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長安

七夕長安

發布時間: 2022-07-20 05:45:49

A. 有關七夕的詩句

1、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____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譯文: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2、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____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譯文: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相會,就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

3、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____佚名《迢迢牽牛星》

譯文:看那遙遠的牽牛星,明亮的織女星。

4、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____杜牧《秋夕》

譯文: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凝視天河兩旁的牛郎織女星。

5、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____林傑《乞巧》

譯文:七夕晚上,望著碧藍的天空,就好像看見隔著「天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1)七夕長安擴展閱讀:

有關七夕愛情句子

1、你來自雲南元謀,我來自北京周口,讓我牽起你毛絨絨的手!愛情!讓我們直立行走!

2、也許我不太會討你歡心,但是我真的很用心。也許我不太懂得浪漫,但是我卻從不給你任何羈絆。也許我對你的愛表達得不夠好,但是我會用行動愛你到天荒地老。

3、甜蜜七夕,一起歡喜,與你為伴,一生無怨。玫瑰吐露愛的芳菲,簡訊傳遞愛的音訊,濃情七夕愛的一天,延續我們愛到永遠。

4、青春的年華,盪漾著青澀的時光;華麗的舞曲,回轉出幸福的季節;稚嫩的雙手,拉出天長地久;你我的愛情,永遠細水長流!情人節快樂!

5、柔情似水,佳期如夢,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中國情人,曰為節日,共度七夕,天長地久。



B. 西安有個關於七夕的傳說的地方,在那裡,叫什麼

在西安的長安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七夕節與牛郎織女傳說,在西安市有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豐富珍貴的現實文化元素。位於該市長安區斗門街道辦事處的昆明湖遺址、牛郎織女石雕和石爺廟、石婆廟代表著西安七夕傳統古遠廣闊的歷史文化空間,牛郎織女傳說的形成與傳承,七夕節的興起與發展,在這里留下了深深的歷史軌跡。今天的斗門鎮一帶,依然保留著許多傳統的七夕民俗活動。這里有正月十七和七月初七的大型石婆廟會,有完好活躍的織女信仰和牛郎織女傳說。七夕節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春節等並列為我國六大傳統節日。長安牛郎織女傳說已被列入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在申報國家級名錄。
1.西安七夕節的歷史文化空間。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操練水軍征討西南諸國,在都城長安西南西周靈池的基礎上開鑿了方圓40里的昆明池。昆明池的修建,還妥善解決了長安城的供水問題,使之成為一個充滿靈氣的城市。漢武帝也常在此泛舟游樂登樓賞景。清代北京修的昆明湖,作用就與漢昆明池完全相同。
漢武帝在開鑿昆明池時,模仿牛女二宿隔著天河遙遙相對的情景,在昆明池的兩側,各立一座牽牛、織女石雕,象徵天上的星辰來到人間,從此,神話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第一次有了具體的形象。織女石雕現在長安區斗門棉絨加工廠內,牽牛石雕現在斗門南灃村和常家莊交界處,相隔約1.5公里,1956年被列為陝西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牽牛石雕高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貼腹,身體呈跪狀,上身微微向左扭轉,大眼闊鼻,表情朴實憨厚;織女石雕高228厘米,上身微微向右扭轉,濃眉大眼,表情憂郁,作籠袖罷織的姿勢。他們相互遙望,卻無法相會,默默地訴說著相思之苦,正像《古詩十九首》中描繪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漢河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昆明池畔的牛郎、織女石雕,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傳為兩位神人,尊為「石爺」、「石婆」,公元798年修廟設案供奉,千百年來香火一直很盛。北宋宋敏求在《長安志》中寫道:「唐貞元十四年置石父廟」,其「石婆廟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據文獻所知,這是我國最早的祭祀牛郎織女的廟宇。
古代長安城作為國家政治文化中心,為七夕節的興起、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文化空間。《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是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七夕活動的記載。到了唐代,七夕文化臻於鼎盛,形成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唐玄宗非常重視七夕,在宮中建造了一座高達百尺,可容納數十人的乞巧樓。每至七夕在此歡樂達旦,引得民間爭相仿效,更加風靡普及。崔顥詩雲:「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執針線。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間不相見。」就是對當時長安七夕盛況的真實寫照。
2.西安七夕節的現實文化空間。石爺廟、石婆廟從古到今,歷經滄桑,幾經毀損和重建。據當地老人講,石婆曾埋在地下,大約在清朝的時候,被一場洪水沖出半個身子,這場洪水才得以退卻,人們認為石婆拯救了一方人。因此,有人用土坯為石婆卷了一個洞。民國初年蓋了三間大殿,「文革」期間被拆毀。80年代當地百姓自發重建石婆廟,前後兩個大殿,佔地10餘畝。
石婆廟現在每年有兩次大的廟會活動,一是農歷正月十七前後,當地傳說是牛郎織女結婚的日子;二是在農歷七月七前後,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石婆廟會活動一般持續三至五天。香客以陝西關中居多,遠至甘肅、山西、河南等省,高峰時每日多達數萬人,敲鑼打鼓、扭秧歌、耍社火、放鞭炮,非常熱鬧,和春節相比毫不遜色。相比之下,石爺廟香火卻顯得比較冷清,雖然歷史上也曾輝煌過,由於種種原因,至今還在一間十分簡陋的小廟內。
廟會上的善男信女各有所求,主要有求子嗣、求婚配、求財富、求長壽、求病癒、求增福等。他們認為石婆能和觀音菩薩一樣大慈大悲,解脫煩惱和痛苦,有求必應。石婆會看病,是遠近聞名的,據說身上哪不舒服,只要在石婆相應部位摸一下,病就會好。在石婆像前,青年男女則向石婆燒香跪拜,祈求婚姻美滿,祈求心靈手巧。
廟里用樹干搭了一座簡易橋,名叫鵲橋。說是過了這座橋就可以得到婚姻美滿,青年男女爭先恐後搶著過橋。廟的旁邊臨時搭一個簡易戲樓,台下擠滿了看戲的人。演唱的都是秦腔傳統劇,從上午一直唱到晚上,氣氛非常熱鬧。
夜幕降臨,廟里廟外到處都是守夜的人。傳說在這里睡覺能夠托夢石婆的神靈感應,消災祛病,得到幫助。還有些人聚集在大殿里,聽遠道來的居士唱經歌,有些人也跟著唱,通宵達旦。經的種類繁多,內容大都是勸善的。
除上述活動外,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給牛郎和織女睡覺的石炕,供獻被褥,上香磕頭,祈盼他們今夜在此重溫洞房蜜月。廟里有一塊大石頭,有三米見方,石面上有條像水沖的小渠。傳說有一天牛郎不慎尿炕了,把炕沖了二條小渠,織女很生氣,打了牛郎一個耳巴,一腳把牛郎蹬到距石婆廟四里遠的斗門,兩個人從此分離。因此,兩個石像至今只能默默對視。
石婆廟規模雖小,卻有濃郁民俗文化的厚重積淀,在歷經了兩千年風雨的洗禮後,長安石婆廟濃縮了七夕傳統文化的精髓,依然保留許多原生態的文化特徵。據史書記載,向牛郎織女兩星祈富、祈壽、祈子、守夜是古代七夕民俗活動的主要內容。
慈悲濟世,勸人向善,是石婆廟民俗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3.重建、拓展西安七夕節文化空間的構想。西安七夕傳統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的作用,應引起重視。西安斗門之所以至今還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傳統的七夕文化習俗,就是因為有昆明池、牛郎織女石刻和石爺廟、石婆廟這樣好的文化載體和文化空間。保護文化空間就是保護民俗文化賴以傳承的載體。因此,有關方面提出在昆明池遺址上,建設七夕文化主題公園,為保護和弘揚西安七夕傳統習俗提供一個新的載體和文化空間,探索一條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
西安斗門既有牽牛、織女石雕和石爺、石婆廟真實的載體,又有牛郎織女的動人傳說和根深蒂固的群眾基礎。在這樣有深厚歷史文化的背景所在地,建造七夕文化公園,可以有效利用石婆廟及其周邊獨特的文化資源,使人們對西安對門七夕民俗活動有更為全面、深入的認識。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對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
七夕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海內外華人中有著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民族的、傳統的就是世界的,牛郎織女歷史文化是中國、全世界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有條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C. 七夕節最具代表性的風俗是什麼

隨著牛郎和織女的神話在人間的傳播,這個故事變得深入人心,家喻戶曉,而牛郎和織女也廣泛受到人們的同情和尊敬。織女心靈手巧,原本就是一個奇能百巧的女子,當她還在人間的時候,就經常把超群的織錦綉花技術傳授給大家。所以,每年到農歷七月初七的時候,我國許多地方的婦女就會在這一天舉行別致的活動。少女少婦們趁著織女和牛郎相會團圓和心情愉快的時候,就祭祀她,並向她乞求靈巧,請求織女可以幫助她們提高女紅技藝。因此,人們又把農歷七月初七稱為「女兒節」「姑娘節」或「乞巧節」。時間久了,祈求織女星就成了七夕節最具代表性的風俗,人們通過祈求,希望自己也能跟織女一樣有著靈巧的雙手,把布織得更好。

古代人們對「乞巧」這一活動很重視,節前要張燈結綵,搭乞巧樓,陳設瓜果,婦女兒童,皆著新衣。這種乞巧習俗,在漢代已初見端倪。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曾記載有:

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這便是我們在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到魏晉南北朝時,乞巧習俗已極為普遍。那時,有一種一端有7個針孔的特製「七巧針」,婦女們用綵線來回穿過它的針孔,誰穿得快就表明誰心靈手巧,也就是乞到「巧」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在七夕的晚上,女子們手裡拿著絲線,對著月光穿針,看誰先穿過就是「得巧」了。

早先的月下穿針,尚有穿五孔針、七孔針、九孔針的傳說,可以說充滿了競技的意味。古人將女人才藝與游戲化的競賽結合在一起,在唐代詩人施肩吾的《幼女詞》中,描述的則是6歲的小女兒過七夕節的情景:

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

此詩勾畫出小女孩天真爛漫,妙趣橫生,也描繪出普通大眾過七夕的情景。過七夕節,乞巧是最重要的一環,唐代林傑就有一首《乞巧》詩: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寫出了家家乞巧望月的動人場景。後來,天子唐玄宗也非常重視七夕,七夕節乞巧的活動也在這個時候開始盛行起來。他在宮中建造了一座乞巧樓,樓高百尺,可容納數十人。又在樓上陳設各色瓜果祭祀牛郎、織女。

宮中的妃嬪們則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在月下穿針,先穿過者為得巧。同時還有音樂演奏,歡樂達旦,引得大家爭相效仿。

此外,唐代詩人王建在他的《宮詞》之九二中也曾經寫道:

每年宮女穿針夜,勅賜諸親乞巧樓。

崔顥的《七夕》詩也說: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長安七夕節穿針乞巧的風俗。

D. 《七夕》詩句的意思

《七夕》詩句的意思是: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麼主意,非得邀天上的仙女來織滿天的錦綉雲霞。年年賜給人間的許多巧,卻不知道人間的智巧己經是很多了。

《七夕》宋代 楊朴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詩的作者從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發端,別出新裁,表達了獨到又深刻的見解。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這兩句來得非常出人意料,很多人把牛郎織女的神話作為美妙的故事來接受,對其中所包含的意義從未提出過質疑。以為神勝過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間的一切都要聰明許多。但詩人卻對此表示懷疑。這兩句為詩的末聯所發的奇論,其懸念恰巧做了強有力的鋪墊。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己多。」這兩句並非是贊揚人間的機巧,而是一個大轉彎。此時不僅僅是人間創造幸福的巧智,還有行惡的智巧:豪取搶奪、互相傾軋、繁復雜多、勾心鬥角等。詩人賦予末一行詩中的「巧」的含義已經不同於第三行詩中「巧」的含義。恰是新的含義,使詩有了橫空出世之美。當人間充分運用他的機巧來進行勾心鬥角的時候,要邀織女來已無意義。

E. 有哪些關於長安的詩句

與「長安」有關的詩句:

  1. 長安大道連狹邪,青牛白馬七香車(盧照鄰《長安古意》)

  2. 長安雪後似春歸,積素凝華連曙輝(岑參《和祠部王員外雪後早朝即事》)

  3. 長安渭橋路,行客別時心(綮毋潛《送章彝下第》)

  4. 恐逢故里鶯花笑,且向長安度一春(常建《落第長安》)

  5. 何處可為別?長安青綺門(李白《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之一)

  6. 君不見,外州客,長安道,一回來,一回老(白居易《長安道》)

  7. 長安重遊俠,洛陽富財雄(盧照鄰《結客少年場》)

  8. 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裡太平人(張說《十五日夜御前口號踏歌詞二首》)

  9. 年年今日誰相問,獨卧長安泣歲華(李山甫《寒食二首》)

  10.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崔顥《七夕》)

  11. 碧池新漲浴橋鴉,分鎖長安富貴家(杜牧《街西長句》)

  12. 豪家沽酒長安陌,一旦起樓高百尺(韋應物《酒肆行》)

  13. 長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皇甫冉《長安路》)

  14. 長安大道沙為堤,早風無塵雨無泥(李賀《沙路曲》)

  15.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

F. 描寫「長安」的詩句

描寫「長安」的詩句包括:

1、唐代盧綸《長安春望》

原文:

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閑。家在夢中何日到,春來江上幾人還?

川原繚繞浮雲外,宮闕參差落照間。誰念為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

譯文:

東風吹拂,微微春雨灑過青山;登高遠望,長安城中房舍疊嶂,草色閑閑。故園就在夢中,可是何時才能歸還;冬去春來,江上舟來舟往,又有幾人得以還家。

長安城外,河流原野,縱橫交錯,一直延伸到天邊浮雲之外,長安城中,宮闕參差錯落,籠罩在一片殘陽之中。又有誰理解我這位讀書人,生逢亂世,孤身一人,滿頭白發,形容憔悴,漂泊流盪在荒遠的秦關。

2、唐末黃巢《不第後賦菊》

原文: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譯文:

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來臨的時候,菊花盛開以後別的花就凋零了。

盛開的菊花璀璨奪目,陣陣香氣彌漫長安,滿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黃如鎧甲般的菊花。

3、唐代孟郊《登科後》

原文: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盪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譯文:

往昔的困頓日子再也不足一提,今日金榜題名令人神采飛揚。

迎著浩盪春風得意地縱馬賓士,好像一日之內賞遍京城名花。

4、唐代李白《子夜四時歌四首(秋歌)》

原文: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譯文:

長安城上一片明月,幹家萬戶都傳來陣陣的搗衣之聲。

秋風吹不盡的是,思婦們對玉門關外的綿綿的思念之情。

何日才能掃平胡慮,夫君從此不再遠征。

5、金末元初元好問《點絳唇·長安中作》

原文:

沙際春歸,綠窗猶唱留春住。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

渺渺4吟懷,漠漠煙中樹。西樓暮,一簾疏雨,夢里尋春去。

譯文:

在水邊,春天歸來了,綠紗窗輕輕的吟唱著長留春在的歌。春在何處?落花紛飛,鶯燕無語。

情意綿遠的抒發我內心的情懷,卻只見樹木在朦朧的煙中。日下西樓,獨剩下簾外的細雨,怕是只能在夢中去尋找春的蹤跡。

G. 七夕這首古詩大意是什麼

譯文:

抬頭仰望明月長空,感慨漫漫歷史長河中七夕與秋天都是一樣的。每一年的這一天,牛郎與織女都體味著相聚的歡愉與離別的愁緒。

原文:

《七夕》

唐代: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7)七夕長安擴展閱讀:

牛郎與織女一年一度七夕相會的故事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這首以這樣一個凄婉哀怨的悲劇故事為題材的小詩,抒發了鍾情男女的哀怨與離恨,詩人對這對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首句「煙霄微月澹長空」由寫景人手。一彎殘月掛在高高的夜空,顯得孤寂凄涼。這為牛郎織女七月初七的相會提供了背景,同時渲染一種氣氛,這種氣氛與人物的心境相合。從首句對環境的描寫,使讀者即便不知道牛郎織女的故事,也會感悟到《七夕》令人感傷的基調。

「銀漢秋期萬古同」中「秋期」二字暗扣題面,「萬古同」三字承上句意,表現了自然界銀河天象的永恆狀態。意思是說,「秋期」的銀河總是「微月澹長空」,從而進一步渲染了凄涼的意境。

另一方面也說,分居銀河東、西兩邊的牛郎織女,一年之中只能懷著深長的情思隔銀河相互眺望,「惟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會」。這是多麼可悲、可嘆的故事!

於是,詩人以詠嘆的抒情筆調寫道:「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終於相聚在一起,說不盡綿綿情話,道不完思念愛慕之意;他們會珍惜分分秒秒難得的時光,溫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著無比的歡樂與幸福。

遺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暫的歡聚後,留給他們更多的則是無盡的相思和難耐的凄寂。相會的歡樂,離別的痛苦,這一切都發生在七月七El夜,由牛郎和織女來品味。

全詩緊緊圍繞「七夕」神話著筆,景合情切,不蔓不枝,最後以尾句中的「此宵」扣合題面「七夕」。

H. 陝西有什麼風俗習慣 什麼傳說故事

春節:據史書記載,秦朝時以每年農歷十月一日為歲首,到漢武帝時改行太初歷,即以正月初一為歲首,「大年初一過年」這一風俗一直從漢代延續到現在。

元宵節:同樣源於漢代,當時叫上元節。據《漢書·漢武帝傳》等史書記載,每到農歷正月十五,漢武帝就會派人用燈籠祭祀太乙神,祭祀地點甘泉宮(即今天淳化縣)至今還留有遺址。上元節到了唐代十分盛行,人們走出家門觀花燈耍社火,熱鬧非凡。

清明節:漢時人們有這樣的風俗,每年農歷三月初,長安城的百姓們萬人空巷到灞河沐浴,這在當時叫「上巳節」。到了唐代,「上巳節」跟發源於山西介休的「寒食節」合二為一,成為今天的清明節。據《新唐書》記載,清明節的重大活動是掃墓,國家推行「以孝治國」由此可見一斑。

七夕節:長安是七夕節的發源地,長安區斗門南灃村的牛郎織女石雕像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大型石刻藝術品之一。七夕節乞巧活動起源於西漢,到了漢武帝時期已成為全國一個重要節日,這已為史學家所定論。

中秋節:據史料記載,中秋節源於漢代,當時人們就有拜月賞月的習俗,到了唐玄宗時期,這一民間節日更為興盛。據考證,唐玄宗的生日是農歷八月十五,為給皇帝祝壽,這一天在宮廷中稱為「千秋節」,要舉行大型歌舞活動。後來,民間的「中秋節」和皇宮中的「千秋節」互相影響,互相融和,「千秋節」中的許多活動流傳至民間,使中秋節更為熱鬧。中秋節吃月餅在當時已很盛行,唐代詩人的許多名篇都跟中秋賞月有關。回答者:熱心網友 |

I. 唐代有哪些七夕習俗

唐代長安來盛行各種源七夕節俗,在《開元天寶遺事》中,也有「宮中殯妃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候,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士民之家皆效之」的記載。宮女們長期被幽禁在宮廷中,生活的寂寞,情感的空虛,使她們對七夕穿針之事甚感興趣。

唐代崔顥的《七夕》詩,曾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長安七夕節女性們穿針乞巧的風俗,詩雲: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安城中家家戶戶的少女少婦,在七夕節時都要持針線、供瓜果、擺香案,向織女乞巧,其目的也正是為了想要證實自己在針線活計方面的天賦與才能。

唐代時,皇宮中也十分盛行用蜘蛛乞巧的習俗,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當時每至七夕節,宮女們便要:

各捉蜘蛛閉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唐宋時期,七夕食餅又出現了變化,《唐六典》中記載:

七月七日加研餅,並於常食之。

J. 古詩七夕里天街指的是

杜牧《七夕》里的「天街」指帝都(長安)的街市。類似指長安的街市的詩有:
唐·韓愈《請上尊號表》:「析木天街,星宿清潤;北嶽醫閭 ,神鬼受職。」
唐·裴夷直《和周侍御洛城雪》:「天街飛轡踏瓊英,四顧全疑在玉京。」
唐·韓愈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之一:「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熱點內容
春日櫻花夢 發布:2025-07-24 04:37:37 瀏覽:975
七夕碰到雨 發布:2025-07-24 04:36:09 瀏覽:877
明艷似櫻花 發布:2025-07-24 04:34:16 瀏覽:973
森林花卉圖片 發布:2025-07-24 04:19:49 瀏覽:308
蘭花配青苔 發布:2025-07-24 04:13:59 瀏覽:934
莫奈睡蓮一朵 發布:2025-07-24 04:13:11 瀏覽:228
長沙最大的花卉市場 發布:2025-07-24 03:45:12 瀏覽:403
馬克筆牡丹花 發布:2025-07-24 03:43:44 瀏覽:682
盆栽白藍 發布:2025-07-24 03:43:00 瀏覽:403
雪蘿盆栽施肥 發布:2025-07-24 03:43:00 瀏覽: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