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吃豆
⑴ 七夕節有什麼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有拜織女、蘭夜鬥巧、七姐誕、種生求子、婦女洗發等。
1、拜織女。「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1)七夕節吃豆擴展閱讀: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⑵ 七夕為什麼要吃蠶豆福州的習俗
七月初七,相傳為牛郎織女相會之期,福州民間風俗和全國各地一樣,青年婦女內要拜織女星,乞求能有容靈巧的雙手,祈望能織出美麗的錦緞,能做出漂亮的女工來,能有神仙眷侶般的愛情。
特別的是,福州「七夕」有「分豆結緣」的風俗。根據牛郎織女的傳說,蠶是織女從天上帶下凡的,「蠶」是「天」上的「蟲」。織女下凡嫁給牛郎後,為了幫助鄰里鄉親一起過上好日子,她把蠶種分給鄉親,讓大家都養蠶、收絲、織布,勤勞致富。
為了感謝和紀念織女的善良和無私,在七月初七,人們就選擇跟「蠶」有關的「蠶豆」,煮熟了分送給左鄰右舍。家家戶戶煮蠶豆互相饋贈,可以消除隔閡,增進感情,密切鄰里關系。
煮蠶豆、送蠶豆、吃蠶豆,有來有往,過去有矛盾和過節的,「相逢一笑泯恩仇」。平時磕磕碰碰,傷了和氣的,或者有了誤會的,消除誤會,重生和氣。「蠶豆」成了促使家人和順、親友情深、鄰里和睦的「睦鄰大使」。
在福州民間,對鄰里關系非常看重,有「金厝邊,銀鄉里」,「千金買鄰,八百買舍」之說。除了「七夕」互相饋贈煮蠶豆,在立夏,還有煮「鍋邊糊」分給鄰里鄉親吃的習俗。「做半段」也是福州農村聯誼鄉親朋友的一種「聚餐」形式。
⑶ 七夕為什麼要吃蠶豆
問度娘算了...
「七夕節」與「分豆結緣」
《中吳紀聞》載:蘇州地區稱七夕為「小兒節」、「回乞巧會」。屆時,人們用答溲麵簇花及剪蠶豆入油煎之,曰「巧」。
各家各戶都分要食蠶豆,謂之「咬鬼頭」,驅邪的意思。
《三山志》記載古時福州七夕乞巧,早在清時便已為「分豆結緣」所全面取代。當時「分豆結緣」,是福州「七夕」的特有風俗。此俗緣出郊區,後傳入城中。節日里,福州人相互贈送蠶豆,並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蠶豆談天說地,以作結緣紀念。七夕成為促進家人和睦、朋友緣深、鄰里友好相處的「結緣節」。平日,小孩、鄰里之間難免會磕磕碰碰,蠶豆一分,積怨便煙消雲散了。
參考資料:《半斗書齋》民俗篇
⑷ 七夕節吃什麼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
1、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3、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凈,平鋪到一個盤子里,用濕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濕潤。七天後,待豆芽長至兩三厘米長,便可做手擀麵,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後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蔥、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面條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4、雲面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雲面。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5、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後在燜鍋里蒸出來,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干用油煎出來,最後蘸梅花﹑松花﹑芝麻等豆沙製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6、巧酥
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7、瓜果
在七夕這個特殊的節日,瓜果當然必不可少!七夕時吃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有些人喜歡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等繪成「花瓜」。
8、雞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9、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10、綠豆芽
在廣州,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11、面條
另外這一天有吃面的習俗,這一天往往跟中國的24節氣以外的三個雜節氣,一個雜節氣就是三伏,還有一個是暑九,還有一個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頭伏餃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著挑壽,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長壽。還有為織女擺貢。
面條可以做,抻面最好,它象徵著巧,而且象徵你以後的性格能屈能伸,特別是能男孩子抻面或者給丈夫抻面,而且具有韌性,說明你出去做人也要有韌性,你的事業才能夠成功。丈夫的夫本來就是天字出頭叫夫,丈夫為天,妻子為地,面抻出頭上,天就為夫,就可以闖出一番事業。另外闖盪出來,還要祝福婆婆公公健康長壽。
12、蠶豆
很多人不知道,七夕節還與分豆結緣。每年七月初七,各家各戶都要分食蠶豆,謂之「咬鬼頭」,取驅邪的意思。「分豆結緣」是福州七夕節特有的風俗。此俗緣出郊區,後傳入城中。節日里福州人相互贈送蠶豆,並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蠶豆談天說地,以作結緣紀念。七夕成為促進家人和睦、朋友緣深、鄰里友好相處的「結緣節」。平日,小孩、鄰里之間難免會磕磕碰碰,蠶豆一分,積怨便煙消雲散了。
七夕的時候放桃,將來到了中秋,我們供月供娘娘都放。另外這個時候,端午節剛過之後,還有一些剩的櫻桃,一般都喜歡采來。大家為什麼要用櫻桃,五月是熱月,過去了,七月是分離的月,又進入酷暑,疾病開始蔓延,蚊蠅很多,櫻桃像小燈籠一樣,代表日子紅紅火火,第二,民間還這樣認為,英雄一來,妖魔鬼怪統統逃跑了。還有桑葚,吃了白桑葚,象徵著我從現在一直到天冷,吃菜或者水果的時候吃不了蟲子,黑桑葚如果在這天吃就吃不到蒼蠅屎。
七夕即將到來,我們應該及早准備准備這些祭拜的過節的佳品哦!這十樣東西一定要准備哦,這可是寓意著全家十全十美的哦!
⑸ 為什麼七夕要吃蠶豆哇
「七夕節」與「分豆結緣」
《中吳紀聞》載:蘇州地區稱七夕為「小兒節」、「乞專巧會」。屆時,屬人們用溲麵簇花及剪蠶豆入油煎之,曰「巧」。
各家各戶都分要食蠶豆,謂之「咬鬼頭」,驅邪的意思。
《三山志》記載古時福州七夕乞巧,早在清時便已為「分豆結緣」所全面取代。當時「分豆結緣」,是福州「七夕」的特有風俗。此俗緣出郊區,後傳入城中。節日里,福州人相互贈送蠶豆,並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蠶豆談天說地,以作結緣紀念。七夕成為促進家人和睦、朋友緣深、鄰里友好相處的「結緣節」。平日,小孩、鄰里之間難免會磕磕碰碰,蠶豆一分,積怨便煙消雲散了。
參考資料:《半斗書齋》民俗篇
⑹ 七夕節的傳統活動和飲食習俗
一、七夕節的傳統活動:
1、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版又叫「 賀牛權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2、七夕節的習俗八: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二、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 巧果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⑺ 七夕節要吃紅豆嗎
七夕節要吃紅豆,因為紅豆代表相思與情意,吃紅豆象徵愛情永存。
相思子,別稱紅豆,藤本,莖細弱,多分枝。羽狀復葉;小葉8-13對,膜質,對生,近長圓形。總狀花序腋生,長3-8厘米;花序軸粗短;花小,密集成頭狀;花萼鍾狀,萼齒4淺裂,被白色糙毛;花冠紫色,旗瓣柄三角形,翼瓣與龍骨瓣較窄狹。
產地生境
生於山地疏林中。廣布於熱帶地區。非洲亞種原產於熱帶非洲,包括即蘇丹、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尼日、多哥和納米比亞。也分布於南非,誇祖魯-納塔爾省、豪登省和林波波省的部分地區,馬達加斯加和印度洋西部的一些島嶼(即模里西斯和塞席爾)。
指名亞種原產於印尼,已經遍布世界各地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甚至在美國的阿拉巴馬州、阿肯色州、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和夏威夷都可以發現它的蹤影。產中國台灣、廣東、廣西、雲南。
⑻ 七夕節,中國人通常吃是什麼
巧果。
七夕最出名的傳統飲食是「巧果」,又叫「乞巧果子」,這種麵食各個地區做法有所不同,也演變成多種花色糕點。 在浙江紹興,巧果和北方的排叉有些類似。 而在浙江杭州、寧波一帶,則是用麵粉製作的各種小型物品油炸。
豆芽。
在南方一些地區,人們在七夕前夕會專門泡豆芽,也稱「泡巧」,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 在七夕這天,女孩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 有些地區還會用長出的豆芽做巧芽面慶祝七夕。
巧巧飯。
在山東一些地區,七夕要吃巧巧飯,其實就是餃子。 具體風俗為七個要好的姑娘一起揉面、做餡兒、包餃子。 包餃子時,將一枚銅錢、一根針、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然後聚在一起吃水餃,據說吃到銅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江米條。
⑼ 七夕節中國人通常的習慣是吃什麼食品
七夕節吃巧果
傳說是因為過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靈手巧,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祈求織女來送巧,希望織女也能賜自己一雙巧手,於是巧果也就誕生了。北宋時期的巧果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將發面團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蘋果、小雞、小豬、小獅子、金魚、蛙、蟹、蝦等各種花形圖案的木模(也叫榼子)中,將成形後的小餅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還被點染為七色,有的以紅色點染,用長線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掛於壁間,以為裝飾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環掛在小兒項間取樂的。相傳七夕節晚上,婦女兒童將巧果拋擲屋背,喜鵲銜去搭橋,讓牛郎織女夜渡銀河。
七夕吃餃子(巧巧飯)
俗話說得好,「別問過節吃什麼,問就吃餃子!」開個玩笑。吃餃子是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七夕吃豆芽
在南方一些地區,人們在七夕前夕會專門泡豆芽,也稱「泡巧」,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在七夕這天,女孩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有些地區還會用長出的豆芽做巧芽面慶祝七夕。
七夕吃公雞
浙江金華一帶流行七夕殺雞吃雞,在農歷的七夕這一天,牛郎織女開啟他們浪漫的七夕鵲橋約會。但是這個約會時間可是有限制的,只能在天亮之前結束。咱們古代沒有鍾表,判斷天亮的標准就是以公雞打鳴為准。大家都感覺這樣太殘忍了,一年才見一面,時間還這么短,所以大家就會選擇在這一天吃雞,尤其是公雞,希望把雞吃了之後,就沒有了雞鳴,那麼牛郎織女就可以在一塊,不用分開了。看看咱們的人民多麼善良,所以這樣的傳統也一直流傳了下來。如此再無雞鳴報曉,牛郎織女相會便能永遠不分開,這也寄託了人們對牛郎織女故事的美好願望。
七夕吃五子
在福建一些地區,七夕女孩要品嘗瓜果祈求來年瓜果豐收。當地還流行人們吃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寓意多子多福。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有乞盼兒子、乞盼長壽、乞盼美麗和乞盼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占卜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者稱「輸巧」,「輸巧」者要將自己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七夕配中葯
常用松柏等葯的處方,主張食用松實、柏子的衣服、荷葉等,稱為不老不死的仙葯。 中醫認為吃松子的健身心,滋潤皮膚,長壽的「玉楸葯解」被稱為「潤肺止咳、滑腸通便、開關麻痹、澤膚榮毛」,「海葯本草」被稱為「久服輕身、延年不老」的清宮以松子為御膳食品。 柏子香味濃郁,能安心、止汗潤腸的《本草備注》記載:「補脾葯干,柏子仁潤葯香氣好,是干脾葯中最好的」。 荷葉可以降熱消暑,升清陽,用冷血止血。
七夕吃巧人
在百島洞頭操閩南語的居民中,至今仍有吃「巧人兒餅」的習俗。巧人兒餅是把按比例的糯米、粳米混合磨成粉,加入糖和食用紅色顏料糅合做成餅,再用木刻的印模印出各式人物和動物形狀後蒸熟。
關於這一習俗的來歷,民間有一段傳說。 很早以前,王母娘娘化裝成乞丐下凡體察百姓善惡,看到大工地上有人把糯米摻入蠣灰油泥中,用石臼搗合,便上前乞討。管家罵道:「快滾!這是我家老爺建造墳墓專用的!」揮起長鞭把她趕開。王母娘娘大怒:凡間人如此糟蹋五穀,回到天庭稟報,玉皇大帝當即下旨:天降大災,讓這一帶五穀不生,出現「人吃人」的慘相。七仙女得知後大驚,也扮乞丐下凡探虛實。她向一擺渡老伯討吃,老伯拿出自己捨不得吃的粗糠野菜餅給她。七仙女問:「你們用糯米搗油灰砌墳墓,怎麼卻用這種東西當吃食?」老伯告訴她:「用糯米建墓的是黑心的財主,這糠菜餅是我這樣的窮苦人的救命糧呀!」七仙女拿著糠菜餅返回天庭,王母娘娘這才知道自己錯了:凡間人有惡也有善,不能懲罰惡人傷及無辜!可玉皇大帝已發出的旨令又不能更改,七仙女聰明,說是願下凡行令。她用米粉製成許多人形的果餅施捨給百姓。這樣,人們吃了米粉做的「人」,度過了災荒,人們感念七仙女的靈巧和善舉,把這種果餅取名「巧人兒」餅,年年七月七都要製作,供祭拜和品嘗。
⑽ 七夕節中國傳統吃什麼
七夕節中國傳統吃餃子、巧果、巧芽面、雲面、江米條、巧酥、雞、桂圓、榛子、花生、紅棗、瓜子、酥糖、七寶羹、花瓜、蠶豆、菱角、麻糍等食物。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的人們在七夕節這天吃的傳統食物有所區別。
七夕節中國傳統吃什麼
七夕節,古時稱為七巧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夕祭、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這天,人們會進行祈福許願、乞求巧藝、祈禱姻緣以及坐看牽牛織女星等活動。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中,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被稱為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是用油、面、糖、蜜等食材製作成的糕點,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