼望幸福的願望。

禮儀精髓:

除夕守歲是合家團聚、共享天倫的美好夜晚,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也是春節的開始,故稱為元旦。近代使用公歷後,將公歷的1月1日定為元旦,而稱農歷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春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一般從初一持續到初五,有的地方要過到正月十五,甚至到正月底,活動非常豐富,主要有以下風俗:

1.做新衣

眾所周知,春節都要穿新衣,無論男女老幼,人人都要在正月初一更換新衣,尤其是姑娘、新媳婦和孩子們。主婦們為此一入臘月便開始自織和選購衣料,縫制各種款式的衣裳。中老年男子穿長袍、短褂;婦女們則要穿上衣、下裙、綉花鞋。在孩子們身上更是下工夫,麒麟、老虎、獅子等凡是象徵勇猛的走獸統統綉在各式鞋帽和肚兜上。鳳凰花鳥之類刺綉成女子們的各種花色的傳統服裝。新春伊始,萬象更新,人們紛紛穿上新衣,或莊重,或高雅,或瀟灑,或艷麗,大年初一或集祠堂祭祖或串親訪友,人們議論著,誇獎著彼此五顏六色的衣裳,賞心悅目,喜氣洋洋,呈現一片節日景象。真可謂是:「全家歡喜辭舊歲,滿院生輝迎新春。」

2.備佳餚

過春節的佳餚是最不能馬虎的。為了迎接春節,迎接各位神仙,如關帝、財神、水神、灶神等,家家戶戶都要蒸饅頭、炸油食、煮肉食、洗器皿,到處都是一片歡騰的景象。壽桃祝老年人長命百歲;壽石榴表示多子多福;棗糕表示早早陞官發財;老虎讓小孩吃了會虎頭虎腦,平平安安;棗山饃是獻給灶君的。此外,還要給家庭的每個成員蒸一個饃;給家庭主男蒸錢包,讓他理財致富;給主婦蒸石榴,祝其多子多孫;給青少年男子蒸硯瓦,勵其讀書;女孩蒸布藍,做針線;蒸魚,表示年年有餘,雞則表示大吉大利;蒸狗和獅,俗語雲:「大門獅、二門狗。」有新親的,還要蒸八斤重的圓饃,上麵塑鯉魚跳龍門和各種飛禽走獸,形式新穎奇特。此外,油炸食品也是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有麻花、饊子、麻葉、油餅、丸子、豆腐、紅燒肘子、紅燒肉條、酥肉等。在有些地方,人們還要准備各種酒宴佳餚、飛禽走獸、山珍海味,以慶祝這隆重的節日。

3.掃房舍

掃房舍的習俗,古代稱「掃年」為「打塵埃」。《清嘉錄•叫火燭》載:「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稱打塵埃。」《歲時瑣事》也有相關記載,民間從臘月二十四日以後,不僅可掃房舍,做任何事都可不看好日,即所謂「尺有所為,不擇憲書,多嫁娶,謂之敵絲日」,也稱「無忌日」。《夢梁錄》也記載,這天「士庶家,不論貧富,俱灑掃門間,去塵穢,凈庭戶」。直至今日,每逢年末,人們都會清掃一下房子的塵埃,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4.貼春聯

大年三十那天,民間各家各戶都會貼春聯、敬門神、掛年畫,以增加過年紅紅火火的氣氛。春聯,又稱「對聯」「門對」「門貼」。清代《燕京歲時記》上記載:「春聯者,即古之桃符也。自入臘月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依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直至今日,春聯已成為中國人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代表的不僅是喜慶,還寄託了人們對新一年的願望,抒發了心頭的憂郁和憤懣。陶冶情操,激勵奮進。兩千年盛傳不衰,春聯已成為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朵藝術奇葩。

5.拜年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四類:

(1)走親戚

初一必須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2)禮節性的拜訪

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是平輩則只需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3)感謝性的拜訪

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感謝。

(4)串門式的拜訪

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平常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春節,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喜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禮儀精髓:

拜年時,人們以新禧、發財、如意、長壽等吉祥語互相祝賀。
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節、燈節。秦始皇名政,因避諱,故又稱端月十五。該日為一年中的第一個滿月,象徵團圓美滿。

1.觀花燈

元宵節掛花燈,也源自玉皇大帝替天鵝報仇的傳說,人們為了躲避玉皇大帝的眼睛,便在農歷正月十五前後三天,家家戶戶門前掛燈、放火炮、火花。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了今天,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前後三天,家家張燈結綵,戶戶燃放煙火和鞭炮。
在觀花燈的同時,人們還增加了另一項活動——猜燈謎。燈是靈魂,而燈謎更體現著人們的聰明才智。燈謎,即將謎語貼在燈上,讓人們在賞燈時猜謎,以增加情趣。

2.吃元宵

元宵,又稱「湯圓」。元宵節這天,全國各地的老百姓都要吃元宵。元宵分甜咸兩種:甜元宵,甜餡用核桃仁、豆沙、棗泥、果仁、桂花、山楂、芝麻、白糖、冰糖、青紅絲等製成餡粒,蘸水,放在大籮筐中干糯米粉上,人們通過搖動籮筐使餡粒蘸上糯米粉,撈起再蘸水,再放干糯米粉搖一下,如此反復多次直到滾成圓形。其食用方法多用水煮,也可油炸。元宵之夜,觀燈回來,合家團聚圍坐在一起吃著松軟適度、香甜可口的元宵,別提有多溫馨了!

禮儀精髓:

民俗學專家說,人們通過送花燈來表達各種各樣的美好祝願,送花燈大有講究。可送的花燈種類還有很多:走馬燈、關刀燈、蓮花燈、兔子燈、綿羊燈、錢鼓燈,應有盡有。蓮花燈一般送給女孩,寓意接受花燈的女孩越長越漂亮;如果想要男孩對自己溫順體貼,女孩便送男孩一盞綿羊燈;希望孩子長大有武才,大人便給孩子送關刀燈,希望孩子有文才則送狀元騎馬燈等。
中和節

中和節是唐德宗李適在公元789年欽定的節日,又名二月二「龍抬頭」,原來為農歷二月初一慶祝,後將土地神生日納入其中,故改為農歷二月初二。傳說農歷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生日。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而人的衣食住行,都取之於土地。因此,「土地老」在民間的地位是相當高的。在山西,無論大戶小戶,在自己庭院的北房牆上都會用磚砌一小龕,內塑土地爺泥像,每月農歷初二和農歷十六都要祭祀他。

人們祭祀日神、土地神都是為了祈求農業豐收,然而僅僅有日、有地是不行的,必須有水才能保證農業的豐收。這便出現了玉龍降雨解救蒼生的神話故事。龍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連皇帝也借龍的身份以降服臣民,故有所謂「真龍天子」之稱。

玉龍因民間百姓們炒玉米而獲救,晉南地區便傳下了吃玉米豆的習俗,所謂「二月二崩蠍豆」。在農歷二月初二前夕用碾壓碎黏土,再細篩過,放在鐵鍋里加熱,倒入豆子、玉米和白面團,被攪拌後,炒至黃色即可食用,其味香酥可口,老少皆宜。

中和節的另一習俗是鬧灶火。在山西,每年這天,各縣的百姓都會雲集而來,大鬧火灶。傳統形式有鼓車、高蹺、旱船、花鼓等。

禮儀精髓:

春歸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所以叫「龍抬頭」。
清明節

清明節與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合成三冥節,它們都與祭祀鬼神有關。清明本為24節氣之一,但因為它在一年季節變化中佔有特殊地位,同時,還並入了祭祖和寒食節。因此,清明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1.上墳掃墓

清明節的另一習俗是掃墓,晉南稱「上墳」。在古代,上自皇帝,下到百姓,在清明節無不祭祀祖先,也稱掃墓,藉以寄託哀思。孔子在《論語》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戊。」「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種對宗廟、祖墳至尊至敬的習俗,正反映了中華民族及炎黃子孫的善良及孝心。

2.踏青春遊

陽春三月,正是春風徐徐、陽光明媚的好日子,各地一派生機,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古代清明春遊(也叫踏青)最早見於唐朝,到了宋朝踏青郊遊之風十分盛行。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出北宋時汴京附近以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景象,人物栩栩如生,場面真切生動,是一件有重要歷史價值的生活風俗畫。畫卷人物五百五十多個,牲畜五十餘頭,船二十多艘,車、轎二十多乘,充分體現了清明節郊遊的盛況。

春遊傳承至今,全國各地每到清明前後,機關團體、學校都會組織春遊,參觀名勝古跡,觀賞奇山秀水。可見春遊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意義。

禮儀精髓: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死離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端午節

端午節,又名端陽、重午、重五、端節、蒲節、天中節、詩人節、女兒節等。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說法。一般認為是楚國屈原農歷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盡,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才有五月五端午節的。

1.吃粽子

相傳屈原投江以後,人們紛紛趕來營救,但為時已晚,於是有人將米飯和紅棗等食品倒入水中讓魚蝦龜蚌吃飽,以免傷害屈原。東漢時,長沙人歐回一天忽見屈原頭戴高高的雲冠,腰掛長柄寶劍,身佩珍珠美玉,來到鄉親面前。說每年所祭食品都被水族魚蝦龜蚌所竊食。大家聽後非常生氣,問屈原怎麼辦?屈原說:「今後若有惠祭,當以箸葉包飯,做成尖角的角黍,並纏五色花絲,水族見了,以為菱角,便不敢再食。」

粽子一般分為兩類:一是純米粽子。有糯米或黍米兩種,吃時拌糖;二是有餡粽子。例如,紅棗粽和八寶粽。八寶粽佐以柿餅、栗子、果脯、肉、青紅絲、蓮子等。粽子發展到今天,口味多樣,甜、咸、辣都有,角、錐、筒形俱見。其做法一般是將米、棗等浸泡後,用蘆葦葉或玉米葉包好,再用馬蘭草結扎,有的地方用五色線紮好,取避邪之意。包好的粽子擺置鍋中,用竹箅子壓實,倒水至淹沒為止,用溫火煮一夜,便可以吃了。

2.飲雄黃酒

雄黃作為一種殺蟲和消毒葯,古代就已經應用了。這一習俗最早見於晉朝,相沿至今。除了塗在小孩兒的額間和手足心外,還用白酒浸雄黃再泡白礬,稱作雄黃礬。被蟲叮咬後,用雄黃礬蘸水塗抹可起到消毒解痛的作用。雄黃酒、雄黃礬一直以來都是古代消炎解毒之良葯。今天,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已非常少見了,但仍有用它來殺蟲祛毒的。

3.劃龍舟

劃龍舟是端午節的又一個重要活動,中國絕大多數縣市都會在端午節劃龍舟,尤其是南方。所謂龍舟,是一種以龍為標志的競賽船隻。龍的特徵體現在龍頭和龍尾上,此外還有各種裝飾物,如舟上有神樓、神位、旗幟、彩燈、大鼓、銅鑼,等等。每逢端午節,人們會預先修好龍舟,訓練水手,到節日那天進行龍舟比賽。比賽前,還需請龍、祭龍,然後進行競渡。

4.懸掛菖蒲艾草

采擷菖蒲和艾草是端午節重要的活動內容。據傳說,菖蒲代表張天師的劍,艾草代表張天師的虎,所以有蒲劍艾虎的民俗稱呼。在鄉村,人們把菖蒲艾草采擷回家,把菖蒲做成寶劍形,把艾草剪貼成老虎形,掛於屋檐或門楣,用來驅邪祛毒。現城市裡的不少人家在端午節也在家門上懸掛此物。

5.避五毒

民間有一種信仰,認為農歷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五毒,即蛇、蜈蚣、蠍子、蜥蜴、癩蛤蟆。傳說中,五月多災多難,甚至生孩子都會夭折。因此,必須採取各種方法來加以預防,包括以服葯和宗教手段來避五毒之害。為了對付五毒,在端午節要賜扇,小孩穿五毒裹肚、佩香囊、捕蛤蟆、貼端午符、沐浴蘭湯,等等。在天津,端午節這天,已婚婦女要帶領小孩到河邊「躲午」,並把身上佩戴的避邪物,如布人、布狗等物丟到水裡,取小布人代替其受災,俗稱狗咬災星。

禮儀精髓:

五月端午節,又稱「端五」。端是初的意思,端午節即是農歷的五月初五。
七夕節

七夕,又稱乞巧節、少女節、女節、女兒節、洗頭節、情人節、雙星節、雙七節等。除唐代有六夕,五代以七月六日為七夕節外,歷代均以農歷七月初七為七夕節。

農歷七月初七這天,有些地方流傳著一種習俗:男女訂親後,女子要為未婚夫納雙鞋墊。鞋墊花樣繁多,有二龍戲珠、鳳凰戲牡丹、鴛鴦配、龍風飛舞等。顏色鮮艷奪目,是一種技藝相當精湛的刺綉工藝品。綵線里寄託著姑娘們無限的相思,條條彩絲織出姑娘溫柔多情的心,一雙雙鞋墊凝聚著她們良好的祝願和純真的情意。

有些地方,習慣用當年生長出來的麥秸編成一座橋,配以牛郎、織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鵲等紡織物,放置案頭。有的用彩紙剪上述人物和動物,貼於牆上。祈禱後,再拿七根綉花針,用綵線穿孔,能一次穿過七根針的人,就算乞得了「巧」。

南方一些地方,七夕節這天,要在院里曬一盆水。一會兒,用手將綉花針輕輕放置水中,若針漂浮,謂之得「巧」。有的地方綉花針漂浮後,看水底影子,影中有動物,花鳥者,謂之得「巧」。其影粗如槌,細如絲,直如軸蠟者,謂之拙,不得「巧」。這一習俗流傳至今,雖也有人丟巧針,但多半為了滿足姑娘們的好奇心。

禮儀精髓:

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中秋節

中秋節,又名月節、月夕、端正月、八月半、仲秋節、團圓節等。中秋賞月在唐代就已經很流行了。在古典小說中曾流傳有「唐王游月宮」的故事,到了宋代正式定為中秋節。

1.賞月

中秋節賞月到唐代已十分盛行了。《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都要和楊貴妃去太液池賞月。當他興意正濃時,明月西下,於是玄宗命令在太液池西岸修建一百尺的高台,稱「賞月台」,准備以後與貴妃賞月用。

賞月在今天仍然十分盛行,農歷八月十五的夜晚,一家人吃著香甜可口的月餅、賞著又亮又圓的月亮,真是愜意!

2.吃月餅

月餅,作為中秋節特有的食品,最早出現於唐代,宋代已很講究,明代進一步確定為節日食品。中秋節,月餅是祭月供品,同時又是饋贈親友的傳統禮品。在古代,幾乎家家都有做月餅的模具,節前自己製作,鄰里互助,早上給張家做,下午給李家做,俗稱打月餅。

根據月餅皮的材料,月餅可分酥皮和提漿兩種。酥皮圖案簡單,表皮薄如麻紙,層次分明,色澤金黃,食之香甜酥脆;提漿用麵粉拌糖和面,內包餡,上模具打制,圖案精美,有「嫦娥奔月」「銀河明月」「犀牛斗月」「月中折桂」「吳剛伐桂」「白兔搗葯」等。按餡的材料分,月餅有五仁、棗泥、玫瑰絲等。月餅一般為四塊一斤,寓意家庭團圓,同時也祝願仙子嫦娥早結良緣。山西以南,講究做一個特大月餅,專供祭月。山西以北講究祭月用套餅,由小到大,壘起來像座寶塔。

祭月除月餅外,還需要准備西瓜和毛豆。西瓜取音於「喜」,取形於圓,取瓤於紅,取子於多,寓意全家人團團圓圓,歡歡喜喜,紅紅火火,多子多福。西瓜的選取也是不簡單的,必須在收獲時精心挑選半熟、皮厚、無傷的,特意保存下來,專門祭月。

3.觀潮

觀潮的習俗主要盛行於南方。它最早見於漢代,到唐宋時觀潮已形成很大的規模了,尤其是南宋,因臨安(今杭州)為京都,所以每年的中秋節江浙一帶觀潮的盛況空前。觀潮之風一直延續至今,今日南方杭州等地仍於中秋賞月觀潮。山西汾河中下游,每年八月中旬仍在汾河漲潮之時,常有人結伴前去觀望。近年來汾河上修築了許多公路大橋,八月潮漲,新絳、稷山等地方的群眾成群結隊到大橋觀潮。

禮儀精髓:

中秋節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人們在這一天,外出的要趕回來,出嫁女兒要在婆家過夜,新媳婦回娘家要由女婿專程去接。
重陽節

重陽節,又名九月九、重九、茱萸節和菊花節、老人節等。重陽節起源於秋遊去災的風俗,後來才演變為重九節。中國以九為陽,所以叫重陽節。

1.登高飲酒

九月,天高雲淡,山清氣爽,丹桂飄香,艷陽高照。登山遠眺到處都是一片豐收的景象。重陽登高、飲酒、系茱萸避邪的習俗相沿至今。晉南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等名言。

九九重陽節,沿襲到今日已賦予了新的意義,變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節日。

2.賞菊

重陽節這天,全國各地幾乎都要舉辦菊花展,其中以廣州和北京最負盛名。每年都有新培育的品種面世,葉、花形都有新的發展。按葉的形態分,菊有圓葉菊、蓮葉菊、瓜葉菊。按花的形態分,菊又有平瓣菊、管瓣菊、絲瓣菊等。其品名花樣達二千餘種,菊名華麗而富有詩意。如杏花春雨、明雪照檄菊、醉楊妃、玉手調脂、佛見笑、海掌著露、春紅月色、夕照松蔭等。聞其名如睹其麗姿艷容,觀之,實乃藝術鑒賞與享受。民間還講究採菊花晾乾泡飲,俗稱菊花茶,其作用為利尿、下火、解毒等。

3.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發糕」「菊糕」。吃重陽糕的習俗在宋代便已十分盛行了,一直沿襲至今。山西重陽糕屬麵食糕點,以棗泥、銀杏、松子、杏仁為餡。可做九層,有的在糕點上做兩只小羊,取重陽之意。有的在糕上插小彩旗,以圖吉利。糕諧音高,寓步步高升之意。家境好的人家在這天不僅要吃重陽糕,還要吃壽面,或大擺酒宴,慶賀全家平安健康。

禮儀精髓:

重陽節這一天,人們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尊重老人,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3. 濟南晚上哪裡好玩

1、大明湖

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素有「泉城明珠」的美,夜晚的大明湖燈光璀璨,美不勝收。大明湖景區專門做了亮化工程,「明湖秀」水景表演和「一湖一環」景觀亮化工程共同組成濟南的「泉城夜宴」,使原本美麗的大明湖在夜色中顯得更加妖嬈。

4. 濟南三大名勝是什麼

大明湖畔、趵突泉、千佛山。

1、大明湖畔

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是繁華都市中一處難得的天然湖泊,也是泉城重要風景名勝和開放窗口。它位於市中心偏東北處、舊城區北部。大明湖是一個由城內眾泉匯流而成的天然湖泊,面積占舊城的四分之一。

大明湖遊客眾多,每年接待國內外遊客約兩百萬人次,在濟南諸公園中最多。

(4)七夕大明湖擴展閱讀

萬里長城、桂林山水、北京故宮、杭州西湖、蘇州園林、安徽黃山、長江三峽、台灣日月潭、承德避暑山莊、西安秦兵馬俑十個風景名勝區。這十個景區分布於祖國的東西南北各個區域,包括自然景觀,歷史建築,人文景觀和文物古跡等。

杭州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部, 杭州市市中心,舊稱武林水、錢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稱西湖。

中國古代以西湖命名的湖有36個之多,其中以杭州西湖最著名,如單稱西湖通常指的就是杭州西湖。西湖是一個歷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古跡遍布,山水秀麗,景色宜人。

蘇州有園林200餘處,保存尚好的有數十處,並因此使蘇州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影響到整個江南城市的建築格調,帶動民間建築的設計、構思、布局、審美以及施工技術向其靠攏,體現了當時城市建設科學技術水平和藝術成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十大名勝古跡

5. 七夕在濟南去哪玩

師范東路
山師校園內的師苑東路北段,銀杏水杉,春夏翠綠清香,深秋金蝶翻飛。登攀路上,文化樓旁,寶槭林立,枝繁葉密。
登攀西路
登攀西路在山師文化樓和教學三樓之間,由北至南,漸趨漸高,拾級而上,每逢早春,繁花似錦,落英繽紛,芳香郁馥。樹下冬青,繁茂凝翠,飽經風霜,滄桑厚重。
護城河畔
「濟南的哪條街是情侶們最愛出沒的?」相同的問題問過很多人,而得到回答最多的是黑虎泉西路。黑虎泉西路具備談情說愛所需的一切條件,路窄且安靜,路兩邊是低低的垂柳。從路邊向南去便是以護城河為依託的環城公園,觀泉泛舟皆可依興之所至,河畔的假山樹叢又給情侶們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天色越暗,這里的人氣越旺。護城河以南的泉城廣場,更是一個不分晝夜的地方。黑虎泉西路路北還保留著老城區的風貌。再向北去便是泉城路。而黑虎泉西路沿線也分布著各類休閑娛樂的場所。黑虎泉西路、護城河、泉城廣場和泉城路連成一片,如此方便的地方,可以算做泉城愛情路線的首選。
張家大院
張家大院建於1668年,是王府池子街上一處較知名的大院。目前僅保留著清末民初建築的中院北屋和東屋兩處。北屋內陳設古老傢具,同時是一個院套院式結構,後院有一棵100多年的石榴樹,每年能結四五百個石榴。
西更道
一走進西更道,人就覺得自己變成了牽線木偶,被它牽著走。這條巷子,它牽著你。西更道街街面乾乾凈凈,路面的條石很整齊,有的被磨得很光亮,看上去年歲都不小了。而在這條很窄的街道里,還有一些更窄的小巷子,雞腸子似的,彎彎曲曲,如果不是這里的住戶,一定會找不到自家家門的,徜徉在這樣的小巷裡面,讓人覺得西更道街真的很有意思。
王府池子街
街道縱橫交叉,南北較長,東西較短,縱向街道多有曲折。街上只有幾十戶人家,多為青磚瓦房、小戶門樓,漫步在這條道路上,會感受到極強的親和力,她的淡雅、洗練、溫馨、和諧,令人流連忘返。
中山公園
這里多以園林景色為設計本位,園內植花種樹、建亭蓄池,還建造假山、彎曲小山徑。在園內放置動物籠和精心製作的花圃,有賞心悅目的動植物供遊人欣賞。多美呵!此景只應天上有!更妙的是,這兒的地理位置、景觀設計和植被特點,在提供放鬆心情的同時,又保證了很大程度的私密性,適合那些還沒到公開戀情時候的戀人們幽會哦。
緯四路
喜歡安靜的你們,可以悠閑漫步,愛運動的你們,可以騎自行車。真的,你們的第一次約會,就交給它吧,不尷尬也不會太親密,這悠悠長長的老濟南街道,會載著你們的情愫,一直向前走。
曲水亭街
傍晚到泉邊散步吃飯,汲水澆花,寧靜淡泊地過著尋常百姓的日子。泉水從西北側流出,在戶家穿行,流到曲水亭街,然後匯入大明湖,是如今人們體味濟南老城風貌的極佳去處,也是體現小橋、流水、人家,家家泉水的一幅悠然的畫面,儼然隱藏在濟南鬧市中的一個「世外桃源」。
起鳳橋街
起鳳橋街建築平凡質朴,這里是電影《意外的戀愛時光》的拍攝地,行走其間,無數浪漫的鏡頭就在戀人身邊。每一對戀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專屬「老地方」,但是這里提供了一個公共平台,在這里,美好的回憶會如滔滔流水,湧入你們的心田。
翔鳳巷
翔鳳巷位於濟南老城區,東起平泉胡同,西止芙蓉街,是濟南最窄的小巷,寬度僅為80厘米。可以想像,一對年輕情侶,並肩攬腕,邁著碎細的腳步,出現於灰石便道之上,情話喁喁,蜜蜜綿綿,有時停下腳步,舉頭看見一線天空,或許是另外一番趣味。逢到人稀路靜,擁抱,接吻,緊張的鏡頭演出,叫人艷羨。
紅葉谷
人一生誰還沒發過幾次瘋?陷入愛河的你們,肯定也會有這樣的經典時刻。推薦你們來紅葉谷,此時正是紅葉谷園中的梅花節,各式梅花正次第盛開著。緊隨其後的是鬱金香花節,到七八月份便是象徵純凈美好的百合花節,可謂是花的海洋。既有山林曲徑,又有廣闊草坪,攜手漫步其中,春賞百花爭妍,夏於林中探幽,大自然的氣息一定能感染到你們,野趣之中,不妨撒點野發點瘋吧!

6. 濟南大明湖:青蛙不鳴之謎的第二段作者明知傳說不科學,為何還要介紹 我要答案啊 快點告訴我咯

位於山東省會濟南市中心的大明湖,是濟南的三大名勝之一。它是一個由眾泉匯流而成的天然湖泊,湖面面積46.5公頃。該湖不但歷史悠久,風光秀美,而且湖中一些自然現象也頗令人費解。其中,大明湖中「蛇不見,蛙不鳴」的現象,就令人頗感興趣。

據清代的《歷城縣志》記載:「湖(指大明湖)出城中,擅奇宇內;異在恆雨不漲,久旱不涸,蛇不見,蛙不鳴。」事實也確實如此。大明湖裡,從來見不到水蛇;而大明湖的青蛙,從來都不會叫。有時,離大明湖不遠的灣塘稻田裡,蛙聲吵成一片,而湖中的青蛙卻像啞巴似的,寂然無聲。偶爾有青蛙跳到碧綠的荷葉上,頭仰著,肚子一鼓一鼓的,就是發不出聲來,所以當地百姓中又流傳一句俗語說:大明湖的蛤蟆干鼓肚。

大明湖的青蛙為什麼不會叫?當地流傳這樣一個傳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經濟南,就住在大明湖邊的巡撫衙門里。晚上,大明湖的青蛙聒噪盈耳,吵得這位萬歲爺睡不著覺。於是他便把隨侍的大臣劉墉(即劉羅鍋)叫來,讓劉墉傳他的聖旨,不準大明湖的青蛙再叫。劉墉只得遵命,來到高高的北極閣上,大聲向著湖中的青蛙宣讀了乾隆皇帝的聖旨。畢竟皇帝是金口玉言,連青蛙也不敢違旨。從此,大明湖的青蛙就再也不叫了。

對於此事,有人提出大明湖湖水是地下水形成的,其中富含豐富的礦物質,很可能在這些礦物質中,有一種會影響到青蛙的聲帶,使得它們無法鳴叫。也有人認為,青蛙喜歡在淺水裡鳴叫,而大明湖卻是個典型的深水湖,這種環境不適合青蛙鳴叫。但據專家介紹,青蛙屬於兩棲類動物,性喜陰涼,一般情況下,只有在發情期間才會鳴叫,其餘時間它們多是呆在自己的領地內捕食,很少發出聲音。並且青蛙發聲依靠的是嘴巴兩側的氣囊而不是聲帶,青蛙產卵也須在水裡進行,產卵時青蛙是會叫的,因此,「礦物質說」和「淺水說」在理論上是講不通的。

這傳說自然不足為信。有人試圖用水的溫度對這一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大明湖的水來自濟南各泉的泉水,水溫較低,青蛙生活在這里不能發情,因此就不叫。其他灣塘里水溫較高,青蛙生活在裡面能夠發情,到了發情期就會大叫不止。但這種說法,也難以服人。因為其他灣塘里的水溫較低時,青蛙照樣能叫;而大明湖的水溫升高時,青蛙仍保持沉默。看來,這個自然之謎仍然沒有解開。

7. 王思聰七夕和誰一起過的

七夕當日,有網友在北京偶遇王思聰跟一女生一起遛狗,一同穿著情侶裝的模樣十分甜蜜,隨即該網友偷偷拍下了一組照片並分享到了網路。由於沒有拍到女主正面,不少網友對這位女主身份都感到十分的好奇。在這里,不得不佩服一下網友們的強大,通過蛛絲馬跡終於扒出了這位女主的身份。

都是網紅臉,沒有辨識度啊。

8. 中華節日有什麼習俗

破五節
(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為「破五」節。這一天不準婦女串門,串門不吉利。《清裨類鈔》載:「正月初五日為破五,婦女不得出門。」這天各家都吃水餃,意為用水餃包起來,以求吉利。如今雖說人們對婦女串門不講究了,但這天吃餃子卻成了各家習慣。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又叫「燈節」在濟南,一年一度的元宵燈會,景象極為壯觀。每到此時,各大公園、廠礦企業及大街小巷,均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花燈,入夜,宮燈、紗燈、魚燈、花籃燈、跑馬燈……光華四射,美不勝收。

尤其一年一度的趵突泉燈會,更是獨具特色。各式各樣的花卉燈、鳥獸燈、走馬燈、故事燈、謎語燈等或富麗堂皇,或古樸典雅,或靈巧別致,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這一天,家家戶戶盛行吃元宵。

此外,元宵節前後,濟南的街頭巷尾,到處是踩高蹺的,跑旱船的,舞龍燈的,舞獅子的。人們把一些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以及強烈的愛憎和美好的願望融入這種富有民族傳統的民間藝術中,增加了節日的歡快氣氛。

「龍抬頭」
農歷二月初二,春龍節,俗叫「龍抬頭」,意為龍興治雨,風調雨順。清朱蠡尊《日下舊聞考》載:「都人呼二月二日為龍抬頭。」這一天,市民早起,炒「蠍子爪」(即豆子腌泡後)吃,以避免蟲咬蠍蜇;老男少兒都理發,以視精神,免除災病;農村盛行用爐灰「打囤」,預祝豐收。這些習俗已被人們延續至今。

清明習俗
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氣,並留下了很多有趣的習俗。在濟南保留至今的有「踏青」、「掃墓」、「盪鞦韆」、「插柳」與「植樹」。

踏青
踏青,古時也叫遠足或遠游,現在則叫春遊或郊遊,它是「清明」時節的主要習俗。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承大好春光到郊外遊玩,然後圍坐野宴,抵暮而歸。濟南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每到清明節,春光燦爛,風和日麗,人們南登千佛,北游明湖,郊遊、泉邊,遊人如織。這種春遊的習俗,一直保留到現在。

掃墓
清明掃墓,在陽歷四月初五、六日,市民都攜紙、香和供品上墳祭祖,為祖墳添土,追念祖先。據說這一習俗由來已久,從秦代就開始了,漢代繼承秦制未變。到了唐代,掃墓才固定在清明舉行。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一詩中寫道:「丘墟郭門外,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就是描寫郊野掃墓情景的,到了宋代,人們都在清明日拜掃祖墓,京都人士傾城出郊,四野如市。在今天,清明節這天已成為人們緬懷英烈、掉念去世親人的日子。

盪鞦韆
清明時節,在濟南城鄉,還流傳盪鞦韆的習俗。清明節這天,男女老幼,身著新衣在綠楊深外,或在街前廣場,立木為架,上袈橫木,下懸二繩,繩下橫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兩繩可前後上下飄盪,極富樂趣。相傳盪鞦韆本是北方胡人的一種游戲。戰國時期,劉桓公北征時,才將這種游戲帶到漢族中來。漢、唐以來,多用在皇帝的後宮和顯官貴族的園囿里,後來才漸漸傳到民間。

插柳和植樹
清明正是「綠柳才黃半未均」的時節。濟南城鄉,過去都有插柳於門,婦女,兒童頭戴柳枝、柳球的習俗。據說這種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農民祖師--神農氏,後來發現為記年和表示長壽的美好願望。如宋人趙元鎮的《寒食》詩中寂寂柴門村落里,也教插柳記年華之句;農村有「戴個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的農諺。後來,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而插柳、栽柳卻盛行不衰,並推而廣之,繼而在清明時節演變成植樹造林。民國4年(1915年),清明節被定為植樹節。現在,每到清明前後,各地都展開大規模的植樹造林運動。青青的楊柳,不但給大地帶來無限生機,也寄託著人們無限美好的希望。

浴佛放生
浴佛放生是一個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為浴佛節。

我國宋朝時已有「裕佛會」。民間煎香葯糖水,相互贈送,到佛寺燒香施捨的,叫做「浴佛」。或買魚、龜、螺、蚌等水中動物放生。大廟宇內多辟有專用的放生池,供人們放養動物。傳說四月初八這天是釋迦牟尼佛的誕辰。濟南廟宇眾多,在過去,四月初八浴佛放生也相沿成習。這天,東岳廟、北極廟等寺廟的僧道,都設壇念經做法事,許多善男信女也都涌進廟里爭舍錢財。有些人還口誦放生咒,將買來的魚、龜、螺、蚌等水生動物投放水中,終日不絕,藉此表達他們的慈悲心懷與對宗教的虔誠。

端午節風俗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古人把五月也稱作「午月」,五日又常寫作「午日」,「端」又是「初」的意思,所以五月初五就叫「端午」;因「午月」和「午日」兩個「午」字重復,所以「端午」又叫「重午」又因古人常把「午時」當作「養辰」,故「端午節」也叫「端陽節」。

從唐代正式規定端午節為重要節日後,逐漸開始重視起來。濟南人過端午節主要有以下特點: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五毒」指(蠍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形象的剪紙做成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就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驅蟲避邪,保以安康。飲雄黃酒,吃粽子。端午節這天早飯前,要先飲一杯雄黃酒,然後再食用粘米、紅棗等包成的粽子,飲黃酒據說可以殺蟲害,避百邪,包粽子則是為了憑吊愛國詩人屈原。戴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愛」。給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繫上五彩絲線,這也是濟南端午節普遍流行的習俗。香包是用棉織品和絲線綉成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綵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端午節這天,在濟南一些名士則在這一天泛舟明湖,聚會暢飲,作詩唱合。以上這些風習,有些一直延續至今天,如端午節這天插艾枝,包粽子等,今天在濟南依舊很興盛。

碧筒飲
荷花在濟南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在利用荷花方面,濟南還有一些特殊的習俗。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飲。

據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一書中記載: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開之際,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的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然後用簪了將蓮葉的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的荷莖相通。人們從荷莖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用當時親身體驗過的文人的話說,就是「酒味雜蓮香,香冷勝於水」。這就是被唐宋文士傳為美談的「碧筒飲」。

在濟南荷葉矗盛酒外,用它還可以做成許多獨具風味的食品。如將鮮嫩碧綠的荷葉,用熱水略燙一下,煮粥時蓋在粥上,等煮好的粥涼後再加糖,色碧味香,名曰:「荷葉粥」,是濟南夏令著名的小食品;按做「米粉肉」或「粉蒸肉」的 做法,先切好豬肉,炒好米,拌上醬油,然後選用大明湖產的只有碗口大的嫩荷葉,洗凈,一張荷葉包起一塊豬肉和適量的炒米,攤放在碗里,再上蒸籠,蒸熟後即成「荷葉肉」。吃是連肉帶荷葉一起吃,即有豬肉的美味,又有荷葉的清香,特別鮮美。用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做成荷葉雞、荷葉魚等上等佳餚。此外,用荷葉包裝食品,也是濟南特有的風俗。以前食品店裡賣的蒸包、鍋貼、熟肉以及腌菜等,許多都是用荷葉包裝,這樣即不透油、透水,又別有一番清香滋味很受人們歡迎。

另外,過去濟南人還有吃荷花瓣的習俗。其中「炸荷花瓣」就是濟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將新鮮、完整、干凈的荷花瓣洗凈之後,掛上一層薄薄的雞蛋糊,再放到油鍋里炸,炸好後撒上白糖,吃到嘴裡,清香可口,回味無窮,很為人們所喜愛。

「吃春」
濟南人喜食香椿。香椿是一種樹木,其嫩葉芳香可食。清代人稱春天採摘、食用香椿的嫩葉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濟南近郊仲宮一帶盛產香椿。每年春季,香椿萌芽抽葉時,也正是濟南人「吃春」之時。此時,農民們把嫩紫或淡綠色的椿芽掰下來,拿到市場上叫賣;喜歡「吃春」的人們爭相購回家中,品嘗春天的香甜。香椿有多種吃法。而濟南的「香椿芽拌豆腐」遠外聞名。人們將香椿芽或嫩葉洗凈後用鹽稍腌,揉過,約腌一夜即可取用。用時將腌過的香椿芽切成末,再將蒸透後切小丁的豆腐與香椿芽末放入盤中,撒上精鹽,滴上香油拌勻即可食用。再一種做法是「炸香椿」---將嫩香椿洗凈,瀝凈水分,加鹽後揉搓均勻,再在調好的麵糊中沾勻,放入熱油中炸黃,取出食之,又酥又香。因整支香椿炸成後形似魚,所以濟南民間又叫「炸香椿魚」。

濟南蒲菜
濟南人愛吃蒲菜的習俗由來以久,蒲菜是一種水生草本植物。大明湖的蒲菜,是濟南的美蔬,早已馳名國內。《濟南快覽》一局中記載說:「大明湖之蒲菜,其味似筍,遍植湖中,為北方數省植物萊類之珍品。」《山東通志、物產》稱蒲菜為「蒲筍」,是濟南人「日用蔬菜」之常品。蒲菜的吃法有:「奶湯蒲菜」、「鍋塌蒲菜」(涼碟)等。至於濟南人鍾愛的蒲菜燙面餃、蒲菜扁食等,也是人們喜愛的常食。凡品嘗過這些美味佳餚的,無不交口稱贊。

七月三十放河燈
在濟南,過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舉行盂蘭盆會打醮育經。有的人家要燒上大批線香,沿院內牆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誠;有的則用放河燈的形式超度死在河裡的鬼魂。據說,農歷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時,曾發誓要普度有罪孽的眾生,使他們脫離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魂」的日子。

河燈是用濕面做成的。晾乾後,在燈碗里倒上豆油,再用棉花搓成燈芯,點燃之後,放在河裡,讓它順流飄去。這時,只見滿河點點燈火,閃閃爍爍,飄飄盪盪,河水映得彤紅。據說河裡的溺死「鬼」見到燈火,就可以得到超生。放河燈是佛教的一種迷信活動。

當年濟南大明湖北岸北極廟里的道士們,也在農歷七月三十日這天打醮超度亡魂。他們白天念經,招待來廟里燒香的「施主」,並找扎紙工人和彩紙糊成大型的「法船」,放在廟前的湖水裡,吸引遊人。到了晚上,道士們穿上花花綠綠的錦綉法衣,敲響鐃鈸,吹起笙笛,從幾十層台階高的北極廟列隊出來,到法船前面焚化「疏頭」,同時,把彩紙扎的大型法船燒掉。一時間,烈火熊熊,照得滿湖通明,使整個濟南市為之轟動。以致廟內、湖畔,萬頭攢動,擁擠不堪。解放後,隨著封建迷信的破除,「放河燈」等活動已不復見。

明湖踩藕
濟南盛產蓮藕,明湖藕尤其聞名。解放前的大明湖,當時除歷下亭周圍及船行航道純為水路外,其餘水面阡陌縱橫,形成了一塊塊水田。水田上「東一塊蓮,西一塊蒲,土壩檔住了水,蒲葦又遮住了蓮,一望無際,因水較深,泥層又厚,所以只能栽種蓮藕、蒲萊等,要採摘蓮藕,只能下到水裡去用腳踩。因此,明湖踩藕成為濟南一種傳統習俗。

踩藕時,踩藕人身穿一件皮製的不透水的「連衣褲」。皮衣見水後質地變軟,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運用自如。只見人頭或皮衣上口在水面上時沉時浮,很有節奏感。這是踩藕人用腳在水下探索找藕。找到藕枝後,還要找到合適的藕節,然後用力一踩,一枝鮮藕便從根上斷下,再用腳將藕挑出水來,抓一塊藕上的黑泥,塗在斷口外,以免灌進水去。因藕內有空氣,能夠浮在水面上,否則就會沉入水中。最後將飄在水面上的藕收集起來,再挑到市場上去出售。

除夕乞巧
農歷七月七日,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這是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日子。晚上,婦女們穿七孔針,先完者為得巧,故稱乞巧,七夕乞巧的習俗,在濟南十分流行。七夕乞巧,早在戰國時期的楚懷王時就開始了,據《考工記》的注釋中說:「以織女星之祥,因祭機之杼,以求工巧。」因為七夕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人們想從織女那裡求得更多的智慧和技巧,以織出更好的布來。傳說,這天夜晚的葡萄架下,可以聽見牛郎與織女談話。

在古代,每到七夕前,家家張燈結綵,搭乞巧樓,兒童女子,皆著新衣。在城裡「富貴人家,於高樓危榭,安排筵會,以賞節序。」以後,雖然這乞巧樓不一定搭了,但這一天活動仍很有趣。這天晚上,家家都「張錦綉,陳飲食,樹瓜果,焚香於庭」。其次,參加的人望月瞻斗,依次列拜,祭祀牛女二星,祭畢才正式乞巧。有的用七根針,五彩絲線,望月穿針。誰穿得快,誰乞得巧的就多。

有的在桌案上擺一盆水,水裡浸著瓜果,乞巧的人手裡拿著一面鏡子,誰把月光從鏡子里映到水盆的瓜果上,誰就算得了巧。有的捉一隻蜘蛛,放在首飾盒裡,第二天早晨,觀其結網之疏密或圓正,為得巧之多少。還有的於七月七日中午,把事前生好的「巧芽」(豌豆和綠豆)牙和手摘下來,投在水盆里,在太陽光下照影子,誰的巧芽影子象針、剪、花、鳥、蟲等,誰的手將來就會巧。正象一首民間歌謠唱的那樣:「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蓋、七月七日摘下來。姐姐妹妹照影來。又象花,又象菜,看誰心靈手兒快。」

中秋賞月
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是我國民間又一重要節日。據史書記載,中秋節始於唐代,以後產生了中秋節祭月、拜月、賞月的習俗,到元代末年,民間才廣泛流傳著八月十五吃月餅的故事。

中秋祭月在濟南亦不例外。據1928年《歷城縣鄉土調查錄.習俗》載;「中秋月十五日夜,設月餅瓜果於院中以祭月,並集家人於月下餚醵飲以賞月。」

過去,每天中秋的晚上,當明月從東方升起的時候,人們便在庭院中設香案,擺供桌,供桌上陳以糖餅瓜果等。全家人團聚一起拜月、祭月。祭畢之後,由家中的長者主持,把祭品分給大家,並把象徵「團圓」的月餅分切成塊,大家分食之。

中秋食月餅的風俗流傳很廣。傳說元朝統治者統治了中國以後,為防止人民起來反抗,規定只能10家合用一把切菜刀,每10個家還要供養一個蒙古奴隸主的爪牙,這些爪牙,胡作非為,無惡不作,人民切齒痛痕。元末,各地災荒嚴重,災民顛沛流離,啼飢號寒,實在活不下去了,一年中秋節,泰州人張士誠暗中串聯,把寫著「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月光亮亮,齊齊排排,排到明朝好世界」等號召人們起來推翻元朝統治者的紙條,藏在月餅里,大家互相傳送,互相聯絡。到了中秋晚上,家家吃月餅,見到了那紙條,便齊心協力,一致行動,舉行了民族大起義,很快就把元朝統治者推翻了。元朝滅亡了,但這吃月餅的習俗,缺一直流傳至今。

千佛山「 九九」登高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佳節,每逢這天,古人都要頭插茱萸,手提菊花酒,登高遊玩。據說這樣可以除災避害,求得生活的安寧幸福。這種「九九」登高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在濟南,每逢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到千佛山登高。自元代開始,這一天又被定為千佛山廟會,所以就更為熱鬧。過去,九月九日這一天一早,濟南各階層人士,便身佩茱萸,趕來登山,時值深秋,天高氣爽,山前山後,盛開的野菊爛漫似錦,清香撲鼻。因此,戰在「賞菊岩」,上觀賞菊花,遂成登山的一大樂事。除賞菊外,濟南人還有吃菊花的習俗,將白色的菊花瓣採下,蘸上麵粉油炸食之;或者配上肉類做成菊花火鍋,配之以菊花浸泡的美酒,在山上野餐,真是別具風味,清香無比。詩人朱照曾在《重陽節同人挈酒歷山登高詩》中寫道:「閑招三兩友,把酒醉南山。靜喜高松下,香偎野菊間。」這首詩,正是古人重陽等千佛山的生動寫照。

除登山外,過去濟南人在重陽節這天,還要蒸棗糕吃。街上出售棗糕,多用糯米和棗或小豆和棗做成,蒸熟後在街上現切現賣。居民家中做的棗糕,用一層面一層棗疊壘成塔形,蓋者用面捍成的菊花形頂,蒸而食之,名為菊花棗糕。為什麼重陽節這天要吃棗糕呢?因為「糕」、「高」同音,吃棗糕即有登高之意。至於為什麼這一天要登高,據粱朝吳均《續齊諧記》載:東漢時有一個叫費長房的人,神通廣大,能呼風喚雨,遣神捉鬼。有一天,他對徒弟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裡將有災禍降臨,須早作準備。」桓景問:「用什麼辦法可以免除這場災禍?」長房告訴他:「這天,你全家人各做一個紅色布袋,裝上茱萸,掛在胳膊上,再帶些菊花酒到高山上去飲,即可避免這場災禍。」桓景聽了師傅的話,在九月九日這天,全家人到山上度過了一天,晚上回家,才安全無事。從此,「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災」遂相沿成習。

近年來,千佛山廟會更是盛況空前。盡管人們登高已不再是為了避災除害,飲菊花酒、吃菊花火鍋的習俗也不多見,但來登山的人們照舊絡繹不絕。人們在瀏覽或挑選著琳琅滿目的土特產品時;總要等上山頂,縱目遠眺,觀賞著大好河山和如詩如畫的濟南新貌,不禁會浮想聯翩,感受到一種美的享受。

曲水流觴
從漢朝開始,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便被定為「上巳」。在這一天,人們要到水濱洗濯,以消除不祥,叫做「修」。巍晉以後,又把這一天確定為三月初三。在這天修 以後,人們順便要舉行野餐宴樂和「曲水流觴」的詩酒盛會。游樂的人們,列坐在環曲的水溪旁,把酒裝入觴杯中,置於托盤上,放在溪流上游的水面上,使之順流飄下。觴杯飄至曲折拐彎處,往往會停住不動;即使在前一轉彎處未停,也會在後一個轉彎處停下。酒杯停在誰的近前,誰就得將酒飲下,飲後還要作詩吟唱,作詩不成便是罰酒,這就叫「曲水流觴」或「流觴曲水」。晉代宗 在《荊楚歲時記》中,就有「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的記載。

遠在北魏時期,濟南的士大夫及在現曲水亭街附近建起了曲水流杯池。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一書中寫道:「歷祠下泉源競發,北流經歷城東又北,引水為流杯池,州僚賓宴公私多萃其上」。流杯池既現在的王府池子,池水北出,曲折東流,至今曲水亭街。當時這里清流映帶,楊柳依依,岸平草軟,是曲水流觴的理想場所。

現在曲水亭街,座落在珍珠泉之北,大明湖畔的百花洲之南,曲水亭依在,流水依舊,但溪流已無曲折可言,水亭也早已折除。但如循流上溯 ,由王府池子至起風橋一帶,溪流回環曲折、曲水流觴之跡,還是依稀可尋的。尤其這一帶還保留了更多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揚」的泉城風格,來此一游,盡管已看不到「曲水流觴」但這里的秀美景色,乃足以使人流連忘返。

除夕守歲
除夕,民間俗稱「三十晚上」,是陰歷一年的最後一天。除夕守歲,傳說是為驅除這時還纏在家裡的「百鬼」,好讓人們過一個平安年。過去在濟南,除夕這天,家家「易門神桃符春貼,遍地撒芝麻秸,陳設供果迎祖先。除夕辭歲,燃爆竹,家人設酒守歲」(《歷城縣鄉土調查表習俗》)其中有些風俗,一直沿襲至今。

除夕更換桃符的習俗起源較早,戰國時的一部史書記載著這樣一個神話:東海度朔山有一棵蟠曲3000里的大桃樹,其枝伸向東北方的鬼門,萬鬼皆由此出入。樹下有神荼、郁壘兩個神仙把守,專門監察鬼的行為,發現哪個鬼為非作歹,便用草繩捆起來喂老虎吃,故有鬼怕桃木之說。於是,自春秋以來,每逢過年,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擱在門兩旁代替神荼、郁壘,以示防鬼。到了戰國,又有人以桃木刻人,置於門側,或畫兩個神像(或寫上神名)來代替桃人。而桃符上的神荼、郁壘畫像也就成了「門神」。唐以後,又有了秦叔寶,尉遲敬德和鍾旭形象的「門神」。掛在門上,消滅納福,鎮妖避禍。

宋代以後,開始興起對聯,到明代,桃符才該稱春聯。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居金陵(南京),除夕之夜,令公卿士庶之家都貼春聯,並親自微服出行,逐門觀看,以此為樂。他還乘興親筆題聯,賜給大官陶農:「國朝謀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賜給某平民屠戶:「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從此,春聯在廣大城鄉普遍盛行起來。於是,除夕「換桃符、易門神、貼春聯」,在全國各地蔚成風俗,並一直沿襲下來。如今,多數人不再相信「門神」之類的封建迷信了,人們把貼春聯,掛年畫,賦予了新的思想內容,以此裝點美好的生活,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據說出席是天上眾神下凡,死去的祖先返家的日子,所以家家要遍地撒上芝麻秸、穀草等,點燃斗香,陳設供品,以迎接諸神和亡祖的魂靈光臨。除夕燃放爆竹,由來也很久遠。據說在古代,楚國兩方的深山中有一種叫「山 」的怪物,經常跟人打麻煩。一遇見了「山 」,人就會得病,發寒發熱,人們從長期的實踐經驗中,發現這種怪物最怕聽爆竹聲,於是便用青竹放在火上燒,借竹的炸裂聲嚇跑他們。後來大家為過一個平安年,便在過年時燃燒青竹筒,用爆竹聲來驅趕山 惡鬼,稱作「平安爆竹」。唐朝時,人們始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響聲更大。從北宋開始,民間開始用紙裹著火葯製成「鞭炮」和「起火」。經過年復一年的改進,爆竹的品種越來越多,花樣也不斷翻新。如今,不但過年時燃放爆竹,每逢重大節日或遇到喜慶事時,人們都喜歡燃放爆竹,以增加歡樂氣氛。

如今已沒有人再把著項活動和驅除鬼怪聯系起來,而相沿成了闔家團圓、歡慶節日的傳統。這一夜,全家老幼,整夜不眠,大家圍坐一起,暢舒往事,吃年夜飯,飲屠蘇酒,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真是其樂無窮。

臘八節
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俗稱「臘八節」。這一天,市民黎明既起,家家戶戶做臘八粥。《歷乘》載:「十二月八日作臘八粥,好施者濟貧。」清《日下的聞考》也載:「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民間也作臘八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宋時故事。」同時,市民還將蒜瓣洗凈涼干,腌制在調好的糖醋壇子里,過些日子,即可食用,俗稱「臘八蒜」。

熱點內容
星蓮花語 發布:2025-07-15 16:49:23 瀏覽:874
蘭花花一首 發布:2025-07-15 16:34:55 瀏覽:154
寫句子一朵朵白雲怎麼了 發布:2025-07-15 16:30:40 瀏覽:492
用一次性杯子折一朵花 發布:2025-07-15 16:30:26 瀏覽:769
野生鐵海棠 發布:2025-07-15 16:28:36 瀏覽:549
丁香保姆 發布:2025-07-15 16:21:56 瀏覽:681
櫻花節火影 發布:2025-07-15 16:11:27 瀏覽:871
七夕不送女友禮物會怎樣 發布:2025-07-15 16:07:52 瀏覽:988
夢見梅花開 發布:2025-07-15 16:07:31 瀏覽:352
花藝圓門 發布:2025-07-15 16:05:49 瀏覽: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