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情人節彝語

情人節彝語

發布時間: 2022-07-18 01:32:19

❶ 火把節承載著彝族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驅除邪惡,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體現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規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火把節是雲南民族村除潑水節以外的品牌大型節慶活動。每年火把節期間,景區都會推出一些別具特色的節慶活動。在保留「祭火、巡遊、鬥牛、火把打跳以及激情火把狂歡」等原有活動的基礎上,今年火把節還特別邀請了彝族啞巴表演隊、白族嗩吶樂隊、斗羊隊等,進一步豐富和營造「精彩火把節、經典火把節、歡樂火把節」三個時間段。同時還新推出了「火把節選美、納西族東巴祭火、火把跳賽」等項目。
除了陣容強大的少數民族攔門敬酒迎賓和彝族花腰歌舞、三道紅、大三弦等樂器伴奏外,還有刺激好看的牛王爭霸,斗羊比賽,激情熱鬧的彝族祭火儀式,將民間民俗的味道徹底還原,讓遊客感受多個少數民族的激情四射,體驗獨具特色的狂歡盛事。

准備
佳節之前,各家都要准備食品;在節日里縱情歡聚,放歌暢飲。火把節期間,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紮成大火把豎立寨中,各家門前豎起小火把,入夜點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時人們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結隊行進在村邊地頭、山嶺田埂間,將火把、松明子插於田間地角。遠處望去,火龍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動人。最後青年男女會聚廣場,將許多火把堆成火塔,唱歌跳舞,徹夜不息。

選人
彝族火把節的重要節目之一是選俊男靚女。彝族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觀,評委由民間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組成,評選結果絕對公正。俊美的條件不僅要看外形還要看言行品德。如美女的條件是:頭發濃黑、眉毛濃、眼睛大、鼻樑高、脖子長、皮膚細膩紅潤,身材勻稱(不能太瘦)、言談舉止得體、人品好、勤勞等多種條件。俊男的條件又不同:勇猛善戰,儀表堂堂,體魄雄健。言行要有風度,頭梳英雄結,佩帶英雄帶和寶劍,身披黑色羊毛斗篷,手牽駿馬。如今,這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每年火把節都要進行的比賽。

狂歡
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第一天為"都載",意為迎火。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打牛宰羊殺豬,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婦女還要趕制蕎饃、糌粑面,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團圓飯,一起圍
表現彝族的國畫作品-作者狄少英
著火塘喝自釀的酒,吃坨坨肉,共同分享歡樂和幸福。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打燧石點燃聖火,由畢摩(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由家庭老人從火塘里接點用蒿桿紮成的火把,讓兒孫們從老人手裡接過火把,先照遍屋裡的每個角落,再田邊地角、漫山遍野地走過來,用火光來驅除病魔災難。最後集聚在山坡上,遊玩火把,唱歌跳舞,做各種游戲。
火把節第二天為"都格",意為頌火、贊火,是火把節的高潮。天剛亮,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帶上煮熟的坨坨肉、蕎饃,聚集在祭台聖火下,參加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一起,組織賽馬、摔跤、唱歌、選美、爬桿、射擊、鬥牛、斗羊、斗雞等活動。姑娘們身著美麗的衣裳,跳起"朵洛荷"。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黑體拉巴勤勞勇敢、英俊瀟灑的形象選出美男子。選出像妮璋阿芝那樣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美女。當傍晚來臨的時候,上千上萬的火把,形成一條條的火龍,從四面八方湧向同一的地方,最後形成無數的篝火,燒紅天空。人們圍著篝火盡情地跳啊唱啊,一直鬧到深夜,場面盛大,喜氣濃烈,因此享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當篝火要熄滅的時候,一對對有情男女青年悄然走進山坡,走進樹叢,在黃色的油傘下,撥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彝族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火把節的第三天,彝語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這是整個彝族火把節的尾聲。這天夜幕降臨時,祭過火神吃畢晚飯,各家各戶陸續點燃火把,手持火把,走到約定的地方,聚在一起,搭設祭火台,舉行送火儀式,念經祈禱火神,祈求祖先和菩薩,賜給子孫安康和幸福,賜給人間豐收和歡樂。人們舞著火把念唱祝詞,"燒死瘟疫,燒死飢餓,燒死病魔,燒出安樂豐收年"以祈求家宅平安、六畜興旺。這時還要帶著第一天宰殺的雞翅雞羽等一起焚燒,象徵邪惡的精靈和病魔瘟神也隨之焚毀了。然後找一塊較大的石頭,把點燃的火把、雞毛等一起壓在石頭下面,喻示壓住魔鬼,保全家人丁興旺,五穀豐登,牛羊肥壯。最後,山上山下各村各寨游龍似的火把聚在一起,燃成一堆大篝火,以示眾人團結一心,共同防禦自然災害。

活動
火把節期間舉行傳統的摔跤、鬥牛、賽馬等活動。這些活動,來源於英雄黑體拉巴戰勝魔王(或天神)的傳說,這位英雄與魔王摔跤、角力,還教人點燃火把燒殺惡靈所化的蝗蟲,保護了村寨和莊稼。為紀念這一事件,每年火把節,就要象徵性地復演傳說中的故事,漸漸成為節日活動的主要內容。

❷ 彝族,哈尼族的火把節的風俗人情

彝族,哈尼族的火把節的風俗人情:
佳節之前,各家都要准備食品;在節日里縱情歡聚,放歌暢飲。火把節期間,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紮成大火把豎立寨中,各家門前豎起小火把,入夜點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時人們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結隊行進在村邊地頭、山嶺田埂間,將火把、松明子插於田間地角。遠處望去,火龍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動人。最後青年男女會聚廣場,將許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們圍成一圈,唱歌跳舞,一片歡騰,徹夜不息。
火把節的主要活動在夜晚,人們或點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燒起篝火,興行盛大的歌舞娛樂活動。節日期間,還有賽馬、鬥牛、射箭、摔跤、拔河、盪鞦韆等娛樂活動,並開設貿易集市。
1、選俊男靚女
彝族火把節的重要節目之一是選俊男靚女。彝族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觀,評委由民間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組成,評選結果絕對公正。俊美的條件不僅要看外形還要看言行品德。如美女的條件是:頭發濃黑、眉毛濃、眼睛大、鼻樑高、脖子長、皮膚細膩紅潤,身材勻稱(不能太瘦)、言談舉止得體、人品好、勤勞等多種條件。俊男的條件又不同:勇猛善戰,儀表堂堂,體魄雄健。言行要有風度,頭梳英雄結,佩帶英雄帶和寶劍,身披黑色羊毛斗篷,手牽駿馬。如今,這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每年火把節都要進行的比賽。
2、三天三夜狂歡
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第一天為"都載",意為迎火。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打牛宰羊殺豬,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婦女還要趕制蕎饃、糌粑面,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團圓飯,一起圍著火塘喝自釀的酒,吃坨坨肉,共同分享歡樂和幸福。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打燧石點燃聖火,由畢摩(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由家庭老人從火塘里接點用蒿桿紮成的火把,讓兒孫們從老人手裡接過火把,先照遍屋裡的每個角落,再田邊地角、漫山遍野地走過來,用火光來驅除病魔災難。最後集聚在山坡上,遊玩火把,唱歌跳舞,做各種游戲。
火把節第二天為"都格",意為頌火、贊火,是火把節的高潮。天剛亮,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帶上煮熟的坨坨肉、蕎饃,聚集在祭台聖火下,參加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一起,組織賽馬、摔跤、唱歌、選美、爬桿、射擊、鬥牛、斗羊、斗雞等活動。姑娘們身著美麗的衣裳,跳起"朵洛荷"。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黑體拉巴勤勞勇敢、英俊瀟灑的形象選出美男子。選出像妮璋阿芝那樣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美女。當傍晚來臨的時候,上千上萬的火把,形成一條條的火龍,從四面八方湧向同一的地方,最後形成無數的篝火,燒紅天空。人們圍著篝火盡情地跳啊唱啊,一直鬧到深夜,場面盛大,喜氣濃烈,因此享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當篝火要熄滅的時候,一對對有情男女青年悄然走進山坡,走進樹叢,在黃色的油傘下,撥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彝族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火把節的第三天,彝語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這是整個彝族火把節的尾聲。這天夜幕降臨時,祭過火神吃畢晚飯,各家各戶陸續點燃火把,手持火把,走到約定的地方,聚在一起,搭設祭火台,舉行送火儀式,念經祈禱火神,祈求祖先和菩薩,賜給子孫安康和幸福,賜給人間豐收和歡樂。人們舞著火把念唱祝詞,"燒死瘟疫,燒死飢餓,燒死病魔,燒出安樂豐收年"以祈求家宅平安、六畜興旺。這時還要帶著第一天宰殺的雞翅雞羽等一起焚燒,象徵邪惡的精靈和病魔瘟神也隨之焚毀了。然後找一塊較大的石頭,把點燃的火把、雞毛等一起壓在石頭下面,喻示壓住魔鬼,保全家人丁興旺,五穀豐登,牛羊肥壯。最後,山上山下各村各寨游龍似的火把聚在一起,燃成一堆大篝火,以示眾人團結一心,共同防禦自然災害。
3、傳統活動
火把節期間舉行傳統的摔跤、鬥牛、賽馬等活動。這些活動,來源於英雄黑體拉巴戰勝魔王(或天神)的傳說,這位英雄與魔王摔跤、角力,還教人點燃火把燒殺惡靈所化的蝗蟲,保護了村寨和莊稼。為紀念這一事件,每年火把節,就要象徵性地復演傳說中的故事,漸漸成為節日活動的主要內容。

❸ 彝族的節日有那些

彝族節日一覽表

★彝族年

彝族年,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節。根據彝族的歷法,一年十個月,每月三十六天。年節無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十月上旬擇一吉日舉行。若來年為豐收年,則這一天可繼續沿用,否則。另擇吉日舉行。

節日早晨,青年們鳴槍放炮賀新禧,祝吉祥慶豐收。人們殺豬祭祖,「迎接」祖先回家過年。中年男子三五成群串戶拜年,用不同程度的吆喝聲喚取主人不同檔次的酒喝。若喝到好酒,則狂呼,以示贊美主人的大方。婦女不出門,留守在家招待客人。過年是姑娘、小夥子社交的最好時機。小夥子身著鑲著花邊的黑色窄袖斜襟上衣、多褶寬褲腳長褲,頭包數丈長的青、藍布帕,左前方扎一「英雄結」,左耳戴綴紅絲線的紅、黃大耳珠,修面無須,威武英俊。姑娘們穿鑲邊綉花大襟上衣和鑲有多層色布的白褶長裙,端莊秀麗。大家相聚,隨樂起舞,轉「磨秋」、「蹲斗」(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盡情盡興。。

★跳公節

跳公節,為期三天,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彝族村寨的傳統節日。

相傳古代,彝族首領九公率部出征,在一次戰爭中吃了敗仗,敵方乘勝追擊,無奈,九公鑽進一片金色竹林暫避。敵人用雨點般的亂箭射向林中,但金竹形成天然屏障,無法殺傷,惱怒之下,散人慾竹進軍。九公急中生智,點燃竹葉迷惑敵人。敵方誤以為九公在施妖術,不戰而退。九公不忘金竹救命之恩,率族人於農歷四月,在廣場中央種金竹一蔸以示紀念。世代相傳,形成那坡地區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屆時,人們穿著特定的服裝,姑娘穿白色短衣,青布褲,打著綁腿,佩戴項圈耳環,腰束綵帶。小夥子穿四件嶄新短衣,件件衣領外露,有九個小夥子手持長竿(象徵祖先使用的長茅),外披藍色長袍,聚在廣場上。「師公」率眾用豬頭祭祀祖先,並登上竹台正式宣布開始跳金竹舞。「麻公巴」 ——領舞者頭戴白高帽,身著長袍,腳穿新鞋襪,帶領眾人,踩著蘆笙、鑼鼓點翩翩起舞。舞蹈持續兩天,第三天中午,所有男女老少一同登上高山之巔,在「師公」主持下又祭祀祖先一次,然後紛紛離去。

插花

插花節,是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所特有的傳統節白,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

相傳很早以前,曇華山上有個能歌善舞、心靈手巧、嫵媚動人的彝家姑娘,名叫咪依魯。她在山上牧羊,遇到了凶惡的豺狼,豺狼露出猙獰面孔撲向羊群。

在這危急時刻,青年獵手朝列若趕到,擊斃豺狼,化險為夷,味依魯含情脈脈地親手採摘象徵純潔的白杜鵑花獻給他。青年又飽含真情地將無瑕的鮮花插在姑娘的頭上。從此,兩人相愛了,愛得那樣真摯、熱烈。當時,縣華山有一個兇殘的土司(元、明、清王朝在西北、西南地區設置的由少數民族首領充任並世襲的官職),是個驕奢淫逸的傢伙,謊稱在家中修了一座」天仙園「,請來了仙女織錦綉花,選擇各個村寨最美麗的姑娘侍奉仙女。

結果,很多不幸的彝家姑娘,從此失去了少女的純潔、天真。味依魯為了除積怨,拔禍根,在二月初八這天,頭戴有劇毒的妖艷鮮花,佯裝與土司成親。土司一見婀娜多姿的咪依魯,高興得手舞足蹈,得意忘形。

姑娘乘機將花泡在酒內,與土司共飲,荒淫無度的土司立即身亡,咪依魯也從此閉上了天真、無邪的眼睛。英雄的獵人朝列若得知心愛的姑娘隻身闖入火坑,便手提弓箭,身背快刀,沖進「天仙園」。

不堪忍睹的慘狀映入眼簾。朝對若抱著姑娘的屍體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流出來的一滴滴鮮血將漫山遍野的白杜鵑染成了血紅色。從此,當地彝族人民將這凝聚著忠貞愛情的紅杜鵑作為傳情的信物、吉祥的象徵。

★火把節

火把節是雲南、四川兩省的彝、白、佤、布朗、納西、拉枯等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由於語言和傳統習俗的不同,各民族的火把節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儀式和娛樂方式。

關於火把節的傳說很多,其中在彝族人民當中流傳最廣的有這樣一個故事:很久以前,天上有個凶神叫斯熱阿比,奉天王安天古茲之命,經常來到人間派糧派款,收租催稅,敲榨勒索,激起了彝族人民的反抗。

為了戰勝凶神,大家推選了一位叫阿提拉巴的英雄同那個凶神作戰。拉巴和凶神鬥了九天九夜,終於殺死了凶神,為民除了害。天王聞訊大怒,就下「天蟲」吃莊稼,妄圖把人們餓死。此時正值彝歷「虎丹」時節,洋芋結薯,養麥開花,包穀「背地」的時候。鋪天蓋地的「天蟲」吃了三天三夜,眼看彝家的莊稼就要毀於上旦。此時大家又聚集在山頭開會,商量高舉火把,燒死「天蟲」的對策。

於是,彝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人人舉火把燒「天蟲」。火把舉了三天三夜,燒死了大部分「大蟲」,保護了莊稼,奪取了豐收。少部分「天蟲」躲進了莊稼地,為了預防它們再次遺害於民,每年「虎丹」時節彝族人民就高舉火把。這樣年復一年,形成了今天的火把節,也是彝族人民最為隆重的節日。

屆時,彝族、白族家家戶戶門前都要堅起一個火把。在廣場中央堆砌起一個寶塔形火矩。選一根三、四丈高的青松立在中間,四周用乾柴分層堆砌成寶塔形,頂端放一根掛滿紅花、白餅、海棠的翠木。傍晚,男女老少手持大小火把,隨鑼聲、號角聲匯集於廣場,將樹塔點燃。頓時火光沖天,乾柴烈火僻啪作響,與鑼鼓聲、歡呼聲匯成一片,震撼山嶽。

火把節的第一天,人們選擇又好又長的松木,劈成細條,中間加上易燃的松明,捆紮成火把。傍晚,各家門前的火把就點燃了,第二天的火把普遍要比第一天的高出一節。第三天是火把節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高又大,裝飾得很漂亮。所有角落都照遍,以求照亮莊稼,消滅害蟲,預祝豐收。人們高舉火把,盡情歌舞,通宵達旦。

★二月八年節

農歷二月初八是雲南省哀牢山區彝族人民的年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節前,家家戶戶都殺豬宰牛祭祖,釀米酒,春粑粑,烹雞燉鴨歡慶家人團聚。飯後,人們走村串寨,探親訪友。到了晚上魁偉英俊的小夥子陪伴著婀娜多姿的彝族姑娘信步來到村寨的廣場,參加盛大的「踏歌」(亦稱「打歌」,即群眾性的歌舞活動)活動,邊歌邊舞,多色布的百褶裙有節奏地擺動,銀制領花與黃火交相輝映,頭頂的花布帕迎風飄揚,顯示出濃郁的民族特色。

相傳古時候,有個足智多謀的彝族首領,臨危不懼,在重兵壓境的關鍵時刻,率領眾將土圍著一堆堆篝火縱情歌舞,鑼鼓聲、歌聲、歡呼聲,猶如千軍萬馬,威震四方。敵軍誤判對方援軍已到,慌忙撤退。彝族人民乘勝追擊,獲得全勝。從此.彝家用「踏歌」形式紀念這次勝利。

屆時,山區彝族青年比賽盪鞦韆,用山上的野藤在兩山之間架起鞦韆,由這山盪到那山,飛越深澗,男女老少皆來祝興。姑娘們夾在觀看的人群中,尋求自己的意中人。勇敢的「盪者」受到姑娘們的青睞。活動多以村寨為單位。為保節日期間村寨的安寧,有「扎大路」的風俗,在每個人寨的港口,用樹枝、石頭等把路堵死,嚴禁外人進入。現在「扎大路」已逐漸變為象徵性的。

★都陽節流行於雷波縣一帶。

節期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內容與漢族的端午節相近。節日這天,家家在門前掛上菖蒲和艾葉,孩子們用雄黃酒擦臉,青年人帶上粽子、酒和砣砣肉到山間草坪唱歌跳舞、摔跤賽馬,盡情娛樂。

★補年節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歷二月初十和十一日,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

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

★「賽馬節」

時間是在農歷五月初五,是日,數千匹馬江集在一起,開展競賽,小夥子往往藉此顯示其剽悍、頑強和騎術,老年人則以此顯耀自己自己飼養的經驗和高超的馴馬術。場上你追我趕,歡騰雀躍,熱鬧非常,最後由年長者給優勝者披紅發獎。

★「祭山節」

一般在農歷三月初三舉行,這天,停止勞動,准備酒飯,燃放鞭炮,一齊祭山,顯然,「祭山節」是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節日。

❹ 多說一點彝族的節日,加日期

剪羊毛節 ——一般為農歷六月中旬
采葯節——每年農歷五月初日,主要是采、賣葯材
黑井燈會-——每年農歷正月十五,主要是祈求多生產鹽
羊年——(雲南牟定每年農歷除夕晚上和初一給羊吃年飯,貼對聯)
巴烏節——(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舉行,主要是歡慶和祈望狩獵豐收)
頌牛節——(雲南西北山區彝族每年立冬舉行)
拉麻節——(拉麻彝語意為賀牛神,彝族支系黑話人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日舉行)
護山節——(流行於廣西隆林彝族中,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初四日舉行)
賽歌會——(雲南九江縣彝族支系臘魯人每年農歷二月舉行)
情人節——(廣西那坡縣彝族支系白彝人每年農歷三月舉行,情人互送禮物)
姑娘節——(雲南金平彝族姑娘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趕場日,到街場上展示自己的青春和美貌)
賽馬節——(貴州威寧,每年農歷五月初五)
賽裝節(——雲南永仁等縣,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彝族姑娘都著盛裝,比試誰的服飾漂亮)
趕花街——(雲南峨山、新平、雙柏三縣交界處的彝族支系勒蘇人每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和七月十五日舉行二次,是年輕人談情說愛的好機會)
串會節——(雲南漾濞彝族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九日,人們聚集篝火旁跳舞對歌)
搭清節——(雲南曲靖市白水區彝族婦女節日。每年農歷三月的第一個馬日。婦女們打扮後帶上食品聚集於當地的密集山上,一邊唱歌,一邊品嘗食品,直到明月當空才各自離去)
開新節——(雲南峨山彝族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後的第一個趕集日,過完節日就要春耕了)
拜姑爺節——(雲南峨山一帶彝族每年正月初二,以村寨為單位,邀請3—5年內嫁出去的姑娘連同姑爺接回本村進行團拜)和鬥牛節(每年農歷六月一日各地彝族都要舉行
插花節——(雲南楚雄彝族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以紀念傳說中為婦女除暴安良的女英雄咪依魯)
服裝節——(雲南大姚縣三台山彝族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舉行,以紀念心靈手巧的女服裝師阿米尼)
二月八——(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節期三天,以紀念智斗強敵英雄密枯)
牟定三月會——(雲南楚雄彝族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四日舉行,節期3—5天,以紀念傳說制服蛟龍的勝利
此外,有彝年、老年節、嘗新節、新米節、沙戶比節等,最後就是以祭祀神靈、祈禳凶邪的祭祀性節日有火把節、密枝節、祭公節和跳公節等。
其中以彝年和火把節為彝族最普遍最隆重的節日。

❺ 彝族情人節快樂怎麼說

你問彝話怎麼說嗎?彝族話方言差異很大,彝族包括120多個分支嘛,而且情人節這個詞兒在彝語里是沒有對應詞的,只能意譯,「快樂」我們雲南諾蘇人(彝族支系之一)叫做「喜草(雜)」不實用國際語音沒法准確告訴你,但我不會國際音標嘿嘿

❻ 彝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1、火把節——彝族的狂歡節:"火把節"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3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2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2、彝族年

彝族年,彝語稱為「庫斯」,「庫」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涼山彝族傳統的祭祀兼慶賀性節日。「庫斯」一般選定在農歷10月,莊稼收割完畢的季節。彝族年為3天。彝族年的頭夜叫「覺羅基」,過年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

3、跳公節

即跳弓節,彝語稱為「嘈契」,意為「跳弓舞」,也稱「孔夠」,意為「快快樂樂,祈禱祝福」。跳弓節是居住在那坡縣桂滇交界地區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各個村屯過節的具體日期雖不盡相同,一般都在每年農歷四月上、中旬舉行。

節的來歷,據傳是有一位祖先曾率領彝人在保衛疆土的戰斗中被敵人圍困在大山竹林中,情況十分危急。後他們以竹子製造弓箭,奮起反擊,終獲勝利。凱旋迴來,受到族人的熱烈慶賀,久而久之,遂成風俗節日。

4、補年節

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歷二月初十和十一,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

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

5、賽裝節

顧名思義,就是服裝,服飾的比賽。這是一個充分顯示彝族人民聰明,勤勞,能乾的節日。也是一個愛美,選美,比美的日子。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彝族人民都要聚集在一起歡度賽裝節。到彝族的賽裝節會上觀光,是一種賞心悅目的享受。

賽裝場,色彩繽紛,滿眼都是花花綠綠,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的鮮艷服裝,一定會令你目不暇接。彝族婦女也很會刺綉,不光在衣服,帽子,圍腰上綉花,而且還在挎包,鞋子,鞋墊上綉滿了可愛,頑皮的俏麗圖案。

❼ 答案:情人節為什麼叫火把節

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又要到來了,今天小編就帶你詳細了解被譽為「東方情人節」的涼山彝族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

朵洛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中國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中,彝族火把節享有"中國民族風情第一節"、"東方狂歡夜"的美譽。

❽ 彝族的風俗習慣

彝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彝族不準和漢人結婚嗎;是火把節。左腳舞傳說。彝族不準和漢人結婚。

❾ 彝族的重要節日是什麼

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節慶祝方式
火把節——彝族的狂歡節:"火把節"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3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2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當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群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團絢麗的火花,並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願:後輩對老輩撒,是尊敬,祝福長壽;長輩對晚輩撒,是愛撫,祝願吉利; 同輩互撒,是親密友愛;青年男女互撒,則是戀愛的開始。
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人人穿著自己心愛的禮服,高高興興。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擺好宴席,五花八門的肉,又香又甜的酒,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會贊不絕口。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於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台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伙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斗羊、斗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詩瑪,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唱起「朵洛荷」、跳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詩瑪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准從小伙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其它活動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節日期間,人們彈著大三弦,跳起「阿細跳月」,同時舉行摔跤、鬥牛等活動;楚雄、彌勒等地的彝族,也舉行傳統的「祭火」儀式。節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處,到處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壯觀。

❿ 彝族的節日

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 」、「彝族年」 、「拜本主會」、「密枝節」 、「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 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年,彝語稱為「庫史」,「庫」即年、「史」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涼山彝族傳統的祭祀兼慶賀性節日。「庫史」一般選定在農歷10月,莊稼收割完畢的季節。彝族年為3天。彝族年的頭夜叫「覺羅基」,過年第一天叫「庫史」,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
覺羅基
全家團聚,或殺豬、殺雞,慶賀當年人丁興旺,來年吉祥安康等事宜。
庫史
意為新年,主要內容是祭祖,早晨雞叫以後,全村就要宰殺年豬,年豬要從同村同寨年長或德高望重的人家開始,依次序宰殺。用年豬的膽、胰、尿包占卜主人家的吉凶,以豬膽飽滿、色澤好,胰平展,無缺陷,尿包豐滿為吉祥,預示來年人畜興旺,家人安康,糧食豐收。同時分「舍富」、「舍民」兩餐進餐,「舍富」主要是祭奠祖先,取豬腎、肝、舌、胰與蕎粑一同煮熟,敬奉先祖。「舍民」是全家人集體餐。吃完「舍民」後,男子們要將豬肉切成條塊,婦女們則要灌制好香腸,並當天要將鮮肉和香腸掛在火塘上烤烤,同時以展示主人家的年豬肥,人吉祥,並且顯示出主人的富裕。
朵博
意為月首(即一個月的頭一天),早晨雞叫主人就要起床做心肺三鮮湯,即將心肺搗爛,放在鍋里將油熬出來後,放入水加豆芽、干(鮮)筍等,做成三鮮湯。早晨起床全家人就要享受這頓三鮮湯的美味。上午由婦女們組織全村孩子祭果樹,既「社日」儀式。每個兒童要帶豬前蹄一隻及意節粑(細玉米粑)等,選一棵長勢豐茂的果樹,由一孩子上樹伴樹神,眾孩子在一婦女的帶領下祈求樹神要多結果子,讓孩子們分享,保佑孩子們健康成長等,然後將孩子們帶來的肉食切成小片放在樹丫上或樹皮之中。社日結束後是拜年,彝族年的拜年場面壯觀熱鬧,一般數十人一組,從整個寨子挨家挨戶拜年,拜年時主人家端上泡水酒,讓大家喝,同時,拜年隊伍還要為主人唱賀新年歌,年輕人跳舞、摔跤、跳鍋庄等。大家不分彼此,不分親疏,一起快樂到通宵達旦。
阿普機
意為送走祖靈,下午要煮豬腸青菜吃,由婦女們拜年,男子們在家接待拜年隊伍。3天的年過完以後,彝族人就要背上大塊的豬肉膀子(一般分成三、五、七塊),酒、糖、千層餅、炒麵、雞蛋等到岳父岳母家拜年,整個10月份彝族人都沉浸在年節的快樂之中。
彝族年是彝族的一個重要節日。從古到今,彝族對過年十分重視,也很熱鬧。關於彝族年始於何時,現已無從查考,涼山彝族過年中的許多儀式均與祖先崇拜相關,整個節日中充滿濃厚的祖先至上色彩。
賽裝節
賽裝節——彝族少女的時裝表演:楚雄彝州有兩個地方有賽裝節。一個是永仁縣直苴村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一個是大姚縣三台鄉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賽裝節為居住分散,平時很難有機會相聚相識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個表白愛情的機會。而姑娘們最能顯示自己的,就是看誰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裝,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綉,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兩年的時間。因此,誰的衣服多、花樣好,誰就會被看作是勤勞能幹、心靈手巧的人。
與賽裝方式不同,人們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換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換五六套衣服。於是,賽裝節上也就多了一個景緻:在山管邊、青樹下,老人們搭起無數帳篷,烹煮著食物,忠實地為自己的姑娘守護著服裝。
賽裝節從一開始就有比賽的性質,這可謂是最早的時裝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裝的設計者,也是製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時裝模特」。
打歌——最受歡迎的全球民間舞蹈:每逢收獲、婚嫁或節慶,生活在雲南的彝族,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上千人,圍著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肅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為背景,合著蘆笙、短笛、月琴和樹葉吹奏的音樂節拍,男女手拉手,圍成圓圈,逆時針方向踏足而歌,通宵達旦,興盡方休。
1986年,美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曾把這種民間自娛性的歌舞列為最受歡迎的「全球十大民間舞蹈」之一。
「打歌」
遍及雲南,不僅彝族,就連白族、納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這種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腳舞」、「踏歌」、「跳蘆笙」等名稱。
據考證,「打歌」系「踏歌」轉音而來。早在漢唐之際,「踏歌」就曾是我國中原及南方民間十分活躍的民俗性歌舞。而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形貯貝器上所鑄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個垂尾人連臂環舞的銅扣飾以及凝固在雲南滄源等地崖畫上的舞蹈圖紋,其舞蹈圖案都與彝族的「打歌」形象相同,這也許可作為彝族「打歌」起源古老悠久的佐證。
至今,在雲南巍山縣巍寶山龍譚殿的壁畫上還保留著一幅清代人繪制的「踏歌圖」,其情形與今天巍山彝族的打歌非常相似。
慶年節
慶年節是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彝族人民都要過慶年節,並相互拜祝,載歌歡舞,祝賀節日。
跳虎
在雲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後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後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後,虎王率眾老虎入村。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願老祖宗的保佑後,全體村民才能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反映了彝族支系「倮倮」人的一種宇宙觀,他們認為天地萬物是老虎創造的,他們對老虎的崇敬,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總的來說,「老虎笙」原始、古樸,不受外界影響,是儺彝文化的珍存
十月年
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節期5~6天,節日里要殺豬、羊,富裕者要殺牛,屆時要盛裝宴飲,訪親問友,並互贈禮品。
補年節
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歷二月初十和十一,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
少女成人禮
神秘「換裙」儀式在大小涼山地區,彝族少女成年時要舉行一種神秘的「換裙」儀式,彝語叫「沙拉洛」,意為脫去童年的裙子,換上成年的裙子。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的童裙,梳的是獨辮,耳朵掛的是穿耳線。「換裙」儀式舉行之後,就要穿上中段為黑藍色的三接拖地長裙,原先的獨辮要改梳成雙辮,並要戴上綉花頭帕,掛上耳墜。
舉行「換裙」儀式後,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趕場、看賽馬、交朋友、談戀愛了。「換裙」時間是根據少女的發育情況而定的,一般選在15~17歲之間,多擇單歲。因為在當地彝民看來,雙歲「換裙」會多災多難,終生也不會吉利。至於「換裙」的具體日期,則要請老人好好地擇算一下,才能最後定下吉日佳期。
由於「換裙」是女子由童年到成年的標志,作為父母對此都非常重視。特別是母親,她是女兒的貼心人,也最了解女兒的生理狀況,在臨近換裙前就熱心地為女兒准備好了頭上戴的花邊黑色哈帕、新裙,以及顏色各異的珠子和領上的銀牌等服飾品。 火把節 ——彝族的狂歡節:「火把節」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3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2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當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群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團絢麗的火花,並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願:後輩對老輩撒,是尊敬,祝福長壽;長輩對晚輩撒,是愛撫,祝願吉利;同輩互撒,是親密友愛;青年男女互撒,則是戀愛的開始。
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人人穿著自己心愛的禮服,高高興興。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擺好宴席,五花八門的肉,又香又甜的酒,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會贊不絕口。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於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台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伙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斗羊、斗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詩瑪,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唱起「朵洛荷」、跳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詩瑪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准從小伙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撥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節日期間,人們彈著大三弦,跳起「阿細跳月」,同時舉行摔跤、鬥牛等活動;楚雄、彌勒等地的彝族,也舉行傳統的「祭火」儀式。節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處,到處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壯觀。

熱點內容
浪花一朵朵集劇情 發布:2025-07-27 19:57:50 瀏覽:417
一朵小黃花圖片 發布:2025-07-27 19:49:40 瀏覽:821
荷花全身都是 發布:2025-07-27 19:49:28 瀏覽:854
海棠燃氣爐 發布:2025-07-27 19:47:58 瀏覽:556
安陽盆栽蔬菜 發布:2025-07-27 19:46:47 瀏覽:188
花間花藝店 發布:2025-07-27 19:34:37 瀏覽:785
沒有人心疼的玫瑰 發布:2025-07-27 19:14:58 瀏覽:918
花卉種子代繁 發布:2025-07-27 18:59:59 瀏覽:908
花卉園賞花 發布:2025-07-27 18:58:33 瀏覽:338
回家一朵花 發布:2025-07-27 18:40:59 瀏覽: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