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清的七夕
這是因為抄宣傳的不夠和民俗襲的失傳。
現在人們所用的是羅馬教皇編制的格利高里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陽歷,而一些中國傳統節日都是用陰歷記述的,這就使得很多傳統節日往往被人們忽略。去年是潤七月,有兩個七夕,一度成為商家贏利、媒體做節目的噱頭,於是人們才開始重視這個本土的情人節。
古代的女子是不能隨便出門的,但七夕這天,女孩們經常會聚在一起玩樂,並比較「女紅」水平的高低,看看誰的手巧,通常女子們會綉一些象徵美好愛情的鴛鴦荷包、綉囊之類的東西。在牛郎織女的故事中,女主角的本職工作就是「織」,民間女子為了能有和織女一樣的巧手,因而,七夕又被稱為乞巧節。關於乞巧節,人們最熟悉的描述出現在《紅樓夢》第四十二回劉姥姥給小姐起名字的一幕。關於七夕節女子們之間嬉戲的情景在」樂府雙璧「之一《孔雀東南飛》中也有所記載,劉蘭芝將要離開婆家時,對小姑子說:「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這里的初七,就是指七月初七,即七夕。
也可以說,西方的情人節只是情侶們之間愛情纏綿的一種記錄,而中國的七夕節,既是記載了牛郎織女之間堅貞不渝的美好愛情,更是寄託了古代女子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對女紅的精益求精也可以體現她們追求心靈手巧。
㈡ 七夕節和情人節
評論:七夕節為何干不過情人節
晏揚
昨天是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此節源於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故事,因為關乎愛情,故「七夕節」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節日夜晚,人們要抬頭觀看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偷聽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據說不僅僅漢族,壯族、滿族、朝鮮族等也有過「七夕節」的習俗。
「七夕節」是本土「情人節」,歷史悠久且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然而「七夕節」在年輕人群中的影響力,卻遠不及每年陽歷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每當西方「情人節」來臨之時,年輕人都會不失時機地互贈愛意,且花樣翻新,近乎瘋狂;而每年的「七夕節」,卻顯得異常冷清,鮮見年輕人有什麼熱情舉動,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有這么個節日。那麼,年輕人為何熱衷過「情人節」而冷落了「七夕節」呢?
「七夕節」受冷落,是相對於「情人節」而言的,而對「情人節」的熱衷,從根本上說還是緣於一種「崇洋心理」。西方「情人節」不僅受到了我國年輕人的青睞,而且是風靡全世界的節日,這與西方國家的國力較強大和文化較發達有一定關系。故而,雖然年輕人熱衷於「情人節」是緣於崇洋心理,卻不是批評教育所能扭轉的。
「七夕節」之所以熱鬧不起來,還有一個因素,即「七夕節」沒有一個統一的而且適合年輕人的活動作為「節日載體」。在西方「情人節」里,有情男女互送鮮花、巧克力,這樣的「節日載體」簡單而浪漫。「七夕節」的傳統活動,各地不一,但共同特點就是,這些活動大多適合在鄉下進行。生活在都市裡的年輕人,抬頭看不見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也不可能在瓜果架下偷聽他們相會時的脈脈情話。至於祈禱祭拜、穿針引線、殺雞洗澡之類流行於不同地區的傳統習俗,就更難讓年輕人普遍接受了。所以,想讓「七夕節」受到年輕人的寵愛,其活動內容恐怕需要一番改造才行。
當然,「情人節」興盛而「七夕節」冷清,並不是什麼值得憂慮的事情。「情人節」和「七夕節」都起源於忠貞不渝的愛情傳說,不管人們熱衷於哪個節日,其實際意義是相同的,都寄託著人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與嚮往。有了這一點,也就足夠了。
㈢ 七夕節堪稱中國的「情人節」 ,為什麼其影響遠不及西方的情人節
評論:七夕節為何干不過情人節
晏揚
昨天是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此節源於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故事,因為關乎愛情,故「七夕節」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節日夜晚,人們要抬頭觀看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偷聽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據說不僅僅漢族,壯族、滿族、朝鮮族等也有過「七夕節」的習俗。
「七夕節」是本土「情人節」,歷史悠久且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然而「七夕節」在年輕人群中的影響力,卻遠不及每年陽歷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每當西方「情人節」來臨之時,年輕人都會不失時機地互贈愛意,且花樣翻新,近乎瘋狂;而每年的「七夕節」,卻顯得異常冷清,鮮見年輕人有什麼熱情舉動,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有這么個節日。那麼,年輕人為何熱衷過「情人節」而冷落了「七夕節」呢?
「七夕節」受冷落,是相對於「情人節」而言的,而對「情人節」的熱衷,從根本上說還是緣於一種「崇洋心理」。西方「情人節」不僅受到了我國年輕人的青睞,而且是風靡全世界的節日,這與西方國家的國力較強大和文化較發達有一定關系。故而,雖然年輕人熱衷於「情人節」是緣於崇洋心理,卻不是批評教育所能扭轉的。
「七夕節」之所以熱鬧不起來,還有一個因素,即「七夕節」沒有一個統一的而且適合年輕人的活動作為「節日載體」。在西方「情人節」里,有情男女互送鮮花、巧克力,這樣的「節日載體」簡單而浪漫。「七夕節」的傳統活動,各地不一,但共同特點就是,這些活動大多適合在鄉下進行。生活在都市裡的年輕人,抬頭看不見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也不可能在瓜果架下偷聽他們相會時的脈脈情話。至於祈禱祭拜、穿針引線、殺雞洗澡之類流行於不同地區的傳統習俗,就更難讓年輕人普遍接受了。所以,想讓「七夕節」受到年輕人的寵愛,其活動內容恐怕需要一番改造才行。
當然,「情人節」興盛而「七夕節」冷清,並不是什麼值得憂慮的事情。「情人節」和「七夕節」都起源於忠貞不渝的愛情傳說,不管人們熱衷於哪個節日,其實際意義是相同的,都寄託著人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與嚮往。有了這一點,也就足夠了。
自己挑些重要的出來吧
㈣ 《七夕》這首古詩的意思
釋義:
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
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原詩:
《七夕》唐代: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簡介:
《七夕》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先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再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而渴望能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全詩想像豐富,語言精美,感情深厚。
(4)冷清的七夕擴展閱讀: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這個傳說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
851年,鬱郁不得志的李商隱失去了一生最愛的妻子王夫人。正是出身高貴的王夫人多年的資助和扶持,才讓李商隱有一個穩固的家庭,才讓他在多年的鬱郁寡歡中得到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現在王夫人去世了,李商隱的人生已經沒有樂趣,他在一瞬間衰老了數十歲。
同年秋天,被任命為節度使的老朋友邀請李商隱到四川任職,擔任參軍。李商隱到了四川後,有感自己仕途的不順,以及失去妻子的悲傷,一度有出家為僧的打算。只是出於對兒子李袞師的希望,才沒有做出傻事。但是李商隱還是從自己微薄的俸祿中捐獻出一部分給當地的僧人印刷佛經。
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好詩啊,既可以認為是對七夕相逢的珍視,因為是如此長時間的離別所帶來的,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嘲諷,因為為了一度來就要付出無期別的代價。
全詩想像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像中賓士,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㈤ 杜牧的《七夕》古詩怎麼讀
《qī xī 》
táng ·dù mù
yín zhú qiū guāng lěng huà píng ,qīng luó xiǎo shàn pū liú yíng 。
tiān jiē yè sè liáng rú shuǐ版 ,wò kàn qiān niú zhī nǚ xīng 。
㈥ 2.14和7.7都為情人節 為啥2.14過情人節人會那麼的多 它們兩個節日有什麼不同。。。
東方七夕節的傳說源於美麗的牛郎織女愛情故事。 在農歷初七的第七天,人們選擇專通過與當地習俗的活動來屬紀念牛郎和織女之間的愛,也表達了對美好愛情的渴望。
西方情人節的傳說是古羅馬的暴君禁止人們結婚,但瓦倫丁的和尚卻在殿前秘密為愛夫婦舉行婚禮。 結果,暴君發現瓦倫丁於2月14日被處死。 為了紀念這位為愛而死的修士,每年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西方「情人節」不僅受到了我國年輕人的青睞,而且是風靡全世界的節日,這與西方國家的國力較強大和文化較發達有一定關系。故而,雖然年輕人熱衷於「情人節」是緣於崇洋心理,卻不是批評教育所能扭轉的。
「七夕節」之所以熱鬧不起來,還有一個因素,即「七夕節」沒有一個統一的而且適合年輕人的活動作為「節日載體」。在西方「情人節」里,有情男女互送鮮花、巧克力,這樣的「節日載體」簡單而浪漫。
㈦ 古詩《七夕》杜牧全文是什麼
一、古詩原文
《七夕》
作者:杜牧(唐)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二、白話譯文
在秋夜裡燭光映照著畫屏,手拿著小羅扇撲打螢火蟲。
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寢宮凝視牛郎織女星。
(7)冷清的七夕擴展閱讀
《七夕》是唐代詩人杜牧(一作王建)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是一首宮怨詩。這首詩描寫一名孤單的宮女,於七夕之夜,仰望天河兩側的牛郎織女,不時扇撲流螢,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宮廷婦女不幸的命運,表現了一位官女舉目無親、百無聊賴的苦悶心情。
前兩句已經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銀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
第三句,「天階夜色涼如水」。「天階」指皇宮中的石階。「夜色涼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襲人,該進屋去睡了。可是宮女依舊坐在石階上,仰視著天河兩旁的牽牛星和織女星。
民間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嫁與牽牛,每年七夕渡河與他相會一次,有鵲為橋。漢代《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就是寫他們的故事。
宮女久久地眺望著牽牛織女,夜深了還不想睡,這是因為牽牛織女的故事觸動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產生了對於真摯愛情的嚮往。可以說,滿懷心事都在這舉首仰望之中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秋夕
(七夕)
㈧ 七夕為什麼比不過西方的情人節求大神幫助
樓主,看下這個把~希望對你有幫助~ 七夕節為何不敵情人節 2010年08月12日18:04千龍新聞網 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此節源於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故事,因為關乎愛情,故「七夕節」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節日夜晚,人們要抬頭觀看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偷聽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據說不僅僅漢族,壯族、滿族、朝鮮族等也有過「七夕節」的習俗。 「七夕節」是本土「情人節」,歷史悠久且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然而「七夕節」在年輕人群中的影響力,卻遠不及每年陽歷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每當西方「情人節」來臨之時,年輕人都會不失時機地互贈愛意,且花樣翻新,近乎瘋狂;而每年的「七夕節」,卻顯得異常冷清,鮮見年輕人有什麼熱情舉動,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有這么個節日。那麼,年輕人為何熱衷過「情人節」而冷落了「七夕節」呢? 「七夕節」受冷落,是相對於「情人節」而言的,而對「情人節」的熱衷,從根本上說還是緣於一種「崇洋心理」。西方「情人節」不僅受到了我國年輕人的青睞,而且是風靡全世界的節日,這與西方國家的國力較強大和文化較發達有一定關系。故而,雖然年輕人熱衷於「情人節」是緣於崇洋心理,卻不是批評教育所能扭轉的。 「七夕節」之所以熱鬧不起來,還有一個因素,即「七夕節」沒有一個統一的而且適合年輕人的活動作為「節日載體」。在西方「情人節」里,有情男女互送鮮花、巧克力,這樣的「節日載體」簡單而浪漫。「七夕節」的傳統活動,各地不一,但共同特點就是,這些活動大多適合在鄉下進行。生活在都市裡的年輕人,抬頭看不見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也不可能在瓜果架下偷聽他們相會時的脈脈情話。至於祈禱祭拜、穿針引線、殺雞洗澡之類流行於不同地區的傳統習俗,就更難讓年輕人普遍接受了。所以,想讓「七夕節」受到年輕人的寵愛,其活動內容恐怕需要一番改造才行。 當然,「情人節」興盛而「七夕節」冷清,並不是什麼值得憂慮的事情。「情人節」和「七夕節」都起源於忠貞不渝的愛情傳說,不管人們熱衷於哪個節日,其實際意義是相同的,都寄託著人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與嚮往。有了這一點,也就足夠了。 參考 http://lady.qq.com/a/20100812/000233.htm 如果有幫助的話,謝謝樓主採納!
㈨ 為什麼西方的情人節在中國這么熱鬧,而中國的「七夕」在國內卻很冷清
就像那衣服一樣,什麼都是韓版的,電視劇都是韓劇,一種流行元素,也是存在文化引導方面的問題,我還是比較喜歡中國的七夕,因為它有一個美麗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