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過七夕
『壹』 七夕是法定節假日么
七夕不是法定節假日。
一、我國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
(一)元旦,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節,放假3天(農歷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三)清明節,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
(四)勞動節,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節,放假1天(農歷端午當日);
(六)中秋節,放假1天(農歷中秋當日);
(七)國慶節,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二、部分公民放假的節日及紀念日:
(一)婦女節(3月8日),婦女放假半天;
(二)青年節(5月4日),14周歲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
(三)兒童節(6月1日),不滿14周歲的少年兒童放假1天;
(四)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8月1日),現役軍人放假半天。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法定節假日
『貳』 七夕節日的風俗有哪些
七夕節的習俗有:祭月、穿針乞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等。
1、祭月: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
2、穿針乞巧: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節(乞巧節),根據傳統,凡間的女子要當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靈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藝。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3、種生求子:在節日前利用若干種植物,如小麥、綠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數寸後,於七夕即日用紅藍綵線束紮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徵。還用蠟塑各種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4、為牛慶生: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5、曬書曬衣:《楊園苑疏》記載,漢建章宮有太液池,池西有漢武帝之曬衣閣,每到七月初七,宮女必登樓曬衣。此當為七夕曬衣之緣起。
6、拜織女:漢族歲時風俗,每年七夕節舉行。漢族民間傳說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7、拜魁星:農歷七月初七,俗又稱「魁星生日」。「魁星」系北斗一星宿名。漢族民間謂「魁星主文事」。閩東一帶讀書人崇敬魁星,僅次於孔子,於「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
8、吃巧果: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的傳統七夕節。為了「乞巧」,有七月七吃巧果的習俗。巧果其實並不是水果,而是用麵粉或者米粉製作成的油氽點心。
『叄』 古時過七夕節,人們有些什麼民俗活動
七夕節是在中國農耕文化特有的土壤里發展起來的。不管時代怎麼變,其節日習俗大多都建立在農業耕作基礎之上,與古老的農耕習俗緊緊相連,是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祭田祖、報田公,為牛慶生、種生、穿針比巧和蛛網卜巧等。
七夕節有著很深的古代農耕文明痕跡,蘊含了豐富的農耕文化內容。牛郎與織女的傳說故事滲透著重耕、重織的小農生產觀念和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觀念。而由這一故事形成的一系列一年一度的七夕節風俗,既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農業的重視,也體現了廣大女性與農業社會相適應,表達了她們勤勞能幹以及對平安、和諧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肆』 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民間習俗
對月穿針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干凈,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然後,她們把事先准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七夕節
『伍』 七夕節時,都有哪些習俗
眾所周知,七夕節又稱乞巧節,是我國古代傳統節日之一,自古就有。而且准確地記錄這一傳統節日在陰歷七月七日,是漢朝專家學者崔顥的《四民月令》一書中。那時七月七日只是一個農事傳統節日,後來經過古代勞動人民的種種進化,轉變成了婦女乞討、祝福的傳統節日。
牛郎織女
兩漢時期大家觀查天象,加上豐富的想像,手工編織了一段凄慘的感情故事,就是牛郎織女的感情故事。織女星、牛郎星在七月出現在頭頂上方的天空,特別是織女星在七月七日這個日子最亮,再加上天際,這個七月七日牛朗會織女星的小故事就詳述了。
而且,在這天夜裡,美少女們還會焚香燃燭,跪拜天神七次,稱為拜拜,也叫「拜七姐」,拜後將扎紙的藝術品燒給七姐。
女人們忙著拜七姐、做工藝品,小夥子們忙著湊熱鬧,提著小燈籠四處串門,看女孩子,尋找自己喜歡的目標。小孩合成大家呢,與左鄰右舍或同城網親朋好友相聚在大屋露台上,談古論今吃宵夜,好不熱鬧。一夜燈光一亮,人頭攢動,大家沉浸在一派繁華和諧的氣氛中。
『陸』 七夕節的民俗活動有哪些呀
七月初七,時至孟秋,收獲在望,是古人慶賀秋收的吉慶日子。為了祈求天隨人願,喜獲豐收,人們在這一天,往往會祭祀田祖和報田公。
由於在農耕社會,農業生產主要靠牛耕,而牛又是牛郎和織女的紅娘,為了紀念它,人們將七夕記做牛的生日,以「折花枝於角,可無災,以面餅賞牧童」作為慶生的活動內容。
一些地方,鄉民在七夕來臨之前,會將綠豆、豌豆等豆類作物或麥類作物的種子放在盆中,培育成苗,作為七夕乞巧的供品,並將這種活動叫作「種生」。還有一些地方,在七夕前,在木板上鋪上土、播上谷種,讓其生苗;再在上面種些花木,做成農家和小村莊的模樣,稱之為「谷板」。這些習俗都具有濃郁的農耕文化色彩。
在「男耕女織」生產模式的影響下,紡線、織布、縫衣、納鞋、綉花等被統稱為「女工」,這些家庭手工業勞動是女性所承擔的一項主要勞動。七夕節俗中,較為典型的活動是穿針比巧,還有蛛網卜巧等。
有《乞巧》詩說: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女工成為社會評價勞動女性的一條標准,也逐漸成為婦女自我認知的標准。只有提高了女工技能,才會生產出足夠的物質生活資料,也才會擁有一定的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
七夕「蛛網卜巧」是另一種女性常用的乞巧方式。大家都知道蜘蛛善織。女子為練就巧工妙手,就向代表喜兆的「織壇神手」蜘蛛學習,企望能從蜘蛛織網中覓尋某種經驗、啟發和靈感,提高紡織技藝。另外,蜘蛛是「喜子」,也被稱作「喜蜘蛛」,民間有「蜘蛛集而百事喜」的俗語,蜘蛛垂線而下,寓意為「喜從天降」。
不管是穿針乞巧,還是蛛網卜巧,表現的都是女性對女工技巧的追求,反映了女性希望通過各種方式展示自己的女工才能、證明自己的女工天賦,以及通過展示女工技能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與心理取向。這些活動,一方面培養和訓練了女性的生產技能,另一方面也豐富了鄉村文化。
除了前面談到的一些習俗外,七夕的習俗還有很多。如,給親戚送餅子,姑娘們清晨到草中打露水、拜仙禾、拜神菜,拜魁星、曬衣曬書、染指甲、吃巧果等。
七夕節有著很深的古代農耕文明痕跡,蘊含了豐富的農耕文化內容。牛郎與織女的傳說故事滲透著重耕、重織的小農生產觀念和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觀念。而由這一故事形成的一系列一年一度的七夕節風俗,既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農業的重視,也體現了廣大女性與農業社會相適應,表達了她們勤勞能幹以及對平安、和諧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柒』 人家都在過情人節,我只能在過勞動節的空間說說
如下:
1、七夕情人節是啥?能吃嗎?
2、情人節要到了,只能和自己抱歉的說一句:對不起,今年的情人節又要一個人過了。
3、七夕節,我掐指一算,不出意外的話,和我半毛錢關系都沒有。
4、一個人的日子,風清雲淡。
5、七夕節到了,最好的你當然要戴綠帽子。
6、七夕我需要一個男朋友幫我趕作業。
7、「七夕快要到了,你還是一個人嗎?」「我不是一個人難道我會變豬嗎!」
8、七夕一個人並不難過,難過的是看著自己喜歡的人和別人秀恩愛。
9、七夕我要做自己的女王,不做別男人身邊小女人。
10、七夕和春節一樣都是炮味兒重。
11、七夕沒有約會的友兒們,我們一起擺攤賣狗糧。
12、我等到了七夕,卻沒有等到我愛的你。
13、七夕快到了,帶著對你的思念,一個人度過。
14、我覺得你們不僅偷偷做完了作業,還偷偷在情人節之前找到了對象,你們都是騙子!
15、七夕想和對象去看電影,有什麼好的對象推薦一下。
『捌』 七月初七有哪些風俗
七月初七的風俗有:食巧果、采柏葉、洗梳具、染指甲、點荷燈、折桃枝等等。
七夕節,也是乞巧節,是中國人們的傳統節日,是我們國家的情人節。可以說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中國民間傳說陰歷七月初七晚上喜鵲在銀河上搭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古俗在這天晚上,中國女孩們要穿針乞巧。鵲橋相會歌頌了中國勞動人民忠貞不渝的愛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食巧果
在民間,七月也被稱為巧月,七夕也被稱為巧夕。在這一天也必吃巧果,以標志時令。巧果是是用麵粉和糖在油中煎炸而成的,吃起來脆香可口,以吃巧果合乞巧之意。
采柏葉
七夕時,婦女大多採摘柏葉、桃枝,用以煎湯洗發。因此時天氣乾燥,洗物易千,用它洗發就會清爽潤滑,不垢不膩。黎明時候,旭日初照,涼風習習,採摘尤為便利。所以民間大多有七月七日女子們採摘柏葉的盛大景象。
洗梳具
七月七,曬書晾衣。洗頭發及一切梳洗用具,也是民間流行的風尚。江蘇的嘉定,浙江的湖州,江西的德興等地,這一天婦女大多有洗頭發、洗梳具的活動。
一、七夕節的風俗
1、七夕節等的時候七夕節找喜鵲。說也奇怪,每年七夕節前後,不管是不是喜鵲真的飛上天去搭雀橋了,孩子們為了驗證牛郎織女故事真實性也好,還不管農村的討債鬼孩子們怎麼找,也往往找不出幾只喜鵲來。
2、晚上吃過晚飯,躲到葡萄架子,花架子下面,或者躲到黃瓜架子下面,豎起耳朵??,聽牛郎織女到底有沒有在說悄悄話?
3、半夜十二點的時候,也是斷斷不能睡的,假如運氣好,是個晴朗的夜晚,就可以看見夜裡南天門打開,各路神仙出來現身顯聖。如果這時候對天許願,神仙們聽見了,心情好,大發慈悲,基本上是一定能夠實現的了!
4、鬥巧。其實就是野地裡面,拔幾根車前草的穗子,兩兩交叉,看誰的先斷,誰的不斷。斷的一方為輸,不斷的為贏。這樣的游戲,一般女孩子玩的居多,小時候的快樂總是那麼簡單。
『玖』 七夕不只是「情人節」也是「勞動節」嗎
從牛郎織女的故事開始演化,慢慢的七夕就有了「乞巧」的意思,女孩子祈禱自己心靈手巧,手藝進步。
晚唐詩人羅隱有一首《七夕》,意思格外有趣:月帳星房次第開,兩情唯恐曙光催。時人休用金針待,沒得心情送巧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