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拜老爺

七夕拜老爺

發布時間: 2022-07-31 05:01:59

七夕節風俗習慣

㈡ 乞巧節還有什麼習俗

1、迎仙: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2、游七姐水:民間傳說七夕節天上的七位仙女會下凡到河流中洗澡,這時的河水因沾了仙氣,人們洗了不但會帶來桃花運,七夕的水既可以驅邪避病,又能使其愛情美滿、生活幸福。這個習俗和當地七仙女下凡洗澡的傳說有關。

3、儲七夕水:「七夕水」亦稱「七月七水」,據說「七夕水」有神奇的功能,久儲不變、可以治療燙傷、去除瘡毒等。廣東一帶都有儲存「七夕水」的風俗,就是在初七早晨頭遍雞鳴之後,各家到井邊或者河邊汲水儲藏。

4、為牛慶生:舊時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

5、染指甲: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

㈢ 潮汕有七夕「出花園」的風俗,大家還記得自己出花園的情形嗎

阿兄今年20,我當年出花園時,身穿紅腰肚一天,也就是紅肚兜。腳踩木歧。然後拜下老爺,15歲出花園。

㈣ 七夕的習俗

1、祭月之儀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

2、婚育戀曲

作為古老的漢族節日,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

3、乞巧之俗

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記載最早見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意思是漢朝的宮娥彩女,常常在農歷七月初七這天,在縫衣制裳的宮樓比賽拿絲線穿各式各樣的針孔,當時的人們紛紛效仿。

4、接露水

浙江農村有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傳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5、香橋會

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

(4)七夕拜老爺擴展閱讀:

七夕傳說:

相傳農歷七月初七為魁星生日。魁星即奎星,相傳為天上主文事的星宿。在傳說中,魁星本是人間一才子,雖麻面跛腳,但滿腹詩書。

皇上曾親自面試他的文才,戲問他為何滿臉麻子,他答「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又問他為何跛腳,他答「一腳跳龍門,獨占鰲頭」,於是一舉奪魁,被點為狀元。另一種說法完全相反,據說此人雖才氣過人,卻因相貌原故屢考不中,悲憤交加,投河自盡,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仙。

㈤ 中國民俗節日的習俗

青龍節 農歷二月二日,俗謂之龍抬頭,稱為「青龍節」或「春龍節」。北方地區的二月二,與春季第三個節氣「驚蟄」聯系在一起,增加了「龍抬頭」的內容,逐漸演變成祈求豐收和驅除蟲害為主要內容的節日,苑城一帶盛行打囤和炒蠍豆。
打囤,即象徵性地建糧倉,又稱打灰囤。用草木灰(當地俗稱小灰)在庭院里灑上若干糧倉形狀的圖案。二月二日清晨,太陽未出前,由漢家人用簸箕盛上草木灰,用一木棒輕輕敲打簸箕邊沿,使灰慢慢落下,邊打邊走,圍成一個圓圈,即為糧囤。圓圈封口處要朝院門里,意謂財不外流。然後抓一把糧食(麥、谷、豆等)放在囤中央地上,上面蓋一塊磚頭或陶瓦片。一般要打三個囤,各為麥子囤、穀子囤、豆子囤。灰囤外沿,還要用灰撒上挮子形狀的圖案,象徵囤高糧滿,預兆豐年,當地有「二月二,龍抬頭,大囤尖,小囤流」之農諺。
二月二吃炒蠍豆,據說可防止被蠍子蟄。蠍豆由黃豆炒制。預先將黃豆在糖水可鹽水中浸泡,撈出晾乾,拌上細沙土炒出來,或甜或咸,香脆可口。同時,用糖水拌和粘米面,切成菱形面棋子,與蠍豆一起炒。家中有屬龍的,不得在二月二日這天炒蠍豆,要在前幾日炒出。五十年代末期,當地黃豆種植漸少,增加爆玉米花、大米花等。現在生活富裕了,人們條囤的習俗已經不再延續,但是二月二青龍節吃炒蠍豆的習俗仍在延續著。
清明節 清明前一天為寒食,是傳統祭祖掃墓的隆重節日。民間又稱為「鬼節」,與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總稱「三大冥節」。
長山一帶習俗,寒食要添土上墳。寒食前一天早晨太陽未出之前,在祖先墳墓周圍,或宜量南北取土,或宜量東西取土,將新土填在舊墳上,意即給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第二天下午上墳祭祖。祭祖供品一律為烙菜,烙菜有菠菜、蘿卜盒子(水蘿卜、胡蘿卜)、藕盒、咸魚等。先祖去世,頭三年要在寒食這天上午上墳,過了三年以後改為下墳上墳。新墳不過三年不添土。六十年代以後,實行火化,墳墓多數平掉了,添土習俗漸漸消亡了。現在隨著生活的快節奏,人們上墳的供品也簡單化了,現在有的仍用烙菜,也有的用水餃,還用的趄接用餅干點心了。
清明則為人節。是郊遊踏青的好日子。村莊在街口或大場院紮起鞦韆。鞦韆有兩種,一種是驅鞦韆,即直鞦韆;另一種則是用大車輪做成的轉悠千。男女老幼,特別是婦女盡情玩耍。鞦韆驅得高,甩得遠,意味著生活過得好,有本領。兒童則跑到野外放飛風箏,風箏有的做成蝴蝶、青蛙模樣,有的做成鯉魚、蜈蚣、人物等形狀。清明這天清晨,每個孩子要吃一對染成紅皮的雞蛋,據說吃了眼睛明亮。
建國以後,清明這天,各中小學校組織學生集體到當地烈士陵園或有烈士墓的地方,追悼緬懷革命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活動。九十年代以後,民間將寒食和清明兩個節日合二為一。現在添土習俗漸漸消亡,而祭祖習俗仍延續下來,同時,清明也將逐漸變成改善生活和春遊的日子。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最普遍的說法是紀念戰國時代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相傳,屈原投汩羅江之日正是五月初五。這一天,全國各地普遍流行插艾葉、菖蒲、包粽子、賽龍舟等習俗。
長山一帶最興盛的是插艾葉。家家戶戶門外插一束艾葉,或置艾葉於門樓屋檐之上,以避邪免災,避免瘟疫。有俗諺說:「端午不插艾,死了變個大鱉蓋。」這一天,兒童手腕緾五色花線,叫做長命縷、拴命線,俗叫五絲線。據說能驅邪避鬼,使兒童長命百歲。女孩帶香布袋。花布縫制的香布袋裝有五種香料做成的香葯,也有的裝入艾葉,戴在身上,香味撲鼻,可以驅疫避蟲。
吃粽子、飲雄黃酒是端午獨特的飯食習俗。用竹葉、葦葉、荷葉等包成粽子蒸制而成。雄黃酒可解百腳蛇蟲「五毒」。長山一帶,將硃砂、雄黃、酒混在一起,塗在小孩的腳心、手心,可以驅蟲避毒,以保平安。
六十年代以後,插艾、拴五絲線、戴香布袋等習俗逐漸消失,吃粽子成了唯一傳承下來的習俗,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粽子已逐漸成為城鄉居民一年四季享用的民俗食品之一。
雨節 農歷五月十三為雨節。民間傳說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有的說是關老爺的生日,這天下雨的機率高達百分之90%以上。即使無雨,也是多雲或陰天。民諺曰:「大旱不過五月十三。」五月十三定為雨節,具有一定的經驗依據。如果五月十三雨,驕陽似火,說明這一年必定大旱,往往要舉行祈雨儀式。民間祈雨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是請關老爺、龍王爺或大(dai)王顯靈。請大王顯靈的儀式十分別致,一條小蛇放在鋪著黃表紙的川盤里,供在神棚,人們焚香燒紙,跪拜叩頭,祈禱甘霖。長山一帶的大王指劉大王,有的說是乾隆年間的劉墉,也有的說是明朝被奸臣魏忠賢排擠的劉閣老劉鴻訓。
半年節 農歷六月初一為半年節。正值麥收結束,新麥入倉,舊時有敬天和祭祖的習俗。敬天供品是新麥面蒸的饃饃或包的水餃。庭院里擺上香案,燃香燒紙,向北磕頭,意在感謝蒼天賜福,獲得豐收。六月初一祭祖,祭品是新麥麵粉包的水餃,讓祖先嘗鮮。當地又叫「上新麥子墳」。
六月初六是天貺節。則多在這天將衣服和書籍搬出來晾曬,免得夏天發霉,生蛀蟲,故六月六又稱「曬衣節」。當地還有吃炒麵的習俗。預先將麥子放在水中淘洗,撈出晾乾,放在大鐵鍋中炒熟,然後磨成麵粉,用熱水或涼開水加紅糖拌著吃,別有風味。炒麵可存放較長時間,據說六月六日的炒麵可以治腹泄。
乞巧節 農歷七月七日,俗稱「七夕節」,又稱「乞巧節」,是由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故事演化而來。長山一帶古有婦女乞巧的習俗。七月七日夜晚,三五成群的少女穿上新衣,聚在庭院,擺上香案,陳列各種時鮮瓜果,借著香頭微弱光亮,穿針引線。誰將線穿過小小的針眼兒,就算向織女乞的巧,穿得快者為最巧,具有鬥巧比賽的性質。七夕三更天,傳說藏在葡萄架下,能聽到牛郎織女的悄悄話。七月初七這天,地上的喜鵲極少,據說,它們紛紛飛到天河去為織女牛郎相會搭橋了。
五十年代以後,乞巧節乞巧的民俗事象消失,只留下了牛郎織女美麗的神話傳說。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稱為「鬼節」,是道教普渡眾生的中元節,又是佛教的盂蘭盆會。
這一天,長山一帶鄉村普遍進行祭祖,在家中設供品,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其他時鮮瓜果有葡萄、桃、果木子等。將祖先請到家中祭祀的節日一般為除夕和七月十五,俗說「請老的」,其他祭祀節日均為到墳塋去祭奠。
除祭祖以外,還要祭祀後稷。長山一帶有「拔麻棵棵」的習俗。到秋田裡,拔上少許黍子、穀子、秫秫、芝蔴等,用茼蔴捆成一束,放在大門頂上。拔取的穀物是最差的,意思是讓後稷祖師進門看見莊稼長得不好,希望再教一些種田的竅門。也有的是挑選最好的穀物,意思是告知祖師後稷,今年五穀豐登,感謝祖先的恩德。
還有道教傳布的祭孤魂、打路齋的習俗事象。長山一帶靠近孝婦河的村莊,過去採用放河燈的形式祭祀無主鬼魂和意外死亡的人。祭孤魂的民俗事象比較別致,預先由村上德高望重的長者,聚斂紙香等物。晚上,組織一群人敲鑼打鼓到村外亂葬岡上,每個墳頭頂上都放一個燈碗子(一般用蘿卜挖制,內盛油,置燈芯),點亮燈火。同時燃放煙火,焚紙燒香。篤信宗教的婦女,則舉行打路齋。就是在街道上擺上香案供品,焚香燒紙,祭奠那些無主的野鬼遊魂。有的製做一些小饃饃或小餅子,撒出去,小孩子們蜂擁而上,一搶而光,據說吃了可以消災。
現在中元節只剩下祭祖的民俗了。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因為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亦稱「仲秋節」。一般家庭都希望在這個節日里人月同圓,歸省的婦女也必須回婆家過節,所以又稱團圓節。
這天傍晚明月當空,各家在庭院設上桌案,擺上各種瓜果(西瓜、梨、棗。葡萄、石榴、山楂等)和月餅,點燃香燭,向月亮朝拜,叫做「拜月」或「圓月」。祭祀完畢,在月下擺上豐盛的酒飯,宴飲賞月。
月餅是中秋表徵的物品,花樣品種日趨多樣。從皮上看,主要有酥皮和提漿兩種,得漿月餅是用模子磕的,上有嫦娥奔月、玉兔搗葯等圖案。從餡上分,主要有紅糖、白糖、冰糖、棗泥、紅豆、玫瑰等地。九十年代以後,月餅的花色品種以及包裝,,爭奇斗艷,成為節日食品一道亮麗的風景。月餅除自食外,還要饋送親友。節前串親訪友,饋送月餅。煙酒、水果等禮品,十分盛行。串親從八月祿一日開始,一直到八月十四為止。
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九為陽數,日月並應,俗嘉其名,謂之重陽。山東民間重陽節的習俗是吃花糕。長山 一帶鄉村,多在這時用粘米和棗或綠豆和棗糗糕。長山范公祠鄒平醴泉寺范公祠,在重陽節這一天祭祀范仲淹的活動。自九十年代起,國家將傳統的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發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賦予重陽節以嶄新的內容,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長山許多村從上世紀末開始過老人節,對60歲以上老人給予熱情的照顧。
寒衣節 農歷十月初一為三冥節之一,上墳祭祖時要燒寒衣,故俗稱「寒衣節」。相傳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孟姜女萬里送寒衣哭長城而流傳下來的。這天民間上墳祭祖,燒紙錢,還在將彩紙剪做的寒衣,焚於墓前。鄒平長山一帶,從這天開始收場蓄菜,婦女開始紡線織布做棉衣。如今生活好了,這一天只剩下了上墳祭祖這一習俗。
臘八節 農歷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從臘八開始,過大年的序幕拉開,家家戶戶磨面碾米,做豆腐,殺豬宰羊,「年味」漸趨濃烈。
臘八節喝臘八粥,源於佛教。人們用紅小豆和粘米煮粥,後來用五穀雜糧摻入棗、栗子。杏仁、核桃仁、花生、糖等原料,在文火中慢慢煮熟燉爛。其粥香甜可口,營養豐富,是寒冬臘月的飯食佳品。
長山一帶舊有釀酒、釀醋的習俗,叫臘八酒或臘八醋,人們把蒜浸在醋中,密閉封好,至年夜時取出,蒜味稍酸,醋味稍辣,十分可口,顏色藍綠,稱之為「臘八蒜」。現在農村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仍在延續。
辭灶節 農歷臘月二十三,俗稱「辭灶節」,又稱「過小年」。從這天起到除夕止,家家戶戶都要清掃塵土垃圾,衣被用具洗涮一新,整潔干凈地辭舊迎新,故又叫「掃塵日」。
這天民間普遍有祭灶神的習俗。據鄒平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灶神姓張,長山民間祭祀的是張灶王。民間都說灶王是「一家之主」,凡家中諸事,皆由他掌管,並且暗中監視人們的善惡,每年臘月二十三日,灶王便把一年中的善惡情況,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人們祭灶,最初僅是一杯清茶一柱香,後來增添灶糖祭灶。灶糖是用大麥芽做的一種糖,不太甜,卻很粘牙,叫「糖瓜」。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致於上天說壞話,才能「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同時,用秫楷紮成馬的樣子,祭灶之時,與香燭、紙錢一起燒掉,將水潑於地上。灶王爺就可以騎馬上天了。由此可見,人們為了求福免災,賄賂灶王,不惜自欺欺人,這是舊時人間世相的一種折射。現在祭祀灶王的習俗有的村莊還在繼續,大多人家從這一天開始打掃庭院及室內衛生,家家蒸饅頭、炸菜(又叫「過油」)、置辦年貨,准備過年。
春節 春節又稱「過處」、「過大年」。臘八的最後一天為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除夕零點子時為兩年的分水嶺。俗話說「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除日活動有三個特點:一是響(放鞭炮),二是紅(貼春聯),三是火(點燈守歲)。春節是展示民間百俗的綜合性大節,既有迎喜納福、闔家團聚、娛樂社交的習俗活動,也有祭祀神佛祖先驅邪免災民俗事象。長山一帶貼年畫、貼福字。掛門錢、貼窗花、點蠟燭守歲、祭祀天地萬物諸神和祖先、包餃子、放鞭炮、拜年的民俗事象,伴隨著小農經濟的發展而傳承著。
貼春聯內容十分豐富,凡貼春聯的地方,大都掛貼門錢,當地俗叫「羅卜錢子」,這是古代祈福求財習俗人的流變形式。銅錢象徵富裕發財,古代用五色彩紙鏤刻成一串串銅錢樣式,掛 於門楣,以祈新年財運亨通。現在農村所貼門錢,已變成一種兼祈福求財與喜慶裝飾兼百有之的花花綠綠的剪紙式樣。
舊時,除夕傍晚要舉行請祖先回家過年的儀式,燃放鞭炮,表明年夜開始。闔家人圍爐而坐,火要燒得旺旺的,溫暖如春;燈要點得亮亮的,前景光明。家人一邊包餃子,一邊敘舊話新,只准話吉利的話,切忌不吉利的語言。半夜,天地等各路神只都降臨人間,享愛人間的祭祀。年夜祭祀的神只有天地、灶王、財神、門神、井神等。子夜吃餃子(又叫元寶),鳴放鞭炮。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水餃煮好,先敬天地,後敬灶王,再敬財神等。餃子,每人一碗,家中有多少人,盛多少碗,即便年夜未歸之人,家中也要有他一雙筷子一碗水餃。餃子一般是素餡,取「素靜」之意。有的在餃子中包上銅錢、糖、棗、栗子、花生米等,誰若吃到,表示一年好運。八十年代以後,除夕夜大多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包餃子,一邊觀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這已成為人們的一道精神大餐。
拜年習俗隆重。次序有內到外,由近及遠。首先進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輩給長輩拜年,平輩互拜。長輩要給兒童壓歲錢,以保兒童平安無恙。壓歲即壓祟(借諧音),即鎮邪之意。家拜後即族拜,先給沒出五服的長輩拜年,再給已出五服的長輩拜年。拜年可促進人們加深感情,消除隔閡,調節人際關系。舊時拜年要磕頭。磕頭的地方一是院中設天地供桌,供桌前鋪席墊之類。再是進到堂屋朝正中磕頭,切忌不可朝人磕頭。後來,拜年一般不再磕頭,互致問候祝賀。
從初二開始走親串友。初二習俗,如有舅父,早晨先去拜望老舅,然後帶著媳婦兒女去走丈人家。初三開始,姑家姨家,表兄弟姐妹同窗戰友等。五十年代前,禮品是饃饃、年糕、米面等自蒸食品;六十至七十年代,變成餅干;八十年代變成酒、罐頭、茶煙、點心等;九十年代後,酒論箱、煙論條、茶論盒,各種糕點食品,更加高檔,包裝更加精美。壓歲錢也由幾毛、幾塊錢,上升互如今的50元、100元、200元不等。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禮尚往來的檔次、開形式、價值都在發生著變化。
過年從除夕開始到中午或晚上圓年為止。初七為人日,期望人壽康寧。初八為穀日,象徵「五穀豐登」。據說初五是財神生日,商家紛紛燃放鞭炮,祭祀財神。過去,經商的人家特別看重初五的祭祀,要吃象徵元寶的餃子。下水餃時,要特意下破幾個,表明「掙了」,圖個吉利。現在,商店、工廠多在初六或初八燃放鞭炮,開門營業。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民間有掛燈習俗人,故元宵節又稱燈節。人們將民間謎語貼在碧紗燈上,讓人猜謎底,以作游戲,這是燈謎的開始。
元宵節吃元宵,南方人稱「湯團」、「湯圓」。寓意全家人團圓、平安、吉利、美滿之意。十五晚上,農家張燈結綵,夜晚放花,兒童放們放的花名叫「起花」。元宵節掛燈、猜燈謎、吃元宵、文藝演出等,成為普遍民俗,也成為春節節日活動的高潮。因此又稱「正月十五鬧元宵」。現在生活富裕了,村裡為了豐富人民生活,給節日增添歡樂氣氛,組織「扮玩藝」。「扮玩藝」有雲彩燈、高蹺隊、劃旱船、玩獅子、虎鬥牛等傳統節目。從正月初十開始,村裡的鑼鼓隊和文藝隊開始排練,正月十三開始走村串廠演出,到正月十五結束。這一活動,拉動了農村文化,是農村的一大盛事。
以上是我們家鄉農歷節日的習俗,這裡面,有很多現在還在流傳著、延續著,也有的已經消失,我希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斷提高,這些民間習俗也會增加更多更豐富的內容。

㈥ 七月初七除了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還是什麼日子

七夕節
【七夕節的簡介 】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一座天橋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節的歷史 】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千百年來,牛郎、織女的故事變得家喻戶曉。每年到了七夕的晚上,大家就會出門去看牽牛、織女星渡河相會。傳說西漢的竇太後自小禿頭,家人嫌她醜陋,就不準她出門看星。當然,並不是每個女孩都像竇後小時候一樣的不幸。事實上,七夕的重頭戲就在這些女孩的身上呢!因為傳說中,織女的手藝極巧,能織出雲彩一般美麗的天衣。為了使自己也能擁有織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間,遂發展出了一種「乞巧」的習俗。乞巧的習俗大約早在漢代就形成了,只不過是後來才和牛郎、織女的故事相結合。乞巧用的針就分雙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七夕晚上,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看誰先穿過就是「得巧」。另一種丟針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陽下曝曬,過了一段時間後,空間中的塵土就會在水面上結成一層薄膜。

這時把針丟在水裡,有了薄膜的支撐,針會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所呈現的針影,如果成為雲彩、花朵、鳥獸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現細如線、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除此之外,七夕當天還得在月下設一香案,供上水果、鮮花向織女乞巧。據載,蔡州有位丁姓女子,十分擅長女紅。有一年七夕她乞巧時,看到一枚流星掉在她的香案。第二天早上一看,原是只金梭。從此之後,她的「巧思益進」。

乞巧的方式之多,甚至連祭織女的供品也可派上用場。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裡有子(一種小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表示該女子已得巧。講究一點的,如唐朝宮女,就把子放在小盒子中,第二天早晨打開來看。如果網結得就是巧乞得少。

另有竊聽哭聲之說,據說必須要是個童女,在夜闌人靜之時,悄悄的走近古井之旁,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靜聽,隱隱之中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對談或是哭泣的聲音,此女必能得巧。

婦女間乞巧,男子也沒閑著。俗傳七月七日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來取笑他: 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 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 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踱處乎如口。 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欹。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鰲魚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乞巧七夕的習俗 】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㈦ 節日習俗

春節簡介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中秋節簡介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節期為農歷即陰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元宵節簡介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亦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這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錢塘瞿佑《雙頭牡丹燈記》:「每歲元夕,於明州張燈五夜。傾城士女,皆得縱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人們對此加以慶祝,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或者「燈節」。
正月十五叫上元節,也稱為元宵節,有著悠久的歷史。上元節的內容十分豐富,人們在晚上可以「鬧花燈」,即張燈、觀燈、打燈虎,還可以放花炮焰火。上元節的應節食品是元宵,香甜味美,深受大家的青睞。

㈧ 潮汕人要拜神時會做些什麼

日是一種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民俗事象。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東西方的節日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區別。中國人很注重過節。在《潮汕文化源流》一書中,提到節日的起源與歲時節令有關;節日的起源又與原始崇拜和與之相聯系的祭祀活動、禁忌行為有關,歲時節令和原始崇拜相結合,於是有了節日。這些話說來一點也不假。尤其在潮汕地區,由於道教和佛教的傳入,給漢民族原有的節日風俗帶來的新的內容,還使人們增添了一些祭祀和禁忌的新節日。在這里主要談潮汕人十分重視的時年八節,尤其以潮陽為主,講一些重要節日的的禮儀和活動。

潮汕人講的「時年八節」是指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冬至和除夕八個重要的節日。這八個節日中必須要遵循的慣例是祭拜祖先或是佛祖之類的。而且不同的節日潮汕人會做不同的活動,從未改變過。

除夕,這個節日從舊年最後一天的傍晚延續到新年來臨,潮汕人稱為「年夜」。這一天可謂是春節前最重要的一天。這個節日里,潮陽人會祭拜公祖公媽,用的祭品主要是三牲和一些小炒麵粉之類,還有就是一定要有糯米甜粿。當然還有講究的人用四個柑桔,主要是因為這象徵著大吉大利。一家男女老少會理發沐浴,然後換上新衣,開始祭祖。這一天早上還要把整個家的地板都洗一遍,當然,潮汕人有過年前一定要先洗家裝飾屋子的禮俗,但是這一天再洗一次是為了在大年初一這天不洗地,說是不吉祥。然後就是換新春聯,俗稱「易桃符」。還要購買年貨,主要是一些配茶點吃的甜點和小點心,放在果盤里,供來家中拜年的客人配茶食用。到了下午時分,就主要是忙著晚上「圍爐」了,潮汕人很注重年夜飯,會早早就開始准備而且會買一些比較好的東西。吃過年月飯,全家人會聚在一起守歲。這時,晚輩要向長輩賀年祝福。長輩就要給小小孩子壓歲錢。年事己高的長者,也會收到會賺錢的子孫的壓歲錢,這種習俗叫做「壓腰」。到了晚上,潮陽,海門一帶的人會把爐灶那裡洗得乾乾凈凈,還會盡量弄得很空,之後在米爐上放一盞燈,和用面粿做成的龜樣的粿,叫做龜粿。用風俗說是,到了半夜「老爺」會來摸米桶,有來年平安的預兆。

春節,潮汕人稱「過年」。這也是中國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在這一天的一大早,婦女會先拜門神,插香。然後是用清湯圓祭祖。一般這些湯圓就拿來當做全家人一天的早餐,每個人都要喝點,也是為了平安。元旦是早上就開始祭祖的,用齋菜,主要是花生,木耳,腐枝,磨菇,金針和湯圓等,當然還有一些人到了初二要再次用葷菜祭祖,但是比較少。這一天主要的活動還是走訪親戚,給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人拜年總要帶上橄欖和潮洲柑作為禮品,拜完年還要與親友「換柑」,也有吉祥一說。潮汕人很注重吃橄欖,由於品種不同,一些「三尖橄欖」還要上千塊。拜年,不外是給小孩子利是,然後大人見面之時,要互贈「陞官,發財」的吉祥語。除此之個,有些地方還有開井之類的活動。說是在除夕封住的井口,春節要祭過井公井媽,再開封啟用。農村裡公用的水井,初一初二禁井。但是在潮陽,卻沒有那麼「講究」,一般只是用清香燭在井邊插插便當是祭過。初一至初三是最熱鬧的節日,大街小巷敲鑼打鼓,放各種吉祥歌曲,人來人往。當然還有一些地方有舞獅,英歌鑼鼓,還有拿標和擔炮子,遊街的風俗。潮汕稱之為「營大鑼鼓」。這主要是當地一些人組織,以一些退休的老幹部為主,會給錢請人,比如一些年輕女孩子和小孩子來拿標和擔炮,和請當地英歌舞隊。這些人都要經過訓練,化妝然後再上街遊行。但是在後溪,也有反而要給錢才能去遊行的,因為當地風俗說走了一天會在來年有好運。遊行隊伍走過以後,有錢人家會放鞭炮表迎接。到了初四,上天的諸神「啟福」後又降落下土。這時家家戶戶都要收起壓灶的「龜粿」(這些一般是是不吃的,丟去喂豬或是給上了年紀的老人號)然後准備祭品迎接老爺「上天歸來」。主要是准備一大碗水和湯圓還有香燭紙錢。等到人們端簽「知道」老爺己歸後,才燒紙錢,祭祀才算完畢。春節期間還有「營大老爺」的活動。潮陽主要採用文營的做法。就是在老爺來之前擺一個紅木桌子,上面放一些供品(供品不統一也不講究),然後廟里的一些「老大」就會將老爺請上神轎,還包括這個「老爺」廟里的東西,如神筆等。由選定的丁壯抬著,儀仗鼓樂前導,走遍社區的每一條巷子,走過的地方,有了家室的婦女會拿著清香一邊扣頭行禮,更有甚者是當街跪著的。老爺走過門前後,就把桌子上的供品拿到附近的司廟去拜,然後就是放鞭炮。

元宵,在正月十五。這個節日如果拜祖也主要是用菜頭粿和土豆粿,由於不是很講究,還有在未拜之前先吃也無多大關系,不會有瀆牘神靈之說。這天主要也是因人而異,有的人有祭拜風俗的弄得要比春節還隆重。晚上主要是放煙花,猜燈謎。不過也有人選擇露天喝茶賞花燈。在農村一些地方還有抽影戲。就是用三支鐵箸操縱皮影人物,把人物的容貌姿態表現得惟妙惟肖。

清明,潮汕人俗稱「掛紙」,「上墳」或「跪紙」。這前後幾天人們要上山祭拜祖先。主要是帶干糧,以前必須是「鳥餅」(一種形似小鳥的餅食)和「雙粿」,但後來因為食物不合人們口味,也有人買一些愛吃的餅食去上墳。還有是必須帶紙錢(一白一黃兩種紙)還要帶上油漆油筆和清明火油燈。在祭拜的時候,會先油墳上的字跡,然後在墳的附近壓紙錢,一張白一張黃相配然後壓上石頭以防風吹,然後就是祭拜。掃完墓下山時,要用剩餘的紙錢捲起來點一點,燃成一小火焰,它和油燈在進家門時都不能熄滅,然後回家後把它放在祖先靈位前。直到點完為止。

端午,潮汕稱「五月節」。這個節日主要以賽龍舟和吃粽子為主。在後溪,整個村分成幾個戶然後賽龍舟,鼓聲開始便賽開去爭奪錦旗,對他們來說,得到多錦旗會在來年有很多好運還會得得很多錢。對於潮汕人來說,五月節還是除蟲驅病的「聖日」。在這一天的中午12點吃李子和桃可以美容和使臉紅潤,如果去泡海水就可以使皮膚變好。還有一些如插艾和沐浴的活動。

七月半,也是潮汕人祭拜的節日。主要有七月七日也就是七夕那天,有些人會去祭拜。但大多人重視的是潮汕的祭鬼節,他們叫「孤鬼節」,時間是在七月十四。在海門,潮陽,還會准備一個紙桶,裡面放一些所謂的「日用品」燒給「阿嬤」。

中秋節,一個團圓的節日,對於潮汕人來說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這天最重要的是晚上拜「月娘」也就是賞月。這一天海門人喜歡做「油粿」(就是面粿裡麵包甜品,做成月亮形狀然後去炸油,入口香脆),其他拜的有柚子,梨,柿子,林檎,楊桃,蘋果等各種新鮮水果和月餅和各式糕點。也有家裡設菩薩的還會買鮮花和紙錢做的蓮花來拜。月亮升起的時候,婦女們開始點燃三支貢香,為一家人啟福。從丈夫的消災賺錢到孩子的聰明聽話會讀書,都向「月娘」訴說,然後就是家中孩子祭拜。

冬節。這一天主要是祭拜「阿公」,用糯米粿,潮陽人也叫「錢仔粿」,還要配上花生糖。在這一天裏海門的風俗是不可以煮飯,只能吃「糜粥」,所以對於喜歡吃飯的家庭來說,會選擇出去外面吃。冬至來臨之前,家裡男女老少會圍在一起「搓丸」,一般是用河粉做面料,然後捲起來切成一顆顆。吃過冬到丸,有又添了一歲的說法。

對於潮汕人來說,一年末,也就是冬至過後,有一個沒有歸定的大節,潮汕人叫做「拜神」。潮汕人很注重這個節日,還有人去借錢過節。有錢的人家花費都是要上千塊的。一般是在年末選擇一個好時日,然後是叫做還神,一方面對這一年的平安度過表示感謝,一方面是對來年的祈禱。祭品是多種多樣的,鴨,雞和鵝(一般人家是用三隻鴨三隻雞)還有幾十斤豬肉,三牲。還有甜粿,面粿等粗糧,還有茶,酒和各式各樣的齋菜,以及三個塔狀的潮汕人叫白糖,當然少不了紙錢。紙錢也很多,基本上什麼樣的紙錢都是幾千張地買。有特殊情況的家庭還會請樂師,樂隊來奏樂。如果是普通的人家,就是請師父來念念經。一般這個活動要從早上開始擺桌,然後晚上挑個時辰祭拜,然後是燒紙錢,由於比較多的紙錢,所以一般會燒到比較晚,也就是要到天快亮才結束。第二天開始也不閑著。潮汕人不會把祭品留自家人自己吃,會分給親戚和鄰居吃。所以大家的祭品都是互贈的。

潮汕的大節日的禮節姑且己經很多,更不用提平時的一些小時節,如初一十五早上有家室的婦女要吃齋了。可見,潮汕人很注重這些禮節,很信奉自己的祖先和自己的宗教。

㈨ 大嶺村的民俗文化

語言:
潮汕話
文字:
漢字
民俗節日活動:
正月初一 ——春節
正月初四——圍爐
正月初七——七樣羹
正月十五——元宵節 圍爐
正月二十三到二十七的某一天——營阿娘
清明節——掃墓,碗子粿、粿子
五月初五——端午節,粽子
五月十三——拜老爺,粽子
七月初七——七夕節,十五歲(虛歲)出花園(成人禮)
七月十五——人節,安子粿
八月十五——中秋節,拜月娘
九月初九——重陽節
十月十五——拜五角娘,膠羅錢(糯米糍粑)
冬節——冬至,掃墓
十一月下旬到十二月上旬的某一天——謝神
十二月二十四——神上天,烙粿
除夕——圍爐,各種粿

熱點內容
七夕美甲 發布:2025-07-16 02:16:24 瀏覽:538
花卉玫瑰造句 發布:2025-07-16 02:06:05 瀏覽:584
鳳穿牡丹換血新娘全文免費 發布:2025-07-16 01:54:17 瀏覽:53
三角緋牡丹 發布:2025-07-16 01:48:29 瀏覽:212
荷花的同類 發布:2025-07-16 01:46:19 瀏覽:857
聖牡丹 發布:2025-07-16 01:23:32 瀏覽:456
荔枝玫瑰釀 發布:2025-07-16 01:19:20 瀏覽:942
新手種梅花 發布:2025-07-16 01:13:06 瀏覽:82
海南保亭奧蘭花園詐騙 發布:2025-07-16 01:06:53 瀏覽:721
七夕燃燒花 發布:2025-07-16 01:05:53 瀏覽: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