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獻禮新聞
⑴ 怎樣寫一篇七夕節軟文才能吸引讀者的目光
一年一度的七夕佳節即將到來,這是一個非常浪漫、甜蜜的日子,對於情侶來說收獲的是一份祝福,對於各大企業來說,七夕便是可營銷的一次絕佳契機。一般來說,企業會通過七夕節軟文來進行推廣,通過軟文將信息灌輸給消費者,從而引導顧客的想法,激發其購買慾望。然而想要讓企業的七夕節軟文吸引消費者的目光,便要做好以下幾大要點。
七夕節軟文的內容一定要能夠一針見血,引發消費者的共鳴。七夕是個好日子,相信各大企業都會使盡渾身解數來吸引顧客。想要在眾多競爭企業中脫穎而出,其軟文最好首先突出企業品牌的產品特色,最好可以圖文並茂,舉實例最佳,讓客戶真切的感受到企業產品所帶來的優勢,相信這種方式極具說服力,以誠意打動著消費者的內心。
七夕節軟文不僅要鮮明的表達出自己的主題,還要讓讀者所看到的內容不會覺得這是一種廣告,而產生逆反心理,潛移默化的影響消費者才是軟文的最佳境界。
七夕節軟文的內容一定要含有關鍵字,這樣才能在網路首頁顯示出企業信息,根據資料統計,在七夕這一天,關於「七夕」的關鍵詞搜索量已經達到了上億的數據,所以想讓企業的信息被大量關注,就一定要注意關鍵詞的合理運用,這樣一來,客戶很可能在萬千的軟文中就選擇了你,提高企業的搜索量。
⑵ 央視七夕晚會在哪個台播出
《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七夕晚會》將於2021年8月14日晚於CCTV-3綜藝頻道播出。
兩千多年前,象徵「牛郎」和「織女」的石爺和石婆隔昆明池遙遙相望,如今,象徵著愛情的鵲橋在七夕公園里連接著兩畔的無限風光。兩千多年前樸素美好的愛情想像,在今天仍然閃閃發光,昆明池·七夕公園已經不僅是青年男女宣誓愛情承諾的浪漫勝地,更承載了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千年的底蘊與精髓。
今年央視七夕晚會來到這里,以「愛·自有光」為主題,以「愛藏眸光流轉間」「愛自時光翩躚起」「愛在百年榮光里」三個篇章為主線,在極具浪漫色彩的古韻與美景中,通過歌曲、舞蹈、音樂劇、情景表演、跨屏聯動等形式,與觀眾一起探尋戀人之間純真的愛、傳統文化脈絡中真摯的愛、家國百年榮光中熾熱的愛,唱響關於「愛」的多元舞台!
央視七夕晚會一線明星扎堆出現:
周深憑借獨特的唱腔、穩定的唱功以及可愛的性格在娛樂圈佔據一席之地,不同於流量明星,周深的身邊並沒有所謂的八卦新聞,所以他也更能得到主流媒體的認可。
央視願意邀請周深參加晚會,在保證舞台質量的同時也能夠得到觀眾的關注,對於晚會製作方來講是最為合適的表演者選擇。
THE9同樣是人氣與實力齊聚的女子團隊組合,在央視七夕晚會的錄制現場,劉雨昕、許佳琪、謝可寅的身影出現其中,三位活潑的女孩子為七夕晚會現場帶來了不同的氛圍,觀眾也期待她們在舞台上的作品呈現。
除了這些娛樂圈一線明星之外,也有實力派歌手參與到央視七夕晚會的錄制,就表演嘉賓的整體陣容來看,央視七夕晚會的播出值得觀眾期待。
而主持陣容一直是觀眾對於央視晚會的另一個期待方向,此次七夕晚會的主持陣容同樣得到市場以及觀眾的期待,任魯豫作為門面主持參與到晚會工作,除了她之外,其他面孔同樣值得觀眾期待。
以上內容參考 界面新聞-央視七夕晚會在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園錄制完成
⑶ 七夕節的來由
七夕節,傳說是中國的情人節,牛郎會織女的神話發生在陝西秦嶺終南山下鍾馗故里的古長安馬王鎮石佛寺。這里每年七月初七有由長安縣組織舉行七夕情人節慶祝活動。
然而,七夕到來前夕,有專家說:七夕與愛情無關,不是中國情人節!7月24日,在華中師范大學舉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宗迪認為,七夕故事和風俗的時間性,表明它原本只是一個秋天的節日,盡管牛郎織女隔「河」相望,演繹出纏綿悱惻、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但七夕起初卻與愛情無關;而且古文獻資料表明,七夕對於婚嫁而言並非吉利日子;現在將其弄成「中國情人節」,是「文人的鼓噪加上心思活絡的商人炒作」。劉宗迪研究員把話說得很重:「認定七夕就是中國情人節,可謂數典忘祖。」
這個新聞披露後,網友評論幾乎是罵成一片,有的板磚拍得夠狠。這里選錄一個比較中性的跟帖:「魯迅說過,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便自然成為了路。現在我想告訴這位磚(專)家的是,世上本無節日,在同一天為同一件事慶祝的人多了,自然便成了節日。」這倒說得頗在理。而把七夕說成是「中國情人節」,確實是近年來冒出來的事,我想找找源頭在哪裡,費了我老大的勁,終於找到了一個源頭:
早在1993年,當時的中宣部副部長徐惟誠提出:何不搞一個中國的「情人節」?1993年3月11日的《報刊文摘》,轉摘了當年《時事報告》第2期所刊登的徐惟誠的報告,其中說到:我們的傳統節日,有許多被淡化了,沒有過去那麼熱鬧了,這似乎不太合算;「農歷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是白居易寫唐明皇與楊貴妃在七月七日長生殿的誓詞。為什麼不可以把這一天當作中國的情人節,省得小青年去過外國的情人節。」
這是目前我查到的給七夕「穿靴戴帽」封為「中國情人節」的最早建議。如今幾乎可以確定,這個「七夕·中國情人節」是一個新造的節日,七夕的文化內涵中,並無情人節的內容;當然新造也可以,不過不要硬造,更不要認為七夕在過去就是「情人節」。
將古代的七夕與現代的情人節相對接,客觀上倒是創造出了一種奇妙的「間離效果」。「間離效果」是戲劇表演概念,發明人是布萊希特。「間離效果」就是把熟悉的陌生化的效果,因為太熟悉的東西使人喪失了思維的空間,將熟悉的事物陌生化,才能使觀眾從「慣性觀賞」中「間離」出來,這樣的反差會產生一種張力,讓人覺得新鮮有趣。遙遠的古代七夕節與熟悉的現代情人節,兩者之間相關又相隔,既依存又對立,這種「間離效果」突出了幻覺與現實的關系,這還是蠻有意思的。
但如果把「七夕·中國情人節」當作含有民族自尊的文化符號,未免有些牽強。在當今越來越全球化的時代,我們這樣一個文化大國,確實十分需要文化敏感性,但想以「中國情人節」來抵消、替代「西洋情人節」,則大抵是一種文化虛妄;而商家借機一窩蜂地狂炒狂賣一把,發達了自家錢袋是肯定的,但想以此「弘揚」傳統文化、豐富七夕的「情人文化」內涵,那幾乎也是菜籃打水一場空。
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文化歷史,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節日是千百年來自然形成的,是老百姓自己選擇的,如果僅僅因為西方有個情人節,我們就要硬弄一個自己的情人節,這反而沒必要;如果年輕人都喜歡,「慶祝的人多了,自然便成了節日」,那形成一個「中國情人節」,掛在七夕節或其他什麼節的名頭下,倒也無所謂,但不能因此就認為已從根本上保護了傳統的節日文化,否則要被牛郎織女笑的。
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情景,本身有著很強的戲劇「間離效果」。全國政協委員李漢秋教授曾提出建議,乾脆就通過立法將七夕節定為中國的「情侶節」,這在我看來,反而削弱了「間離效果」。傳統文化的某些因素,可以開發出來融入到現代生活中,成為普遍意義的因素;但是,因為傳統與現代兩者間本身就有很強的「間離效果」,融合並不那麼簡單,所以不能因為一時難以「捏合」就認為是「傳統的斷代」;而簡單地給七夕穿靴戴帽,封為「情人節」或「情侶節」,直截了當地、毫無懸念地成為了情人們的「節日載體」,怕是失去了富有戲劇性的「間離效果」,實際功效可能恰恰相反。
⑷ 急要一篇部隊關於七夕新聞稿
這波狗糧我吃了!你可以選擇看看今年新出的天梭杜魯爾系列噢~還是黃教主代言的,你男朋友戴上一定會很有氣質!
⑸ 北京地區的七夕節有哪些節俗
對於北京地區的七夕節,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有過這樣的描述:
七夕前數日,種麥於小瓦器,為牽牛星之神。謂之「五生盆」街市賣巧果,人家設宴,兒女對銀河拜,咸為乞巧。
另外,北京還要擺設切成蓮花形的西瓜、香瓜等,並於瓜果秧上扎綵線,十分美觀,北京的竹枝詞,即有「五生盆結綵層層」句。又有投針求巧的習俗。
在清代皇宮中亦有祭祀雙星、宮女投巧針的習俗,並且在頤和園的昆明池上打浮橋,隱喻天上鵲橋,供帝後觀玩。此外,還有飲宴、演戲等。
每到農歷的七月初一,各種七夕應節商品就開始上市了,主要有牛郎和織女年畫、乞巧樓、乞巧針、乞巧果和祭星用的蠟燭、香,以及各種婦女用的粉、胭脂等化妝品。
應節物品中還有小孩的玩具「七巧板」,以七塊不同的小木板為一套,出售時放盒中呈正方形。可是一拆開,可以拼成鳥、獸和人物的形狀,顛倒反復,變化無窮,趣味盎然。
隨盒還有拼合的示範圖案,如果自己不會變化,照圖拼裝就可以了。心靈手巧者,可以比示範圖案拼的多很多。七夕乞巧、拼七巧圖都是有特色的項目,不光女孩玩,男孩也樂此不疲。
此外,北京地區的各大道觀從七月初一起,立壇祭祀北斗七星,名稱「七星斗壇」。最熱鬧的要數西四的斗姥宮,道士要做七天七夜的法事。
戲劇界也要演出應節戲,如崑曲《長生殿》以及各種梆子戲。梆子戲主要演《天河配》《鵲橋會》《牛郎和織女》等曲目。
據說有一年,天橋戲院演《天河配》,海報上寫著「真牛上台」,成為一時的新聞。因為一般扮演老牛的,均是由演員披著牛皮道具當牛。正值七月份,天氣太熱,披著牛皮道具演員會很辛苦。
這一次真牛上台,人們覺得很新鮮,沒想到這頭牛在台上不盡如人意,弄得人們鬨堂大笑,從此以後就沒見真牛上台了。
有的寺廟還在七夕這天曬經書,這天如果下雨,就叫「相思雨」或「相思淚」。
傳說古代廟會上的乞巧果子,可以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款式很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北京人把油條叫果子,就與七夕吃巧果有關,只不過花樣少了許多。
七夕夜燒香,祭拜星星,是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人家祭拜星星十分簡單,只不過擺個案子當香案,香爐里插上三炷香而已。
如果是有錢人家,還要擺些水果,錢少的人家頂多加上兩根蠟燭。比較講究的人家把供案設在庭院或花園,如果家中有葡萄架,最好是設在葡萄架旁。
供案上陳設有用西瓜雕刻的花瓜、蜜桃、聞香果等時令鮮品。在花瓶里插上鮮花,有的還將胭脂、粉擺上去,意為獻給織女。
七夕正值夏秋之際,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銀河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老人們把它們叫「雙星」。
七夕祭雙星,此時是大人教小孩識別天上星星的好時機。七夕祭雙星要向星星磕頭,未成年的男孩在母親的引導下也要磕頭,不是向雙星,而是向北斗星,因為古代把七月七日又叫魁星節、祭星節。
祭拜雙星者主要是女人,她們把織女當作自己的保護神,老年婦女是為了乞壽,一些青年婦女則是為了乞子和夫愛、婆疼,更多的少女則是為了乞巧、乞美、乞求美好婚姻,每人都念念有詞或在心中默念,十分虔誠。
祭完神後,姑娘們還要成群到葡萄架下或井邊去「聽天語」,據說在這個時候能聽到牛郎和織女說悄悄話呢,還有的人甚至說在井邊聽到了織女的哭聲。當然,這只是軼聞而已,不足為信。
有的人說,在七夕這天的白天是很少能夠見到喜鵲的,是因為喜鵲都飛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也有的人說,在七月初八的時候看喜鵲,如果細心的話,我們就可以發現這個時候的喜鵲頭上都是禿的,這是因為它們在搭橋時被牛郎和織女踩的。
還有的農村在這一天要殺公雞,因為善良的人們害怕公雞叫得早,從而影響了牛郎和織女的約會時間。這些顯然寄託了善良人們的美好心願。
其實,燒香跪拜星宿之舉可以不必,但是七夕之夜教孩子識別星星是很有意義的。
當孩子用肉眼凝神觀察星宿時,心靈與宇宙溝通,從而對大自然產生崇拜之感,這與通過其他方式觀察天空的感覺是絕對不一樣的。
⑹ 河南王先生七夕排隊10小時只為第一個領結婚證,值得嗎
值得吧,如果真心愛惜一段感情,就不能用“時間就是金錢”來看待時間,有意義的紀念日對於女生來說還是很重要的。
⑺ 中央七夕晚會節目單
中央七夕晚會節目單如下:
1、蔡明與華彩少年組合演唱《思念》+《你要跳舞嗎》歌曲串燒
2、張韶涵與黃明昊說唱版《刀劍如夢》
3、王晰、童聲組合pk演唱歌曲《望星空》
4、鳳凰傳奇、御軒、肉臉橙演唱歌曲《山河圖》
5、小唐人組合演唱經典崑曲曲目改編的《驚夢》
6、王子異和宋雨琦演唱《海芋戀》
7、楊千嬅演唱《寫給城市的詩》
8、胡夏、戚硯笛、任魯豫合作「愛情辯論賽」,任魯豫挑戰美聲音樂劇
9、張傑演唱《躍進人海擁抱你》
10、周深演唱《和光同塵》
11、、無限少女、THE9成員劉雨昕、許佳琪、謝可寅三人演唱一組紅歌組曲聯唱《絨花》《萬泉河水》《映山紅》和《打起手鼓唱起歌》
12、婚俗情景表演《穿越千年的愛戀》
13、穿越短劇《七夕·鵲橋仙·遇見》
14、楊宗緯演唱《一次就好》
8月14日,農歷七月初七,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又名女兒節。因為有牛郎織女的古老傳說在先,七夕節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情人節,當然也離不開愛情這一亘古不變的話題。又是一年乞巧佳令,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精心錄制的七夕節晚會,也如約而至。
七夕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承載了流傳千年的傳統文化精粹,今年的央視七夕晚會,通過歌曲、舞蹈、音樂劇、情景表演、跨屏聯動等豐富多彩的節目形式,奏響關於「愛」的樂章,創新演繹七夕節的文化內涵和魅力。參加表演的嘉賓更是陣容強大,觀眾期待值拉滿。
⑻ 剛剛在佐卡伊官網看到他們家在搞一個"佐卡伊&珍愛網"獻禮七夕活動,看他們家優惠力度挺大的,是真么
是的。是的。是的。是的。是的。
⑼ 5.20,七夕情人節這樣膩膩歪歪出來的日子意義是什麼
七夕抄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