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什麼時侯成立的
❶ 情人節中國成立哪年
中國的情人節是七夕吧
❷ 2月14日是什麼節日
情人節,西方的復傳統節日制之一。
2月14日是公歷一年中的第45天,七九第一天,離全年的結束還有320天(閏年則還有321天)。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傳統的情人節。
雖然比我們的牛郎織女晚那麼千把年,但在今天我們還是來聊聊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情話「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幾句大家都聽過吧!孔夫子把《關雎》放在《詩經》的第一首,還感嘆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情人節什麼時侯成立的擴展閱讀:
重大事件
1859年——美國合並俄勒岡州。
方雲禪畫 情人賀卡 中國江西 四方方雲
1876年——亞歷山大·貝爾獲得電話的專利。
1879年——智利同玻利維亞、秘魯兩國爆發太平洋戰爭。
1901年——清朝下令懲辦反洋教的王公大臣。
1912年—— 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一職。
1912年——亞利桑那州加入美國。
1918年——蘇俄開始使用格利高里歷。
1924年——國際商業機器有限公司(即IBM)成立。
1945年——智利、厄瓜多、巴拉圭和秘魯加入聯合國。
1946年——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❸ 七夕情人節的來歷
牛郎與織女 七夕又相會
2005年8月11日是農歷七月初七,這天是中國傳統節日里最具浪漫色彩的「七夕節」,是傳說中牛郎與織女一年一度在銀河鵲橋相會的日子,該日也逐步演變為中國的情人節。因為,每到七夕有情人總會仰 望星空祈禱愛情忠貞不渝。
據天文專家介紹,牛郎與織女是民間一種叫法,其實在天文學上牛郎的中文名為河鼓二,而織女星稱為織女一,它們分別是天鷹座和天琴座的一顆亮星,由於這兩顆恆星肉眼清晰可見,又容易辨別所以在明代鄭和下西洋時,就曾以織女星為航海的導航標志之一。
根據19世紀以來天文觀測及測算結果,牛郎星距我們有16光年(1光年約等於 10萬億公里),織女星距離我們26光年,兩星之間相距16光年,即使牛郎給織女打個電話,織女也要等到16年後才能聽到牛郎的聲音。因此他們每年的「七七相會」,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
傳說中為何要將「七月初七」這一天算做牛郎織女的相會日呢?這是因為古人認為「七」是吉利數字,有圓滿的意思。而且「七七」之夜,是月亮接近銀河的時候,月亮的光輝也恰好能照在銀河上,更便於人們觀星。今夜用天文望遠鏡觀看,會看到銀河裡密密麻麻的星群。而半個月亮的余暉灑向銀河便成了人們想像的「鵲橋」
眼下,已進入初秋時節,晚間8時左右亮度零等的織女星首先出現愛天頂附近,隨後在其偏南方向還有一顆一等星的牛郎星,在遠離城市燈光的郊外,市民抬頭仰望夜空會驚喜地發現,在兩顆星的中間隔著一條橫貫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即銀河),其中牛郎在河東,織女在河西,它們無言相望,頗有詩情畫意。
「七夕」的由來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夕或女兒節,這一天是女兒家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乞巧,是因為民間傳說這天牛郎織女會天河,女兒家們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
她們除了乞求針織女的技巧,同時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深人靜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談到七夕節,不得不提民間流傳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他們一年一度相會的七夕,被多情兒女視為愛情的象徵。他們的愛情悲劇,在每個華人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會對著暗夜的星空祈禱愛情永恆不渝。
牛郎織女有許多的故事版本,最為人知的是: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慌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瞬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七日,人間的喜雀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朗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成為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祖先們如何過「七夕」
月下盟結,穿針引線
膠東地區,有祭拜七姐神的習俗,年輕女子常喜歡在七夕節著新裝,聚一堂,月下蒙結七姐妹。有的還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地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還競賽穿針引線,爭得巧手之名。
漂針試巧
七月七日,為「女節」。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針,照水中之影,以試巧,復陳瓜果,爭相「乞巧」。
種巧菜作巧花
山東榮城有二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得食品。
結扎巧姑 種豆苗青蔥 占卜巧拙 穿針引線 剪窗花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凈水視影定驗巧拙
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是取凈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並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也有許多青年女子採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其他地區的漢族也多採用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
用蜘蛛乞巧
浙江、安徽等地用蜘蛛乞巧的方式:在小盆或小盒中放入蜘蛛,次日晨看其結網地疏密來定巧拙。如果蜘蛛還在瓜果上結網,也意味著智巧的到來。及以小蜘蛛貯盒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少。
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種生求子
種生求子是七夕節中舊的習俗,實際上是信仰之一種。在節日前利用若干種植物,如小麥、綠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數寸後,於七夕即日用紅藍綵線束紮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徵。還用蠟塑各種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樹液洗頭發 花草染指甲
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輕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七夕儲水 紅頭繩七個結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吃巧食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回答者:小松博客 - 董事長 十六級 6-14 20:34
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是我國最有名的一個民間傳說,是我國人民最的關於星的故事。這個故事是誰最先說出來的,什麼時候開始在民間流傳——這兩個問題不曉得已經有人考證出來沒有。南北朝時代寫成的《荊楚歲時記》里有這么一段:「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
關於織女,古書里還有幾處提到她。《後漢書·天文志》:「織女,天子真女。」《史記》:「三星,在天紀東端,天女也。」《焦林大斗記》:「天河之東,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謂之織女。」天河就是我們在夜裡看到的那條橫貫天空的光帶;我國古人也把它叫做「銀漢」、「星河」、「天杭」、「銀潢」、「明河」、「高寒」等等。現在天文學家叫它「銀河」。織女星在銀河的東邊,它的西名是Vega。從前我國人把天空分作二十八宿和三桓,現在全世界的天文學家公定把天空分作88個「星座」。織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恆星。附近銀河裡有五個幾乎一樣亮的恆星排成十字架的形狀,那五個星屬天鵝座。銀河的西邊稍為南一點有三個星排得很近,中間那個比較亮一些的星就是牛郎星,也叫牽牛星,我國古稱「河鼓」、「何鼓」、「黃姑」,西名叫Altair。牛郎是天鷹座里最亮的恆星。它和兩旁那兩個亮度小一點的星,有時候被人們合起來稱為「扁擔星」。神話里說旁邊那兩個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天鵝在銀河裡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織布,對岸有一個牧人帶著兩個小孩子在放牛。這是多麼美麗的一幅圖畫。
宋代詞人秦觀也被牛郎織女這個悲里帶歡、歡里帶悲的故事激動了文思;他把這可歌可泣的故事的意境用長短句很巧妙地表達出來。「鵲橋仙」是詞里很美麗的一首。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從前我國許多人相信牛郎和織女真的在七夕渡河相會一次。那一夜,婦女們都穿針乞巧民,又以瓜果祀織女星。這個故事也常被用作戲劇的資料,京劇、話劇和各地的地方戲里多半有「牛郎織女」這出戲。
在戲劇里,牛郎是一個農村裡放牛的孩子。他不肯幫哥哥種田,不肯幫嫂嫂車水,不肯幫媽媽做家務事。牛郎只是貪玩,只愛作奇怪的幻想。他的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所看守的老牛。有一晚,他在夢幻中看到天上的仙境。他便牽著老牛動身到天上去。同時,在天上有一位織女卻想要下凡來享受人間的溫暖。王母娘娘可憐織女的孤寂,便差遣金童玉女和喜鵲把織女帶到天涯海角去和牛郎相會。「金風玉露一相逢」,真是「勝卻人間無數」。一對愛侶被送上九霄雲外度蜜月去了。
牛郎游遍了天上的勝境,日子一久,也便覺得平淡無奇了。織女得繼續紡織雲錦天衣,不能老陪著他。牛郎越來越感覺無聊,又從金童得知家裡的人日夕在盼望他回去,便把回家的意念告訴織女。織女決心和他同到地上去享受那可愛的春天。可惜事機不密,給西王母曉得了。她趕來用玉簪劃成銀河一道,把牛郎和織女隔開,只答應每年七夕遣喜鵲結成天橋,使他們渡河相會一次。牛郎回到人間,很高興地再看到母親、哥哥、嫂嫂。從此,他不再偷懶,不再作無謂的幻想,天天努力勞動。他覺悟到在現實生活里也可以創造出美麗來。他聞到泥土的香味了,他洞悉生活的意義了。他唯一的惋惜,就是所愛的織女不能也到地上來和他一起勞動,一起享受人間的溫暖。不過每年七夕還可以相會一次,那已經比永別好多了。
有個話劇里有幾首歌曲,其中一首是俞鵬所作的《鵲相會》:
誰知道天長地久何時了?
誰知道離恨年年有多少?
度盡了長歲,好難得這七夕良宵;
卻又是無限悲愁相逢在鵲橋。
夢長夜短總是多情惱。
見東山晨星已現,天將曉。
可奈何,喜鵲頻噪,催人分道。
只好待明年的七夕快快的來到。
一直到今天,我國還有好些人真的相信牛郎織女兩星每年七夕渡河相會一次,許多婦女還在那一夜向織女乞巧。很可惜,科學告訴我們:牛郎織女這個故事並不是真的,它只是一個富有詩意的神話而已。近年來,天文學的進步,使我們對這個恆星,對其他的恆星和銀河中,都認識得比從前清楚得多。銀河並不是一條河,銀河裡並沒有一滴水,也沒有橋。它是很多恆星和星雲的集合,用大望遠鏡就可以看出來。牛郎織女兩星雖然不是絕對的「恆」,但每逢七夕並不能看出它們向對方移動絲毫,當然更談不到「渡河」。每年七夕,還是一在河之東,一在河之西,彼此都在望河興嘆。科學的進步竟打碎了他們的美夢,這使作者想起曹雪芹替太虛幻境的牌坊所作的對聯:
厚地高天,堪嘆古今情不盡;
痴男怨女,可憐風雲債難酬。
恆星的「恆」字,只是和行星的「行」字相對而言。實際上天上沒有一個星是絕對地「恆」;每個星都在動,動多動少而已。牛郎星每年在天球上移動0.658角秒;此外,每秒鍾還以26千米(每小時93600千米)的速度離開我們往外跑。所以,牛郎星在空間的速度比地上最快的客機還快幾十倍。織女動得慢一點,不過在女子百米比賽里還是可以得冠軍。她每年在天球上移動0.345角秒,每秒鍾以14千米的速度離開我們行為往外跑。
牛郎和織女都比太陽大得多、亮得多。為什麼我們看起來只是兩小點的光呢?那是因為這兩個恆星比太陽遠得多。牛郎的光度為太陽的10.5倍,直徑大7成,質量差不多大7成。織女的光度等於太陽的60倍,直徑等於太陽的2.76倍,質量差不多等於太陽的3倍。所以,織女比牛郎大,比牛郎亮,比牛郎重,算來還是牛郎的大姐姐。牛郎離我們的距離為154萬億千米,比太陽遠100萬倍;織女離我們的距離為250萬億千米,比太陽遠170萬倍。織女不僅比牛郎大好些、亮好些,而且又遠好些,所以我們看起來兩個星差不多一樣亮。光從牛郎星來到我們的眼裡,需要16年4個月;光從織女星來,需要26年5個月。牛郎織女兩星不是在同一方向,兩星之間的距離是16.4光年。無線電波的速度和光一樣,假使牛郎想打一個無線電話給織女,得等32年才有收到回電的可能。
恆星在大小、光度、溫度、顏色方面相差都很大,質量卻差得不很多。20世紀以來,天文學家把許多恆星分門別類,好像生物學家把動植物分門別類那樣。
科學家已經證明日光和星光都是從原子能來的。因此,牛郎和織女這兩個星也可以說是兩個非常大的原子彈。它們把肚子里的原子能變成光線發射出來。人類在欣賞它們的燦爛的光輝的時候,竟幻想出一個哀艷動人的故事來。
童話和神仙故事並不會因物質文明的進步而被消滅。它們可以提高少年人的幻想能力,可以作成年人的業余的消遣,又可以作為各種藝術的原料。中國的牛郎織女可以和希臘的奧德賽、金羊毛,法國的尼貝倫指環等故事並列。每年七夕,大家不妨繼續提出牛郎織女這個故事來談:一方面欣賞這富有詩意的神話,一方面也可借機會提倡科學,使一般人注意到科學家替我們所發現的許多關於星星的新知識。
回答者:唐子畏 - 大學士 十六級 6-14 20:35
中國民間著名傳說。這個傳說是中國過去封建社會
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生活的藝術反映。它以封建家庭生
活為背景,通過牛郎與織女結合又離散,只能七夕在天
上相會一次的幻想性情節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
關系及其所造成的婚姻悲劇。
楊柳青年畫《天河配》
傳說中的主人公牛郎和織女是從牛郎星和織女星的
星名衍化而來的。漢魏間,民間便有了這個故事。漢應
劭《風俗通義》逸文引《歲華紀》載:「織女七夕當渡
河,使鵲為橋。」南朝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記載: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
雲錦天衣。天帝哀其獨處,許配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
織□。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
會。」這大約是這個傳說的較早面貌。後來故事中的天
帝,被說成是王母娘娘,織女則成為她的外孫女,牛郎
是人間的看牛郎。織女與牛郎婚配,並生一男一女,最
後王母將其捉回,用發簪在她和牛郎之間劃成一道天河。
牛郎攜兒女追逐,被河所阻,只能靠鵲橋每年七夕相會。
每到此時,婦女集於瓜棚下,可聽到他們相見時的哭聲,
喜鵲在這一天也因以身搭了橋而頭上要掉毛。此外,還
有一種說法,是用故事解釋天上牛、女二星的:天上牛
郎星身邊的兩個小星,為織女生的一男一女;織女星懷
中還有個牛枷星,是夫妻吵嘴時牛郎隔河拋過來的;而
牛郎附近的梭子星,是織女生氣時打過來的,不過織女
力氣小,打得不準,所以梭子星並沒有靠近牛郎。這種
說法增加了傳說中的生活色彩。
牛郎織女傳說,千餘年來家喻戶曉。它的源頭,從
《詩經·大東》中可以看到,如「□彼織女」,「□彼
牽牛」等。《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也有關於
它的歌詠。故事在流傳演變中,由原來的隔河相望,變
成七夕鵲橋相會。溶進了人們對牛郎織女的同情,增加
了理想的成分。但這個故事在民間口頭上還常常生出許
多變異的說法,有的與兩兄弟型故事結合,把牛郎說成
是被兄嫂虐待的弟弟;有的與羽毛衣型故事結合,把織
女說成是天女下凡洗澡,老牛告訴牛郎藏匿織女衣服而
成親,最後織女找到衣服飛回天上,牛郎披上老牛皮,上
天去會織女。當代記錄的流傳於內蒙古地區的《天牛郎
配夫妻》中,老牛是幫助牛郎戰勝哥嫂虐待的助手。故
事的結尾,還有岳父考驗這個牛郎女婿的情節。牛郎忘
了織女囑咐的話,結果被天河所隔。後世文人運用這個
傳說題材寫成了《天河配》等戲曲,更擴大了它的影響。
它與孟姜女傳說、白蛇傳說、梁祝傳說被稱為中國著名
四大傳說。
牛郎織女傳說,與七月七日的乞巧風俗結合非常緊
密。《荊楚歲時記》較早記載了這個故事對風俗的影響:
「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
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石為針,陳瓜果於庭
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希望能你能對七夕更加了解!
❹ 情人節是在哪一年建立的
版本一:約在公元三世紀的羅馬,那時愷撒已經死去快三百年了,暴君克勞多斯(Claudius)當政。當時,羅馬內外戰爭頻仍,民不聊生。為了補足兵員,將戰爭進行到底,Claudius下令,凡是一定年齡范圍內的男子,都必須進入羅馬軍隊,以生命為國家效勞。自此,丈夫離開妻子,少年離開戀人。於是整個羅馬便被籠罩在綿長的相思中。對此,暴君大為惱火。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竟然下令禁止國人舉行結婚典禮,甚至要求已經結婚的毀掉婚約。
然而,暴政禁止不了愛情。就在暴君的國都里,居住著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就是瓦淪丁(Valentine),他不忍看到一對對伴侶就這樣生離死別,於是為前來請求幫助的情侶秘密地主持上帝的結婚典禮。一時間,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在整個國度傳開,更多的情侶秘密地趕來請求修士的幫助。
但是,事情很快還是被暴君知曉了,於是他再一次顯示了殘暴面目--將修士打進大牢,最終折磨致死。修士死的那一天是2月14日,公元270年的2月14日。
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敢於與暴君斗爭的人,漸漸地使得2月14日成為一個節日。很多世紀過去了,人們再也記不得Claudius的大名,再也記不得他的權杖與寶劍,但依然會紀念Valentine修士,因為那個日子是Valentine's Day,是情人節。
版本二:這個版本似乎沒有上一個精彩。傳說中瓦淪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個時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著危險和死亡。為掩護其他殉教者,瓦淪丁被抓住,投入了監牢。在那裡他治癒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當暴君聽到著一奇跡時,他感到非常害怕,於是將瓦淪丁斬首示眾。據傳說,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淪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落款是: Fromyour Valentine (寄自你的瓦淪丁) 。
版本三:歷史學家們更願意刨根揪底,他們關於情人節的演繹似乎令人信服。其實遠遠早於公元270年, 當羅馬城剛剛奠基時,周圍還是一片荒野,成群的狼四處游盪。在羅馬人崇拜的眾神中,畜牧神盧波庫斯(Lupercus)掌管著對牧羊人和羊群的保護。每年二月中,羅馬人會舉行盛大的典禮來慶祝牧神節。那時的日歷與現在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節實際上是對即將來臨的春天的慶祝。也有人說這個節日是慶祝法烏努斯神 (Faunus),它類似於古希臘人身羊足,頭上有角的潘神,主管畜牧和農業。在節日的各項慶典中,有一項是年輕的貴族們,手持羊皮鞭,在街道上奔跑。年輕婦女們會聚集在街道兩旁,祈望羊皮鞭抽打到她們頭上。人們相信這樣會使她們更容易生兒育女。在拉丁語中,羊皮鞭被叫做 februa,鞭打叫做 fabruatio, 實際上都含有'純潔'的意思。二月的名字(February)就是由此而來。
隨著羅馬勢力在歐洲的擴張,牧神節的習俗被帶到了現在的法國和英國等地。人們最樂此不疲的一項節日活動類似於摸彩。年輕女子們的名字被放置於盒子內,然後年輕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對男女成為情人,時間是一年或更長。
基督教的興起使人們紀念眾神的習俗逐漸淡漠。教士們不希望人們放棄節日的歡樂,於是將牧神節(Lupercalia)改成瓦淪丁節(Valentine's Day),並移至二月十四日。這樣,關於瓦淪丁修士的傳說和古老的節日就被自然地結合在一起。這一節日在中世紀的英國最為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後,他們會互相交換禮物,女子在這一年內成為男子的Valentine。在男子的衣袖上會綉上女子的名字,照顧和保護該女子於是成為該男子的神聖職責。
有史可查的現代意義上的瓦淪丁情人是在十五世紀早期。法國年輕的奧爾良大公(Duke of Orleans)在阿根科特(Agincourt)戰役中被英軍俘虜,然後被關在倫敦塔中很多年。他寫給妻子很多首情詩,大約60首保存至今。用鮮花做瓦淪丁節的信物在大約兩百年後出現。法王亨利四世(Henry IV)的一個女兒在瓦淪丁節舉行了一個盛大的晚會。所有女士從選中她做Valentine的男士那裡獲得一束鮮花。 就這樣,延續著古老的義大利,法國和英國習俗,我們得以在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向自己的朋友傳遞愛的信息。鮮花,心形糖果,用花邊和摺穗掩蓋了送物人名字的信物,不僅僅是代表著一份份真摯的愛,更是對敢於反抗暴政的瓦淪丁修士的最好緬懷。
版本四:在古羅馬時期,二月十四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二月十五日則被"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為情人節。
版本五:一本英語辭典上注釋說,范泰倫節(情人節)二月十四日,據說鳥在那天開始相尾。
❺ 為什麼要成立三月三
三月三不是漢族傳統節日,是紀念劉三姐的節日.一般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都要過,還有跟壯族同母系的民族一般也過,三月三不是漢族傳統節日,是紀念劉三姐的節日.一般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都要過,還有跟壯族同母系的民族一般也過,三月三相傳為上巳節,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軒轅說法。農歷三月三期間,民間有踏春、交友、宴賓、祭祀、歡慶、農耕的傳統習俗。古先秦時期的農歷三月三,最初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
上巳節大約起源於周代,原為農歷三月初的第一個巳日,即上巳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每年三月初三。
上巳節是漢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上巳」不僅是祛邪求吉的節日,也被稱作女兒節,女兒們在此時要行成年禮。
上巳節在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
魏晉以後,上已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現在的三月三,就是從古代的三月上已日而來的。每到三月三各族就會有不同的習俗相傳。
在古代,三月三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可惜,宋代以後禮教漸嚴,男女私會不被容許,這個節日也日趨沒落,最終被人們遺忘,踏青也改在清明進行。
二、三月三的來歷
要說「三月三」的來歷,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
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另外,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軒轅黃帝被尊為中華人文始祖,是華夏子孫的共同祖先。
後人為紀念黃帝的功德,每年三月初三這天都要在黃帝故里舉行各種拜祖活動,這一民間活動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並形成民俗延續下來。
還有,早在公元前的周朝,農歷三月初三就被確定為國家法定的情人節,全國的青年男女都會在當地參加聚會,互相尋找中意的。
三、三月三是古代情人節
「三月三」能成為中國情人節是有著古老傳說、民間風情和官方提倡等諸多基礎的,民間又將「三月三」稱為三月節、情人節、定情節、女兒節、游春節等。
這一天也是眾人游樂及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談情說愛的日子。從三皇五帝以至禹湯,都承續古制將三月上巳這個習俗延續下來。
在《詩經》中有很多記載,表明了三月三為情人節,國家規定所有的未婚男女,這一天戀愛自由,必須到河邊去相親,不相親者有懲罰,而相親者則給予土地。
三月三在周朝更是法定戀愛節日,《周禮》中記載,仲春之月。男女私會不會遭到禁止,而在平時沒有經過媒氏的許可,私自相會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❻ 情人節或感恩節的由來
從「五月花號」到「新英格蘭」
感恩節的創立早於美利堅合眾國的建立。16世紀末17世紀初,當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區還是處女地時,位 於大西洋彼岸的英國正在進行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此時的英王詹姆士一世獨尊國教,大肆打壓其他的宗教。信奉加爾文教,不滿國教的清教徒面對殘酷的迫 害,選擇了出走。他們要尋找一個信仰自由之邦,維持按照自己的方式崇信上帝的權力。剛被哥倫布發現不久的「新大陸」——美洲成為他們的首選。那裡不但地域 遼闊、物產豐富,而且很多地方還是未開發之地,沒有國王,沒有議會,也沒有宗教審判。
1620年9月,清教徒的著名領袖布雷德福召 集了102名同伴,登上了名為「五月花號」的木製帆船。他們懷著美好的憧憬,開始了哥倫布式的冒險航行。「五月花號」重180噸,長90英尺,原是一艘捕 魚的小船。而此時是一年中最不適合航行的季節,海上狂風大作,驚濤駭浪。「五月花號」就像一片樹葉在巨浪中掙扎。經過近兩個月的海上顛簸,他們憑著信仰與 勇氣終於看見了陸地的輪廓。在航海的途中僅有一人不幸死亡,但誕生了一個新生兒,這就使得到達美洲的人數仍然是102人。 字串2
新的家園 在望。這時候,船卻停了下來。大家集中到甲板上,圍成一圈。自「五月花號」啟航以來,人們一直在設想新世界的統治秩序。現在,他們決定將這個問題弄清楚之 後再上岸。討論十分激烈,但有權參加討論的是船上的51名成年男子,婦女們只有旁聽的資格。最後,他們共同起草並簽署了一份公約,公約的內容是:為了上帝的 榮耀和基督教的進步,我們這些在此簽名的人揚帆出海,並即將在這塊土地上開拓我們的家園。我們在上帝面前庄嚴簽約,自願結為民眾自治團體,為了使上述目的 得以順利進行、維持和發展,亦為將來能隨時制定和實施有益於本殖民地的總體利益的公正法律、法規、條令、憲章和公職等,我們全體保證遵守與服從。這就是所 謂的《五月花號公約》。這一份寫在一張簡陋紙上的契約從根本上否定了君權神授的理論,第一次從民眾的角度闡述了國家權力的來源,為在新大陸上建立自治和法 治打下了基礎。為了紀念故鄉,他們將這片新土地命名為「新英格蘭」。
感謝上帝和印第安人
按照古老的航海傳統,移民們首先登上了一塊高聳於海面上的大礁石。五月花號上禮炮轟鳴,人聲鼎沸,共同慶祝新生活的開始。這塊礁石後來被稱為「普利茅斯石」,成為北美洲新英格蘭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的歷史見證。
然而對這些滿懷信心和十分欣喜的移民來說,第一個冬天並不好過。從大西洋上吹來的凜冽寒風和漫天的冰雪讓初來乍到的他們措手不及。惡劣環境加上缺少必要的裝 備,不少人病倒了。接踵而來的傳染病又奪去許多人的生命。冬天過後,歷經千辛萬苦到達美洲的移民只有50人倖存。春天到來時,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發現了他 們,給他們送來了很多生活必需品,還特地派人教他們如何狩獵、捕魚、耕種玉米、南瓜及飼養火雞。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這一年秋天,他們獲得了大豐收。第一 批來自英國的清教徒移民終於在這塊殖民地上站住了腳。
11月底,移民們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他們要感謝上帝的恩賜及印第安人的無私 幫助。慶祝活動一共進行了三天。第一天黎明時分,移民們鳴放禮炮,列隊走進一間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誠地向上帝表達謝意,然後點起篝火舉行盛大宴會。應邀前 來的印第安人帶來了五隻鹿作為禮物。自山林中打來的野味和自產的玉米、南瓜、火雞等被移民們製作成了佳餚。賓主圍坐在熊熊篝火旁,共同歡宴,暢敘友情。在 涼爽的秋風中,印第安小夥子同普利茅斯殖民地上的年輕人載歌載舞。第二天和第三天又舉行了摔跤、賽跑、射箭等活動。從此,清教徒開始了新的生活。
這一習俗得以流傳。在北美十三州統一時,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把感恩節設定為全國性節日,但由各州決定自己的慶祝時間。直到1863年林肯總統才確定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作為感恩節的固定慶祝日。[3]
積怨日深
17 世紀60年代中期,新英格蘭基督教教長約翰·艾略特(John Eliot)已經轉化了幾百名印第安人皈依基督教。還建立了幾個「祈禱鎮」。但是在他向「萬帕諾亞」酋長(Wampanoag, Metacomet)傳達福音時,酋長「梅塔科米特」一把抓住教長的大衣,扯下一粒紐扣舉到教長眼前。聲稱他對基督教的興趣,就象對這粒紐扣一樣--然後甩手就把紐扣丟到地上。
「梅塔科米特」,他在以後的日子裡發起反殖民擴張的戰爭而名聲大噪,英屬殖民地人民送他一個綽號「菲力浦國王」,他的真名反被淡忘了。菲力浦的父親--老酋長「邁斯色以」(Massasoit)曾經和殖民地移民建立了友好關系。他已經出讓、轉賣了大片土地給新移民。然而,不斷蜂擁而來的移民對土地的渴求沒有止境。新英格蘭殖民政府用各種辦法迫使周圍部落出賣土地。而印第安人部落之間的戰爭糾紛,使酋長們對槍支彈葯的需求不止,在毛皮和土產不夠的情況下,只好以土地交換。
1661年老酋長「邁斯色以」去世時,部落已經陷入殖民地包圍之中,印第安人到市鎮去,就得遵循殖民地法律。印第安人醉酒倒在大街上,就要被抓去抽皮鞭,或者服十天勞役。清教徒殖民政府的法律嚴厲,讓印第安人備受束縛,心中積怨日深。
1662年菲力浦的哥哥(Wamsutta)繼任酋長不久,就受到普利茅斯法庭的傳訊,盡管他有酋長之尊,還是在刺刀下被武裝押送到法官面前。更為奇怪的是,在法官傳訊之後,菲力浦的哥哥就得了病,很快死去,在位不到兩年。菲力浦懷疑是白人殖民政府下了毒致死。菲力浦心懷對殖民政府的猜疑怨恨,繼承了哥哥的酋長大位。
1675年,接連幾件事情激化了殖民地人民和印第安人的矛盾。
一群屬於殖民地居民的牲畜跑進了印第安人的玉米地踐踏莊稼--據說這樣的事時有發生。印第安人開槍打死八匹馬,殖民地居民開槍還擊,打死一名印第安人,造成白人與土著居民關系陡然緊張。
約翰·西斯蒙(John Sassamon )案件的審判。約翰·西斯蒙是「萬帕諾亞」部落的人,童年時父母染天花雙亡,一個清教徒家庭收養了他,他自然熏陶成為基督教徒。約翰.西斯蒙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還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他回來後做酋長菲力浦的翻譯,來往於部落與殖民政府之間。
約翰.西斯蒙曾警告殖民政府,指出菲力浦王有造反的企圖。不久,西斯蒙被謀殺。一個由白人和印第安人組成的法庭做出了三位嫌疑人謀殺 罪名成立的判決,三名罪犯被處決。其中有一名是菲力浦王的親信。整個案件直指幕後操縱者為菲力浦王。菲力浦王感到形勢逼迫,決定揭竿而起。
血腥戰爭
菲力浦王指揮著部落兵丁迅速對殖民地城鎮發起進攻,他給部下指令:燒毀所有房屋,摧毀所有城鎮,殺死所有的白人。菲力浦王所到之處,火焰滾滾,血流遍地。一位目擊者這樣描述部落兵襲擊過的地方:兩位老人上半身撲倒在門外,而下半身在門內被燒焦了,一位年輕女人躺在院子里,她的腦袋被槍彈洞穿,躺在她身邊不遠的嬰兒的頭部,被刺刀戳爛……
對菲力浦王的恐怖籠罩著新英格蘭大地,殖民們放棄新開辟的家園,收縮到沿大西洋海岸的較大城鎮。菲力浦王的部隊裝備的是燧發火槍,比起殖民政府軍隊配備的火繩發射火槍要先進。所以,在戰爭初期,菲力浦王攻勢凌厲,氣焰囂張。他有指揮戰爭的才能,一連設計了幾個埋伏,消滅近二百名政府軍。
這又刺激了其他幾個部落的連鎖反叛(Narragansetts,Nipmucks,Pocumtucks,and Abenakis ),原來互相敵對的部落,在反對白人侵佔家園的共同目標下,結成盟友。一時間新英格蘭地區風聲鶴唳、四面楚歌。戰火籠罩了普利茅斯、羅德島、馬塞諸塞以及康涅格蒂格河流域 (Rhode Island ,Massachusetts. Connecticut River Valley)殖民們感到恐慌絕望。
然而戰局不到一年開始發生逆轉,菲力浦王的軍隊彈葯消耗得不到補充,糧食儲備也被耗盡。軍營只好靠近河流駐扎,一邊打仗,一邊撈魚。部隊分散成小股,原來的同盟部落,發生分裂,有的部落離開了。反殖民聯盟的戰鬥力大為削弱。
得到新武器裝備、糧草充足的殖民軍,開始集中兵力反擊。其中有兩次著名的偷襲,重創印第安部落。政府軍在夜間包圍印第安人駐地,拂曉突然進攻,一次殺死600印第安人,另一次殺死1000人。其中包括很多婦女兒童。殖民軍隊的報復行動,一樣十分殘暴。
一年之後,菲力浦王的攻勢全無,變為流竄游擊。1676年夏,菲力浦王和他幾個少數隨從被圍困在沼澤地,他被擊斃之後,身體被斬碎投入水中,他的腦袋被挑在槍尖上,凱旋而歸的軍隊高舉著滿街遊行。普利茅斯市慶祝大捷,一片歡騰景象。
菲力浦王戰爭的損失慘重,殖民地政府一方的統計,1200家農舍被燒毀,13座城鎮被夷為平地,8000頭馬匹牲畜被打死。600多名士兵戰死,平民、婦女兒童死亡約2000人。殖民地所欠戰爭債務,超過殖民地全部資產。
印第安人一方死亡數字不祥,一般認為是殖民地政府一方死亡的3倍。估計僅在戰場上就死去2000人。傳染疾病奪去的性命比戰爭還多。拿菲力浦王的萬帕諾亞部落來說,戰前約15000人,戰爭和疾病滅掉了人口十之八九。俘獲的部落的主要頭目被絞死,菲力浦王的妻子和兒子也被賣到百慕大為奴隸,少數逃散者加入其他部族。「萬帕諾亞」部落從此被消滅了。
菲力浦王最終與自己的小邦同歸於盡,他只是留下一句讓殖民者心驚肉跳的話:
「拼必死之命,殉必亡之國。」 --萬帕諾亞酋長,菲力浦王
"determined not to live until I have no country."-- Wampanoag sachem ,King Philip 1675
特殊節日
沒有恩人的感恩節
感恩節是美國加拿大獨有的傳統節日,在感恩節,許多人會滿懷溫情回顧移民歷史。首批歐洲移民從英國普利茅斯出發,乘坐五月花號歷經艱險,在1620年冬到達北美洲(後來他們把這個登陸點也命名為普利茅斯)。
當時適逢大雪覆蓋原野,寒冷飢餓令移民陷入絕境,一些人死去。幸虧印第安人發現他們,並且給與慷慨援助,才絕處逢生。第二年新移民得到豐收,大擺火雞宴,和印第安人舉杯同慶,歡宴持續三天三夜……
但是人們不知道,那個純朴好客的部落就是萬帕諾亞( Wampanoag )部落,那個古道熱腸的印第安人酋長就是菲力浦王的父親--邁斯色以( Massasoit)。
1618年北美洲東岸遭受到傳染病「天花」的襲擊,大批土著居民死亡,一些村落荒蕪。酋長樂意讓這些遠方的來客到這些遺棄的村落安身,並與他們結為友好聯盟。這種兄弟情誼持續了近50年。
歐洲移民每年以3%的增長向北美大陸擴張,1676年,新英格蘭地區已有5,2000名移民。移民反賓為主。並以自己的文化發達先進為傲,對印第安人存有歧視輕蔑心理。一些商人在與古樸的土著族交往中,常常採用哄騙的手段謀取利益,讓印第安人對白人日漸失去信任。
最初時期,對於印第安人的慷慨,殖民者會說:「Thanks Giving」;到後來,演變成你不「Giving」,我就要設法「Taking」。菲力浦王之戰根源,在於開發利用土地資源的沖突,在沒有土地所有權也就沒有開發利用權的實際情況下,轉變成一場爭奪和維護土地所有權的戰爭。
北美洲的歷史,似乎在揭示這樣一個冷酷的規律:如果一塊土地存在更有效的開發方式、能夠創造更大的社會財富,那麼最終這塊土地會依這種開發方式進行。文化傳統、土地所有權、宗教法律、人倫道德等等都不能制止這種潛規律的運行。
盡管印第安人是美洲大地最古老的居民,是這塊土地最原始的主人,但是要試圖維護低效的、傳統的土地利用方式,總歸要失敗的。這種失敗不以文明的方式,就以野蠻的方式。遺憾的是它以非常野蠻的方式表現:印第安人不僅丟失了土地所有權,又葬送了不少族人的性命,失敗的苦澀,不堪回味。
當然,有人把菲力浦王之戰看成印第安文化和歐洲文化之戰,傾向樹立基督教文明;有人把它看成是白人和土著的種族戰爭,意在激發民族主義情緒;有人從中找到殖民主義擴張的罪惡證據,證明反對殖民主義的正義性;還有的以這場戰爭中發生的嚴重摧殘人權的行為,來揭露今天美國高舉人權旗幟的虛偽性;甚至白人至上主義者也可以從中找到有色人種愚昧落後的大量例子,以支援白人種族優越論……凡此等等,都是各取所愛,試圖從萬花園里采一瓣顏色,代表春天。
❼ 誰知道西方情人節和母親節的來歷
版本一:Valentine'sday是情人節在英語里的叫法。從字面上來看,很難看出中西方叫法之間有什麼聯系。這裡面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大約在公元三世紀的羅馬,那時愷撒已經死去快三百年了,暴君Claudius當政。當時,羅馬內外戰爭頻仍,民不聊生。為了補足兵員,將戰爭進行到底,Claudius下令,凡是一定年齡范圍內的男子,都必須進入羅馬軍隊,以生命為國家效勞。自此,丈夫離開妻子,少年離開戀人。於是整個羅馬便被籠罩在綿長的相思中。對此,暴君大為惱火。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竟然下令禁止國人舉行結婚典禮,甚至要求已經結婚的毀掉婚約。
然而,暴政禁止不了愛情。就在暴君的國都里,居住著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就是Valentine,我們的主人公。他不忍看到一對對伴侶就這樣生離死別,於是為前來請求幫助的情侶秘密地主持上帝的結婚典禮。一時間,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在整個國度傳開,更多的情侶秘密地趕來請求修士的幫助。
但是,事情很快還是被暴君知曉了,於是他再一次顯示了殘暴面目——將修士打進大牢,最終折磨致死。修士死的那一天是2月14日,公元270年的2月14日。
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敢於與暴君斗爭的人,漸漸地使得2月14日成為一個節日。很多世紀過去了,人們再也記不得Claudius的大名,再也記不得他的權杖與寶劍,但依然會紀念Valentine修士,因為那個日子是Valentine'sday,是情人節。
版本二:在古羅馬時期,二月十四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二月十五日則被「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為情人節。
版本三:一本英語辭典上注釋說,范泰倫節(情人節)二月十四日,來源於古羅馬的牧神節。據說鳥類在這一天開始交配。那時的風俗是:在牧神節期間,每個青年男子從一隻盒子里抽簽,盒子里放的是寫有青年女子姓名的條子。抽到誰,誰就成為那個青年男子的心上人。後來這個節日改為紀念一位叫瓦倫丁的基督教聖徒。
古羅馬青年基督教傳教士聖瓦倫丁,冒險傳播基督教義,被捕入獄,感動了老獄吏和他雙目失明的女兒,得到了他們悉心照料。臨刑前聖瓦倫丁給姑娘寫了封信,表明了對姑娘的深情。在他被處死的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現在,在情人節里,許多小夥子還把求愛的聖瓦倫丁的明信片做成精美的工藝品,剪成蝴蝶和鮮花,以表示心誠志堅。姑娘們晚上將月桂樹葉放在枕頭上,希望夢見自己的情人。通常在情人節中,以贈送一枝紅玫瑰來表達情人之間的感情。將一枝半開的紅玫瑰作為情人節送給女孩的最佳禮物,而姑娘則以一盒心形巧克力作為回贈的禮物。
據說,巧克力成份之一苯基胺能引起人體內荷爾蒙的變化,跟熱戀中的感覺相似。
『白色情人節』這個日子無法考證是從哪一年開始的。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一定先有西洋的 2月14日 情人節,才有白色情人節。因為『白色情人節』是 3月14日。這個日子之所以訂在 3月14日 ,是因為在 2月14日若你收到異性表達愛意送的情人禮物,而你也對對方有好感,就要在3月14日回送一份禮物,表示 me too『我也愛你』。
據說這個白色情人節源自日本。這一點也不會令人感到意外。因為全世界就屬這個民族有辦法把簡單的事情化為復雜,並從其中產生許多商業利益。然而現在是講究快速的時代,若有意思,誰會等一個月才給對方答案?大概 2/14 收到禮物的當天就大喊 me too了!而且萬一等到一個月才表態,對方可能因為等不及,已經另結新歡去了。只有沒有意思的人,才有可能等一個月,送對方禮物與卡片說『真是很抱歉,我對你沒有情人的感覺,讓我們永遠做個知心的好朋友吧!』
因此我們感到 3月14日白色情人節,應該要來製作一個專輯,專門給被 say no!的朋友,或者是本來就孤家寡人、沒有情人的朋友。
母親節起源於美國。1906年5月9日,美國費城的安娜·賈薇絲的母親不幸去世,她悲痛萬分。在次年母親逝世周年忌日,安娜小姐組織了追思母親的活動,並鼓勵他人也以類似方式來表達對各自慈母的感激之情。此後,她到處游說並向社會各界呼籲,號召設立母親節。她的呼籲獲得熱烈響應。1913年5月10日,美國參眾兩院通過決議案,由威爾遜總統簽署公告,決定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母親節。這一舉措引起世界各國紛紛仿效,至1948年安娜謝世時,已有43個國家設立了母親節。
日本的母親節也是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節日里人們送給母親一枝紅石竹,表示祝賀。
法國首次慶祝母親節是在1928年,節日定在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節日這一天,數以百萬計的媽媽們,懷著喜悅的心情接受各自子女們的「節日愉快」的美好祝願。
泰國於1976年宣布8月12日為母親節。這一天也是泰王後麗吉的生日。節日里,全國要開展「優秀母親」的評選活動。兒女們手持芳香馥郁的茉莉花,獻給自己的母親。
阿拉伯地區的許多國家的母親節定在3月21日「春分」這一天。當地人認為「春分」是春天開始、一年之始,以此表示母親的偉大。葡萄牙人的母親節在12月8日;而印度尼西亞則定在12月22日。
母親節在我國是地區性節日,最早是在港澳台地區有此節日。改革開放後,母親節也為內地所接受。廣東省於1988年開始,杭州等城市於1989年開始,都由各級婦聯組織母親節的慶祝活動,並把評選「好母親」作為節日的內容之一。
在母親節許多人將康乃馨贈給母親,這是源於1934年5月美國首次發行母親節紀念郵票。郵票上一位慈祥的母親,雙手放在膝上,欣喜地看著前面的花瓶中一束鮮艷美麗的康乃馨。隨著郵票的傳播,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把母親節與康乃馨聯系起來,康乃馨便成了象徵母愛之花,受到人們的敬重。康乃馨與母親節便聯系在一起了。人們把思念母親、孝敬母親的感情,寄託於康乃馨上,康乃馨也成為了贈送母親不可缺少的珍貴禮品。
❽ 中國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發源於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在七夕節版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權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月七的七娘會,廣東多稱「拜七姐」,新中國成立前,「七夕」是婦女的盛大節日。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❾ 2月14日是什麼節
2月14日是情人節,又稱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日期在每年公歷的2月14日,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起源於基督教。如今已經成為全世界著名的浪漫節日,但是不同國家的人們表達愛意的方式卻各不相同。
公元270年——羅馬聖教徒瓦倫丁被處死,此日被後人定為「情人節」。瓦倫丁節,又稱情人節,是歐美和大洋洲的一些國家的民族節日。此節日的來源甚多,但一般是以羅馬聖教徒瓦倫丁被處死,後被定為「情人節」較為普通。
情人節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情人節的晚餐約會通常代表了情侶關系的發展關鍵。
而在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的七夕節也是靚女們重視的日子,因此而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❿ 真正的中國情人節是哪一天
農歷七月七日通常被人稱作中國情人節。
中國情人節的由來:
1、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從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觀星文化,「牛郎織女」就是典型例子。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說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
2、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面來說,稱作「分野」。簡單來說,古人就是將天上每個星座都與地上的實體地理區域一一對應,古代分星與分野目的主要是為了配合占星理論進行天象占測。在古代星宿體系中。
5、「織女」3星位於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織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僅次於「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稱為「織女星」。人們將「牛宿星」與「織女星」合稱為「牛郎織女」。
(10)情人節什麼時侯成立的擴展閱讀:
中國情人節——七夕節的習俗:
1、香橋會: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
2、接露水: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拜七姐:七月七的七娘會,廣東多稱「拜七姐」,閩台即稱為「拜七娘媽」。在新中國成立前,「七夕」是靚女們的盛大節日。舊時代靚女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廣東舊時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