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潮劇七夕節

潮劇七夕節

發布時間: 2022-07-31 03:10:56

『壹』 潮汕七夕節風俗

潮汕人七月七有「拜公婆」的習俗。這里的「公婆」非指小孩的公公與婆婆,而是指傳說中孩童的保護神。「公婆神」亦稱 「床神」,在南方則稱「公婆」或「公婆母」,有說是指周文王夫婦,因周文王有百子,因此將周文王夫婦當作公婆神進行拜祭,寓意紛繁後代、瓜瓞綿長,祈求小孩安樂易養、吉祥聰明。亦有一說「公婆母」是指宋代潮汕的一位老嫗,因曾救過皇子性命,故被朝廷追封為孩童的「保護神」。

因此拜「公婆母」據說肇始於宋代。此外,還有別的傳說,就不一一臚列。孰是孰非無從考證,但潮汕人將七夕作為孩子拜公婆的日子,不難明白卻有為孩子「乞巧」之意,通過禮拜公婆神,乞望孩子聰明靈巧,活潑伶俐。

拜「公婆」的禮品也有講究,多是象徵平安幸福的吉祥之物,如石榴花、雞蛋、湯圓等,由此也衍生出一些形象生動的趣諺俗語,如孩子頑皮好動,通常會被說是「公婆拜蟹」,因蟹有「六足而二螯」,因而用來調侃小孩子手不停來腳不歇,調皮搗蛋,折騰不止。

(1)潮劇七夕節擴展閱讀:

潮汕人為年滿十五歲的孩子「拜公婆」辦「出花園」成人禮,亦多選在七夕這一天。孩童在父母等長輩的守護下幸福成長,就猶如生活在「花園」里一樣無憂無慮,而到了十五歲「出花園」後便開始邁入青年時期了。有孩子「出花園」的人家會宴請族親賓客,而孩子在「出花園」當天則要穿新衣、紅屐和吃公雞頭。

這一「出花園」禮俗蘊含了多重意義:一是 「孝悌」,通過筵請族親,讓孩子懂得感恩長輩們對自己的養育與呵護;二是「乞巧」,通過吃公雞頭,寓意獨占鰲頭,寄望兒女成年後能出類拔萃,成為棟梁之材;第三是通過「拜公婆」儀式,「宣告」爛漫孩童時代的結束

必須逐漸學會明白世情俗理。據稱孩子「出花園」穿紅屐、吃公雞頭習俗,是與明代嘉靖年間的潮州文狀元林大欽有關。少年時期的林大欽家貧買不起紅鞋,只穿紅木屐,一天他路遇一老者,只見老者手抱一隻大公雞,將一張寫著「雄雞頭上髻」的上聯鋪於地上,蹲守等待應對者,聲言誰對出下聯便可獲贈公雞。當林大欽不假思索對出 「牝羊頷下須」的下聯時

老者贊嘆不已,遂兌現諾言將公雞相贈於他。回家後,林大欽的父母獲悉此事很是欣悅,遂宰煮了公雞,並砍下雞頭給林大欽作為勖勉,以期將來能出人頭地。成年後的林大欽果然高中狀元,於是乎鄉鄰便紛紛效仿,在孩子「出花園」時讓孩子穿紅屐、吃雞頭,經一傳十、十傳百,這一「例俗」就這樣代代相傳下來……前幾年,潮汕的「出花園」禮俗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貳』 古代七夕乞巧節什麼時候出現的,哪天都有什麼活動

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同一個七夕節,全國各地的節日活動內容也各不相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色。這里略加闡述各地區的活動。
在江蘇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在陝西,七夕夜女孩子們則要用稻草紮成個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織女),並讓她穿上女孩子的綠襖紅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們供上瓜果,並端出事先種好的豆芽、蔥芽(即「種生」,婦女們稱巧芽芽),剪下一截,入擴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並穿針引線,競爭快慢;舉行剪窗花比賽,以爭智巧。

『叄』 乞巧節的習俗起於什麼朝代

農歷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內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容、七巧節或七姐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七夕乞巧,最早起源於中國漢代,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逐漸流行中國,部分商家和媒體聯合炒作,宣傳為「中國情人節」。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肆』 牛郎織女相會那天叫什麼節

七夕節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民間習俗

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鬥巧

七夕鬥巧,判定鬥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輸巧」、「蘭夜鬥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形式。

『伍』 七夕傳統節日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有拜織女、蘭夜鬥巧、七姐誕、種生求子、婦女洗發等。

1、拜織女。「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2、蘭夜鬥巧。該習俗起源於漢朝宮廷的游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

3、七姐誕。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4、種生求子。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5、婦女洗發。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5)潮劇七夕節擴展閱讀: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陸』 七夕是什麼節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始於中國漢朝。相專傳,在每年的這屬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七夕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
別稱
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

『柒』 傳說哪兩人會在乞巧節那天鵲橋相會這一天就是農歷幾月幾日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 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
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捌』 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什麼

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祭月之儀,婚育戀曲,天河夜婚。

祭月之儀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認為盛於漢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對二七日的小小修正。

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古來自有女子拜月的傳統,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蟬祭月的傳說大約是最動人的畫面了。

婚育戀曲
夜半無人私語時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夏歷之尚七習俗孑遺下來,發展成為生長、長生的標志,而七月七更是長生又長生,故此這一日被稱為「人日」。

《漢書》稱漢武帝七月初七生於漪蘭殿,誕於人日這一天必然有著種族繁榮、子民昌盛的吉兆。 傳統文化里,愛情基本上都要和婚育相連。在七夕的節物風俗里,這兩件事的關聯是很自然的。七夕節俗中最神秘的大概要算「夜半無人,天河私語」了。

天河夜婚
七夕蘭夜,許多少女會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傳說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在社會風氣開放的時代,也有情人們攜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聽天河私語的。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玖』 七夕風俗活動有什麼

七夕風俗活動有:香橋會、接露水、拜七姐、穿針乞巧、乞求姻緣等。
1、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
2、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拜七姐
七月七的七娘會,廣東多稱「拜七姐」,閩台即稱為「拜七娘媽」。在新中國成立前,「七夕」是靚女們的盛大節日。舊時代靚女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
4、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5、乞求姻緣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婺女星後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即稱為七姐、天仙娘娘、七娘媽等,是編織雲彩、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七夕夜晚對著星空向織女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熱點內容
媞亞花藝培訓地址 發布:2025-07-16 06:15:50 瀏覽:582
梅花開放了 發布:2025-07-16 06:13:00 瀏覽:208
荷花怎麼加水 發布:2025-07-16 06:12:54 瀏覽:925
紫玫瑰網名 發布:2025-07-16 06:12:12 瀏覽:572
什麼的花卉填空題 發布:2025-07-16 06:11:30 瀏覽:633
日本菖蒲盆景圖片大全 發布:2025-07-16 06:10:43 瀏覽:124
網購香茶花 發布:2025-07-16 06:10:27 瀏覽:395
櫻花的季節攻略 發布:2025-07-16 05:52:23 瀏覽:585
最漂亮的玫瑰動態圖片 發布:2025-07-16 05:52:19 瀏覽:735
馬桶水箱種綠植 發布:2025-07-16 05:42:02 瀏覽: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