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的七夕
① 回族、侗族、白族、壯族、蒙古族、納西族 分別過什麼傳統節日
1、回族
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節日均以伊斯蘭教歷計算。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2、侗族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 水牛王」。
3、白族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4、壯族
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四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分布在中國南方的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
5、蒙古族
節日主要有:蒙古族新年(春節)、成吉思汗紀念節、那達慕大會、敖包節。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6、納西族
節日主要有:祭天、新年、棒棒會、三朵節、火把節等。火把節在農歷6月24至26日,是納西族傳統的火把節。最初起源於藉助火抵制各種天災。納西語稱此節為「川美生恩」。納西族還有諸多節慶習俗,諸如香格里拉三壩鄉的「白水台會」;永寧納人(摩梭)的祭干木女神山等。
②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
納西來族傳統的節日為「臘八節源」。
那天會有棒棒會。
農歷正月十五,是麗江納西族的「棒棒會」。屆時,麗江城內人流如潮,街道上擺滿了交易的竹、木農具和果樹、花卉等。棒棒會標志著春節活動的結束和春耕生產的開始。該會由「彌老會」演變而來,原是在寺院舉行的廟會,清初改土歸流後,趕會地點移到麗江古城內,並逐步發展成為准備春耕的竹木農具交易會,近年又增加了果樹苗術、花卉盆景交易內容,趕會地點也從古城內移到新城區。除了正月十五縣城的棒棒會外,還有正月二十的白沙農具交流會,納西語叫白沙當美空普,意為白沙大寶積宮開門。
這是明代以來延續下來的白沙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等廟堂年一度開門,讓人們燒香拜佛,後來演變為以農具交易為主的傳統節日。交流會上,不僅農具種類齊全,而且小孩玩具及日用雜貨應有盡有,所以俗話稱「除了雞魯頭之外,什麼都能買到」。
③ 不同民族都過七夕節嗎
有些少數民族也過。 七夕節亦稱「乞巧節」、「少女節」、「女節」等名稱。七夕節是漢族傳統的節日,時間在農歷七月初七晚,源於古代神話牛郎織女天河相會的故事。最早記載見於《詩·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跛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院彼牽牛,不可服箱」。
這天,漢族地區的婦女們,或在月下陳設瓜果敬拜牛郎織女,並穿針引線,向織女乞求智巧;或解下孩子脖頸上的「五色彩絲」,甩於屋頂,謂之「送健繩」;或在夜深人靜時,躲到葡萄架下偷聽牛郎織女的相思細語。
七夕節自古至今,從漢族地區傳播到少數民族地區。我國本來就是個大雜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國度。少數民族地區的七夕節慶與漢族的時間一樣,但活動形式有所改變。如湘西吉首、矮塞坡、古丈一帶苗族傳統節日「七月七鼓會」,這天,苗民們穿著一新,歡聚鼓場,擊節打鼓,翩翩起舞,並從擊鼓比賽中產生出鼓王。
四川的一些地區,把七月初七日叫做「七月香節」,當日備好酒肉茶鹽米粒各二碗、箸二雙,祀供先祖,當地的瑤族最為敬重,在外地做事的要回家過節。還有納西族的「七月會」、土家族的「納頓節」等,活動都與七夕有關,只是活動形式不同而已。
在廣西等地一帶,七夕則稱為「儲水」,也叫「雙七水」,據說用此水洗澡,可避邪祛病。在廣西百色一帶則叫「七夕泡水」,時間在七月初七凌晨零點左右,百色市民都到澄碧河去泡水,或者把水帶回來儲存。傳說七月初七凌晨這天仙女在水的源頭洗澡,仙氣使水清澈聖潔,所以此日凌晨人人爭著把水放在壇罐里,一年放一點,水不變質也不臭。人們可以喝此水,或者用來做飯、釀酒,清香可口。
廣西百色的澄碧湖水面寬闊,水質良好,湖水清澈,大小島嶼星羅棋布,泛舟其上,水天一色,令人心曠神怡,被譽為桂西的一顆璀璨明珠。其中的桃花島四周綠水環抱,風景優美,是人們理想的度假旅遊村。澄碧湖大壩下面是一條碧波盪漾的澄碧河,兩岸綠樹成蔭,河水平緩地流入右江河,是游泳的好地方,每年夏天,人們都喜歡來這里游泳。
當地壯族群眾的七夕泡「聖水」就常在這里舉行,此活動是在農歷七月初六晚9點左右開始的。此時,人們陸陸續續往河邊涌去,一直到12點之前把整個通往澄碧河的公路擠個水泄不通,到12點最為高潮,不論是路上的,還是水上的,人潮湧動,整個場面蔚為壯觀。人們不分男女老少,帶上救生圈,紛紛下河暢游起來,不會游泳的則坐在岸邊,把腳伸到水裡浸泡,人們盡情地戲水,歡笑聲一浪接一浪地盪漾在河面上。有些人則用各種塑料瓶把水帶回家。到了1點半左右,人們才漸漸退去,在河的下游,有幾家小吃店,人們一邊欣賞夜景,一邊聊天小飲,百色城的夜色充滿了喜慶,歡聲笑語,氣氛歡快。
④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一、祭天和祭祖
三壩納西族每年要祭天一次,祭祖三次。正月祭天,臘月十四就要釀酒,做飯請客,請老人吟唱,三十晚上要「車尋」,初一祭灶神要磕頭,初二要洗頭、洗腳、洗衣裳,到河邊飲水。三日晚上把天神請到家裡來祭祀。四日就要殺雞,到祭天堂燒香,磕頭吟呷,搞完後回來作射箭等活動,搞完活動後在主祭家裡吃飯。五日天一亮抬出一口大豬煮成三鍋,煮熟後念「天好矢」、「烏鴉好友」。長者吃酒吃肉,然後眾人吃。吃完依次回家。六日各家各戶自己祭。八日又抬一口豬去祭天堂。九日又用一口小豬去祭天堂。整個祭天活動到此完畢。
祭祖:正月六、七日或二月十二日一次,六月初一次,十一月初二一次。一般祭時用黃栗樹三株,各家各戶自己祭。
二、喪葬
在喪葬習俗方面,麗江一帶納西人在「改土設流」前一直都實行火葬。人死後用竹筐或無蓋的木棺抬至山上或村寨外的火葬場火化,過一段時間後再去收拾骸骨舉行葬儀。清初「改土設流」後,中央王朝派任的流官曾屢次明令改火葬為土葬,皆因「土人尚惑刀巴禍福之說」而未能奏效。直至乾隆年間,流官們千方百計動員了一位納西族小頭目將其母土葬,人們未見到災禍降臨便漸改火葬為土葬。但在一些偏遠山鄉,迄今仍保留著火葬的習俗。
當人處於彌留之際時,家族中一位長老手持一包有少許碎銀、茶葉末和大米的紙包守候在旁,在落氣之際須將此紙包放入死者口中。這樣做意圖使死者十分珍貴「氣」能夠接續下去,以促成家族繁衍、子孫興旺。此外,報喪、吊喪、停靈等活動都要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家族長老指揮下進行,並要請東巴經師來主持其中一些祭儀。人死後一般停靈三日即可出殯;葬儀舉行後的三天內家中親屬仍需每天獻祭。接下來還要舉辦「做七」、「百日」以及「年齋」等一系列祭弔亡靈的活動,得迎請東巴或喇嘛來家中誦經,直至人死滿三周年時做完「三年齋」,整個拜祭活動方可算告一段落。婦女在產期死亡、孩童夭折與其他
⑤ 納西族節日的介紹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最具特色的要數棒棒會。
⑥ 納西族的婚俗有哪些特點
居住在美麗的麗江江畔上的納西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結親。男女一般在20歲左右結婚,早婚的現象比較少。
參加婚禮的納西族的女子都要穿上傳統的民族服裝和披上她們最喜愛的服飾,即七星披肩。這種披肩五彩繽紛,十分美麗。它是用整塊的黑羊皮做成的,上部縫著6厘米的黑呢子邊,兩肩處有用絲線綉成的日月圖案和依次排列的"七星"。
人們稱這種披肩為"披星戴月"。它象徵著納西族婦女披星戴月地辛勤勞動。披肩既有裝飾的作用,又非常實用。
在納西族地區,不可以因為一句隨口而出的邀請便貿然參加或者進入別人家的婚宴,同時,也不能因為主人的"謝絕"而錯過去主人家吊喪的機會。因為對納西族的人們來說,災難和悲哀時刻得到的幫助將是友情最可靠的基礎,甚至可以消除平時的積怨。反之,如果你只知在喜慶時道喜,不知在悲痛時慰問,將被看作是虛假的或一般的朋友。
納西族的青年男女由於戀愛自由,因此,婚前大多數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和心上人。定親在納西語中為"日蚌",意為送酒,男孩長到5歲左右時,父母便托媒人帶一壺酒到適合的女方家為兒子說親,雙方父母同意後,待女孩長到10歲左右便擇吉日訂婚。
擇定吉日後,男方家要向女家行"小酒"、"大酒"等禮,每年端午、中秋、冬至等節都要到女方家送禮。
接親隊伍到達之後,女家閉門,隔門唱盤問喜歌,答唱對頭方開門迎入,接親者即撤"開門錢"。新娘邊祭祖先、告別父母親友,邊哭泣表示捨不得離開娘家。新娘進夫家大門時,必須跨過門檻正中的馬鞍,以此表示成為男家的成員了。
結婚前一天,新郎家也是一片忙碌,按照納西族傳統的"不能見天"的習俗,要在天井裡搭起涼棚,棚頂上蓋紅布或紅綢子,棚下鋪松毛。還要專門扎制迎親牌坊和准備結婚用品。這些事都要請族中能乾的男性長者主持。
婚禮舉行時,屋內屋外張燈結綵,洞房門上懸掛一個用紅紙核糊的篩子,上寫"麒麟在此",並插三枝用柳枝或桃枝做的箭,以防白虎進門,這也是一種禁忌。新床由媒人和新郎佼母安置,並請一祖父母、父母健在的小男孩當晚陪新郎睡在新床上壓床。
第二天,新郎由媒人、親友等陪同,前去女方家接親,並備一空轎或馬匹,在歸來時讓新娘乘、騎,同時帶去酒席兩桌和其他部分禮品。到達女方有門口時,接親的隊伍高奏喜樂,連奏三次後,女方的大門敞開,接親者才得以進入,隨後受到熱情的接待。
一般在午時前後,男方接親的女伴把新娘抱入轎中。這時,新娘使勁掙扎,一副不願去的樣子。經安慰和勸說,才告別父母和親友,由舅舅、叔叔、妹妹等陪同乘轎或騎馬上路。
新娘來到男方家門口,可男方家的門是關閉的。這時,送親的人們在門口唱納西調子,讓男方家開門。女方家的人在門外唱道:"金駝子來不來?銀駝子來不來?"這時,隊伍中有人唱答:"金駝子來了,銀駝子來了,快快開門。"
一番對唱後,大門開了,新娘新郎要雙雙從紅紙糊的馬鞍上跨過去,才能進入大門。這時,東巴要念經,同時在新娘的腦門上點幾滴酥油或潑點清水,表示新娘已是男方家的人了。
新娘進屋後,要送公婆各一雙鞋。這時,送親者故意把新娘送給新郎的鞋丟到新床底下的深處,讓新郎彎腰將芏撿出穿上,這種習俗稱為換腳鞋。
接著舉行拜堂儀式。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祖先和公婆,再拜見家族中的長輩,接著夫妻互拜。拜堂時,新娘手握鹽巴,新郎手持一個茶水罐。拜畢,新娘要象徵性地看一下陪嫁的紅櫃,鎖上後把鑰匙隨便在紅櫃一丟,孩子們頓時爭搶起來,因為夜班搶到匙隨,誰就可以向新娘贖喜糖。
傍晚時分,在新房裡擺上由女方家帶來的酒席,新娘新郎由幾個孩子陪同共進晚餐,其餘賓客則由男方家盛情宴請。晚上,青年男女可以去鬧房,可以歡聚在一起,跳納西東巴舞,納西東巴們則一刻不停地唱結婚調,充滿了熱烈、歡騰的氣氛。這一天,女方家也同時宴請親友,請東巴唱嫁女調。
第二天,婆婆要親自端來並喂新媳婦一碗蓮子粥,一碗面條,以示對新娘的關心。這一天,還要舉行認親儀式,即把男主家族中的人全部請來,按長幼順序,讓新娘一拜見。長輩們也向新娘致以祝福,並送新娘見面禮物。
第三天為回門。新郎新娘要帶禮物回到女方家一一拜見女方的父母、舅舅、叔叔、伯伯等長輩,並同他們共同進餐。按習俗,不管路途多遠,新婚夫婦要當天返回男方家。
第四天,新娘由小姑等陪同,上街買魚、蔥和松明等東西,分別表示魚水之情、照亮前程和孩子聰明等含義。婚禮結束後,還要舉行送喜神的儀式。喜神是指迎親時的吹鼓手們。
婚禮儀式結束後,拆去涼棚,吹鼓手們討了工錢,要回家了。臨行時,新郎用豬督頭、木柴棍做出追打的姿態,謂之"送喜神"。至此,納西族的婚禮宣告結束。
⑦ 什麼族有什麼節
1,潑水節,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泰語民族
潑水節當日,中國西雙版納、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地,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
2,火把節,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
火把節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
3,農具節,壯族
農具節為桂西南地區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九日舉行。是日,各家各戶把自家加工製作的各種農業生產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
4,龍船節,苗族
龍船節,為流行於黔東南的台江、凱里一帶的節日。苗族的端午節有龍舟競渡的習俗。居住黔東南的台江、凱里、劍河、施秉、鎮遠等縣的苗族也有在農歷五月過龍船節競渡龍舟的風俗。
5,特懋克節,基諾族
在基諾語中,特懋克的意思是「盛大的打鐵節」,是基諾族為紀念鐵器的創制使用而舉行的節慶。早年的特懋克節就是打鐵節,一般是在農歷臘月舉行特懋克節。節日活動包括:剽牛儀式,祭大鼓(神鼓)、打鞦韆、陀螺、丟包、踩高蹺等活動。
⑧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最具特色的要數棒棒會。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最具特色的要數棒棒會。
1、棒棒會, 農歷正月十五,是納西族傳統節日,民間稱之為「棒棒會」。「棒棒會」標志著春節節慶的結束,春耕生產的開始。
2、三朵節,「三朵」是納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護神,又稱為「阿普三朵」,意為「祖先(或爺爺)三朵」。相傳他屬羊,是個戰神。每年農歷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鄉民眾到三朵閣來燒香拜神;納西人凡出遠門都要到三朵閣祭拜,求三朵神保佑。
3、火把節,農歷6月24至26日,是納西族傳統的火把節。最初起源於藉助火抵制各種天災。納西語稱此節為「川美生恩」。
(8)納西族的七夕擴展閱讀:
納西族傳統節日的形成:
納西族歲時節日最大的一個特點是本土與外來民族文化二者的共同作用、影響下共融共生。就本民族而言,最突出的是東巴教的影響。宗教與民俗的融合在歲時節日上表現得更為充分。
其次是外來民族,尤其是藏族、漢族、白族對納西族歲時節日的形成與發展也不容忽視。也就是說,這兩個因素構成了納西族歲時節日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動力所在。
1、本土宗教的影響
宗教與民俗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宗教一味高高在上,遠離了人間煙火,則只會與民眾產生隔閡而萎縮;民俗沒有宗教內涵的豐富則顯得空虛。宗教利用民俗擴大自己的影響,民俗則把世俗的希望寄託給宗教。有的學者甚至認為民俗是退化了的宗教。這些都是有道理的。從納西族原生的歲時民俗看,與本民族的東巴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2、外來文化
據史籍記載,漢族傳統節日除夕、元旦、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陽、春秋社日、冬祭臘日等傳統節日,大多在漢代形成定製,此後一直沿續兩千餘年以至今日。納西族地區的除夕、元旦、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陽、中原節令(燒包)七月半等節日顯系漢族傳統節日的輸入傳承。
⑨ 納西族的三朵節是哪天
三多節為每年的農歷二月初八,納西語叫「三多頌」,源於白沙玉龍村北嶽廟會,是納西族法定民族節日、納西族傳統節日、納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護神的盛大節日。
開展三多節活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納西族及滇西北區域各民族共同參與,別具風格、極其隆重、極具影響力的大型民族文化盛會,是納西族的標志性節日。
「三多」是納西族的本主神靈和最高保護神,傳說是騎白馬、穿白甲、戴白盔、執白矛的戰神,常常顯聖,保護著納西人的安全,唐代建祠祭祀,深受納西人信奉。人們也認為"三多"就是玉龍雪山的化身。三多,是納西族信奉崇拜的戰神,也是納西族的護佑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