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最像一朵花
❶ 走進梁實秋
梁實秋(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縣,生於北京。學名梁治華,字實秋,一度以秋郎、子佳為筆名。
1915年秋考入清華大學。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第一篇翻譯小說《葯商的妻》1920年9月發表於《清華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詩《荷水池畔》發表於1921年5月28日《晨報》第7版。1923年畢業後赴美留學,1926年回國任教於南京東南大學。第二年到上海編緝《時事新報》副刊《青光》,同時與張禹九合編《苦茶》雜志。不久任暨南大學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義,發表不少詩作。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學習時受新人文主義者白壁德影響較深。他的代表性論文《現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1926年在《晨報副鐫》發表,認為中國新文學存在浪漫主義混亂傾向,主張在理性指引下從普遍的人性出發進行文學創作。1930年,楊振聲邀請他到青島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長。1932年到天津編《益世報》幅刊《文學周刊》。1934年應聘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創辦《自由評論》,先後主編過《世界日報》副刊《學文》和《北平晨報》副刊《文藝》。
七七事變,離家獨身到後方。1938年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到重慶編譯館主持翻譯委員會並擔任教科書編輯委員會常委,年底開始編輯《中央日報》副刊《平明》。抗戰勝利後回北平任師大英語系教授。1949年到台灣,任台灣師范學院(後改師范大學)英語系教授,後兼系主任,再後又兼文學院長。1961年起專任師大英語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歲以後著力較多的是散文和翻譯。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從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輯。30年代開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持續40載,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譯,計劇本37冊,詩3冊。晚年用7年時間完成百萬言著作《英國文學史》。
著作書目:
《冬夜草兒評論》(評論)與聞一多合著,1923(自費刊印)
《浪漫的與古典的》(評論集)1927,新月
《罵人的藝術》(雜文集)1927,新月
《文學的紀律》(評論集)1928,新月
《偏見集》(評論集)1934,台.正中
《約翰孫》(評論)1934,商務
《雅舍小品》(散文集)1949,台.正中
《實秋自選集》1954,台北勝利書局
《談徐志摩》(散文)1958,遠東
《梁實秋選集》1961,台北新陸出版社
《清華八年》(散文)1962,重光
《秋室雜文》1963,文星
《文學因緣》(散文)1964,文星
《談聞一多》(散文)1967,傳記文學
《秋室雜憶》(散文)1969,傳記文學
《略談中西文化》1970,台北進學書局
《實秋雜文》1970,仙人掌
《關於魯迅》1970,台北愛眉出版社
《實秋文存》1971,藍燈
《西雅圖雜記》(散文)1972,遠東
《雅舍小品續集》 1973,台.正中
《看雲集》(散文)1974,志文
《槐園夢憶》(散文)1974,遠東
《梁實秋自選集》 1975,黎明
《梁實秋論文學》 1978,時報
《梁實秋札記》1978,時報
《白貓王子及其他》(散文)1980,九歌
《雅舍小品》(3、4集)1982一1986,台.正中
《雅舍雜文》 1983,台.正中
《雅舍談吃》(散文集)1986,九歌
《英國文學史》1985,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
翻譯書目:
《阿伯拉與哀綠綺斯的情書》(散文集)英國密爾頓著,1928,新月
《結婚集》(短篇小說集)瑞典斯特林堡著,1930,中華
《潘彼得》(小說)英國巴利著,1930,商務
《西塞羅文錄》 羅馬西塞羅著,1933,商務
《職工馬南傳》(長篇小說)英國哀里奧特著,1932,商務
《威尼斯商人》(劇本)英國莎土比亞著,1936,商務
《奧賽羅》(劇本)英國莎士比亞著、1936,商務
《哈盂雷特》(劇本)英國莎士比亞著,1936,商務
《暴風雨》(劇本)英國莎士比亞著, 1937,商務
《吉爾菲先生之情史》1944,黃河書局
《情史》英國喬治.艾略特著,1945,重慶黃河出版社
《咆哮山莊》(長篇小說)英國 E.勃朗特著,1955,台.商務
《百獸圖》英國奧威爾著,1956,台.正中
《莎士比亞戲劇集20種》 1967,文星
《雅舍譯叢》(詩文集)1985,皇冠
《莎士比亞全集》(戲劇37集、詩3集)1986,遠東
❷ 梁實秋的人物評價
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實秋最像一朵花。——冰心(參考:中國網)
❸ 作文:我夢想的雅舍800字
雅舍???
❹ 600字《雅舍小品》的讀後感
「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實秋最像一朵花。」這是冰心老人寫給梁實秋先生的,據說還有下文。但是從這里不難看出,梁實秋先生確也象一朵花兒一般,不但有色香味,更一定有才情趣。應女兒要求買來的書不幾日就到了我這里。既有對冰心老人的敬仰,又有對梁實秋先生的崇拜,翻開一頁頁的書靜心閱讀,似乎的確是在欣賞這一朵花。
《雅舍小品》的作者梁實秋是二十世紀中國最重要的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他學貫中西,著作無數,堪稱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泰斗之一。每一篇都是他信筆拈來的,妙趣橫生,而且篇幅短小,一般都是一兩頁,兩三頁,每天晚上正好細細品讀兩三篇,真是最合適不過的枕邊書了。
今夜讀的是「養成好習慣」。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習慣方面卻各有不同。習慣是慢慢養成的,在幼小的時候最容易養成,一旦養成之後,要想改變過來卻還不很容易。
例如早起的習慣就是從小養成的。祖逖聞雞起舞,成了有志之士。「出必告,反必面」這是對長輩的起碼的禮數。過去古書上都有清早晨起給父母請安問好,晚上回來到父母房中跪拜,讓父母知曉自己平安歸來。這樣的好習慣是現在孩子們所大大缺乏的。那些對父母視若無睹,進出家門如入無人之境,遇到長輩橫眉冷對,不屑搭訕,跋扈乖戾之行為如果不早早地糾正過來,將來如何服務於社會,立足於社會?更別談國之棟梁了。
大聲講話,擾及他人,這不是一種好習慣;消耗生命,讓時間在一分一秒不知不覺中悄然溜走,這也是一種吞噬生命的浪費。
從梁實秋先生偶然拈來中,我們理應銘記聖賢古訓,「勿以善小而不為」。好習慣才會成就好人生。
❺ 請問:「人應該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不可。」
有一次大家來為梁實秋的生日擺「壽自宴」,宴後他興致不減,一定要冰心在他的一本簿冊上題字,冰心那天喝了一點酒,略一思索便揮筆而成,她寫道:
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實秋最像一朵花。
冰心
❻ 冰心和梁實秋的臘八粥有什麼不同
冰心的臘八粥:蘊含對母親最深的懷念。冰心的散文《臘八粥》一文,以清麗優美的文字,把對母親的懷念之情娓娓道來:「從我能記事的日子起,我就記得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母親給我們煮臘八粥。
梁實秋的臘八粥:祈求團圓,家家熬粥送親友。臘八節的內涵,在梁實秋筆下是祈求團圓的心願。
❼ 72歲作家娶小嬌妻,既做新郎又做司儀,為愛情奮不顧身,他是誰呢
他就是梁實秋,他是一個有名的作家,他的妻子比他小28歲,是一個女藝人,她為了愛情,為了這個女藝人奮不顧身,和她就結婚了。
❽ 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親情友情。為什麼只有互相利用
時間會告訴你,誰是真正的朋友。
錢鍾書說:「真正的友誼的形成,並非由於雙方有意的拉攏,帶些偶然,帶些不知不覺。在意識層底下,不知何年何月潛伏著一個友誼的種子;咦!看它在心面透出了萌芽。在溫暖固密,春夜一般的潛意識中,忽然偷偷的鑽進了一個外人,哦!原來就是他!」
每一個人,這一生,都會遇到很多可以稱之為朋友的人。而真正的朋友,淡而不膩,相處自然,是比精神或物質帶來的喜悅要更深刻的關系。
/
真正的友情,看起來素淡
/
梁實秋和冰心,是因為分別飾演《琵琶記》里的蔡郎中和宰相之女而認識的,兩人留學回國之後,一度斷了聯系。
直到1940年梁實秋過生日,冰心應邀參加。酒過三巡後,梁實秋拿出筆墨,邀請冰心寫點什麼。冰心很開心地寫下: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要好的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算梁實秋最像一朵花。
這幅字被梁實秋隨身攜帶,直到他在台灣病逝。
這兩個要好的朋友,見面的機會並不多,平時主要靠書信字畫的往來。有一次梁實秋給冰心畫了一幅梅花,冰心回信說:「畫梅花有什麼了不起的,狗也會畫。」兩人在書信中諧謔打趣。
對冰心來說,朋友的清淡,如雨聲從窗外傳入,也如月色從窗外浸透,是一個人日後可以追憶留戀的最好素材。真正的友誼,不需要親密無間,不需要轟轟烈烈,看起來素淡,自有超越死生的厚誼。
/
真正的友情,是無所求
/
吳孟達和周潤發是多年的同學兼好友,吳孟達有一段時間沉迷酒色和賭博,欠下了三十多萬巨款。
被人追債時,他向朋友周潤發借錢,周潤發一分錢沒拿出來,只說了一句:「你自己解決!」
吳孟達非常生氣,覺得朋友見死不救,發誓與周潤發老死不相往來。被債務逼得走投無路的吳孟達這時接下了一部戲,拚命工作,最終這部戲不僅讓他還清債務,還得了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頒獎典禮上,周潤發向他道賀,他視而不見,導演見了後私下告訴他:「你最應該感謝的人,是你的朋友周潤發。」原來這部戲是周潤發向導演推薦的吳孟達。
吳孟達向周潤發道歉,兩人重新成為了好朋友。
真正的朋友,不是無條件的幫助,也不是無盡頭的索取,而是你跌落谷底的時候,他願意給你一條繩子,讓你自己爬上來。
如果當初周潤發直接給錢,問題這么輕松就解決了,吳孟達不會意識到自己錯了,還是會繼續去賭場賭錢。
當友情變成一種需求,關乎利益,關乎孤獨,那「朋友」不再是一個獨立的人,而是需求的對象。真正的友情淡如水,無關需求,如尼采所說:「友誼不是他的需求,而是他的喜悅;那不是他的飢渴,而是他想要分享的豐富之愛。」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因無所求而深刻。
/
真正的友情,是精神的契合
/
紅學家周汝昌對友情有段傳神描述:
「我到了張伯駒先生那裡,我不理他,他也不理我,我要回學校了,也不告辭,出了門就走,擺脫俗念,我們那個關系沒人理解。」
人們常說,朋友的可貴,就在於自由。好的相處模式,不是像汽水一樣熱烈,而是像茶一樣清淡,自然而然,相處不累。
李白與杜甫認識的時候,兩人相差十歲,李白站在人生的谷底,而杜甫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
他們一見如故,同游汴宋,登琴台,渡黃河,共游王屋山,文友遇到驢友,一起喝酒,一起踏歌,一起就著詩詞看月亮。為人狂放的李白,從內斂尊賢的杜甫身上看到了另一個可能的自己,從而勸誡自己,彼此都帶來了啟發。
他們一共見了三次,且一起的時間不長,卻把對方當做此生的知己。在人生迷茫的某一刻,對方的思想、曾經的對話,就像黑暗中的燭火照亮內心。
真正的朋友,需要的不是學識,不是年紀,不是經歷,而是真心。唯有真心,方可成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