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蒙古族的情人節

蒙古族的情人節

發布時間: 2022-07-27 16:05:19

⑴ 蒙古的春節什麼時候開始

蒙古國的春節又稱為「白月節」,是蒙古民族最傳統的隆重節日之一。和藏歷新年一致,不過藏歷年的推演算法與農歷春節有些差異。 2010年的藏歷年是2月14日,和農歷新年(春節)、情人節是一天;2009年 藏歷新年 是2009年2月25號,春節是2009年1月26號,所以時間上較春節晚1個月。2008年 藏歷新年 和春節是同一天

⑵ 蒙古人送情人項鏈什麼意思

兩層含義
送項鏈的含義有相戀,項鏈諧音項鏈,將項鏈贈送給別人,有進行表白的意思。也有拴住對方,項鏈有一個鎖扣,將項鏈贈送給戀人並帶上,有將對方拴在自己身邊,彼此一生一世的意思。佩戴項鏈時,應避免進行運動,或讓它沾染油污。
情人節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情人節的晚餐約會通常代表了情侶關系的發展關鍵。

⑶ 寫關於蒙古族習俗作文,開頭的!!!急急

美麗的大草原
世界上還有幾個民族住著蒙古包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民族是用馬奶招待客人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民族是穿著大袍、腰帶、靴子呢?
傳說在仕爾伯特人游牧的地方,有一座高聳入雲的納德山。山頂終年積雪,雲霧彌漫,泉水泛涌而成的山湖,清澈如鏡,人們都說這是天神的隱居的地方。一天,一位年輕的獵人在山頂湖岸忽然發現一群仙女在湖中嬉戲,那婀娜的身姿,動人的笑語,使獵人驚羨不已。他悄悄拿來一副套馬的皮挎索隱身窺伺。仙女們盡情的追逐戲耍,絲毫不覺。獵人飛來皮挎索套住其中一名仙女,其他人驚慌躲入雲端。獵人向仙女求愛,仙女答應了。不久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便成刀綽羅斯家族的祖先。
蒙古族自稱「蒙古」。「蒙古」這一名稱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現在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
蒙古族的傳統民族白節、祭敖包、那達慕、魯班節、燃燈節等。在節日上都有各種不同的習俗。例如:那達慕大會時,會有摔跤、賽馬、射箭、舞蹈以及物資交流等。解放後,又增添了不少新內容,如田徑、球類比賽、文藝演出、圖片展覽、播放電影、交流生產經驗等,成為蒙古人民喜愛的盛會。燃燈節: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現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縣蒙古族在燃燈節的一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白節是蒙古族最重要的節日,相當於我們的春節,亦「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與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扒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衣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
蒙古包是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 穹廬」、「氈帳」或「氈房」等。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納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織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可大功告成。白白的蒙古包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彷彿綻放的一朵朵白蓮花。蒙古包最大的優點是拆裝容易,室內使用面積很大,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用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蒙古族語屬阿爾泰語系,分布於蒙古國和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蒙古國境內的蒙古語屬喀爾喀方言,使用人口約180萬。現代蒙古語的主要特點:母音豐富而輔音較少語音結合比較自由,音節種類較多。絕大部分輔音既可以出現在音節首,也可以出現在音節末。蒙古國於20世紀40年代採用基里爾字母為基礎的新蒙為文,從上到下連寫,從左到右移行。
蒙古族藝術分為民歌、樂器、曲藝三大類。而名人有忽必烈、明安圖、孝庄皇太後等。特產主要是羊肉、羊奶、馬奶。
美麗的草原,我們的家。

⑷ 火把節,馬頭琴,孔雀舞,獻哈達,手抓飯,三月三對歌 分別是那些少數民族或地區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火把節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
馬頭琴是一種兩弦的弦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
孔雀舞是我國傣族民間舞中最負盛名的傳統表演性舞蹈,流布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瑞麗、潞西及西雙版納、孟定、孟達、景谷、滄源等傣族聚居區;
獻「哈達」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種禮節;
維吾爾族群眾把抓飯視為上等美餐;
三月三對歌是壯族的風俗習慣。

⑸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除了潑水節,至少兩個)

1、三月三歌節

壯族的傳統節日。亦稱三月歌圩。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歷三月初三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製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歡度節日,有的持續二三天。

各地歌節有特定的聚會場地。一般為峒場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參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老人小孩亦來游樂助興。在歌圩場四周,攤販雲集,民間貿易活躍。

著名的歌圩有巴馬的盤陽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田東的仰岩、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處。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對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

歌節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為弘揚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了「三月三」歌節活動,全廣西各地歌手雲集南寧,全國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國友人也前來觀光,盛況空前。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為文化藝術節。

2、蒙古族的那達慕

蒙古語意為「游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

今天的那達慕,在每年夏秋之交舉行,規模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3、僳僳族的刀桿節

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桿,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桿。

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僳僳族漢子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桿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桿。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桿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

爬桿者下來後,人們紛紛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桿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桿結束後,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一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著小夥子的煙包,並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夥子的愛慕之情。

4、仫佬族的走坡節

仫佬族青年傳統社交節日。又稱坡節、坡會。

坡會又稱後生節。一般在春節期間和中秋節前後擇日舉行。節日里,男女青年盛裝打扮,三五成群來到預約的峒場或山坡上,對唱山歌,結交友情,尋找情侶。

初次相會對唱《相逢歌》,告別時,互贈毛巾、布鞋等隨身帶的小禮物;二次對歌相逢,彼此稱「雙」;第三次相逢對歌改稱「舊」。通過多次對歌,情意日增,不少青年互結同年,相愛定情。現代走坡又增添了球賽、下棋等活動內容。

5、藏族的採花節

採花節是南坪縣博峪一帶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傳說,很久以前博峪是一個荒僻的山溝,人們以採集和狩獵為生,以樹葉和獸皮做衣服。

一天,從遠方來了一位叫蓮芝的姑娘,她美麗善良,心靈手巧,教會了當地人們開荒種地和織布縫衣,還采來百合花為人們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這天,蓮芝上山採花,被颶風卷下懸崖摔死了。人們很悲傷,便在這一天上山採花紀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採花節。

荷花配毛筆傳統節日是什麼節日

應該是荷花節,傳統的節日。

⑺ 蒙古族人過七夕節嗎

蒙古族人過七夕節的,但是因為歷史的原因,蒙古族人不過中秋節。
蒙古族的節日比較多,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中元節、那達慕、祭鄂博、成吉思汗紀念節等。 蒙古族過春節叫「白日」,這是因為蒙古族崇拜藍色和白色的緣故。藍色代表蒙古族,在元代,成吉思汗的宮殿是白色的,史稱「八白室」,而蒙古族的氈子也是白色的,所以春節也叫「白日」。 那達慕起源於草原上一年一度的祭「敖包」。「敖包」以石塊堆放而成,原來是道路和境界的標志,後來成為祭祀場所。最初帶有宗教色彩,意在通過祭「敖包」,祈求吉祥幸福,同時也舉辦一些體育活動,後來演變成那達慕大會。那達慕大會在每年七、八月份舉辦,內容包括射箭、賽馬和摔跤比賽。 那達慕大會十分隆重,每當舉辦時,方圓百里的蒙古族牧民都要穿上節日盛裝,扶老攜幼,帶著蒙古包和各種食物,從四面八方趕去參加。

⑻ 世界各國都有那些傳統節日啊

美國,聖誕節
西班牙,西紅柿節和鬥牛節

⑼ 五十六個民族的特有節日

火把節」慶祝共三天: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於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台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伙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斗羊、斗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駿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准從小伙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

另哈尼族貌似不過火把節。

熱點內容
玫瑰純露價位 發布:2025-07-20 06:10:44 瀏覽:25
我們生活中的情人節 發布:2025-07-20 06:09:27 瀏覽:37
用藤心插花 發布:2025-07-20 06:03:41 瀏覽:544
第一朵雪花的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20 06:00:33 瀏覽:850
丁香訂貨 發布:2025-07-20 05:40:48 瀏覽:428
日本櫻花醫療 發布:2025-07-20 05:40:15 瀏覽:674
蘭花殺菌肥 發布:2025-07-20 05:37:34 瀏覽:917
桂林多彩插花學校 發布:2025-07-20 05:34:08 瀏覽:440
荷花燈唯美 發布:2025-07-20 05:14:48 瀏覽:102
櫻花衛浴樣 發布:2025-07-20 05:14:41 瀏覽: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