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捏麵人
⑴ 捏麵人的歷史起源是什麼
捏麵人真正始自何時已不可考,但從新疆土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版小豬來推權斷,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
麵塑藝術源自中國,南宋《東京夢華錄》記載七夕時,汴京街頭販賣的果食,「以油麵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食』,花樣奇巧百端。」指的就是捏面,而中國台灣也有捏麵人傳統,多為配合傳統節慶、廟會、祭祀禮俗而作,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
(1)七夕節捏麵人擴展閱讀:
中國的面人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源遠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科,就捏制風格來說,黃河流域古樸、粗擴、豪放、深厚,長江流域卻是細致、優美、精巧。
捏麵人使用的材料,包括麵粉、食鹽、食用色素。現代捏麵人也使用防腐劑、明礬,以防霉、防蟲。其作法,先依比例將麵粉、糯米粉調水揉成面團,加入色素,煮熟,冷卻後加入適量的食鹽,揉勻後即可進行捏面創作。
⑵ 七夕節的主要活動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日是中國的七夕節,近些年被演繹成中國的情人節來過。其實七夕節也被稱作為乞巧節,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且在我們國家很多地區,乞巧節是很被重視的,特別是被廣大的女性們。關於七夕節的風俗多種多樣,今天咱們一起來聊聊,關於七夕節的那些風俗傳統活動吧:
七夕節
種生求子
這是舊時候的一些習俗了,要在七夕節的前些日子,在土裡種下粟米的種子,幾天後就會長出小嫩苗了。然後就像是孩子玩積木游戲一般,把一些類似於小木屋子啊,或者一些類似於家裡花花草草之類擺起來,打造成一種小村落人家的樣子,被稱之為殼板。或者是將綠豆紅豆小麥等等放在碗里或盆里催芽,等到長出嫩芽之後,在七夕節這天,用一些紅繩紮起來成一束,整個行為被稱為種生。
拜織女
七夕節的風俗活動基本上都是女子們的事情,而且大都是年輕一些的女子喜歡做的事情。一般都是幾個相處的很好的女孩子聚在一起,相約在七夕節那天相聚,一起做這些儀式。一般都是在七夕節月亮升起之後,就像是我們招呼自己的好友閨蜜在一起聚會一般,鮮花裝點環境,桌子上什麼酒啊茶啊水果啊之類,統統擺在桌子上。但有幾類是必須要擺放的,那就是所謂的「五子」,即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這五類,這五類算是一種祭品的,絕對不可缺少。等到相約的一群人都到齊之後,點上香爐,面對織女星的位置,在心裡默念自己的希望或者心事。這種儀式其實是女子們祈求織女保佑自己心想事成的一種美好希望吧。
拜魁星
在民間有傳說,說是農歷的七月初七日是天上的魁星生日。所以在這一天的那些學子們,或者家裡有學子的家庭,就會祭拜魁星的,保佑自己學業有成、考運亨通,能夠光宗耀祖有一個好的前程。
七姐誕
這個節日在別的地區不常見,這是屬於廣州地區女子們的七夕風俗。這個風俗只能是未婚女子參加,已婚女人是不能夠參加的,所以這個節日也被稱作為姑娘節。一般是幾個未婚的女孩子聚在一起祭神,擺放上牲醴、紅蛋、酸姜,用來祭拜天上的織女星。
染指甲
這個風俗一直沿襲至今,一般在我們的西南一帶有這樣的七夕風俗。在七夕節的這天,年輕的女子們成群結隊的在一起,用樹的液漿用來兌水給自己洗頭發,據說這樣做能夠永遠保持年輕美麗,未婚女子這樣做,能夠盡早的找到自己中意的郎君。還會有一些花花草草的汁液,拿來染指甲,可以自己給自己染指甲,也可以相互的染。據說這種行為,是一種神秘的生育信仰。
洗發、接露水
這些習俗在我們國家的湖南以及江浙一帶比較盛行,據說女子在七夕節這天洗頭發,用的水都是銀河裡的聖水,這樣織女神就能夠包郵這些女子心想事成。另外在七夕節的早上,女子們還會用臉盤去接露水,據說在七夕節這天的露水,就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時彼此流下的眼淚,如果用來洗眼睛,會使眼睛明亮漂亮的。
結扎巧姑
這是流行的我們國家的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這天的晚上,女子們要結扎穿著花衣的草人,俗稱為巧姑。在這天晚上不但要供奉新鮮水果,還要把豆苗或者青蔥剪下來,投入到手裡捧著的一碗清水裡,用來占卜巧拙之命。有些地區還會舉行剪窗花之類比賽誰的手巧的活動,是女子們非常熱衷的。
吃巧果
不管在哪個地區舉行的氣息風俗,都會有一些食物進行供奉的,所以延續下來就有一種風俗叫做吃巧果。主要的做法就是用麵粉加糖做成各種格式的面果子,在油里炸。也有不少手巧的女子,會把面捏成一些七夕節里相關的任務形象,這是非常受大家喜歡的。
⑶ 請問捏麵人的面團是怎麼做的啊
捏麵人的絕活在於捏出的面人質地好不開裂,存期長久。捏麵人最重要就是配方,配方好了才能讓面人不褪色、不腐爛,否則面人放不到半月就不行了。
用於收藏的麵塑通常用精麵粉、糯米粉、鹽、防腐劑及香油等製成.
冬季和面的配方為:精麵粉1500克、糯米粉1000克、精鹽200克、防腐劑100克、香油250克。
夏季,考慮到氣溫和濕度等因素,一般可適當增加麵粉的比例�可將麵粉增加到1700克左右,同時,防腐劑和香油的比例也應適當加大。
其製作手法為,將麵粉、糯米粉、精鹽、防腐劑放在盆中和勻,再徐徐倒入開水並用筷子攪拌,然後將面團反復揉搓,直至達到「三光」效果�面光、手光、盆光。
用手將面團壓成薄片,上籠蒸約45分鍾取出來,迅速將面片與香油揉和均勻,再放入塑料袋中,用毛巾裹好,放置24小時至面團上勁後,即可用廣告色進行調色了。
⑷ 山西民風民俗的資料
1、民間剪紙
民間剪紙:民間剪紙在山西是-種很普遍的群眾藝術,剪紙就是這樣-種紮根民眾之間,與人民生活緊密關聯,為千家萬戶增色添喜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代代相傳,年深久,逐漸形成一套在審美意味 上、藝術表現上較為完整、成熟的程序。
2、山西民間社火
民間社火是中國傳統大年一春節期間的民間自演自娛活動,由來久、源自上咕時期人們對土地與火的崇湃。社,即土地神;火為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由此民間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並組年年歲歲流傳至今。
3、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威風鑼鼓起源於堯舜時代,興盛於隋唐。相傳公元六-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將尉遲恭,以威風鑼鼓演兵布陣,--舉大獲全勝,繼而便流傳於民間,肝喜慶典禮、集會、社火、迎神祛邪。
4、民歌
民歌: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唐風》和《魏風》,大都是產生在山西地區的古老民歌。
5、戲曲
西是中國戲曲的搖籃。元曲四大家之中三人都是山西人:《竇娥冤》作者關漢卿、《倩女離魂》的作者鄭光祖、《牆頭馬上》的作者白樸。山西至今還保存有賽社也要唱戲,宗祠祭祖要唱戲,天旱祈雨也要唱戲,消災兔病、晚年得子等等。還要唱「還願」戲。
6、刺綉
山西農村的這種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綉都有它們獨特的形式:有的華麗精美,有的庄嚴清晰,的簡單精製。刺綉作品有三種,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禮裝飾。在傳統衣服上,刺綉通常用來裝飾領子、袖子和童鞋、圍兜和童帽。
7、麵塑
麵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是源於山西的漢族民間傳統藝術之一,以糯米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脬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
8、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是一種山西省的漢族民間戲曲藝術。因其產生於祁縣、太谷而得名。又因其在榆次、平遙、介休、交城、文水、汾陽、太原等晉中地區廣為流傳,故又稱「晉中秧歌」
山西民間婚俗:挑蓋頭
家庭家族:婚姻、形式與功能、離婚與喪偶、家庭的繼嗣、家族結構、家族稱謂、家務、家產、家教、家慶、家祭、親戚稱謂、親戚交往、認干親
山西人的衣食住行:衣飾特點、服飾類型、飲食特點、飲食習慣、日常飲食、風味小吃、節日飲食、行旅特點、道橋旅店、行人類型、旅行用品、行旅風俗
⑸ 七夕節的傳統習俗
習俗活動:
穿針乞巧: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喜蛛應巧: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蘭夜鬥巧:據說起源於漢朝宮廷的游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彩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游戲就叫做『鬥巧』。」
七夕節的習俗和來歷
習俗美食:
巧食: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五子: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江米條: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後在燜鍋里蒸出來,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干用油煎出來,最後蘸梅花﹑松花﹑芝麻等豆沙製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⑹ 七夕節有什麼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有拜織女、蘭夜鬥巧、七姐誕、種生求子、婦女洗發等。
1、拜織女。「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6)七夕節捏麵人擴展閱讀: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⑺ 磁器口古鎮的景區文化
磁器口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是重慶歷史文化名城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紅岩文化、民俗文化各具特色。「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已有1800年的磁器口素有巴渝第一古鎮之稱,保存了較為完整的古建。古鎮有古樸粗獷的巴渝遺風,有古風猶存的茶館、有歷史傳承的碼頭文化;有佛、道、儒三教並存的九宮十八廟;有正氣凜然的紅岩志士抗戰遺址;有獨具特色的川劇清唱、火龍表演,有工藝獨特、品種繁多的傳統旅遊產品,有享譽四方的毛血旺、千張皮、椒鹽花生等飲食三寶。
千年磁器口是巴渝民俗文化旅遊圈,磁器口古鎮是沙磁文化發源之地,與津(江津)沙(白沙)文化區、成都金牛(金牛壩)文化區、北碚文化區並列為中國大後方四大文化區之一。現磁器口古鎮開發了榨油、抽絲、製糖、捏麵人、川戲等傳統表演項目和各種傳統小吃、茶館等,每年春節舉辦的磁器口廟會是古鎮最具特色的傳統活動,吸引數萬市民前往參與,是距重慶主城區最近的古鎮景觀,是不可多得、古色古香的傳統文化歷史街區,其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吸引力,海內外每年前來參觀、旅遊的賓客達300餘萬人次。
每年磁器口古鎮都會以傳統佳節為主線,大力挖掘具有鮮明傳統民俗地域特色和豐厚歷史文化積淀的紅岩文化、陪都文化、沙磁文化及巴渝文化,積極組織籌辦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的文化傳承活動。新春佳節有 「春聯寫民生、祝福進萬家」現場創作暨展示活動;清明時分有 「磁器口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讓遊客品茗香茶、欣賞川劇變臉和茶藝表演;端午時分舉辦 「我們的節日·重慶磁器口端午日」活動,讓廣大市民和外國友人一起包粽子、許平安、賜黃酒,賞民樂,感受傳統歷史文化的魅力;七夕節有「相約古鎮、緣定今生」;中秋團、國慶長假也會舉辦「傳承歷史記憶·尋訪古鎮老字型大小」等活動,通過多項活動的成功舉辦,讓磁器口這個千年古鎮作為「重慶的縮影」,使當地的傳統歷史文化有效的的一傳承、彰顯和發揚。
⑻ 中國民族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民俗文化大致包括三個大的方面:物質民俗文化,以生產、交換、交通、服飾、飲食、居住等為主要內容;社會民俗文化,以家庭、親族、村鎮、社會結構、生活禮儀等為重點;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倫理道德、民間口頭文學、民間藝術、游藝競技等。
中原地區民俗文化特色鮮明,斑斕多姿,集中體現在飲食、服飾、日常起居、生產活動、禮儀、信仰、節令、集會等各個方面。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徵,對中國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源遠流長絢麗多姿
中國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原絢麗多姿的文化記憶。在被譽為中華文明搖籃和禮儀之鄉的中原地區,勤勞勇敢的中原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許多風尚和習俗,並代代相沿,積久而成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中原民俗文化。中原民俗文化不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習俗,日常社會交往方面的通禮習俗,生育、婚喪等的人生禮俗,春節、元宵等歲時節慶習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產勞動、工商貿易、民間節會、民間工藝、民間藝術等各個方面的習俗風尚。
王全營(省社科院研究員):自從有了人類活動,就有了民俗。中原是夏商兩代和西周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地區。早在這個時期就初步形成一套比較系統的禮儀制度,後來它們逐步演變為中國傳統的禮儀制度。
中原婚嫁禮俗最早出現在古代對偶婚末期和個體婚初期,至西周時期趨於完善,逐步形成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禮」。在此基礎上又演化為提親、定禮、迎娶等婚俗,延續至今,成為中國主要的婚俗。據考古發掘,中原地區早在兩萬年前就有了葬儀,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喪葬禮儀,並成為中國重要的禮俗。
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歲時風俗,如踩高蹺、劃旱船、玩獅子、掛燈籠等「耍社火」,如小年祭灶、歲末守歲、過年吃餃子、拜年,元宵點燈盞,清明祭祖掃墓,端午插艾葉,七夕觀星乞巧,八月中秋賞月,九月重陽登高等等,大多起源於中原,並通行全國。
中原俗稱春節為「過年」或「大年」。過了臘月初八,就開始准備年貨。早在商周時代,祭灶王爺就是「五祀」之一。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夜」,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灶王爺。農歷十二月最後一天,從東漢開始,中原人稱之為「除夕」,這天,家家都要包餃子,而且包的越多越好;戶戶都要貼春聯,這源於黃帝所創的桃符。初一都要吃餃子,主要取其「更歲交子」之義。拜年是春節期間的一項重要活動。大年初一、初二是家族內的拜賀,初三之後是鄰里和親戚朋友之間互相拜年,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中原民間元宵節活動內容豐富,規模盛大,素有「小過年,大十五」之說。正月十五點燈盞是元宵節重要的祭神祈福活動。
春節期間中原地區還有豐富多彩的踩高蹺、劃旱船、玩獅子、掛燈籠等「耍社火」。它來源於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自秦漢以後,演變成為民間傳統的綜合性文化活動,並成為全國春節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
中原地區長期為小農經濟生產方式,歷來崇拜能呼風喚雨的龍神。傳說龍在農歷二月初二抬頭升天,古代中原人便把這一天定為「龍抬頭節」。這一天要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一來祈求龍王降雨,二來祈福消災祛毒。
祭祖掃墓是中原清明節俗的中心內容。一到清明,人們就拿著祭品到墓地燒紙點燭,祭奠先祖。清明這天,各家門頭要插柳枝,男女都戴柳環。
先秦時期中原便有了端午節俗。中原端午節不僅有吃粽子、貼艾虎、懸菖蒲、飲雄黃酒等習俗,而且還流行一些消災祛病、預防瘟疫的風俗。每到這一天,人們把采來的艾葉插在門上以避邪。 [/font][/color]
[color=#000][font=宋體]有了人類,也就有了民俗。中原民俗文化與盤古神話、伏羲女媧神話、軒轅黃帝的傳說共生、共長,不斷地向周邊地區輻射,中原民俗文化根系文化的特徵十分突出。
張振犁(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河南大學教授):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原始性特徵。民俗就其總的特點來說,是民族文化的根。一個民族它的文化土壤是民俗文化。中原民俗文化更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徵。中原民俗很古老,它上可以推到伏羲女媧,甚至可以推到盤古。中原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伏羲女媧神話傳說,軒轅黃帝的傳說,主要在中原。這些傳說也最完整,在8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中可以得到印證。因此可以說,從產生看,中原民俗文化是華夏民俗文化之根。從發展來看,由於中原長期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民俗文化不斷地向外輻射、擴散,又不斷地融合、吸收外來的民俗文化,再向外輻射、擴散,使中原民俗文化成為中華民俗文化的基礎和骨幹,根文化的特徵十分突出。
孟憲明(河南省文學院一級作家、民俗學家):神話是信仰的源頭,深蘊著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意識之芽。以女媧神話為代表的中原神話,就像一個巨大的根系,從中衍生出一個個古老的民俗。
我們常常視大地為母。這種深刻的地母意識,肇源於女媧的摶土造人。
漢人重土葬。強調吃土還土,入土為安。古人以為,太陽死於西天葬於大地,翌日再生而躍入碧霄,是大地母親給了它幫助。偉大如太陽尚且如此,況渺小如人乎!這也就是漢人所以土葬的原因。
女媧神話還直接催生了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間信仰和最強烈的共祖意識。伏羲、女媧、神農古稱三皇,據說黃帝時代就已經開始祭祀。今天中嶽嵩山上的三皇寨,還有在中原多處存在的三皇殿、三皇廟及其廟會,就是此一風俗的遺存。在中原,捏泥人的、捏麵人的、吹糖人的民間藝人,他們所尊奉的祖師也是女媧。
女媧神話的「地母意識」彌散於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原一些地方,剛生出來的孩子,接生婆一定要讓其在地上站一下,取「落地生根」的吉意。甚至給孩子取名,也要帶上一個泥土的字眼。
女媧補天的「靈石意識」也同樣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玉者,美石也。古人佩玉,象徵身份,表現品德,還以玉辟邪。蓋房子是大事。打好了地基壘上了鹼腳,怕夜裡妖邪入住怎麼辦?拿一塊石頭放宅上,於是百鬼避匿。房牆對著大路,宅相謂之不吉。刻一方「泰山石敢當」壘上牆壁,也就百事順遂。
女媧神話的「補天情結」還直接產生了漢民族的天穿節。每年的正月二十三(各地時間不一),各戶皆烙大餅一張,由家中主婦在餅上扎帶著紅線的大針一枚,然後架梯子扔到廚房頂上。民間傳說,於女媧補天的日子效法女媧補天,必能五穀豐登不降天災。
女媧神話的「地母意識」、「靈石意識」以及「補天情結」,是先民們認識世界、解釋世界並有意、無意地征服世界最具根本意義的精神成果,中華民族信仰上的共祖意識,政治上的國家意識,文化上的民族意識,情感上的認同意識,心理上的崇母意識等無不源此。它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強大的心理支撐,為民族凝聚和文化發展奠定了堅強基石。
高天星(河南民俗學會副會長、鄭州大學教授):中原民俗文化還有集體性、傳承性、擴布性、變異性等特徵。
集體性:民俗在產生、流傳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基本特徵。中原民俗是中原民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它們的流傳、完善和創新都是依靠集體的力量完成的。
傳承性:民俗文化在時間上的縱向延續過程。中原民俗產生後,為人們所承襲,具有相當的穩固性,許多民俗事象不因改朝換代或社會變革而立即中止。
擴布性:民俗文化在空間上的橫向傳播過程。許多產於中原的民俗因中原地理位置的中心地位和便利傳向四面八方,影響了中國其他地方的民俗。如歲時節俗、一些民間文藝活動、少林武術、陳家溝太極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