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地名

七夕地名

發布時間: 2022-07-23 21:38:20

『壹』 七夕的起源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凡,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玉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很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祈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西安說牛郎織女像為證 「牛郎織女的傳說源自我們西安,已有兩千餘年的牛郎織女像就位於長安區斗門街道辦事處轄區。」西安市政協委員俞向前說。 俞向前曾在2005年年初的西安市「兩會」上提案,建議政府開發牛郎織女歷史文化資源,將農歷七月初七打造成中國的情人節,並在長安區斗門街道辦事處的牛郎織女廟遺址上建設一個文化旅遊區,打造「中國愛情文化源地」。俞向前告訴記者,「牛郎織女像」在長安區被當地群眾稱為「石爺」、「石婆」像,1956年被列為省級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但開發利用不夠。 據俞向前介紹,《牛郎織女》、《梁祝》、《孟姜女》、《白蛇傳》堪稱我國的四大民間傳說故事。寧波的梁山伯廟、山海關的孟姜女廟、杭州的雷峰塔都已經成為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唯有牛郎織女農歷七月初七「鵲橋相會」的故事,卻被古都西安所遺忘,使這個優美動人的故事還停留在民間傳說的層面上。 「在我們民間,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俞向前告訴記者,開發牛郎織女歷史文化資源,無論是在內容上、形式上都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古樸秀美的牛郎織女故事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絕好素材,既可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又可為古城西安旅遊增添一道新的亮點。 南陽說明確交代的起源地只有南陽 如果在網上搜索「七夕」和「牛郎、織女」等關鍵詞,會出現4萬多個相關網頁,明確交代的故事發生地均為「南陽城西牛家莊」。 隨著七夕節的臨近,牛郎織女傳說源自南陽的說法,又在廣大市民中引發了熱議。不少熱心市民還提供了牛家莊的確切地址,認為南陽市宛城區溧河鄉的牛郎庄就是傳說中的牛家莊。 7月28日,記者就此專門采訪了鄭州輕工業學院副院長、民俗學專家陳江風教授。陳江風早年對七夕文化有過深入的研究,並發表過相關學術論文。他認為,根據地理條件、漢代意識形態、相對集中的民間傳說、古代文獻記載等諸多方面的考察分析,牛郎織女故事源於漢水兩岸的楚地。在南陽,不僅有牛郎織女漢畫石和仍在人們口頭流傳的故事,而且故事中明確交代了起源地。 陳江風說,牛郎織女的故事最早見於《詩經》,說明此故事起源於先秦時代。到了漢代,牛郎織女的故事已臻成熟。結合資料分析,七夕節的起源始於楚國時期的漢水流域,因漢朝的興起,七夕節和牛郎織女的故事得到廣泛深入地流傳。 陳江風還說,當時作為立國八百餘年,橫跨大半個中國的楚國,農耕文明已經相當成熟,紡織手工業極為發達。保留至今的上古絲織品,大多出自荊襄一帶的楚墓。花色品種、手法技藝,令人嘆為觀止。與此毗鄰的南陽盆地亦為楚地,自古至今盛產良種黃牛。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說:「南陽城西20里有個牛家莊,牛家莊有個牛郎。」(2001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民俗網路》)民俗學家張振犁先生在《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中也說:「牛郎叫如意,是南陽城西桑林村的人,織女從天上來到人間,與牛郎成親,親手教南陽一帶的姐妹們學會養蠶、抽絲、織綢緞。」不同的故事,指陳著相同的起源地,可見南陽具有產生牛郎織女神話的經濟與文化土壤。 此外,漢水流域保留了大量的與「牛郎織女」神話、「七夕」風俗有關的遺跡。襄陽府過去管轄的鄖西縣有「天河」、「天河口」等地名。老河口市的「老河口」據傳說是「漢水連天河」的天河口。商洛縣有據傳是牛郎織女活動過的「織女溪」。廣義上仍屬於這一地區的伏牛山脈,如魯山有「牛郎洞」和該故事中仙女洗澡的「九女潭」。 南陽漢畫也有牛郎織女故事 據南陽市漢畫館工作人員介紹,有關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在南陽出土的漢畫像石上可以得到佐證。漢畫館有一個表現牛郎織女的漢畫像石。此石於上世紀70年代在南陽北郊獨山東坡白灘村被發現,畫像右上角有一牽牛星,星下畫一牛,牛前有一人作揚鞭牽牛狀;左下角有一織女星,裡面跪坐著一位頭挽高髻的女子。從畫中可以看出,傳說中的老牛體型,和現在南陽黃牛是一樣的。 牛郎織牛的故事從漢至今已經2000多年。世事變遷,傳說中的南陽城西牛家莊現在什麼地方?陪伴牛郎的老牛是否就是南陽黃牛?而織女下凡洗澡的河是否就是白河呢?這些問題還需有關專家考證。

『貳』 有誰知道牛郎織女相會的地方在哪裡

在鵲橋。
相傳織女是王母的孫女,她心靈手巧,善織,能用一雙靈巧的手織出五彩繽紛的雲朵。而牛郎是一個孤兒,他勤勞但貧窮,與老牛相依為伴。
一次,在老牛的指點下,牛郎取走了在湖中洗澡的織女的衣裳,織女也喜愛牛郎,兩人就結成了夫妻。從此,男耕女織,生下一兒一女,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然而此事被王母知道,她大發雷霆,派天兵將織女捉回天宮。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用籮筐裝著兒女,挑著追到天上。王母見牛郎追來,就用頭上的金釵在織女和牛郎之間劃出一道大河,這就是銀河。
銀河水無情地把牛郎和織女隔在兩岸,他們只能隔河痛哭相望。王母見他們哭得傷心,動了惻隱之心,命喜鵲傳話讓他們每隔七日相見一次。誰知喜鵲傳錯了話,說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見一次。於是王母就罰喜鵲給牛郎織女搭橋。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叄』 牛郎織女是幾月幾日

舊歷七月初七。
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在中國代代相傳,婦孺皆知,這個美麗的傳說最早被記錄在西周時期的《詩經·小雅·大東》裡面,只是簡單的描述了一下並沒有說明地方,所以在後來出現了河南版、河北版、陝西版、山東版等等多個地方的不同版本,因為每個地方所出的版本都是有依據,所以現在沒有下定論哪個為准確的。
山東版本是從山東省民俗會會長李萬鵬這里來的,因為長期研究民間文學藝術得知,山東沂源縣的織女洞中有一塊石碑,上面記載了這個傳說,故事和我們在書上看到的一致,這塊碑是南宋時期的,旁邊有的一座廟叫牛郎廟,更巧的是這個村的地名叫牛郎官村,有戶孫姓人家一直以養蠶耕織為生,被當地人看做是牛郎的後人。

『肆』 請問七夕節別名是什麼牛郎和織女分別是哪裡人士

七夕節別名為情人節,牛郎是南陽桑林人,根據民間傳說織女為天河之東人。

牛郎內織女(中國著容名民間故事)簡介

1、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

2、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3《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牛郎織女」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後來發展成為七夕節。每到過節時,古代女性會向著天上的織女星和牛郎星許願,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頭腦、靈巧的雙手與美好的姻緣。

『伍』 七夕第二天打一地名

應該是巴西。

『陸』 七夕都有什麼傳說

七夕中國情人節是我國有悠久傳統的民族節日,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少女節、七娘會、仙緣會、雙七節、香橋會、仙橋會、天緣會、巧節會等。農歷的七月七日這一天還有魁星節、曬書節、神仙節、七夕水、盤古王節(七月節)以及耕牛生日等節日名稱。名稱不同,其過節的民俗內容也不同。之所以有這么多的名稱,這么多的不同過節方式,就是因為這個日子積淀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和人們對生活詮釋,所以難以放棄。縱觀「七夕」在我國的發展史,凡是動亂時期它是最容易被人們淡化的,凡是安定時期又是最讓人掛牽的。現在又到了一個重新掛牽「七夕」的時期 了。

一、「七夕」的由來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

「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七夕」即陰歷七月初七夜,如今被稱作「中國情人節」的傳統節日,為什麼定在七月七日夜呢?說起來,與湖南郴州還有些關系,郴州在漢初設為桂陽郡,在漢、魏、晉、南北朝及隋唐一些階段就叫桂陽。桂陽是個出仙人與神話的地方,西漢即有《桂陽列仙傳》,其中有個叫「成武丁」的成仙,很出名。《神仙傳》、《列仙傳》、《太平廣記》、《中國神話人物辭典》都有其傳,牛郎織女的相會日期,就是他透露出來的。南朝志怪小說集《續齊偕記》中記:「桂陽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間,忽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諸仙悉還宮;吾向已被召,不得停,與爾別矣。』弟當問:『織女何事渡河?兄當何還?』答曰:『織女暫詣牽牛,吾去後三十年當還耳。』明旦,成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猶雲七月七日織女嫁牽牛。」茅盾先生在《中國神話研究》一書中,就引用了這個故事。

公元前208年,戰國時項梁擁楚懷王羋槐之孫牧羊人熊心為懷王。公元前206年,項羽佯尊熊心為義帝,從彭城(今江蘇徐州)遷都郴縣。同年秋,楚懷王熊心在郴縣過了異鄉的第一個七夕節不久,就被項羽暗地派九江王英布追到郴州,將義帝殺害。現在郴州仍存義帝陵. 據《中華長江文化大系》 第二章 所載:現代學者研究,由牛郎織女神話形成的民俗節日,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楚懷王就曾置七夕,後來才流傳為全國性的節日。

「七夕節」是我國的一種民族文化精品,而七夕又與牛郎與織女的民間傳說緊密相連,牛郎織女故事情節在春秋戰國時已漸趨完整, 成為中國四大傳說之一,流傳的范圍非常廣,因此這則傳說也有很多異文存在,老百姓為了把這個美好的愛情故事更好的傳播和講述出去,往往把自己當地的一些人名、地名以及自然景點等加入進去,它們或者情節相似,主人公名字不同,或者主人公名字相同,情節不同,此外傳說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往往又融入了地方色彩,如故事發生的地點不同,如此等等。互為異文正是民間文學的一個重要特點。 以致於現在全國各地有著不同的版本和傳說發源地的爭論。如陝西、河南、山東、山西、湖南等地,又如湖南桂東在春秋戰國時代隸屬於楚國,當地有流傳了數千年關於牛郎織女在桂東仙緣橋七夕相會的傳說。 「七夕節」的習俗和「牛郎織女」在桂東仙緣橋上相會的故事,在當地流傳的十分歷史悠久。據說桂東仙緣橋十分神奇,直到現在,有膽量走完此橋的人,無任男女,沒有找對象的,走過此橋後,必可找到美好姻緣,准備結婚的男女雙雙牽手走過此橋,結婚必會幸福美滿百年好合,已結婚的男女感情不和時雙雙牽手走過此橋,必會和好如初。感情已經破裂的男女,雙雙牽手走過此橋,還可以破鏡重圓等等。 把七夕文化賦予了許多美好的文化內涵。

二、「七夕」的發展
節日是一種文化現象,不管它的產生有多少個理由,如果不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就會被無情地淘汰。「七夕」能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存在並發展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上層統治者的參與和提倡。七夕正式定為國家節日是在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朝廷宣布在全國實行夏歷,並將二十四節氣訂入歷法,並明確: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陽及春秋社日、冬祭臘日等為節日,形成定製。七夕在漢代是個重要的慶祝日,因為漢武帝的生日是乙酉年(公元前156年)七月七日誕生與漪蘭殿。又傳說元封五年(公元前110年)時,王母娘娘曾到皇宮會見過漢武帝,更給七夕加上一層神聖的光環。(2)神話故事的嵌入。牛郎織女故事起源何時,口頭傳說時期的事目前不好確定,就是古代所指的牛郎星、織女星究竟是哪顆星星,爭議也是比較多的。從現在據有的文獻資料看,把牛郎和織女說成相互愛戀、結婚、生子、被銀河分離、七夕相會形成完整故事是在南北朝時期。當時社會震盪,傳統的儒學受到沖擊,學術思想比較自由,民間文學非常發達。國家分成南北,戰爭使人民妻離子散,人們渴望統一安定的生活,於是牛郎織女一對恩愛夫妻被人為分割大河兩岸的悲劇引起同情,越傳越廣,越傳內容越豐富,以至進入許多文人的作品中,使七夕從漢代以宮廷為主的歡慶節日,演變成以民間為主的情感節日。七月七日的民俗活動更加生動具體,傳說也越來越貼近平民百姓,如織女可以使婦女手巧,黃牛可以使人致富,神仙可以下凡接人上天離開人間苦難……為了延長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時間,有的地方甚至出現這樣的習俗:七月七日白天殺公雞,以免打鳴驚醒正在相會的牛郎織女。有人說西方節日以宗教為主,中國節日以親情為主,是有道理的。

(3)祭祀和宗教內容的滲入推動節日民俗發展。南北朝以後,唐朝統一了全國,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在唐宋時期,牛郎和織女進一步神化,由被人同情的拆散夫妻而變成能主宰天下耕作和織綉的神仙,成為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百姓共同祭祀的神靈。唐朝皇宮內白天用陽起石染輕彩,作連理花千餘朵,當午散於庭中,隨風而上為「渡河吉慶花」;晚上以錦彩結成樓閣,列花果酒炙,設坐以祀二星。宋代時又把牛郎、織女這一對神仙和佛經天龍八部中的『摩 羅』聯系起來,每到七夕把牛郎、織女製成土偶泥人形象,擺在桌上供奉。供奉摩 羅代表牛郎、織女到明代仍很盛行,不過除了泥制的還有木雕,甚或還有金銀製品。到了清代,七夕的民俗活動更加成熟,豐富,除了沿襲歷代流傳下來的供「五子」、賀雙星、求靈巧、水浮針、看巧雲、拜魁星……以外,還增加上演《天河配》、《長生殿》節令戲,使七夕成為娛樂性很強的傳統節日。
三、「七夕」的文化特徵
節慶是一種民俗文化現象、研究節慶文化應從這個節慶的文化精神、節慶用具、節慶用語、節慶飲食、節慶禁忌、節慶日期等方面內容入手。每個節慶均有自己的文化特徵,我覺得七夕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情」字,表達了中國人對夫妻情的態度和理想。老百姓說:「久別賽新婚」,宋朝秦觀在《鵲橋仙》中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反映了家庭與社會關系,道出了「千秋不仗片時爭」的處世哲學。牛郎織女相會,滿天的喜鵲都向天河撲去,互相咬著尾巴為他們搭橋,這是一幅壯麗的天人和諧的圖畫,善良和博愛的凱歌。中國人追求的是愛情的永久,而不是一時的歡娛;是情感的相互交流夫妻恩愛,而不是一時的男女相互吸引。白居易在《長恨歌》中說「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追求永恆,是七夕節慶文化的特徵,我相信七夕這個傳統節日也確實有它的永恆性,這是因為:(1)只要能看到銀河,人們就會聯想到牛郎織女這個美麗的傳說故事。七夕正值夏末秋初之時,白天巧雲布天,夜晚星光燦爛,是人們在戶外觀天的好季節。近年來,由於城市化加速,街區照明亮度大,影響了觀天的效果,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終究要追求「回歸自然」。七夕到戶外觀天,會成為節日「時尚」的,七夕由於和天象聯系在一起,使其具有長期的生命力。(2)七夕歌頌的是夫妻恩愛,和諧穩定。只要有家庭存在,夫妻白頭到老就是人生幸福的一大追求。社會競爭越激烈,夫妻之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越重要,現在講銀婚、金婚、鑽石婚……都是對夫妻生活的贊美。七夕的文化內涵與社會生活聯系如此緊密,人們需要有一個展示夫妻情感和周邊為其進行祝福的機會。所以七夕在當代更具時尚性。(3)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有效載體,中華的振興必然要表現在文化的繁榮。七夕這個節日的綜合性和獨特性,是中華節慶文化的重要代表又是每年節慶周期鏈條中的重要一環,有了它才使得節慶文化豐富多彩,失去它就失去了節慶文化的完整性,所以它不會被人們忘記。 七夕這個節日從先秦到現代,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在這幾千年中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社會的原因這個節日有興有衰,歷經風雨洗禮,不斷變化發展,形成了能夠滿足民眾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傳統節日,調節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萬物間的種種關系,是不可替代的寶貴精神財富。現在我們應該是一要尊重,二要研究,三要發展,使傳統節日在凝聚中華民族凝聚力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柒』 七夕是發生在哪裡的故事

有傳說為證明:

桂東仙緣橋(仙人橋)----牛郎織女在凡間相會的地方,現代相愛男女的朝聖之地

從湖南省桂東縣普樂鄉東水村往紅洞、上井的河流,從"哈喉腦"開始沿江而上,去新莊村的地方,留下了許多大小不一的疑為「冰臼群」,的石窟窿,大如"禾桶缸,"小如'谷籮框"當地語言),延綿數十里,當地人稱為馬蹄印.為什麼會留下這么多大小不一的蹄印呢?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南陽城」據說是西晉時期湖南南方的桂陽郡城,現在的郴州市,簡稱為「南陽城」。據桂東縣志記載:宋嘉定四年(1211),析桂陽縣(即今汝城縣)的宜城、零陵二鄉置桂東縣,縣治設上猶寨(即今寨前)。明洪武元年(1368),移縣城於漚江上游的鳳凰山前。),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牛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牛郎暗自傷心流淚,不知家去何方。

那頭老牛看著被趕出家門的牛郎形單影只無家可歸,頓生憐憫之心,告訴牛郎,自己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的地方是一個離天最近的地方,那裡離天只有三尺三,至今仍處於原始狀態,沒有人為改造痕跡,千年鐵杉競秀,千年古道斗險。原始森林間,飛禽走獸生活期間;那裡由於離天較近,故而氣候涼爽,當天上的神仙酷暑南耐時,神仙每年夏天下凡避暑納涼的地方,於漚江河邊洗澡降溫,或游水嘻戲.它就經常看到有神仙在山頂上下棋,仙女在那河裡洗澡,乃人間仙境,去那裡生活將會比這里更加美好.

於是牛郎隨著老牛一起離開那個傷心地,跋山涉水,來到了老牛所說的離天三尺三的地方,在一個叫牛氏坪(現也叫牛屎坪)的地方住了下來. (即如今湖南桂東八面山一帶,古又人雲: 八面山, 離天三尺三,人過要彎腰,馬過要下鞍,現有景點有「八仙下棋」,古活化石銀杏樹等.盛產人間仙草靈芝,.桂東牛果等 .桂東縣城,海撥800多米,是湖南省海撥最高的縣,那裡夏季氣候涼爽,晚上睡覺還要蓋被,是夏天避暑的好去處,有天然空調城之美譽,怪不得神仙也下凡到此避暑納涼了,呵呵。)

一天,天上酷暑難耐,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納涼,在漚江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織女後來和諸仙女回天朝後對牛郎日夜思念,便騎一匹白色的天馬偷偷下凡,來到人間.為了不讓玉皇大帝發現,於是帶著牛郎從牛氏坪沿漚江轉至東水村去人跡罕至、偏遠得神仙也很難找到的新莊村青石洞安家.

途經桂東牛塘界,沒有路難以前行,在漚江邊住了一個晚上,老牛也累了,牛郎陪老牛在漚江邊上洗了一個澡,他們洗了澡的地方被老牛滾出了一口大塘,當地人後來把這個地方稱為大塘,現稱為大塘鄉,他們在漚江邊住過的地方稱為牛難前,也就是牛郎難以再向前前進的意思。(現也叫牛欄前,位於普樂鄉漚江邊),

進入東水村後,由於東水村的地勢比漚江高,漚江水流不進東水村,而且山高路徒,沒有水路可走的白馬馬蹄和老牛的牛蹄受傷,留下一個個蹄印,織女看到傷心落淚,淚流成河,便是今天的東水河,原來東水村本無水,因為水應從西向東流,漚江水不可能倒著往高處流,織女沒來之前,當地百姓一直處乾旱之中,經常顆粒無收,百姓食不果腹,飢荒連年.自織女的眼淚變成水後,當地百姓再也不用為水發愁了,過上了豐衣足食的日子.正是因為東水村的河水是織女的淚水演變而成的,所以水也就可以從東向東流,從高處看水是倒著流,故留下了"桂東東水水流東,東來東去"的千古佳話,這也是東水村村名的由來.

織女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在十分偏僻新莊村青石洞安下家來,做了牛郎的妻子。剛到此處牛郎織女人生地不熟,茶米油鹽,樣樣皆缺。牛郎只好每天上山挖竹筍、蕨菜根,黃菌等充飢。心靈手巧的織女把吃不完的竹筍烘烤成筍干,蕨菜根加工成蕨澱粉,黃菌曬成黃菌干 ,吃的解決了,但缺茶少油,織女於是又把牛郎在終年雲霧飄渺齊雲山上找到的葉大葉小的兩種茶樹,叫牛郎帶動當地百姓廣種於桂東大地。 葉大而粗的葉子不能吃,但它的果實可以產油,當地百姓把這種茶樹稱為木子樹所產油的叫木子油,即茶樹油。葉小的那種茶樹葉嫩而葉子可以泡著喝,鮮美提神,牛郎非常喜歡。即現在大地鄉的雲霧茶,現在又叫玲瓏茶;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織女在離青石洞較遠的另一個神秘的洞穴里劃出一塊神田,牛郎每天早上騎著白馬帶著老牛去那裡耕種,中午肚子餓了就在石洞里生火做飯,做飯時洞里常常煙霧渺渺,當地百姓後來把這個石洞取名為「碧洞飛煙」;晚上回家途徑東水村時都稍作休息,現在白馬休息的地方也叫「五馬歸巢」.牛郎把織女從天上帶來的大禾仙米、苡米等播種下去,年年耕種,年年豐收.

一年天上又酷暑難耐,天上的一條金龍和諸仙一起下凡納涼,金龍突然特感涼快無比,一個噴嚏,變成一場大水,使得八面山的青山河河水瀑漲,大水帶著泥沙咆哮而下,淹沒了漚江邊的萬頃良田,當地百姓欲哭無淚,牛郎知道後,帶著白馬和老牛幫助當地百姓在漚江邊上治沙造田,最後把被淹的萬頃良田重修於好,深受百姓愛戴。當地百姓為了記住這個事情,把青山河發大水的地方稱為「青山」、「大水」兩個地名,把牛郎治沙造田的地方命名為做「沙田」,即現在桂東沙田鎮。金龍惹禍後不敢再回天上,愧於當地百姓,自願留在凡間,充當漚江守護神,從此漚江不再發特大大水,當地百姓於是又把漚江邊上的一個村莊命名為龍頭村,有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意思。

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蟲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天蟲,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織女又發動當地百姓廣種桑樹,養天蟲取絲,牛郎每天把絲帶回家給織女織布。為了感謝織女給了天蟲產絲,當地百姓把天蟲尊稱為「蠶」,這也是把產絲的蟲子取名為蠶的原因.為了紀念織女給了天蟲取絲織布,當地人又將地名取名為絲都,即現在的桂東四都,把牛郎耕種的神田稱之為「仙人石田」.仙人石田洞現己成為桂東著名的旅遊勝地.到現在,如果你去旅遊觀光,還可以看到牛郎在那裡耕種的身影呢。

織女把新紡出來的布拿到一條小溪裡面掛著漂洗,但見白光閃閃,暇光萬丈,當地百姓以為金龍現身,驚喜萬分,紛紛跑去觀看,一看才知道是織女在漂布,一個個嘖嘖稱奇,織女上了天朝以後,她漂布過的溪流形成了一個一百多米高的瀑布,後來老百姓為了紀念織女的故事,把那條小溪稱之為龍溪,把那條小溪漂布過的地方稱之為龍溪漂布,現在又叫龍溪瀑布。把當地地名稱之為新紡,也就是現在的新坊鄉。

牛郎和織女就這樣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並生了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過上了自給自足的幸福生活。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它會變成一棵樹,長果子給牛郎的後代吃,還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老牛說完這此話後就死了.死後,牛郎把老牛埋葬於桂東的一座高山上,即現在桂東的牛死仙山,以前建有一處牛仙廟,由於年久失修,僅殘留遺址.非常奇特的是,當地獵人在牛死仙山打獵時,怎麼樣也打不到獵物,似有神靈佑護,被獵人稱為打獵禁地.

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老牛的墳上果然長了一棵樹,樹上結滿了果實,當地百姓稱之為牛果.牛郎穿上牛皮做的鞋,帶上用大禾米加工成的黃糍粑干糧(大禾黃糍粑,現桂東著名特產),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話說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用力過猛,金簪朝東落到凡間,插到了位於桂東縣黃洞鄉羊石坳山頂,山頂突起三峰,盤結如鬟,因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盤結如鬟而得名,原叫織女雲鬟,現稱玉女雲鬟,桂東著名景點。據說武當派祖師爺「張三豐」也慕名來過此地。 並在石頭上刻下了「豐」字。金簪朝東劃落,一道金光劃過的地方現在稱為東洛鄉。

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百鳥之王--鳳凰,鳳凰把鳥兒們召集起來,在鳳凰的棲息地(即如今在桂東縣城旁的鳳凰山,現仍有演變成為小個兒的鳳凰那附近棲息,還有一棵需要四人合抱的千年古松,被謄為中國馬尾松之王,該處也是桂東著名景點之一,稱之為「鳳嶺古松」),在兩棵千年古松樹里,開了一個百鳥大會。後來人們把這次百鳥大會也稱之為百鳥朝鳳,百鳥們共同商討如何幫助牛郎飛到天上去追織女,這時,生長在相思泉的喜鵲勇敢地站了出來,淚水汪汪地請求鳳凰,要去幫牛郎,鳳凰被喜鵲助人於危難的精神所感動,同意了喜鵲們的請求.於是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玉皇大帝牽怒於白馬私自帶織女下凡,觸犯天條,把白天馬貶為凡馬,留在人間,所以現在仙人橋所處的山也叫白馬山,白馬山上有個千年不枯的泉眼,便是織女被天兵天將帶回天庭時,對心愛的牛郎和給她找到人間真愛的白馬所留下的傷心淚,淚滴成泉,也就是今天的相思泉,生長在旁邊的豆科植物成了相思豆.由於這種原產的相思豆比較大而且有花紋,當地人又把它稱為花豆.(據傳,大詩人王維聽了牛郎織女的故事之後,非常感動.只知道相思豆生長於南方,卻不知是生長在南國偏遠山區桂東的花豆才為真正的相思豆,讓世人以為南方的另外一種豆也是牛郎織女的故事裡面的相思豆,留下了: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千古佳句.但對桂東而言,多少有些遺憾.).

樹上一群比翼鳥被牛郎織女感天動地的愛情所感動,其中,喝了相思泉的個兒小的鳥兒,就變成了桂東著名相思鳥,飛得高的鳥兒每年七月七日都帶著牛郎飛到天上,搭成如同凡間的石橋一樣,讓牛郎織女在天上約會,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這個凄美的爰情故事,將這種鳥稱之為喜鵲,每年七月七日稱之為七夕,喜鵲所搭的橋也稱為鵲轎。

織女上天庭後怛心白馬和牛郎的牛沒草吃,就讓雷公在白馬山頂上放一把山火,燒掉山頂的樹木,讓山上長滿白馬和牛郎的牛所需要的青草,所以到現在,白馬山頂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莫名其妙的發生一起山火。。。。

牛郎織女在天上鵲橋相會,時間久了,對凡間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兩個小孩的思念與日俱增,便請求王母娘娘讓她下凡看看孩子, 王母娘娘於心不忍,但又不可以讓她們繼續生活在一起,但出於骨肉之情,每年看看小孩,也是合情合理,於是按照喜鵲搭橋的辦法,下令二郎神,在牛郎織女所住的青石洞旁把山劈開, 二郎神再搬來一塊巨石,橫架南北,石橋兩頭寬,中間窄,橋面稍斜,以防他們跨越橋中央, 藉以阻斷織女的回家之路.據說現在,有膽量走完此橋的人,無任男女,沒有找對象的,走過此橋後,必可找到美好姻緣,准備結婚的男女雙雙牽手走過此橋,結婚必會幸福美滿百年好合,已結婚的男女感情不和時雙雙牽手走過此橋,必會和好如初。感情已經破裂的男女,雙雙牽手走過此橋,還可以破鏡重圓等等。具體是否如此神奇,只有你自己親自去體驗了才知道。。。。。

於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上半夜牛郎織女在天上鵲橋相會,下半夜牛郎織女在石橋相會,也就是現在的仙緣橋,至今牛郎織女所住的青石洞旁那邊的橋邊上,聳立著一高一矮兩個石頭, ,傳說就是牛郎織女的兩個孩子,當地人把它稱為,望星石,也稱望親石.他們每天翹首相望,看著天上的牛郎織女星,等待父母親的到來,日久天長,成了今天的永恆追求的象徵………

由於織女為了追求美好的愛情而私自下凡,牛郎織女在凡間所約會過的橋稱為仙緣橋,現也叫仙人橋,住過的洞叫情思洞,現在也叫青石洞,當地百姓為了紀念牛郎織女住過的洞室,把新郎新娘結婚用的房叫洞房,這也是洞房的由來

由於鳥兒們每從四面八方回來搭橋,於是在桂東形成了一條千年鳥道,鳥兒因趕著要去搭橋,經過千年鳥道那個地方,當地百姓把這個地名取名橋頭,鳥兒經過的山叫鳥嶺.(現在桂東橋頭鎮),

新莊村當地百姓偷看織女在約會時為了更加美麗而採集百花化新妝,古稱化妝為上妝,卸妝為下妝,故有新莊,上庄,下庄三個地名.

聽說,現在有很多談戀愛的男女,為了神聖的愛情,不顧爬山涉水之艱辛,來到仙緣橋,海誓山盟,以表對愛情的堅貞不渝之心,更有人勺一碗相思泉的相思水,送給自己暗戀之人,借物傳情,皆大歡喜.

織女為了愛情而下凡生活在湖南,於是有了湘女多情的說法。湖南人民為了紀念這個故事,創作了《夫妻雙雙把家還》這首流傳千古的動人情歌。並把湘江的一條支流叫做織江,即現在的資江。 桂東人民為了漚歌這個故事,把桂東的一條織女下凡洗澡的大江稱之為漚江,把漚江的一條支流稱為牛郎江,(住於桂東寨前,後簡稱為牛江)兩江相匯,意為讓永不停息的江水,把天上人間的愛情故事,百年好合,永遠漚歌,流源遠長...................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後記:由於牛郎織女在桂東的神話傳說己有上千年歷史了,現在的年輕人又不喜歡聽故事,發生在桂東有關牛郎織女神話傳說被人漸漸遺忘,只有老一輩少數幾人還能依稀記起,但也殘缺不全,加上地名變更,如絲都現己更名為四都,牛氏坪更名為牛屎坪;織女雲鬟更名為玉女雲鬟,龍溪漂布更名為龍溪瀑布;仙緣橋更名為仙人橋等等,漸漸的,連桂東本地人也逐漸忘記,有的甚至完全遺忘了這個美麗的傳說,這在傳說發生地來說,不得不承認是件非常遺憾的事.

今天,筆者通過尋訪眾多老一輩人士搜集整理出來,許多典故,地名等己無從考證,歡迎廣大朋友繼續發掘,並請多多指正,共同努力去完善.目地只有一個,讓發生在桂東的美麗傳說繼續流傳下去,發揚光大.

附記:

1.與牛郎織女在桂東有關的地名:「南陽城」、牛氏坪(現也叫牛屎坪)、牛塘界、寨前鄉、大塘鄉、普樂鄉 東水村 牛難前(牛欄前)、大地鄉,「青山鄉」、「大水鄉」、沙田鎮、龍頭村、(絲都)四都鄉、(新紡)新坊鄉、龍溪村 、黃洞鄉、東洛鄉、橋頭鎮、新莊村,上庄,下庄

2.與牛郎織女在桂東有關的山:八面山、鳳凰山、鳥嶺、齊雲山、羊石坳山、白馬山、牛死仙山

3.與牛郎織女在桂東有關的水:漚江、東水、龍溪、大水、(牛郎江)牛江

4.與牛郎織女在桂東有關的景點:湖南桂東八面山自然保護區、天然空調城--桂東縣城、、「鳳嶺古松」、八仙下棋、東水水流東、馬蹄印、五馬歸巢、「碧洞飛煙」、「仙人石田」.(龍溪漂布)龍溪瀑布、牛仙廟、(織女雲鬟)玉女雲鬟、千年鳥道、鳥嶺、望星石、相思泉、(情思洞)青石洞、(仙人橋)仙緣橋。

5.與牛郎織女在桂東有關的土特產:靈芝,、銀杏果(白果)、桂東牛果、大禾仙米、苡米、大禾黃糍粑、相思鳥、相思豆(花豆)、筍干(玉蘭片),蕨菜、蕨粉、黃菌干、木子油(茶樹油)、雲霧茶(玲瓏茶)

6.與牛郎織女在桂東有關的名詞:洞房的由來、「蠶」的由來、湘女多情的由來、相思鳥的由來、喜鵲的由來。

7..與牛郎織女在桂東有關的歌曲:《夫妻雙雙把家還》

8.與牛郎織女在桂東有關的詩詞:收集中。。。。。

『捌』 牛郎織女起源地

民間說:源自南陽城西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 2006乘著火車游西藏 馬行夏日"放牧"京郊 心靜之旅"禪"之旅 環球跳蚤市場淘寶記 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西安說 牛郎織女像為證
「牛郎織女的傳說源自我們西安,已有兩千餘年的牛郎織女像就位於長安區斗門街道辦事處轄區。」西安市政協委員俞向前說。
俞向前曾在2005年年初的西安市「兩會」上提案,建議政府開發牛郎織女歷史文化資源,將農歷七月初七打造成中國的情人節,並在長安區斗門街道辦事處的牛郎織女廟遺址上建設一個文化旅遊區,打造「中 2006乘著火車游西藏 馬行夏日"放牧"京郊 心靜之旅"禪"之旅 環球跳蚤市場淘寶記 國愛情文化源地」。「在我們民間,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俞向前告訴記者,開發牛郎織女歷史文化資源,無論是在內容上、形式上都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古樸秀美的牛郎織女故事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絕好素材,既可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又可為古城西安旅遊增添一道新的亮點。
南陽說 明確交代的起源地只有南陽
如果在網上搜索「七夕」和「牛郎、織女」等關鍵詞,會出現4萬多個相關網頁,明確交代的故事發生地均為「南陽城西牛家莊」。
隨著七夕節的臨近,牛郎織女傳說源自南陽的說法,又在廣大市民中引發了熱議。不少熱心市民還提供了牛家莊的確切地址,認為南陽市宛城區溧河鄉的牛郎庄就是傳說中的牛家莊。
2006乘著火車游西藏 馬行夏日"放牧"京郊 心靜之旅"禪"之旅 環球跳蚤市場淘寶記 7月28日,記者就此專門采訪了鄭州輕工業學院副院長、民俗學專家陳江風教授。陳江風早年對七夕文化有過深入的研究,並發表過相關學術論文。他認為,根據地理條件、漢代意識形態、相對集中的民間傳說、古代文獻記載等諸多方面的考察分析,牛郎織女故事源於漢水兩岸的楚地。在南陽,不僅有牛郎織女漢畫石和仍在人們口頭流傳的故事,而且故事中明確交代了起源地。
陳江風說,牛郎織女的故事最早見於《詩經》,說明此故事起源於先秦時代。到了漢代,牛郎織女的故事已臻成熟。結合資料分析,七夕節的起源始於楚國時期的漢水流域,因漢朝的興起,七夕節和牛郎織女的故事得到廣泛深入地流傳。
與此毗鄰的南陽盆地亦為楚地,自古至今盛產良種黃牛。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說:「南陽城西20里有個牛家莊,牛家莊有個牛郎。」民俗學家張振犁先生在《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中也說:「牛郎叫如意,是南陽城西桑林村的人,織女從天上來到人間,與牛郎成親,親手教南陽一帶的姐妹們學會養蠶、抽絲、織綢緞。」不同的故事,指陳著相同的起源地,可見南陽具有產生牛郎織女神話的經濟與文化土壤。
此外,漢水流域保留了大量的與「牛郎織女」神話、「七夕」風俗有關的遺跡。襄陽府過去管轄的鄖西縣有「天河」、「天河口」等地名。老河口市的「老河口」據傳說是「漢水連天河」的天河口。商洛縣有據傳是牛郎織女活動過的「織女溪」。如魯山有「牛郎洞」和該故事中仙女洗澡的「九女潭」。
南陽漢畫 也有牛郎織女故事
據南陽市漢畫館工作人員介紹,有關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在南陽出土的漢畫像石上可以得到佐證。漢畫館有一個表現牛郎織女的漢畫像石。此石於上世紀70年代在南陽北郊獨山東坡白灘村被發現,畫像右上角有一牽牛星,星下畫一牛,牛前有一人作揚鞭牽牛狀;左下角有一織女星,裡面跪坐著一位頭挽高髻的女子。從畫中可以看出,傳說中的老牛體型,和現在南陽黃牛是一樣的。
南陽黃牛 南陽黃牛是我國五大良種牛之一,享譽海內外,南陽牛的歷史悠久,自然就產生了許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與黑牛」、「百里奚養牛」……,牛郎織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當今的南陽是一個農業大區,漢代的農業領域亦十分輝煌。張衡贊美家鄉的《南都賦》有「百穀藩廡,翼翼與與」。
早在春秋時代,南陽黃牛已進入舍飼、圈飼階段。生於南陽長於南陽的秦國名相百里奚就善於養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於南陽城西麒麟崗牧牛為生,他曾聞周王子頹喜歡牛,即以養牛做為晉見階梯,被傳為佳話。在漢代,鬥牛成為南陽當時盛行的一種活動,由此在舉世聞名的南陽漢畫像石中出現了大量的牛的形象
如此淵源的「牛」文化,從而產生了南陽城西牛家莊的「牛郎」就不足為奇了。
牛郎織牛的故事從漢至今已經2000多年。世事變遷,傳說中的南陽城西牛家莊現在什麼地方?陪伴牛郎的老牛是否就是南陽黃牛?而織女下凡洗澡的河是否就是白河呢?這些問題還需有關專家考證。

『玖』 竹林七賢分別是七夕節有什麼習俗(不少於3個)

你問的這兩個問題是毫不相關的。
竹林七賢是中國魏晉時期的七位名士,他們內是嵇康、阮籍、容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和阮咸七人。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博愛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於地名竹林合稱,叫做「竹林七賢」。
七夕就是七月七,又叫乞巧節,習俗很多。1、很多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2、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3、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4、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

『拾』 七夕的故事發生在哪個朝代啊

陝西--興平--董永--七仙女就是原型:「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說的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今天是七夕,在這個傳統節日里,聽說在水缸旁瓜架下可以聽到牛郎織女的淺淺低語。可您知道嗎?據陝西的民俗專家介紹,這個美麗的傳說發源地其實就在陝西省興平市。

流傳興平已兩千年 :七夕是牛郎和織女在天上相會的日子。據陝西省文化遺產研究會會長趙建文介紹,牛郎與織女的傳說,故事情節在春秋戰國時已漸趨完整,漢代時已有人把它由民間故事整理成詩歌:「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陝西興平是牛郎與織女傳說的發源地,現今興平市東城區子孝村、北門村是牛郎與織女的傳說故事的核心區。牛郎織女的故事,兩千年來流傳於興平,其完整性、真實性,體現了中國鄉土社會農耕文化,象徵著人們對於美好愛情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也是人民智慧的結晶。

興平尚存許多古跡 :為了證明牛郎織女傳說的發源地在興平,興平市地方誌專家翟崇仁先生對此進行了十餘年的考證。他說,牛郎的原型就是東漢時期的董永,而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北五里子孝村西那棵槐樹,依然古樸高大,蒼勁葉茂,酷似《天仙配》電影中的古槐。市北環路北門東堡,沿高乾渠坡下尚存遇仙橋。不少中老年人回憶說,遇仙橋西北半坡處曾有雙冢,人稱董永、七仙女墓,後在平整土地時平掉了。南位鎮董家一位老人曾說:「舊時董家榮軸上端曾有董永、七仙女畫像。」董永的住址稱董家店。

上世紀五十年代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被改編為《天仙配》並搬上舞台,而後有媒體報道董永系安徽人,有位退休幹部稱在他收藏的《董氏家譜》中還有關於「董永遇仙」的故事。

但據翟崇仁先生考證,安徽的黃梅戲《天仙配》只起了個率先編演作用,興平民間不僅廣泛流傳有完整的牛郎織女故事,興平的著名書法家、收藏家、原縣文化館館長薛凡也首肯了《天仙配》的傳說是在興平的說法。興平還有人文景觀遇仙橋、雙冢、千年漢槐、仙女湖遺址等,此外還有一年一度的七巧節、七仙女廟會等民俗活動。這些牛郎織女傳說中的故事元素在全國絕無僅有,無疑證明了興平是「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發源地。

陝西長安 有牛郎織女石像為證 :「牛郎織女的傳說源自我們西安,已有兩千餘年的牛郎織女像就位於長安區斗門街道辦事處轄區。」西安市政協委員俞向前說。對此,鄭州輕工業學院副院長、民俗學專家陳江風認為,根據地理條件、漢代意識形態、相對集中的民間傳說、古代文獻記載等諸多方面的考察分析,牛郎織女故事源於漢水兩岸的楚地。在南陽,不僅有牛郎織女漢畫石和仍在人們口頭流傳的故事,而且故事中明確交代了起源地。

俞向前曾在2005年年初的西安市「兩會」上提出提案,建議政府開發牛郎織女歷史文化資源,將農歷七月初七打造成中國的情人節,並在長安區斗門街道辦事處的牛郎織女廟遺址上建設一個文化旅遊區,打造「中國愛情文化發源地」。俞向前告訴記者,「牛郎織女像」在長安區被當地群眾稱為「石爺」「石婆」像,1956年被列為省級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但開發利用不夠。 「在我們民間,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俞向前說,開發牛郎織女歷史文化資源,既可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又可為古城西安旅遊增添一個新的亮點。 據《河南商報》

河南南陽--傳說中是牛郎的家鄉:隨著七夕的臨近,牛郎織女傳說源自哪裡的說法,不僅引起了陝西人的熱議,也引發了河南南陽人的爭論。南陽不少市民認為,牛郎織女傳說源自南陽。他們的依據是:如果在網上搜索「七夕」和「牛郎、織女」等關鍵詞,會出現4萬多個相關網頁,明確交代的故事發生地均為「南陽城西牛家莊」。

陳江風說,牛郎織女的故事最早見於《詩經》,說明此故事起源於先秦時代。到了漢代,牛郎織女的故事已臻成熟。結合資料分析,七夕節的起源始於楚國時期的漢水流域,因漢朝的興起,七夕和牛郎織女的故事得到廣泛深入的流傳。

陳江風還說,當時作為立國八百餘年,橫跨大半個中國的楚國,農耕文明已經相當成熟,紡織手工業極為發達。保留至今的上古絲織品,大多出自荊襄一帶的楚墓。花色品種、手法技藝,令今人嘆為觀止。與此毗鄰的南陽盆地亦為楚地,自古至今盛產良種黃牛。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說:「南陽城西20里有個牛家莊,牛家莊有個牛郎。」(2001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民俗網路》)

民俗學家張振犁先生在《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中也說:「牛郎叫如意,是南陽城西桑林村的人,織女從天上來到人間,與牛郎成親,親手教南陽一帶的姐妹們學會養蠶、抽絲、織綢緞。」

不同的故事,指稱著相同的起源地,可見南陽具有產生牛郎織女神話的經濟與文化土壤。

此外,漢水流域保留了大量的與「牛郎織女」神話、「七夕」風俗有關的遺跡。襄陽府過去管轄的鄖西縣有「天河」「天河口」等地名。老河口市的「老河口」據傳是「漢水連天河」的天河口。商洛縣有據傳是牛郎織女活動過的「織女溪」。廣義上仍屬於這一地區的伏牛山脈,如魯山有「牛郎洞」和該故事中仙女洗澡的「九女潭」。

熱點內容
海棠花多少錢一顆苗 發布:2025-07-22 01:26:58 瀏覽:117
橘色玫瑰花語是什麼 發布:2025-07-22 01:25:27 瀏覽:546
七夕的卡組 發布:2025-07-22 01:24:53 瀏覽:976
一朵孤芳自賞的花只是美麗下句 發布:2025-07-22 01:16:20 瀏覽:766
北京國際花卉總部基地 發布:2025-07-22 01:14:52 瀏覽:81
野生水丁香 發布:2025-07-22 01:14:02 瀏覽:213
丁香酚暈魚 發布:2025-07-22 01:08:04 瀏覽:525
彩鉛牡丹花畫圖片大全 發布:2025-07-22 00:58:22 瀏覽:49
情人節諷刺語 發布:2025-07-22 00:43:20 瀏覽:786
盆景養龜盆 發布:2025-07-22 00:23:39 瀏覽: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