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節巧人兒

七夕節巧人兒

發布時間: 2022-07-10 16:15:27

『壹』 七夕乞巧節有哪些習俗

七夕乞巧節的習俗有很多比如:香橋會、接露水、拜七姐、鬥巧、乞求姻緣、游七姐水、種生求子、儲七夕水、為牛慶生、七巧貢案、迎仙、拜神、拜牛郎、拜魁星、拜床母、染指甲、七夕觀星等。

1、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2、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乞求姻緣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婺女星後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即稱為七姐、天仙娘娘、七娘媽等,是編織雲彩、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七夕夜晚對著星空向織女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4、游七姐水

民間傳說七夕節天上的七位仙女會下凡到河流中洗澡,這時的河水因沾了仙氣,人們洗了不但會帶來桃花運,還可以預防疾病。在廣西百色、靖西等民間認為,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的水是非常聖潔干凈的,七夕的水既可以驅邪避病,又能使其愛情美滿、生活幸福。這個習俗和當地七仙女下凡洗澡的傳說有關。

5、種生求子

漢族節日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 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貳』 乞巧節的習俗是什麼

乞巧節的習俗
祭月之儀,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
婚育戀曲,作為古老的漢族節日,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
乞巧之俗,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記載最早見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接露水,浙江農村有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傳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
乞巧節的來歷與傳說
七夕節,也被我們成為「乞巧節」。在古代,人們在這一天不僅有著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的傳說,還有很多豐富色彩的民間傳說。
那麼,乞巧節是如何由來的呢?在民間又有著什麼樣的傳說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乞巧節的由來
乞巧節又被稱為「七夕節」起源於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相傳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就是在農歷7月7日,又因為織女有一雙能織雲霞的巧手,民間的少女們希望能到織女的靈氣,所以在七夕節那天「乞巧」,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少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舊時風俗,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乞巧節傳說:
第一則: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叄』 乞巧從詩中,你能讀出七夕「乞巧節」有怎樣的傳說故事

乞巧
(唐代)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專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屬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這句詩其實是女孩子在穿針乞巧,乞求自己能像天上的仙女一樣心靈手巧,做一手好的針線活兒。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節(乞巧節),是中國古代年輕女性最為重視的節日。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即每到「七夕節」晚上,女子都要穿針引線(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擺下瓜果貢品,乞求自己能像天上的仙女一樣心靈手巧,做一手好的針線活兒。

『肆』 七夕節有什麼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有拜織女、蘭夜鬥巧、七姐誕、種生求子、婦女洗發等。

1、拜織女。「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4)七夕節巧人兒擴展閱讀: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伍』 七夕也叫乞巧節是指人間的女子向什麼乞取什麼的意思

什麼是乞巧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專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屬星乞求一雙巧手,稱為「乞巧」。這里所乞求的「巧手」實際上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如過年放鞭炮,元宵吃湯圓一樣是一種情感的寄託,所以不能單純地理解為「乞巧」。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傳統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乞巧的方式: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蛛網乞巧

舊時風俗,七夕時以小盒盛放蜘蛛,次早觀看蜘蛛結網的疏密,以為得巧多寡。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陸』 七夕節中國人通常吃什麼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與瓜果等為此節日的食物。
1、餃子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2、巧果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3、雲面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雲面。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4、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5、巧酥
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6)七夕節巧人兒擴展閱讀:
「乞巧節」又稱「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柒』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這個名字背後有哪樣的故事

農歷7月7日,也就是一年一度的七夕節,這是屬於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情人節,是東方文化的一種展現。七夕節還有一個名稱叫乞巧節,那麼,你知道何七夕節又稱乞巧節?

拜織女學女紅

古代女子為什麼要在七夕拜織女呢?織女是一位紡織高手、女紅大師,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要在鵲橋與牛郎相會,此時人們設香案祭拜,請求其傳授女紅技藝。古時候,無論是大家閨秀還是窮人家的女孩子,都要精通女紅。

女紅指女子所做的紡織、刺綉、縫紉等針線活兒。男子擇妻,也以「德言容工」四個方面來衡量,其中的「工」即為女紅活計。

古代拜織女常常由一位有威望的女子牽頭,邀上左鄰右舍的姐妹們,少則五六人,多則十幾人,聚會團拜。七月初七這天,要齋戒一天,沐浴凈身,打扮得既莊重又漂亮。到了晚上,月光融融,清輝盡灑,初秋的夜風襲來,

涼爽怡人。在庭院中安放一張供桌,擺上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還要在瓶子里插上幾枝鮮花和幾束紅紙,前面放置一個小香爐,插上幾炷香。

大家在案前焚香禮拜,面向織女星座,神情專注,虔誠許願:「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祭拜完畢,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閑聊家長里短,交流針線技術。清代詩人蔡雲有詩曰:「幾多女伴拜前庭,艷說銀河駕鵲翎。巧果堆盤卿負腹,年年乞巧靳雙星。」

『捌』 七夕節為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

  1.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熱點內容
情人節寫給女友的信 發布:2025-08-01 22:22:52 瀏覽:975
雨晴花卉 發布:2025-08-01 22:21:31 瀏覽:251
獨月路櫻花 發布:2025-08-01 22:17:01 瀏覽:778
卧蠶情人節 發布:2025-08-01 22:10:28 瀏覽:897
丁香花五月綜合 發布:2025-08-01 21:59:09 瀏覽:657
防爆雙頭梅花扳手 發布:2025-08-01 21:44:06 瀏覽:329
阿浦盆景園 發布:2025-08-01 21:19:48 瀏覽:714
蘭花英文詞 發布:2025-08-01 21:08:21 瀏覽:444
花卉春季殺蟲 發布:2025-08-01 21:07:23 瀏覽:556
藍精靈花藝 發布:2025-08-01 20:55:38 瀏覽:168