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元節情人節
⑴ 元宵節,為何又被稱為「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為何又被稱為“中國情人節”?元宵節之所以被稱為中國情人節是因為在古代沒有結婚的女子是不能隨便到處去的,只有元宵節這一天可以出來玩,賞花燈。元宵節又叫上元節,上元不禁夜,無論男女僧俗貧富貴賤都可上街夜遊通宵達旦,於是男子就借著這個元宵節來尋找自己的另一半姻緣。
十四的晚上去逛街,發現有的商場在做元宵節的活動,在商場內開辟字謎游樂區,顧客無論是否購物都可以參與猜燈謎游戲,猜中燈謎的顧客可以領取一份小禮品,也可以進行現場互動小游戲,猜燈謎大比拼等。非常有趣,喜歡熱鬧的可以去看看。
⑵ 元宵節是「中國情人節」嗎
元宵節,雖然說,這是一個以月圓為標志的佳節,然而,此時真正的熱鬧都是屬於人間的,並不屬於月亮。月兒一輪,只不過是高高懸於夜空,成為了「火樹銀花不夜天」的人間背景點綴。
你會發現,在元宵節,人們贊頌的是燈會、追逐的是燈謎、品嘗的是元宵、期待的是元夕的浪漫約會,目之所及的重點,全都是地面光亮;而並不像八月十五中秋節那樣,把大量的注意力都投注給了仰望皓月、賞月贊月的月主題活動。因此,我們就可以給元宵節三個定位——
第一,元宵節,是一個民俗的燈節。
在這一天,人們賞花燈、逛燈市,猜燈謎、放天燈,這實際上是在比圓月還亮堂的人間光亮里,點燃希望、祈福新年、放飛明天。
對於大街小巷上這種張燈結綵的景象,唐代詩人蘇味道的詩《正月十五夜》詩里說:「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第二,元宵節還是屬於青年的情人節。
這得益於在很多戲曲小說、民間故事的描述里,男女主人公都是在難得可以自由走上街頭賞燈的上元夜,邂逅了彼此、相遇了緣分。
可以說,上元夜借喧鬧燈市的機緣,給了古代青年男女一個難得的、可以釋放自我的空間,讓他們去悄然地約會彼此,讓他們能難得地點燃青春。就像歐陽修的宋詞里講:「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第三,元宵節是春節奉獻給社會的最後一次全民狂歡節。
元宵節的晚上,火樹銀花,車水馬龍,熱烈至極,所以過元宵節也俗稱「鬧元宵」。
鬧元宵,這似乎是要在走上新一年工作起點之前,以豐盛收尾;吃元宵,又似乎是在農歷新年即將結束之前,再次用美食的形狀寓意來強調團圓。
所以辛棄疾的詞描寫元宵盛況說:「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在這一晚,人們歡歌狂舞,人們賞燈遊街。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春節的一次熱鬧收尾,吃了元宵,過了十五,這年,才算是過完了。
圖片
第四,元宵節,就是元宵節。
在今天,我們還要通過古今節日以及中西節日的對比,給出元宵節一個屬於它的坐標——或者說,通過很多的爭論聲音,來給它一個盡可能相符的文化坐標。
近年來,很多商家和媒體都會宣傳,說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但是,和七夕節相比,元宵節才更有情人節的意味。因為七夕節,那隻是閨閣女兒在自家院子里過的一個乞巧節,縱然有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來作為這個節日的背景加持,但也並不能真正演化出七夕節有什麼約會屬性來——因
⑶ 中國古代情人節是指哪個
中國情人節,是指中國本土關於愛情的節日。對於中國情人節,目前大致有專三種說法屬:一個是元宵節(也稱上元節,即農歷正月十五);二是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三是七夕節(七姐誕,農歷七月初七)。元宵節、上巳節、七夕節是古代靚女最感興趣的節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才可以出來,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七夕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的專屬節日,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在古代七夕與愛情關系不大,於近代才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希望能幫助到你
⑷ 元宵節在古代是情人節嗎
元宵節更像中國古典的情人節。
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時,亳人謬忌奏請祭祀「泰一」神。「泰一」神又稱「泰乙」、「太一」或「太乙」。為何要祀泰一呢?謬忌認為「泰一」是天神中最尊貴者,其地位在五帝之上。漢武帝又是極為相信神仙的皇帝,面對當時人們心目中如此尊貴的太一神,豈能不大大祭祀一番。尤其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劃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
元宵節卻肩負著類似於情人節的功能:元宵節自漢代以來,一直有著市民夜遊燈會的傳統,不設宵禁。在過去,未出嫁的女子尤其是大戶人家的女孩,都是不能出閨門的,只有在元宵節之夜,可以出門去逛元宵燈會。於是,很多年輕女子就把這一晚作為私會情人的日子。對於沒有情人的青年男女來說,它當然也是邂逅的絕佳夜晚。
⑸ 元宵節是古代的情人節嗎那七夕又是什麼
「七夕」又是咋回事呢,這些年被大家成為中國的情人節。其實,「七夕」真的不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
在古代,七夕這一天是民間女子比拼女紅手藝的日子,大家都在效仿織女。「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後來人們為什麼會把七夕和愛情聯系起來呢?據說源自白居易的《長恨歌》。其中的「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白居易是名人,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經過白居易的宣傳,這首詩也就成為了愛情詩。
◆ 秦觀在《鵲橋仙》寫到:金風玉露一相逢,變勝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首詩徹底的把七月初七這個日子和愛情聯系在一起。
對於七夕,人們更多的是對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感嘆,對美好愛情的嚮往。雖然七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情人節,但是,愛情是美好的,不管是七夕還是上元節,願你心有所屬覓得良伴,一生如願。
⑹ 元宵節是古代中國的情人節嗎
是的吧。。。
因為我看過這樣文章:元宵節是春節過後的第一個重要華夏民族傳統節日。元宵節自漢代「燃燈禮佛」,而到了唐代則「燃燈成俗」,逐漸演變成為一個可以讓人們「縱情」的節日。
有些民族在元宵節有男女青年可以互表愛意的做法。民俗中有「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之說,在白天還舉行耍獅子、跑旱船、扭秧歌、踩高蹺,晚上則有猜燈謎、舞龍燈,未出嫁的少女可以特許在這一天晚上外出遊玩。在過去「燈」和「謎」是分不開的,「燈謎」俗稱「打燈虎」。謎條貼在花燈上,猜中者有獎。有的店鋪張燈掛謎,「如有猜中者,獎蘋果三千」,當猜中者領獎時才發現獎品不過是一隻蘋果上插著三根牙簽。
許多東南亞華人保留著過傳統節日的習俗,馬來西亞華人對元宵節和春節非常重視。他們從冬至到正月十五都算做過年,除了保持吃元宵、點燈籠的習俗之外,還有一項有趣的活動,那就是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未婚男女相互拋水果,男孩向女孩拋蘋果,女孩則向男孩拋柑子,其中的含義是希望自己未來找到一個如意的伴侶。
這種習俗其實在我國內地的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保留,如南方地區的白族、壯族和苗族等,都有在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互相「拋綉球」的習俗。凡是接不住綉球的男女,都要贈紀念品給對方。而太多次失球又無法贖回紀念品的人,就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由此也有人稱元宵節為「中國情人節」。
⑺ 中國古代情人節是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每到元宵節的時候,人們會舉辦隆重的燈會和猜燈謎的活動。這一天待字閨中的女性也可以趁觀燈的時候與男性接觸甚至定情,因此元宵節也被稱為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元宵節這個傳統節日的形成有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據說是從我國古代民間開燈祈福的習俗演變而來。根據歷史資料和民俗傳說的說法,正月十五在西漢時期就是一個受到人們重視的節日,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月十五元宵節已經正式成為了一個民俗節日。
七夕別稱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⑻ 「上元節」與「七夕節」誰更接近情人節一些
上元節是我國古代時期很重要節日,就是元宵節另一種稱呼,又被稱為元夕,燈節。
上元節是在我國農歷正月十五日,因為過節時正巧是一個月里中間,還會稱呼這天是正月半。在唐朝時候受了道教影響,在唐朝時期都會稱呼這天是上元日。
在那之後,沒有一些手藝女孩子都很少去參加七夕節活動,一些武藝高強女孩子們之間就會比較武藝。
很多富貴人家選擇未來兒媳婦就會暗中去觀察參加活動女孩子,一些有心思男郎也會偷偷去約自己喜歡女孩子,到晚上游湖或者賞燈。
如果說在日期里哪一個更貼近情人節,可能是上元節,情人節是公歷二月十四,,而上元節是正月十五。
如果從節日內容,節日意義里來看,就是七夕節離情人節更近,兩個都是關於愛情節日。
⑼ 古代情人節到底是七夕節還是元宵節
古代情來人節是七夕節。
「七夕」源,即農歷七月初七,民間相傳是牛郎織女從鵲橋渡過天河相會的日子,七夕節也稱「乞巧節」,七月初七當晚,女子,特別是未出閣的女子要向織女「乞巧」,以求也能擁有一顆聰慧的心,擁有一雙靈巧的手。因此,七夕這一天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被賦予了「愛情美滿」和「心靈手巧」的兩種內涵。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